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系統
1.系統構成:由間隔層綜合自動化系統(包含監控單元和通訊匯流排)及變電站層監控系統構成;
2.系統特點:分層分布式結構,集測量、保護、控制、監測故障錄波及其分析、運行日誌、事件存儲、保護投退、通訊及參數設置等多功能於一體;
3.適用范圍:10KV電壓等級的輸配電線路保護,主設備保護和測量控制系統;
4.保護單元:線路、主設備保護裝置,調壓電容裝置,小電流接地選線、微機五防和其他自動化裝置;
5.監控軟體規約:建立在IEC61968、IEC61970組件構架標准(SCADA/EMS)要求之上的平台級監控軟體系統; 間隔層自動化系統主要由各種保護單元構成如線路保護裝置、主設備保護、調壓電容裝置、小電流接地選線、 微機五防裝置和自動化裝置組成。在橫向方面,間隔層的設備或監控單元均可直接下放到開關櫃就地安裝,大大減少了二次接線,各間隔設備相對獨立,只僅僅處於同一現場通訊匯流排上。在安裝方式
上,可採用分散、集 中組屏等安裝方式。間隔層完成電量和非電量的採集計算,實現對設備、線路等的保護或控制,並為變電站層 監控系統提供可靠的通訊介面。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監控系統是將變電站的二次設備(包括測量儀表、信號系統、繼電保護、自動裝置和遠動裝置等)經過功能組合和優化設計,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現代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信號處理技術,實現對全變電站的主要設備和輸、配電線路的自動監視、測量、自動控制和微機護,以及與調度通信等綜合性的自動化功能。
變電站層自動化系統同樣採用分布式結構,包括監控後台軟體、當地監控PC機、遠動通信介面和用於專業管理的工程師站PC機以及專用設備和網路設備等。有許多提供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監控系統方案的生產商如三旺通信、瑞科電氣、三意時代等,同時提供多種系統中的產品以及相關搭建問題。變電站層自動化系統通過組態完成全站檢測功能,全面提供線路、 主設備等的電量、非電量等運行數據,完成對變壓器、斷路器等設備的控制等,並具有保護信息記錄與分析、 運行報表、故障錄波等功能。
2. 風電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成套設備 到底是啥
很多東西。
線路保護測控櫃,主變保護測控櫃,故障錄波櫃,故障錄波與信息處理屏,公用測控櫃,電能計量屏,頻率電壓緊急控制裝置,電能質量監測櫃,二次安防設備,電力調度數據網接入設備櫃,風電功率預測系統,風功率控制系統,升壓站微機監控系統,主機工作站,工程師工作站,遠動工作站,電壓無功控制裝置,通信介面櫃,微機五防系統,網路設備,列印機,衛星對時裝置,軟體,遠程監控接入設備,風電功率控制系統AGC/AVC,視頻監視及門禁系統。
3.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結構模式
從國內、外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的開展情況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幾種結構:1)分布式系統結構
按變電站被監控對象或系統功能分布的多台計算機單功能設備,將它們連接到能共享資源的網路上實現分布式處理。這里所談的『分布』是按變電站資源物理上的分布(未強調地理分布),強調的是從計算機的角度來研究分布問題的。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結構,要做到完全分布式結構,在可擴展性、通用性及開放性方面都具有較強的優勢,然而在實際的工程應用及技術實現上就會遇到許多目前難以解決的一系列問題,如在分散安裝布置時,惡劣運行環境、抗電磁干擾、信息傳輸途徑及可靠性保證上存在的問題等等,就目前技術而言還不夠十分成熟,一味地追求完全分布式結構,忽略工程實用性是不必要的。
2)集中式系統結構
