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廠生產LED燈的,想請問一下測亮度的儀器叫什麼
亮度計即可,也有部分使用照度計的,根據標准和要求選擇即可。
2. 中國古時候研製的光學儀器有哪些
凡是利用光學原理進行觀察或測量的裝置,叫作「光學儀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平面鏡、球面鏡及透鏡具有的奇特現象製作了大量光學儀器。
我國古代曾經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學儀器銅鏡和潛望鏡。隨著對凸面鏡和凹面鏡的認識,後來又進行了眼鏡、望遠鏡、顯微鏡、探照燈等光學儀器的研製。
唐開元年間中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邀請申天師及方士羅公一同賞月。3個人賞月把酒言歡之際,唐明皇心悅,想到月宮游歷一番。
於是,申天師作法,方士羅公遠擲手杖於月空,化作一座銀橋,橋的那邊一座城闕,橫匾上書:廣寒清虛之府。
羅公遠對唐明皇言道:「此乃月宮是也!」
唐明皇踏銀橋升入月宮,見仙女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與廣庭之上,看得皇上如痴如醉。他原本精熟樂律,聞聽仙樂優美,便默記曲調,決定在他的皇宮奏出此曲。
回到人間後,唐明皇即令主管宮廷樂舞的官員依此整理出一首優美動聽,彷彿天外之音的曲子,配上宮廷舞女的舞姿,即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唐王游月宮的傳說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話,月宮也因此有「廣寒宮」之稱。遼代時期鑄有「唐王游月宮鏡」,以紀此事。此鏡直徑21.8厘米,厚0.75厘米,重達1460克,紋飾採用高浮雕和線雕相結合。
銅鏡鏡體猶如一輪滿月,高低起伏的紋飾之間彷彿映現月中寒宮;月宮的樓閣時隱時現,搖曳的桂樹在月影中晃動著枝頭;搗葯的玉兔分外高興,迎客的金蟾舒展著身軀;隨風的流雲,彎曲的月橋,橋下水潭中現身的神龍躍躍欲試;駕雲而來的唐王。好一派天上仙境,人間勝景,讓人不能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和獨具匠心的鑄造工藝。
其實,我國在3000年前就製造和使用銅鏡,並且很早就對光的反射有深刻的認識。
我國古代造鏡技術非常發達,並且對各種鏡子成像原理有深入的研究。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使用銅鏡,至今仍被人們看作世界文明史上的珍品。
除了銅鏡外,古人還利用平面鏡反射原理,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潛望鏡。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淮南萬畢術》一書中,有「取大鏡高懸,置水盆於下,則見四鄰矣」的記載。這個裝置雖然粗糙,但是意義深遠,近代所使用的潛望鏡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造的。
在利用平面鏡的同時,人們又發現了球面鏡的奇特現象。球面鏡有凹面鏡和凸面鏡兩種。
認識凹面鏡的聚焦特性,利用凹面鏡向日取火,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我國把凹面鏡叫作「陽燧」,意思就是利用太陽光來取火的工具,這是太陽能的最初利用。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翟和他的學生就對凹面鏡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且把他們的研究成果,記載在《墨經》一書中。
他們通過實驗發現,當物體放在球心之內時,得到的是正立的像,距球心近的像大,距球心遠的像小。當時墨家已經明確地區分焦點和球心,把焦點稱作「中燧」。
