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裝置藝術設計的流變

裝置藝術設計的流變

發布時間:2021-02-17 00:53:50

❶ 裝置藝術設計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是一種現代藝術,是裝飾藝術的一種。

❷ 淺談藝術設計發展風格演變的過程

一個國家不同時代的藝術設計風格,
總是從傳統中汲取營養,與時代的需求發
生共鳴,產生新的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設計
形態,同樣也會成為未來的傳統,並在這
種循環中不斷變化發展。我國自加入
WTO 以來,經濟全球化、文化國際化的
趨勢越來越明顯,各民族間的文化影響日
益加大,科學技術發展,新舊文化觀念的
沖突,都影響著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變化
發展,沒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設計作品難以
在世界立足。如何將現代文化觀念與傳統
文化結合促進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發展,
成為當代設計藝術家關注的焦點。
一、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環境藝術設
計風格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環境藝術設計風格是指設計藝術家在
創作上總體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
鮮明的藝術特色。通過藝術形式表現為對
時代文化觀念的理解,反映社會大眾的審
美理想和價值取向。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
形成除了受到設計藝術家個人的性格、氣
質等內在心理特徵和獨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閱歷等主觀方面的原因影響外,更重要
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觀社會因素影響。客觀
社會因素就包含了國家的民族文化特色、
時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們共同
影響藝術家個體的性格、氣質形成,進而
影響藝術設計家設計風格的價值取向。環
境藝術設計風格的形成與發展反過來還積
極或消極影響著人類文化進步,與民族精
神和民族文化相聯系且相輔相成。
環境藝術設計是處理人、空間、環境
之間相互關系,最終為人類提供和諧環境
的一門學科,從其產生發展都受到人類文
化的影響。人類文化的發展總是在繼承和
創新中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上下五千
多年歷史的積淀,其蘊涵豐富的哲學思
想、社會歷史文化觀念和底蘊,它影響著
中國社會經濟、政治、藝術等方面的發展,
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國傳統文化
的豐富養料為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形
成、變化、發展都發揮重要作用,推動中
國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包含物質要素(社會經濟、生產技術)、精
神要素(包括先秦哲人的「天人合一」的
道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中國
古代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表現形式
要素(語言、姿勢、表情、動作、聲音、圖
形、標志)等,共同作用並影響著環境藝
術設計風格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物質要素是環境藝術
設計風格發展的基礎。每個時期的社會經
濟、生產技術條件制約著環境藝術設計建
造的規模、建造技術、新材料開發使用等。
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皇家園林建築充分利
用和發揮封建社會時代的物質條件和手工
業技術,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
木建築結構形式和古典園林風格。環境藝
術設計風格中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
洛可可派、超現實派、解構主義派以及裝
飾藝術派等流派的發展,在繼承或反傳統
基礎上突出當代工業技術成就,崇尚「機
械美」,在環境中暴露梁板、網架等結構構
件以及風管、線纜等各種設備和管道,並
在建築形體和環境藝術設計中加以炫耀,
強調工藝技術與時代感。社會經濟和生產
技術的發展總是在以往基礎上積淀、批
判、創新發展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自然
受此發展過程的影響,並通過自身的表現
形式反映這一過程濃縮的民族文化精神。
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總是沉積文化的成
分,並反映時代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國古
典園林堪稱世界園林之巔,展現了深厚的
中國傳統文化「隱逸精神」和文人審美思
想。例如拙政園的園主是明嘉靖年間的御
史王獻臣。由於朝中權貴傾軋,官場失意,
王獻臣回鄉後用原來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
建造了一座園林。晉代潘岳的《閑居賦》中
有一段話:「庶浮雲之志,築室種樹,逍遙
自得。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灌
園澆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
伏臘之費。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此亦拙
者之為政也。」王獻臣取其意,自我解嘲地
把園名稱之為「拙政園」。顯然拙政園成為
中國傳統文化——隱逸文化之載體。又如
同里的退思園建於清光緒年間,園主是安
徽兵備道任蘭生。光緒十一年(1885年),
任蘭生遭人彈劾,罷職還鄉,花了10萬兩
銀子建造宅園,取《左傳》「進則盡忠,退
思補故」之意,命名為退思園,由造園名
家袁龍設計。為了不露富,建築格局突破
常規,改縱向為橫向,自西到東,西為宅,
中為庭,東為園。任蘭生只住了兩年,後
又復官上任。園內建築或題詠都表現出園
主人歸隱與入世相雜的復雜心理,它也是
封建士大夫比較典型的一種心態。因此,
中國古典園林更為重要的是,包含對人
生、對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情感歸宿的
執著追求。根植東方文化土壤的我國園林
進一步闡釋文化及文化精神是藝術設計風
格形成的根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在完成
人的功能需求基礎上,更加關注人的精神
