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圖所示,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1)實驗所需要的器材除了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光
(1)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需要測量物距和像距,還要用到刻度尺. 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後會聚成最小、最亮的點,這個點是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即為凸透鏡的焦距,由此可以測出凸透鏡的焦距. 故答案為:刻度尺(或尺子);焦距. (2)調整蠟燭、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為了使物體通過凸透鏡成的像能夠成在光屏上,使光屏能夠收到完整的像,便於觀察. 故答案為:同一高度;使光屏能夠收到完整的像. (3)當物距小於焦距時,光屏上接不到像,取走光屏通過凸透鏡觀察蠟燭,會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 故選C. (4)由圖可知,像距大於物距,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得,當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故答案為:放大. |
B. 如圖所示,是專門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1)圖中幾個原件的名稱為:A是______,B是___
(1)對照圖可知,A是帶刻度尺的光具座,用來固定元件,並可從刻度尺上讀出物距與像距,B是光屏,用來承接像,C是蠟燭,是光源,D是凸透鏡.
(2)實驗前應該首先觀察並記下凸透鏡的焦距,可以方便描述物距與像距.
故答案為:
(1)帶刻度尺的光具座;光屏;蠟燭;凸透鏡.
(2)焦距.
C. 如圖所示是小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圖.(1)小明在實驗中發現蠟燭在如圖所示位置時,光屏
(1)由圖可知,蠟燭在2倍焦距以外,即u>2f,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像版距2f>v>f,因此光屏應向左移動權;此時光屏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蠟燭放在C點時,此時u<f,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2)小明將蠟燭由A向B移動的過程中,物距減小,則像距增大,像變大.
(3)因為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所以是實像,成像點在凸透鏡的右側;發光物體發出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後是會聚的,經過成像點後是發散的.所以眼睛必須在成像點以外的光線發散區域才能看到這個像.
故答案為:(1)左;倒立縮小的實;C;(2)變大;
(3)因為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所以是實像,成像點在凸透鏡的右側;發光物體發出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後是會聚的,經過成像點後是發散的.所以眼睛必須在成像點以外的光線發散區域才能看到這個像.
D. 如圖所示,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1)實驗所需要的器材除了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光屏
(1)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需要測量物距和像距,還要用到刻度尺(或光內具座).
(容2)調整實驗器材,使燭焰的中心位於凸透鏡的主光軸上,由圖可知,蠟燭的位置偏高,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將蠟燭向下移動.
(或把凸透鏡、光屏向上移動).
(3)只將光屏向遠離凸透鏡的方向移動適當距離時,又在光屏上觀察到蠟燭清晰的像,說明物距不變,像距增大了,也就是眼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因此這隻眼鏡是凹透鏡;戴這種眼鏡人的眼睛的缺陷是近視,近視眼是晶狀體變厚,這種眼睛晶狀體的焦距正常人的要短.
(4)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應採取同樣的實驗方案多做幾次,避免實驗現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所以應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再做幾組實驗,這樣的多次測量找到規律的一般性,探究實驗中還有很多,例如:研究光的反射規律時,改變入射光線方向,多測幾組數據;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多次調節鉤碼的個數及位置等.
故答案為:(1)刻度尺(或光具座);(2)凸透鏡的主光軸;蠟燭;下;(3)近視;凹透鏡;短;(4)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再做幾組實驗;研究光的反射規律時,改變入射光線方向,多測幾組數據.
E. 如圖是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裝置示意圖
凸透鏡的焦距是20cm,要使凸透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小於專20cm,物像在凸透鏡的同側,屬眼睛要在燭焰的另一側,通過凸透鏡觀察到正立、放大的虛像.
由圖可知,A選項中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小於20cm,但眼睛要在燭焰的另一側,故A錯誤;
B選項中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小於20cm,物像在凸透鏡的同側,眼睛要在燭焰的另一側,通過凸透鏡觀察到正立、放大的虛像.B符合題意.
C選項中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小於20cm,但眼睛和燭焰在同一側了,故C錯誤;
D選項中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是30cm,大於20cm,故D錯誤.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