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消防设计规范是否强制放气阀,电磁阀必须多线直启
增加净空高度为12m~18m民用建筑高大净空场所采用湿式系统的设计基本参数;湿式系统保护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的设置要求;家用喷头、扩大覆盖面积喷头和特殊应用喷头的设置要求以及系统采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消防专用管的设置要求和部分术语等;
2、调整仓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基本参数、喷头布置参数和局部应用系统的设置要求等;
展开剩余92%
3、删除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的设置要求;
4、修改现行规范中不便操作的一些条款,协调与其他规范的关系。
1总则
1.0.1为了正确、合理地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工厂、核电站及飞机库等特殊功能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应密切结合保护对象的功能和火灾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设计采用的系统组件,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并应符合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
1.0.5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筑变更用途和使用功能时,应校核原有系统的适用性。当不适应时,应按本规范重新设计。
1.0.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由洒水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水流指示器或压力开关)等组件,以及管道、供水设施等组成,能在发生火灾时喷水的自动灭火系统。
2.1.2 闭式系统
采用闭式洒水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1.3 开式系统
采用开式洒水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1.4 湿式系统
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水的闭式系统。
2.1.5 干式系统
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气体的闭式系统。
2.1.6预作用系统
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内不充水,由火灾探测器、闭式喷头作为探测元件,发生火灾时联动开启预作用装置和启动消防水泵,向配水管道供水的闭式系统。
2.1.7 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
能在扑灭火灾后自动关阀、复燃时再次开阀喷水的预作用系统。
2.1.8 雨淋系统
由开式洒水喷头、雨淋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等组成,发生火灾时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传动管控制,自动开启雨淋报警阀组和启动消防水泵,用于灭火的开式系统。
2.1.9 水幕系统
由开式洒水喷头或水幕喷头、雨淋报警阀组或感温雨淋报警阀、水流报警装置等组成,用于挡烟阻火或冷却分隔物的开式系统。
❷ 大哥,你好,福建的东西在南京能验收吗(如湿式报警阀,预作用装置等)
只要有国家的型式检验报告或3C认证就可以。我在贵州、西安的工程就有用福建的东西。这是全国都可以用的。
❸ 预作用消防系统一般适用于有哪些要求的建
应用于一些害怕水渍损失的场所,如计算机房、贵重物品库、汽车库等需要采用预作 用喷淋系统;此外,当环境温度低于4°C或高于70°C时,湿式喷淋系统则不适用,这是因 为温度低于4°C时,水会结冰,使水无法流动而阻止系统喷水灭火;温度高于70°C时,水 会汽化会变成蒸汽,在管道内形成气阻,使水流不畅,喷水强度不够,导致灭火失败,因 此,这种情况下应采用干式系统或预作用系统,由于干式系统有着喷水延迟,灭火效率低 的劣势,且现代建筑多数已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常情况下都会采用预作喷水灭火系 统替代干式喷水灭火系统。
❹ 预作用喷淋系统的末端试水装置
末端试水装置是设置在有联动要求的湿式、干—湿式及预作用系统上,用以检验系统可靠性的一种手动检验装置,尤其在湿式系统中,能通过试水观察压力表示值和水流是否稳定,通过压力表示值,校核试水口流量,经计算判断系统的启动流量是否符合要求。
由于目前国内暂时无成套的末端试水装置可供选购,设计规范和施工及验收规范又没有很明确的规定,设计人员往往根据GB50261—96.第5、4、8条“末端试水装置宜安装在系统管网末端或分区管网末端”和本条款条文说明“末端试水装置一般由连接管、压力表、控制阀及排水管组成,有条件的也可采用远传压力、流量测试装置和电磁阀组成,总的安装要求是操作简便,检测结果可靠”的要求,把末端试水装置设计成如图-1,而施工人员往往把排水管随意就近接入废水管或雨水管,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很多弊端。
