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高中生物實驗改進裝置

高中生物實驗改進裝置

發布時間:2021-02-16 16:42:18

1. 求高中生物實驗題

1. 實驗設計題歸類

1. 1 課本實驗重組改進型
例題1 據葯理研究,一種茅草的根內含有降血糖的因子及多種有益於健康的成分,某公司將它開發成一種保健飲料。該產品是否適用於糖尿病患者,生物學興趣小組的同學以此作為實驗研究課題。請你完成下面的實驗鑒定報告。
(1)實驗目的:鑒定一種茅草的根是否含有還原性糖和澱粉。
(2)實驗原理:還原性糖可用________試劑、澱粉可用_________試劑來檢測。
(3)實驗器材:一種茅草的根、所需試劑、刀片、載玻片、酒精燈、試管夾、火柴、滴管。
(4) 設計實驗步驟:
① 鑒定還原性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鑒定澱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實驗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結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鑒定還原性糖的實驗操作中應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該題為2001年上海高考題。此實驗設計步驟是以高二課本「實驗一」為藍本,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旨在考查學生利用課本實驗基礎知識對新情境材料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師生往往能從中得到啟發,老老實實搞好課本實驗的復習和形成基本的實驗技能,因而在近幾年的高考中備受青睞。利用該題可引導學生比較「鑒定還原性糖」與生物課本中的步驟有什麼不同、「鑒定澱粉」與化學課本中鑒定澱粉溶液有何不同。
〔答案〕
(2)班氏試劑;革蘭氏碘液。
(4)① 將茅草的根切成薄片(或壓碎),放在載玻片上,滴加1---2滴班氏試劑。將載玻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顏色變化。② 將茅草的根切成薄片(或壓碎),放在載玻片上,滴加1-2滴革蘭氏碘液。將載玻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顏色變化。
(5)(6)學生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回答,但一定要求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結果分析一致(如:觀察到有紅黃色,說明有還原性糖存在,如沒有紅黃色,說明沒有還原性糖存在。如果有藍色或藍紫色出現,說明有澱粉存在,如果沒有藍色或藍紫色出現,說明沒有澱粉存在。)
(7)載玻片在火焰上加熱時要來回移動,以免因加熱不勻而爆裂。
1.2 實驗程序知識完善型
例題2 圖1為細菌結構示意圖。據圖回答:
(1)要觀察細菌的子細胞群體的特徵,應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養基,此菌的菌落特徵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影響細菌生長的環境因素主要為__________。
(3)此菌若為生產疫苗的「工程菌」,則疫苗產量最高的時期為_________________期。
(4)假定在細菌培養過程中,分離獲得了不能合成某種維生素的營養缺陷型菌株,請設計一個實驗以鑒定這種維生素的類型。
第一步:將變異菌株接種到__________________培養基上擴大培養;
第二步:(簡要寫出以後的實驗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結果分析:細菌能________________所添加的維生素,就是_________的培養基中
的維生素。

