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採集來的岩石要想製成標本需要哪些工具
切割機、打磨機
㈡ 標本採集常用的拭子有哪些
1、聚酯纖維、滌綸或人造絲頭,柄部為塑料或鋁的拭子:宜用於病毒學檢驗標本的採集。病毒學檢驗標本的採集不宜使用柄部為木質的拭子。
2、 棉拭子:宜用於支原體檢驗的陰道、宮頸及尿道標本的採集,不宜用於細菌(特別是苛養菌)、衣原體檢驗標本的採集。
3、滌綸拭子和尼龍拭子:宜用於病毒和細菌標本的采樣。
4、植絨拭子:由尼龍纖維經專有的噴霧技術製成,宜用於呼吸道病毒采樣和真菌培養標本的采樣。
5、藻酸鈣拭子:宜用於衣原體和百日咳鮑特菌鼻咽拭子的採集。但不宜用於脂質包膜病毒及細胞培養的采樣,不宜用於淋病奈瑟菌及解脲脲原體的采樣。
㈢ 如何製作標本需要哪些材料怎麼做
0,把樹脂弄起來就可以了
㈣ 石器標本資源收集技術規程
前言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地下蘊藏著的舊石器時代考古信息十分豐富。古人類製作和使用的石器標本是從事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基本材料,對探討人類在東亞地區的起源、遷徙、進化和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為了加強對標本採集的規范化程度,特製定石器標本採集的技術規程以便全面客觀地收集標本在田野的各項信息,充分發揮標本的研究、陳列和保存價值。本技術規程涉及兩種情況:調查發現的石器標本的採集和考古發掘時從地層中出土的石器標本的採集。
按GB/T1.2—2002《標准化工作導則第2部分:標准中規范性技術要素內容的確定方法》和GB/T1.2—2000《標准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等有關資料編寫規則進行編寫。
本規程附錄A為規范性附錄。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本規程起草人:裴樹文,陳福友,劉麗萍。
本規程由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負責解釋。
1 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石器標本收集的內容、技術要求和方法。
本規程適用於石器標本的收集。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GB/T2260—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T9649.9—2009 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 第9部分:結晶學及礦物學
賈蘭坡,黃慰文.周口店發掘記.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裴文中.周口店洞穴採掘記.地質專報,乙種,1934
張森水.中國舊石器文化.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3 術語和定義
3.1 石器(stone artifacts)
是舊石器考古研究中對人類生產石質工具及其系列產品的統稱,從學術角度出發,石器應稱石製品。石製品是人類有意打擊產生的所有石質塊體的總稱,依據人類生產石製品的工藝和形態將石製品又進一步劃分為石錘、石砧、石核、石片、石器以及斷塊、殘片和碎屑等。
