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国内外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的研究现状,求资料!
在太阳能跟踪方面, 我国在 1997 年研制了单轴太阳跟踪器, 完成了东西方向的自动 跟 踪,而南北方专向则通过属手动调节,接收器的接收效率提高了。[16]1998 年美国加州成功 的 研究了 ATM 两轴跟踪器,并在太阳能面板上装有集中阳光的透镜,这样可以使小块的太 阳 能面板硅收集更多的能量, 使效率进一步提高。 2002 年 2 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推出了新 型 太阳能跟踪装置, 该装置利用控制电机完成跟踪, 采用铝型材框架结构, 结构紧凑, 量轻, 重 大大拓宽了跟踪器的应用领域。在国内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 的研究, 1992 年推出了太阳灶自动跟踪系统,1994 年《太阳能》杂志介绍的单轴液压自 4 动跟踪器,完成了单向跟踪。 目前,[17]太阳追踪系统中实现追踪太阳的方法很多,但 是不外乎采用如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光电追踪方式,另一种是根据视日运动轨迹追踪;前者 是闭环的随机系统,后者是 开环的程控系统。
2. 螺旋输送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要详细的
国外螺旋输送机技术的现状
国外螺旋输送机技术的发展很快,其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螺旋输送机的功能多元化、应用范围扩大化,如高倾角带输送机、管状螺旋输送机、空间转弯螺旋输送机等各种机型;另一方面是螺旋输送机本身的技术与装备有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长距离、大运量、高带速等大型螺旋输送机已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其核心技术是开发应用于了螺旋输送机动态分析与监控技术,提高了螺旋输送机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目前,在煤矿井下使用的螺旋输送机已达到表1所示的主要技术指标,其关键技术与装备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设备大型化。其主要技术参数与装备均向着大型化发展,以满足年产300~500万t以上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的需要。
⑵应用动态分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监控等高新技术,采用大功率软起动与自动张紧技术,鼓风机 对输送机进行动态监测与监控,大大地降低了输送带的动张力,设备运行性能好,运输效率高。
⑶采用多机驱动与中间驱动及其功率平衡、输送机变向运行等技术,使输送机单机运行长度在理论上已有受限制,并确保了输送系统设备的通用性、互换性及其单元驱动的可靠性。
⑷新型、高可靠性关键元部件技术。如包含CST等在内的各种先进的大功率驱动装置与调速装置、高寿命高速托辊、自清式滚筒装置、高效贮带装置、快速自移机尾等。如英国FSW生产的FSW1200/(2~3)×400(600)工作面顺槽四氟防腐螺旋输送机就采用了液粘差速或变频调速装置,运输能力达3000 t/h以上,它的机尾与新型转载机配套,可随工作面推移而自动快速自移、人工作业少、生产效率高。
这是直接在网络上搜索的
如果做论文的话
这方面的东西不少
可以多找几篇综合一下
3. 国内外带式输送机的技术研究现状
一、国外带式输送机设计系统
国外已有多家工程设计公司致力于带式输送机设计系统的研究,并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满足不同应用要求的设计系统。
美国 CDI 公司主要从事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和咨询工作,在国际输送机设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主要业务范围包括机械设计、水平曲线设计、动态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设备调试及试运行等等。
澳大利亚的 Helix Technologies Pty Ltd 专门从事工程软件开发,已开发出一系列工程管理、投资分析的软件系统,如输送机设计、管道网络分析、泵的选型和 V 型输送带/链的驱动设计等。
二、国内带式输送机技术研究现状
近二十年来,我国带式输送机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输送机产品系列不断增多,开发了大倾角、长距离新型带式输送机系列产品,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应用动态分析技术和中间驱动与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成功研制了多种软启动和制动装置及以 PLC 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
目前,国内多所科研机构在进行带式输送机的研究,例如对托辊运行阻力随带速变化进行的实验研究,用于带式输送机设计和动态分析,分析转弯部分的导向力和阻力,得出转弯段输送带运行的阻力计算方法,采用离散模型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开发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系统;以及在带式输送机纵向振动理论与横向振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带式输送机的动态设计方法以及该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决策支持系统。
随着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性能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资料,利用新的设计手段研究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的时机已经成熟。带式输送机的技术关键是动态设计与监测,它是制约大型带式输送机发展的核心技术。
4. 自动控制原理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自动化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 20 世纪初,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来自于 物理等自然科学和数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科学。自动控制理论在现代科学 技术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第 40 届 IEEE 决策与控制年会的 全会开篇报告中,美国学者 John Doyle 教授引用了国际著名学者,哈佛大学的何数奇 教授的新观点:“控制将是 21 世纪的物理学”。