〔解析〕
該題既考查與實驗有關的生物學知識,又能考查學生利用生物學知識來設計實驗的能力。這種常用題型將課本知識與實驗技能比較好的有機的結合起來,很受師生歡迎。
〔答案〕
(1)固體;大而扁平、邊緣呈波狀或鋸齒狀。
(2)溫度、pH、氧氣。
(3)穩定。
(4)生長;完全。
第二步:配製系列培養基,每種培養基為只添加某一種維生素的「完全培養基」;將擴大培養的變異菌種分別接種到上述培養基中培養;觀察細菌生長情況。
實驗結果分析:細菌能正常生長的培養基中所添加的維生素,就是該變異菌株不能合成的維生素。
1.3 實驗步驟自主設計型
例題3 空氣中的含菌量是衡量空氣質量的指標之一。為了檢測學校生物實驗室、教室、校長室、小樹林四個地方空氣中的含菌情況,請利用所提供條件設計一個簡單實驗。
(1)請用100 mL量筒、4副培養皿、煮沸過的洗碗水設計取樣的實驗步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用4支試管、滴管、0.01%亞甲基藍溶液設計檢測的實驗步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結果的預測及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所設計的實驗檢測到的是________細菌的相對數量。
〔解析〕
該題考查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實驗思路設計合理的實驗裝置或實驗步驟的能力。解答這類題型時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思考題目中實驗材料(試劑)和實驗裝置的作用;二是不能隨意增加實驗材料(試劑);三是要充分考慮環境(如溫度)因素對實驗效果的影響。
〔答案〕
(1)① 用量筒量取等量的煮沸過的洗碗水分別倒人4副培養皿中。② 分別將以上4副培養皿暴露放置於題目所說的4個場所。③ 靜置1-3 d後,同時加蓋取回。
(2)① 分別取等量放置過的洗碗水放人4支試管中。② 在每支試管內滴加5.10滴0.01%亞甲基藍溶液,將試管置於溫暖處。
(3)根據4支試管內洗碗水在相同時間內褪色的程度來判定空氣中的含菌量。褪色程度最大的,空氣中的含菌量相對最高;褪色程度最低的,空氣中含菌量最低。
(4)好氧性。
1.4 實驗結果開放預測型
例題4 AB(〕血型的分類是根據紅細胞上的一種與血型決定有關的蛋白質(凝集原)有關,而在每個人的血清里又含有相應的蛋白質(凝集素),但每個人的血清中沒有與自身紅細胞相對抗的凝集素,各種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之間的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各種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之間的關系
血型 紅細胞表面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 A凝集原 抗B凝集素
B B凝集原 抗A凝集素
AB A凝集原、B凝集原 無凝集素
O 無凝集原 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紅細胞表面的A凝集原只與血清中的抗A凝集素發生凝集反應,在顯微鏡下能夠看到紅細胞凝集成團;而B凝集原只與抗B凝集素發生凝集反應,凝集原和凝集素有一一對應的關系。現在要對某一個人的血型進行鑒定,現有某人的血液兩滴,請根據實驗步驟對實驗結果進行合理預測。
第一步:在一塊載玻片的左邊的a處滴一滴A型標准血清(相當於A型血人的血清),在載玻片的右邊b處滴一滴B型標准血清(相當於B型血人的血清);
第二步:在a,b處各滴一滴該人的血;
第三步:將載玻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結果預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該題型要求學生根據題目所給信息材料和實驗步驟,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考查學生對實驗結果的提煉及獲得結論和聯想質疑的能力,要求學生思維要開闊、思路要活潑、答案要開放,便於學生發揮個性特長。
〔答案〕
(1) 如果a,b兩處的紅細胞都發生凝集反應,說明此人的血型為AB型;
(2) 如果a;b兩處的紅細胞都不發生凝集反應,說明此人的血型為O型;
(3) 如果a處的紅細胞發生凝集反應,b處的紅細胞不發生凝集反應,說明此人的血型為B型;
(4) 如果b處的紅細胞發生凝集反應,a處的紅細胞不發生凝集反應,說明此人的血型為A型。
1.5 實驗思路啟發評價型
例題5 為證明「唾液澱粉酶對澱粉有消化作用」,某同學制訂了下列實驗方案。
(1) 實驗目的(略)
(2) 實驗材料和用具(略)
(3) 實驗方法和步驟
① 取2支試管,編號為A和B,各注人2m L漿糊。
② 用涼開水漱口後,用小燒杯收集唾液。
③ 向A試管內加人2m L唾液。
④ 向2支試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
⑤ 將2支試管振盪後放在37℃水中恆溫10min,同時取出2支試管,觀察試管內溶液顏色的變化。
(4) 結論:唾液中含有澱粉酶能將澱粉分解成麥芽糖。
該實驗的方法和步驟以及結論有沒有錯誤?如果有請指出並改正。
〔解析〕
該題型是一種實驗糾錯評價題,體現了《考試大綱》中「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並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解釋和分析以及理解探索性實驗的一般方法」的能力要求。該題是對課本實驗四和實驗五的延伸和重要補充。
〔答案〕
實驗方法和步驟中的錯誤:第③步應在B試管中加入2 mL清水;第④步和第⑤步應作對調,以排除碘液對澱粉分解的影響。結論錯誤:本實驗只能證明唾液對澱粉的分解作用,但不能證明具體分解後的產物是什麼。
1.6 課題研究探索設計型
例題6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進行「調查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課題研究時,確定了對「家庭煤爐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的子課題研究,並制定了研究方案。請回答下列問題:
(1) 你認為該研究方案應包括哪些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述該課題研究的兩點主要意義: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對該課題研究做出的假設是_________;預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該小組開展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如下:取兩盆生長狀況相似的蔥,一盆(編號1)置於陽台,另一盆(編號2)置於廚房煤爐旁,白天給予同樣的護理,並進行同樣的光照,經過一個月的觀察,結果如表2:
項目 編號 原來形態 一周後 二周後 三周後 四周後
長度 1 4.8 5.1 5.8 6.7 8.1
2 5.1 5.3 5.7 6.1 6.6
顏色 1 綠色 綠色 綠色 綠色 綠色
2 綠色 綠色 頂尖變黃 黃色擴大 頂尖枯掉
① 該課題採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你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 果 讓你完成該課題的研究報告,你的報告中應含有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課題研究是新教材最具特色的一項內容,要求學生學會制定課題研究的計劃和方案,並按照計劃和方案獨立完成或協作完成課題研究任務。該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調查研究環境污染對植物影響的一般方法,了解大氣污染對植物生長的不利影響。一個完整的課題研究方案應包括研究目的、內容、方法、形式、結論、研究報告等。該課題把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以已知信息出現,降低了題目的難度,同學們可從中領悟實驗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夠對一些生物學
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並制定課題的研究方案」是《考試大綱》中高考能力考查的高層次要求,是今後高考命題的重要題型之一。

〔答案〕
(1)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結果預測、結論、完成時間、報告形式等。
(2) ① 學會調查研究環境污染對植物影響的基本方法(一般方法)。
②了解大氣污染對植物生長的不利影響。
(3) 煤球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會影響植物的生長。一段時間後,在煤爐旁生長的植物會出現一些明顯的症狀。
(4) ① 實驗法、觀察法;
②家 庭 煤 爐燃燒產生的氣體影響植物的生長。
(5) 前言 (包括課題研究背景、目的、原理、意義等)、材料與方法、結果、結論與討論、參考文獻等。

