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暗能量研究實驗裝置有哪些

暗能量研究實驗裝置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17 05:28:18

① 未來20年,新增的16的大科學裝置,看看都落戶在哪些城市

  1. 海底科學觀測網

    落戶城市:上海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意義:將為國家海洋安全、深海能源與資源開發、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等研究提供支撐。

  2. 2.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

    落戶城市:哈爾濱
    依託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

    意義:將為我國空間科學發展和深空探測模擬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3. 3.強流重離子加速器

    落戶城市:蘭州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意義:將為研究原子核存在極限、核結構新現象和新規律、宇宙中重元素起源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重要支撐。

  4. 4.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落戶城市:成都/甘孜州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意義:將集高靈敏度、大視場、全時段掃描搜索伽馬射線源、伽馬射線強度空間分布和精確能譜測量等多功能為一體,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宇宙線研究中心。

  5. 5.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

    落戶城市:合肥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

    意義:將滿足我國長壽命高放核反應堆廢料安全、妥善處理處置的研究需求,為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6. 6.中國南極天文台

    落戶城市:南京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

    意義:將開闢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太赫茲波段天文觀測窗口,為研究宇宙和天體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地外生命等科學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7. 7.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

    落戶城市:長春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意義:將為我國空間科學發展和深空探測模擬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② 暗能量的研究意義是什麼

暗能量與物質不同,它是均勻分布的,不會在某個地方聚集成團。不論是在你家版的廚房,還是在星際空間,暗權能量的密度都完全一樣,約為10-26千克/立方米,相當於幾個氫原子的質量。太陽系中所有的暗能量加起來,與一顆小行星的質量差不多,在行星的「舞蹈」中,幾乎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有在巨大的空間尺度上和時間跨度上,才能體現出暗能量的影響力。

③ 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進展

覺得就是吹的,99%的暗,其他都不知道了

④ 暗能量的研究意義

暗能量是什麼,它的存在意味著什麼?科學家才剛開始嘗試回答這些內問題。暗能量對容宇宙整體的作用泄漏了它的行蹤,而人們逐漸意識到,暗能量不僅對整個宇宙有影響,似乎也能操控宇宙的居民,指引恆星、星系和星系團(galaxycluster)的演化進程。雖然以前並沒有意識到暗能量對這些結構的影響,但天文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研究它們的演化過程。
諷刺的是,暗能量的無處不在,反而讓人們很難意識到它的存在。暗能量與物質不同,它是均勻分布的,不會在某個地方聚集成團。不論是在你家的廚房,還是在星際空間,暗能量的密度都完全一樣,約為10^-26千克/立方米,相當於幾個氫原子的質量。太陽系中所有的暗能量加起來,與一顆小行星的質量差不多,在行星的「舞蹈」中,幾乎起不了作用。只有在巨大的空間尺度上和時間跨度上,才能體現出暗能量的影響力。

⑤ 研究暗物質和暗能量是什麼

宇宙中的暗能量於1998年由兩個相互獨立的天文學研究小組同時發現。研究小組按照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用電腦模擬了暗能量的效果圖。

揭示宇宙中這兩種「黑勢力」之謎成為了當前宇宙學的最大一個熱點。日前,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謝勒提出一個新模型,把這兩個謎縮減為一個,即認為暗物質和暗能量只是一種未知力量的兩個方面。

他說:「思考這個問題的一個方式是,宇宙充塞著一種看不見的流體,這種流體會對常規物質施加壓力,並改變宇宙擴張的方式。」謝勒認為,他的這一模型極其簡單,並可避免先前試圖把暗物質和暗能量統一起來的一些理論模型中的困難。

謝勒在其理論模型中把暗物質和暗能量統歸為一種稱為「標量場」的奇特能量形式。這種標量場有著嚴格的定義,而且性質復雜。「場」是指一種具有能量和壓力、遍及整個空間物理量。宇宙學家最先是用標量場來解釋宇宙大爆炸之後的暴漲過程。根據暴漲理論,宇宙在大爆炸後即經歷了一個持續時間不到一秒但暴漲了幾萬萬億倍的急劇膨脹過程。謝勒還在其模型中引入了一個第二代標量場,稱為「Κ-本質」。