系統的硬體裝置、數據處理均集中配置,採用由前置機和後台機構成的集控式結構,由前置機完成數據輸入輸出、保護、控制及監測等功能,後台機完成數據處理、顯示、列印及遠方通訊等功能。目前國內許多的廠家尚屬於這種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有以下不足:前置管理機任務繁重、引線多,是一個信息『瓶頸』,降低了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即在前置機故障情況下,將失去當地及遠方的所有信息及功能,另外仍不能從工程設計角度上節約開支,仍需鋪設電纜,並且擴展一些自動化需求的功能較難。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結構形成的原由,變電站二次產品早期開發過程是按保護、測量、控制和通信部分分類、獨立開發,沒有從整個系統設計的指導思想下進行,隨著技術的進步及電力系統自動化的要求,在進行變電站自動化工程的設計時,大多採用的是按功能『拼湊』的方式開展,從而導致系統的性能指標下降以及出現許多無法解決的工程問題。
3)分層分布式結構
按變電站的控制層次和對象設置全站控制級(站級)和就地單元控制級(段級)的二層式分布控制系統結構。
站級系統大致包括站控系統(SCS)、站監視系統(SMS)、站工程師工作台(EWS)及同調度中心的通信系統(RTU):
站控系統(SCS):應具有快速的信息響應能力及相應的信息處理分析功能,完成站內的運行管理及控制(包括就地及遠方控制管理兩種方式),例如事件記錄、開關控制及SCADA的數據收集功能。
站監視系統(SMS):應對站內所有運行設備進行監測,為站控系統提供運行狀態及異常信息,即提供全面的運行信息功能,如擾動記錄、站內設備運行狀態、二次設備投入/退出狀態及設備的額定參數等。
站工程師工作台(EWS):可對站內設備進行狀態檢查、參數整定、調試檢驗等功能,也可以用便攜機進行就地及遠端的維護工作。
上面是按大致功能基本分塊,硬體可根據功能及信息特徵在一台站控計算機中實現,也可以兩台雙備用,也可以按功能分別布置,但應能夠共享數據信息,具有多任務時實處理功能。
段級在橫向按站內一次設備(變壓器或線路等)面向對象的分布式配置,在功能分配上,本著盡量下放的原則,即凡是可以在本間隔就地完成的功能決不依賴通訊網,特殊功能例外,如分散式錄波及小電流接地選線等功能的實現。
4. 變電站自動化有什麼優點實現變電站無人值守應具備哪些條件
所謂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就是將變電站的微機監控、微機保護和微機遠動裝置的功能統一起來,充分發揮微機作用、提高變電站自動化水平、提高變電站自動裝置的可靠性、減少變電站二次系統連接線的綜合自動化系統。它可以完成遠動、保護、操作(防誤)、測量、故障錄波、事故順序記錄和運行參數自動記錄等功能,並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可以實現變電站無人值班運行。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的優點是:大大地簡化了變電站二次部分的硬體配置,避免了重復;大大地簡化了變電站二次設備之間的連線;大大地減輕了安裝施工和維護工作量,也降低了總造價;為運行管理自動化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礎。
無人值守變電站,是指沒有經常性運行值班人員的變電站,該站的運行狀態(包括必需的各種量值、潮流方向、開關電器的位置、變壓器調壓分接頭位置、補償電容器投切組數等),經本變電站的微機遠動終端裝置RTU處理後,再經遠動通道轉送至上一級電力主管部門的計算機系統,並在監示器CRT和系統擬屏上顯示出來,也可以列印製表,供調度值班人員隨時監視查詢,然後作出相應的處理。在電力調度綜合自動化系統中,可由計算機保護系統直接進行計算判斷,並自動處理。反之,調度人員可通過遠動監控系統對無人值班變電站內的可控設備進行遙控,遙調,遙信,遙測等」四遙」操作,在電力調度綜合自動化系統中則可完成原有變電站運行值班人員的職責,因此變電站內就不需專門的運行值班人員,所以稱為無人值班變電站。無人值守變電站離不開微機保護,微機保護無人值守是先決條件,應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前端綜合監控設備(音視頻監控、環境變數監控、出入口監控等)、綜合監控主機、綜合監控軟體;第二部分:網路傳輸部分(寬頻網路、無線網路、ADSL或行業用戶專網);第三部分:管理中心軟體平台,無人值守伺服器、監控終端、MIS網路終端等。
5.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設備包括哪些
這個面很廣,包括監控主站系統、保護測控裝置、遠傳裝置以及安全監視系統等可以進行遠內方容控制的系統。
