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反後坐火炮發展歷史
最早的炮架很簡單,用槽形木架支撐炮身。十五世紀後期,炮身上採用了炮耳軸將其安裝在基座上或帶輪的架體上,可使炮口升降以調整射程。這種與炮身通過炮耳軸剛性地連接在一起的炮架,稱為剛性炮架。發射時全部後坐力作用在炮架上,全炮後坐。火炮十分笨重,發射速度也很低。
十九世紀末,火炮上採用了反後坐裝置(彈性緩沖裝置),通過它將炮架與炮身連接起來,這種炮架為彈性炮架。發射時炮身相對於炮架後坐,全炮不後移。反後坐裝置消耗了大部分後坐能量,炮架受力大減,因而大幅度減輕了全炮質量,同時也提高了發射速度。這是火炮技術上的一次飛躍。現在火炮除迫擊炮和無後坐炮外,幾乎都採用彈性炮架。隨著機械、液壓和電氣技術在炮架上的綜合應用,現代火炮的炮架性能更加完善,種類也較多
火炮反後坐裝置的發明是一個里程碑,它結束了剛性炮架的時代,進入了彈性炮架的時代。通俗的說,火炮的反後坐裝置就是一個「彈簧」,是火炮射擊時一個有特殊功能的緩沖和復位裝置:在火炮射擊時,反後坐裝置通過後坐部分的後坐運動產生一定的後坐力,從而控制後坐部分的後坐運動規律(速度和行程);同時也儲存部分能量,使後坐部分在後坐終止時再能自動返回到射擊前的初始位置。可見,反後坐裝置的最大優點就是它能將火炮射擊時所產生的巨大後坐力巧妙地緩解掉,同時也使得後坐部件正常復進到位以便下次射擊。
整體來看,火炮的反後坐裝置一般由制退機和復進機組成,它們的組成有多種樣式,如各自獨立分置的,有機聯合的,等等。
最早的制退機是用彈簧緩沖的,也就叫彈簧式制退機。它結構簡單、作用可靠,但對火炮而言,它的緩沖能力太小,很快就被淘汰。氣體式的制退機,基本上與彈簧式制退機的原理相同,也被淘汰。使用最廣泛、使用時間最長的是液壓式制退機。目前,電磁緩沖正處於研究之中。
復進機是火炮後坐部分的復位裝置,它的功能是:平時讓火炮的後坐部分在任何射角時都保持在待射擊的位置;射擊時吸收並儲蓄足夠的後坐能量,以備後坐到位後拉動其復進運動,所以它也是後坐阻力的組成部分。
目前,彈簧式的,液體氣壓式,氣壓式和火葯燃氣式幾種結構形式的復進機都在用。顯然,復進機可以用彈簧和氣體作為彈性元件。彈簧結構簡單、緊湊,工作可靠,不易損壞。氣體式的質量輕,便於調整復進速度。通常情況下,火炮口徑小的用彈簧式,口徑大的用液體氣壓式,射速快的航炮用火葯燃氣式,艦炮用氣體式。
『貳』 蘇聯M1987式加農炮是用的哪種反後坐裝置
M1987式加農炮是為取代20世紀50年代中期裝備的11~20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而研製版的一種新型牽引式加農炮權,北約稱為80年代中期裝備。炮口裝有雙室制退器,採用半自動楔式炮閂,反後坐裝置為液壓氣體式。大架為開腳式結構,每個大架只有一個用於開關大架且有利於行軍狀態與戰斗狀態轉換的滾輪。
炮架前下部裝有液壓控制的圓形發射座盤。可發射CZ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彈和絕大多數現役火炮使用的彈葯。發射殺傷爆破彈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發/分,持續射速2發/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戰斗狀態重7噸。
『叄』 性能好的國產火炮 數據
中國國產PLZ05火炮
PLZ05口徑是54倍。PLZ05口徑一說是52倍,一說是54倍,不可能還是45倍。由於2s19身管是9米(59.2倍口徑),比較之下,我個人更傾向於PLZ05為54倍口徑。PLZ05口徑仍為155毫米,火炮身管技術、彈道性能是在PLZ45基礎上的提高。彈丸仍使用低阻棗核彈技術(我國軍工科研人員早已吃透了引進的155毫米遠程火炮技術,這類技術來之不易,決不能丟!)。初步估計使用全膛彈射程為55公里,使用底排彈射程為65公里。應該能夠發射類似「紅土地」的激光制導炮彈。