3.2 遺址(地點)(site)
指古人類活動遺留的連續分布的遺跡、遺物集合體。從形式來分,有露天遺址和洞穴遺址;從內涵來分,有居住遺址、臨時夜宿營地、石料採集場、石器加工場、狩獵場、食物採集地、狩獵隱蔽哨所、食物加工作坊、聚會場所、圖騰地點等。「地點」指的是人類遺址之外因各種原因從遺址帶出遺物的零星分布地,一個地點中可能有若干遺址的遺物存在,但地點不應被包含在遺址之中。
3.3 採集(collection)
是指根據標本分布的狀況,通過田野工作將石器標本採集和集合至室內的過程。常用的標本分布狀況有保存於地層中和出露於地表兩種方式。
4 石器標本的收集
4.1 採集准備
4.1.1 標本採集工具
a)水準儀、全站儀、全球衛星定位儀(GPS)。
b)照相機、比例尺、羅盤。
c)地質錘、樁、繩、吊錘、捲尺。
d)袖珍放大鏡,放大倍數以10倍為佳。
e)鑿子、刷子、各種粗細的剔針。
f)野外記錄簿(簡稱「野簿」)。
g)繪圖板、坐標紙、直尺、量角儀。
4.1.2 標本編號工具
a)記號筆,用於標本上寫編號。
b)標簽紙,用於標本編號,隨標本一起放入標本袋。
4.1.3 標本包裝材料
a)口袋,存放採集的石器標本。
b)塑料盒,用於放置體積小或性脆材料的石器標本。
c)紙和棉花等包裝材料,避免石器標本在運輸途中的碰撞。
d)地質包,容積很大、很結實的肩袋,最好還帶有絹制夾袋的背包、圖囊。
4.2 採集步驟
4.2.1 石器遺址(地點)的基本信息
無論是調查還是發掘,首先要對遺址(地點)的一些基本信息進行描述和記錄:
a)舊石器遺址(地點)的命名,一般採用發現地的地名來命名,在記錄時盡量選用最小地名。
b)石器遺址(地點)的地理位置,指遺址(地點)所處的行政區劃,即所屬的省、市、縣、鄉(鎮)和村,以及在村的什麼方位和距離、在當地的最小地名。
c)石器遺址(地點)的地理坐標,可選擇遺址(地點)的中心位置,採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測量其緯度和經度,應該精確到秒。
d)石器遺址(地點)的海拔高度。
e)石器遺址(地點)的范圍,可利用GPS在遺址(地點)的邊緣選取適量的點,測量其經緯度,進行大致的估算。
f)石器遺址(地點)的地質概況和所處的地貌部位,簡要記述遺址(地點)的地貌和地層概況,如湖相、河流階地、黃土等;標本是出自地層還是脫層。
g)遺址類型,如曠野(露天)遺址、洞穴遺址等。
h)發現日期,記述年月日,必要時可記錄具體時間(精確到小時)。
i)發現人,根據具體情況註明是單人還是多人。
4.2.2 考古發掘出土標本的採集
石器標本收集的具體步驟如下:
a)選擇發掘區域,根據已有地層剖面出露情況,必要時結合探溝試掘得到的信息,選擇遺跡和遺物相對豐富的區域作為發掘區域。
b)布方,布方的目的是確立一個測量和記錄的基準,這樣可以准確方便地觀察和記錄遺跡、遺物在發掘區域內的空間位置。一般採用坐標式布方,即在選定的發掘區域內,將坐標原點置於發掘區的相對中心位置,X軸為正東正西方向,Y軸為正南正北方向(應將羅盤磁方位角校為坐標方位角),以1m×1m為單位劃分方格,作為發掘和記錄的基本單位,即探方。每個探方的面積為1m2,坐標原點可標記為N100,E100(為以後向西南方向擴方不會出現負數考慮),每個探方都用其西南角在整個坐標系中的坐標數值命名,如N100E100,N100E101等。為明確標記各探方的范圍,可在探方的四角釘上標樁,然後用線繩在整個發掘區內拉成網格,並在每個探方的西南角用標簽標明方號。洞穴遺址發掘時可以將標樁釘在洞頂,然後繫上線繩垂下吊錘,以標明每個探方的范圍。
