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万能说课稿
说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交流,它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在说课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该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说清楚。
例子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是《化学1(必修)》(鲁科版)第三章《硫的转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是在介绍《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之后引入该节内容的。因此,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基础,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
上述分析显然不够厚实。“教材的地位”,不仅仅是指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理位置”(处于哪一章哪一节),更包含这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意义以及该内容的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感价值。因此,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分析:
1、该内容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安排意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描述该教材安排在哪里,更要分析教材编者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才把它安排在这里。
具体说来,它应该包括:前面已经安排了哪些知识,作为该内容的基础;本课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该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有怎样关系或者该内容在后续学习将得到怎样的深化等。
2、该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训练哪些方面的技能或者科学方法、发展他们哪些方面的能力和建立怎样的情感、养成怎样的态度和形成怎样的价值观等。
3、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只有分析透这些内容,教学目标的制订才有基础,否则教学目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2015实验说课装置扩展阅读
说课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按学科分:语文说课、数学说课、英语说课、音体美说课等;按用途分:示范说课、教研说课、考核说课等;但我们从整体来分,说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实践型说课,一类是理论型说课。实践型说课就是指针对某一具体课题的说课。而理论型说课是指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强调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因此,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也是说课活动必须阐述的一个内容。要确定重点、难点,就必须搞清什么知识是重点、分析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
『贰』 2015教师资格证说课相关问题
你好,都可以,具体时间以教育局的报考通知为准。
『叁』 化学实验说课比赛和实验创新的区别
说课比赛,是为了参与比赛而进行的一次说课。
1、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回说教学答设计,另一部分是说课。就是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2、实验创新是对一节实验课或者对课堂教学的实验部分进行创新设计。
两个项目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肆』 给个万能的说课模板基本框架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说课者。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XX》是人教版教材第××单元第XX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X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x理论,是以后×x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15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培训班首先易公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五、说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内容所对应的×××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对这种现象的深入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对该理论进行思考和认知,做到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的统一。
八、结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伍』 怎样在高中生物实验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显微镜的结构和显微镜的操作。主要以提高学生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因此,本节课应准备好足够的显微镜供学生实验使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三、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五、课前准备 :
准备显微镜,两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装片),擦镜纸,纱布。
七、教学过程:
(一)、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显微镜是由目镜和物镜2个凸透镜成像。物体在物镜一二倍焦距之间使物体呈一个放大的实象,这个实象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目镜再呈一个放大的虚象,进人眼。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1、教师按照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的顺序对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及结构进行讲解。
机械部分
(1)镜座(2)镜柱(3)镜臂 (4)镜筒(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6)镜台(载物台)
(7)调节器:①粗调节器(粗准焦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 反光镜(2)集光器(聚光器)
①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
光学部分
(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
(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
2、以小组为单位,看书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三)、了解显微镜各结构的作用
教师指示各个不同部位,由学生说出各部分的作用(同时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再试一试,真实感受各部件的功能。如辨认目镜和物镜,调节准焦螺旋等。
(四)、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放置: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1-2寸为宜,便于坐着操作。
(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3)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
(4)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调节器的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如果需要更换玻片标本时,必须顺时针(切勿转错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标本。
(五)、练习用显微镜进行实际观察
学生按小组进行操作,观察写有“上”的标本和预先准备好的永久装片,并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最后进行提问:
1、将观察到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标本,看朝哪个方向移动,这说明了什么?
2、观察写有“上”字的标本.并写下你在视野中看到的图象.
3、变换不同的目镜和物镜进行观察,看看物象有什么变化?
4、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5、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六)、实验整理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取下标本片,转动旋转器使镜头离开通光孔,下降镜台,平放反光镜,下降集光器(但不要接触反光镜)、关闭光圈,推片器回位,盖上绸布和外罩,放回实验台柜内。最后填写使用登记表。
『陆』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也要占据空间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3、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道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道理四、教学准备:演示材料:水槽、水、泡沫片、小蜡烛、大杯子、火柴、气球,纸巾五、教学过程一、教师谈话引入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谈话引入新课2、演示并讲解“空间”、“占据”的概念大家来观察这个大杯子,杯子里是什么样的?(空的)它是用来干什么的?(装水的)好,我们就把水杯中空的部分叫做“空间”现在,老师在杯子里倒满水问:“现在杯子的空间被谁给占了?(被水占了)我们就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板书占据)既然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大家想这个杯子还能装进别的东西了吗?(不能了)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个石块,大家想老师要是把这个石块放入水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水会冒出一些)真的吗?(演示)奥!大家猜的真对,那是为什么呢?(是水占据着杯子的空间,要是这个石块非要占据杯子的空间,那就必须挤掉一部分水)说的非常好!现在老师把杯中的水倒掉,杯子里还有物质吗?(没有了)到底有没有呢?(有,是空气)大家都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否也占据空间呢?(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3、活动(1)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这是一个杯子,先在杯子的底部塞上纸团,然后将杯子倒过来,竖直扣入水中,大家猜一下,纸能不能湿?(能不能)大家想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吗?(想)请按老师的做法做实验(学生实验)(庆祝实验的成功)二、探究式学习空气占据空间的真实体验1、同学们分小组探究自己在生活中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真实体验2、各小组探讨活动(1)、吹气球的小组(2)、给皮球打气的小组(3)、乒乓球的小组(4)、吹起水的小组最后小组汇报总结教师总结(生:我们小组是先把乒乓球放在水中,浮在水面上,再把杯子倒过来,把乒乓球扣入杯子中竖直压入水中发现乒乓球沉下去了,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就进不到杯子中,所以乒乓球就没有浮起来。)(生:我们小组是把漏斗放进瓶子中,用橡皮泥或胶塞将瓶口塞住,然后把水倒进漏斗中。发现水不能很好地流入瓶中。因为是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用橡皮泥塞住瓶口,瓶里的空气跑不出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不能很好的流入瓶中。)小结:刚才听了大家的汇报,我感觉到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太聪明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刚才我们通过探究知道了(空气能占据空间)亲身动手感受自己在生活中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真实体验。。
『柒』 “说课”时可以做 实验吗
当然可以。
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说课既可以是针对具体课题的,也可专以是针对一个观点或一属个问题的。所以我们认为,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教什么,怎么教,,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的方式很多:主要有
1、讲说法:运用露头语言作媒介,辅之以板书、教具使用、操作等手段,按准备好的内容向听课者述说;
2、演说法:主要是借助教具(仪器)、实际板书、绘画等手段,辅之以语言说明的说课方式;
3、对说法:说课者和听课者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
4、论说法:说课者和听课者针对同一问题,采取讨论、议论、辩论的方式进行的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