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暗物質」和「暗能量」兩個不同概念,原因是它們的表現不同。暗物質好像有質量並會形成巨大的團塊,宇宙學家事實上計算出這些暗物質團塊的引力作用在使常規物質形成星系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而暗能量似乎是沒有質量的,並均勻分布在整個宇宙空間,其作用與引力相反,是一種斥力,把宇宙推散開來。

「Κ-本質」標量場能隨時間而改變其行為。謝勒在研究一種非常簡單的「K-本質」標量場時,發現這種標量場在其演化的某一個階段時會發生團聚,導致看不見的暗物質粒子的效果,而隨後在另一個階段則會均勻分布在整個空間,具有暗能量一樣的性質。

謝勒說:「這個模型在一段時間很自然地演化成一種像是暗物質的狀態,然後又進到像是暗能量的狀態。」於是,謝勒更詳盡地檢查了這個模型,發現它不會產生先前那些試圖把暗物質和暗能量統一起來考慮的理論模型的困難。

為探索暗物質的秘密,世界各國的粒子物理學家正在這個領域努力工作,相信揭開暗物質神秘面紗的那一天不會太遙遠。

⑥ 當前天文上探索暗物質的研究手段有哪些

現在宇宙學的觀點認為暗物質占宇宙的比例大約在24%左右,3%是我們可見的物質,剩下的絕大多數是暗能量。 宇宙理論有待修改的地方多的去了。樓主做個參考即可,我相信在有生之年我們的宇宙理論還會有大的調整

⑦ 暗能量與反物質之謎,能利用反物質做什麼

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在飛速運動,如此巨大的銀河系,圍繞旋轉一圈只需要兩億年的時間。科學研究證明,銀河系內部的引力是無法與如此巨大的速度帶來的力量保持平衡的,如果沒有外力作用,銀河系將會因為自身的高速旋轉而被撕裂,但是事實上並沒有,所以科學家們認為,有一些看不見的物質對銀河系施加了一個外力,是這個外力把銀河系的物質凝聚在了一起。同時我們發現,星系團中的星系也在快速運動,我們可以認為,是暗物質對這些星系發生了作用。

暗能量與反物質

在萬有引力定律中,正常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會向星系中央聚集,但是我們觀測到的結果卻並非如此。這些看不見的暗物質對普通物質起著巨大的作用。但是,這些暗物質之間無法發生核聚變,所以它們在通過彼此時不會產生碰撞,也無法釋放出可見的能量。這些物質可能是質量巨大的亞原子粒子,它們的質量是質子的許多倍。這些亞原子粒子被稱為弱作用大質量粒子,它們能夠對物質產生影響,彼此通過引力發生作用,對電磁力則並不敏感。

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與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而有一種物質與我們所知的正好相反,它們由帶負電的原子核與帶正電的電子組成,所以也被稱為反物質。這些反物質在與正常物質碰撞時,會發生物質的湮滅。在過去,反物質只是人們提出的一種假設。直到1997年,科學家們才宣布,在銀河系的中心發現了反物質。

一、發現暗能量

從1998年人類第一次意識到宇宙在膨脹,科學家們就發現宇宙中有一種難以解釋的存在。宇宙的命運,似乎與這些神秘的存在息息相關。因為無法直接觀測到,所以科學家們將它稱為暗能量。

為了對宇宙進行更好的觀測,很多主要的天文研究中心都設立在人跡罕至、遠離光污染和其他干擾因素的山頂或者荒漠中。在這些研究中心裡,有人類能建造的最為發達的各種科學儀器和保障設施,以及巨大的天文望遠鏡。智利帕拉納爾天文台,是一座備受全世界天文學家青睞的天文觀測機構。這座天文台的望遠鏡系統通過一套巨大的發電機驅動,這台發電機的功率高達2M瓦。科學家們使用如此先進的設備,是為了找到一種基本粒子——光子。宇宙中的光子攜帶著豐富的信息來到地球,它們有些來自地球附近,還有一些來自遙遠的宇宙深處。通過對這些基本粒子的研究,科學家們能夠了解恆星、星系乃至宇宙的演化過程。

但是,人類對宇宙的了解越深入,就越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是如此包容和博大,任何我們試圖了解它而做出的努力,都顯得微不足道。從古希臘時期開始,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對宇宙的探索和研究。那時,人類還不具備對宇宙進行深入觀測的設備,只能靠肉眼觀察夜空中的星星。他們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創立了許多學說。在古希臘人看來,地球的基本構成元素分為四種,分別是空氣、土、水和火。