c)發掘,一般採用按水平層揭露的方法,水平層的厚薄主要視遺物的豐富程度、是否存在遺跡和堆積層的岩性特徵等而定,一般而言,對於堆積結構鬆散且遺物稀少、沒有遺跡的地層可以每個水平層10cm或5cm的厚度進行發掘,對於遺物豐富且有遺跡的要將水平層的厚度縮小,一般5cm一個水平層,或根據實際情況採用更薄的水平層厚度。在發掘過程中要保證遺物遺跡的完好出土再現,在遇到遺物時,要用竹簽或小剔針清除遺物周圍的包裹物,避免傷害遺物,並且不能移動和改變遺物的原始平面位置和高度,保留遺物的原始埋藏狀態,以便測量准確的數據。發掘中要隨時注意地層的變化,以確定是否進入新的自然層和是否出現遺跡現象。對於地層中出現的遺跡現象要注意分辨遺跡的邊緣范圍,並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進行發掘、描述和記錄。對於膠結堅硬、角礫和鈣板發育的洞穴堆積,則視實際情況而決定水平層厚度以及相應的發掘工具和配套技術措施。
d)遺物編號,一般以遺址名稱的漢語拼音第一個聲母大寫組合+發現標本的連續號編號(一般以4位數為宜,如丁村遺址出土的第一件標本可編號為DC0001)。遺物編號後,將編號寫在小紙條上,並用大頭針固定在該遺物旁邊,指示其位置,以便對號測量和包裝。
e)遺跡編號,一般以遺跡的第一個拼音字母的大寫加順序號來命名,如H1表示發現的第一個灰坑,M1表示發現的第一個墓葬等。
f)測量,對每件遺物的測量數據包括三維坐標、產狀(傾向、傾角)、遺物出露的尺寸等。三維坐標的測量必須確立一個測量基點,這個基點最好是永久性的,一般定在發掘區的西南角,該點在整個布方的坐標系中的坐標數值定為N0E0,其他所有平面坐標的數值都是測量距離該基點北多少厘米、東多少厘米;基點的海拔可用水準儀等儀器從遺址附近的大地基準點引過來。三維坐標的測量可根據探方的網格採用鋼捲尺測量平面坐標(平面坐標以標本出露的中心為准,對出露大於2mm的標本可根據具體情況加測其西南端水平位置),用水準儀測量遺物標高(需進行計算),也可以採用全站儀一次測量出三個數據。遺物產狀的測量工具為地質羅盤,遺物出露的尺寸用鋼捲尺測量。
g)文字記錄,工地日記記錄整個遺址的發掘進展情況。此外,每個探方都要有一本探方日記,記錄該探方當天的發掘情況,一般採用表格形式,項目盡量完全,內容包括遺址名稱、標本編號、類型、質地、探方號、水平層號、自然層號、三維坐標(X、Y、Z)、傾向、傾角、長軸方向、出露的尺寸、發掘日期、觀測者、記錄者等,另外要在表格的空白處記錄探方內的地層變化情況和有無遺跡現象等,並對當天該探方的發掘做簡要總結。遺跡可進行單獨的記錄,配合遺跡的平、剖面圖,記錄遺跡的性質、范圍、結構構造、形成原因和遺跡中的包含物等。地層的文字記錄應結合剖面圖,描述地層的分層情況、地層層數、地層總厚度和各層厚度、各層的物質構成、結構構造、包含物、顏色、粒度,以及石器、化石等遺物和灰燼、火塘、房址、墓葬等遺跡在地層中的分布等。在做好文字記錄的同時應補充計算機信息記錄工作。
h)繪圖,每完成一個水平層的發掘,每個探方都要進行平面圖的繪制,主要是根據測量的數據,將遺物和遺跡的分布情況和大小、形狀繪制到平面圖上,並標明編號;比例尺一般為1∶10(也可依據發掘對象的情況選取1∶10、1∶5或1∶20等)。由於遺跡的分布范圍一般不局限於一個探方,多會跨越分布在幾個探方內,因此對一些重要的遺跡現象應該將整個遺跡單獨畫一張平面圖,保證該遺跡的整體觀,重要的遺跡現象可先發掘一半,繪制剖面圖來剖析其結構。在整個遺址發掘完畢後,還要對四周的發掘剖面根據自然層的分布繪制剖面圖。每張繪圖上都應該註明圖名、遺址名稱、探方號、水平層、自然層、比例尺、圖例、繪圖者、日期和簡要的觀察記錄等。
