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下圖為某同學設計的探究綠色植物蒸騰作用的兩套實驗裝置,請分析回答: (1)如果讓你來驗
(1)甲 乙裝置來不能排除土源壤中水分蒸發造成的影響 (2)將裝置放在有光照的地方,因為在光下植物蒸騰作用旺盛 (3)塑料袋壁上出現的水珠較少 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葉片 (4)移栽植物時去掉部分枝葉 |
❷ 關於科學學習初二復習提綱暑假用的
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與符號
知識要點
1、符號的作用:能簡單明了表示事物,還可避免由於文字不同和事物外形不同面引起的混亂。
2、物質的構成和組成。
(1)水這種物質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
(2)氯化鈉是由氧離子和鈉離子構成的。
(3)硅是由硅原子構成的。
(4)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氯化鈉是由鈉、氯兩元素組成的,硅是由硅元素組成的。
3、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也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4、原子結構:原子
(1)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在原子結構中,並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內都有中子的,如氫原子。
(3)因為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而電性相反,所以原子不顯電性。
(4)在原子結構中,電子占據的空間很大,而質量很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5)在原子結構中,原子核占據的空間極小,但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同位素原子:
(1)原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類原子的總稱。
(2)同位素原子的概念:核電荷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的統稱。
6、按照組成物質的元素多少,可將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為單質,由多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為化合物。
7、元素的種類:
8、元素的分類:地殼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氧、硅、鋁 、鐵.
9、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10、元素周期表是以原子序數即質子數從小到大排列,每一橫即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按 金屬元素 → 非金屬元素 → 稀有氣體元素的順序排列的,每一列的元素的化學性質都極為相似。
11、(1)化學式是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分子組成的式子。
(2)化學式表示的意義:以「H2O」為例,①表示水;②表示1個水分子;③表示水由氫氧元素組成;④表示1個水分子是有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
(3)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以化合價為標准,在化學式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默寫你所熟知的元素化合價。略。
12、相對原子質量=×12=質子數+中子數。
13、根據化學式計算:以「H2O」為例。
(1)相對分子質量=每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後相加所得的和。如水的相對分子質量:M=1×2+16=18.
(2)計算各元素的質量比。如水中氫、氧元素的質量比H:O=1×2:16=1:8.
(3)計算各元素的質量分數。如水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H%= = = ≈11.1%.
(4)計算各元素的質量M元素=M物質×元素的質量分數。如:18克水中氫元素的質量是多少?
MH=18克× =18克× =2克。
第二章 空氣與生命
知識要點(一)空氣
1、空氣是幾種單質和幾種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
2、空氣的成分(體積比)
3、空氣的利用。
(1)氮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主要元素。
氮氣的用途
(2)稀有氣體:化學性質很穩定,通電時能發生各種有色光。
用途
(二)氧氣和氧化
1、氧氣的物理性質。
2、氧氣的化學性質:供呼吸、支持燃燒,化學性質較活潑、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氣中燃燒:
點燃
S+O2====== SO2,燃燒時發出明亮藍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熱,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氣體。
(2)鐵在氧氣中燃燒:
點燃
3Fe+2O2======Fe3O4,燃燒時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3、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化學反應。
4、氧氣的用途。
5、氧氣的製取。
(1)實驗室製取。
①實驗室常用分解過氧化氫或加熱高錳酸鉀或加熱氯酸鉀和二氯化錳混合物的方法來製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為:
Mn O2
2H2O2======2H2O+O2↑
△
2KMn O4======K2MnO4+Mn O2+O2↑
Mn O2
2KclO3======2KC1+3O2↑
△
②實驗裝置圖分別如圖2-20-1甲、乙。
圖2-20-1
③收集方法
(2)工業製法:分離空氣法。
6、催化劑
7、滅火和火災自救。
(1)可燃物燃燒條件
(2)滅火方法
(3)火災自救及措施。
例1:比較燃燒、爆炸(指化學爆炸)、自燃等現象的異同點。
做一做 圖2-20-2是實驗室製取氧氣的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帶有標號的儀器名稱: 圖2-20-2
a: 酒精燈 b: 鐵架台 c: 集氣瓶 d: 水槽
(2)如果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應對圖中裝置稍微的改進是試管口加棉花團,防止KMnO4粉末隨O2進入導管。
(3)在組裝儀器時,導氣管不能伸入試管過長,原因是過長時不便於氣體排出,甚至使產生的氣體不純。
(4)開始收集氧氣的氣泡從集氣瓶冒出的最適宜時刻是當氣泡連續均勻(快速)排出時。
(5)當看到氣泡從集氣瓶冒出時,證明集氣瓶中收集滿了氧氣,在水下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小心地將集氣瓶移出水面,集氣瓶應正放在桌面上,這是因為氧氣的密度大於空氣。
(三)化學反應與質量守恆
1、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
(1)化合反應:A+B→C.