2. 鞏固練習

2. 1 請設計一個實驗,判斷種子胚細胞和胚乳細胞的死活。
(1)實驗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原料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結果預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該實驗最可能的結果和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某生物教師在學生學習了「生態系統」這一節內容後,要求學生利用下列所提供的材料、工具製作「生態瓶」,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關系的演示實驗。
材料:1 0 00m L玻璃瓶1個,活小蝦4-5隻,池塘中的綠藻1小團。
工具:石蠟、燒杯、電爐和干凈的毛筆。
(1) 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寫出該實驗的實驗原理。
(2) 某同學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進行了如下操作:
第一步:將玻璃瓶沖洗干凈,裝人約800m l,新鮮干凈的河水,再向瓶內放人小蝦和綠藻,然後蓋上瓶蓋。
第二 步: 將石蠟放人燒杯中,用電爐升溫使石蠟熔化,再用毛筆粘取石蠟液把瓶蓋口密封好,使之不透氣。
第三 步:培養觀察。
發現這樣做的生態瓶中的小蝦,生活不久就死亡了。
請回答:① 小蝦死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要想讓生態瓶中的小蝦和綠藻能夠長期生存下去,應該如何對實驗步驟進行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鞏固練習參考答案:
2.1 (1)活細胞的細胞膜具選擇透過性,死細胞的細胞膜具全透性。
(2) 玉米種子;刀片;培養皿;紅墨水;清水;放大鏡。
(3) ① 選取10粒大小相同的飽滿、粒大的玉米種子放在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浸泡;② 漲大後將玉米種子用刀片從中線處切開,將其一半放人盛有紅墨水的培養皿中浸泡;③ 一定時間後取出放人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漂洗,直到漂洗掉浮色為止;④ 用放大鏡觀察切片後玉米種子剖面的著色情況。
(4) ① 如果胚和胚乳均為紅色,則說明二者為死細胞;
② 如果胚和胚乳均為無色,則說明二者為活細胞;
③ 如果胚為紅色,胚乳為無色,則說明前者為死細胞後者為活細胞;
④ 如果胚為無色,胚乳為紅色,則說明前者為活細胞後者為死細胞;
2.2 (1 )在生態瓶中,小蝦以綠藻為食,吸收綠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得以生存;綠藻則利用自己和小蝦釋放出的二氧化碳、自身的葉綠素、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小蝦排出的糞便由細菌分解正好是綠藻的肥料。兩者互相依存。
(2) ① a .生態瓶沒有放在光照下;b.生態瓶在陽光下暴曬。
② 第 三 步:將製作好的生態瓶放在窗檯上;注意不能讓生態瓶受到太陽光暴曬,以免水溫過高,導致小蝦死亡。

2. 高中生物實驗集錦

生物實驗總結
實驗一 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實驗原理:DNA 綠色,RNA 紅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和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實驗結果: 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
實驗二 物質鑒定
還原糖 + 斐林試劑 磚紅色沉澱 脂 肪 + 蘇丹III 橘黃色
脂 肪 + 蘇丹IV 紅色 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 紫色反應
1、還原糖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還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於白色,如蘋果,梨,白蘿卜。
(2)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現配現用。
(3)步驟:取樣液2mL於試管中→加入剛配的斐林試劑1mL(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勻後再加入)→水浴加熱2min左右→觀察顏色變化(白色→淺藍色→磚紅色)
★模擬尿糖的檢測
1、取樣: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檢測方法:斐林試劑(水浴加熱)或班氏試劑或尿糖試紙
3、結果:(用斐林試劑檢測)試管內發生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還原糖,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澱,而正常人尿液中無還原糖,所以沒有發生反應。
2、脂肪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組織越好,如花生的子葉。
(2)步驟: 製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將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載玻片中央

染色(滴蘇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後吸去染液→滴體積分數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餘的酒精)

製作裝片(滴1~2滴清水於材料切片上→蓋上蓋玻片)