i)照相,在每個探方的每個水平層清理完畢時,都要進行照相,一般是在每個探方的正上方以相同的距離拍攝整個探方的平面照片,保證各個探方的照片可以完整拼接。對於重點遺物可增加其出土時的特寫照片,對重要的遺跡現象也要單獨重點照相。除對每個探方單獨照相外,對整個發掘區還應進行整體照相,並進行一些工作場景的照相等。發掘結束時對發掘區周邊的探方進行剖面照相。
j)錄像,對一些重要遺址的發掘可採用錄像的方法記錄遺址的地質地貌環境概況、工作場景、發掘過程和一些重要遺跡、遺物的出土狀況等。
k)寫標簽,每個遺物都要有一個標簽,包含其基本信息,以便與遺物一起包裝;標簽一般包括遺址名稱、標本編號、類型、質地、探方號、水平層號、自然層號、出露的尺寸、發掘日期和記錄者等,標簽應該定製並列印成小表格,用鉛筆填寫。
l)標本包裝,在進行完測量、繪圖、照相等工作後,將標本按照編號逐個從其原始位置取出,分別用包裝紙包好,連同標簽一同裝入封口袋中,封口袋外可用記號筆簡單地寫上標本編號和日期等,每件標本裝一個封口袋,視標本的大小可採用合適規格的封口袋。在標本裝袋前如遇標本沾有異物,可用軟毛刷或清水將其去除,切記勿用金屬等硬物機械去除。特別注意以下三點:①標本必須寫上編號;②標本必須填寫標簽,連同標簽一起包裝,並在標本登記本上進行登記;③一些易碎或太小的標本,可用棉花包裹後再進行包裝。
m)標本存放,同一探方同一水平層出土的標本可裝入一個大口袋中,以後可根據不同探方同一水平層、同一發掘區同一自然層存放,以方便查找,最後將同一發掘區出土標本存放一起,便於統一搬運和運輸。
n)標本裝箱,標本裝箱之前,需復寫一式兩份的裝箱清單,內容與登記本相同。該裝箱清單一份自存,另一份隨石器標本裝箱。箱板要結實,不要太大,以便搬運。木箱必須用乾草、刨花等填滿填實,用釘釘牢,最好再用鐵絲等將木箱十字捆綁一下,樣品箱也應進行編號。
o)標本搬運,在田野將標本妥善存放後可將標本分遺址、發掘區、自然層和水平層等級別搬運或運輸,注意在搬運前將標本盡可能用軟物質分開,以減少運輸過程中標本間碰撞和機械磨損。珍貴標本應以2人以上攜帶為宜。
4.2.3 調查發現的石器標本的採集
對於調查發現的遺址(地點)在確定了性質以後,首先按照遺址(地點)基本信息的要求提取基本信息。調查發現的遺址(地點)一般有兩種情況:①只在地表發現石器;②在地層剖面中發現石器。
a)地表發現標本:對於只在地表發現石器,地層中沒有發現的情況,如果地表石器分布比較密集,有可能反映當時的沉積狀況和古人類活動信息的,可以採取布方採集的方法,採集方法類似發掘採集石器的方法,只是省卻了發掘步驟,具體包括布方、編號、測量(由於石器暴露地表,其原始埋藏信息可能已被改變,可以只測量平面坐標,查看其分布規律)、記錄、繪圖、照相、錄像、寫標簽和包裝等,文字記錄盡量詳細,包括石器的保存狀況和遺址的前景分析等。如果地表只有零星的石器發現,可進行文字記錄後寫標簽直接包裝採集。
b)地層發現標本:對於地層中發現的石器的採集,要重點描述地層的詳細信息,包括地層層數、地層編號、地層總厚度和各層厚度、各層的包含物、顏色、粒度、結構構造以及石器、化石等遺物和灰燼、火塘、房址、墓葬等遺跡在地層中的分布層位和分布特點等,對遺跡、遺物的文化層要追蹤其擴展范圍,以確定遺址的分布范圍,並選取典型區域繪制地層剖面圖。對地層中出露的遺跡和遺物要進行重點照相記錄,對遺跡遺物進行編號,描述其質地、類型、產狀、保存狀況、埋藏的地層、分布特點等,最後將標簽寫好,特別註明所屬的地層,而後取出進行包裝,採集回室內進一步研究。
c)除以上強調的步驟外,調查發現的石器的採集方法可參照考古發掘出土標本的採集方法盡量全面地記錄信息。
d)調查發現石器標本的存放和搬運參照本規程有關考古發掘出土標本的有關存放和搬運要求執行。
4.2.4 日誌
