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根据右面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作用的示意图,设计实验验证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1)实验材料和用具:水
(2)实验步骤:第一步:生物实验设计的原则之一是设置对照实验,所以要用等量的蒸馏水加入培养瓶中,作对照.
第二步:生物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除生长素浓度是自变量外,其余因素应相同,所以实验用的水稻幼苗长势、大小应相同,数目应相等.
第三步:将A、B、C、D、E五组水稻幼苗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五组水稻幼苗根的长度,并计算出各组水稻幼苗根增长的平均值.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促进作用最大的是10一10mol/L,大于10-9mol/L起抑制作用,所以水稻幼苗根增长的平均值应为b>a>e>c>d.
故答案为:
(2)第一步:等量的蒸馏水
第二步:长势、大小相同的等量
第三步:相同且适宜五组水稻幼苗根的长度平均值
(3)b>a>e>c>d
Ⅱ 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对于水稻国家实验室如果是硬件设施的话主要的有高温灭菌炉处理实验器具的,还有纯净水,超净工作台内部有个空气净化器,可以吹无菌空气,超声波清洗机,洗器具上的污垢,消毒柜,存放实验器具的,空气净化器(如果实验室有味道的话也可以考虑)这些是最低要求的配置,还有一些高性能仪器。还有软件设施的话,一套系统性的e3-lab实验室管理系统是得需要的,从实验室的实验记录,实验模板,而且模板有时候得导师制作,实验材料和试剂耗材的管理,仪器预约管理,资料库,信息共享与交流,经费预算什么的,这些都是必备的,要不然管理起来会很累,而且还能节约成本。
Ⅲ 水稻控制分蘖促进分蘖
1.早施促蘖肥、酌施保蘖肥 氮素营养对水稻分蘖起着主导作用,水稻分蘖期的施肥量是全生育期的25―30%,所以早施速效性氮素促蘖肥,使叶色迅速转黑,是促进前期分蘖的主要措施。早熟品种分蘖期短,促蘖肥必须在插秧后7―10天内一次施足。而中、晚熟品种,一般在插秧后11.早施促蘖肥、酌施保蘖肥 氮素营养对水稻分蘖起着主导作用,水稻分蘖期的施肥量是全生育期的25―30%,所以早施速效性氮素促蘖肥,使叶色迅速转黑,是促进前期分蘖的主要措施。早熟品种分蘖期短,促蘖肥必须在插秧后7―10天内一次施足。而中、晚熟品种,一般在插秧后15天左右施用促蘖肥,到了有效分蘖期末,若有效茎数明显少于预期的适宜穗数时,宜酌量施用保蘖肥,促进分蘖平稳生长。 2.寸水活棵,浅水缓苗 水稻插秧时为了便于浅插,一般实行薄水插秧。插秧后便适当加深水层,减少叶面蒸发,减轻植伤,以利返青成活。但也不宜过深,以免淹死下部叶片,降低水温、影响发根。一般1―1.5寸为宜,所谓“寸水活棵”。在秧苗返青后,要立即把水层放浅到0.5―1.0寸,以利分蘖和发根。因为分蘖的发生和根系的生长和温度有密切关系。分蘖期一面要求浅灌,但绝不能断水受旱,必须做到浅水勤灌。 3.细除草,适时晒田 在秧苗缓苗后,可进行施药除草。防治稗草和阔叶杂草:每公顷用丁草胺+农得时或草克星150―200克;防治三叶以上大龄稗草和三棱草;每公顷用50%快杀稗500克+苯达松2公斤,对水300公斤喷雾。这样可达到灭草效果。在水稻分蘖末期要适时晒田。晒田时机很重要,一要看发蘖情况,实行“苗够晒田”;二要看禾苗长势,如生长猛,叶色浓,有徒长现象宜早晒、重晒,如生长慢、叶色较淡可迟晒、轻晒;三要看土壤情况,土质烂、泥脚深的田应早晒、重晒,低洼田、冷浸田既使禾苗长势不旺,发苗不够也应早排水,轻度晒田。盐碱地晒田后容易引起泛碱,保水不良的新开稻田晒田后会加重渗漏,以及一些寒冷地区可采用“深水淹蘖”的办法抑制后期分蘖。深以10厘米左右为宜,时间不宜不长,一般不超过10天,以免基部节间过度伸长,容易引起倒伏。
Ⅳ 为探究光照对植物根生长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利用水稻种子和其他相关器材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请
(1)根的生长具有负向光性(背光生长) 避免稻种芽接受单侧光照射,从而对根的生长产生影响 (2)实验思路:在水稻根的正下方用一定光照强度的单侧光照射,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的弯曲方向 预期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 ①.如果水稻根水平生长,则单侧光和重力对根弯曲生长的影响程度相同 ②.如果水稻根向上弯曲生长,则单侧光对根弯曲生长的影响程度大于重力 ③.如果水稻根向下弯曲生长,则单侧光对根弯曲生长的影响程度小于重力 |
Ⅳ 为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水稻的光合作用,某实验室将水稻幼苗固定于无底反应瓶中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水稻的光合作用,所以实验变量应为光照强度,可以通过改变灯泡与装置间的距离进行调节.