墨家對凸面鏡也進行了研究,認識到物體不管是在凸面鏡的什麼地方,都只有一個正立的像。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總結古代鑄鏡的技術說:如果鏡大,就把鏡面做成平面;如果鏡小,就把鏡面做成微凸,這樣鏡面雖然小,也能照全人的臉。
沈括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正確地表述了凹鏡成像的原理。他指出:用手指放在凹面鏡前成像,隨著手指和鏡面的距離遠近移動,像就發生變化。
沈括用這個事例說明了凹面鏡成像和焦點的關系。當手指迫近鏡面的時候,得到的是正立的像;漸遠就看不見像,這就是因為手指在焦點處不成像;超過了焦點,像就變成倒像。他指出四鏡「聚光為一點」,他把這點叫做「礙」,就是近代光學上所謂的「焦點」。
由於我國古代沒有應用玻璃,對於透鏡的知識比較差。但是具有聰明才智的我國古代人民,通過特殊的方法,還是認識到凸透鏡的聚焦現象。
晉代的科學家張華著的《博物志》一書中說:「削冰命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這可以說是巧奪天工的發明創造。
冰遇熱會融化,但是古人把它製成凸透鏡,利用聚焦,來取得火。這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事實上是可能的。
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對凸透鏡的聚焦已經有充分的認識。
古人不僅認識到了凹面鏡和凸面鏡的特點,還利用這一原理製造瞭望遠鏡等光學儀器。
望遠鏡在明清時期稱為「遠鏡」、「千里鏡」、「窺遠鏡」、「窺天鏡」等。1631年,科學家薄珏創造性地把望遠鏡裝置在自製的銅炮上。這一創舉是很有意義的。後來,望遠鏡也被配置在天文觀測與大地測量儀器上。明代歷法家李天經領導的編訂歷法的「歷局」也製造過望遠鏡。
明代末期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最早研製成功望遠鏡。他曾經和一位近視朋友文康裔同登蘇州郊外的虎丘山,使用自製的「存目鏡」清楚地看到城內的樓台塔院,就連較遠的天平、靈岩、穹窿等山也歷歷如在目前。
孫雲球的「存目鏡」據說能「百倍光明,無微不矚」,大概就是放大鏡。他還發明一種「察微鏡」。
清代科學家鄭復光在其所著的《鏡鏡詅痴》中對望遠鏡的種類、結構、原理、用法與保養,介紹得十分詳細,而且切於實際,後人給予很高的評價。書中介紹過一種「通光顯微鏡」,基本上也還是放大鏡,只是配上平面反射鏡,能夠減輕目力負擔。
鄭復光《鏡鏡詅痴》專門介紹過「取景鏡」,不但有舊式的與改進式的,而且對於它的原理構造以及優缺點一一作出說明並附有裝置圖。這個取景器是在毛玻璃或在透明玻璃上鋪上白紙攝取景物的實像。
大概在1844年至1867年之間,科學家鄒伯奇在《鏡鏡詅痴》所介紹的取景器的基礎上,去掉反射平面鏡,加上照相感光片和快門、光圈等部件,製成了照相機。這在當時還是十分新奇的技術。
鄒伯奇還摸索配製感光材料,又取得了很好的結果。他用自己研製的全套設備材料拍攝了不少照片,這些照片成為我國目前見到的最早的攝影作品之一。
其中一張現存於廣州市博物館,雖歷時百餘年仍然形象清晰,表明了鄒伯奇研製的全套照相設備材料具有很高的質量。
據史籍記載,探照燈在我國明代末期,是將燭焰放在凹面鏡附近的焦點上,燭焰所發出的光經凹面鏡反射後,照到壁上,猶如月光照到壁上一般。
明代末期青年發明家黃履庄也製造出「瑞光鏡」,最大的直徑達五六尺。據說「光射數里」,「冬月人坐光中,遍體生溫,如在太陽之下」。其射程和輻射熱量有些誇張渲染。
由於當時只有蠟燭之類的光源,凹面鏡的口徑大,它所能容納的光源也就大,這就使得人們可以提高光源強度,這樣經過反射形成平行光以後,照在身上就有「遍體生溫」的感覺,亮度也大大增加了。
明清時期我國民間研製的光學儀器還很多,例如萬花筒、映畫器、西湖景等,這些東西的研製也已經受到西方知識的啟發。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光學儀器製造是我國古代物理學中的顯著成就之一,表明我們祖先對人類科學的貢獻。
3. 請問一下各位這個是什麼化學儀器
標准答案應該是:球形乾燥管
