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Ⅳ 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如圖裝置進行探究活動.裝置中隔板與無色明鍾罩之間、隔板中央小孔與玉米植株之間
(1)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將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同化為有機物釋放氧氣,回儲存能量的過程.
氫氧化答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探究的問題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設置一組對照實驗,變數是二氧化碳,其對照實驗裝置中小燒杯里的液體應為清水,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
(2)實驗前應將以上兩個裝置放在黑暗地一晝夜,目的是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澱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製造的,而不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
(3)水分以氣體狀態通過葉片表皮上的氣孔從植物體內散失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由於裝置中的花盆用塑料袋密封了,土壤中的水分散發不出來,因此,在實驗過程中,裝置中凝結在玻璃罩內壁上的小水珠是由裝置內的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水蒸氣形成的,這些水分是通過葉片上的氣孔散失.
故答案為:
(1)二氧化碳;清水.
(2)讓葉片內的澱粉運走耗盡.(3)蒸騰;氣孔.
Ⅳ 如圖所示的密閉裝置,一株植物和一支蠟燭放在透明鍾罩的底部,假如減少鍾罩中的CO 2 ,同時增加鍾罩中的O
本實驗中,先減少鍾抄罩中的CO2量,同時增加鍾罩中的O2量,然後點燃蠟燭燃燒了1分鍾後自行熄滅,此時表明鍾罩內空氣中的O2已經不足以支持蠟燭的燃燒.3天後蠟燭被一個電裝置重新點燃,並在熄滅前燃燒了1分鍾,這表明3天後鍾罩內的O2又恢復到最初點燃蠟燭時的含量.那麼增加的O2來自何處呢?只能是來自光照下綠色植物的生命活動.所以,實驗的設計是關於植物在光照下的生命活動中,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CO2和釋放O2大於呼吸作用中釋放的CO2和消耗的O2,選項C符合題意. 故選:C |
Ⅵ 跪求無功補償復合開關的原理和設計
無功補償 無功功率補償裝置在電子供電系統中所承擔的作用是提高電網的功率因數,降低供電變壓器及輸送線路的損耗,提高供電效率,改善供電環境。所以無功功率補償裝置在電力供電系統中處在一個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位置。合理的選擇補償裝置,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減少網路的損耗,使電網質量提高。反之,如選擇或使用不當,可能造成供電系統,電壓波動,諧波增大等諸多因素。
一、按投切方式分類:
1. 延時投切方式
延時投切方式即人們熟稱的"靜態"補償方式。這種投切依靠於傳統的接觸器的動作,當然用於投切電容的接觸器專用的,它具有抑制電容的涌流作用,延時投切的目的在於防止接觸器過於頻繁的動作時,電容器造成損壞,更重要的是防備電容不停的投切導致供電系統振盪,這是很危險的。當電網的負荷呈感性時,如電動機、電焊機等負載,這時電網的電流滯帶後電壓一個角度,當負荷呈容性時,如過量的補償裝置的控制器,這是電網的電流超前於電壓的一個角度,即功率因數超前或滯後是指電流與電壓的相位關系。通過補償裝置的控制器檢測供電系統的物理量,來決定電容器的投切,這個物理量可以是功率因數或無功電流或無功功率。
下面就功率因數型舉例說明。當這個物理量滿足要求時,如cosΦ超前且>0.98,滯後且>0.95,在這個范圍內,此時控制器沒有控制信號發出,這時已投入的電容器組不退出,沒投入的電容器組也不投入。當檢測到cosΦ不滿足要求時,如cosΦ滯後且<0.95,那麼將一組電容器投入,並繼續監測cosΦ如還不滿足要求,控制器則延時一段時間(延時時間可整定),再投入一組電容器,直到全部投入為止。當檢測到超前信號如cosΦ<0.98,即呈容性載荷時,那麼控制器就逐一切除電容器組。要遵循的原則就是:先投入的那組電容器組在切除時就要先切除。如果把延時時間整定為300s,而這套補償裝置有十路電容器組,那麼全部投入的時間就為30分鍾,切除也這樣。在這段時間內無功損失補只能是逐步到位。如果將延時時間整定的很短,或沒有設定延時時間,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控制器監測到cosΦ〈0.95,迅速將電容器組逐一投入,而在投入期間,此時電網可能已是容性負載即過補償了,控制器則控制電容器組逐一切除,周而復始,形成震盪,導致系統崩潰。是否能形成振盪與負載的性質有密切關系,所以說這個參數需要根據現場情況整定,要在保證系統安全的情況下,再考慮補償效果。
2. 瞬時投切方式
