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機化學中的幾種試劑和作用
NaOH和H2SO4可用抄於水解酯
NaOH還可以襲用於鹵代烴的消去和水解
溴水可檢驗碳碳雙鍵或三鍵
顯色反應:苯酚與FeCl3反應呈紫色
苯酚還可以用溴檢驗,會有白色沉澱生成
硝酸銀和氨水可配置成銀氨溶液可與醛基發生銀鏡反應
新制Cu(OH)2可檢驗醛基,現象是有紅褐色沉澱生成
碳碳雙鍵或三鍵、苯的同系物都可使KMnO4褪色
呃...其實還有很多的...
那些試劑的作用你可以通過做題來積累,做多了自然就知道了
希望我說的這些可以對你有些幫助...
B. 在有機化學實驗中,分液漏斗的主要作用是哪些
1、用於有機液體之間的反應。
2、控制所加有機液體的量及反應速率的大小(因有活塞控制)。
3、對萃取後形成的互不相溶的兩液體進行分液。
4、在很多反應裝置中還可以檢漏。
C. 常見的化學實驗儀器的 儀器名稱 主要用途 使用注意事項
一、溫度計
主要用途:
溫度計是用於測量溫度的儀器。其種類很多,有數碼式溫度計,熱敏溫度計等。而實驗室中常用玻璃液體溫度計。
溫度計可根據用途和測量精度分為標准溫度計和實用溫度計2類,標准溫度計的精度高,它主要用於校正其它溫度計。實用溫度計是指所供實際測溫用的溫度計,主要有實驗用溫度計、工業溫度計、氣象溫度計、醫用溫度計等。中學常用棒式工業溫度計。
使用注意事項:
1、應選擇適合測量范圍的溫度計。嚴禁超量程使用溫度計。
2、測液體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應完全浸入液體中,但不得接觸容器壁,測蒸汽溫度時玻璃泡應在液面以上,測蒸餾餾分溫度時,玻璃泡應略低於蒸餾燒瓶支管。
3、在讀數時,視線應與液柱彎月面最高點(水銀溫度計)或最低點(酒精溫度計)水平。
4、禁止用溫度計代替玻璃棒用於攪拌。用完後應擦拭乾凈,裝入紙套內,遠離熱源存放。
二、托盤天平
主要用途:
托盤天平是用來粗略稱量物質質量的一種儀器,每架天平都成套配備法碼一盒。
中學實驗室常用載重100g和200g2種。載重又叫載物量,是指能稱量的最大限度。感量是指天平誤差(±),例如感量為0.1 g的托盤天平。表示其誤差為±0.1 g,因此它就不能用來稱量質量小於0.1 g的物品。
使用注意事項:
1、稱量前應將天平放置平穩,並將游碼左移至刻度尺的零處,檢查天平的擺動是否達到平衡。如果已達平衡,指針擺動時先後指示的標尺上左、右兩邊的格數接近相等。指針靜止時則應指在標尺的中央。如果天平的擺動未達到平衡,可以調節左、右平衡螺母使擺動達到平衡。
2、稱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盤上,應在2個托盤上分別放一張大小相同的同種紙,然後把要稱量的試劑放在紙上稱量。潮濕的或具有腐蝕性的試劑必須放在玻璃容器里稱量。
3、把稱量物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砝碼要用鑷子夾取。先加質量大的砝碼,再加質量小的砝碼,最後可移動游碼,直至指針擺動達到平衡為止。
4、稱量完畢後,應將砝碼依次放回砝碼盒中。把游碼移回零處。
三、燒杯
主要用途:
燒杯通常用作反應物量較多時的反應容器。此外也用來配製溶液,加速物質溶解,促進溶劑蒸發等。燒杯的種類和規格較多,中學常用低型燒杯。
使用注意事項:
1、燒杯所盛溶液不宜過多,約為容積的1/2,但在加熱時,所盛溶液不能超過容積的1/3 。
2、燒杯不能幹燒,在盛有液體時方能較長時間加熱,但必須墊上石棉網。
3、拿燒杯時,要拿外壁,手指勿接觸內壁。拿加熱時的燒杯,要用燒杯夾。
4、需用玻璃棒攪拌燒杯內所盛溶液時,應沿杯壁均勻旋動玻璃棒,切勿撞擊杯壁與杯底。
5、燒杯不宜長期存放化學試劑,用後應立即洗凈、擦乾、倒置存放。
四、燒瓶
主要用途:
燒瓶是用作反應物較多且需較長時間加熱的、有液體參加反應的容器。其瓶頸口徑較小,配上塞子及所需附件後,也常用來發生蒸氣或作氣體發生器。
圓底燒瓶一般用作加熱條件下的反應容器。而平底燒瓶用於不加熱條件下的氣體發生器,也常用來裝配洗瓶等。由於平底燒瓶底部平面較小,其邊緣又有棱,因此應力較大,加熱時容易炸裂。所以它一般不用於加熱條件下的反應容器。
使用注意事項:
1、圓底燒瓶底部厚薄較均勻,又無棱出現,可用於長時間強熱使用。
2、加熱時燒瓶應放置在石棉網上,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熱。
3、實驗完畢後,應撤去熱源,靜止冷卻後,再行廢液處理,進行洗滌。
五、錐形瓶
主要用途:
錐形瓶瓶體校長,底大而口小,盛入溶液後,重心靠下,極便於手持振盪,故常用於容量分析中作滴定容器。實驗室也常用它裝配氣體發生器或洗瓶。
使用注意事項:
1、振盪時,用右手姆指、食指、中指握住瓶頸,無名指輕扶瓶頸下部,手腕放鬆,手掌帶動手指用力,作圓周形振動。
2、錐形瓶需振盪時,瓶內所盛溶液不超過容積的 1/2。
3、若需加熱錐形瓶中所盛液體時,必須墊上石棉網。
D. 化學實驗器材的用法
化學實驗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容器與反應器
1、可直接加熱
(1)試管
主要用途:①常溫或加熱條件下,用作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
②收集少量氣體和氣體的驗純。
③盛放少量葯品。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可直接加熱,用試管夾夾住距試管口 處。
②試管的規格有大有小。不加熱時,試管內盛放的液體不超過容積的 ,加熱時不超過 。
③加熱前外壁應無水滴;加熱後不能驟冷,以防止試管破裂。
④加熱時,試管口不應對著任何人。給固體加熱時,試管要橫放,管口略向下傾斜。