需求和生成需求,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演繹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生態
文化、綠色文化、自然觀等設計理念,說
明了現代環境藝術風格發展和文化一樣具
有很強的繼承性,現代環境藝術風格發展
離不開傳統文化。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民族特色,
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
傳統、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體現
本民族的審美理想和審美需求。藝術設計
的民族風格離不開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
從中西的建築、文學、戲劇、音樂、繪畫
等各類的比較中,可以得出不同藝術風格
源自不同的文化基礎。總之,環境藝術設
計風格就是要體現出本民族的精神、性格
和氣質,體現出民族的文化、風俗和習慣,
體現出民族的審美理想和美學傳統。
不少現代設計師自覺地在自己的設計
中融入了傳統的因素。英國設計師吉爾設
計的新英文字體就是基於傳統字體的造
型。丹麥的雅科布森和芬蘭的阿爾托在其
建築設計和傢具、燈具、餐具設計中,努
力做到在工業化中反映手工業,在現代化
中反映民族傳統和地域傳統。
二、構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現代環
境藝術設計風格
1.吸取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精髓融現代
觀念構建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審美理
想。
我國是有豐富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集儒、道、佛
之大成,並對周圍國家和地區的思想觀念
影響極大。我國的文化注重人與人的關
系,崇尚「仁義」 和「禮樂」,注重家庭
倫理,提倡調和持中,即在人身上體現出
的和諧,注重人和環境的關系,崇尚「天
人合一」的自然和諧觀。
「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學和美學的完
美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
張人與自然要建立起親密和諧的共存關
系,講究審美主體與客體的默契和形式內
容的和諧,重人情、重感受、重表現、重
意境,以美為最高准則,怡情於志,強調
美、善的結合,注重審美的認識和教化的
作用;求「氣韻生動」即「象外之象、味
外之味、韻外之致」,深深地滲透到中國藝
術的創作實踐中,形成具有獨特中國文化
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在我國的傳統
審美系統中,禪宗意識有其極重要的地
位。我國的禪宗,滲入了濃烈的審美成分,
具有深厚的審美追求的內涵,成為審美追
求的創構,培養了設計師獨特的審美觀,
因而,形成了「禪意」風格的當代眾多設
計藝術流派。
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除了考慮設
計師個人審美理想外,還必須要考慮到人
們的審美特點,有意識地從傳統審美韻味
中吸取其精粹,合理應用在現代設計的思
維之中,這樣才能設計出具有濃郁民族精
神的、意境深邃的設計作品,才能形成獨
特審美情趣的藝術風格。
2.培植現代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和諧
共生的文化土壤,構建我國現代環境藝術
設計風格形成的文化氛圍。
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處在文化國際
化時代,文化的國際性催生了新的審美理
想、審美觀念和審美需求等,改變了現代
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環境,同時傳統文化
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在設計中自
然運用到傳統的因素,這就需要培植現代
文化和傳統文化和諧共生的文化土壤,才
能促進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現代環境
藝術設計風格的形成。現代文化具有鮮明
的時代特徵,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特
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和處理二者的關
系,就能讓二者融為一體,共同促進我國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形成。
3.創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構建豐富
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源泉。
傳統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傳統是發展
的。包豪斯格羅庇烏斯說過:「真正的傳統
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
吳彪重慶文理學院美術系講師,武漢理工大學藝術
與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環境藝
術設計方向研究
龍厚強重慶文理學院美術系講師,主要從事油畫藝術
方向研究
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
進。」日本設計理論家佐口七朗認為:「繼
承發展一切優秀的傳統,不是融於古物之
中,而在於繼承保全作為傳統精神的創作
者的理念,即創造。」設計師創造的設計文
化,是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設計
文化不斷接受、不斷選擇和不斷優化的過
程。設計師個人的創造力在設計審美文化
中起著重要作用,推動現代設計的發展,
同時也傳播傳統文化,使我國現代藝術設
計源泉長流不斷。
傳統文化永遠是藝術設計不竭的源
泉,民族的文化傳統、審美心理等在設計
上的體現形成藝術設計風格,環境設計藝
術從功能內容到審美形式、從技術設計到
藝術設計都體現藝術設計的民族風格。我
國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既要有民族風格又
要有時代風格,有助於傳統環境藝術意境
運用於現代設計中,以達到古為今用、繼
承與創新的目的,才能使中國創造在世界
立於不敗之林。
參考文獻:
1.鄭曙揚《新舊碰撞的啟示—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
文化情結》《裝飾》1999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3.林振武《淺談室內設計的風格流派和發展趨勢》 《廣
東建材》 2005.9
4.《品味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文化》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3
5.章利國《現代設計美學》河南美術出版社 1999