瞬時投切方式即人們熟稱的"動態"補償方式,應該說它是半導體電力器件與數字技術綜合的技術結晶,實際就是一套快速隨動系統,控制器一般能在半個周波至1個周波內完成采樣、計算,在2個周期到來時,控制器已經發出控制信號了。通過脈沖信號使晶閘管導通,投切電容器組大約20-30毫秒內就完成一個全部動作,這種控制方式是機械動作的接觸器類無法實現的。動態補償方式作為新一代的補償裝置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現在很多開關行業廠都試圖生產、製造這類裝置且有的生產廠已經生產出很不錯的裝置。當然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從性能上、元器件的質量、產品結構上還有一定的差距。
動態補償的線路方式
(1)LC串接法原理如圖1所示
這種方式採用電感與電容的串聯接法,調節電抗以達到補償無功損耗的目的。從原理上分析,這種方式響應速度快,閉環使用時,可做到無差調節,使無功損耗降為零。從元件的選擇上來說,根據補償量選擇1組電容器即可,不需要再分成多路。既然有這么多的優點,應該是非常理想的補償裝置了。但由於要求選用的電感量值大,要在很大的動態范圍內調節,所以體積也相對較大,價格也要高一些,再加一些技術的原因,這項技術到目前來說還沒有被廣泛採用或使用者很少。
(2)採用電力半導體器件作為電容器組的投切開關,較常採用的接線方式如圖2。圖中BK為半導體器件,C1為電容器組。這種接線方式採用2組開關,另一相直接接電網省去一組開關,有很多優越性。
作為補償裝置所採用的半導體器件一般都採用晶閘管,其優點是選材方便,電路成熟又很經濟。其不足之處是元件本身不能快速關斷,在意外情況下容易燒毀,所以保護措施要完善。當解決了保護問題,作為電容器組投切開關應該是較理想的器件。動態補償的補償效果還要看控制器是否有較高的性能及參數。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要求控制器要有良好的動態響應時間,准確的投切功率,還要有較高的自識別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補償效果。
當控制器採集到需要補償的信號發出一個指令(投入一組或多組電容器的指令),此時由觸發脈沖去觸發晶閘管導通,相應的電容器組也就並人線路運行。需要強調的是晶閘管導通的條件必須滿足其所在相的電容器的端電壓為零,以避免涌流造成元件的損壞,半導體器件應該是無涌流投切。當控制指令撤消時,觸發脈沖隨即消失,晶閘管零電流自然關斷。關斷後的電容器電壓為線路電壓交流峰值,必須由放電電阻盡快放電,以備電容器再次投入。
元器件可以選單項晶閘管反並聯或是雙向晶閘管,也可選適合容性負載的固態接觸器,這樣可以省去過零觸發的脈沖電路,從而簡化線路,元件的耐壓及電流要合理選擇,散熱器及冷卻方式也要考慮周全。
3.混合投切方式
實際上就是靜態與動態補償的混合,一部分電容器組使用接觸器投切,而另一部分電容器組使用電力半導體器件。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做到優勢互補,但就其控制技術,目前還見到完善的控制軟體,該方式用於通常的網路如工礦、小區、域網改造,比起單一的投切方式拓寬了應用范圍,節能效果更好。補償裝置選擇非等容電容器組,這種方式補償效果更加細致,更為理想。還可採用分相補償方式,可以解決由於線路三相不平行造成的損失。
4. 在無功功率補償裝置的應用方面,選擇那一種補償方式,還要依電網的狀況而定,首先對所補償的線路要有所了解,對於負荷較大且變化較快的工況,電焊機、電動機的線路採用動態補償,節能效果明顯。對於負荷相對平穩的線路應採用靜態補償方式,也可使用動態補償裝置。一般電焊工作時間均在幾秒鍾以上,電動機啟動也在幾秒鍾以上,而動態補償的響應時間在幾十毫秒,按40毫秒考慮則從40毫秒到5秒鍾之內是一個相對的穩態過程,動態補償裝置能完成這個過程。
二、無功功率補償控制器
無功功率補償控制器有三種采樣方式,功率因數型、無功功率型、無功電流型。選擇那一種物理控制方式實際上就是對無功功率補償控制器的選擇。控制器是無功補償裝置的指揮系統,采樣、運算、發出投切信號,參數設定、測量、元件保護等功能均由補償控制器完成。十幾年來經歷了由分立元件--集成線路--單片機--DSP晶元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其功能也愈加完善。就國內的總體狀況,由於市場的需求量很大,生產廠家也愈來愈多,其性能及內在質量差異很大,很多產品名不符實,在選用時需認真對待。在選用時需要注意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國內生產的控制器其名稱均為"XXX無功功率補償控制器",名稱里出現的"無功功率"的含義不是這台控制器的采樣物理量。采樣物理量取決於產品的型號,而不是產品的名稱。
1.功率因數型控制器
功率因數用cosΦ表示,它表示有功功率在線路中所佔的比例。當cosΦ=1時,線路中沒有無功損耗。提高功率因數以減少無功損耗是這類控制器的最終目標。這種控制方式也是很傳統的方式,采樣、控制也都較容易實現。
* "延時"整定,投切的延時時間,應在10s-120s范圍內調節 "靈敏度"整定,電流靈敏度,不大於0-2A 。
* 投入及切除門限整定,其功率因數應能在0.85(滯後)-0.95(超前)范圍內整定。
* 過壓保護設量
* 顯示設置、循環投切等功能
這種采樣方式在運行中既要保證線路系統穩定、無振盪現象出現,又要兼顧補償效果,這是一對矛盾,只能在現場視具體情況將參數整定在較好的狀態下工作。即使調整的較好,也無法禰補這種方式本身的缺陷,尤其是在線路重負荷時。舉例說明:設定投入門限;cosΦ=0.95(滯後)此時線路重載荷,即使此時的無功損耗已很大,再投電容器組也不會出現過補償,但cosΦ只要不小於0.95,控制器就不會再有補償指令,也就不會有電容器組投入,所以這種控制方式建議不做為推薦的方式。
2. 無功功率(無功電流)型控制器
