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變電站接地包括哪些
首先要了解:要達到的阻值(按規定是0.5歐),土壤電阻率(很重要),地網設計使用年限(規范中是年),地理位置與防雷擊等級也要了解,當然可用資金情況是最關鍵的。
設計時要考慮的是:變電所內,不同用途和不同電壓的電氣裝置、設施,應使用一個總的接地裝置,接地電阻應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設備接地引下線及地網主幹線滿足3KA接地短路電流的熱穩定要求。變電所接地裝置的型式和布置,考慮保護接地的要求,應降低接觸電位差和跨步電位差,並應符合規范要求。直擊雷的防護,防雷電反擊和感應雷的處理方法。
了解了這些資料,才能決定接地材料的選用,接地材料的數量,地網形式,防腐措施,施工工藝。
比如地質情況限制,你可以考慮是否做深井埋地和水下地網,離子接地體之類的,強腐蝕地方,可以考慮使用非金屬接地體等等。
由於要求很多,建議不要草率的不經理論計算就施工,最好請專業的設計院設計一下,安全生產第一。 接地體與接地體間間距不對,這樣會有屏蔽,接地體材料是否達到使用年限也是個問題,跨步電壓不能。專業設計專業施工。
變電站接地,不能草率的,不負責任的施工,接地做得好與壞跟接地材料的選擇,合理的布劃接地網路,施工工藝都有很大關系,必須認真的研究。
B. 某工廠變配電所防雷保護與接地裝置設計
1,屋面頂沿四周一圈,屋面中間再來兩根橫的,離面200,中間再來一根直的,回與兩橫交錯部位要焊接,再在答對稱角引兩接地線到地下,與接地網連接,以上可用直徑10MM鍍鋅圓鋼。
2,變壓器室,低壓室內,在所在地面400MM高處用40*4貶鋼焊一圈,所有帶電設備都要與接地圈焊接,變壓器底座至少要有兩個以上接地點連接。
3,接地網,在變配電所四周,離地基不少於3米遠,每五米遠打一接地樁,樁兩米五,打下後頂面要低於地面對300MM,不少於15個樁,都要用40*4鍍鋅連接,焊面不少於3個,如用接地模塊,不得少於10個,模塊頂面要低於地面800MM以上。
4,接地網到變配電所引入點每處不少於二個,配電房要三個
C. 接地裝置是怎樣設置的有什麼具體要求(一)
接地裝置的設置及要求:
1、一般要求
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接地體,節約投資,如果實地測量的自然接地體電阻已滿足接地電阻值的要求而且又滿足熱穩定條件時,不必再裝設人工接地裝置,否則應裝設人工接地裝置作為補充。
人工接地裝置的布置應使接地裝置附近的電位分布盡量均勻,以降低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保證人身安全。
2、自然接地體的利用
建築物的鋼結構和鋼筋、行車的鋼軌、埋地的金屬管道(可燃液體和可燃可爆氣體的管道除外)以及敷設於地下而數量不少於兩根的電纜金屬外皮等,均可作為自然接地體。變配電所可利用它的建築物鋼筋混凝土基礎作為自然接地體。利用自然接地體時,一定要保證電氣連接良好。
3、人工接地體的裝設
人工接地體有垂直埋設和水平埋設兩種基本結構型式。
常用的垂直接地體為直徑50mm、長2.5m的鋼管或L50×5的角鋼,為了減少外界溫度變化對流散電阻的影響,埋入地下的垂直接地體上端距地面不應小於0.7m。
對於敷設在腐蝕性較強的場所的接地裝置,應根據腐蝕的性質,採用熱鍍錫、熱鍍鋅等防腐蝕措施,或適當加大截面。
當多根接地體相互靠近時,入地電流的流散相互排擠,這種影響稱為屏蔽效應。這使接地裝置的利用率下降,所以垂直接地體的間距不宜小於5m,水平接地體的間距也不宜小於5m。
接地網的布置,應盡量使地面的電位分布均勻,以減小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人工接地網外緣應閉合,外緣各角應作成圓弧形。35~110kV/6~10kV變電所的接地網內應敷設水平均壓帶。為了減小建築物的接觸電壓,接地體與建築物的基礎間應保持不小於1.5m的水平距離,一般取2~3m。
D. 10KV配電設備的接地網怎麼設計
接地網設計內容及原則
2.1 接地網設計相關內容
首先,需要確定接地網入地電流。一方面,在計算接地網入地電流時需要充分考慮電力系統未來的發展,另一方面,故障電流經過會在接地電阻產生壓降使電位升高,由於地電位升高受二次電纜與二次設備交流絕緣耐壓值影響,因此要考慮二次電纜芯線上產生的感應電位。