在田野發掘或從地表、地層中採集標本的過程中應有專人記錄田野工作的情況,包括工作和生活環境以及氣象、交通、風土人情等。日誌一式兩份,分別由工作隊和主管部門保存。在做好日誌文字記錄的同時應補充計算機保存工作。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發掘探方圖和野外發掘記錄表格
圖A.1 發掘探方圖
表A.1 野外發掘記錄表格
㈤ 什麼是標本採集
採集時要選擇能代表該種植物主要形態特徵(根、莖、葉、花、果實或種子)的植物體部分。草本葯用植物一般全株採集,高大草本、木本葯用植物常取有花果葉片完整的枝條。花是鑒定植物的主要依據,盡可能採到,雌雄異株植物應分別採集,雌雄同株應採集兩種花;先花後葉的植物可在採到帶花標本的同時將葯用植物加以標記,另找時期補采配齊。有些植物的其它器官也是分類鑒定時的重要依據,如傘形科、紫草科等的果實,百合科、蘭科、天南星科、石蒜科等某些植物的地下部分,草本葯用植物基生葉、寄生葯用植物的寄主,蕨類葯用植物應採集地下部分、營養葉、孢子葉及具有孢子囊群和孢子的植株。除了以上要求外,還應加采葯用部位,採集時應注意保護珍稀瀕危種類,應盡量不採或少採。
採集後採下的標本及時編號掛簽,同種數份以及葯材部分掛同號標簽。詳盡填寫野外記錄,完整的記錄對葯用植物鑒定大有裨益,野外記錄有永久的檔案價值,必須妥為保存。
2壓制
前期採集下來的標本要輕輕抖去上面的泥土,立即放進標本夾,下面墊2~3張吸水紙。放置時要小心地把捲曲的枝、葉拉開,伸展,把其中一二片葉子翻過來,背面朝上。如果葉子太多,遮蓋了花朵,要摘除一些葉片,如果標本太長,可以把它折曲成「N」字形。標本上面該2~3張吸水紙,汁液多的大標本要多蓋些紙。
後期回到學校,把每株標本連同吸水紙一起拿出來重新壓制。壓制方法是先在標本夾的一片夾板上放幾層吸水紙,然後放上標本,標本上再放幾層紙,使標本與吸水紙相互間隔,層層羅疊,最後再將另一片標本夾板壓上,用繩子捆緊。羅疊高度以可將標本捆緊,又不傾倒為宜,一般疊至1尺左右。每層所夾的紙一般為2張,粗大多汁的標本,上下應多夾幾張紙。此時要注意標本上泥土的清理,否則會影響標本的美觀,必要時可以用水清洗。薄而軟的花、果,可先用軟的紙包好再夾,以免損傷。初壓的標本要盡量捆緊,以使標本壓平,並與吸水紙接觸緊密,又較容易干。3~4天後標本開始乾燥,並逐漸變脆,這時捆紮不可太緊,以免損傷標本。換紙是否及時,是關繫到標本質量的關鍵步驟。開始,每五六小時換一次紙;兩三天後,就可以每天換一次了。接下來可兩三天換一次直至乾燥為止。兩周左右標本就全乾了,但為了使標本保質期延長,還須壓制一兩個星期。頭兩天換紙時,還要仔細整理一下標本的姿勢。夏季或雨季採集的標本,比較容易發霉變色,換紙更要勤些。換下來的吸水紙不要扔掉,及時烘乾或曬干,還可以再用。
換紙時要輕拿輕放,先除去標本上的濕紙,換上幾張干紙,然後一隻手壓在標本上面的干紙上,另一隻手托住標本下面的濕紙,迅速翻轉,使干紙的一面翻到底下,濕紙翻到上面,再除去濕紙,換上干紙,這樣可以減少標本移動,避免損傷。有些植物的花、果、種子壓制進常會脫落,換紙時必須
逐個撿起,放在小紙袋內,並寫上採集號碼夾在一起。
植物標本的質地不同,其乾燥速度也不同。有的標本如車前草、龍葵、牽牛、蒲公英等2~3天就幹了,有的標本半個月、一個月才幹。所以在換紙時應隨時將已乾的標本取出,以減少工作量。 為了使標本快速乾燥並保持原色,可以用熨斗熨干,也可以將標本夾在鐵絲夾里置45~60℃的恆溫乾燥箱里烘乾或用紅外線照射,促進快速乾燥。另外,用硅膠作乾燥劑則能使植物標本快速乾燥,效果良好。