鏡檢鑒定(顯微鏡對光→低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3、蛋白質的檢測
(1)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驟:試管中加樣液2mL→加雙縮脲試劑A液1mL,搖勻→加雙縮尿試劑B液4滴,搖勻→觀察顏色變化(紫色)
考點提示:
(1)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澱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 )還原性糖植物組織取材條件?
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於白色,如: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等。
(3)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
加石英砂是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會使組織樣液中還原性糖減少,使鑒定時溶液顏色變化不明顯。
(4)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為何要現混現用?
混合後使用;產生氫氧化銅;氫氧化銅不穩定。
(5)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後,溶液顏色變化的順序為? 淺藍色 棕色 磚紅色
(6)花生種子切片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於顯微鏡的觀察。
(7)轉動細准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麼?
切片的厚薄不均勻。
(8)脂肪鑒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雙縮脲試劑A、B兩液是否混合後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樣通過對比看顏色變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鹼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組織樣液做對比。
實驗三 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1、材料:新鮮蘚類葉、黑藻葉或菠菜葉,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2、原理:葉綠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綠色,球形或橢球形。
用健那綠染液染色後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成藍綠色,細胞質接近無色。
知識概要:
取材 製片 低倍觀察 高倍觀察
考點提示:
(1)為什麼可直接取用蘚類的小葉,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葉?
因為蘚類的小葉很薄,只有一層細胞組成,而菠菜葉由很多層細胞構成。
(2)取用菠菜葉的下表皮時,為何要稍帶些葉肉?
表皮細胞除保衛細胞外,一般不含葉綠體,而葉肉細胞含較多的葉綠體。
(3)怎樣加快黑藻細胞質的流動速度?最適溫度是多少? 進行光照、提高水溫、切傷部分葉片;25℃左右。
(4)對黑藻什麼部位的細胞觀察,所觀察到的細胞質流動的現象最明顯? 葉脈附近的細胞。
(5)若視野中某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為順時針,則在裝片中該細胞的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怎樣的? 仍為順時針。
(6)是否一般細胞的細胞質不流動,只有黑藻等少數植物的細胞質才流動?
否,活細胞的細胞質都是流動的。
(7)若觀察植物根毛細胞細胞質的流動,則對顯微鏡的視野亮度應如何調節?
視野應適當調暗一些,可用反光鏡的平面鏡來採光或縮小光圈。
(8)在強光照射下,葉綠體的向光面有何變化?葉綠體的受光面積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實驗四 觀察有絲分裂
1、材料:洋蔥根尖(蔥,蒜)
2、步驟:(一)洋蔥根尖的培養
(二)裝片的製作
製作流程:解離→漂洗→染色→製片
1. 解離: 葯液: 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時間: 3~5min .目的: 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約3min. 目的: 洗去葯液,防止解離過度,並有利於染色.
3. 染色: 用質量濃度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體著色,利於觀察.
4. 製片: 將根尖放在載玻片上,加一滴清水,並用鑷子把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 然後用拇指輕輕地按壓載玻片. 目的: 使細胞分散開來,有利於觀察.
(三)觀察
1、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根尖分生區細胞: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正在分裂。
2、換高倍鏡下觀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後、末期→分裂間期。(注意各時期細胞內染色體形態和分布的特點)。其中,處於分裂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
考點提示:
(1)培養根尖時,為何要經常換水? 增加水中的氧氣,防止根進行無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爛。
(2)培養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麼? 應選用舊洋蔥,因為新洋蔥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為何每條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時間是何時?為何?
因為根尖分生區的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因為此時細胞分裂活躍。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別是什麼?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 解離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離開來,壓片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散開來;再加一塊載玻片是為了受力均勻,防止蓋玻片被壓破。
(5)若所觀察的組織細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麼? 壓片時用力過大。
(6)解離過程中鹽酸的作用是什麼?丙酮可代替嗎? 分解和溶解細胞間質;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為何要漂洗? 洗去鹽酸便於染色。
(8)細胞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什麼? 染色最深的結構是染色質或染色體。
(9)若所觀察的細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麼?
因為在根尖只有分生區的細胞能夠進行細胞分裂;分生區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處於分裂狀態;不能用高倍鏡找分生區,因為高倍鏡所觀察的實際范圍很小,難以發現分生區。
(10)為何要找分生區?分生區的特點是什麼?用高倍物鏡找分生區嗎?為什麼?
染液濃度過大或染色時間過長。
(11)分生區細胞中,什麼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麼? 間期;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時間最長。
(12)所觀察的細胞能從中期變化到後期嗎?為什麼?
不能,因為所觀察的細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的死細胞。
(13)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否看到染色體?為什麼? 不能,因為洋蔥表皮細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觀察時不能看到染色體,其原因是什麼?
沒有找到分生區細胞;沒有找到處於分裂期的細胞;染液過稀;染色時間過短。
實驗五 比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點提示:
(1)為何要選新鮮的肝臟?因為在不新鮮的肝臟中,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會由於細菌的破壞而降低。
(2)該實驗中所用試管應選較粗的還是較細的?為什麼?應選用較粗的,因為在較細的試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氣泡,而影響衛生香的復燃。
(3)為何要選動物的肝臟組織來做實驗,其他動植物的組織的研磨液能替代嗎?因為肝臟組織中過氧化氫酶含量較豐富;其它動植物組織也含有少量的過氧化氫酶,所以能夠替代。
(4)相同質量的塊狀肝臟和肝臟研磨液,哪一個催化效果好?為什麼?研磨液效果好;因為它增加過氧化氫酶與過氧化氫的接觸面積。
(5)滴入肝臟研磨液和氯化鐵溶液時,可否共用下個吸管?為什麼?不可共用,防止過氧化氫酶與氯化鐵混合,而影響實驗效果。
實驗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機溶劑丙酮或無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速度不同——分離色素
2、步驟: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備濾紙條
(3)畫濾液細線:均勻,直,細,重復若干次
(4)分離色素: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5)觀察和記錄: 結果濾紙條上從上到下依次為:橙黃色(胡蘿卜素)、黃色(葉黃素)、藍綠色(葉綠素a)、黃綠色(葉綠素b).
考點提示:
(1)對葉片的要求?為何要去掉葉柄和粗的時脈?綠色、最好是深綠色。因為葉柄和葉脈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對實驗有何影響?
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會使濾液和色素帶的顏色變淺。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麼來替代?用水能替代嗎?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機溶劑來代替,但不能用水來代替,因為色素不溶於水。
(4)碳酸鈣的作用?不加碳酸鈣對實驗有何影響?
保護色素,防止在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到破壞。不加碳酸鈣,濾液會變成黃綠色或褐色。
(5)研磨為何要迅速?要充分?過濾時為何用布不用濾紙? 研磨迅速,是為了防止丙酮大量揮發;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來。色素不能通過濾紙,但能通過尼龍布。
(6)濾紙條為何要剪去兩角? 防止兩側層析液擴散過快。
(7)為何不能用鋼筆或圓珠筆畫線? 因為鋼筆水或圓珠筆油中含有其它色素,會影響色素的分離結果。
(8) 濾液細線為何要直?為何要重畫幾次? 防止色素帶的重疊;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帶的顏色更深一些。
(9) 濾液細線為何不能觸到層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層析液中。
(10)濾紙條上色素為何會分離?
