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的教學設計題怎麼做
1、深入了解學生,找准教學的起點
我們要把學生帶到哪裡,我們首先應知道學生現在在哪裡。這生動地說明了教師只有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以學生的實際為出發點,預設出更有效的教學設計。學習起點主要有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學習的邏輯起點是指學生按照教材學習進度應具有的知識基礎。現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識基礎。在信息迅速發達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拓寬了,在某些方面學生對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師更快、更多。他們的學習准備狀態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像,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有的學生已經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現實起點往往高於學生的邏輯起點,教師與學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補的,教師事先所設定的教學起點不一定是真實起點。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教師把學生拉回來「跟著重復」的現象,這都是重視現實起點不夠造成的。所以在備課前,我們更應該客觀地了解學生,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背景,並不時地把自己換位成學生,從孩子的視角去看教材,思考問題,猜測他們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充分預設,這樣會使自己備課更有針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何准確地把握學生的現實起點,我認為教師可利用各種途徑進行分析:
首先應分析他們的生活經驗。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現實」也許就是他們的「生活經驗」。但是我們清晰的看到,並不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對學習者起著促進數學學習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正確地加以分析,才能准確地把握住學生的學習 「起點」。(確定位置,數對 第幾組 第幾個 排 列)
預測學生的學習起點,我們還可以通過課前調查而獲得。課前調查是指在上課前運用訪談或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找准教學的起點。學生已經清楚的知識,不需要重復講;學生較模糊、有爭議的認識和未知的內容則需重點研究、討論解決。
例如在執教《圓的認識》新課前,可以對學生做一些這樣的調查:
(1)你畫過圓嗎?
(2)如果你已經畫過圓,用什麼工具畫圓的?
(3)你知道或者聽說過「半徑」、「直徑」、「圓心」這些名詞嗎?
(4)請在右邊圓上畫一條直徑和半徑。
通過課前調查我們會發現學生對「圓」的認識並不是「空白」的,許多學生有過畫圓的經歷,因此教師一改把畫圓作為課堂教學重難點的傳統做法,直接從畫圓導入新課。
這種課前探底的教學策略,使教師較准確地把握學生的思維起點。
新課伊始的「導入」環節也是進行教學探底較好的時機。我們清楚地知道在每一節課之前進行調查不很現實,所以在上課伊始創設情景,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找准教學的起點。例如我們在教學《年月日》時,「同學們,你們了解哪些關於年月日的知識呢?」此時的學生躍躍欲試,教師則可以藉此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找准教學的起點,有了全體學生的實質性的參與才能真正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
2.客觀分析教學內容,領悟並用活教材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強、邏輯嚴密的學科,各部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十分緊密,因此,我們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冊,每一單元,每一節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就是要細致研究知識間的種種聯系,把握知識的貫通和延伸。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教學中利用各種聯系,把知識貫穿起來,使它們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以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並能靈活運用,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材處理中,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對教材的編排多問幾個為什麼:例題為什麼這樣設計?習題為什麼這樣編排?結論為什麼這樣引出?等。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後,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准確的定位,既要有知識技能的目標,又應有發展性的目標,整體把握教學重、難點,著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需要在教學中「濃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以「淡化處理」,只需在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稍作點撥即可。
【案例】 《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是約分和通分的基礎,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顯得尤為重要。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除法中的商不變的規律與這部分知識緊密聯系,是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基礎。