後來,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進一步闡述了這一理論。他認為,宇宙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腳下的地球,一部分是天空中的星。其中,地球是由前述四種基本元素組成的,而天空中的恆星和行星則是由被一種稱為第五元素的神秘元素——以太構成的。在他看來,恆星和行星組成的世界是恆定的,萬古不變的。同時,古希臘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的各種天體圍繞地球運動,形成一個個同心圓。由此出發,很多新的科學發現誕生了。人們逐漸發現,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顆圍繞太陽運行的普通行星。

太陽也只是一顆普通恆星,位於銀河系中。銀河系屬於更為巨大的天體結構——本星系群,而本星系又是星系團的一個微小的組成部分。眾多星系團構成超星系團,而宇宙是由眾多超星系團組成的。簡而言之,宇宙的尺度,遠遠超出了人類的想像。用各種先進的觀測設備捕捉到的光子被用來研究宇宙的基本特性,但是研究越深入,人們就越感到自己的無知。於是,在試圖對宇宙進行更深入的解釋時,科學家們再一次提出了第五元素的概念。

過去,當人們談起宇宙時,總是使用大致的、模稜兩可的表述,但是現在,科學家已經能夠詳細了解宇宙的整體結構和密度。哈勃使用造父變星測量出了星系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現在,科學家又開始了對瀕死恆星的研究。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將氫元素消耗殆盡後,恆星便進入了生命的尾聲。恆星會開始膨脹,氣體外殼逐漸消失,最後只剩下一個緻密的核,體積與地球相似,這就是白矮星。有些白矮星會繼續吸引其他天體的物質,當達到臨界點時發生爆炸,形成了1A型超新星。因為這種超新星的爆炸方式是相同的,而且具有極高的亮度,所以能夠用來測量極遠處的星系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和遠離地球的速率。科學家們正在不斷收集1A型超新星的觀測數據,藉此尋找宇宙受引力影響的起點。

當科學家發現一顆1A型超新星,就會對它的紅移水平進行測量。紅移的程度越高,說明越接近宇宙大爆炸的初始階段。科學家們用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與它的表面亮度進行對比,發現這些超新星的實際亮度與理論亮度存在差異,看起來要暗一些,這說明它發出的光是穿過了極遠的距離才到達地球的。

通過這些研究,科學家們得出結論,認為宇宙目前的膨脹速度,比宇宙大爆炸發生不久之後的膨脹速度要快。宇宙之所以具有今天這樣大的規模,說明膨脹速率在提高。

我們雖然已經知道宇宙中占絕大多數的是暗能量,但是對這種暗能量還沒有足夠的了解。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還要求助於愛因斯坦的理論,也就是宇宙常數。

愛因斯坦認為,宇宙中不但存在引力,同時還存在斥力。暗能量好比沸騰的水表面的氣泡,隨機地憑空出現又消失。暗能量似乎能夠從真空中突然出現,引發一些突如其來的能量大爆炸。宇宙本身就起源於這種爆炸,在宇宙誕生一段時間之後,這些隨機產生的爆炸帶來的壓力促使宇宙向外膨脹。宇宙的規模越大,其中的暗能量數量就越大,這就使得宇宙的膨脹速度越來越快。

還有一種理論,試圖用第五元素的概念來解釋暗能量。第五元素雖然十分接近於真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元素會發生變化。關於暗能量的理論還有很多,其中的一種理論將暗能量與暗物質歸結到一起,提出了暗流體的概念。這一理論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引力的作用機制。另一種理論認為,暗能量雖然現在的表現形式為斥力,但是可能會在未來轉變為引力。

到那時,宇宙會在這種引力作用下停止膨脹,並且開始向內收縮,最終坍塌。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將會擠成一團,縮小到和質子一樣大。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通過對1A型超新星研究得到的紅移結果,並不能作為宇宙正在加速膨脹的證據。這種極大尺度的觀測和計算,可能受到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從哥白尼創立了日心說,證明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一顆普通行星開始,科學家們就認為,人類的生存環境在宇宙中是普通、常見的。所以,科學家們同樣認為,從地球觀察到的宇宙是普適的,在宇宙的其他地方能夠看到的現象,與我們能夠看到的一樣。

