⑴ 大学物理设计性试验:测定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你们没有大学物理实验这本书么?湘潭大学出版社的,里面就有答案。 首先是试验设计要求 刚体作匀角加速转动; 测量钢体转动使时的瞬时角加速度和角速度 提供器材: 刚体转动惯量测量装置 砝码 米尺 秒表 具体步骤及原砝码与地面的距离与砝码从放开到落地的时间可测 转动惯量确定 砝码质量确定 可确定角加速度及实验内时间段瞬时角加速度 忘采纳,O(∩_∩)O谢谢
⑵ 高中化学实验中,有哪些装置或者方法是可以观察气体流速的
一般是用洗气瓶,要观察的话,就在洗气瓶内加入气体不能溶解在液体中的液体,比如氨气不溶于四氯化碳,那就用四氯化碳作为该洗气瓶中的液体。然后观察气泡冒出速率来判断气体流速
⑶ 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时间的单位
1.时间单位是:秒,符号是 s ,常用单位还有 分 、 小时 等.
2.测量时间的基本仪器是机械秒表,在物理实验中常用打点计时器来计时.
3.在国际单位中,长度的单位是米,常用单位还有纳米、微米、 毫米 、厘米 、 分米 、 千米 等.
4.1km= 1000m 1dm= 0.1 m 1cm= 0.01 m 1mm= 0.001m 1nm=1*10^-9m
⑷ 这是一个物理实验装置,求名称
动量守恒小球
1.碰撞是指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极短(近似为0),而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
在碰撞过程中,系统内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一般远大于外力,故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按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是否在一条直线区分,有正碰和斜碰。中学物理一般只研究正碰。
2.按碰撞过程中动能的损失情况区分,碰撞可分为二种:
a.完全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不变,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正碰情况满足:
m1v1+m2v2=m1v1′+m2v2′
1/2m1v1^2+1/2m2v2^2=1/2m1v1′^2+1/2m2v2′^2(动能守恒)
两式联立可得:
v1′=[(m1-m2) v1+2m2v2]/( m1+m2)
v2′=[(m2-m1) v2+2m1v1]/( m1+m2)
·若m1>>m2,即第一个物体的质量比第二个物体大得多
这时m1-m2≈m1,m1+m2≈m1.则有v1'=v1 v2'=2v1
即碰撞后1球速度不变,2球以2倍于1球速度前进,如保龄球撞乒乓球。
·若m1<<m2,即第一个物体的质量比第二个物体的质量小得多
这时m1-m2≈-m2, 2m1/(m1+m2)≈0.则有v1'=-v1 v2'=0
即碰撞后1球原速率反弹,2球不动。如乒乓球撞保龄球。
b.完全非弹性碰撞,该碰撞中动能的损失最大,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满足:
m1v1+m2v2=(m1+m2)v
此情况两球相撞后黏在一起了。
c.非弹性碰撞,碰撞后动能有一定的损失,(转化为内能)损失比介于前二者之间。
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系统内力只改变系统内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只有外力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所以,系统不受或所受外力为0时,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9令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两球A和B,它们质量分别为M1和M2,速度分别为V1和V2(假设V1大于V2),
且碰撞之后两球速度分别为Va和Vb。则在碰撞过程中,两球受到的力均为F,且碰撞时间为Δt,令V1方向为正方向,可知:
-F·Δt=M1·Va-M1·V1 ①
F·Δt=M2·Vb-M2·V2 ②
所以 ①+ ②得:
M1·Va+M2·Vb-(M1·V1+M2·V2)=0
即:
M1·Va+M2·Vb=M1·V1+M2·V2
且有系统初动量为P0=M1·V1+M2·V2,末动量为P1=M1·Va+M2·Vb
所以动量守恒得证:
P0=P1
参考文献:http://ke..com/view/78793.htm?fr=aladdin
⑸ 实验装置中需要向负压环境输入液体并控制流速,需要用什么设备实现
用负压泵抽进去,加上稳压装置(调节阀),再加装个流量计。一切OK拉!