⑤不能用試管加熱熔融NaOH等強鹼性物質。
(2)蒸發皿
主要用途:①溶液的蒸發、濃縮、結晶。
②乾燥固體物質。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盛液量不超過容積的 。
②可直接加熱,受熱後不能驟冷。
③應使用坩堝鉗取放蒸發皿。
(3)坩堝
主要用途:用於固體物質的高溫灼燒。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把坩堝放在三腳架上的泥三角上直接加熱。
②取放坩堝時應用坩堝鉗。
③加熱後可放在乾燥器中或石棉網上冷卻。
④應根據加熱物質的性質不同,選用不同材料的坩堝。
2、墊石棉網可加熱
(1)燒杯
主要用途:①用作固體物質溶解、液體稀釋的容器。
②用作較大量試劑發生反應的容器。
③用於過濾、滲析、噴泉等實驗,用於氣密性檢驗、尾氣吸收裝置、水浴加熱等。
④冷的乾燥的燒杯可用來檢驗氣體燃燒有無水生成;塗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可用來檢驗 氣體。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常用規格有50mL、100mL、250mL等,但不用燒杯量取液體。
②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使其受熱均勻;加熱時,燒杯外壁應無水滴。
③盛液體加熱時,不要超過燒杯容積的 ,一般以燒杯容積的 為宜。
④溶解或稀釋過程中,用玻璃棒攪拌時,不要觸及杯底或杯壁。
(2)燒瓶
主要用途:①可用作試劑量較大而有液體參加的反應容器,常用於各種氣體的發生裝置中。
②蒸餾燒瓶用於分離互溶的、沸點相差較大的液體。
③圓底燒瓶還可用於噴泉實驗。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使其受熱均勻;加熱時,燒瓶外壁應無水滴。
②平底燒瓶不能長時間用來加熱。
③不加熱時,若用平底燒瓶作反應容器,無需用鐵架台固定。
(3)錐形瓶
主要用途:①可用作中和滴定的反應器。
②代替試管、燒瓶等作氣體發生的反應器。
③在蒸餾實驗中,用作液體接受器,接受餾分。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滴定時,只振盪不攪拌。
②加熱時,需墊石棉網。
3、不能加熱
(1)集氣瓶(瓶口邊緣磨砂)
主要用途:①與毛玻璃片配合,可用於收集和暫時存放氣體。
②用作物質與氣體間反應的反應容器。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不能加熱。
②將瓶口與毛玻璃片塗抹一層薄凡士林,以利氣密。
③進行燃燒實驗時,有時需要在瓶底放少量水或細沙。
(2)廣口瓶、細口瓶(瓶頸內側磨砂)
主要用途:①廣口瓶用於存放固體葯品,也可用來裝配氣體發生器(不需要加熱)。
②細口瓶用於存放液體葯品。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一般不能加熱。
②酸性葯品、具有氧化性的葯品、有機溶劑,要用玻璃塞;鹼性試劑要用橡膠塞。
③對見光易變質的要用棕色瓶。
(3)滴瓶
主要用途:用於存放少量液體,其特點是使用方便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立,以防液體流入膠頭。
②盛鹼性溶液時改用軟木塞或橡膠塞。
③不能長期存放鹼性試劑。
(4)啟普發生器
主要用途:固—液不加熱制氣體反應的反應器。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不可加熱,也不能用於劇烈放熱的反應。
二、計量儀器
1、粗量儀器
(1)量筒
主要用途:①粗略量取液體的體積(其精度可達到0.1mL)。
②通過量取液體的體積測量固體、氣體的體積。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有10mL、25mL、50mL、100mL、200mL、500mL等規格的,量筒規格越大,精確度越低。
②量筒無零刻度。
③量液時,量筒必須放平,視線要跟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
2、精密量度儀器
(1)滴定管
主要用途:①准確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可精確到0.01mL)。
②中和滴定時計量溶液的體積。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鹼性試劑;鹼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試劑、具有氧化性的試劑、有機溶劑等。
②使用前要檢驗是否漏水。
(2)容量瓶
主要用途:配製一定體積濃度准確的溶液(如物質的量濃度溶液)。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頸部有一環形標線,瓶上標有溫度和容器,常用規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等。
②使用前要檢驗是否漏水。
③不用來量取液體的體積。
3、計量器
(1)托盤天平
主要用途:用於粗略稱量物質的質量,其精確度可達到0.1g。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稱量前調「0」點:游碼移零,調節天平平衡。
②稱量時,兩盤墊紙,左物右碼。易潮解、有腐蝕性的葯品必須放在玻璃器皿里稱量。
③稱量後:砝碼回盒,游碼回零。
(2)溫度計