由於不同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們隨層析液在濾紙條上的擴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帶最寬的是什麼色素?它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麼色素大一些?
最寬的色素帶是葉綠素a,它的溶解度比葉綠素b大一些。
(12)濾紙條上相互間距最大的是哪兩種色素? 胡蘿卜素和葉黃素。
(13)色素帶最窄的是第幾條色素帶?為何?
第一條色素帶,因為胡蘿卜素在葉綠體的四種色素中含量最少。
實驗七 觀察質壁分離和復原
1、條件:細胞內外溶液濃度差,活細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具紫色大液泡),質量濃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驟:製作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觀察→蓋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液泡由大到小,顏色由淺變深,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蓋玻片一側滴清水, 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質壁分離復原)
4、結論: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質壁分離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質壁分離復原
知識概要:製片 觀察 加液 觀察 加水 觀察
考點提示:
(1)洋蔥為何要選紫色的?若紫色過淡怎麼辦?
紫色的洋蔥有紫色的大液泡,便於觀察液泡的大小變化;讓陽光照射。
(2)洋蔥表皮應撕還是削?為何? 表皮應撕不能削,因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細胞為何會出現質壁分離? 動物細胞會嗎? 當細胞失去水分時,其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於細胞壁的伸縮性;動物細胞不會發生質壁分離,因為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
(4)質壁分離時,液泡大小和顏色的變化?復原時呢?
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時,液泡變小,紫色加深;當細胞質壁分離復原時,液泡變大,紫色變淺。
(5)若發生質壁分離後的細胞,不能發生質壁分離復原,其原因是什麼?
細胞已經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濃度過大,細胞失水過多或質壁分離時間過長)
(6)高倍鏡使用前,裝片如何移動?
若要把視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上移動。若要把視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左方移動,因為顯微鏡視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換高倍物鏡後,怎樣使物像清晰?視野明暗度會怎樣變化?如何調亮?換高倍物鏡後,應調節細准焦螺旋使物像變得清晰;視野會變暗,可調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鏡的凹面鏡來使視野變亮。
(8)所用目鏡、物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關系? 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9)物像清晰後,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和放大倍數的關系?
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越小,放大倍數越大。
(10)總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放大倍數具體指面積的放大倍數還是長度的放大倍數?
總放大倍數等於目鏡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倍數是指細小物體長度或寬度的放大倍數。
(11)放大倍數與視野中細胞大小、多少、視野明暗的關系?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細胞越大、數目越少、視野越暗。
(12) 更換目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目鏡上;更換物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物鏡上、移動載玻片,若異物移動,則異物在載玻片上。
(13)怎樣利用質壁分離現象來測定植物細胞液的濃度? ①配製一系列濃度從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別用以上不同濃度的溶液製成某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 ③用顯微鏡觀察某植物細胞是否發生質壁分離。某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就介於不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和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之間。
實驗八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考點提示:
(1)雞血能用豬血代替嗎?為什麼? 不能,因為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不能提取DNA。
(2)雞血中為何要加檸檬酸鈉?為何要棄去雞血細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為上清液是血漿,不含細胞和DNA。
(3)脹破細胞的方法?能用生理鹽水嗎?
向血細胞中加入蒸餾水,使細胞大量吸水而脹破;不能用生理鹽水,因為血細胞在蒸餾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該實驗中最好應用玻璃燒杯還是塑料燒杯?為什麼? 最好用塑料燒杯,因為玻璃燒杯容易吸附DNA。
(5)前後三次過濾時,所用紗布的層數分別是多少?為什麼?
第一次用一層紗布,有利於核物質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二次用多層紗布,能防止DNA絲狀物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三次用兩層紗布,既有利於DNA透過紗布,又能防止其它雜質透過紗布。
(6)若實驗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加蒸餾水過少,細胞未充分脹破;第二次加蒸餾水過多或過少;第一次過濾用了多層紗布;第二次過濾用了一層紗布;使用了玻璃燒杯。
(7)兩次加入蒸餾水的目的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是為了使血細胞吸水脹破;第二次是為了降低氯化鈉的濃度,有利於DNA有析出。
(8)實驗中攪拌溶液時,為何總要沿一個方向攪拌? 防止DNA分子受到損傷。
(9)兩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別是什麼?原理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是加蒸餾水,降低氯化鈉的濃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為DNA不溶於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體分別是什麼?原理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濃度為2mol/L的氯化鈉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鈉中的溶解度,是隨著氯化鈉的濃度的變化而改變的。當氯化鈉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4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鈉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對DNA的溶解度都比較高。
(11)鑒定DNA時為何要用兩支試管?其現象分別是什麼?
其中不加DNA的試管起對照作用。該試管溶液不變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試管溶液變藍色。
實驗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裝置:(見課本)
3、檢測:(1)檢測CO2的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或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
(2)檢測酒精的產生: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反應,變成灰綠色。
實驗十 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1、目的要求:通過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識別減數分裂不同階段的染色體的形態、位置和數目,加深對減數分裂過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顯微鏡。
3、方法步驟:
(1)在低倍鏡下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識別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和精細胞。
(2)先在低倍鏡下依次找到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期、後期和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後期的細胞,再在高倍鏡下仔細觀察染色體的形態、位置和數目。
4、討論:(1)如何判斷視野中的一個細胞是處於減數第一次分裂還是減數第二次分裂?
(2)減數第一次分裂與減數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細胞中的染色體的不同點是什麼?末期呢?
實驗十一 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1、原理:用低溫處理植物分生組織細胞,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以致影響染色體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於是,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
2、方法步驟:
(1)洋蔥長出約1cm左右的不定根時,放入冰箱的低溫室內(4℃),誘導培養36h。
(2)剪取誘導處理的根尖約0.5~1cm,放入卡諾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細胞的形態,然後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沖洗2次。
(3)製作裝片:解離→漂洗→染色→製片
(4)觀察,比較:視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體細胞,也有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的細胞.
3、討論:秋水仙素與低溫都能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這兩種方法在原理上有什麼相似之處?
實驗十二 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
1、 要求:調查的群體應足夠大;選取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如紅綠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等.
2、 方法: 分組調查,匯總數據,統一計算.

