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使用下列各裝置設計一個實驗

使用下列各裝置設計一個實驗

發布時間:2021-02-13 17:33:52

『壹』 請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證明Cl 2 的氧化性比I 2 的氧化性強。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

(1)F ;B ;A ;C
(2) MnO 2 +4HCl(濃) MnCl 2 +Cl 2 ↑+2H 2 O
(3)①中溶液變藍;Cl 2 +2I - =2Cl - +I 2
(4)吸收多餘的氯氣
(5)將①中KI澱粉版溶液換成權NaBr溶液

『貳』 請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檢驗一氧化碳的還原性.(1)連接上述裝置的正確順序是(填寫各介面的字母)_

①由該實驗可知,應選擇製取二氧化碳裝置→除雜裝置→乾燥裝置→一氧化碳的制回取裝置→吸收二答氧化碳的裝置→還原實驗裝置→驗證實驗產物的裝置來選擇介面,且除雜時導管長進短出,故答案為:N→LM→JK→HI→FG→DE→BC→A;
②因鹽酸容易揮發,則二氧化碳中混有HCl,則NaH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HCl氣體,故答案為:吸收HCl氣體;
③因濃硫酸和無水硫酸銅都具有吸收性,則起乾燥作用的物質為濃硫酸和無水硫酸銅,故答案為:濃硫酸和無水硫酸銅;
①因氫氧化鈉在還原實驗裝置之前,為排除對還原實驗產生檢驗的影響,應將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除去,則氫氧化鈉可吸收二氧化碳,氫氧化鈣溶液在還原實驗裝置之後,則可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來檢驗二氧化碳,故答案為:吸收CO2氣體;證明氧化產物是CO2
②因實驗中碳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反應條件為高溫,則反應為C+CO2

高溫
.

『叄』 現有一混合氣體,其成分為CO、H2、CO2和水蒸氣等.請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證實以上四種氣體確實存在

要驗證混合氣體是由CO、CO2、H2、水蒸氣四種氣體組成,要先驗證水蒸氣,再驗證二回氧答化碳,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後,最後驗證一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存在.
只要驗證水,就必須先通過硫酸銅,再驗證其它氣體,所以混合氣體先通過J1,這樣既可以檢驗水的存在,又可以除去水分;然後再I1接E1,驗證二氧化碳的存在,再
F1接C,除去二氧化碳;再D接B除去經過前面裝置中帶入的水分;再A接G,檢驗氫氣和一氧化碳的存在,再H接J2,檢驗水的生成,從而證明氫氣的存在,並除去水分;再I2接E2,檢驗二氧化碳的生成,從而證明一氧化碳的存在.
故答案為:J1、I1接E1、F1接C、D接B、A接G、H接J2、I2接E2

『肆』 某同學用下列各裝置設計一個實驗,驗證氯氣的性質.請回答:(1)②中濃硫酸的作用是______;(2)③中的

(1)濃硫來酸具有吸水性,自常用作乾燥劑,在實驗中吸收氣體a中的水蒸氣,
故答案為:除去氯氣中的水蒸氣,乾燥氯氣;
(2)乾燥氯氣不具有漂白性,氯氣和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方程式為:Cl2+H2O=HCl+HClO,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故答案為:有色布條不褪色;濕潤有色布條褪色;次氯酸;
(3)氯氣可用鹼溶液來吸收:Cl2+2NaOH=NaCl+NaClO+H2O,離子方程式為:Cl2+2OH-=Cl-+ClO-+H20,
故答案為:Cl2+2OH-=Cl-+ClO-+H20.

『伍』 請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檢驗一氧化碳的還原性. (1)連接上述裝置的正確順序是(填寫各介面的字母

①由該實驗可知,應選擇製取二氧化碳裝置→除雜裝置→乾燥裝回置→一氧化碳的制答取裝置→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還原實驗裝置→驗證實驗產物的裝置來選擇介面,且除雜時導管長進短出,故答案為:N→LM→JK→HI→FG→DE→BC→A;
②因鹽酸容易揮發,則二氧化碳中混有HCl,則NaHCO 3 溶液的作用是吸收HCl氣體,故答案為:吸收HCl氣體;
③因濃硫酸和無水硫酸銅都具有吸收性,則起乾燥作用的物質為濃硫酸和無水硫酸銅,故答案為:濃硫酸和無水硫酸銅;
①因氫氧化鈉在還原實驗裝置之前,為排除對還原實驗產生檢驗的影響,應將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除去,則氫氧化鈉可吸收二氧化碳,氫氧化鈣溶液在還原實驗裝置之後,則可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來檢驗二氧化碳,故答案為:吸收CO 2 氣體;證明氧化產物是CO 2
②因實驗中碳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反應條件為高溫,則反應為C+CO 2
高溫
.
2CO,故答案為:C+CO 2
高溫
.
2CO.