主要用途:用於測量液體或蒸氣的溫度。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應根據測量溫度的高低選擇適合測量范圍的溫度計,嚴禁超量程使用。
②測量液體的溫度時,溫度計的液泡要懸在液體中,不能觸及容器的底部或器壁。
③蒸餾實驗中,溫度計的液泡在蒸餾燒瓶支管口略下部位。
④不能將溫度計當攪拌棒使用。
三、乾燥儀器
1、乾燥管
主要用途:內裝固體乾燥劑,用於氣體的乾燥或接入容器,防止物質吸收水汽或 等。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球體和細管處一般要墊小棉花球或玻璃絨,以防止細孔被堵塞
②氣體從口徑大的一端進入,從口徑小的一端流出
③用乾燥管之前,務必檢查一下乾燥管是否是通的。
2、乾燥器
主要用途:用於存放乾燥的物質,或使潮濕的物質乾燥。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很熱的物體稍冷後放入。
②開閉器蓋時要水平推動。
③不能使用液體乾燥劑(如濃硫酸),一般用無水氯化鈣或硅膠等。
四、其他常用化學儀器
1、酒精燈
主要用途:化學實驗室中的常用熱源。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盛酒精的量不得超過容積的 ,也不得少於容積的 。
②絕對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中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③熄滅時用燈帽蓋滅,不能用嘴吹滅。
④需要獲得更高的溫度,可使用酒精噴燈。
2、洗氣瓶
主要用途:用以洗滌氣體,除去其中的水分或其他氣體雜質。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使用時要注意氣體的流向,一般為「長進短出」。瓶內加入的液體試劑量以容積的 為宜,不得超過 。
3、漏斗
主要用途:
(1)普通漏斗
①向小口容器中注入液體。
②用於過濾裝置中。
③用於防倒吸裝置中。
(2)長頸漏斗
①向反應器中注入液體。
②組裝氣體發生裝置。
(3)分液漏斗
①分離互不相溶的液體。
②向反應器中滴加液體。
③組裝氣體發生裝置。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不能用火直接加熱。
②長頸漏斗下端應插入液面以下。
③分液漏斗使用前需檢驗是否漏水。
(4)玻璃棒
主要用途:常用於攪拌、引流,在溶解、稀釋、過濾、蒸發、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製等實驗中應用廣泛。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攪拌時避免與器壁接觸。
一、物理性質實驗
1.現行中學化學教材中,真正涉及有機物物理性質的實驗只有兩個:
(1)石油的分餾
實驗:裝配一套蒸餾裝置,將100mL 石油注入蒸餾燒瓶中,再加幾片碎瓷片以防石油暴沸。然後加熱,分別收集60℃~150℃和150℃~300℃時的餾分。
現象與解釋:石油是烴的混合物,沒有固定的沸點。在給石油加熱時,低沸點的烴先氣化,經過蒸餾分離出來;隨著溫度的升高,高沸點的烴再氣化,經過蒸餾後又分離出來。收集到的60℃~150℃時的餾分是汽油,150℃~300℃時的餾分是煤油。
(2)蛋白質的鹽析
實驗:在盛有雞蛋白溶液的試管里,緩慢地加入飽和(NH4)2 SO4或Na2SO4溶液,觀察現象。然後把少量帶有沉澱的液體加入盛有蒸餾水的試管里,觀察沉澱是否溶解。
現象與解釋:有沉澱的析出,析出的沉澱可以溶解在水中。向蛋白質溶液中加入某些濃的無機鹽溶液後,蛋白質的溶解度減小,使蛋白質凝聚析出,這種作用叫鹽析。鹽析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2.有機物物理性質也表現出一定的規律,現歸納如下:
(1)顏色:有機物大多無色,只有少數物質有顏色。如苯酚氧化後的產物呈粉紅色。
(2)狀態:分子中碳原子數不大於4的烴(烷、烯、炔)、烴的衍生物中的一氯甲烷、甲醛呈氣態,汽油、煤油、苯、甲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呈液態,絕大多數高分子化合物常溫下呈固態。
(3)氣味:中學化學中涉及到的很多有機物具有一定的氣味,如:苯有特殊氣味,硝基苯有苦杏仁味,甲醛、乙醛、乙酸有刺激性氣味,乙酸乙酯有芳香氣味。
(4)密度:氣態有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大於29時,密度比空氣大;液態有機物密度比水小的有烴(烷、烯、炔、芳香烴)、低級酯、一氯代烴、乙醇、乙醛等;密度比水大的有硝基苯、溴苯、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烴、乙二醇、丙三醇等。烷、烯、炔等烴類同系物相對密度隨著分子內碳原子數的增加的而增大;一氯代烷的相對密度隨著碳原子數的增加而減小。
(5)水溶性:與水任意比混溶和易溶於水的有乙醇、乙酸、乙醛、乙二醇、丙三醇、苯酚(65℃以上)、甲醛、葡萄糖等;難溶於水的有烴(烷、烯、炔、芳香烴)、鹵代烴、高級脂肪酸、硝基苯、溴苯。醇、醛、羧酸等有機物的水溶性隨著分子內碳原子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小。
二、化學性質實驗
1.甲烷
(1)甲烷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
實驗:把甲烷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里,觀察紫色溶液是否有變化?