自动控制系统的早期应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埃及的水钟控制与中国汉代的 指南车控制,但当时未建立起自动控制的理论体系。1769 年,英国科学家 James Watt
设计的内燃机引发了现代工业革命,1788 年 Watt 为内燃机设计的飞锤调速器会出现 震荡现象,所以后来出现了 Maxwell 对微分方程系统稳定性的理论研究,他指出线性 系统稳定的条件是其特征根均有负实部,Roth 和 Hurwitz 等人提出了间接的稳定判据,
使得高阶系统稳定性判定成为可能。控制器的设计问题是由 Minor sky 在 1922 年开始 研究的,其研究成果可以看成是现代广泛应用的 PID 控制器的前身,而 1942 年,Ziegler 和 Nichols 提出了调节 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比例积分
微分)控制器参数的经验公式方法,此方法对当今的 PID 控制器整定仍有影响。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按照自动
控制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自动控制理论一般可分为“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 理论”两大部分。
20 世纪中叶,由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并日臻成熟了“经典控制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 题。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微分方程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这些方法对控 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和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地解决了一 系列以输出反馈为主要控制手段的自动控制问题。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由于生产的发展,自动控制系统日趋复杂、规模日趋庞大, 特别是空间技术的发展,使自动控制理论有了一次新的飞跃,逐渐形成了“现代控制
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及变参数、非线性控 制系统的分析设计问题。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数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一些新型控
制技术,诸如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鲁 棒控制等的出现,使自动控制理论又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主要是庞大的系统工 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系统理论和在模仿人类智能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控 制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它们 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现代控制理论”不能看成是“经典控制理论”简单的延
伸和推广,在所采用的数学工具、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多方面有着明显 的不同,可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两种方法原理截然分离。特 别是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许多用经典理论控制解决的问题,同样可以用现代控制
理论从方法上看更加完备或结果更强,但是,经典控制理论简洁实效的分析方法和控 制方式,往往是现代控制理论难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它们又有很强的互补性。现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为经典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应用都提供了广
阔的前景。
系统的频域分析技术是在 Nyquist、Bode、Nichols 等进行的早期关于通信学科的 频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Harris 于 1942 年提出的传递函数概念将通信学
科的频域技术移植到了控制领域,构成了控制系统频域法理论研究的基础。Evans 在
1946 年提出的线性反馈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技术是那个时代的另一个里程碑,在这些成 果的基础上诞生了第一代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
前苏联学者 Portraying 于 1956 年提出的极大值原理、美国学者 Bellman 的动态 规划和美国学者 Kalmar 的状态空间分析技术开创了控制理论研究的新时代,这三个代 表性成果构成了第二代控制理论——即当时所谓的“现代控制理论”的理论基础。在
那个时期以后,控制理论研究中出现了线性二次型最优调节器、极点配置状态反馈、
最优状态观测器及线性二次型 Gauss 问题的研究,并在后来出现了引入回路传输恢复 技术的 LQG(Linear Quadratic Gaussian,线性二次高斯)控制器。
控制的对象和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例如使导弹能够命中目标;宇宙
飞船准确地登上月球,并按预定的时间与地点返回地球;机床能够自动加工出符合一 定形状与精度的零件;机器人能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某种操作;化学反应器在一定的压 力、温度所谓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自动控制装置使被下 反应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等,都离不开自动控制理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自动控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了在航天航空技术、军事装备及 部门、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外,目前大至世界及国家 政治经济管理、能源控制、医疗卫生、地区规划、交通运输,小至人的日常生活,都 离不开自动控制理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5. 带式输送机的国内现状