其次,需要調研接地網處的土壤地質情況,了解接地網區域的土壤電阻率。一般是通過鑽孔來掌握土壤均勻情況和測量土壤電阻率,使用物探法勘探地質結構可得到電阻率分布圖,還需要現場測試鋼等金屬在當前土壤環境下的腐蝕速率,以便於為接地網導體的材料選擇和設計提供准確的依據。
第三,需要合理確定接地網面積,增加接地網面積可有效降低接地電阻,其效果好於增加接地網導體。因此在確定接地網面積時,需要先考慮系統所處的位置情況,將電力系統的相關設施均包括在內,將接地網設計為矩形或方形形狀。
第四,接地電阻的確定。《電力設備接地設計技術規程》對電力系統接地網的接地電阻有明確具體的要求,通常≤0.5Ω,如果所處區域土壤電阻率較高,接地電阻要滿足規定要求的技術經濟性不合理,可允許接地電阻≤5Ω,但需要採取電位隔離、均壓等措施來確保接觸電位差等滿足要求,並測繪電位分布曲線。
第五,合理確定接地導體尺寸。要根據故障電流大小來確定接地導體的具體尺寸,例如主要配電設備的接地導體尺寸應稍大,接地導體長度也應符合一定要求,以確保接觸電壓在安全容許值內。由於跨步電壓一般小於接觸電壓,因此通常接地導體的長度計算以接觸電壓為依據,而且轉移電勢的限制難度較大,故多不以轉移電流來進行計算。確定接地導體長度和間距後,便可對接地網進行整體的布置,由於可以認為電流經管道等設施入地,通常接地網導體的長度計算還要考慮深埋管道或是金屬材質的基礎樁等設施,確保總體的導體長度和尺寸合理。
2.2 接地網設計原則
首先,為盡量降低接地網的接地電阻,可將地基鋼筋等金屬接地體納入接地網系統內,保證通流容量在容許值內,接地網導體的分流效果滿足設計要求。
其次,為了避免電流過於集中,可基於自然接地物再以人工接地體作輔助補充,形成連續接地導體回環,從而控制接地網區域的高電位。並在回環內沿著設備布置方向設置平行接地導體,縮短設備的接地連接。
第三,埋深通常在0.5m-1.0m,而間距保持在10.0m-15.0m,接地導體一般選擇圓鍍鋅鋼材質,需確保水平接地導體搭接可靠,而垂直接地極可設置在主要配電設備處或避雷器附近,尤其是在高電阻率土壤條件下設置長垂直接地極效果很好。
3 接地方式的選擇與設計
在接地網的接地方式中,主要包括中性點不接地方式、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方式、中性點經低電阻接地方式和中性點直接接地方式等。其中中性點不接地方式的優勢在於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線電壓不變,因此三項設備可維持正常運行,缺點在於可能產生異常過電壓,而且在10kV配電網中需要每相對地電容值≤0.04μF方可確保人身直接觸及網路不致傷亡,但實際上這一數值是難以實現的,漏電接地保護僅能防護間接接觸而無法防護直接接觸的安全。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方式的運行可靠性在所有接地方式中最高,發生瞬間故障時可自動熄弧,故障點對地電位低,單相接地異常過電壓小於2.8倍相電壓,且殘流過零後故障相電壓的幅值和恢復時間得到限制,有效的避免了接地電弧重燃,可在欠補償、全補償和過補償狀態下良好運行,不發生串聯諧振過電壓,並且運行管理簡單,是最適合10kV電力系統配電設備接地網選擇的一種接地方式。中性點經低電阻接地方式的繼電保護簡單,系統運行維護也十分簡單,而且單相接地異常過電壓不大於2.5倍相電壓,但綜合投資較高,供電可靠性較低,還可能嚴重干擾通信設備,且故障點對地電位高,容易導致安全事故。中性點直接接地方式投資省,單相接地故障情況下其他相電壓升幅最低,但對通信設備的干擾嚴重,單相接地電流大。
因此,在10kV中壓配網中消弧線圈接地形式的使用最為廣泛,當單相接地電容電流超過了允許值10A時,所有的中性點接地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來解決。但是如果電流超過150A時,電流中的諧波電流分量和有功電流分量可能大於10A,這就使消弧線圈接地不能對那部分電流進行補償,可使用經低電阻接地運行方式。我們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將消弧線圈的補償作用充分發揮,將節點電流的數值降到最小,這樣就算有殘余電流通過,接地電弧也可以自動熄滅.