⑹ 大学物理3-8 一种测流速的装置如图所示.设U型管内装有密度为ρ'的液体,
设较粗处流速为Va,较细处流速为 Vb,则由连续性可得:
VaSa=VbSb..........(1)
对A、B两处截面,有伯努利方程回:
Pa+ρ答Va²/2=Pb+ρVb²/2..........(2)
由题意:Pa-Pb=ρ'gh............(3)
联立三个方程可解得 Va=
你自己解一下吧,有疑问追问。。。。
⑺ 高中物理测量加速度试验
这是用逐差法求的
S2-S1=aT^2
S3-S2=aT^2 两式相加 S3-S1=2aT^2 Sm-Sn=(m-n)aT^2
本题中用 S6-S3=3aT^2 S5-S2=3aT^2 S4-S1=3aT^2
三个相加 得到 9aT^2=S6+S5+S4-(S3+S2+S1) 就得到你说的结果了
其中 T 是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0.1S
如果 是四个间隔 S4+S3-S2-S1=4aT^2 算
⑻ 物理实验常用的基本测量方法有哪六类
1比较法(直接比较 间接比较)2放大法(积累放大 机械放大 光学放大 电学放大)3转换法
4模拟法(物理模拟 几何模拟 数学模拟)5补偿法(参量转换 能量转换)6干涉衍射法
⑼ 物理模拟实验仪器选用
根据煤粉产出物理模拟实验的原理及目的,需要设计可以满足该实验要求的仪器装置。这些要求包括:
(1)满足模拟地层流体在煤储层裂隙之间的流动要求;
(2)满足模拟煤储层经储层改造后的裂隙展布效果要求;
(3)满足模拟煤储层在含煤地层中的赋存状态要求;
(4)满足模拟煤层气井排水→降压→采气的生产模式要求。
通过一系列的摸索与尝试,确定了该物理模拟实验仪器装置的主体系统结构,其中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样品制备系统、泵送驱替系统、物理模拟系统、煤粉储集系统、煤粉分析系统、电力动力系统等。
(1)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操控平台和驱替导流监测平台等组成。计算机操控平台提供半自动半人工化功能服务,通过计算机实现对驱替导流监测平台的操控,可以满足不同条件下物理模拟实验的要求。同时,驱替导流监测平台实现流体相态驱替模式、自动调控驱替流速及压力、实时监测导流状况及实时记录排出产物状况等。
表5-3 煤体结构差异对煤粉产出的影响研究实验方案
(2)样品制备系统:主要由制样模具、升降施压油缸、平台支架等组成。制备样品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碎样机、标准样品筛、电子天平等辅助设备。首先使用碎样机将煤岩样品破碎,经过标准样品筛的筛选,选用一定粒度的煤粉颗粒,依据制样模具的尺寸形状,在升降施压油缸的挤压作用下,制作煤砖样,用于煤粉产出物理模拟实验。该系统需要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升降施压油缸,为制样提供稳定的压力。
(3)泵送驱替系统:主要由平流泵、储液容器、驱替液、导流室、无缝钢导管、法兰等组成。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调整平流泵的泵送功率,使其提供一定流速的稳定流体,该流体将储液容器内的驱替液以同等速率注入导流室内,对导流室中的煤砖进行驱替作用,同时,需要导流室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进出液孔道,并在进出口端部安装测压孔道及相应法兰。在此过程中,通过驱替导流监测平台调控平流泵的泵送功率、设置驱替作用的周期及数据记录频率等参数。
(4)物理模拟系统:主要由煤砖样、石英砂、导流室、金属垫片、塑料密封圈、差压传感器、升降施压油缸、平台支架等组成。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两块煤砖中夹持石英砂颗粒进行人工造缝,模拟煤储层经过储层改造后的裂隙延展状态;由泵送驱替系统向导流室内提供一定流速的驱替液,模拟地层流体在煤储层裂隙之间的流动过程;由计算机监控系统调控升降施压油缸,使其对导流室内的煤砖产生稳定围压,模拟煤储层在含煤地层中的赋存状态。该系统是在计算机监控系统、泵送驱替系统及物理模拟系统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由平流泵提供驱替流体,由升降施压油缸提供挤压力,由驱替导流监测平台调控记录驱替液流速、油缸压力等参数,由金属垫片和塑料密封圈来保证导流室中煤砖处于密封状态。
(5)煤粉储集系统:主要由电子天平、无缝钢导管、烧杯等组成。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收集由物理模拟系统排出的液体及其中煤粉,同时通过驱替导流监测平台对排出液进行实时称重并储存数据结果。
(6)煤粉分析系统:主要由激光粒度仪、滤纸、过滤器、恒温烘干机、电子天平、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组成。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采用激光粒度仪对不同实验条件中产出的煤粉进行粒度分布测试;采用过滤器及恒温烘干机将排出液中的煤粉进行过滤烘干;采用电子天平对干燥的煤粉颗粒进行精密称重;采用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分析煤粉的显微形态及物质成分。从煤粉的粒度、质量、显微状态和物质成分等角度研究煤粉的产出物性特征。
(7)电力动力系统:主要由配电箱和电动机等组成。该系统为物理模拟实验设备装置的其他系统提供电力及动力保障。
图5-1 煤粉产出物理模拟实验仪器设计示意图
根据上述物理模拟实验仪器装置功能要求,实验仪器设计如图5-1所示。通过调研,在综合考虑物理模拟实验的可行性情况下,采用HXDL-Ⅱ型酸蚀裂隙导流仪作为测试仪器。该仪器可以在标准实验条件下模拟地层压力及温度状态,可以实现气、液两相驱替过程,并能评价裂缝的导流能力。其装置流程如图5-2所示。根据上述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的说明,选用的酸蚀裂隙导流仪的主体系统均达到开展实验的要求,各个装置部件可以满足实验的需求。该仪器的各项参数是参照《SY-T 6302—1997 压裂支撑剂充填层短期导流能力评价推荐方法》标准而设定的。
图5-2 酸蚀裂缝导流仪流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