球形乾燥管的構造雖然結構簡單,但是在化學實驗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比如:可作乾燥、吸收及檢驗裝置。球形乾燥管內盛鹼石灰可乾燥NH3,球形乾燥管內盛鹼石灰可吸收氯化氫、氯氣、、二氧化硫等氣體。實驗室制備氫氣時可將反應生成的氣體通過裝有鹼石灰的乾燥管,同時除去水蒸氣和揮發出的氯化氫。球形乾燥管內盛無水硫酸銅時,可用於水的檢驗。
4. 測量絕緣電阻使用什麼儀器
測量絕緣電阻使用的儀器有:
1、兆歐表,兆歐表又稱絕緣表、高壓絕緣電阻測試儀、絕緣電阻測量儀、絕緣特性測試儀等等。主要用來檢查電氣設備、家用電器或電氣線路對地及相間的絕緣電阻。按不同的產品,兆歐表選擇100V、250V、500V、1000V等不同的電壓等級,來測量其絕緣電阻值。
2、萬用表,萬用表可以用於測設備元件的電阻值,萬用表測量絕緣電阻時,要調到歐姆檔來測,一般有:x1,x10,x100,x1000幾個檔位。
除用來測電阻外,萬用表還可以用於測量直流電流、 直流電壓、交流電壓等,有的還可以測量交流電流、電容、電感以及晶體管的放大倍數等,是電子工程、機電及維修部門不可缺少的通用工具,在電工測量中應用較為廣泛。
(4)燈檢法儀器叫什麼擴展閱讀:
電機、電纜、家用電器等電氣設備,當受熱和受潮時,絕緣材料老化,其絕緣電阻降低,造成電器設備漏電或短路事故的發生。所以在電氣安裝、檢修和試驗中,就需要定期對電動機、電器及供電線路進行絕緣檢測。
普通絕緣電阻的檢測通常有低電壓測量和高壓測量兩種方式。萬用表即屬於低壓測量,兆歐表屬於高壓測量。但用萬用電測量絕緣電阻卻有一定誤差性。對於老化絕緣材料,在用萬用表電池電壓(1.5V或9V)的情況下測量可能是絕緣的;但是在220V的正常電壓下,卻可能會發生漏電現象。
這是因為絕緣體在不同電壓下的電阻值不同,絕緣體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導電。例如某些木材在220V電壓下是絕緣的,但是在10KV電壓下卻導電。
因此,在低電壓下的測量值不能反映在高電壓條件下工作的真正絕緣電阻值。而兆歐表正是模擬在某個電壓等級下,測量材料的絕緣電阻值。因此是測量電氣設備絕緣電阻最常用的儀表。
5. 電工檢測線路用什麼儀器怎樣使用
1、最常用的是鉗表,鉗表一般都帶有電壓、電阻、電流測量功能,
調節開關版在表的交流電流檔權,把電線卡入鉗口中央就能測量電流,
調節開關在表的電阻檔,兩表筆插入電表相應的孔就可以測量電阻。
調節開關在表的電壓檔,兩表筆插入電表相應的孔就可以測量電壓。
2、還有一個電表叫兆歐表,測量兩導體間絕緣電阻用,比如測量兩條線間的絕緣電阻,電表的兩條線分別接要測量的兩條線,以快過按規定的最低速度搖動(轉動)手柄,讀出電表指示的絕緣電阻。
6. 化學實驗有種儀器叫本生燈,是什麼怎樣用
本生燈
Bunsenburner
德國化學家R.W.本生為裝備海德堡大學化學實驗室而發明的用煤氣為燃料的加熱器具。在本生燈發明前,所用煤氣燈的火焰很明亮,但溫度不高,是因煤氣燃燒不完全造成的。本生將其改進為先讓煤氣和空氣在燈內充分混合,從而使煤氣燃燒完全,得到無光高溫火焰。火焰分三層:內層為水蒸氣、一氧化碳、氫、二氧化碳和氮、氧的混合物,溫度約300℃,稱為焰心。中層內煤氣開始燃燒,但燃燒不完全,火焰呈淡藍色,溫度約500℃,稱還原焰。外層煤氣燃燒完全,火焰呈淡紫色,溫度可達800~900℃,稱為氧化焰,此處的溫度最高,故加熱時應充分利用氧化焰部分。
本生燈
用天然氣、煤氣等混合空氣燃燒的金屬制燈具,用來加熱反應物。本生燈是實驗室常用的中高溫加熱工具。因其操作溫度較酒精燈高,故燈具的材質必須使用較耐熱的金屬。又由於它的燃料在室溫時是氣態,使用時應特別注意管線的安全。本生燈在使用時要特別注意使用安全。使用前必先檢查所有開關是否在關閉的狀態。確定所有的開關都在關閉的狀態時,才能打開瓦斯的總開關。
本生燈是化學實驗室中的很實用和有用的工具。多用在化學實驗室中,本生燈是由一個叫法拉底的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在十九世紀發明的,在一八五零年,被著名的德國化學家羅拔·本生(RobertWilhelmBunsen)所改良,故稱本生燈.