無功功率(無功電流)型的控制器較完善的解決了功率因數型的缺陷。一個設計良好的無功型控制器是智能化的,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兼顧線路的穩定性及檢測及補償效果,並能對補償裝置進行完善的保護及檢測,這類控制器一般都具有以下功能:
* 四象限操作、自動、手動切換、自識別各路電容器組的功率、根據負載自動調節切換時間、諧波過壓報警及保護、線路諧振報警、過電壓保護、線路低電流報警、電壓、電流畸變率測量、顯示電容器功率、顯示cosΦ、U、I、S、P、Q及頻率。
由以上功能就可以看出其控制功能的完備,由於是無功型的控制器,也就將補償裝置的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如線路在重負荷時,那怕cosΦ已達到0.99(滯後),只要再投一組電容器不發生過補,也還會再投入一組電容器,使補償效果達到最佳的狀態。採用DSP晶元的控制器,運算速度大幅度提高,使得富里葉變換得到實現。當然,不是所有的無功型控制器都有這么完備的功能。國內的產品相對於國外的產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3. 用於動態補償的控制器
對於這種控制器要求就更高了,一般是與觸發脈沖形成電路一並考慮的,要求控制器抗干擾能力強,運算速度快,更重要的是有很好的完成動態補償功能。由於這類控制器也都基於無功型,所以它具備靜態無功型的特點。
目前,國內用於動態補償的控制器,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一是在動態響應時間上較慢,動態響應時間重復性不好;二是補償功率不能一步到位,沖擊電流過大,系統特性容易漂移,維護成本高、造成設備整體投資費用高。另外,相應的國家標准也尚未見到,這方面落後於發展。
三、濾波補償系統
由於現代半導體器件應用愈來愈普遍,功率也更大,但它的負面影響就是產生很大的非正弦電流。使電網的諧波電壓升高,畸變率增大,電網供電質量變壞。
如果供電線路上有較大的諧波電壓,尤其5次以上,這些諧波將被補償裝置放大。電容器組與線路串聯諧振,使線路上的電壓、電流畸變率增大,還有可能造成設備損壞,再這種情況下補償裝置是不可使用的。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在電容器組串接電抗器來組成諧波濾波器。濾波器的設計要使在工頻情況下呈容性,以對線路進行無功補償,對於諧波則為感性負載,以吸收部分諧波電流,改善線路的畸變率。增加電抗器後,要考慮電容端電壓升高的問題。
濾波補償裝置即補償了無功損耗又改善了線路質量,雖然成本提高較多,但對於諧波成分較大的線路還是應盡量考慮採用,不能認為裝置一時不出問題就認為沒有問題存在。很多情況下,採用五次、七次、十一次或高通濾波器可以在補償無功功率的同時,對系統中的諧波進行消除。
無功動態補償裝置工作原理與結構特點
無功動態補償裝置由控制器、晶閘管、並聯電容器、電抗器、過零觸發模塊、放電保護器件等組成。裝置實時跟蹤測量負荷的電壓、電流、無功功率和功率因數,通過微機進行分析,計算出無功功率並與預先設定的數值進行比較,自動選擇能達到最佳補償效果的補償容量並發出指令,由過零觸發模塊判斷雙向可控硅的導通時刻,實現快速、無沖擊地投入並聯電容器組。
無功補償常出現的問題
1、電容器損壞頻繁。
2、電容器外熔斷器在投切電容器組及運行中常發生熔斷。
3、電容器組經常投入使用率低。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為有必要進行專題研究,對無功補償設備進行綜合整治,以達到無功補償設備使用化運行,提高電網電壓無功質量和電能合格率。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如下:
1、電容器損壞主要原因由於在選擇電壓等級時沒有考慮諧波背景的影響,造成所選擇的電壓等級偏低,長期運行電容器將容易損壞。
2、電容器外熔斷器經常發生熔斷,主要是合閘涌流對熔斷器的沖擊或者熔斷器額定電流的選擇偏小造成的,或是不同電抗率組別的電容器組投切順序不當所致。
電容器投入使用率低主要是由於在電容器容量選擇及分配不當造成的。
Ⅶ (2012菏澤)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活動裝置中玻璃板與無色透明鍾罩之間用凡士
(1)若小燒杯中的液體是氫氧化鈉溶液,則植物所處的環境中缺少二氧版化碳,如果再權設計另一套相同的實驗裝置,將小燒杯中的液體換成清水,則形成一組以二氧化碳為變數的對照實驗,可以用來驗證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2)若小燒杯中的液體是澄清的石灰水,將裝置放在黑暗處後,由於在黑暗環境中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一段時間後,鍾罩內會積聚大量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這些氣體會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從而證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
(3)水分以氣體狀態通過葉片表皮上的氣孔從植物體內散失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由於實驗裝置是密封的,因此在實驗過程中,鍾罩內壁會出現水珠,這些水珠大部分來自於裝置內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一部分來自於花盆內土壤中水分的蒸發和小燒杯內水分的蒸發;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是由根從土壤中吸收、通過莖內的導管運輸來的.