此外,壓制時應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1)盡量使枝、葉、花、果平展,並且使30%葉片背面向上,以便觀察葉背特徵。花的標本最好有一部分側壓,以展示花柄、花萼、花瓣等各部位形狀;還要解剖幾朵花,依次將雄蕊、雌蕊、花盤、胎座等各部位壓在吸水紙內乾燥,更便於觀察該植物的特徵,利於識別。
㈥ 標本採集
目前還不能在野外直接測量岩石的剩餘強化強度,因此,必須在選定的地點採集定向標本,然後在室內進行測量與分析。這是古地磁研究中的重要環節。
根據古地磁工作任務的不同,採集標本的地區也不同。例如,在研究地塊(或板塊)接合部位的大斷裂性質時,就要在其兩側的穩定地層中采樣。對於地層年代對比工作,就應當選擇一定時間序列的岩層。總之首先要了解地層概況,依研究目的來確定采樣地區。
通常在野外采樣部位,稱為采點。一個地質單元可以有數個乃至幾十個采點,凡在每個采點上採集的大塊岩石叫做標本。一塊標本又可以加工成不同尺寸要求的小塊岩石叫做樣品。標本的大小可以為10cm×6cm×3cm~10cm×10cm×4cm。根據測量岩石剩磁的儀器要求不同,帶回實驗室後,再將它加工成一個2cm×2cm×2cm~4cm×4cm×4cm的方塊樣品或者是高2~2.54cm,直徑2.54cm的圓柱體樣品。
採集標本時應注意採集比較新鮮的,風化程度低的岩石。比如在河流、道路兩側的切割面和採石場的岩石,盡量避開可能遭過雷擊的地方和風化較嚴重的岩石。如果用輕便岩心機取樣,須使鑽頭用流水冷卻,避免部分熱剩磁的產生。使用大型鑽孔機進行岩心取樣,應注意鑽探過程中的感應剩磁的存在。
由於古地磁的工作對象是測量岩石的原生剩磁,因此對岩石的選擇應取那些原生剩磁較強、鐵磁性含量較多的岩石。一般講,三大岩類都可以做古地磁研究。其中火成岩含鐵磁性礦物較多,特別是基性和超基性岩。如橄欖岩、輝綠岩、輝長岩等;中基性的玄武岩、安山岩等;沉積岩中的紅、紫紅色細砂岩、粉砂岩、砂質泥岩、泥岩、泥灰岩、含泥白雲岩等都適宜作古地磁研究。變質岩隨著退磁技術的提高,也逐漸成為研究對象。
所采標本必須是定向的,所以一定要在採集標本之前測出標本平面的走向和傾角,並將它們標在標本上。只有這樣,才能在以後室內分析時將標本的剩磁方向與實地的方向聯系起來。圖9-4是標本和輕便取樣機採集的定位樣品的例子。圖中x′軸為標本的傾向方向;y′軸為標本的走向線;z′軸為垂直x′oy′平面,即岩心軸方向。z′軸由露頭往下為正,同樣傾角表示岩石層面與水平面的最大傾斜角度,在水平面以下為正,向上為負。垂直於最大傾斜方向的水平線(走向線)相對於地理北的方位來規定,順時針為正。傾角可用傾角計測量。由於磁性岩石對羅盤的影響,所以測量走向時,可用太陽羅盤定向。其原理為,當有日照時,利用不同時間內日影的變化規律,按一定公式計算出走向線的方位角,一般誤差較小。
圖9-4 標本與樣品的定向
另外,許多岩層在形成後由於構造作用發生傾斜,因此必須在野外分析岩層形成時原始水平面的位置,以便把測量的剩磁與它聯系起來。這項工作稱為傾斜校正。對於細粒沉積岩、泥岩和頁岩,可以把它們的層面當作原始水平面。比較粗粒的沉積岩(特別是風成的)和火成岩,在其形成時可能有一個很陡的角度。因此確定它們的原始水平面的誤差,就可能大一些,一般要用與其連續沉積的上下層位的層面產狀來確定。如果岩層傾斜不均勻,例如褶皺岩層,則必須進行軸傾伏校正,這樣傾斜校正的誤差會更大,可能達到5°~10°。至於岩石繞垂直軸的旋轉,一般很難用其他方法確定準確,有時反而用古地磁方法來確定這類轉動。事實上,古地磁測量中的最大誤差來源於對層面傾斜的測定。
㈦ 採集昆蟲標本一般不需要的採集工具是()A.捕蟲網B.毒瓶C.標本夾D.三角紙
ABD、捕蟲網、毒瓶、三角紙包都屬於採集昆蟲標本需要的採集工具,ABD正確;
C、標本夾是壓制臘葉標本的工具,因此採集昆蟲標本一般不需要,C正確.