7. 國家文物局鑒定文物的科學儀器有哪些
國家文物局鑒定文物的科學儀器有熒光光譜、熱釋光分析檢測儀、脫玻化結構分析測試儀、X射線衍射儀。
國家文物局科技鑒定有以下幾種:
1、熒光光譜
物體經過較短波長的光照,把能量儲存起來,然後緩慢放出較長波長的光,放出的這種光就叫熒光。如果把熒光的能量--波長關系圖作出來,那麼這個關系圖就是熒光光譜。熒光光譜當然要靠光譜檢測才能獲得。
高強度激光能夠使吸收物質中相當數量的分子提升到激發量子態。因此極大地提高了熒光光譜的靈敏度。
以激光為光源的熒光光譜適用於超低濃度樣品的檢測,例如用氮分子激光泵浦的可調染料激光器對熒光素鈉的單脈沖檢測限已達到10-10摩爾/升,比用普通光源得到的最高靈敏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熒光光譜有很多,如原子光譜1905年,Wood首先報道了用含有NaCl的火焰來激發盛有鈉蒸氣的玻璃管,並得到了D線的熒光,被Wood稱為共振熒光。在Mitchell及Zemansky和Pringsheim的著作里討論了某些揮發性元素的原子熒光。
火焰中的原子熒光則是Nichols和Howes於1923年最先報道的,他們在Bunsen焰中做了Ca、Sr、Ba、Li及Na的原子熒光測定。
從1956年開始,Alkenmade利用原子熒光量子效率和原子熒光輻射強度的測定方法,以及用於測量不同火焰中鈉D雙線共陣熒光量子效率的裝置,預言原子熒光可用於化學分析。
1964年,美國的Winefordner和Vickers提出並論證了原子熒光火焰光譜法可作為一種新的分析方法。
同年,Winefordner等首次成功地用原子熒光光譜測定了Zn、Cd、Hg。有色散原子熒光儀和無色散原子熒光儀的商品化,極大地推動了原子熒光分析的應用和發展,使其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熒光光譜包括激發譜和發射譜兩種。激發譜是熒光物質在不同波長的激發光作用下測得的某一波長處的熒光強度的變化情況。
也就是不同波長的激發光的相對效率;發射譜則是某一固定波長的激發光作用下熒光強度在不同波長處的分布情況,也就是熒光中不同波長的光成分的相對強度。
2、C14測年
C14測年:又稱放射性碳素斷代法(Radiocarbondating):含C物質的C14含量在C元素中所含的比例幾乎是保持恆定的,如果含C物質一旦停止與大氣的交換關系,則該物質的C14含量不在得到新的補充。
而原有的C14按照衰變規律減少,每隔5730年減少一半,因此只要測出含C物質中C14的減少的程度,就可以計算出它停止與大氣進行交換的年代,這就是C14測年的原理。
3、脫玻化
古陶瓷的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這是一種玻璃,而經研究發現,二氧化硅的均質體一直是處在亞穩定狀態,有均質體向晶體轉變,我們稱這種過程為釉質的脫玻化轉變,脫玻化技術,又稱釉質脫玻化技術。
它的原理是,在同一種成分、同一個溫度的前提下,燒成的釉,在自然狀況下,時間越長,它的脫玻化程度越高。
通過光譜來分析,從而測算出陶瓷的年代。目前脫玻化是最好的物理鑒定方法,但是疑點:過量的消光劑,像氧化鋅、氧化鋇、氧化鋯這類的,那麼就可以斷定這個瓶子肯定是假的。古瓷器的釉面肯定沒有氧化鋅氧化鋇嘛?這點兒還是比較值得商榷的。
另外一個疑點,國家博物館的樣本量也是有限,比如宣德寶石紅等也就一兩件,以此作為鑒定依據還是有些局限。
4、拉曼光譜
是一種散射光譜。拉曼光譜原理:拉曼效應起源於分子振動(和點陣振動)與轉動,因此從拉曼光譜中可以得到分子振動能級(點陣振動能級)與轉動能級結構的知識。用虛的上能級概念可以說明了喇曼效應。