根據這個理念,我們對宇宙的結構做出了推斷。因為觀測到了遙遠空間射向地球的光的溫度均勻,結合宇宙的膨脹現象,我們就推斷宇宙的膨脹是均勻的。這一理論通過觀察到的均勻分布的星系和形體團得到了進一步證明。但是是否存在一種可能,那就是盡管人類已經觀測到了相當大的宇宙空間,但是從宇宙的尺度上來說,這些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呢?好比一隻昆蟲在平原上極目遠眺,所見之處盡是平坦的土地,但是它並不知道,其他地方還有海洋和高山。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之外,可能存在其他宇宙。這些宇宙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呈泡狀結構。如果地球位於一個泡狀宇宙的中心地帶,那麼在地球上對宇宙進行觀察時,泡狀宇宙邊緣的超新星看起來就是加速遠離地球的。但是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發現相關的證據。主流觀點仍然認為,宇宙是在加速膨脹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深空星系的觀察和測量,進一步證明了這一觀點。還有一個證據是,科學家在計算出了星系的總引力後能夠得出星系坍縮的速度,但是事實上星系並沒有發生坍縮,這說明星系中存在一股很大的斥力,也就是說仍然受到暗能量的作用。

暗能量是現代宇宙學的一個重要發現。但是從宇宙的長遠發展來看,在很久以後,可能人類再也無法感受到暗能量在宇宙中的存在了。目前,銀河系與室女座超星系團仍然有著相當遠的距離,但是終有一天銀河系將被拉扯進這個星系團里。到了那時,銀河系與其他星系會合並為更大的超級星系。如果宇宙仍然在加速向外膨脹,那麼現在天幕上能夠觀測到的眾多星系與星系團將以光速消失。到了那時,因為沒有了觀測依據,人類將不會獲得更多關於時空演變的知識,也不會有比現在更寬廣的科學視野。現在,科學家們從宇宙中一點點地搜集光子,想要獲得關於宇宙中的暗能量的更多信息,但是這些神秘的物質正在離我們遠去。

二、暗物質的組成和分布

1932年,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瑞士天文學家弗里茨·茲威基最早提出了有關暗物質的證據,並且認定了暗物質是真實存在的。他在對螺旋星系的旋轉速度進行觀測時,發現星系旋臂的外側比預期的旋轉速度要快,所以他認為,在星系外側一定有一個巨大的質能。正是因為這一質能的存在,才讓星系外側的物質能夠在強大的離心力作用下仍然沒有離開星系。他發現,這些星系團中的星系運動速度是如此之快,如果在星系團外部沒有一個力約束著它,那麼它的質量需要達到目前通過觀測計算出的數值的100倍,才有可能通過自身的引力來束縛住自己。

起初,暗物質僅僅作為一個猜想被提出,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通過數據和事實證明了暗物質的確存在。到了20世紀80年代,雖然人們仍然不了解暗物質的性質,但是已經能夠基本認定,宇宙中的暗物質大約占宇宙總能量密度的20%。

關於暗物質是否存在,科學家們直到1978年才通過測量物質繞著星系的運行速度提出可信的證據。我們在計算太陽的質量時,是通過日地距離以及地球圍繞太陽進行公轉的速度來測算的。按照這一方法,如果我們知道了一個物體距離星系中心的距離,並且知道它圍繞星系運轉的速度,就能計算出整個星系的質量。在使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計算時,得出的星系質量比我們能夠觀測的星系中所有星體的總質量要大得多。

盡管科學家們對暗物質進行了許多觀測,但是直到2011年,人們還是無法了解它的全部成分。關於暗物質的早期理論主要認為暗物質就是無法觀測到的一般物質,比如生命走到盡頭的恆星以及黑洞等。這些星體通常屬於大質量緻密天體,但是直到現在,人們仍然沒有找到足夠多的這種天體來解釋暗物質造成的影響。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存在於假說中的基本暗性粒子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暗物質粒子。這種粒子的壽命很長,而且具有溫度低和無碰撞等特性。由於這種粒子的溫度很低,所以在脫耦時屬於非相對論粒子,並且能夠在引力的作用下迅速結合在一起。它們的壽命與當今宇宙的年齡一樣,或者比宇宙的年齡更大。