❸ 裝置藝術運動風格特徵

裝置藝術運動風格特徵裝置藝術運動風格到非常陽光富有活力。

❹ 裝置藝術的發展景況

裝置藝術抄的發展如同其它襲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裝置藝術加入了更多媒介,比如說電子產品。尤其是時下最盛行的3D投影。

❺ 藝術設計的概念發展到今天,其演變經歷了哪些過程

自從有了人類,也就開始了形式創造的歷史.從對符號的使用開始,原本一片混濁的世界就成為可以識別區分的世界,最初的形式就是用來識別區分的,一直到現在.今天我們觀念中的藝術形式是與美、藝術密不可分的,而這種觀點卻是一個很長歷史演變的結果.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的近3000年中,形式作為一個歷史演變的范疇,在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意義.它或者是一個自然的數理概念;或者是不可觸摸的抽象范型;或者是外在的風格;又或者是內部的組織結構方式;它或者是外在的靜態表現,還或者是內在的形成過程……對形式的這些不同定義都進一步形成了觀念,有的還完善為哲學、美學體系,特別在 20世紀,每種不同定義就可以形成一個流派,更見出「形式概念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不是美學和文藝學的一般概念,而是關涉到美和藝術的本質或本體意義的概念」.
盡管我們常常把探討的起點放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前蘇格拉底時代,但從那時開始一直到 19世紀,我們對形式的認識雖然不斷發展與深化,可研究的視野主要局限於形式的外在他律規律.主要表現為兩種歷史形態,一是對形式製作的強調,把形式片面等同於工具性的加工製作,這主要是在19世紀以前.19世紀以後,從德國古典美學開始,哲學一美學體系才真正形成,形式概念成為建構美學體系的基石,具有了完整的美學價值.這時的理解雖然擺脫了單純物的製作意義,但形式概念的存在是基於某一哲學認識體系的需要,成為認識內容的外在顯現,這是他律性的第二個表現.這一時期,藝術形式具有了主觀性的審美意味.
到了20世紀,形式不僅是美和藝術的外在表現,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美和藝術本身,更有甚者還認為美和藝術是形式的表現,形式本身成為了規則.同時康德、黑格爾、馬克思主義及西馬理論以其博大的視野,引人了歷史和社會視角,綜合著分立的觀念,因此我們主要可以通過三個視角對形式概念進行審視,客體視角意味著把形式作為他律的存在;本體視角承認的是形式自律特徵; 歷史視角通過對客體和本體的綜合,力圖達到他律和自律的結合.它們分別對應著19世紀以前、 20世紀以後和19世紀的形式概念.