(2)①题中看出,灯泡距离不断增大,因此光合作用逐渐减弱.并且B点指针偏转的幅度减小,说明光合作用减慢,因此是A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强,由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植物释放氧气,浮力增大,指针右偏.
②C点之后指针开始回偏,说明C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因为C点之后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即有机物出现负增长.因此C点比D点积累有机物多.
③图中C代弄最偏右,表示光合作用积累的氧气最多.CD段表示天平指针开始回偏,说明此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B点光合大于呼吸,指针右偏,D点与B点相比指针开始回偏,即偏左.因为总体光合产生的氧气为正值,指针仍在平衡点右侧.
(3)若用此装置测定水稻幼苗的呼吸强度,防止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则应遮光处理.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改变灯泡与装置间的距离
(2)①A右
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
③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左右
(3)遮光或黑暗
Ⅵ 水稻根系包括哪几种其生长和分布有哪些规律性
水稻根系属于须根系。根据发生的先后和部位不同,可分为种子根(胚根)和节根(不定根、冠根)两种。
种子根分为初生胚根和次生胚根,初生胚根为1条,直接由胚的胚根长成,次生胚根为1~4条,由中胚轴上长出(只在深播或化学药剂处理时才发生)。种子根垂直向下生长,作用是吸收水分、支持幼苗,一般待节根形成后即萎枯。
节根是从植株基部茎节(包括分蘖节)上长出的不定根,数目甚多,是水稻根系的主要部分,因其环生于节部,形似“冠”状,故又称冠根。节根按着生位置可分为上位根和下位根。上位根较细较短,一般横向或斜向伸长,分布于土壤的上层和中层。下位根较粗较长,多分布于土壤中层或斜下层。随着分蘖的增加,根群也逐渐发展,可以有多级分枝。直接由茎节上伸出的称一级根,自一级根伸出的称二级根,依次可以生出六级根。一般老根呈褐色,新根呈白色,新根近根尖部分生有根毛,级次越高则根毛越少,六级根不生根毛。土壤疏松或通气性好时,根毛较多,长期淹水或氧气缺乏时根毛很少甚至没有,分枝根的级数和数量也少。
水稻根系的分布,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在分蘖期,一级根大量发生,但分布较浅,多数在0~20厘米土层内横向扩展呈扁椭圆形;在拔节期,分枝根大量发生,并向纵深发展,至抽穗期,根系转变为倒卵圆形,横向幅度达40厘米,深度达50厘米以上;在开花期,根部不再继续伸展,活动能力逐渐减退;接近成熟期时,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几乎完全停止,这时所需的养分全靠植株体内的养分转移维持。从总体上看,水稻根系主要分布在0~20厘米土层中,约占总根量的90%。从全生育期看,水稻在抽穗期根量达最大值。
Ⅶ (Ⅰ)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其生活特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科学家对水稻的
(Ⅰ)(1)由于生长素在重力作用下向背光一侧移动,使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又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浓度高起抑制作用,所以水稻的根除向重力性外还具有背光性.