因為這些粒子是在一個比哈勃視界還要小的范圍內開始結合的,因此與整個宇宙的尺度相比,這個范圍顯得非常小。最先形成的暗物質聚集體或者暗暈與銀河系相比要小得多,而且質量也更小。宇宙開始向外膨脹,哈勃視界也隨之增大,早期的暗物質聚合體會漸漸合並成更大的規模,這些尺度較大的結構經過互相合並,變得越來越大。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形成各種形狀的暗物質聚合體,具有不同的質量,與觀測保持一致。

但是對相對論粒子來說,發生的情況正好相反。比如中微子在引力作用下結合成一團時,因為本身具有過快的速度,因此不能組成我們觀測到的結構。從這一點來看,中微子對暗物質密度的形成起到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對太陽的中微子質量測量得出的結果與這個結論是一致的。

暗物質粒子的無碰撞特性是指暗物質之間或暗物質與普通物質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小,甚至可以被忽略。它們單純靠引力把彼此約束在身邊,在整個暗物質暈中做軌道運動,該軌道很寬並且具有很小的偏心率。

英國科學家裡斯認為,暗物質有幾種可能的存在方式。一種可能是之前提到過的小質量的恆星;一種可能是超大質量恆星在很久之前坍縮形成的相當於太陽質量200萬倍的超大黑洞;還有一種可能是一些特殊的粒子,比如我們提到過的中微子、軸子,以及其他一些科學家們認為可能存在的粒子。

粒子物理學家伊利斯認為,星系團和矮星系的暗物質暈中的暗物質最有可能的組成部分是S粒子。這種粒子來自超對稱理論,該理論稱,所有粒子的基本粒子都存在和它對應的粒子,比如光子對應著光微子。伊利斯認為組成暗物質的粒子可能是光微子、中微子、希格斯微子和引力粒子。同時科學家也認為,這些粒子可能組成了星系團之間的廣袤空間中的冷暗物質。暗物質之間也存在引力,星系團中的數十億顆恆星就是在暗物質的引力作用下形成了各個星系。

到目前為止,人類能夠在實驗室環境中發現的唯一的暗物質粒子就是中微子,這種粒子的質量幾乎為零,而且在全部暗物質中占的比例非常小。科學家們認為,餘下的大多數暗物質粒子是由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比質子的能量大10~1000倍。當兩個暗物質粒子相撞時,就會發生湮滅現象,並釋放出γ射線。

當一個星體的生命發展到某個階段時,溫度開始降低,無法向外釋放能夠被觀測到的能量信號,所以不能被人類觀測到,這時就表現為暗物質。這些暗物質也被稱作重子物質。還有一種暗物質,是由中性穩定粒子構成的,它們具有靜止質量。這種粒子形成的星體無法向外釋放電磁信號。這種暗物質就被稱為非重子物質。

還有人認為低溫無碰撞物質是暗物質可能的組成部分。一個原因是,通過模型計算出的這種物質的結構與實際觀測的結果是一致的。另一個原因是,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能夠對這些物質在宇宙中的豐度做出合理的解釋。當粒子間具有弱相互作用時,宇宙誕生的最初一瞬間,這些粒子之間會形成熱平衡。在這之後,它們彼此碰撞並發生湮滅,平衡被打破了。通過對離子間相互作用的截面來計算,這些物質在宇宙佔全部能量密度的20%~30%,這一結果與觀測事實是相符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在低溫無碰撞物質的理論中,預測了一些有很大可能組成暗物質的其他粒子。還有一種可能組成暗物質的粒子是中性子。這是一種通過超對稱模型得出的粒子。這一理論是超引力和超弦理論的基礎,在這個理論中,每個已知的費米子都需要和一個玻色子伴隨存在,同時,每一個玻色子也伴隨著一個費米子。如果宇宙從誕生之日就保持著超對稱的形態,那麼這些伴隨粒子也將保持相同的質量不變。但是,宇宙在早期發展過程中不再保持超對稱,導致伴隨粒子的質量發生了改變。

而且絕大多數超對稱的伴隨粒子十分不穩定,當宇宙的形態發生變化之後就隨之衰變。但是,其中質量最小的伴隨粒子沒有發生衰變。在最基本的理論模型中,這些粒子表現為電中性,並且彼此之間呈弱相互作用。所以這種粒子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