其一,压力表不应装在阀门前面。虽然在未开启试水装置前可直现地看到管网中的水压力(静压)和确认管网中有水,但如果在报警阀与水流指示器之间设置了控制阀且控制阀未采用信号阀或被施工人员误装成普通控制阀的情况下,由于楼层面积较大,在分区管网的系统调试中只试验了最不利点管网的末端试水装置的联动控制,有可能造成有的分区控制阀未打开,误以为整个系统正常,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得到喷淋水泵的供水而不能灭火。
其二,试验流量不准确。开启方试水装置进行系统试验时,不能模拟最不利点喷头的实际流量,造成试验时系统有效,但实际使用时,可能由于最不利点处的喷头开放后,实际流量达不到水流指示器或湿式报警阀的动作流量而不报警。
因为流量特性系数K=80的标准喷头在0.1Mpa工作压力下流量为80L/min,规范允许在最不利点处喷头的工作压力可以为0.05Mpa,根据公式:
q=K√10p
K—流量特性系统,标准喷头K=80
P—喷头处的水压(Mpa)
q—喷头的喷水量
最不利点喷头的喷水量q=K√10p≈57L/min,也就是说最不利的楼层或管网分区的水流指示器的动作流量为57L/min,这就是水流指示器的最小动作流量。但是为了安全和可靠,许多生产厂家把自己生产的水流指示器的最小动作流量指标定得比较低。按照《水流指示器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A32-92)标准规定水流指示器的灵敏度应满足当q≤15L/min时,不应报警;15L/min<q<37.5lmin时应该报警;q=37.l min时必须报警。报警的最大流量不应大于37.5l="" min。而规范又规定湿式报警阀当系统侧流量q≤15l="" min时不报警,由副阀向系统侧补充压力;当15l="" min<q≤60l="" min时,主阀板是处于开启或者似开非开失去密封的状态;信号管内已有水流通过,并进入延时器,只是延时器在90s内不报警而已;只有当系统侧以60l="" min的流量放水时,压力开关和水力报警才在5~90s内报警。
所以如图-1的设置,打开阀门试水时,流量很容易就大于水流指示器的动作流量或大于湿式报警阀的动作流量,但由于流量没有一个确定值,并不能说明当最不利点处口喷头开放时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第三,排水管安装不合理。试水装置的排水管不应直接接入排水立管或雨水管,而应该设有间接排水的漏斗和排水管,以便在放水时能直观地反映出水量。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末端试水装置应设置在系统中水力条件最为不利的喷头末端,它应由控制阀、压力表、试水口及排水装置组成(见图-2),试水口的K值应与该区域中最小喷头的K值相同,为了模拟一只喷头的开放,建议采用闭式喷头截去2个轭臂和溅水盘的方式来替代试水口。控制阀宜采用截止阀,具有调节流量的作用,而且密封面不易损伤。压力表应设在控制阀的下游,尽量靠近试水口,以便真实反映试水口喷水时的喷水压力,准确地计算出试水口的流量。试水口的出口不应连接排水管,必须以孔口出流的方式间接地排入排水管装置或排水明沟。
只有这样,才能使末端试水装置能模似一只喷头的流量放水,检验系统能否在最不利点处开放一只喷头时,使系统中的水流指示器、报警阀、压力开关、水力警铃都能正常动作,喷淋泵能及时启动,同时也表明了系统中任何一个喷头开放,系统都能可靠地联动运行。
❺ 压力开关预作用系统的规格:
DN100,DN150,DN200安装方式:竖直安装SFUg15预作用空气维护装置。
❻ 预作用装置控制盘怎么接线
女主应从此孔子盘的接线可以按照他标准的一个排面。你连接方法进行解。
❼ 为什么打开预作用报警阀组主机无显示反馈
一、工作原理
1. 预作用阀下方为雨淋阀,上方为湿式报警阀。处于伺应状态时,系统侧充有有压气体,下方雨淋阀则依靠压力腔或者隔膜腔控制水源侧的压力。
2. 发生火灾时,两只独立的感烟探测器形成“与”逻辑报警信号,逻辑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打开预作用报警阀组上的电磁阀(或打开手动快开阀),压力腔泄压。管网消防用水发生流动后触发流量开关、低压压力开关,有压水进入报警管路后触发压力开关、水力警铃,同时打开快速排气阀,整个系统在1min或2min内完成排气充水。
3. 完成排气冲水后预作用系统转换为湿式系统,随着火灾温度达到喷头热熔元件设计温度,喷头元件破裂后直接出水扑救火灾。
3. 验收
报警阀组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报警阀组的各组件应符合产品标准要求。
2)打开系统流量压力检测装置放水阀,测试的流量、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3)水力警铃的设置位置应正确。测试时,水力警铃喷嘴处压力不应小于0.05MPa,且距水力警铃3m远处警铃声声强不应小于70dB。
4)打开手动试水阀或电磁阀时,雨淋阀组动作应可靠。
5)控制阀均应锁定在常开位置。
6)与空气压缩机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应符合设计要求。
❽ 预作用装置平时检查时注意事项
1、患有预激者,应做心脏B超,甲状腺功能等检查,除外引起预激的病理原因。 <br _extended="true">2、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时,应及时进行检查与治疗。如室上速、房颤等发作频繁时,宜用心律平、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口服预防发作。如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旁道或射频消融治疗。 <br _extended="true">3、平时注意避免体力过劳、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同时要避免烟酒、浓茶、咖啡等诱发因素,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