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贰』 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j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左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左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故答案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左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左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四)①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稀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烧瓶中加入的试剂是固体氧化钙或NaOH固体,滴入浓氨水溶解放热生成氨气;
故答案为:k手;c;
②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连接漏斗伸入到液体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错误;
k、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左,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k正确.
C、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左,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手错误;
手、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kC手;
故答案为:kC手;
③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
故答案为:使量气管内液面与干燥管内液面相平;
(下)先通入氨气,氨气与水形成呈碱性的氨水可与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碳酸发生反应,更有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生成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下+CO四+NaC1+H四O=NHkC1+NaHCO下↓;
故答案为:NH下、CO四;&nksp;NH下+CO四+NaC1+H四O=NHkC1+NaHCO下↓;
(k)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溶于水,测定的一氧化氮气体体积不准确;
故答案为: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四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叁』 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浓、稀硝酸分别与NO反应的实验,以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夹持仪
(1)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装置②产生NO,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NO,故装置②中盛放水,装置④检验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故装置④中盛放浓硝酸,装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防止污染大气.
故答案为:水、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2)由于装置中残存的空气能氧化NO而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滴加浓HNO3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N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同时也需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防止反应产生的NO气体逸出.
故答案为:赶净装置中的空气,使整个装置充满氮气,防止装置②中反应生成的NO被空气氧化;将装置⑤中的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3)Cu与浓HNO3反应生成Cu(NO3)2、NO2、H2O,反应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装置②中盛放H2O,使NO2与H2O反应3NO2+H2O=2HNO3+NO,生成NO;装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防止污染大气,NaOH溶液与NO2反应生成NaNO3与NaNO2,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O2+2OH-=NO3-+NO2-+H2O.
故答案为:将NO2转化为NO;2NO2+2OH-=NO3-+NO2-+H2O;
(5)NO通过稀HNO3溶液后,若无红棕色NO2产生,说明稀HNO3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HNO3装置的液面上方没有颜色变化即可说明之.装置④中盛放的是浓HNO3,若浓HNO3能氧化NO则装置④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
故答案为: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6)要证明是Cu(NO3)2浓度过低或是溶解了NO2导致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一是可设计将溶解的NO2赶走,再观察颜色变化,a、c方案符合;二是增加溶液中Cu(NO3)2溶液的浓度,观察反应后的颜色变化,d方案符合.
故选:a c d.
『肆』 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 (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故答案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①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稀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烧瓶中加入的试剂是固体氧化钙或NaOH固体,滴入浓氨水溶解放热生成氨气; 故答案为:be;c; ②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连接漏斗伸入到液体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错误; B、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B正确. C、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口,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E错误; E、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BCE; 故答案为:BCE; ③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 故答案为:使量气管内液面与干燥管内液面相平; (3)先通入氨气,氨气与水形成呈碱性的氨水可与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碳酸发生反应,更有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生成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故答案为:NH 3 、CO 2 ;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4)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溶于水,测定的一氧化氮气体体积不准确; 故答案为: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 2 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
『伍』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经检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用胶头滴管滴入稀盐酸,此时装置A的
碳酸钙能与盐复酸反应生成制二氧化碳气体和易溶于水的氯化钙,故会观察到A试管中的固体溶解且有气泡产生,故填:固体溶解、气泡产生; (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填:CaCO 3 +2HCl═CaCl 2 +CO 2 ↑+H 2 O; (2)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能加快反应的速度,相同质量的碳酸钙与相同的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故填:同质量的粉末状和块状的碳酸钙与同溶质质量分数同体积盐酸反应产生气体量一样多,盐酸与粉末状碳酸钙反应比与块状碳酸钙反应速度快 |
『陆』 某课题小组为了探究CO2是否在有水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和Na2O2发生释放O2的反应,设计了如下装置,并采用
(1)探究CO2是否在有水同抄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和Na2O2发生释放O2的反应,方案Ⅰ是探究干燥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是否反应的实验;方案Ⅱ是探究潮湿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实验,
故答案为:潮湿的CO2与Na2O2反应;
(2)关闭K1和K2的目的是防止过氧化钠吸水反应,防止过氧化钠潮湿,故答案为:防止Na2O2受潮;
(3)在通入CO2之前,关闭K1和K2.在试管Ⅰ内装入试剂X后,打开K1和K2,通入CO2,过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Ⅲ的液面上方,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和试管Ⅱ中淡黄色有无变化判断;试管Ⅰ内装入试剂X是干燥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方案Ⅱ中 试剂Ⅰ是水,用来得到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浓H2SO4;蒸馏水;
(4)试管Ⅲ中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过量的CO2,防止其干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但有人认为这仍显不足,担心水汽也会干扰复燃,需要除去水蒸气,同时除去睡着鞥器和二氧化碳的物质是碱石灰,装置图为
;
(5)制取CO2气体所用的反应物,应选择稀硫酸,盐酸和硝酸是易挥发的酸;大理石含有其他杂质,烧碱不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需要选用小苏打和稀硫酸反应生成,
故答案为:be.
『柒』 某兴趣小组拟利用如下图装置探究验证干燥的Cl2和潮湿的Cl2有无漂白性.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中的主要
(1)A装置中玻璃仪器还有分液漏斗,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方程式为MnO2+4HCl(浓)
△ | .
『捌』 某化学活动小组设计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实验装置,以探究潮湿的Cl2与Na2CO3反应得到的固体物
(1)实验室制备氯气,结合装置分析可知是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 △ | .
『玖』 某化学活动小组设计如下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实验装置,以探究潮湿的Cl 2 与Na 2 CO 3 反应得到的
(1)MnO 2 +4H + +2Cl - =Mn 2+ +Cl 2 ↑+2H 2 O (2)饱和食盐水 (3)NaCl,NaCl、Na 2 CO 3 ;BaCl 2 溶液;AgNO 3 溶液; (4)2Cl 2 +2Na 2 CO 3 +H 2 O=2NaHCO 3 +2NaCl+Cl 2 O (5)[c(HCO 3 - )+3c(H 2 CO 3 )+(CO 3 2- )]/2
与某小组设计如图装置以探究潮湿相关的资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