(2)分解反應:A→B+C.
2、質量守恆定律。
(1)含義: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質量守恆定律。
(2)質量守恆的解釋。
反應前後
(3)化學反應前後一定不變的量
3、化學方程式。
(1)定義: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
(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原則。
(3)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驟。……………………………………………………………….
(4)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
①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
②表示反應的條件
③表示反應物、生成物間原子、分子個數比
④表示反應物、生成物間的質量比
4、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依據:化學方程式能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間的質量比。
(2)計算步驟。
設未知量 → 寫出化學方程式 → 寫出有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和已知量 → 列出方程 → 寫出簡明求解 → 答案
例2 R在O2中燃燒的文字表達方式為R + 氧氣 點燃 二氧化碳 + 水,則有關R的組成描述正確的是 ( )
A.只含有C、H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C、H、O元素 D.一定含有C、O元素可能有H元素
解 析 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反應物分子里的原子重新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過程,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既沒有改變也沒有增減。由產物CO2和H2O可知參加反應的物質中有C、H、O三種元素,而R燃燒時有O2參加反應,故R中有無氧元素,燃燒產物中都可能生成CO2和H2O,所以只能肯定R中有C、H元素,氧元素是否含有不能確定。
答 B。
做一做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3克碳在10克氧氣中燃燒,能生成13克二氧化碳
B、3克碳在19克氧氣中燃燒,能生成15克二氧化碳
C、3克碳在8克氧氣中燃燒,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D、6克碳在10克氧氣中燃燒,能生成16克二氧化碳
知識要點(二)
一、生物的呼吸
1、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1)呼吸系統的組成。
(2)呼吸運動。
(3)肺泡內氣壓變化。
2、動物的呼吸。
動物和人一樣,也要呼吸,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呼吸。
植物和空氣之間也有氣體交換,也會呼吸,也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二、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過程。
(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陽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行物質製造 澱粉等 有機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 。
(2)光合作用的反應過程可表示為:
光
二氧化碳 + 水 有機物(澱粉)+ 氧氣。
葉綠體
(3)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合成有機物,貯藏能量。
(4)光合作用的意義:
①光合作用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②光合作用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③光合作用為一切生物提供氧氣。
2、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實驗室製取。
①反應原理: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氣法。
③驗滿方法: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3)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CO2
(4)二氧化碳的用途。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剛好相反的兩個過程,兩者的區別比較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在植物的葉綠體內進行
②在光照下才能進行
③呼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④製造有機物,貯藏能量 ①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進行
② 有光無光都能進行
③ 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
④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2)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系。
光合作用為呼吸作用提供物質(有機物和氧氣),呼吸作用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兩者相互依存和對立。
做一做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選用的反應物是最好是( )
A.碳酸鈉和稀硫酸 B.石灰石和稀硫酸 C.大理石和稀鹽酸 D.石灰石和濃鹽酸
解 析 A項中反應速度太快,難以控制;B項中反應生成微溶於水的CaSO4覆蓋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礙了反應的進行;D中濃HCl有揮發性,能揮發出氯化氫氣體,導致生成的氣體不純;只有C反應製取CO2的速度適中,原料來源方便,價格便宜。
答 案 C
做一做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後,最後儲存在( )中
A.葉綠體 B.澱粉 C.氧氣 D.葉綠素
三、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環。
1、自然界中氧的循環。
(1)自然界產生氧氣的途徑: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氣的途徑