專業點來說,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等實現對變電站二次設備(包括繼電保護、控制、測量、信號、故障錄波、自動裝置及遠動裝置等)的功能進行重新組合、優化設計,對變電站全部設備的運行情況執行監視、測量、控制和協調的一種綜合性的自動化系統。它是一項提高變電站安全、可靠穩定運行水平,降低運行維護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向用戶提供高質量電能服務的一項措施。隨著自動化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等高科技的飛速發展,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廣泛採用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是通過後台監控機對變電站全部一次設備及二次設備進行監視、測量、記錄、並處理各種信息,對變電站的主要設備實現遠方控制操作功能。
6. 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
從上圖可以看出這種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 是上海聚仁電力研發的,該系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等實現對變電站二次設備(包括繼電保護、控制、測量、信號、故障錄波、自動裝置及遠動裝置等)的功能進行重新組合、優化設計,對變電站全部設備的運行情況執行監視、測量。
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基本特點:
■分層:該系統分間隔層和站控層兩層,層與層之間相對獨立,通過具有冗餘結構的前置層(通訊管理機)設備連接通信。間隔層設備包括保護設備、數據採集、控制設備及指示顯示部分等。站控層設備包括工控機、綜合自動化監控軟體,可組單機網路,也可組多機熱備用網路。站控層通過通信管理機與間隔層通信,實現站級協調、優化控制和當地監控;同時實現與遠方調度中心的通信。既可完成RTU四遙和遠程接入功能,也可直接進入上一級調度網路。
■分布:間隔層以站內一次設備(如變壓器、電機、線路等)為間隔對象,面向對象,綜合分析電站對信息的採集控制要求,分布式配置小型化、高可靠性的微機保護和測控單元裝置。各間隔單元相對獨立,通過可選擇的RS485、CAN、乙太網等網路互聯。在功能分配上,凡可以在本間隔單元就地完成的功能,不依賴通信網路,即使網路癱瘓也不影響保護迅速切除故障。由於採用保護、測控一體化小型化設計,屏櫃的數量較傳統設計大為減少。
■分散:系統對35KV及以下電壓等級的二次保護和監控單元設備,可選擇就地分散安裝在開關櫃上,做到地理位置上的分散。對於無人值班的35KV及以下電站,根據用戶需要,站控層的設備也可移到調度中心或集控站,電站內不設當地監控而只留介面,當維護人員進入電站時,使用便攜機即可替代後台機。這樣的分層、分布和分散式系統與集中式系統相比,具有明顯優點:提高了系統可告性,任一部分設備有故障時,隻影響局部;站內減少了二次電纜和屏櫃,節省了投資,也簡化了施工與維護;提高了系統可擴展性和靈活性,既適用於新建電站,也適用於老站改造;運行維護方便。
■可靠性:間隔層各種保護測控裝置的主功能完全獨立於通訊網路,獨立地保護電網安全運行;各裝置均有大屏漢字液晶顯示,不間斷顯示裝置運行工況,保證了通訊網中斷或後台死機情況下,運行人員依然可監視;保留了簡易的強電控制功能,在各單元設置了獨立於裝置軟體的分合按鈕功能和就地、遠方操作轉換,作為後備操作或檢修操作手段,保證了網路中斷後台死機,甚至裝置故障時,運行人員依然可以操作,同時保證了本級操作時,其它級處於閉鎖狀態,符合分層操作控制要求;保留了強電中央事故和告警接點,啟動事故音響和預告音響,保證了通訊中斷後台死機甚至裝置本身故障的情況下運行人員還可以就地人工操作和監視(聽)。
■靈活性:系列化的面向對象的間隔保護測控裝置,對於任何具有不同規模、不同一次接線、不同要求的電站均可實現電站綜合自動化,這些產品象搭積木一樣配置在一根網路通訊線上,並可以根據一次系統的變化,任意增、減或改變系統中的單元裝置以達到改造或擴建的目的。