現象與解釋:溶液顏色沒有變化。說明甲烷與KMnO4酸性溶液不反應,進一步說明甲烷的性質比較穩定。
(2)甲烷的取代反應
實驗:取一個100mL的大量筒,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先後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觀察發生的現象。
現象與解釋:大約3min後,可觀察到量筒壁上出現油狀液滴,量筒內飽和食鹽水液面上升。說明量筒內的混合氣體在光照下發生了化學反應;量筒上出現油狀液滴,說明生成了新的油狀物質;量筒內液面上升,說明隨著反應的進行,量筒內的氣壓在減小,即氣體總體積在減小。
2.乙烯
(1)乙烯的燃燒
實驗:點燃純凈的乙烯。觀察乙烯燃燒時的現象。
現象與解釋:乙烯在空氣中燃燒,火焰明亮,並伴有黑煙。乙烯中碳的質量分數較高,燃燒時有黑煙產生。
(2)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實驗:把乙烯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里,觀察試管里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說明乙烯能被氧化劑KMnO4氧化,它的化學性質比烷烴活潑。
(3)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實驗:把乙烯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試管里,觀察試管里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溴的紅棕色褪去,說明乙烯與溴發生了反應。
3.乙炔
(1)點燃純凈的乙炔
實驗:點燃純凈的乙炔。觀察乙炔燃燒時的現象。
現象與解釋:乙炔燃燒時,火焰明亮,並伴有濃烈的黑煙。這是乙炔中碳的質量分數比乙烯還高,碳沒有完全燃燒的緣故。
(2)乙炔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實驗:把純凈的乙炔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里,觀察試管里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說明乙炔能與KMnO4酸性溶液反應。
(3)乙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實驗:把純凈的乙炔通入盛有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試管里,觀察試管里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溴的紅棕色褪去,說明乙炔也能與溴發生加成反應。
4.苯和苯的同系物
實驗:苯、甲苯、二甲苯各2mL分別注入3支試管,各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盪,觀察溶液的顏色變化。
現象與解釋:苯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說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雙鍵或碳碳三鍵。甲苯、二甲苯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苯說明甲苯、二甲苯能被KMnO4氧化。
5. 鹵代烴
(1)溴乙烷的水解反應
實驗:取一支試管,滴入10滴~15滴溴乙烷,再加入1mL5%的NaOH溶液,充分振盪、靜置,待液體分層後,用滴管小心吸入10滴上層水溶液,移入另一盛有10mL稀硝酸溶液的試管中,然後加入2滴~3滴2%的AgNO3溶液,觀察反應現象。
現象與解釋:看到反應中有淺黃色沉澱生成,這種沉澱是AgBr,說明溴乙烷水解生成了Br—。
(2)1,2-二氯乙烷的消去反應
實驗:在試管里加入2mL1,2-二氯乙烷和5 mL10%NaOH的乙醇溶液。再向試管中加入幾塊碎瓷片。在另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溴水。用水浴加熱試管里的混合物(注意不要使水沸騰),持續加熱一段時間後,把生成的氣體通入溴水中,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現象與解釋:生成的氣體能使溴水褪色,說明反應生成了不飽和的有機物。
6.乙醇
(1)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實驗:在大試管里注入2mL左右無水乙醇,再放入2小塊新切開的濾紙擦乾的金屬鈉,迅速用一配有導管的單孔塞塞住試管口,用一小試管倒扣在導管上,收集反應中放出的氣體並驗純。
現象與解釋: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的速率比水與金屬鈉反應的速率慢,說明乙醇比水更難電離出H+。
(2)乙醇的消去反應
實驗:在燒瓶中注入20mL酒精與濃硫酸(體積比約為1:3)的混合液,放入幾片碎瓷片。加熱混合液,使液體的溫度迅速升高到170℃。
現象與解釋:生成的氣體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高錳酸鉀酸性溶液褪色。
7.苯酚
(1)苯酚與NaOH反應
實驗:向一個盛有少量苯酚晶體的試管中加入2mL蒸餾水,振盪試管,有什麼現象發生?再逐滴滴入5%的NaOH溶液並振盪試管,觀察試管中溶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苯酚與水混合,液體呈混濁,說明常溫下苯酚的溶解度不大。當加入NaOH溶液後,試管中的液體由混濁變為澄清,這是由於苯酚與NaOH發生了反應生成了易溶於水的苯酚鈉。
(2)苯酚鈉溶液與CO2的作用