❻ 裝置藝術的美學特徵是什麼

❼ 裝置藝術的產生原因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裝置藝術是當代中國現代前衛藝術中重要的藝術樣式。裝置藝術的美學特徵正是以對傳統藝術的反詰與超越為其特徵。主要表現為:超越藝術與客體世界;藝術與觀眾二元對立的彌和性;藝術家的設計、作品的自足、觀眾的參與三位一體的藝術活動性;意義闡釋上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義性;社會參與、反思與批判性等。裝置藝術因多採取生活用品和工業品等而與大眾生活意象相聯系;以其對大眾生活意象的反詰與超越而獲得了大眾化和貴族化的雙重品格。但裝置藝術也有著非藝術化、生活化、品味低俗的負面可能。杜絕膚淺,走向深沉與文化性,是作為觀念化藝術的中國當代裝置藝術的應有取向。
發展到2013年中國國內的裝置藝術已經有了突破性的發展,較國內有了不同形式的延伸和發揚,換句話說了有中國特有的風格出現, 以鐵藝零部件為素材去表現,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感受,目前以北方權立坤先生,南方周峰老師為代表,呈現出了不少的佳作,如變形金剛系列、魔獸人物系列、抽象系列等。

❽ 急求論文關裝置藝術設計與立體構成

建築裝飾設計中,整體配飾、尺寸與安全的定位,環保意識的形成,都要求設計人員重新學習,提高自己的設計能力,使高要求客戶的服務趨向人性化。 關鍵字:優秀, 裝飾,設計師 作為一名設計人員,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首先他(她)需要具備幾種專業和學科的知識 作為一名設計人員,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首先他(她)需要具備幾種專業和學科的知識。第一是設計理念,什麼是設計,家裝設計是為什麼而設計,有了設計思路,才能保證設計的到位。談到設計,最終目標是使生理(身體)得到舒適,心理(精神)得到愉悅。做到這兩點,並不是很難,加強知識的積累,對溝通技巧的學習和鍛煉可以形成設計思路和理念,達到更好的為客戶服務。 第二是人體工程學,他(她)要知道裝修居室的具體使用人的情況,包括人的高、矮、胖、瘦,工作和學習的情況。了解之後對設計尺寸、功能分區定位,這樣達到人性化裝飾。 第三是建築力學,什麼工作都要保證安全,假如安全感沒有了,人就會生活在恐懼中,造成對心理的傷害,設計尺寸的安全,設計結構的安全都會影響設計人員的水平。樓層的荷載是均布設計,每一個單位的承重能力是固定的,假如把一個房間總的承重能力放在一點上,就會出現安全問題,引發安去事故,造成影響和損失。 第四是色彩學,要想使三維空間的色彩融為一體,具備一定色彩學的知識是設計人員必修的課程,色彩的的顏色和深淺,直接影響裝修的最終效果。黑、白、灰三色和紅、黃、蘭三原色派生出千般色彩,取其中一點,就能使裝飾空間蓬蓽生輝。色彩合理搭配,使觀感得到滿足,產生放鬆的感覺,使家成為休息、休養的靜地,得到溫暖。 設計專業屬於藝術學的一類,它與藝術學內的各專業有密切聯系,書畫和工藝美術與設計專業聯系最密切。書畫作品的運用,書畫的寫作手法和意境,使室內設計增添了藝術的內容和文化的氣息。工藝美術作品的運用是室內設計在藝術上表現的又一形式,工藝美術中地毯、壁掛、雕塑、工業造型、室內配飾等是室內設計必不可少的修飾手法,為設計的一部分,體現設計的水平和效果,與設計相融一體,共同為人類服務。 作為設計師,在實踐工作中成為優秀的設計師,還需要幾種專業和學科的知識,其中心理學在與人溝通的時候應用最多,中醫理論有望、聞、問、切,運用心理學在與人溝通時有察言觀色,只有了解客戶的心裡活動和生活需要,才能切實的為客戶服務到位,分析心理活動,需要豐富的知識,心理學不是孤立存在,它的熟練運用是各學科知識的集體運用,學好心理學,同時也需要對其它學科的學習。 民族學在與客戶溝通時也發揮一些作用,特別是少數民族的客戶,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五十六個民族就象兄弟姐妹一樣相融一體,構成了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各有特徵,通過對不同的文化、社會生活、服飾、生活習慣、民俗等方面的分析,能夠得到客戶的實際需要和要求,達到服務的目標。 美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無處不在,世間萬物各具有靈性,山、水被古代文人賦予美的化身,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各有美的一面。美學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來的思想,人類做為社會中的一員,極具智慧,集天下之美於一身。美學在人類中發揮著微妙的作用,人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蹤跡。 哲學在設計中的體現是物法自然,與自然相融是設計的最終目標,自然相融是人性化的標志,設計為人類服務,要以人為本,人生活在地球上,又要維持生態平衡,設計最終不能以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來為人類服務,哲學是客觀規律形成文字的一種思想,符合客觀規律的發展,使人類社會良性發展。 設計專業中與文學的關系也很密切,設計中的最後意境是體現什麼思路,它的風格形成與文學的抒情意境藕斷絲連,文學的意境和筆法直接借鑒到設計專業中,會使設計效果增添光彩。文學寫作中的大寫意和小推敲用到設計專業中,體現為設計的最後效果和精點裝飾,點與面的關系使事物達到美感和實用,文學寫作用到的借景、比喻等手法更能使設計增添亮點。設計與文學的互補作用,使設計在實用和美觀方面更上層樓。 設計與眾專業和學科的融合使設計最終的效果趨向完美,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設計在社會生活中,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從人類基本的居室設計、服飾設計、飲食設計,到社會中車、船、飛機等行的設計,再到輕工業、重工業、製造業中的設計。設計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社會生活中各種需求的質量高低,提高設計師的設計水平是人類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

