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装置所示的试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 量取9.3mL稀盐酸B. 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CO2C.
A、用量筒量取9.3mL液体,应选择略大于9.3mL的量程.用10mL量筒即可,用50mL量筒量取误差会增大,故A错;
B、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B错;
C、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图示符合这一条件,故C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管要倾斜,故D错.
故选C.
2.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根据氯气的收集方法和喷泉实验所用的溶液来判断能不能回用氯气.
在收集氯气方面答,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会有杂质空气。如果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就可以得到纯净的氯气。
在喷泉实验所用的溶液方面,虽然氯气溶解度是500:1,但毕竟是气体溶于水,效果不好。用能与氯气反应的溶液,如NaOH、KOH等。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氯气,液体不能充满整个漏斗。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的氯气,液体能充满整个漏斗。
3. 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量取0.3mL稀盐酸B.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制
A、量筒的没有“0”刻度,最小刻度在下方,取用时,应注意选取的量筒的规格应和量取的液体体积尽量相近.题中用50ml量筒量0.3ml液体,误差太大,所以A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采用固液不用加热,且生成的氧气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所以B可达到实验目的.
C、轻轻推注射器,锥形瓶内压强增大,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停止推,液面又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好,所以C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D、从作导气管口进氢气,致使洗气瓶中压强增大,浓硫酸从右导气管流出,没法干燥,应该从右边进气,所以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C
4. 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分离碘和酒精B.除去Cl2中的HClC.排水法收集NOD.配
A.碘易溶于水酒精,不能用分液发生分离,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
B.氯气和HCl都能与回NaOH反应,应答用饱和食盐水除杂,故B错误;
C.NO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C正确;
D.容量瓶不能用来稀释溶液,应用烧杯,故D错误.
故选C.
5.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c
试题分析:a中,浓硫酸会与氨气发生反应,故不能用来制取干燥的氨气,a错误;b中,加热回只能使碳酸氢答钠分解为碳酸钠,故b错误;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故不能用来做喷泉实验,故d错误,只有c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有关物质的实验制取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综合性,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要求学生熟悉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
6. 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能达到目的是()A.B.C.D
A.氨气极易溶于水和酸性溶液,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且和水、硫内酸不反应,所以和稀硫容酸混合后分层且处于下层,四氯化碳和氨气不反应,所以四氯化碳有缓冲作用,且稀硫酸能吸收氨气,所以该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沉淀和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应用过滤分离,故B错误;
C.该装置中加热碳酸氢钠的温度大于碳酸钠的温度,所以不能证明碳酸钠的稳定性比碳酸氢钠的强,应该碳酸钠放置在大试管中,碳酸氢钠放置在小试管中,加热后,温度低的碳酸氢钠能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而碳酸钠不分解,故C错误;
D.实验室中制取少量乙酸乙酯时,右边试管中应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而不是氢氧化钠溶液,且导气管不能伸入溶液中,故D错误.
故选A.
7. 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D能达到实验目的,
因为NO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并且能与氧气反应内,所以只可用容排水收集,因此D能达到实验目的。
A你没有标明用于什么实验,所以无法确定能否达到达到实验目的;
B、Cl2和HCl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不能达到除去杂质的实验目的;
C、NH4Cl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遇冷NH3和HCl又反应生成NH4Cl,所以无法达到收集NH3的目的。
8. 下列装置所示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量取9.32mL稀盐酸B.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少量二氧化碳
A、50mL量筒只能精确到0.1mL,不能量取9.32mL稀盐酸;故错误;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错误;
C、向右拉注射器,如果长颈漏斗下端有气泡冒出,则装置的气密性好;故正确;
D、用浓硫酸降去气体中的水分时,气体应从长导管进入,短导管出;故错误;
故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