PLZ05使用了2s19的自動裝彈機技術和反後坐裝置。參照PLZ05的一些細節可見PLZ05炮塔與2s19炮塔有驚人的相似。PLZ05反後坐裝置外型類似2s19反後坐裝置。俄羅斯2s19炮裝彈的自動化程度是相當高的,致使其射速也相當高。我國原有的PLZ45炮裝彈,彈丸雖為半自動裝填,但葯包為手動裝填,使其射速不能夠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應此,PLZ05使用了2s19的自動裝填機技術,並設計了與該自動裝彈機相適應的炮塔(炮塔較寬大)。
PLZ05發射葯為葯桶裝葯。如果PLZ05使用了2s19的自動裝填技術,要麼將已有的PLZ45的葯包發射葯該為鋼性葯桶,以適應輸彈機;要麼使用全可燃或半可燃葯桶(我國203毫米火炮就為全可燃發射葯桶);要麼相應改進輸彈機本身(柔性葯包較難實現自動裝填),這是在設計之初就面臨的問題。由於未見到PLZ05 炮塔後部,不能斷定PLZ05炮塔後部是否分別設置有彈丸和鋼性葯桶的輸送窗口。
PLZ05數字化程度比2s19高很多,與PLZ45相比更上一層樓。具有先進的自動火控系統和自動定位定向系統。與PLZ45相同,該火炮是一個整合的系統,系統仍包括射擊指揮車、定向定位系統(偵察車、偵察雷達、氣象雷達)、彈葯輸送車、工程搶救車、維修監測方艙等,但性能都較PLZ45系統有較大提高.
『肆』 二戰各國火炮資料和圖片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閂等。身管 火炮
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和飛行方向;炮尾用來裝填炮彈;炮閂用以關閉炮膛,擊發炮彈。炮架由反後坐裝置、方向機、高低機、瞄準裝置、大架和運動體等組成。反後坐裝置用以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的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操縱炮身變換方向和高低;瞄準裝置由瞄準具和瞄準鏡組成,用以裝定火炮射擊數據,實施瞄準射擊;大架和運動體用於射擊時支撐火炮,行軍時作為炮車。
火炮按用途分為地面壓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機關炮、艦炮和海岸炮。其中地面壓制火炮包括加農炮、榴彈炮、加農榴彈炮和迫擊炮,有些國家還包括火箭炮。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和無坐力炮。按彈道特性分為加農炮、榴彈炮和迫擊炮。加農炮彈道低伸,身管長,初速 火炮
大,射角一般小於45°,用定裝式或分裝式炮彈,變裝葯號數少,適於對裝甲目標、垂直目標和遠距離目標射擊。高射炮、反坦克炮、坦克炮、航空機關炮、艦炮和海岸炮都具有加農炮的彈道特性。榴彈炮彈道較彎曲,炮身較短,初速較小,射角可達75°,用分裝式炮彈,變裝葯號數較多,彈道機動性大,適於對水平目標射擊。迫擊炮彈道彎曲,炮身短,初速小,射角為45°~85°,變裝葯號數較多,適於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射擊。按運動方式分為自行火炮、牽引火炮、騾馬挽曳火炮和騾馬馱載火炮。按炮膛構造分為線膛炮和滑膛炮。
『伍』 豹2坦克裝甲防護能力圖,豹2坦克有幾種改進型
豹2A5
豹2A5型主要改進包括:炮塔前弧區裝有新的增強型裝甲組件;用全電系統取代原有的液壓火控與穩定系統;改進120毫米火炮反後坐裝置,以便將來安裝萊茵金屬公司的120毫米L/55滑膛炮;車長的頂置PERI R17 A2瞄具有一個熱成像通道;車體後部的TV攝像機與監控器屏幕相連,使駕駛員可以快速安全地轉向;能與指揮與控制系統相連的以光纖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為基礎的復合導航系統;改進型激光測距機數據處理器。
雖然一些西方專家認為,拿坦克對付沒什麼重武器的塔利班是「殺雞用牛刀」,但加拿大軍方認為,「豹2」能幫助地面部隊更有效地圍剿抵抗運動的根據地,尤其能為步兵提供遠比普通火炮及時准確的遠程打擊,士兵們不必再去苦等戰斗機或直升機發射導彈,這要花費很多時間。蘭德公司高級研究員約翰遜在一篇分析坦克在反叛亂戰爭中的作用的文章中認為,「坦克給士兵提供了近在眼前的防護、火力和機動性,這種精神上的鼓舞遠超出駐阿美軍使用最多的輕武裝反地雷車」。