3、計算公式: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 *100%

4、討論: 所調查的遺傳病的遺傳方式, 發病率是否與有關資料相符, 分析原因.
實驗十三 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長素類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條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約3cm,處理幾小時或一天。處理完畢就可以扦插了。這種處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濃度較低,並且最好是在遮蔭和空氣濕度較高的地方進行處理。
②沾蘸法:把插條的基部在濃度較高的葯液中蘸一下(約5s),深約1.5cm即可。
3、預實驗:先設計一組濃度梯度較大的實驗進行探索,在此基礎上設計細致的實驗.
4、實驗設計的幾項原則: ①單一變數原則(只有溶液的濃度不同);②等量原則(控制無關變數,即除溶液的濃度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③重復原則(每一濃度處理3~5段枝條) ;④對照原則(相互對照、空白對照);⑤科學性原則
實驗十四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1、培養酵母菌(溫度、氧氣、培養液):可用液體培養基培養
2、計數:血球計數板(2mm×2mm方格,培養液厚0.1mm)
3、推導計算
4、討論:根據7天所統計的酵母菌種群數量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推測影響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實驗十五 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記名計演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記名計演算法: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於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
目測估計法: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等。
2、設計數據收集和統計表,分析所搜集的數據。
實驗十六 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考點提示:
(1)什麼是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法?
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
(2)為了便於調查工作的進行,在選擇調查對象時,一般應選單子葉植物,還是雙子葉植物?為什麼?
一般應選雙子葉植物,因為雙子葉植物的數量便於統計。
(3)在樣方中統計植物數目時,若有植物正好長在邊線上,應如何統計?
只計算該樣方相鄰的兩條邊上的植物的數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獲某種動物M只,標志後放回原處。第二次捕獲N只,其中含標志個體Y只,求該地域中該種動物的總數。 MN/Y
(5)應用上述標志回捕法的條件有哪些?①標志個體在整個調查種群中均勻分布,標志個體和未標志個體都有同樣被捕的機會。②調查期中,沒有遷入或遷出。③沒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實驗十七 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1)水族箱必須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於室內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2)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數量不宜過多,以免破壞食物鏈

設計實驗步驟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處理實驗材料,均等分組並編號。選擇實驗材料時要注意應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語言,如:「生長一致的」,「日齡相同的,體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組要視題目中所給的信息而定,(一般情況分兩組)。編號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與實驗步驟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單因子變數原則,對照處理各組材料。方法為一組為對照組(往往為處於正常生理狀態的),其餘為實驗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只能有一個實驗條件不同(單因子變數),其他條件要注意強調出相同來,這是重要的得分點或失分點。至於變數是什麼要根據具體題目來確定。
第三步:相同條件培養(飼養、保溫)相同時間。
第四步:觀察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的預測(預期);首先要根據題目判斷該題是驗證性實驗還是探究性實驗,如果是驗證性實驗,則結果只有一個,即題目中要證明的內容。如果是探究性實驗,則結果一般有三種:①實驗組等於對照組,說明研究的條件對實驗無影響。②實驗組大於對照組,說明研究的條件對實驗有影響,且影響是正相關。③實驗組小於對照組,說明研究的條件對實驗有影響,且影響是負相關。

1.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
3.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4.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5.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
6.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及復原
7.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8.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11.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
12.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13.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14.調查常見人類遺傳病
15.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16.模擬尿糖的檢測
17.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18.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魚缸)種群落的演替

3. 高中生物實驗如何去做及幾個重要步驟

高中化學實驗的方法有哪些?做實驗的注意事項

我們從到了七年級就開始學習化學,但是學過的孩子們應該都知道,在初中只是先接觸一下,到了高中化學才開始真正的學習,但是學習化學就會做實驗,做實驗的方式都有什麼?

化學實驗儀器

在上面的文章當中我給你們說了很多關於高中化學實驗有哪些方法的類別,我相信大家應該也都知道了,每個實驗都有它適合的方法,你們一定要擇選適宜他的方式,還要注意一些事項.

4. 誰有初高中生物實驗改進和教具創新的思路呢

生物學通報,生物學教學
你不是想投稿吧

5. 高中生物實驗

利用甲基綠和吡羅紅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的試驗 一.實驗目的:初步掌握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實驗原理:

1.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質分離,有利於DNA與染色劑結合。

三.方法步驟:

操作步驟
注意問題
解釋

取口腔上皮細胞製片
載玻片要潔凈,滴一滴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簽在自己漱凈的口腔內側壁上輕刮幾下取細胞

將載玻片在酒精燈下烘乾
防止污跡干擾觀察效果

保持細胞原有形態

消毒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敗

固定裝片

水解
將烘乾的載玻片放入質量分數為8%的鹽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溫5min
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促進染色體的DNA與蛋白質分離而被染色