■開放性:系統可以實現各種微機保護、自動裝置的通信管理;實現各種測控裝置、智能電能表的通信管理;實現廠站智能輔助設備,如直流電源通信等的通信管理;實現與廠站主計算機系統的通信交互;以及實現與遠動調度、集控中心的數據篩選、處理、轉發等。支持多種通信介面(乙太網、RS232、RS485、RS422、CAN等)和通信規約(如IEC60870-5-101、IEC60870-5-104、IEC60870-5-103、部頒CDT、HostZF、XT9702、SC1801、μ4F、IEC61850等)。通過GPS,自動接受對時和統一系統時間。各設備、裝置通信狀態檢查和監視、記錄。內部數據的再加工處理,邏輯生成,轉發信息的編輯、合成。通過網路,遠程維護和監測。可配置雙機冗餘工作方式,通信通道監視和自動切換。
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實現的兩個原則:
■第一條原則:中低壓變電站採用自動化系統,以便更好地實施無人值班,達到減人增效的目的。
■第二條原則:對高壓變電站(220kV及以上)的建設和設計來說,是要求用先進的控制方式,解決各專業在技術上分散、自成系統,重復投資,甚至影響運行可靠性。
7. 智能變電站的自動化系統是如何構成的
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基本特點,分層:該系統分間隔層和站控層兩層,層與層之間相對獨立,通過具有冗餘結構的前置層(通訊管理機)設備連接通信。間隔層設備包括保護設備、數據採集、控制設備及指示顯示部分等。站控層設備包括工控機、綜合自動化監控軟體,可組單機網路,也可組多機熱備用網路。站控層通過通信管理機與間隔層通信,實現站級協調、優化控制和當地監控;同時實現與遠方調度中心的通信。既可完成RTU四遙和遠程接入功能,也可直接進入上一級調度網路。分布:間隔層以站內一次設備(如變壓器、電機、線路等)為間隔對象,面向對象,綜合分析電站對信息的採集控制要求,分布式配置小型化、高可靠性的微機保護和測控單元裝置。各間隔單元相對獨立,通過可選擇的RS485、CAN、乙太網等網路互聯。在功能分配上,凡可以在本間隔單元就地完成的功能,不依賴通信網路,即使網路癱瘓也不影響保護迅速切除故障。由於採用保護、測控一體化小型化設計,屏櫃的數量較傳統設計大為減少。分散:系統對35KV及以下電壓等級的二次保護和監控單元設備,可選擇就地分散安裝在開關櫃上,做到地理位置上的分散。對於無人值班的35KV及以下電站,根據用戶需要,站控層的設備也可移到調度中心或集控站,電站內不設當地監控而只留介面,當維護人員進入電站時,使用便攜機即可替代後台機。這樣的分層、分布和分散式系統與集中式系統相比,具有明顯優點:提高了系統可告性,任一部分設備有故障時,隻影響局部;站內減少了二次電纜和屏櫃,節省了投資,也簡化了施工與維護;提高了系統可擴展性和靈活性,既適用於新建電站,也適用於老站改造;運行維護方便。
8. 為什麼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成為必然趨勢
第一、隨著我國電力工業和電力系統的發展,對變電站的安全、經濟運行要求越來越高實現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可提高電網的安全、經濟運行水平,減少基建投資,並為推廣變電站無人值班提供了手段;
第二、隨著電網復雜程度的增加,各級調度中心要求更多的信息,以便及時掌握電網及變電站的運行情況;
第三、為提高變電站的可控性,要求採用更多的遠方集中控制、集中操作和反事故措施等;
第四、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可改變傳統的二次設備模式,實現信息共享,簡化系統,減少電纜,減少佔地面積;
第五、對變電站進行全面的技術改造。
9. 廣州供電局對於變電站的防護措施有哪些
解決抗干擾問題可從解決來自自動化裝置內部干擾和外部干擾兩個方面來考慮。
(1) 微機保護測控裝置
① 硬體採取接地、屏蔽、抑弧(如二極體跨接於線圈)、光電隔離、數字濾波、退耦、軟體陷阱、自檢等措施抑制或消除干擾。
② 裝置外殼採用導電箱體, 改善設備接地性能和防磁能力。
③ 要對元器件老化篩選嚴格把關,保證其性能的穩定。盡量切斷各種電磁耦合的途徑。注意保證光電耦合器件的耐壓水平。
④ 盡可能採用直流220V供電。採用不停電電源時宜採用在線式UPS或不停電逆變電源。若採用交流電源宜加低通濾波器和1:1隔離變壓器,以抑制和消除高頻干擾信號。
⑤ 對於保護和外迴路直接相連的部分,應經過光耦迴路隔離。
⑥ 必要時在軟體中增加延時模塊,消除偽遙信。如針對信號繼電器瞬動觸點的動作接觸時間了1:一般大於20ms,誤遙信信號周期T2:一般小於12ms,選擇一個合適的遙信採集軟體延時時間就可以屏蔽相應的遙信干擾信號。