2、自然界中碳的循環。
(1)自然界產生二氧化碳的途徑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徑: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護臭氧層。
(1)臭氧層的作用:阻擋和削弱來自太陽的過強的紫外線,對生物起保護作用。
(2)臭氧層的破壞和保護。
①引起臭氧層破壞的原因:氯氟烴等物質對臭氧的作用。
②臭氧層的保護措施:禁止生產和使用含氯氟烴的致冷劑、發泡劑、洗潔劑、噴霧劑等化學物質。
4、溫室效應。
(1)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對地球的保溫作用。
(2)溫室效應的好處:適度的溫室效應能保證地球上的氣溫穩定,有利於動、植物生存。
(3)溫室效應的壞處:過度的溫室效應會導致全球性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等。
四、空氣污染與保護
1、空氣污染。
(1)引起空氣污染的因素。
(2)空氣污染的種類。
2、保護空氣。
(1)潔凈的空氣才能保證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地生長。
(2)保護空氣的措施。
例2 導致下列現象的主原因與排放SO2 有關的是 ( A )
A.酸雨 B.光化學煙霧 C.臭氧空洞 D.溫室效應
解 本題四個分立的選項均屬於大氣污染方面的現象,但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光化學煙霧與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的氧化物有關;臭氧空洞與氟氯烴(即氟利昂)有關;溫室效應與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上升有關;酸雨是pH小於5.6的酸性降水,大氣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污染物增多,是產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故答案為A。
例3 與氧循環無關的是 ( )
A.生物的呼吸 B.物質燃燒 C.光合作用 D.氟利昂破壞臭氧層
解 析 本題考查了氧循環的具體過程。氧氣不斷地被消耗,又不斷地產生,使大氣中氧的含量保持恆定。氧氣消耗包括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是呼吸作用)、礦物燃料的燃燒;氧氣的產生主要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結果。
答 案 D。
做一做 根據氧循環的原理,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氣清新的是 ( D )
A.開窗 B.在陽台上多放花草 C.安裝換氣扇 D.噴灑空氣清新劑
第三章 植物與土壤
知識要點
1、土壤的結構。
(1)組成:
土壤----
(2)土壤的形成:
①礦物質顆粒:岩石風化產物。
岩石 共同作用下碎裂成小顆粒
②腐殖質(有機物):岩石風化使地殼表面有礦物質顆粒堆積,為低等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條件。最先地衣在陸地上生長,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進入礦物質顆粒形成腐殖質。
③土壤的形成是:漫長、持續的過程,直到現在仍在進行。
(3)土壤的結構與類型:
①土壤是由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組成的。
礦物質顆粒
礦物質顆粒越粗,顆粒間的空隙越大,通氣性越好,空氣的含量越高,保水性越弱,滲水性就強 ,反之則反。
②土壤的分類。
土壤 ----
(4)土壤的恢復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土壤的類型 土壤的狀況 植物生長狀況及原因 土壤成份體積分數
砂土類土壤 疏鬆,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強,易乾旱,有機質分解快,易流失 植物不宜生長。因通水性強,保肥性弱,導致植物水、肥不足而生長不良或死亡 固體少於50%,空氣比例顯著大於水分的比例,水分比例比較小
黏土類土壤 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較差 植物不宜生長,因通氣性較差,導致植物根不能正常呼吸 固體體積大於50%,水分比例大於空氣的比例,空氣比例比較小
壤土類土壤 不太松、不太黏,通氣透水較好,保水保肥也較好 植物宜生長,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空氣、無機鹽 固體體積約佔50%(其中有機質佔1%~5%),水和空氣各佔1/4
2、植物和土壤的關系。
3、土壤污染及防治。
(1)土壤污染的原因:
①工業「三廢」的任意排放;
②農葯化肥的大量使用;
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④生活垃圾的任意丟棄、堆放,導致土壤的「白色污染」;
⑤生活污水、垃圾、醫院棄物中含病菌、寄生蟲和病毒,會對土壤產生生物性污染。
(2)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①控制工業「三廢」任意排放;
②提倡生物防治農業病蟲害,以蟲治蟲,用有機肥料代替化學肥料;
③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例:氧化塘處理);
④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
八、植物體
1、根。
(1)功能:具固定和吸收的功能。
(2)根系 ----
(3)根尖:是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它由根毛區、伸長區、分生區和根冠構成。
(4)植物細胞吸收、失水的原因:植物細胞細胞液的質量分數大於外界溶液的質量分數,植物細胞就吸水;反之,植物細胞就失水。
2、莖。
(1)功能:具支持和輸導的功能。
(2)類型:根據生長分式不同,莖可分為直立莖、纏繞莖 、攀繞莖 、匍匐莖四類,其中最常見的是直立莖。
(3)莖的結構:從里到外依次為髓、木質部、形成層、韌皮層、表皮等。其中木質部有導管,可以輸送水分和無機鹽;韌皮部有篩管,可以輸送有機物。
(4)年輪:莖生長時前一年的秋材和後一年春材間的分界線。外界的氣溫適宜,水分充足,莖生長快,排列疏鬆,顏色較淺;反之生長慢,排列緊密,顏色較深。
(5)實驗:觀察雙子葉植物莖的結構。
①藍色氯化鈷濾紙遇水變紅色,所以它必須密封保存;
②莖染色後外樹皮呈綠色,篩管呈綠色,木質部呈紅色,髓呈綠色。
3、葉。
(1)功能:葉具有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兩大功能。
(2)葉片上、下表皮中有氣孔,氣孔是葉水份蒸騰的通道、氣體進出的門戶。氣孔由兩個半月形的保衛細胞組成。
(3)蒸騰作用。
①含義:植物體內的水從氣孔汽化排除。根吸水的99%用於蒸騰散發。
②作用
這是重點復習對象
八年級《科學》(下)第一章復習知識點
1. 液態水與氣態水在微觀上的區別;
2. 最先提出原子概念的人?