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關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地觀察和發現,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規律。教材安排了兩個學習活動讓學生尋找相等的分數,通過兩個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分數的大小相等關系,為觀察、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然後引導學生觀察這兩組相等的分數,尋找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並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在此基礎上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那麼,根據教材的編排,本節課教學重點就應放在性質的探索過程以及用語言清晰地表示性質,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可能會有一定難度,因此還要引導學生聯系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3、正確處理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的關系,准確定位教學目標
在充分理解課標、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准確的目標定位是教學設計的關鍵。一直以來,很多老師一直把「順利地上完一節課,學生表現出色」作為一節公開課的目標,往往忽視了在表象後的更深層元素,即學生到底有多大的收獲?他們的思維是否得到了實質上的提升?他們是否有學習的積極態度?因此,教師在制定目標時也往往滿足於最基本的要求,停留在一個較淺的層次。像《有餘數除法》一課,不少老師將教學目標僅著眼於「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掌握除法(包括有餘數除法)橫豎式的讀寫法、理解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些知識技能目標,忽視「經歷、體驗、探索」等過程性目標。這樣教學設計帶來的結果是:學生獲得的僅僅只是知識而不是智慧,僅僅是知道而沒有感悟。
因而在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中,我們的著眼點是不僅要使學生學會這些知識點,更要突出「過程性目標」。如對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應該這樣定位:藉助「擺一擺」的活動,讓學生經歷有餘數除法的產生過程,理解余數的意義;再者,對於「余數比除數小」這一特點,要引導學生經歷「擺一擺—觀察—猜測—歸納」的「數學化」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余數的特點。(三維目標不能只成擺設,備課一始要首先關注,一定要注意糾正只關注知識性目標而忽略過程性目標,至於情感態度價值觀,蘊含在過程之中。
⑵ 怎樣給孩子們講一堂污水處理環保課教案
怎樣給孩子們講一堂污水處理環保課? 其實環保知識很簡單,只要在語言上表現出生動、可愛、等詞彙就能吸引到孩子。 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如下: 城市污水、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雜質多、濃度大、包含各類污染物質及重金屬物質,如果外排到河流會直接污染河水及周邊土壤,因此污水處理是必不可少的處理工藝之一。 污水通過地下管道流如城市污水處理廠通過加葯池投放PAM(聚合氯化鋁高效有機絮凝劑)讓污水中的懸浮物迅速絮凝並沉澱置底,在通過曝氣--生化--厭氧等工藝後污水的清澈度以接近原水的90%,處理後的污水又稱為中水,此類水質是不可以之間飲用的,但能夠噴水路面、植物及農作物灌溉等等。 沉澱池底層積攢的污泥可通過真空泵抽至壓濾機上加入PAM(有機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醯胺)進行污泥脫水,,其含水率在80%左右,脫水後的污泥為泥餅狀可外運填埋也可與燃煤混合後燃燒還可以用於養殖業的飼料添加等等。
⑶ 怎樣給孩子們講一堂污水處理環保課教案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⑷ 小學科學的教學設計流程的五個環節中,您最難理解的是哪個環節,為什麼
小學科學教學來設計自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讀課程目標、分析教學內容、陳述教學目標、安排教學事件、開展教學評價。我覺得最難理解的環節是開展教學評價。在學校中, 教學評價是「持續不斷的」、「形式多樣的」、「影響深刻的」。
⑸ 小學教學設計6選1,是不是只要准備一個就行了
6選1,選擇自己擅長的一道題目做就可以了
⑹ 小學教學設計應注意哪些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要注意什麼
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包括:教學內容分析、學生情況分版析、教學目標制定權、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評價設計。其中,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而教學內容分析、學生情況分析則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基本依據。 設定教學目標時要關注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的結合——放眼長遠,站得高些方能看得遠。 在教學中放眼長遠,學生會獲得更「高」的發展。關注近期目標的同時,關注遠期目標可以使數學課更為厚重。 教學內容分析要關注數學本質,整體把握數學內容——將數學學通透些,數學才會更簡單。 教學活動的設計——給學生多一些空間,學生才會施展數學能力。 教師的教學設計既包括對一節課的設計,也包括綜合性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的教學設計在關注教學目標的同時,要關注有利於引發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究,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
⑺ 設計一座廢水利用屋,要求屋內裝有污水處理裝置,供二次利用或多次利用。(可以敘事也可以畫圖)
屋內裝有廢水過濾裝置,通過這個裝置可以使污水變清水,污水變成清水後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