『陸』 用水蒸氣通過灼熱的煤層製得水煤氣,其主要成分是CO H2和少量CO2 H2O,如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以證

(1)為除去混在水煤氣中少量CO2 H2O,應將混合氣體首先通過氫氧化鈉溶液除去二氧化碳,然後通過濃硫酸吸收水而進行乾燥;除去二氧化碳和水的影響後的氣體通過加熱的氧化銅,使一氧化碳和氫氣在加熱條件下與氧化銅反應,將反應後的混合物依次通過無水硫酸銅的白色粉末、澄清的石灰水,以檢驗反應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達到證明水煤氣中含有CO和H2的實驗目的;
(2)為使裝置C、D、E中的試劑達到除去或檢驗的目的,氣體應通過裝置內的溶液,因此氣體必須從裝置的長管通入;
(3)裝置A內的氧化銅在加熱條件下能與氫氣反應生成水、與一氧化碳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因此裝置A的作用為使一氧化碳、氫氣與氧化銅發生反應;裝置B內白色硫酸銅粉末遇水變藍,可用於檢驗與氧化銅反應後生成水,以證明水煤氣中含有氫氣;裝置C內的氫氧化鈉溶液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用於吸收原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以除去;裝置D內的石灰水通常用於檢驗氣體二氧化碳,該實驗中檢驗與氧化銅反應後生成物二氧化碳以達到檢驗水煤氣中含有一氧化碳;裝置E內的濃硫酸能吸收水,可用於除去原混合氣體中的水.
故答案為:
(1)CEABD;
(2)長管;
(3)A:與CO和H2發生反應;B:證明水煤氣中有H2(還原CuO後生成水);C:吸收原混合氣中的CO2;D:證明水煤氣中有CO(還原CuO後生成CO2);E:吸收原混合氣中的H2O.

『柒』 水蒸氣通過灼熱的煤所產生的混合氣其主要成分是CO、H2,此外還含有水蒸氣和CO2.請用下列裝置圖設計一個

(1)由分析可知抄,為襲了驗證混合氣中含有CO和H2,所以實驗儀器的連接先後順序為:除二氧化碳→除掉水分→還原裝置→檢驗水分→檢驗二氧化碳.①先吸收二氧化碳除掉二氧化碳的干擾;再除掉水分,排除原有水分的干擾;②還原氧化銅以後,先檢驗水;再檢驗二氧化碳;此順序不能顛倒.
(2)因為氫氣具有還原性,所以確認混合氣中含有H2的實驗現象是:黑色氧化銅變成紅色銅,無水硫酸銅變藍.
故答為:(1)EF→DC→AB→JI→HG (2)黑色氧化銅變成紅色銅,無水硫酸銅變藍

『捌』 若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以測定SO2轉化為SO3的轉化率(1)這些裝置的連接順序(按氣體左右的方向)是

(1)因從溶液中反應生成氣體中混有水蒸氣,所以產生的氣體首先經過乾燥裝置Ⅴ,然後版再進行二氧化硫氣體權的催化氧化即經過裝置Ⅱ,然後是收集S03,S03的熔點是16.8℃,沸點是44.8℃,所以選擇裝置Ⅳ進行冷卻,使三氧化硫與二氧化硫分離,最後在Ⅲ中吸收未反應的SO2,故答案為:h;i;b;c;f;g;d;
(2)為保證產生的二氧化硫盡可能多的轉化為三氧化硫,應先先加熱V2O5,後緩緩滴入濃硫酸,故答案為:先加熱V2O5,後緩緩滴入濃硫酸;
(3)裝置IV處是用來冷卻三氧化硫氣體,使之變成液態或固態,從而收集得到三氧化硫,所以可以在Ⅳ處看到有無色(或白色)晶體(或固體)生成,故答案為:有無色(或白色)晶體(或固體)生成;
(4)nmolNa2SO3粉末與足量濃硫酸反應生成nmol二氧化硫,當反應結束時,Ⅲ處增重的部分為未反應的二氧化硫,則轉化了的二氧化硫的質量為:64n-m,所以實驗中SO2的轉化率為

64n?m
64n
×100%,故答案為:
64n?m
64n
×100%.

『玖』 為測定由CO、NH3、CO2、H2組成的混合氣體中各成分的體積分數,請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簡單實驗(裝置不能重

(1)由於CO通過②時,會轉化為CO2,應先檢驗CO2,並除盡,應先通過鹼石灰;由於NH3可以回與CuO反應,影響測答定結果,所以用濃硫酸除去;CO和H2,都有還原性,通過灼熱的CuO,CO被氧化為,用③吸收,所以,順序為:④①②③,故答案為:④;②;③;
(2)通過裝置③的氣體為CO2,可以與Ba(OH)2發生離子反應,寫出離子方程式為:CO2+Ba2++2OH-=BaCO3↓+H2O,故答案為:CO2+Ba2++2OH-=BaCO3↓+H2O;
(3)若裝置③和④的位置互換,則通過裝置③時,會帶出水蒸氣,被吸收氨氣的裝置②吸收,則造成巨大誤差,故答案為:會造成NH3體積測定時的巨大誤差.

與使用下列各裝置設計一個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設備能代替路由器 瀏覽:158
銅陵在古代有什麼儀器 瀏覽:849
薄層色譜分離實驗裝置圖 瀏覽:971
福州五金機電在哪裡 瀏覽:530
雪佛蘭開拓者如何在儀表查油耗 瀏覽:855
大眾途觀換完機油怎麼消除儀表盤 瀏覽:217
超聲波機器壓不緊怎麼回事 瀏覽:856
設備上330是什麼意思 瀏覽:101
沃得500植保機械多少錢 瀏覽:686
魚線輪軸承數81是什麼意思 瀏覽:247
對什麼什麼做實驗裝置 瀏覽:333
機械設備安全防護裝置分類 瀏覽:156
學校檢查儀容儀表的部門叫什麼 瀏覽:197
鴻順德五金機電城7棟怎麼樣 瀏覽:524
如何更換汽車儀表盤的時間表 瀏覽:303
有什麼儀器可以隔牆傷人 瀏覽:3
輪軸承壽命多少公里 瀏覽:895
世嘉經典軸承間隔怎麼調整 瀏覽:369
現代機車採用什麼軸承軸箱 瀏覽:850
蒸氣閥門需要年檢嗎 瀏覽:163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