3. 水分子電解模型;
4. 一個水分子含幾個氫原子?幾個氧原子?
5. 一個氧分子由幾個氧原子構成?一個氫分子由幾個氫原子構成?
6. 構成一個氧分子至少需幾個水分子?
7. 在電解水的反應中什麼發生了變化、什麼沒變?
8. 化學變化的實質是什麼?
9. 化學變化中最小微粒是什麼?
10. 怎樣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11. 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哪一些?
12. 構成分子的原子是否一定相同?(舉例說明)
13. 原子結構模型:微粒名稱、帶電性、數目關系等;
14. 元素、同位素概念;
15. 「鈉在氯氣中燃燒」電子得失情況;
16. 離子概念;
17. 單質與化合物區別;
18. 對物質組成的兩種講法(宏觀、微觀);
19. 元素分類;
20. 元素在地殼中的分布情況;
21. 海水中主要元素;
22. 組成有機體的主要元素;
23. 常見元素符號記憶;
24. 元素符號的含義;
25. 化學式的書寫與讀法;
26. 化學式表示的含義;
27. 常見根離子記憶(符號及化合價);
28. 常見元素化合價記憶;
29. 化學式中各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30. 相對原子質量的求法;
31. 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32. 計算和化學式中各元素質量比;
33. 計算各元素質量分數;
❸ 科學八年級下科學復習提綱50分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與符號復習提綱
§1.1節模型、符號的建立與作用
1、符號: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一些如錄音機、隨身聽上類似的符號來表示事物,我們曾經用過的符號有:速度v、時間t、質量m、密度ρ、壓強p、電流I、電壓U、電阻R、冷鋒、暖鋒等,你可以對以前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我們生活中,用過的符號有:廁所符號、電源符號、交通標志等。
符號的作用和意義:
用符號能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
用符號可避免由於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亂
用符號可避免表達的文字語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亂
2、模型:
建構模型常常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的到的事物。一個模型可以是一幅圖、一張表或計算機圖像,也可以是一個復雜的對象或過程的示意。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體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則是抽象的(如一個數學或科學的公式)。
§1.2物質與微觀粒子模型
1、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在水通電實驗中,我們發現水分子變成了氫分子和氧分子,它們不再保持水的化學性質了,該實驗充分說明了:水分子是由兩種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構成的――氫原子和氧原子;這種比分子更小的微觀粒子就是原子。
2、物質的構成:如右圖
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金屬、稀有氣體、少數非金屬的固體如碳、硅。
3、①原子的種類比較多,現在已知的有幾百種原子。不同種類和不同數量的原子就能構成各種不同的分子,從而使自然界中有種類繁多的物質。它們之間的互相組合就好比是26個英文字母可組合成無數個英文單詞一樣。
②構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種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種原子。
③同種原子構成不同物質時結構是不一樣的,如金剛石和石墨。
④原子是一種微粒,具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通常原子半徑一般在10-10米數量極,不同種類的原子質量不同,體積也不同。
§1.3原子結構的模型
1、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內部結構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
②歷程:
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 ――實心球模型
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西瓜模型(湯姆生發現原子中有電子,帶負電)
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行星繞太陽模型(α粒子散射實驗:原子核的存在)
波爾原子模型(1913年) ――分層模型
電子雲模型(1927年—1935年)―― 電子雲模型
2、
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 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顯電中性)
4、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所佔的質量很大,但占據的體積很小。核內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接近,電子的質量所佔的比重極小,幾乎可忽略。
5、對質子和中子的內部結構的研究還在繼續,科學家認為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誇克構成,對誇克的研究已成為科學上的一個熱點。
6、元素:
科學上不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
7、同位素:
原子中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統稱為同位素。同位素在工業、農業、醫療、國防等方面由廣泛的應用。
8、帶電的原子――離子:
原子得失電子形成帶正、負電荷的離子。帶相反電荷的離子之間會相互作用,構成物質。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微粒之一。
小結:物質的微觀構成: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