如果中性子組成了暗物質,那麼當地球穿過太陽系中的暗物質時,位於地表以下的探測器能夠搜尋到這種粒子。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探測結果無法證明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目前的實驗環境中無法確定這些粒子在暗物質中所佔的比重是大還是小。

另外一種可能構成暗物質的粒子是軸子。這是一種中性粒子,質量非常小。在宇宙的大統一理論中,軸子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兩個軸子之間,存在十分微弱的相互作用力,所以軸子無法保持熱平衡,並且無法對它在宇宙中的豐度進行合理的解釋。宇宙中的軸子處在低溫玻色子凝聚狀態。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建造了用來探測軸子的探測器,研究工作正在展開。

一些科學家開展了一項名為「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的科研項目,旨在發現低溫暗物質粒子。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家安吉拉·雷塞特爾參加了這項研究,她認為,我們周圍有一股暗物質粒子,時刻都在發生著相互作用。雷塞特爾在最新發表的論文中說,她和她的團隊成員在最近的實驗中發現了兩起事件,可能是暗物質對探測器撞擊造成的。

但是目前科學家們尚無法確定這兩起事件中觀測到的信號是由什麼粒子造成的,可能是暗物質粒子也可能是其他粒子,因為這兩個信號實在是太小了。據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說,他們實現建立的模型對這種情況有準確的預測,認為可能會出現疑似暗物質的假信號。這個「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在未來將繼續進行,希望能夠發現更多有實際意義的事件和信號。

還有一些科學家通過粒子加速器來嘗試在地球上搜尋暗物質。利用強大的粒子加速器,我們能夠把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並讓它們彼此碰撞。通過這樣的高速對撞,科學家渴望找到新的粒子,比如暗物質粒子。

但是,即便科學家們已經使用功能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來進行實驗,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更多暗物質存在的跡象。人們可能會追問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宇宙中占據大多數的物質為什麼無法被觀測到?美國科學家薩拉表示,可能是因為人類目前為止製造的加速器仍然不夠強大。因為科學家們不能確定暗物質的粒子到底有怎樣的體積和密度,需要使用多大的能量才足以觀測到它們的痕跡。也許,利用加速器無法發現暗物質。薩拉認為,可能科學家並未意識到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我們無法人為地製造或者觀測到暗物質粒子。

到2006年初,人類對暗物質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有史以來第一次確定了一些暗物質的物理性質。同一年,美國科學家在使用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觀測一個星系團時,意外地觀測到了兩個星系發生碰撞的過程。這樣的大規模碰撞具有強大的威力,把普通的宇宙物質與暗物質撞開了,藉此我們能夠直接觀測到暗物質,這為暗物質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證據。

2007年,科學家公布了史上第一份暗物質分布圖。70多名研究人員歷經4年的不懈努力,終於製作出了一幅三維圖像。在這份圖中,科學家們描繪了以地球的視角出發觀察天空時,8個滿月在天空所佔空域范圍內的暗物質分布輪廓。科學家們使用引力透鏡的原理繪制出了這張圖。一位來自馬賽天文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也參加了暗物質分布圖的研究和製作,據他說,這張圖表現出的圖景在過去的25億年間基本沒有發生過改變,能夠認為這片宇宙中的暗物質就呈現出這樣的形態。

2007年,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發表文章,稱他們在用哈勃望遠鏡進行觀測時,在距離地球相當遙遠的星系團中發現了形成環狀的暗物質。科學家們認為,這一結果是目前能夠確定暗物質真實存在的最關鍵的證據。參與了這項研究的天文學家詹姆斯·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觀測到這種環狀分布的暗物質,它與這個星系團內部的其他物質具有完全不同的結構。這個結果能夠讓天文學家們更好地認識普通物質與暗物質之間存在的區別,以及研究引力對暗物質能夠造成怎樣的影響。

科學家們於2009年在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Souden煤礦里發現了暗物質。這一發現是暗物質最有力的實物證據。同時,其他科學家們也在通過實驗來搜尋暗物質留下的痕跡。當暗物質之間發生碰撞時,能夠被觀測到,粒子的碰撞能夠發出γ射線,這一現象被稱為物質湮滅。美國的費米太空望遠鏡就是旨在通過這一現象來觀測暗物質的,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