更重要的是,結構結實的「豹2」經得住大威力地雷的攻擊。有士兵形容「豹2」軋到塔利班埋設的地雷時,「只是感覺車體稍稍晃了一下」。2008年2月,一輛丹麥的「豹2」壓中了地雷,只是掉了一邊履帶,車內無人受傷。難怪有人說,「豹2」軋地雷就如同吃麵包一樣稀鬆平常。
『陸』 蘇聯59式130毫米加農炮是怎樣設計的
1959年,兵器工業部127廠按照原蘇聯M-46加農炮仿製成功59式130毫米加農炮。
火炮採用單筒身管,裝多孔式制退器;手動橫楔式炮閂;變後坐制退機,液體氣壓式復進機,兩機分別布置在炮身上、下部,均為桿後坐形式。蘇聯59式130毫米加農炮炮架由搖架、上架、下架、大架和防盾組成,大架裝有炮身推拉器,行軍時,解脫反後坐裝置,將炮身後拉,以縮短火炮行軍長度。蘇聯59式130毫米加農炮瞄準部分分為方向機、高低機、平衡機、瞄準裝置組成,高低機為單齒弧外嚙合式,平衡機為氣壓式,瞄準裝置由瞄準具、周視瞄準鏡、直接瞄準鏡與照明具組成。蘇聯59式130毫米加農炮全重8.5噸,炮班8人,六輪卡車牽引,射速6-8發/分。最大射程27千米。此後結合了122毫米加農炮和152毫米加榴炮的炮架和結構設計,使得59式的全重減輕了2.1噸,射速提高到8-10發/分。
『柒』 82無後坐力炮的基本信息
無坐力炮是發射時利用後噴物質的動量抵消後坐力使炮身不後坐的火炮。亦稱無後坐力炮。一般火炮在發射炮彈的同時,還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使火炮後退很遠的距離,這既影響射擊的准確性和發射速度,又給操作帶來不便。 1879年,法國的德維爾將軍等人發明了火炮的反後坐復進裝置,但它並沒有消除開炮時的後坐現象,只是使後坐炮身能夠自動回復到原來的位置。並且它還會使炮架結構復雜,重量增加,機動性降低。 世界上第一門能夠消除後坐現象的火炮是由美國海軍少校戴維斯研製的。戴維斯的設計思想非常獨特,他把兩顆彈尾相對的彈丸放在一根兩端開口的炮管內發射。射擊時,向前射出的是真彈頭,另一顆向後拋的是假彈丸──鉛油質的配重體,使其作用力相互抵消,從而使炮射不發生後坐。拋射出的配重體散落在炮尾後不遠的地方,射手避開了這個危險區就不會受傷害。戴 維斯於1914年發明的世界上第一門無坐力炮人稱 「戴維斯炮」。 「戴維斯炮」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人們對它進行了改進和發展。1917年,俄國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體,直接用向後噴出的火葯氣體來進行平衡。這樣,拋射固體配重體的後半截炮管也就沒有用了,使無坐力炮的炮管縮短了一半,此後,英國的庫克和蘇聯的特羅菲莫夫、別爾卡洛夫、庫爾契夫斯基等人對無坐力炮作了新的發展,在炮管的尾部安上噴管,使流過噴管的氣體速度增大,從而減少噴出的氣體量。1936年,梁布欣斯基研製出一種75.2毫米無坐力炮,這是世界上正式裝備部隊的第一種無坐力炮。無坐力炮的第一次實戰應用是1941年的蘇聯─芬蘭戰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年代,無坐力炮在各國軍隊中得到廣泛應用,並不斷改進。無坐力炮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適於伴隨步兵作戰。但後噴火焰大,易暴露。它主要用於近距離射擊坦克等裝甲目標。
82毫米無後坐力炮於1979年設計定型,1981年批量生產裝備部隊,該炮是一種營屬火炮,裝備到步兵營。
該炮身管和葯室為整體結構,採用橫向開關閂機構,為減輕炮重,葯室容積較小;炮閂有上、下兩個噴孔,利用閂軸和開閂桿完成與炮尾的閉鎖;炮閂上還裝有長噴管,以減少後噴危險角;該炮配用直瞄和間瞄兩用合一光學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
破甲彈為火箭增程彈,採用雙錐葯型罩;榴彈內裝825顆鋼珠。
『捌』 M1A2SEP 挑戰者2E 梅卡瓦4 勒克萊爾 T-90和豹2A6的資料
以色列"梅卡瓦4"主戰坦克
以色列國防軍於2002年6月24日向世界展示了花9年時間研製而成的下一代主戰坦克:""梅卡瓦4"主戰坦克.它是在"梅卡瓦3"的基礎上對裝甲防護和站場管理系統進行了重大的改進和調整,實現現代戰場數字化.