物質的宏觀組成: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
§1.4組成物質的元素
1、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物質(純凈物)根據組成元素的不同可分為單質和化合物。
4、物質的分類:
5、常見的元素符號:
①金屬元素:鉀 鈣 鈉 鎂 鋁 鋅 鐵 錫 鉛
銅 汞 銀 鉑 金 (鋇 錳 鋰 鈹 )
②非金屬:碳 硅 硫 磷 氫 氧 氮 氟 氯 溴 碘
③稀有氣體:氦 氖 氬
6、元素的分布:(不均勻)
地殼中含量居前四位元素: 、 、 、 ;
人體中: 、 等;海水中 、 、 、 等。
§1.5表示元素的符號
1、元素符號:
國際上統一用拉丁文的第一個大寫字母來表示來表示元素,當元素的第一個字母相同時,可再寫上該元素名稱的第二個字母以示區別。
2、元素符號的含義:既有宏觀的含義,又有微觀的意義。
①表示一種元素;
②這種元素的1個原子。
3、表:元素、原子、離子、分子的涵義及相互關系:
項目
元素
原子
離子
分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涵義
只分種類不論個數
既可表示種類又可表示個數
在化學反應中
元素的種類不變
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以轉變為離子
可分為原子
組成
物質
物質
金屬單質:Mg等
稀有氣體:He等
少數非金屬單質:C、Si等
離子化合物:NaCl等……
非金屬單質:O2、H2等……
1、 熟練記住常見的16種元素符號:
H、O、C、N、S、Si、Na、Fe、Cu、Cl、Ca、Ag、Al、I、K、P
§1.6表示物質的符號
1、 化學式:
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分子組成的式子稱為化學式。
化學化的書寫要注意規則:
①單質化學式書寫時要注意稀有氣體通常用元素符號直接來表示它們的化學式。金屬和部分固態非金屬單質的結構比較復雜,習慣上也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化學式。
氫氣 氧氣 氮氣 氟氣 氯氣 溴 碘
②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通常可以根據讀法來寫,且要注意通常用原子個數(或離子)最簡單整數比表示。
化學化的讀法:一般是從右向左讀成「某化某」。
化學化所傳遞的信息:①表示某種物質;②表示該種物質的1個分子;③表示組成物質的元素種類;④表示該物質的1個分子中所含的原子及原子的數量。
2、 離子符號:
離子符號表示時在元素的右上角要標出該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帶電原子團是較為復雜的離子,在書寫時也要注意所帶的電荷數。
3、化合價:
①、單質里元素的化合價為:零價(化合價只在形成化合物時才表現出來)
②、化合物里元素的正價總數與負價總數的代數和為:零
②、記住常見的化合價:
H、K、Na、Ag、NH4為+1價;
Ca、Mg、 Ba、 Zn 、Cu、 Fe(亞鐵)、 Hg為+2價;
Al、Fe為 +3價;
F、Cl、NO3(硝酸根) 、OH(氫氧根)為-1價;
O、S、SO4 (硫酸根)、CO3(碳酸根)為 -2價;
2、化合價的計算的總原則:①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②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零。
根據元素化合價,正確寫出化合物的化學式有三個步驟:
① 按一定順序寫出元素符號;
② 在元素符號正上方標出化合價;
③ 再根據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寫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個數。
§1.7元素符號表示的量
1、 相對原子質量:
涵義:以一種碳原子的質量的1/12作為標准,其它原子的質量跟它比較所得得數值,
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無單位。
相對原子質量不是原子的實際質量。
由於原子的主要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上(電子的質量是質子質量的1/1834),所以:
質子數+中子數≈相對原子質量
2、 相對分子質量:一個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總和。
3、 關於化學式的計算:
①求得該物質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
②求得組成該物質得各種元素的質量比;
③求得該物質中某種元素得質量分數;
④結合第③種計算,在已知該物質的實際質量時,求得該物質中某種元素的實際質量
八年級《科學》下第二章「空氣與生命」復習提綱
知識要點:
一、空氣
1、 空氣是由幾種單質和幾種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
2、 空氣的組成:(體積比)
氮氣:78% 氧氣:21% 稀有氣體: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3、 空氣的利用。
(1)氮是構成生命體蛋白質的主要元素。
氮氣的用途:
燈泡、食品中作保護氣;
制化肥、炸葯、染料等;
液態氮可作冷凍劑。
(2)氧氣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
氧氣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潛水等
支持燃燒、氣焊、氣割、煉鋼等
(3)稀有氣體:化學性質很穩定,通電時能發出各種有色光。
用途:
製作保護氣;
製成各種電光源;
用於激光技術。
二、氧氣和氧化
1、 氧氣的物理性質:
①通常情況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
②密度比空氣大;
③不易溶於水(或難溶於水);
④三態變化,液態氧、固態氧呈淡藍色。
2、 氧氣的化學性質:供呼吸、支持燃燒、化學性質較活潑、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氣中燃燒:S + O2===SO2
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在空氣中燃燒時發出淡藍色的火焰)
鐵在氧氣中燃燒:3Fe+2O2 ==== Fe3O4
燃燒時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 色固體(注意:鐵絲燃燒時要綁一根火柴來引燃,瓶底要放點水或細砂防止炸裂瓶底)
3、 氧化反應:物質與氧發生的化學反應。