實驗:向苯酚與NaOH反應所得的澄清中通入CO2氣體,觀察溶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可以看到,二氧化碳使澄清溶液又變混濁。這是由於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易溶於水的苯酚鈉在碳酸的作用下,重新又生成了苯酚。
(3)苯酚與Br2的反應
實驗: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試管里滴入過量的濃溴水,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可以看到,立即有白色沉澱產生。苯酚與溴在苯環上的取代反應,既不需加熱,也不需用催化劑,比溴與苯及其同系物苯環上的取代反應容易得多。這說明受羥基的影響,苯酚中苯環上的H變得更活潑了。
(4)苯酚的顯色反應
實驗: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試管中滴入幾滴FeCl3溶液,振盪,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苯酚能與FeCl3反應,使溶液呈紫色。
8.乙醛
(1)乙醛的銀鏡反應
實驗:在潔凈的試管里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後一邊搖動試管,一邊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產生的沉澱恰好溶解。再滴入3滴乙醛,振盪後把試管放在熱水浴中溫熱。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AgNO3與氨水生成的銀氨溶液中含有的Ag(NH3)2OH是一種弱氧化劑,它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而Ag+被還原成金屬銀。
(2)乙醛與Cu(OH)2的反應
實驗:在試管中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4滴~6滴,振盪後乙醛溶液0.5 mL,加熱至沸騰,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可以看到,溶液中有紅色沉澱產生。反應中產生的Cu(OH)2被乙醛還原成Cu2O。
9.乙酸
(1)乙酸與Na2CO3的反應
實驗:向1支盛有少量Na2CO3粉末的試管里,加入約3mL乙酸溶液,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現象與解釋:可以看到試管里有氣泡產生,說明乙酸的酸性強於碳酸。
(2)乙酸的酯化反應
實驗:在1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後邊搖動試管邊加入2 mL濃硫酸和2 mL冰醋酸。用酒精燈小心均勻地加熱試管3min~5min,產生的氣體經導管通到Na2CO3飽和溶液的液面上。
現象與解釋:在液面上看到有透明的油狀液體產生,並可聞到香味。這種有香味的透明油狀液體是乙酸乙酯。
10.乙酸乙酯
實驗:在3支試管中各滴入6滴乙酸乙酯。向第一支試管里加蒸餾水5mL;向第二支試管里加稀硫酸(1:5)0.5mL、蒸餾水5mL;向第三支試管里加30%的NaOH溶液0.5mL、蒸餾水5mL。振盪均勻後,把3支試管都放入70℃~80℃的水浴里加熱。
現象與解釋:幾分鍾後,第三支試管里乙酸乙酯的氣味消失了;第二支試管里還有一點乙酸乙酯的氣味;第一支試管里乙酸乙酯的氣味沒有多大變化。實驗說明,在酸(或鹼)存在的條件下,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了乙酸和乙醇,鹼性條件下的水解更完全。
11.葡萄糖
(1)葡萄糖的銀鏡反應
實驗:在1支潔凈的試管里配製2mL銀氨溶液,加入1mL10%的葡萄糖溶液,振盪,然後在水浴里加熱3min~5min,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可以看到有銀鏡生成。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跟醛類一樣具有還原性。
(2)與Cu(OH)2的反應
實驗:在試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5滴,再加入2mL10%的葡萄糖溶液,加熱,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可以看到有紅色沉澱生成。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跟醛類一樣具有還原性。
12.蔗糖
實驗:這兩支潔凈的試管里各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並在其中一支試管里加入3滴稀硫酸(1:5)。把兩支試管都放在水浴中加熱5min。然後向已加入稀硫酸的試管中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鹼性。最後向兩支試管里各加入2mL新制的銀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熱3min~5min,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蔗糖不發生銀鏡反應,說明蔗糖分子中不含醛基,不顯還原性。蔗糖在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發生水解反應的產物具有還原性。
13.澱粉
實驗:在試管1和試管2里各放入0.5g澱粉,在試管1里加入4mL 20%的H2SO4溶液,在試管2里加入4mL水,都加熱3min~4min。用鹼液中和試管1里的H2SO4溶液,把一部分液體倒入試管3。在試管2和試管3里都加入碘溶液,觀察有沒有藍色出現。在試管1里加入銀氨溶液,稍加熱後,觀察試管內壁有無銀鏡出現。
現象與解釋:從上述實驗可以看到,澱粉用酸催化可以發生水解,生成能發生水解反應的葡萄糖。而沒有加酸的試管中加碘溶液呈現藍色,說明澱粉沒有水解。