中国生产制造的带式输送机的品种、类型较多。在“八五”期间,通过国家一条龙“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煤矿井下用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减低关键技术及其主要元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研制成功了多种软起动和制动装置以及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驱动系统采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 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码头、粮食等。
真空上输送设备用于输送粉体物料,具有易于安装,易于清洁,低噪音,无尘输送的优点。符合制药、食品行业的要求。
真空输送设备工作原理
1.在压缩空气的驱动下,多级喷射真空泵(A)产生真空。
2.出料底阀(B)关闭,随即储仓(C)及管道(D)产生真空。
3.真空作用下,物料从吸料位置(E)经输送管道吸入粉体储仓。
4.过滤器(F)很好地达到气体与被输送粉体分离。
5.在输送粉体的同时,压缩空气填冲至反冲气囊(G)
6.真空泵停止运行,出料底阀打开,物料下落至出料位置。同时,反冲气囊内的压缩空气释放,自动清洁黏附于过滤器的粉体颗粒。
7.真空泵再次工作,开始新一轮的循环。整个输送过程中,吸料及出料时间由气动或电动的控制器(H)控制。 1.着装整洁,持有效证件上岗。
2.执行《选煤厂安全规程》有关规定。
3.司机必须明确信号,按规定信号指令开停输送机。开机前,检查各种连接紧固件及安全设施是否齐全牢固。
4.输送机运行时要随时注意皮带运行情况。发现皮带跑偏、刮卡、接头损坏严重,托辊、滚筒及电气机械部位温度、声音异常时,要立即停机并汇报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处理后方可继续启动。
5.视煤的干燥程度操作喷雾开关,进行喷雾降尘。
6.发生打滑或闷车时,要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7.处理溜槽堵塞时,必须按选煤厂相关规定执行停送电制度,专人进行监护,禁止单人作业。
8.处理跑偏时,严禁用手、脚及身体其他部位直接接触输送带。
9.班中经常清理本岗设备和环境卫生,做到环境清洁。禁止在转动件内及附近清货或到皮带机里帮作业。
10.将本班设备运行情况和注意事项向接班人员交待清楚,并做好岗位记录。
6. 关于输送机机构的设计
1,从设备头来到中间再到尾部,自然后加上运动部件组;
2,一般头是驱动部分,尾是转向部分,运动部件就是来输送物料的;
3,分类很多的,皮带机,提升机,破碎机,刮板机,链板机,除尘器,磁选机,选粉机,风机等各种输送机械及工程机械 ;
4,先要有个总的思路,比如一台怎么样的设备,主要来输送什么物料,工况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想下去就会有更广阔的思路的。
祝好,谢谢你!
7. 求一份关于在线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毕业论文选题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在不断改革,创新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时代的到来,还有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生源不断扩大。尤其是自从国家实施大众化教育,实行高考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大。学校管理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学校如同企业,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和来竞争力?在国际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也已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不得不让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学生成绩管理是学校管理中异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学校,除了育人,就是育知,学生成绩管理的计算机化是整个学校教务管理中的重要一部分,能否实现这一步关系到学校办学整体效率的高低,介与它的重要性,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就逐渐提入议程,并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量。
运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可以减轻学院教学人员的工作量,加快查询速度,加强管理,以及国家各部门关于信息化的步伐,使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还有就是缩小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与准确率。可以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能够尽快的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投入新的课程的学习或复习这次没有考过的课程。并且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应用也为今天的高校教育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力的提高达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高科技的飞跃发展,人们工作习惯的改变,特别是电脑的大量普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怎样提高工作效率是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学生成绩管理是一个非常繁琐与复杂的一项工作,一个原因就是工作量大,不好管。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更应该运用一些本地资源,提高管理的力度,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重任负责。
二. 本题目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生成绩管理是各大学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到校、系、师、生的诸多方面,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学分制、选课制的展开和深入,学生成绩日常管理工作及保存管理日趋繁重、复杂。迫切需要研制开发一款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具有人性化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在国外高校,与国内不同,他们一般具有较大规模的稳定的技术队伍来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而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起步较晚。