沖冼塗片
用蒸餾水的緩水流沖洗載玻片10S
洗去殘留在外的鹽酸

染色
滴2滴吡羅紅甲綠染色劑於載玻片上染色5min

觀察
先低倍鏡觀察,選擇染色均勻、色澤淺的區域,移至視野中央,調節清晰後才換用高倍物鏡觀察
使觀察效果最佳

6. 高中生物實驗室中專用儀器有哪些

膠頭滴管、集氣瓶、燒杯、試管、量筒、酒精燈、鐵架台、葯匙、試劑瓶、燒瓶、長頸漏斗、漏斗、分液漏斗、玻璃棒、量杯等。

試管常用做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也可用做收集少量氣體的容器,或用於裝置成小型氣體的發生器。燒杯主要用於溶解固體物質、配製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釋、濃縮,也可用做較大量的物質間的反應。燒瓶有圓底燒瓶,平底燒瓶,常用做較大量的液體間的反應,也可用做裝置氣體發生器。

錐形瓶常用於加熱液體,也可用於裝置氣體發生器和洗瓶器,也可用於滴定中的受滴容器。蒸發皿通常用於溶液的濃縮或蒸干。膠頭滴管用於移取和滴加少量液體。



(6)高中生物實驗改進裝置擴展閱讀

實驗中要使用各種玻璃儀器,這些玻璃儀器是否清潔,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的准確性,因此,在實驗前必須將玻璃儀器清洗干凈。一般的玻璃儀器, 如燒杯、燒瓶、錐形瓶、試管和量筒等,可以用毛刷從外到里用水刷洗,這樣可刷洗掉水可溶性物質、部分不溶性物質和灰塵;若有油污等有機物,可用去污粉、肥皂粉或洗滌劑進行洗滌。

用蘸有去污粉或洗滌劑的毛刷擦洗,然後用自來水沖洗干凈,最後用蒸餾水或去離子水潤洗內壁2~3次。洗凈的玻璃儀器其內壁應能被水 均勻地潤濕而無水的條紋,且不掛水珠。在有機實驗中,常使用磨口的玻璃儀器,洗刷時應注意保護磨口,不宜使用去污劑,而改用洗滌劑。

對不易用毛刷刷洗的或用毛刷刷洗不幹凈的玻璃儀器,如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等,通常將洗滌劑倒入或吸人容器內浸泡一段時間後,把容器內的洗滌劑倒入貯存瓶中備用,再用自來水沖洗和去離子水潤洗。

砂芯玻璃濾器在使用後須立即清洗,針對濾器砂芯中殘留的不同沉澱物,採用適當的洗滌劑先溶解砂芯表面沉澱的固體,然後用減壓抽洗法反復用洗滌劑把砂芯中殘存的沉澱物全部抽洗掉,再用蒸餾水沖洗干凈,於110℃烘乾,保存在防塵的櫃子中。

7. 高中生物實驗總結

所有有色鑒別反應:
①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澱內.(水浴加熱)
②脂肪小顆粒容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要顯微鏡觀察)
③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 溶液)
④染色(質)體+ 醋酸洋紅(或龍膽紫) 紅色(或紫色)
⑤澱粉+碘液 藍色
⑥DNA+二苯胺試劑 藍色(水浴加熱)
⑦大腸桿菌+伊紅-美藍 產生紫色,略帶金屬光澤

8. 如何優化高中生物實驗課堂教學

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實驗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在高考中也得到了體現。內因此,加強高中生物文化課教容學的同時,也要重視實驗課的教學。那麼,如何有效地開展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一、精心備課,准備充分,合理安排學生的分組實驗生物實驗課不同於物理、化學實驗課,實驗材料受到季節性限制,且有些實驗需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因此課前的准備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提前准備好實驗材料生物實驗材料因其保鮮期短的特點,大多不好長期儲備。准備生物實驗材料的途徑主要有三個:一是從市場購買。如經常使用的洋蔥,「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觀察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等實驗都要用到洋蔥。二是教師自己採集或分工由學生採集。有些生物實驗材料用量較大,而採集又較困難,除同年級教師通力協作外,也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採集。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其獲得一些有關生物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等方面的感性知識。三是可以利用替代材料。如做「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試驗」時,可以用麥苗或韭菜葉代替;做「滲透裝置」實驗時,可以用動物膀胱或大魚的魚鰾代替玻璃紙作半透膜。

