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漏壺是怎樣計時的
春秋以前,我國發明了漏壺(又叫壺漏,刻漏和銅壺滴漏)。漏壺是一種水時計儀器。它的構造各個朝代不同,基本原理卻是一樣的。如清代的一種漏壺:上面三個壺底都有漏水孔,白天壺里裝滿了水,依次漏到水壺中。上面二個壺的深度依次減少一寸,使平水壺的水量可以常滿。平水壺的後壁上方有一個孔,如果水多了,就可以從這里漏到下面的受水壺中,這樣可使平水壺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一定的水量漏進水壺去。受水壺中有一個銅人,抱著一根可以上下活動的漏箭,上面刻有用標尺去量度的時刻。漏箭下端裝一個浮舟浮在水面。受水壺的水逐漸滿起來,從漏箭上升的位置就可以知道時間。
漢朝以後,我國唐代的梁令瓚和一行僧等利用水力和齒輪,創造出了巧妙的計時工具:水運渾天儀和計時器。另一種水儀象台是宋代天文學家蘇頌製造的,它高約3丈,有上上下下7層,台的最上層是龍柱支撐著的渾天儀,用來觀星。第二層裝著一種天球儀,露出半球,表示一半在地面上。另一半球隱沒在地平線下,晝夜自動運轉。下面五層木樓中,第一層有3個門,到了每個時辰的時初,就有穿紅衣的木人在左門內搖鈴;每逢時整,紫衣木人在右門敲鍾;逢刻,綠衣木人在中間擊鼓。第二層,每逢時初時整,拿著報時牌的木人就在中門出現。第三層專報刻的時間,到時候也有拿著牌子的木人出現。第四層的木人敲著鈴報告晚上的時刻,打著更。第五層的木人報告日出日沒。
元代的郭守敬專門製造了一種報時的儀器,同宋代的報時器裝置相似,不同的是,另外裝有龍、虎、朱鳥、龜等四靈動物模型,逢到時刻會跳躍起來。
由此可見,古代人已經懂得用標尺去量度延續不斷的時間,難怪民間流傳著:「一寸光陰一寸金。」就是說光陰可以用「寸」來量度。
漏壺有個缺點,每當天寒地凍時,會因水結冰而不能運轉,人們便改用沙代替水,成了「沙鍾」。它是用3根柱子構成的圓柱形木器,中間放置著兩個燒瓶似的玻璃瓶子。底大口細,兩個瓶子口相對,有固著物相連,一隻瓶子里裝有潔凈的沙粒。要開「鍾」,只要把它倒轉過來就行了。上面瓶子里的沙往下漏,當沙粒全部漏進下面的瓶子後,可以測量一個較短的時間:10分鍾或30分鍾,每隔30分鍾,人們只要把「沙鍾」的瓶子倒轉過來,鍾又「走」啦!
明代,詹希元創造了一種「五輪沙漏」,這是一種專門報時的機械鍾。初輪上裝有16個沙斗,當沙池裡的沙不斷地漏進斗中,壓動初輪轉動,通過小齒輪分別帶動二輪、三輪、四輪,最後傳動到水平旋轉的中輪。中輪的長軸穿過一個測景盤,長軸頂端裝一根指針,隨長軸轉動,測景盤上刻有時刻,指針轉到的地方,就是當時的時刻。中輪上的特別裝置,帶動測景盤兩旁的兩個木人,按時敲鈴報告時間。
❷ 在滴漏儀器裝置中為什麼要採用多級漏刻
看你做工了吧,不過那時候能有的人,身份也不會一般,應該富貴過吧
銅壺滴漏,銅壺滴漏即漏壺,中國古代的自動化計時(測量時間)裝置,又稱刻漏或漏刻。
漏壺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這種計時裝置最初只有兩個壺,由上壺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壺,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時間)。保持上壺的水位恆定是滴漏計時准確的關鍵。這個問題後來是互相銜接的多級(3~5級)水壺來解決的。宋朝王普所著《官術刻漏圖》(公元1135)曾描述一種蓮華漏,後該書失傳。根據宋朝楊軍的《六經圖》(公元1155)轉述:蓮華漏由4個壺組成。天池壺、平水壺逐級向平水小壺供水。
平水小壺上有溢水口,可是多餘的水泄入減水桶以保持水面恆定。在蓮華漏中還採用一個浮子式閥門作為自動切斷閥。當受水壺水位升至滿刻度時,浮子式閥門就會自動阻塞上級水壺的出水孔,切斷水滴。
漏壺是我國古代計時器的一種,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鑄造,全組由4個安放在階梯上的漏壺組成,最上層稱日壺,高75.5厘米,外口徑74厘米,內口徑68.2厘米,底徑60厘米;第二層稱月壺,高58.5厘米,外口徑59.5厘米,內口徑54.5厘米,底徑53厘米;第三層稱星壺,高55.4厘米,外口徑51厘米,內口徑44厘米,底徑39厘米;最底下一層稱受水壺,高75厘米,外口徑38.5厘米,內口徑32厘米,底徑31厘米。各壺都有銅蓋,受水壺銅蓋中央插一把銅尺,該銅尺長66.5厘米,尺上刻有12時辰的刻度,自下而上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插一木製浮劍,木劍下端是一塊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壺按次沿龍頭滴下,受水壺中的水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浮劍逐漸上升,從而讀出時間。
沙漏是一種計時儀器,也叫沙鍾。由於漏壺中的水受溫度影響,為計時的准確性增加了困難,用水銀作動力又很不經濟,於是用一種新的材料--細沙來代替水和水銀。沙鍾由上下兩個相同的瓶子組成,中間用小口連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細沙通過中間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這樣上部瓶子細沙的平面漸漸降低,瓶子時間刻度就能顯示出時間。這種沙鍾的優點是可以兩面使用,翻過來,就可以下部成為上部繼續使用。