14.纖維素
實驗:把一小團棉花或幾小片濾紙放入試管中,加入幾滴90%的濃硫酸,用玻璃棒把棉花或濾紙搗成糊狀。小火微熱,使成亮棕色溶液。稍冷,滴入3滴CuSO4溶液,並加入過量NaOH溶液使溶液中和至出現Cu(OH)2沉澱。加熱煮沸,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可以看到,有紅色的氧化亞銅生成,這說明纖維素水解生成了具有還原性的物質。
15.蛋白質
(1)蛋白質的變性
實驗:在兩支試管里各加入3mL雞蛋白溶液,給一支試管加熱,同時向另一支試管加入少量乙酸鉛溶液,觀察發生的現象。把凝結的蛋白和生成的沉澱分別放入兩只盛有清水的試管里,觀察是否溶解。
現象與解釋:蛋白質受熱到一定溫度就會凝結,加入乙酸鉛會生成沉澱。除加熱外,紫外線、X射線、強酸、強鹼、重金屬鹽以及一些有機物均能使蛋白質變性,蛋白質變性後,不僅失去了原有的可溶性,同時也失去了生理活性,是不可逆的。
(2)蛋白質的顏色反應
實驗:在盛有2mL雞蛋白溶液的試管里,滴入幾滴濃硝酸,微熱,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雞蛋白溶液遇濃硝酸變成黃色。蛋白質可以跟許多試劑發生特殊的顏色反應。某些蛋白質跟濃硝酸作用會產生黃色。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C3H3轉載 點擊數:2245 更新時間:2006-8-13
高中化學有機物的性質實驗匯編
一、物理性質實驗
1.現行中學化學教材中,真正涉及有機物物理性質的實驗只有兩個:
(1)石油的分餾
實驗:裝配一套蒸餾裝置,將100mL 石油注入蒸餾燒瓶中,再加幾片碎瓷片以防石油暴沸。然後加熱,分別收集60℃~150℃和150℃~300℃時的餾分。
現象與解釋:石油是烴的混合物,沒有固定的沸點。在給石油加熱時,低沸點的烴先氣化,經過蒸餾分離出來;隨著溫度的升高,高沸點的烴再氣化,經過蒸餾後又分離出來。收集到的60℃~150℃時的餾分是汽油,150℃~300℃時的餾分是煤油。
(2)蛋白質的鹽析
實驗:在盛有雞蛋白溶液的試管里,緩慢地加入飽和(NH4)2 SO4或Na2SO4溶液,觀察現象。然後把少量帶有沉澱的液體加入盛有蒸餾水的試管里,觀察沉澱是否溶解。
現象與解釋:有沉澱的析出,析出的沉澱可以溶解在水中。向蛋白質溶液中加入某些濃的無機鹽溶液後,蛋白質的溶解度減小,使蛋白質凝聚析出,這種作用叫鹽析。鹽析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2.有機物物理性質也表現出一定的規律,現歸納如下:
(1)顏色:有機物大多無色,只有少數物質有顏色。如苯酚氧化後的產物呈粉紅色。
(2)狀態:分子中碳原子數不大於4的烴(烷、烯、炔)、烴的衍生物中的一氯甲烷、甲醛呈氣態,汽油、煤油、苯、甲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呈液態,絕大多數高分子化合物常溫下呈固態。
(3)氣味:中學化學中涉及到的很多有機物具有一定的氣味,如:苯有特殊氣味,硝基苯有苦杏仁味,甲醛、乙醛、乙酸有刺激性氣味,乙酸乙酯有芳香氣味。
(4)密度:氣態有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大於29時,密度比空氣大;液態有機物密度比水小的有烴(烷、烯、炔、芳香烴)、低級酯、一氯代烴、乙醇、乙醛等;密度比水大的有硝基苯、溴苯、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烴、乙二醇、丙三醇等。烷、烯、炔等烴類同系物相對密度隨著分子內碳原子數的增加的而增大;一氯代烷的相對密度隨著碳原子數的增加而減小。
(5)水溶性:與水任意比混溶和易溶於水的有乙醇、乙酸、乙醛、乙二醇、丙三醇、苯酚(65℃以上)、甲醛、葡萄糖等;難溶於水的有烴(烷、烯、炔、芳香烴)、鹵代烴、高級脂肪酸、硝基苯、溴苯。醇、醛、羧酸等有機物的水溶性隨著分子內碳原子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小。
二、化學性質實驗
1.甲烷
(1)甲烷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
實驗:把甲烷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里,觀察紫色溶液是否有變化?
現象與解釋:溶液顏色沒有變化。說明甲烷與KMnO4酸性溶液不反應,進一步說明甲烷的性質比較穩定。
(2)甲烷的取代反應
實驗:取一個100mL的大量筒,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先後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觀察發生的現象。
現象與解釋:大約3min後,可觀察到量筒壁上出現油狀液滴,量筒內飽和食鹽水液面上升。說明量筒內的混合氣體在光照下發生了化學反應;量筒上出現油狀液滴,說明生成了新的油狀物質;量筒內液面上升,說明隨著反應的進行,量筒內的氣壓在減小,即氣體總體積在減小。
2.乙烯
(1)乙烯的燃燒
實驗:點燃純凈的乙烯。觀察乙烯燃燒時的現象。
現象與解釋:乙烯在空氣中燃燒,火焰明亮,並伴有黑煙。乙烯中碳的質量分數較高,燃燒時有黑煙產生。
(2)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實驗:把乙烯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里,觀察試管里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說明乙烯能被氧化劑KMnO4氧化,它的化學性質比烷烴活潑。
(3)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實驗:把乙烯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試管里,觀察試管里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溴的紅棕色褪去,說明乙烯與溴發生了反應。
