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方案如下:①讓一輛小車從斜面上某位置由靜止
(1)實驗中通過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來比較小車動能的大小;
(2)甲、乙兩圖,小車從同一高度滑下,到的同一水平面時的速度相同;
要探究動能與質量的關系,應使小車的速度相同,質量不同,所以應選擇甲、乙進行比較;
(3)甲、丙兩圖,小車的質量相同,從不同位置撞擊木塊,由於阻力作用,則撞擊木塊時的速度會不同,要探究動能與速度的關系,應使小車的質量相同,速度不同,所以應選擇甲、丙進行比較.
故答案為:(1)木塊被推動的距離;小車;(2)甲、乙;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相同;(3)甲、丙;小車從不同位置撞擊木塊,速度不同.
⑵ 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時,先適當墊高木板,然後由靜止釋放小車,小車在橡皮條彈力的作用下被彈出,沿木
(1)小車下滑時受到重力、細線的拉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要使拉力等於合力,則應該用重力的下滑分量來平衡摩擦力,故可以將長木板的一段墊高;
(2)紙帶在橡皮條的作用下做加速運動,橡皮條做功完畢,則速度達到最大,此後做勻速運動;
故答案為:(1)平衡摩擦力;(2)後面均勻部分.
⑶ 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為消除摩擦力的影響,實驗前必須平衡摩擦力.(1)某同學平衡
(1)小車由靜止下滑,說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大於摩擦力,因此平衡過度,所以內該同學的容操作錯誤,
正確的操作應該為給小車一個初速度,小車能夠帶動紙帶勻速下滑.
(2)如果這位同學先如(1)中的操作,導致平衡摩擦力過度,因此當小車上還沒有掛砂和砂桶時,小車應該就已經有加速度了,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3)根據△x=aT2,運用逐差法得,a=
(s3+s4)?(s1+s2) |
4T2 |
5 |
f |
[(s3+s4)?(s1+s2)]f2 |
100 |
(2.41+3.03?1.21?1.83)×10?2×502 |
100 |
[(s3+s4)?(s1+s2)]f2 |
100 |
⑷ 如圖所示,是「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把小車放在______(選填「光滑」或「粗糙」)的水平
(1)實驗桌面越光滑越好,小車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小,摩擦力對實驗影響小,因此把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2)砝碼個數相等,表示小車受到的拉力相等,根據圖示的情況,還可以確定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所以小車將處於靜止狀態.
(3)所掛鉤碼個數相等,說明拉力相等,轉動後,拉力不在同一直線上,此時的小車受到的不再是平衡力,所以小車將轉動,直到拉線在一條直線上再靜止.
(4)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那麼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故答案為:(1)光滑;(2)相等;(3)不在一條直線;轉動;在一條直線上;(4)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那麼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⑸ 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放在長木板上的小車由靜止開始在幾條橡皮筋的作用下沿木板運
A、實驗中橡橡皮筋對小車所做功認為是合外力做功,因此需要平衡摩擦力,故長木板要適當傾斜,以平衡小車運動中受到的阻力,故A錯誤;
B、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是一根橡皮筋做功的倍數,則不同規格的橡皮筋不可用,故B錯誤;
C、實驗中改變拉力做功時,為了能定量,所以用不同條數的橡皮筋且拉到相同的長度,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才有倍數關系,故C正確;
D、需要測量出加速的末速度,即最大速度,也就是勻速運動的速度,所以應選用紙帶上打點最均勻的部分進行計算,故C錯誤,D正確.
故選:CD.
⑹ 如圖是研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圖.實驗步驟如下:(1)先讓小車受到大小相等.方向______的兩個力的
(1)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知,要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需先讓木塊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作用;
(2)鉤碼的個數相等,表示木塊受到的拉力相等,根據圖示的情況,還可以確定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所以木塊將處於靜止狀態.
(3)把木塊旋轉使兩邊的拉力不在一條直線上,放開手後,觀察到木塊不會靜止,而是轉動到原來的位置.
(4)兩個力要彼此平衡必須同時滿足四個條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並且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故答案為:(1)相反;(2)相等;(3)一條直線上;轉動到原來的位置;(4)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並且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⑺ 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1)每次都讓小車從同一個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下滑,是
(1)根據控制變數法的思想;讓小車從同一個斜面的同一高度位置專由靜止開始滑下,是屬為了使小車滑到斜面底端時具有相同速度;
(2)觀察圖中三次實驗,小車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這說明小車受到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對比三幅圖,不難看出:水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減小的越慢,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
(4)在此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出:運動物體不受外力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故答案為:(1)速度;(2)粗糙程度;(3)小;遠;(4)勻速直線運動;牛頓第一定律.
⑻ 讓小車從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滑下目的是什麼
(1)當小車沿斜面向下運動時,小車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G,方向豎直向下;還受到斜面施加的支持力F,方向垂直於接觸面向上;以及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過小車重心分別沿豎直向下、垂直於斜面向上以及沿斜面向上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分別用G、F和f表示;如圖所示: (2)讓小車從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靜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相等; (2)圖中標記③的距離最遠,說明其表面是最光滑的,故應該是木板表面停下的位置; (3)分析可知: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推理可知:運動小車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它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做勻速直線運動,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容. 故答案為:(1)見上圖;(2)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相等;(3)木板;(3)慢;做勻速直線運動.
⑼ 如圖是研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讓同一小車從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靜止滾下,在粗糙程度不同
(1)實驗的目的是研究運動的小車與所受外力 的關系.
(2)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運動的距離越遠.
(3)通過木塊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運動的遠近,
推理得出:在理想情況下,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外力,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
故分別填:外力;遠;勻速直線.
⑽ 用如圖1(甲)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為消除摩擦力的影響,實驗前必須進行平衡摩擦力.(1)
(1)小車由靜止下滑,說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大於摩擦力,因此平衡過度回,所以該同學的操作答不正確,正確的操作應該為逐漸調節木板不帶定滑輪的一端,給小車一個初速度,小車能夠帶動紙帶勻速下滑.
(2)如果這位同學先如(1)中的操作,導致平衡摩擦力過度,因此當小車上還沒有掛砂和砂桶時,小車應該就已經有加速度了,故圖象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3)由題意可知兩計數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T=4T,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推論有:
s3?s1=2a1△T2
s4?s2=2a2△T2
則a=
=a1+a2 2
,[(s3+s4)?(s1+s2)] 64T2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得:
vB=
=xAC 2△T
=0.19m/s0.0183+0.0121 2×0.08
故答案為:(1)該同學的操作不正確.
應該這樣操作:逐漸調節木板不帶定滑輪的一端,直到給小車一定的初速度,小車能沿木板作勻速直線運動;
(2)C;
(3)
;0.19m/s.
[(s3+s4)?(s1+s2)] 64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