❸ 銅壺滴漏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銅壺滴漏的工作原理是在某一條件下,每個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時間相等。水從高度不等的幾個容器里依次滴下來,最後滴到最底層的有浮標的容器里,根據浮標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據最底層容器里的水位來讀取時間。這樣,無形的時間轉換成了有形的尺寸。
❹ 計時器有一排的那個叫什麼
銅壺滴漏,銅壺滴漏即漏壺,中國古代的自動化計時(測量時間)裝置,又稱刻漏或漏刻。
樓主是問這個嗎
❺ 從哪一屆冬奧會開始各項目鏡安裝了自動計時裝置
能不能過好這生,並不在於懂不懂很多道理
❻ 在古代,人們曾經利用流水來計時,這種計時的裝置叫什麼
我國古代,人來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自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❼ 銅壺滴漏的計時方法
漏壺的來最早記載見於《自周禮》。這種計時裝置最初只有兩個壺,由上壺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壺,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時間)。保持上壺的水位恆定是滴漏計時准確的關鍵。這個問題後來是互相銜接的多級(3~5級)水壺來解決的。宋朝王普所著《官術刻漏圖》(公元1135)曾描述一種蓮華漏,後該書失傳。根據宋朝楊軍的《六經圖》(公元1155)轉述:蓮華漏由4個壺組成。天池壺、平水壺逐級向平水小壺供水。
平水小壺上有溢水口,可是多餘的水泄入減水桶以保持水面恆定。在蓮華漏中還採用一個浮子式閥門作為自動切斷閥。當受水壺水位升至滿刻度時,浮子式閥門就會自動阻塞上級水壺的出水孔,切斷水滴。
❽ 「漏壺」究竟怎樣「計時」!
古人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
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於現代鍾表上顯示時刻的鍾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8)漏壺的自動計時裝置擴展閱讀:
漏壺的類型
漏壺有沉箭式和浮箭式兩種。
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隻銅壺盛水,接近壺底部有一個小洞,壺中豎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塊船形木塊上,使其浮在水面上,當水從小洞滴出後,人們根據水位降低後標桿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
陝西等地出土有漢代的沉箭式銅漏壺。由於漏壺中水多時和水少時的滴水速度不同,影響到漏壺計時的准確性,為了提高計時的精確度,由單只逐漸發展成為多隻一套的漏壺,同時,還由沉箭式漏壺改為浮箭式漏壺。
漏壺的級數越多,計時就越准確。實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壺系列中,壺數最多的是4壺一套,而且這種4壺一套的漏壺僅有兩套存世,更難得的是它們都在北京.
一套是清代製造的,現陳設在故宮的保和殿;另一套制於元延祐三年(1316年)十二月十日,現藏於國家博物館。這兩套均用銅鑄造而成,故稱為「銅壺滴漏」。
❾ 自動計時是怎麼操作的
自動計時裝置和半自動計時裝置必須符合第四章第五條的規定,並在自動計時長的監督回下進行操作。答
(1)使用自動計時裝置時,如果沒有大會設置的錄相設備,須採用半自動計時裝置或按規則配備同樣數量的人工裁判員進行工作,做為自動裝置計時的補救。在任何比賽中使用自動計時裝置時,由該裝置判定的名次、成績和接力出發判斷器判斷的情況,應比半自動計時裝置或人工裁判員的判定優先採用。
(2)用精確至1/100秒自動裝置計時或半自動裝置計時時,小數點後兩位數作為成績記錄,即:l分11秒45,其正式成績及記錄、公布、上報均應寫(讀)為1分11秒45。
(3)用精確至1/1000秒自動裝置計時或半自動裝置計時時,成績記錄不取小數點後的第三位數,也不以此來判定名次。如至百分位秒數仍相同者,名次並列。成績顯示屏上只顯示到1/100秒。
❿ 從古至今的所有計時裝置
日晷,朝代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
刻漏,朝代專西漢。早期的屬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沙漏,(宋)這個你曉的。
水運渾天儀,(東漢)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水運儀象台,(北宋),它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推測,其中有一種方案採用了可傾式受水壺。
大明燈漏,(元)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直到現要和鍾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