❾ 藝術設計的發展歷史過程

一.古代復社會的造型裝飾
(一)制埃及、古希臘、羅馬、中國
(二)中世紀、文藝復興
二.近代社會的工業設計
(一)產業革命、英國藝術與工藝運動
(二)德國設計的振興、美國芝加哥學派
三.現代社會的設計藝術
(一)現代設計運動
(二)包豪斯設計教育體系
(三)戰爭時期的設計
(四)戰後日本的設計
(五)中國的近現代設計
四.信息社會的設計發展
(一)潑普藝術、宇宙風格
(二)後現代主義、新時代設計

❿ 什麼是裝置藝術設計

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

閱讀全文

與裝置藝術設計的流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黃油怎麼去掉 瀏覽:675
飲水機製冷圖標什麼樣子 瀏覽:445
自動洗車裝置的折舊年限 瀏覽:984
勁客低配單色儀表盤怎麼使用 瀏覽:236
管道和閥門安裝順序 瀏覽:585
四缸多少個軸承 瀏覽:717
料斗式上料裝置的設計 瀏覽:161
機械表怎麼避免消磁 瀏覽:675
第五人格怎麼轉移設備 瀏覽:611
中石油天然氣閥門 瀏覽:844
理正結構工具箱70鎖 瀏覽:57
深圳轉盤軸承價格多少 瀏覽:195
網上買的汽車排氣閥門好嗎 瀏覽:150
實驗室氣體收集裝置圖 瀏覽:733
球閥門手柄上os代表著什麼 瀏覽:673
貼牆儀器精度不高怎麼調整 瀏覽:288
機械設備的磨損有哪些階段 瀏覽:727
東成電動工具廠家直銷 瀏覽:408
麵包車機械表公里數怎麼調少 瀏覽:313
摩托車啟動電機軸承多少錢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