我們通過調節電感參數可以使消弧線圈完成以下運行;在全補償狀態下,電流和系統的電容電流處於對等的關系,這時消弧線圈在接地過程中故障線路的電流等於故障殘余電流和電容電流之差,同時電流值不斷縮小,使接地保護的靈敏性不斷降低,這樣就會形成鐵磁諧振,需要加裝消諧裝置。當配電網在運行過程中發生改變,需要及時對消弧線圈進行調整,並且合理補償將補償時間縮到最短。
詳細內容參見: http://www.civilcn.com/dianqi/dqlw/1388738249243107.html
E. 電氣設備接地有何要求
標准接地電阻規范要求:
1、獨立的防雷保護接地電阻應小於等於10歐;
2、獨立的安全保護接地電阻應小於等於4歐;
3、獨立的交流工作接地電阻應小於等於4歐;
4、獨立的直流工作接地電阻應小於等於4歐;
5、防靜電接地電阻一般要求小於等於100歐
6、共用接地體(聯合接地)應不大於接地電阻1歐。
電氣設備接地屬於安全接地,如果是獨立設備,應該不大於4Ω,如果是公共接地應不大於1Ω。
1、應當接地的部分
① 電機、變壓器、開關設備、照明器具、移動式電氣設備、電動工具的金屬外殼或構架。
② 電氣傳動裝置。
③ 電動互感器和電流互感器的二次線圈(繼電保護另有要求時除外)。
④ 室內外配電裝置、控制台等金屬構件以及靠近帶電部位的金屬遮欄和金屬門。
⑤ 電纜終端盒外殼、電纜金屬外皮和金屬支架。
⑥ 安裝在配電線路桿塔上的電氣設備,如避雷器、保護間隙、熔斷器、電容器等金屬外殼和鋼筋混凝土桿塔等。
2、不需接地的部分
① 在不良導電地面 (木質、瀝青等) 的乾燥房間內,當交流電壓為 380V 及以下和直流額定電壓 400V 及以下時,電氣設備金屬外殼不需接地。但當維護人員因某種原因同時可觸及到其他電氣設備中已接地的其他物體時,則應當接地。
② 在乾燥地方,當交流額定電壓為 36V 及以下和直流額定電壓為 110V 及以下時,電氣設備外殼不需接地,但遇有爆炸性危險的除外。
③ 電壓為 220V 及以下的蓄電池室內的金屬框架。
④ 如電氣設備與機床的機座間能可靠地接地,可只將機床的機座接地。
⑤ 在已接地的金屬構架上和配電裝置上可以拆下的電器。
接地的作用主要是防止人身遭受電擊、設備和線路遭受損壞、預防火災和防止雷擊、防止靜電損害和保障電力系統正常運行。
接地是為保證電工設備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而採取的一種用電安全措施,通過金屬導線與接地裝置連接來實現,常用的有保護接地、工作接地、防雷接地、屏蔽接地、防靜電接地等。
接地裝置將電工設備和其他生產設備上可能產生的漏電流、靜電荷以及雷電電流等引入地下,從而避免人身觸電和可能發生的火災、爆炸等事故。
F. 配電室接地怎麼設計需要關注哪些點
1)現場勘查;(2)確定電源進線,變電所或配電室、配電裝置、用電設備及線路走專向;(3)進行負荷計屬算;(4)選擇變電器;(5)設計配電系統、設計接地裝置、繪制臨時用電工程圖紙(主要包括用電工程總平面圖,配電裝置布置圖,配電系統接線圖,接地裝置設計圖);(6)設計防雷裝置;(7)確定防護措施;(8)制定安全用電措施和電氣防火措施。
G. 掛接地線應遵守哪些原則
1、 聯合接地裝置及保護接地裝置應該分開設置。由於場地限制室外接地體不便分開時,可設計為合設接地裝置。
2、 當通信機房為高層建築,其通信接地與以鋼筋作泄流引下線的房屋避雷接地合設接地時,通信接地應在室外與房屋避雷接地的地網牢固焊接;此時所有通信外線一律採用地下方式引入,並要安裝避雷設備;室內機架、走線架(槽)在電氣上應與地線牢固連接;引入電纜金屬外護應良好接地。
3、 當通信接地裝置不具備分設條件而採用合設接地裝置,同時在通信機房內或其附近設有專用交流電源變壓器時,應將專用交流變壓器的中性點連接至通信接地。
4、 分設的兩種接地裝置的接地體(包括埋在地中的連接裸導線)之間的距離不能小於20米。設計中要合理安排各種接地體的埋設位置、接地體引出線的方向和室內引入口的位置。當埋在地下的引線達不到此距離時,應採用絕緣引線。
5、 室外接地體及連接裸導體應採用鍍鋅鋼材,接頭焊接處應採取防腐蝕措施。
6、 接地系統的全部導線上嚴禁設開關和熔斷器。
7、 接地體應盡量遠離變電所的接地體,其距離不應小於200米。
H. 變電站對接地電網有啥要求
一、設備接地
1.對鋼質地網,主變壓器箱體及中性點設備、高抗、互感器、斷路器、隔離開關、接地開關、避雷器必須採用雙接地引下線實現雙接地。其他設備和主設備配套的機構箱、端子箱、電源箱、控制箱等採用單根接地線引下。