故答案為:(1)設計另一套相同的實驗裝置,將小燒杯中的液體換成清水
(2)黑暗;光合
(3)蒸騰;導管
Ⅷ 電石發氣量測定裝置,鍾罩內用飽和鹽水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不用自來
(1)A連接電源的(正)極;(2)從(a)口逸出的氣體是(氯氣),從(b)口回逸出的氣體是(氫答氣):從d口流出的溶液是(稀氯化鈉)溶液。
(從c口流出的溶液是(氫氧化鈉)溶液。)
製作飽和鹽水用的是冷水。
原因:因為氯化鈉的溶解度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溫度升高,溶解度也會升高,如果把一燒杯20℃的飽和氯化鈉溶液加熱到60℃,溫度升高,水中的溶解度變大,溶液就不再是飽和溶液。反之如果將飽和氯化鈉溶液冷卻至20℃,由於溶解度降低,會有部分氯化鈉從溶液中析出,形成沉澱,這時的氯化鈉溶液依然是飽和溶液。
配製方法如下:
取所需體積的水,然後向水中加氯化鈉,一邊加一邊攪拌,一直到不能再溶解為至,然後用濾紙和漏斗將得的固液兩相溶液過濾,便可得到飽和氯化鈉溶液!
飽和的定義:
指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溶液所含溶質的量達到最大限度(不能再溶解),或空氣中所含水蒸氣達到最大限度。以烷烴為例,飽和鏈烴即烷烴,烷烴分子中碳原子之間的共價鍵全部為碳碳單鍵,其中碳原子皆為飽和碳原子,也就是說,烷烴分子中碳原子之間全部以碳碳單鍵結合成鏈狀,碳原子剩餘的價鍵全部跟氫原子相結合而達到飽和。
Ⅸ 如圖所示的密閉裝置,一株植物和一支蠟燭在透明鍾罩的底部.假如減少鍾罩中的CO2,同時增加鍾罩中的O2,
本實驗中,先減少鍾罩中的CO2量,同時增加鍾罩中的O2量,然後點燃蠟燭燃燒了1分鍾專後自行熄滅,此屬時表明鍾罩內空氣中的O2已經不足以支持蠟燭的燃燒.3天後蠟燭被一個電裝置重新點燃,並在熄滅前燃燒了1分鍾,這表明3天後鍾罩內的O2又恢復到最初點燃蠟燭時的含量.那麼增加的O2來自何處呢?只能是來自光照下綠色植物的生命活動.所以,實驗的設計是關於植物在光照下的生命活動中,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CO2和釋放O2大於呼吸作用中釋放的CO2和消耗的O2,選項D符合題意.
故選:D
Ⅹ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為驗證質量守恆定律,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放在石棉網上的儀器是玻璃鍾罩)進行實驗.
A、玻璃鍾罩的作用是既便於收集白煙,防止白煙逸散到空氣中,又可產回生的白煙污染空氣;答故此選項錯誤;
B、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等於參加反應的鎂和氧氣的質量之和,故實驗後,將玻璃鍾罩內所有的白色固體合在一起稱量,其質量大於燃燒前鎂條的質量,結論錯誤;故此選項正確.
C、裝置中玻璃導管接抽氣機的目的是防止白煙從鍾罩與石棉網的縫隙中鑽出去,故此選項錯誤;
D、為防止白煙從導管中逃走,造成質量的損失,故裝置中可用導管「包裹黑布」,故此選項錯誤;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