在数字校园理论逐步应用的过程中,各高校一方面不断投资购建各种硬件、系统软件和网络,另一方面也不断开发实施了各类教学、科研、办公管理等应用系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但是,由于整体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经费短缺,理论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国内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机构设置、服务范围、服务质量及人员要求上与国外高校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纵观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在安全性和信息更新化方面存在有一定的不足,各现有系统资料单独建立,共享性差;在以管理者为主体的方式中,信息取舍依赖管理者对于信息的认知与喜好,较不容易掌握用户真正的需求,也因此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教务管理软件应充分依托校园网,实现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务管理朝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并为进一步实现完善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和全校信息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主要设计内容、设计思想及工作流程
1. 设计研究内容(要实现的系统功能简介)
本系统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2. 设计思想:
首先,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再者,本系统拥有灵活的权限,用户权限可以定义到每个子模块的三种权限级别(最高级、普通用户、拒绝访问)。其次,在成绩管理方面,各任课老师、教学秘书等人员分别拥有不同维护权限,系统日志更是详细记录了更相关人员的操作历史。本系统以学校教务处或系办公室为主控制中心,其它部门(如各专业、班等)作为工作站,在主控制中心的授权下可以对数据进行录入、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操作。最后,该系统在硬件配置上,最低配置CPU:P4 3.0以上,内存:512M,硬:160G就足够,在成本上不是很高,有很强的普遍性。
3.开发工具的选择
4. 工作流程:
本系统是一个面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为其提供成绩管理服务的管理系统。教务人员通过本系统完成所有的日常教务工作。从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其在学校内的所有学科成绩与学分都通过本系统进行管理。
① 需求分析:
② 概念结构设计:
③ 逻辑结构设计:]④ 物理设计:
⑤ 过程实现及维护:
四.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安排
1. 寒假期间:资料搜集与软件学习
2. 3月1日---3月31日:需求分析与构造原型
3. 4月1日---4月20日:概要设计
4. 4月21日--5月15日:系统实现
5. 5月16日--5月31日:毕业论文书写
6. 6月:系统与毕业论文完善
8. 国内皮带输送机的技术现状如何
我国生产制造的带式输送机的品种、类型较多。在“八五”期间,通过国家一条龙“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煤矿井下用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吕开发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减低关键技术及其主要元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研制成功了多种软起动和制动装置以及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驱动系统采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大型皮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差距⑴皮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与监测技术 长距离、大功率带式输送机的技术关键是动态设计与监测,它是制约大型带式输送机发展的核心技术。目前我国用刚性理论来分析研究皮带式输送机并制订计算方法和设计规范,设计中对输送带使用了很高的安全系统(一般取n=10左右),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实际上输送带是粘弹性体,长距离带式输送机其输送带对驱动装置的起、制动力的动态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不能简单地用刚体力学来解释和计算。已开发了带式输送机动态设计方法和应用软件,在大型输送机上对输送机的动张力进行动态分析与动态监测,降低输送带的安全系统,大大延长使用寿命,确保了输送机运行的可靠性,从而使大型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达到了最高水平(输送带安全系数n=5~6),并使输送机的设备成本尤其是输送带成本大为降低。www.jinbo999.cn
9. 机械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急啊
目前,在国内很多工厂的生产线上数控机床装卸工件仍由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生内产效率低。容为了提高生产加工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并使生产线发展成为柔性制造系统,适应现代自动化大生产,针对具体生产工艺,利用机器人技术,设计用一台装卸机械手代替人工工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机械手是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具有抓取和移动工件功能的自动化装置,它是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装置。机械手能代替人类完成危险、重复枯燥的工作,减轻人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力。机械手越来越广泛的得到了应用,在机械行业中它可用于零部件组装
,加工工件的搬运、装卸,特别是在自动化数控机床、组合机床上使用更普遍。它适应于中、小批量生产,可以节省庞大的工件输送装置,结构紧凑,而且适应性很强。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应用规模和产业化水平低,机械手的研究和开发直接影响到我国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从经济上、技术上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进行机械手的研究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