故選:C
㈧ 製作植物標本需要哪些工具葯劑
我也僅僅知道一些,能幫上忙最好了。
植物標本一般有浸制的,還有臘葉標本。
浸制的用福爾馬林,硫酸亞鐵或者酒精。其中福爾馬林的效果最好,准備一個標本瓶加入其中一種液體,將新鮮的植物先用50%的乙醇,70%的乙醇,95%的乙醇和無水乙醇梯度脫水,浸入防腐液中,可以保證標本的新鮮。最後用黃蠟或者凡士林塗抹標本瓶的磨砂口,達到密封的作用。最後在標本瓶上貼上標簽即可。
臘葉標本一般不適合花,果和多肉植物的標本製作,因為這類植物的標本即使製作完成也比較容易損壞蟲蛀。
准備一些黃草紙,或者報紙,都可以,這個主要是用來吸收水分。
另外需要厚的白卡紙,最好200克以上,用作固定標本。
首先將採集來的植物整理好,保留特徵最明顯的部分,將多層黃草紙或者報紙在植物的兩面鋪平放好,上面壓上重物,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一周的時間,期間需要換紙,確保植物的乾燥過程順利。
當壓制乾燥的植物放入密封的容器內,可以加入氯化苦或者福爾馬林來殺菌驅除蟲卵。這個過程時間稍微長一些,大約一天可以保證做好的標本存儲較長的時間。
最後用棉繩將植物固定在厚卡紙上,貼上標簽就可以了。
㈨ 標本的分類及採集方法
標本的主要分類
標本大致可分為:獸類標本、鳥類標本、魚類標本、昆蟲類、植物標本、骨骼標本、蝦蟹類標本、化石類標本等。
植物標本根據使用目的分類
植物標本
5.針插 固定昆蟲標本用的昆蟲針,系用不銹鋼製成,由細至粗,共有00號、0號、1號、2號、3號、4號、5號等7個級別。
從0至5號,6個級別的針都帶有針帽。只有00號不帶針帽,其長度僅為其他各號針長的一半,是作為雙重針插標本用的。
對於死後還未乾燥變硬的或是還軟後的昆蟲,就是用上述的針將其固定起來的。使用哪號針,應根據蟲體的大小來定。
插針開始時,先將要製作的蟲體放在刺蟲台或桌縫上,再根據蟲的大小,選用合適的號針,昆蟲針插前翅基部背中線稍右部位,半翅目昆蟲插前胸中央或小盾板中線偏右方,其他昆蟲插中胸中央。
6.整姿 完成針插後的昆蟲,還須根據該種昆蟲最正確的姿勢,對針插後的昆蟲作局部調整,如翅膀的位置、蟲足的彎曲度、觸角的伸長方向等逐項加以調整,使其完全與活昆蟲具有相同的姿態!
有些昆蟲愛好者喜歡按他所喜歡的姿態來固定昆蟲,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適當調整昆蟲身軀、翅、腿或觸角的姿勢和位置。
7.乾燥 當插針和整姿之後,下一步就可將昆蟲放置到安全通風出去乾燥一段時間,這個階段一般需時1~2周,就可以完全乾透。
8.防腐和保存 最後一道程序就是在製成的昆蟲標本上加放適量的防蛀防霉葯劑,然後插上標簽。若標本的數量較多,則需分門別類將標本置入標本盒內,將其置於避光的乾燥處保存。
若需要製成昆蟲生態景箱,還可將昆蟲標本與經過乾燥處理的植物、花草配置在同一個玻璃罩內,也可配置在其他藝術鏡框中。
㈩ 動物標本的製作工具有哪些,製作動物標本需要哪些工具
動物標本製作(preparing of animal specimens):為了長期保存動物的特徵,採取物理或化學手段,對動物整體或部分進行製作處理。通常的動物標本製作方法有浸制和剝制兩大類。 1.白色無嗅無味粉末,劇毒,有防腐功能。
2.硫酸鋁鉀[K2SO4·Al2(SO4)3·24H2O]也稱明礬無色、透明晶體,具有防腐、硝皮作用。
3.樟腦(C10H16O)具有防止蟲柱標本作用。
4.硼酸(H3BO3)有防腐作用,但較差。
5.苯酚(C6H5OH)也稱石炭酸、來蘇水。有消毒防腐作用,可防止殘留肌肉變質。 1.解剖工具:如解剖刀、鑷子、剪刀、骨剪等,可根據經濟條件准備。
2.木工、金工工具:如鋼絲鉗、台鉗、鎯頭、電鑽、鋸等可根據條件准備。
3.石膏粉(或滑石粉):有吸水功能,主要用於吸收鳥類羽毛清洗後的水分,在剝制過程中撒在肌肉和皮膚之間,防止粘連,並防止血液、脂肪等污染羽毛。
4.鉛絲:用於動物標本支架。可根據動物的大小選用粗細不同的型號。
5.填充物:主要用於填入標本體內,可選用棉花、竹絲、麻刀、棕等。
6.玻璃義眼:可用來代替動物的眼睛。
7.針線:縫合標本剖口用。
8.標本台、樹枝等:固定動物標本用。
9.標簽、記錄動物標本的名稱、性別、採集地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