9. 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幾點建議

高中新課改的重點之一,就是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高中生物教學也從知識的傳授轉向技能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在教材內容中實驗部分的增加,並且實驗形式多樣,實驗要求多樣,實驗內容多樣。要求學生們通過實驗去發現,獲取新的知識,並在實驗過程中鍛煉自身的能力。
那麼,如何開展好生物實驗教學,如何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我的建議是:
一、重視分組,加強紀律教育和管理
對於實驗組織管理,重點要小組管理上著手。對於一個班級,教師無法深入到每個學生中,生物實驗中往往要分組進行,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實驗。很多老師的分組一般是由學生自由組合,或者按名單隨機組合。這就容易讓一些比較活潑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而對實驗教學的開展和管理帶來影響。所以教師在分組時,要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來進行分組,最好每一組的學生中有一至兩名動手能力強,知識掌握全面的學生。這樣,通過小組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形成合力,可以使實驗教學能夠順利完成。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由管理者變為引導者,不要過多干涉學生的操作。上好實驗課的保證之一,就是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也就是能遵守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需要加強紀律教育和管理。特別是在實驗課開始以前,就要向學生講清道理,說明利害關系。要反復教育,讓學生能夠自覺遵守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劃。
二、做好實驗准備工作,明確實驗教學目標
關於實驗准備,教師要先動手做一遍實驗,這是增強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教師先做一遍實驗,既可讓教師充分領會實驗的教學目標,又能發現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檢查實驗材料是否達到了實驗要求,操作環境是否達到了實驗條件,發現問題及時改進,避免可能出現的實驗誤差,從而為學生提供成功實驗的先決條件。此外,在實驗教學中,總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了不同的實驗現象,如果教師對於實驗現象了解不深不透,就會對學生的實驗現象無法正確評價,出現的問題也無法解答。因此,實驗教學前教師要親自動手做一遍實驗,提前預料實驗中會出現的問題,既便於更好地改進實驗,又能准確評價實驗結果,避免諸多尷尬。
很多教師在實驗前都會做好充分的准備,但往往忽視了學生在實驗前的准備。只有讓每個學生弄清每個實驗的內容、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實驗目的等。這樣,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否則,實驗中會產生許多問題,實驗教學效果也受到影響。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實驗教學為例,在實驗前,如果學生對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過程、種子發芽的條件等不是很了解。那麼,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在配置溶液,選擇小麥種子等方面就會出現問題,達不到實驗的要求,嚴重的對實驗結果也會產生影響。
在以往的教學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只是機械地模仿教師的演示或照著書本上的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等實驗結束了,可能還不知道實驗的目標。
因此,教師應向學生明確實驗教學目標,讓學生心中有數,並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是否達到了目標。如在「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實驗教學中,在實驗之前,教師應向學生明確細胞有絲分裂的圖像,當學生實驗後,再以是否觀察到分裂圖像來審視實驗過程。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
目前,實驗教學觀念仍停留在應試教育模式上,仍有一部分教師把實驗課看成是理論課的補充,是一種輔助性教學。在實驗教學中,重實驗結果、輕實驗過程;重知識鞏固、輕能力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被動多於主動。實驗材料、用具的都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實驗步驟的實施是按教師或書本上的指令進行的。這種要我做實驗的模式不僅減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讓學生形成做不做實驗都一樣,做不好還不如不做,多看看課本就可以的心態。這不利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生物實驗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驗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是主導。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變要我做實驗為我要做實驗。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參與實驗的准備、實驗計劃的制訂。這樣,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實驗了解,也有利於學生的能力發展。如在「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教學中,教材上所選的實驗材料是菠菜,教師可以准備好菠菜,然後讓學生自己准備一些實驗材料備用。實驗結束後,對不同實驗材料得到不同的結果進行分析。這樣,一方面學生參與實驗的准備,實驗的興趣增加,同時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就在自己身邊。另一方面學生在選擇實驗材料的過程中,對實驗有了更深的了解。在用多種材料反復的實驗中,進一步熟悉了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
四、做好實驗分析,注重培養學生實驗分析的能力
一個較為復雜的實驗過程是經過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復摸索,最終才形成書本上的步驟。所以,在實驗教學中,不能單純要求學生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出現結果就行了。應根據學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難易程度不同,由教師講解或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學生去分析實驗中每一步驟的作用,每一個步驟處理的意義以及各步驟之間的聯系,從中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為今後進行實驗設計,制定實驗方案打下基礎。
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學生只重視實驗結果是否出現,不重視分析實驗過程;只滿足於實驗的成功,而失敗的實驗不願意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實驗方案是精心設計的,但實驗結果更多是動態生成的。選擇不同材料來做同一實驗,實驗現象可能不同;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取材部位應該是在新鮮的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的紫色較深處。而有學生是在內表皮或紫色很淺的部位取材,這樣往往觀察不到或僅有很少紫色液泡,導致質壁分離的現象不明顯。不同學生做同一個實驗,也可能出現不同的現象。如在製作臨時裝片過程中,有的學生滴加的清水過多,這樣製成的裝片中,氣泡較多,嚴重影響觀察。有的學生不是用鑷子撕取洋蔥表皮,而是用刀片削,導致取出的表皮較厚,在顯微鏡下也就看不到單層細胞。所以我們注重培養學生實驗分析的能力,教育學生辯證地看待實驗的成功與失敗,找出錯誤產生的原因,這不僅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進一步掌握實驗操作技能;還可以發現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總之,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於生物實驗,很多學生是有興趣,是非常積極主動的。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一種動手實驗的快樂。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獲取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習得對終身發展有用的技能。
參考文獻:
[1]牟金芝: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優化策略[J].考試周刊,2011.18
[2]趙文寶: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2011.1.

閱讀全文

與高中生物實驗改進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暖氣關閉回水閥門會影響樓下嗎 瀏覽:662
平陰二機床廠怎麼樣 瀏覽:337
檢查閥門不正確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704
油茶需要哪些設備嗎 瀏覽:35
東成電動扳手轉子軸承怎麼換 瀏覽:516
二樓機床壓力怎麼計算 瀏覽:661
電纜自動送線裝置 瀏覽:711
雷達的旋轉裝置機械結構 瀏覽:831
高層設備層在哪個位置 瀏覽:249
馬達軸承如何保持孔徑 瀏覽:285
威克士電動工具假的多嗎 瀏覽:580
櫃門五金件店鋪推薦 瀏覽:892
基於紅外感測器的智能燈控裝置設計 瀏覽:964
農業機械化後產能多少 瀏覽:147
導氣系統自動點火裝置 瀏覽:302
耳膜的模擬實驗裝置 瀏覽:561
工業上一般用什麼設備利用余熱 瀏覽:110
嬰兒吞食儀器有哪些 瀏覽:177
中天五金製品 瀏覽:258
燃氣閥門在衛生間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