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服裝廠用哪些機器設備
服裝廠常用縫制機器設備名稱:
1)平車:分電腦平車與普通平車,用於縫制拼縫,壓線專,開袋,裝領,裝袖,裝拉鏈等;
2)三線拷屬邊車:用於普通的拷邊;
3)四線拷邊車:多用於針織或彈力部位的拷邊;
4)五線拷邊車:有鎖鏈底,多為高檔客戶使用,視客戶要求而定;
5)雙針車:多使用於夾克,休閑褲裝,牛仔褲裝壓雙線;
6)切修車:也叫切止口車,某些部位切細止口用;
7)鎖鏈車:高檔客戶使用多,一般用於加固縫份的強度;
8)褲頭車:做褲腰用;
9)褲耳車:專門拉褲耳用;
10)釘鈕機:釘鈕扣用;
11)電腦鈕門車:自動打鈕門,開鈕洞用
12)鳳眼車:打鳳眼用;
13)四合扣車:專打四合扣用;
(1)衣服分類收取機械裝置擴展閱讀:
機器設備是指一台(座、輛)、套或一組具有一定的機械結構、在一定動力驅動下能夠完成一定的生產加工功能的裝置。
機器設備是指由金屬或其他材料組成,由若干零部件裝配起來,在一種或幾種動力驅動下,能夠完成生產、加工、運行等功能或效用的裝置。
2. 做針織服裝用什麼設備
主要以中、高速平縫機(俗稱「平車」)、中、高速包縫機(俗稱「拷克車」)、綳縫車等縫紉機機型設備為主。
由於針織織物是由線圈串套組成,裁剪後的衣片邊緣容易發生脫散,故應先將衣片邊緣包縫(俗稱「拷邊」)後再用平縫機等縫制加工。平縫機和包縫機是縫制針織時裝的主要機種。
平縫縫紉機主要是用一根縫紉線,在縫料上形成一種線跡,使一層或多層縫料交織或縫合起來的機器。通常分為薄料和厚料兩種用途。平縫縫紉機能縫制棉、麻、絲、毛、人造纖維等織物和皮革、塑料、紙張等製品。
綳縫機亦稱為特種縫紉機,它縫制的線跡為鏈式縫紉線跡。該線跡多用於針織服裝的滾領、滾邊、摺邊、綳縫、拼接縫和飾邊等。
(2)衣服分類收取機械裝置擴展閱讀:
1、縫跡
由於針織面料的織物具有縱向和橫向的延伸的特點及邊緣線圈易脫散的缺點,故縫制針織時裝的縫跡應滿足:
(1)、縫跡應具有與針織織物相適應的拉伸和強力。
(2)、縫跡應能防止織物線圈的脫散。
(3)、適當控制縫跡的密度。如厚型織物的平縫機縫跡密度控制在9~10針/2cm,包縫機縫跡密度為6~7針/2cm,薄型織物的平縫機縫跡密度控制在10~11針/2cm,包縫機縫跡密度為7~8針/2cm。
2、縫線
一般純棉針織面料採用9.8tex×4或7.4tex×3的純棉及滌棉混紡線,化纖針織面料採用7.8tex×2的彈力錦綸絲和5tex×6的錦綸線。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針織服裝
3. 紡織機械的分類
紡織機械的分類:
1.紡墜
紡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於紡紗的工具,魚鱗布它的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新時石器時代。根據考古資料,在全中國三十幾個省市已發掘的早期居民遺址中,幾乎都有紡墜的主要部件紡輪出土。出土的早期紡輪,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經簡單打磨而成,形狀不一,多呈鼓形、圓形、扁圓形、四邊形等狀,有的輪面上還繪有紋飾。 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並且它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幾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紀,西藏地區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紡紗。
2.紡車
古代通用的紡車按結構可分為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兩種。手搖紡車的圖像數據在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多次發現,說明手搖紡車早在漢代已非常普及。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目前最早的圖像數據是江蘇省泗洪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手搖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手,操作時,需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而腳踏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腳,操作時,紡婦能夠用雙手進行紡紗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紡車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紡紗機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然把它作為主要的紡紗工具。
3.水力大紡車
古代紡車的錠子數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為5枚。宋元之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各種傳世紡車機具的基礎上,逐漸產生了一種有幾十個錠子的大紡車。大紡車與原有的紡車不同,其特點是:錠子數目多達幾十枚,及利用水力驅動。魚鱗布這些特點使大紡車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以紡麻為例,通用紡車每天最多紡紗3斤,而大紡車一晝夜可紡一百多斤。紡績時,需使用足夠的麻才能滿足其生產能力。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
4.踏板織機
踏板織機是帶有腳踏提綜開口裝置紡織機的通稱。踏板織機最早出現的時間,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說明。研究者根據史書所載,戰國時期諸侯間饋贈的布帛數量比春秋時高達百倍的現象魚鱗布,及近年來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織機的漢畫象石等實物史料,推測踏板織機的出現可追溯到戰國時代。到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已普遍使用。織機採用腳踏板提綜開口是織機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發明,它將織工的雙手從提綜動作解脫出來,以專門從事投梭和打緯,大大提高了生產率。以生產平紋織品為例,比之原始織機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時可織布0.3至1米。
5.現代紡織機械:
紡織機械通常按生產過程分類,計有:紡紗設備、織造設備、印染設備、整理設備、化學纖維抽絲設備、繅絲設備和無紡織布設備。紡紗設備又分為加工短纖維和加工長纖維兩類。
紡織機械製造業分為兩類:
一類是製造整台機器的。另一類是製造專用零配件的(如錠子、搖架、鋼領、鋼絲圈、織針、針布、綜絲、停經片等)。
製造整台的紡織機械廠專用設備佔全廠設備的比例不大,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換品種生產其他機械。
製造專用零配件的工廠專用設備、專用流水線的比例較大(特別是織針、針布),變換品種比較困難。
在各加工工種中,鑄工比例在逐步縮小,冷沖壓、磨削、電鍍、拋光等所佔比重在逐步增加。數控機床、多工位自動機床局部取代專用機床,使生產的適應性、靈活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