⑦ 對於干擾比較嚴重的遙信信號,在條件許可時盡量將「常開」接點改為「常閉」接點,通過在光耦的輸入端施加電壓減少外界電磁場的干擾。
⑧ 推薦採用光纖通信方式。
(2) 設計和運行管理
① 二次迴路宜選用屏蔽電纜,將控制電纜的備用芯接地,增強屏蔽作用。輸入輸出迴路的走線應強弱分離。
② 對於來自電源迴路的干擾,可採用電源濾波器,以消除傳導和磁場兩種形式的電磁干擾。
③ 對模擬量輸入迴路的干擾,採用靜電屏蔽的方法消除干擾。通過屏蔽體與大地良好的接觸,
將模擬量帶來的強電干擾信號導入大地。反事故措施要求對電壓互感器二次繞組(星形)、三次繞組(開口三角形)的N相必須分開,在保護櫃上一點接地。電流互感器的二次迴路應有一個接地點。
④ 對於接點抖動干擾,必要時可採取雙觸點採集的方式,通過邏輯判斷消除誤報信號。
⑤ 強弱電迴路的端子排應分開布置或增設空端子隔開。
⑥ 保證接地網的良好性, 降低故障電流引起的地電位升高。
⑦ 保護裝置上的屏蔽地必須做到完好接地
⑧ 未使用的交流端子應予以短接。
3 幾點建議
(1) 變電站具有復雜的電磁環境, 因此選用設備時應注意根據自動化設備生產廠家的保證值,合理的確定自動化設備安裝位置或根據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場合,適當要求設備的抗干擾水平。抗擾性試驗是檢驗設備抗干擾能力的重要方法,IEC 61000-2-5根據設備安裝環境劃分了五個試驗等級供選擇,與變電站環境相關的等級如表1所示。
表1中分級是按照隔離開關操作引起的影響程度作出推薦規定的。與隔離開關操作相比,斷路器操作所引起的暫態電磁場的幅值較小,主導頻率高,脈沖總數少,可以適當下調試驗等級。目前國家有關標准對快速瞬變干擾試驗等級的要求為「對發電廠、變電所和工廠中正常使用的量度繼電器和保護裝置應優先採用III級」,但對於特殊的斷路器類型以及負載迴路電感量較大的場合缺乏具體的指導意見,因此應加強該方面的研究,以指導設計選型和設備製造工作。根據現場運行實踐經驗,建議對控制室集中布置的自動化設備要求達到抗快速瞬變千擾III級的水平。分散布置於開關櫃上或斷路器附近,並且斷路器分斷特性易引起快速瞬變過程條件下的自動化設備要求達到抗快速瞬變干擾Ⅳ級的水平。
(2) 加強電磁干擾分析和計算技術及模擬模擬技術的研究。採用EMTP電磁暫態模擬計算軟體、CDEGS軟體包等可以分析斷路器分合所引起的瞬態響應分析,但由於上述軟體包通用性強,加之斷路器類型較多, 因此在具體分析瞬態干擾問題時還不能滿足設計開發和試驗的要求,有待於電力自動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改變電壓的場所。為了把發電廠發出來的電能輸送到較遠的地方,必須把電壓升高,變為高壓電,到用戶附近再按需要把電壓降低。這種升降電壓的工作靠變電站來完成。變電站的主要設備是開關和變壓器。按規模大小不同,稱為變電所、配電室等。
變電站變電站(Substation)是把一些設備組裝起來,用以切斷或接通、改變或者調整電壓,在電力系統中,變電站是輸電和配電的集結點,變電站主要分為:升壓變電站,主網變電站,二次變電站,配電站。
變電站是電力系統中變換電壓、接受和分配電能、控制電力的流向和調整電壓的電力設施,它通過其變壓器將各級電壓的電網聯系起來。
變電站起變換電壓作用的設備是變壓器,除此之外,變電站的設備還有開閉電路的開關設備,匯集電流的母線,計量和控制用互感器、儀表、繼電保護裝置和防雷保護裝置、調度通信裝置等,有的變電站還有無功補償設備。 變電站的主要設備和連接方式,按其功能不同而有差異。
變壓器是變電站的主要設備,分為雙繞組變壓器、三繞組變壓器和自耦變壓器即高、低壓每相共用一個繞組,從高壓繞組中間抽出一個頭作為低壓繞組的出線的變壓器。電壓高低與繞組匝數成正比,電流則與繞組匝數成反比。
變壓器按其作用可分為升壓變壓器和降壓變壓器。前者用於電力系統送端變電站,後者用於受端變電站。變壓器的電壓需與電力系統的電壓相適應。為了在不同負荷情況下保持合格的電壓有時需要切換變壓器的分接頭。
按分接頭切換方式變壓器有帶負荷有載調壓變壓器和無負荷無載調壓變壓器。有載調壓變壓器主要用於受端變電站。
電壓互感器和電流互感器。它們的工作原理和變壓器相似,它們把高電壓設備和母線的運行電壓、大電流即設備和母線的負荷或短路電流按規定比例變成測量儀表、繼電保護及控制設備的低電壓和小電流。在額定運行情況下電壓互感器二次電壓為l00V,電流互感器二次電流為5A或1A。電流互感器的二次繞組經常與負荷相連近於短路,請注意:絕不能讓其開路,否則將因高電壓而危及設備和人身安全或使電流互感器燒毀。