3.乙炔
(1)點燃純凈的乙炔
實驗:點燃純凈的乙炔。觀察乙炔燃燒時的現象。
現象與解釋:乙炔燃燒時,火焰明亮,並伴有濃烈的黑煙。這是乙炔中碳的質量分數比乙烯還高,碳沒有完全燃燒的緣故。
(2)乙炔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實驗:把純凈的乙炔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里,觀察試管里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說明乙炔能與KMnO4酸性溶液反應。
(3)乙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實驗:把純凈的乙炔通入盛有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試管里,觀察試管里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溴的紅棕色褪去,說明乙炔也能與溴發生加成反應。
4.苯和苯的同系物
實驗:苯、甲苯、二甲苯各2mL分別注入3支試管,各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盪,觀察溶液的顏色變化。
現象與解釋:苯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說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雙鍵或碳碳三鍵。甲苯、二甲苯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苯說明甲苯、二甲苯能被KMnO4氧化。
E. 有機化學實驗共沸蒸餾裝置中分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如制備乙酸正丁酯時,乙酸正丁酯與正丁醇、水形成共沸物(90.7攝氏度)從燒瓶蒸出到支管。回支管里有水,答蒸出的水會與其匯集,而有機物就分層(上層)。調節好水位高度,有機層又會從支管溢出到燒瓶。這就達到了減少產物水的目的,使反應向正方向進行。
F. 化學有機實驗中乙醇的作用
最大的作用是洗滌各種容器,也可以做反應物,還有做母液,做冷凝劑等非常多,你是在什麼實驗里,要具體說
G. 有機化學實驗(第三版) 蘭州大學 課後思考題答案
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應用化學專業有機化學實驗考核題目(五)
班級 學號 姓名 成績
請畫一個合成2-甲基-2-己醇的裝置。
2、在正溴丁烷的制備中,將粗產物移至分液漏斗中,依次用(1)10ml水(2)8ml濃硫酸(3)10ml水(4)10ml飽和碳酸氫鈉溶液(5)10ml水洗滌,每步洗滌的作用並判斷產物是上層還是下層。
答:第一次水洗:稀釋水層中的溶質(如HBr、Br2、SO2、正丁醇等),降低水層的相對密度,有利於正溴丁烷沉到下層。(正溴丁烷在下層)
濃硫酸洗:洗去未反應的正丁醇和副反應產物正丁醚。(正溴丁烷在上層)
第二次水洗:洗去粗產物中的氫溴酸、硫酸、殘留正丁醇(水中溶解度約8%)以及其它水溶性物質。(正溴丁烷在下層)
10%Na2CO3溶液洗:進一步洗去酸性物質,如硫酸、氫溴酸等。(正溴丁烷在下層)
第三次水洗:洗去殘留的Na2CO3等其它水溶性物質。(正溴丁烷在下層)
重結晶的作用是什麼?原理是什麼?如何檢測經重結晶後的產品是純的?
答:(1)能起到進一步分離提純的效果。
(2)其原理就是利用物質中各組分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性能不同而將雜質除去
3)測定重結晶後的熔程。一般純物質熔程在1-2℃
4、什麼是水蒸氣蒸餾?其用途是什麼?和常壓蒸餾相比,有何優點?其原料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如何判斷需蒸出的物質已經蒸完?
答:⑴ 水蒸汽蒸餾就是以水作為混合液的一種組分,將在水中基本不溶的物質以其與水的混合態在低於100°C時蒸餾出來的一種過程。
⑵ 其用途是分離和提純有機化合物。
⑶ 其優點在於:使所需要的有機物可在較低的溫度下從混合物中蒸餾出來,可以避免在常壓蒸餾時所造成的損失。
⑷ 其原料必須具備:①不溶或難溶於水;②共沸騰下與水不發生化學反應;③在100°C時必須具備一定的蒸汽壓(不小於10MM汞柱);④當餾液無明顯油珠,澄清透明時,即可判斷需蒸出的物質已經蒸完。
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應用化學專業有機化學實驗考核題目(六)
班級 學號 姓名 成績
請畫一個帶有尾氣吸收的加熱迴流裝置。
2、水蒸汽蒸餾的原理是什麼?裝置中T型管的作用是什麼?直立的長玻璃管起什麼作用?如何判斷需蒸出的物質已經蒸完?
答:⑴水蒸汽蒸餾就是以水作為混合液的一種組分,將在水中基本不溶的物質以其與水的混合態在低於100℃時蒸餾出來的一種操作過程
⑵ T形管可以除去水蒸汽中冷凝下來的水分;在發現不正常現象時,隨時與大氣相通。
⑶直立的玻璃管為安全管,主要起壓力指示計的作用,通過觀察管中水柱高度判斷水蒸氣的壓力;同時有安全閥的作用,當水蒸氣蒸餾系統堵塞時,水蒸氣壓力急劇升高,水就可從安全管的上口沖出,使系統壓力下降,保護了玻璃儀器免受破裂
當餾液無明顯油珠,澄清透明時,即可判斷需蒸出的物質已經蒸完
3、分餾的原理是什麼?本學期哪個有機實驗用到了分餾柱?請寫出該實驗的原理。
答:⑴ 應用分餾柱來分離混合物中沸點相近的組分的操作叫做分餾。
⑵ 環己烯的制備中用到了分餾柱。
⑶實驗同過用環己醇做反應物,濃硫酸作催化劑脫水制備環己烯
請寫出本學期以正丁醇為原料合成2-甲基-2-己醇的實驗原理。制備2-甲基-2-己醇時,在將格氏試劑與丙酮加成物水解前得的各步中,為什麼使用的葯品、儀器均需絕對乾燥?為此你採取了什麼措施?反應操作中如何隔絕水汽?為什麼不能用無水氯化鈣乾燥2-甲基-2-己醇?