通過對拉曼光譜的分析可以知道物質的振動轉動能級情況,從而可以鑒別物質,分析物質的性質。天然雞血石和仿造雞血石的拉曼光譜有本質的區別,前者主要是地開石和辰砂的拉曼光譜,後者主要是有機物的拉曼光譜,利用拉曼光譜可以區別二者。
5、熱釋光測年法
熱釋光測年法():物質具有受熱發光的性質,是電子在晶格問移動時釋放儲存能量的結果;在一定的時距內,放射性元素U、Th和K每年提供給晶體的核輻射總劑量是一個定量,釋放的光子數,即熱釋光強度與貯能電子累積的時間成正比。
因此,通過測定晶體的熱釋光強度和每年接受的輻射總劑量,可計算樣品的年齡。這種測年技術稱熱釋光測年法,測年范圍介於數百年到100萬年。主要適用於受過燒灼或加熱後的物質,被廣泛應用於考古研究中。
在地質上對於測定因風化作用,分解和再沉積而形成的各種自然岩石,礦物的混合物也有效,特別是其中的石英,長石都能作為試樣。在研究黃土地層的年齡方面,也取得了較理想的結果。
6、光釋光測年法
光釋光測年法():在熱釋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測年技術。石英等礦物晶體里存在著「光敏陷阱」,當礦物受到電離輻射而產生的激發態電子被其捕獲時就成「光敏陷獲電子」。
它們可以再次被光激發逃逸出「光敏陷阱」,重新與發光中心結合再發射出光,這種光就是光釋光信號;利用這種信號進行測年的技術即光釋光法。測年范圍介於數百年到100萬年。
(7)燈檢法儀器叫什麼擴展閱讀:
國家文物局鑒定文物的主要內容:
辨別文物真偽、判明文物年代、評定文物價值和等級幾個方面。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在鑒定過程中,應辯證地對待,不可將它們孤立起來。
1、辨偽
在文物藏品中,特別是傳世品,往往夾雜著偽品。在保管、研究、陳列時,首先要把混入文物的偽品辨別出來。辨別真偽主要是對館藏文物和流散文物而言。對文物史跡,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辨偽。
建築物上的附屬品石雕、木雕等毀壞之後,又按原狀重新雕刻,與建築物並非同時之物,其他構件的更換亦如此,如不辨別,把它定為原件,會引起混亂。
2、斷代
辨別文物的年代,是文物鑒定的主要內容之一。確定了文物年代,就可將其置於當時的時空環境中進行研究。文物的真偽,最根本的是時代不同,還有所用材料、工藝的差別。
文物斷代對一切文物來說,都是必須的。在文物的斷代研究中,除由於作偽而造成的一些文物年代混亂,需要鑒定辨別外,還有大量文物本身並無紀年,需要鑒定,判明年代。
一些傳世文物在歷史流傳中,由於自然損壞,有意挖損等,給確定年代帶來了困難,還有一些文物史跡如古建築,不同朝代屢次重修,更換構件,使一座建築物具有多時代的構件,另有一些碑刻的紀年或關鍵字被砸去等,這些都需要通過鑒定,去判明年代。
3、評定價值
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存,沒有價值的遺存,不能稱其為文物。在歷史遺存被確定為文物之前,就需要對其進行研究,評定其是否有價值。在確定某歷史遺存為文物之後,要研究它所具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高低。
在研究文物的過程中,應將它置於一定的歷史環境之中,分析它的內容,鑒定它的製作工藝,揭示它的內涵及其在歷史的地位與作用。從而確定它的價值高低,或它的價值的主要表現。
4、評定等級
評定等級是鑒定的主要任務之一。按照中國文物法規的規定,根據文物價值的高低,把館藏文物和流散文物劃分為一、二、三級,把文物史跡區分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大科鑒文物鑒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