2.對銅質地網,主變壓器箱體及中性點設備採用雙接地引下線外,其他設備採用單根接地線引下。
3.設備支架、基座三相之間獨立時,每相均須按上述要求實現雙接地或單接地,設備支架、基座三相之間為聯合一體時,則可在A、C相各用1根接地引下線實現雙接地。
二、避雷針和構架接地
1.避雷針必須雙接地;獨立避雷針必須採用兩根接地引下線對稱連接後實現雙接地,安裝有避雷針的構架(含懸掛避雷線的構架)應在最近的兩根立柱上分別設置接地引下線實現雙接地,其他A型構架要求每品採用單根接地線引下。
2.避雷針應設置獨立的集中接地裝置,構架避雷針的集中接地裝置應保持與主地網連接,獨立避雷針應設置集中接地裝置與主電網方便連接和打開的接地井。
三、乾式電抗器接地
乾式電抗器的基座之間接地連接線和引下線採用銅排,且不得連接形成閉合迴路,乾式電抗器圍欄採用不銹鋼等非磁性材料圍欄,且必須有一個絕緣斷面,不得形成閉合迴路。
四、變電站的接地裝置應與線路的避雷線相連,採用絕緣子設置便於分開的連接點。變電站正常運行時通過接地專用線有效連接,在變電站測量接地電阻時暫時斷開,測量完後恢復。當設計不允許避雷線直接和變電站配電裝置架構相連時,變電站接地網應在地下與避雷線的接地裝置相連接,連接線埋在地中的長度不應小於15米。
五、接地工藝要求
1.所有接地引下線均要求實現明接地,且每根接地引下線均應符合熱穩定校核的要求;有雙接地要求的兩根接地引下線應分別與主地網的不同干線可靠連接。
2.獨立避雷針、安裝有避雷針的構架(含懸掛避雷線的構架)的雙接地引下線要求每根設置斷接卡,斷接卡設置位置必須方便打開且全站統一高度,以離地面或保護帽頂面500mm高為宜。
3.設備支架、基座三相之間獨立且要求每相雙接地的設備和主變中性點設備可以只在入地處採用兩根接地線引下實現雙接地。
4.鋼構支架等自然接地體之間採用法蘭盤或螺栓連接時,電氣上視為不可靠連接,應增加跨接接地線。
5.鋼構支架作為自然接地體時,接地引下線與鋼構支架應採用螺栓連接,但必須保證螺栓連接處方便打開並和全站的斷接卡高度一致,以離地面或保護帽頂面500mm高為宜。
6.接地採用螺栓連接時應採用熱鍍鋅螺栓。並採用防松墊片或防松螺母,螺栓連接的接觸面和螺栓數量、規格應執行現行國家標准《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母線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GBJ149)的規定。
六、結合濾波器的安裝高度為結合濾波器地刀下端距地2.5米;避雷器計數器安裝高度為下端距地1.8米。
I. 箱式變電站箱變外殼接地有什麼要求
要想保證箱變不被雷擊,就需要在其外部設置一個不屬於設備主迴路或者輔助迴路的金屬部件導地系統即 接地要求。而且箱體內部也要保證每個元件通過不同的一對一線路連接,該線路也應該包含在主體的導地導體中。主體的導地導體的接地點必須有明顯的接地裝置,而且箱體內部必須有不少於兩個與接地系統相連的端子,主接地螺栓應符合GB7251要求。
在接地導體中必須設有足夠多的接觸端子,端子的材質也有所要求,必須是純銅材質,端子的大小也有規格限制,不能少於160平方毫米;在一般情況下,接地導體也就是純銅的接地端子短路電流不行該超過200A/mm2 ,它的橫截面積不應該少於30mm2.
接地端子
具體設計理念
將兩個轉動塊可以收進放置槽內,使用時將兩個保護線一端的連接頭與箱式變電站箱體的金屬外殼、變壓器及高、低壓櫃殼體相連接,轉動轉動桿,在第一錐形齒輪與第二錐形齒輪的配合下,繞線桿進行轉動,使得纏繞在繞線桿上的保護線松開,轉動轉動塊使其變為豎直狀態,通過底座將整個裝置放置在地面,將接地體插在地面。
J. 500kV變電站防雷接地有什麼設計規范或者行業、國家標准
500kV變電站防雷接地可參照的規范或標准有:
DL/T620-1997《交流電氣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絕緣內配容合》;
DL/T621-1997《交流電氣裝置的接地》;
GB50169-2006《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
GB50057-2010《建築物防雷設計規范》;
DLT 381-2010 《電子設備防雷技術導則》;
GB 50065-2011 《交流電氣裝置的接地設計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