(2)根据表格中数据,红光下α为0、最小,蓝光下为45.0°、最大;又当重力(垂直方向)的作用效果和蓝光(水平方向)的作用效果一样大小时,合理的方向才是45度,所以重力的作用和蓝光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可判断红光、绿光、蓝光、近紫外光以及重力对水稻根长的影响程度为红光<近紫外光<绿光<蓝光=重力.
(3)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①若甲组、乙组水稻幼苗的根背向光源生长,丙组水稻幼苗的根竖直向下生长,则根冠为根尖的感光部位;②若甲组、丙组水稻幼苗的根背向光源生长,乙组水稻幼苗的根竖直向下生长,则分生区为根尖的感光部位;③若甲组、乙、丙三组水稻幼苗的根均背向光源生长,则水稻幼苗根尖的根冠和分生区均能感光.
(Ⅱ)(1)由于没有破坏小白鼠的下丘脑时,小白鼠能保持恒温;而破坏了小白鼠的下丘脑,它就不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说明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本实验通过小白鼠被破坏下丘脑前后的状态进行对照,观察现象.
(2)正常小白鼠能保持恒温状态,所以在温度高时代谢降低,在温度低时代谢增强,其体温调节类型与图所示的甲曲线相同.
(3)另取几只健康小白鼠,测量实验前体温,再分别只破坏脊髓,观察各自的体温是否恒定,可探究脊髓是否也参与体温调节.
故答案为:
(Ⅰ)(1)负向光性(或背光性)
(2)红光<近紫外光<绿光<蓝光=重力
(3)若甲组、丙组水稻幼苗的根背向光源生长,乙组水稻幼苗的根竖直向下生长;若甲组、乙、丙三组水稻幼苗的根均背向光源生长,则水稻幼苗根尖的根冠和分生区均能感光
(Ⅱ)(1)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 实验前后动物的状态进行对照(或小白鼠被破坏下丘脑前后的状态进行对照或前后对照、自身对照)
(2)甲
(3)另取几只健康小白鼠,测量实验前体温,再分别只破坏脊髓,观察各自的体温是否恒定
Ⅷ 为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水稻的光合作用,某实验室将水稻幼苗固定于无底反应瓶中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一所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图一中B瓶内应用等量的死水稻苗作为对照.
(2)分析坐标轴的含义可知,用100W的灯泡作为光源,先将灯泡置于距装置20厘米处,15分钟后观察并记录指针偏转方向和格数.
(3)①c点之后指针开始回偏,说明此时从装置中消耗氧气,因此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②cd段指针开始向左偏,说明水稻苗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足,此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③e点为实验的初始位置,即表示先前光合作用积累的氧气已经全部被呼吸作用消耗.故e点时A瓶内水稻体内的有机物含量与实验开始时相比不变.
④f点时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H],光反应阶段也产生[H],故形成[H]的具体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故答案为:
(1)等量的死水稻苗
(2)指针偏转方向和格数
(3)①等于
②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A瓶中气体减少左
③不变
④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Ⅸ 为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水稻的光合作用,某实验室人员将水稻幼苗固定于无底反应瓶中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1)题中以100W灯泡为光源,不断加大灯泡与装置间距离,可以看出指针的偏转即光合作用强度在发生变化,所以光照强度是自变量.
(2)①B点指针偏转较A明显,光合作用强度大,左侧是活的植物,产生气体,浮力增大,指针右偏.
②C点之后指针开始回偏,说明此时从装置中消耗氧气,因此C点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③CD段指针开始向左偏,说明水稻苗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足,此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④若此曲线与横轴相交于E点,E点即为实验的初始位置,即表示先前光合作用积累的氧气已经全部被呼吸作用消耗.
(3)因为水稻植株在有光条件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要测定其幼苗的呼吸强度,应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
故答案为:(9分)(1)光照强度 改变灯泡与装置间的距离
(2)①A 右 ②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③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左 ④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呼吸作用消耗到和实验开始时的氧气浓度相等
(3)遮光或黑暗
Ⅹ 如何分水稻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想做根
种类就不赘述了,采样的话给你点建议:根际是一个很窄的范围,并不是直接从根周围取的土样,严格的说是附着在根周围的土壤,取样的时候是直接将小麦连根拔起,抖掉根周围松散的土壤,剩下的是根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