答:(1)實驗原理:正丁醇先與溴化氫反應生成正溴丁烷,而鹵代烷烴與金屬鎂在無水乙醚中反應生成鹵代鎂(格氏試劑),格氏試劑與羰基化合物發生親核加成反應,其加成產物用水分解可得到醇類化合物。
(2)因格氏試劑丁基溴化鎂能與水、二氧化碳及氧氣作用。
(3)隔斷濕氣、趕走反應瓶中的氣體。
(4)在冷凝管及滴液漏斗的上口裝上氯化鈣乾燥管。
(5)因為氯化鈣能與醇形成絡合物
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應用化學專業有機化學實驗考核題目(七)
班級 學號 姓名 成績
請畫一個制備正溴丁烷的裝置。(同六)
2、什麼是沸點?沸點通過什麼操作來測定?簡述該操作的原理和作用。
答:(1)在一個大氣壓下,物質的氣液相平衡點為物質的沸點。
(2)通過蒸餾法測定沸點;純液態化合物在蒸餾過程中的熔點范圍很小(0.5~1°C)故蒸餾可以用來測定沸點。操作比較不簡便,能比較准確測出有機物的沸點。
水蒸汽蒸餾的原理是什麼?裝置中T型管的作用是什麼?直立的長玻璃管起什麼作用?如何判斷需蒸出的物質已經蒸完?
答:⑴水蒸汽蒸餾就是以水作為混合液的一種組分,將在水中基本不溶的物質以其與水的混合態在低於100℃時蒸餾出來的一種操作過程
⑵ T形管可以除去水蒸汽中冷凝下來的水分;在發現不正常現象時,隨時與大氣相通。
⑶直立的玻璃管為安全管,主要起壓力指示計的作用,通過觀察管中水柱高度判斷水蒸氣的壓力;同時有安全閥的作用,當水蒸氣蒸餾系統堵塞時,水蒸氣壓力急劇升高,水就可從安全管的上口沖出,使系統壓力下降,保護了玻璃儀器免受破裂
(4)當餾液無明顯油珠,澄清透明時,即可判斷需蒸出的物質已經蒸完
4、酯化反應是可逆反應,試簡單總結乙酸乙酯、丁酯和異戊酯三種酯的制備實驗中,各採取哪些措施使反應向酯化反應的方向進行的。
答:乙酸乙酯:加過量的醇,一邊反應一邊移去水和產物; 乙酸丁酯:過量的酸,邊反應邊除去水; 乙酸異戊酯:過量的冰醋酸
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應用化學專業有機化學實驗考核題目(八)
班級 學號 姓名 成績
請畫出重結晶所用的全部裝置,並指出裝置名稱。
熱水漏斗
2、什麼叫熔程?純物質的熔點和不純物質的熔點有何區別?兩種熔點相同的物質等量混合後,混合物的熔點有什麼變化?測定熔點時,判斷始熔和判斷全熔的現象各是什麼?
答:⑴ 純化合物從開始融化(始熔)至完全融化(全熔)的溫度范圍叫做熔程。
⑵ 純物質有固定的熔點,不純物質的熔程較大。混合後熔點會下降。
⑶ 當樣品出現液滴(坍塌,有液相產生)時為始熔,全部樣品變為澄清液體時為全熔。
蒸餾操作時,測餾出物沸點的溫度計應放在什麼位置?且實驗結束時,停止加熱和停止通水誰先誰後?在制備乙酸乙酯時,溫度計的水銀球又放在什麼位置?
答:⑴放在蒸餾頭的中央,其水銀球上限和蒸餾瓶支管的下限在同一水平線上
(2)先停止加熱,再停止加水。
(3)反應物液面以下。
4、請寫出本學期以正丁醇為原料合成2-甲基-2-己醇的實驗原理。制備2-甲基-2-己醇時,在將格氏試劑與丙酮加成物水解前得的各步中,為什麼使用的葯品、儀器均需絕對乾燥?為此你採取了什麼措施?反應操作中如何隔絕水汽?為什麼不能用無水氯化鈣乾燥2-甲基-2-己醇?
答:(1)實驗原理:正丁醇先與溴化氫反應生成正溴丁烷,而鹵代烷烴與金屬鎂在無水乙醚中反應生成鹵代鎂(格氏試劑),格氏試劑與羰基化合物發生親核加成反應,其加成產物用水分解可得到醇類化合物。
(2)因格氏試劑丁基溴化鎂能與水、二氧化碳及氧氣作用。
(3)隔斷濕氣、趕走反應瓶中的氣體。
(4)在冷凝管及滴液漏斗的上口裝上氯化鈣乾燥管。
H. 高中化學有機實驗的問題
1.實驗中為什麼要使用溫度計?
答:溫度計是用來檢測餾分溫度專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屬
溫度計的水銀球放在什麼位置?
答:應該放在液面以下。
原因是什麼?
答:液體的溫度在蒸發時是均勻的。氣體溫度已經被瓶外空氣冷卻了。
2.冷凝管的作用是什麼?
答:把氣態餾分冷卻成液體,便於收集。
觀察實驗中冷凝管內冷凝水的流向,
答:從下向上流動。
你認為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答:這符合逆流原理,能夠最大效率利用冷卻水。同時使冷卻水中的空氣在冷卻管上部容易排除。
3.觀察收集到的60~150℃、150~300℃餾分的顏色和狀態。各餾分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什麼?它們各有什麼用途?
答:60~150℃餾分顏色較淺,是輕油,主要是汽油、煤油。用於小汽車、飛機用燃料油。150~300℃餾分顏色較淺,是重油,主要是柴油、潤滑油,用於卡車燃料和機械潤滑等。
I. 化學有機合成實驗
冷阱又不貴。。。去買一個吧。。。
我們實驗室在冷阱外面液氮浴,防止有機溶劑進入油泵,損壞油泵
注意問題:就是氣密性要好。氣密性越好,油泵的效果越好,蒸餾的速度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