開關設備。它包括斷路器、隔離開關、負荷開關、高壓熔斷器等都是斷開和合上電路的設備。斷路器在電力系統正常運行情況下用來合上和斷開電路故障時在繼電保護裝置控制下自動把故障設備和線路斷開,還可以有自動重合閘功能。在我國,220kV以上變電站使用較多的是空氣斷路器和六氟化硫斷路器。
隔離開關(刀閘)的主要作用是在設備或線路檢修時隔離電壓,以保證安全。它不能斷開負荷電流和短路電流,應與斷路器配合使用。在停電時應先拉斷路器後拉隔離開關,送電時應先合隔離開關後合斷路器。如果誤操作將引起設備損壞和人身傷亡。
負荷開關能在正常運行時斷開負荷電流沒有斷開故障電流的能力,一般與高壓熔斷絲配合用於10kV及以上電壓且不經常操作的變壓器或出線上。
為了減少變電站的佔地面積近年來積極發展六氟化硫全封閉組合電器(GIS)。它把斷路器、隔離開關、母線、接地開關、互感器、出線套管或電纜終端頭等分別裝在各自密封間中集中組成一個整體外殼充以六氟化硫氣體作為絕緣介質。這種組合電器具有結構緊湊體積小重量輕不受大氣條件影響,檢修間隔長,無觸電事故和電雜訊干擾等優點,具有發展前765kV已在變電站投人運行。目前,它的缺點是價格貴,製造和檢修工藝要求高。
變電站還裝有防雷設備,主要有避雷針和避雷器。避雷針是為了防止變電站遭受直接雷擊將雷電對其自身放電把雷電流引入大地。在變電站附近的線路上落雷時雷電波會沿導線進入變電站,產生過電壓。另外,斷路器操作等也會引起過電壓。避雷器的作用是當過電壓超過一定限值時,自動對地放電降低電壓保護設備放電後又迅速自動滅弧,保證系統正常運行。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氧化鋅避雷器。 簡單來說變電站有幾個方面要求做防雷,一是直擊雷防護(主要保護建築物和變電站設備),二是線路防雷(防止雷電波侵入)、三是控制系統防雷(很多是無人值守機房,分為電源和信號防雷)
簡單的說防直擊雷就是架設避雷針並有效接地(有很多要求獨立接地)
。線路防雷主要就是安裝避雷器並有效接地。控制系統防雷主要是做等電位和分級防護。
10. 綜合自動化裝置是什麼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等實現對變電站二次設備(包括繼電保護、控制、測量、信號、故障錄波、自動裝置及遠動裝置等)的功能進行重新組合、優化設計,對變電站全部設備的運行情況執行監視、測量、控制和協調的一種綜合性的自動化系統。通過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內各設備間相互交換信息,數據共享,完成變電站運行監視和控制任務。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替代了變電站常規二次設備,簡化了變電站二次接線。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是提高變電站安全穩定運行水平、降低運行維護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向用戶提供高質量電能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
功能的綜合是其區別於常規變電站的最大特點,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 以數據通訊為手段,以信息共享為目標.
綜合自動化實現的兩個原則:
一是中低壓變電站採用自動化系統,以便更好地實施無人值班,達到減人增效的目的;
二是對高壓變電站(220kV及以上)的建設和設計來說,是要求用先進的控制方式,解決各專業在技術上分散、自成系統,重復投資,甚至影響運行可靠性。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變電站綜合自動化裝置,它涉及電力系統中控制、保護、監測等功能一體化自動控制設備。它由電流電壓互感器、低通濾波器、A/D模數變換器、中央處理器、光電耦合器、鍵盤、漢字液晶器、電源等部件組成。它把外部保護測量電壓、電流量經互感器、模數變換後輸入中央處理器,同時把外部電控制開入量經光電耦合器輸入中央處理器,進行邏輯判斷處理後實現過流保護、低周減載、重合閘、過欠壓保護、過負荷保護等功能控制。本實用新型還具有電路簡單、性能穩定、運行可靠、操作維護方便等特點,適合在電力系統變電站、開閉所等完成保護、控制監測等功能。(http://www.patent-cn.com/H02H/CN26383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