燃燒: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可引起爆炸
緩慢氧化:速率緩慢的氧化反應,可引起自燃
4、 氧氣的製取
(1)實驗室製取
①實驗室常用分解過氧化氫或加熱高錳酸鉀或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的方法來製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為:
2H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實驗室裝置圖課本45和46頁
③排水法(因為氧氣不易溶於水或難溶於水)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氣法(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大)
(2)工業製法:分離空氣發(屬於物理變化的過程)
5、 催化劑。
一變:改變其他物質化學反應的速度
二不變:(1)本身質量;(2)本身化學性質。化學反應前後不變
6、 滅火和火災自救
(1)可燃物燃燒條件:
(a)溫度達到著火點以下;
(b)跟氧氣充分接觸。
滅火方法:
(a)溫度達到著火點以下;
(b)跟氧氣隔絕。
(3)火災自救及措施(看課本)
三、化學反應與質量守恆
1、 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
(1)化合反應:A+B===C
(2)分解反應:A===B+C
2、 質量守恆定律
(1)定義: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定律叫質量守恆定律。
(2)質量守恆定律的解釋
反應前後:①原子種類沒有變化;②原子數目沒有增減。
(3)化學反應前後一定不變的量:
①原子種類;② 元素種類;③ 原子數目;④物質總質量
3、 化學方程式。
(1)定義: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
(2)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
一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二是要遵守質量守恆定律
(3)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驟。
(4)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
①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
②表示反應的條件
③表示反應物、生成物間原子、分子個數比
④表示反應物、生成物間的質量比
4、 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依據:化學方程式能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間的質量比。
(2)計算步驟:
設未知量==>寫出化學方程式==>寫出有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和已知量==>列出方程求解==> 寫出簡明答案
四、生物的呼吸
1、 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1)呼吸系統的組成。主要由呼吸道和肺兩大部分組成。
(2)呼吸運動
吸氣:肋間外肌、膈肌收縮==>肋骨向上向外移動(膈機頂部下降)==>胸腔容積擴大==>肺擴張,導致肺內氣壓減小==>外界氣體進入肺泡。
呼氣:肋間外肌、膈肌舒張==>肋骨下降,膈機頂部回升==>胸腔容積縮小==>肺 借彈性縮回,導致肺內氣壓增大==> 肺內氣體排出肺泡
(3)肺泡內氣壓變化
吸氣時,肺泡內氣壓小於外界大氣壓
呼氣時,肺泡內氣壓大於外界大氣壓
2、動物的呼吸: 動物和人一樣,也要呼吸,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呼吸:植物和空氣之間也有氣體交換,也會呼吸,也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五、光合作用
1、 光合作用的過程
(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陽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製造有機物,並放出氧氣的過程。
(2)光合作用的反應過程可表示為:
二氧化碳 +水==有機物(澱粉)+氧氣
(3)光合作用的實質: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
(4)光合作用的意義:①光合作用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 ②光合作用為一切生物 提供能量 ③ 光合作用為一切生物提供氧氣
2、 二氧化碳
(1)①實驗室製取石灰石(或大理石)與鹽酸反應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氣法(因為密度比空氣大。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為二氧化碳可溶水)
③驗滿方法: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①無色無味的氣體②密度比空氣大 ③可溶於水 ④三態變化,其固體稱乾冰。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① 不能供呼吸;② 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③ 與水反應:CO2 +H2O = H2CO3
④與澄清石灰水反應:CO2+Ca(OH)2= CaCO3 +H2O(檢驗二氧化碳的方法)
(4)二氧化碳的用途:①滅火 ②作化工原料,制純鹼、汽水等;③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剛好相反的兩個過程,區別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在植物的葉綠體內進行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進行
②在光照下才能進行 有無光都能進行
③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
④製造有機物,貯藏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聯系:光合作用為呼吸作用提供物質(有機物和氧氣),呼吸作用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兩者互相依存和對立。