義大利科學家在暗物質的研究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探索。2011年,他們對暗物質的研究與其他類似的研究發生了矛盾。探測結果表明,距離銀河系大約16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系可能正是由於暗物質的幫助,才沒有被銀河系的引力撕碎。

到了2013年,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探尋以及對宇宙的起源和進化的研究,成了21世紀的天文學和物理學的發展方向。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曾經說過,對於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物理學界來說,暗物質是一團最大的疑雲,對它的研究代表著物理學將發生一次新的革命。

2013年4月3日,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傳出了關於暗物質的好消息。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宣布,他帶領的科學家團隊在經過長達18年的研究後產生了第一個實驗結果,這將是人類在探尋暗物質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利用阿爾法磁譜儀,丁肇中團隊發現了40萬個正電子。正電子是一種反物質,它和暗物質是有區別的。但是這些正電子有可能來自同一個地方,那就是脈沖星或者是暗物質。這個實驗結果讓人類對物理學和天文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讓人們對這個研究項目的下一個結果有了更多的期待,因為這一結果可能會確定暗物質的真實存在。

半個月之後,美國物理學會發表研究報告,表示他們通過實驗發現了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的較強信號,這意味著他們可能發現了暗物質,概率達到99.8%。一年之後的4月18日,來自中國的丁肇中團隊在日內瓦召開了成果發布會,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認為暗物質可能是宇宙射線中存在的大量正電子的來源。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具有6個特徵,而這一實驗結果已經確認了其中的5個。

在距離地球38億光年的地方,有一個被稱作子彈星系團的暗物質星系團。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對這個星系團的研究來分析暗物質對其他物質造成的不可見的影響。這個子彈星系團是兩個星系團發生碰撞造成的結果,普通的宇宙物質在碰撞中損失了能量,運動的速度變得緩慢。但是與此同時,暗物質之間彼此穿過,產生的相互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科學家們利用大視場太空望遠鏡,能夠發現亮度低於14星等的矮星,這些矮星的質量還不到太陽的一半。根據太陽在銀河系中的位置,我們能夠計算出這些M型矮星的數量,進而得出這些矮星的質量能夠達到銀河系尚未被觀測到的質量的一半。而且因為這些矮星能夠持續發光幾萬年,所以科學家們推測,銀河系中有很多類似的恆星在生命結束後留下無法被觀測到的殘骸,它們的質量就相當於理論上計

⑧ 下列屬於暗能量研究的實驗裝置有哪些

世界主復要科技強國建立大型巡天制實驗裝置來研究暗能量,下列屬於暗能量研究的實 驗裝置有:
A 普朗克衛星
B 暗能量巡天(DES)
C 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SST)
D 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

⑨ 中國在暗物質和暗能量研究領域處於領先的嗎

總體來說是屬於領先的。aqui te amo。

⑩ 研究暗物質有什麼用什麼暗物質什麼是暗能量

人類對於產生自己的宇宙的探索 暗物質就是質量是負的 for example 氫的暗物質與回氫相遇會相互答隕滅產生很多能量 貌似日本已經建了一個觀測暗物質的儀器說是想第一個發現暗物質 應該就是這樣吧 挎弧 參考答案挎弧完畢

閱讀全文

與暗能量研究實驗裝置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五金機電市場招工 瀏覽:907
聲控閥門排氣怎麼接線 瀏覽:147
水電裝修工具箱 瀏覽:688
自動上下料裝置設計論文 瀏覽:38
單元樓樓道暖氣閥門怎麼開 瀏覽:594
kbc軸承什麼牌子好 瀏覽:54
軸承代號說明什麼 瀏覽:141
車的軸承如何換 瀏覽:726
動力設備需要系數怎麼取 瀏覽:629
泡沫板廠設備多少錢 瀏覽:995
實驗裝置控制閥 瀏覽:109
浙江省溫州正豐閥門廠 瀏覽:565
廣州五金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55
模擬煉鐵的實驗裝置圖 瀏覽:916
30萬噸異丙苯裝置設計 瀏覽:788
視頻監控裝置檢測 瀏覽:303
坦克世界工具箱客戶端 瀏覽:431
湖南長治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36
銅與濃硝酸實驗裝置 瀏覽:813
暖氣閥門箭頭左上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