六、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環
1、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
(1)自然界產生氧氣的途徑: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氣的途徑:生物呼吸和物質燃燒。
2、 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1)自然界產生二氧化碳的途徑: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質的燃燒。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徑:植物的光合作用。
3、 保護臭氧層。
(1)臭氧層的作用:阻擋和削弱來自太陽光的過強的紫外線,對生物起保護作用。
(2)臭氧層的破壞和保護。
①引起臭氧層破壞的原因:氯氟烴等物質對臭氧的作用。
②臭氧層的保護措施:禁止生產和使用含氯氟烴的製冷劑、發泡劑、噴霧劑等化學物質。
4、 溫室效應。
(1)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對地球的保溫作用。
(2)溫室效應的好處:適度的溫室效應能保證地球上氣溫的穩定,有利於動植物的生存。
(3)溫室效應的壞處:過度的溫室效應會導致全球性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等。
七、空氣污染與保護
1、 空氣污染
(1)引起空氣污染的因素:
①工業廢氣和煙塵的排放;②土地沙漠化;③車輛尾氣的排放;④部分建築材料釋放有害氣體。
空氣污染的種類:①汽車尾氣;②可吸入顆粒物(煙塵);③ SO2④酸雨。
2、 保護空氣
(1)潔凈的空氣才能保證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長。
(2)保護空氣的措施:①使用清潔能源;②控制污染源;③加強空氣質量監測和預防;④植樹造林。
附加:實驗室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操作順序:
第一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第二步:將高錳酸鉀加入試管中。第三步:用一團棉花放在靠近試管口的地方,然後把導管塞緊,固定在鐵架台上。第四步:點燃酒精燈給試管加熱。第五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第六步:將導管從水槽中取出。第七步:熄滅酒精燈。
例題:16克氧氣和10克碳完全燃燒是否一定生成26克的二氧化碳?為什麼?請列試計算。
八年級科學(下)第三章復習提綱
1 土壤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我們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氣、有機物(腐殖質)、無機物(礦物質顆粒)。土壤是由這些組成的
3 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於生物的排泄物與死亡的生物體。 無機物是由岩石風化形成的。
。
4 岩石是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變成了石礫與沙粒,最後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機物、水、空氣等物質的土壤。
5 礦物質顆粒的多少就成為影響土壤結構最重要的因素。
6 土壤顆粒的分類:沙粒、粉沙粒、黏粒。
7 土壤可分為砂土類土壤(沙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細)、黏土類土壤(沙粒、黏粒多。土壤顆粒細)、壤土類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土壤質地較均勻)。
8 沙土類土壤(疏鬆、不易黏結,通氣、通水性能強,易乾旱。)、黏土類土壤(質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差)、壤土類土壤(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易於耕種)
9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氣、透水能力主要與土壤的結構有關。
1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無機鹽)和固定的功能
2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顯發達的主根與側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青菜,樹,大豆)。沒有明顯區分的叫作須根系。
3 跟在土壤中的分布與土壤的結構、肥力、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等有關。
4 根(器官)――根尖(部位)——根毛區(區域)吸水
5 根由根毛區(吸水)、伸長區(細胞生長)、分生區(細胞分裂,使根的細胞數不斷增加,細胞核大)、根冠(保護作用,利於根不斷生長)。
6 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有利於吸收土壤中的養分。
7 植物跟毛細胞的細胞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一般高於土壤中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因此它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會因為是水過多而發生「燒苗」現象。
8 N—葉 青菜 P---果實 西紅柿 K—莖 馬鈴薯,番薯
9 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類繁殖(富營養化:水華、赤潮)水生動物因缺氧而死去
1 莖可分為直立莖(樹)、攀緣莖(變形的葉或莖纏繞在其他物體上:爬山虎、絲瓜、葡萄)、匍匐莖(西瓜、草莓)、纏繞莖(常春藤、牽牛花)。
2 莖的橫切結構(由外向內)外樹皮(死亡的細胞)――韌皮部(篩管:輸送有機物,自上而下)――形成層(最活躍的地方)――木質部(導管:輸送水和無機鹽)――髓
3 水稻、小麥、竹因沒有形成層而不能加粗。
1 蒸騰作用1、降低植物體(葉片)的溫度 2、促進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3、促進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2 根吸收的水約有 99%是通過蒸騰作用撒發的。(下表皮散發的多於上表皮)
3 濕度小,氣溫高,光照強 蒸騰作用強.
5 植物體內水的運輸途徑 根毛----根的導管----莖的導管-----葉中的導管。
1 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於土壤的污染和過度開發。
2廢水和固體廢物的任意排放,農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會導致土壤的化學污染, 從而破壞土壤的結構和性質。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也會對土壤產生生物污染。
3 耕地被蠶食、水土流失(黃土高原)、土地沙漠化(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一帶)和鹽漬化(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都影響土壤的開發和利用。
葉細胞液濃度>莖細胞液濃度>根毛細胞液濃度>土壤溶液濃度
《第四章 電和磁復習提綱》(http://www.kexue.xueke.cn/2007/2007-04-25/20070425181408.shtml
有戶名:z9856423 密碼:9856423)
❹ 研究植物蒸騰作用的實驗原理
(1)檢查裝置氣密性良好的依據是:U形管左右液面出現高度差,並能保持一段時間.專
(2)葉是蒸騰屬作用的主要器官.實驗時候人們大多選用闊葉的法國梧桐的枝葉而不是松樹的枝葉進行實驗,原因是闊葉植物的蒸騰作用比針葉植物植物強,實驗現象明顯.
(3)圖乙中C是樹皮,B是木質部,C是髓.
(4)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蒸發到大氣中.能有效的散熱降溫.
故答案為:(1)U形管左右液面出現高度差,並能保持一段時間;
(2)闊葉植物的蒸騰作用比針葉植物植物強,實驗現象明顯.
(3)髓
(4)蒸發
❺ 怎樣檢查蒸餾裝置的氣密性
將最後的導管放入水中
然後用酒精燈微微加熱燒瓶,如果導管口有氣泡冒出,則氣密性良好
❻ 如圖是小明用來證明植物的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的實驗裝置.請認真觀察並分析回答:(1)這個實驗及裝
(1)裝置常用來驗證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水分,但該裝置的設計有一個問題,即塑料袋連同花盆一起罩住了,這樣,塑料袋內壁上凝結的水珠就不能排除花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因此塑料薄膜應只罩住植物,不應連花盆一起罩住.
探究實驗應有對照試驗,缺少對照實驗
(2)實驗變數是葉,甲植株不做任何處理,所以乙植株去掉全部葉.
(3)葉是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甲塑料袋內壁上出現大量水珠;乙塑料袋內壁上幾乎沒有水珠
故答案為:(每空2分,共10分)
(1)塑料袋包住整個裝置(敘述合理即得分);缺少對照實驗
(2)去掉全部葉
(3)甲塑料袋內壁上出現大量水珠;乙塑料袋內壁上幾乎沒有水珠
❼ 如圖所示為測定植物蒸騰作用的簡易裝置
因為這里的整個裝置是密封且充滿水的,水由根吸收,沒有補充,不管水吸上去是為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還是蒸騰作用,標尺內氣泡所指示的數量代表植株吸水總量.
故選:C.
❽ 設計一個證明植物具有蒸騰作用的實驗裝置
根部連水密封,測水減少量,或者整個密封除了根放在外面,然後測密封箱內水蒸氣含量
❾ 測定蒸騰作用的u形管簡易裝置
因為這里的水由根吸收,沒有補充.不管水吸上去是為了光合作用還是蒸騰作用,吸水總量才是氣泡所指示的.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