"梅卡瓦4"主戰坦克上裝配有一門以色列自製的120MM滑膛炮,這種炮具備有發射多種炮彈和火箭的能力.形體上也比前三種型號都要大一些,而且在"梅卡瓦4"的炮塔上只有一個指揮官使用的艙口,而其它的乘員則用後艙門."梅卡瓦4"同"梅卡瓦3"一樣具備有擊落直升機的能力."梅卡瓦4"主戰坦克的動力裝置為狄塞爾內燃發動機,功率由"梅卡瓦3"的1300馬力增高到1500馬力;它的電子設備和傳輸裝置也都進行了改進,在新型坦克的後面裝有攝象機,協助駕駛員向後駕駛;它的激光測距儀也進行了改進,具備有紅外夜視能力,能夠探測並鎖定目標,使坦克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能夠消滅移動目標.
T-90是俄羅斯陸軍最先進的陸戰裝甲裝備,是在T-72BM基礎上研製而成的,於1993年進入初期生產,先後生產了大約300輛,其中大多數部署在遠東地區。該型坦克重46.5噸,乘員3名,公路最大行駛速度為65千米/小時,配備了電腦化的火控系統和激光測距儀等先進設備,具有行進間和夜間作戰功夫。較引人注目的是,其125毫米火炮十分厲害,不僅可以發射炮彈,還可發射激光制導的AT- 11導彈,能擊穿4千米遠大約400毫米厚的裝甲目標,也可攻擊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同時,該型坦克採用了大量新型防護裝甲技術,是世界上防護最好的主戰坦克之一。
眾所周知,美國陸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據報道,美國陸軍購買 T-90實際上是想得到該型主戰坦克在作戰性能等方面的5大秘密:炮塔是主戰坦克防護較好的地方,常常配備最好的防護材料,那麼,T-90炮塔前部裝甲防護的組成部分是什麼?該型坦克的125毫米火炮是怎麼發射激光制導導彈的?坦克是否配備了新型炮彈?坦克是否配備了新型主動式反應裝甲?其瞄準系統是否安裝了第一代或第二代前視紅外或夜間熱成像系統?
美國資深軍事分析人士認為,美國陸軍如果買到T-90,不僅可以用來與自己的主戰坦克作比較,還可用來進行研究分析,尋找對付該型坦克的辦法,包括進行實戰訓練,使自己的士兵真實地感受對方新型主戰坦克的作戰環境。華盛頓一位分析家說,美國三軍情報系統優先考慮的項目之一就是設法搞到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且每年都有專用的巨額資金。而一輛T-90主戰坦克就將耗費數百萬美元。
參考資料:(國防報 2001年09月25日 第4版)
「挑戰者」2E譜新篇
「挑戰者」2系列主戰坦克的最新改進型是「挑戰者」2E主戰坦克。2E型是專為出口而設計的,主要面向中東市場,一度稱為「沙漠挑戰者」。不過,它的成名還是在2000年的希臘「未來主戰坦克」采購大戰中。當時,「挑戰者」2E坦克和德國的「豹」2A5、美國的M1A2、法國的「勒克萊爾」、俄羅斯的T-80U、烏克蘭的T-84坦克同台獻技,表現不俗,使得希
臘軍方對購買「挑戰者」2E坦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不過,希臘人最終還是選中了「豹」2A5/A6坦克,令英國人多少有些失落。
「挑戰者」2E坦克的最大變化是有了一顆「德國心」——發動機和變速箱都是德國造的名牌產品。為了彌補「挑戰者」坦克機動性上的差距,2E型坦克上選用了德國著名的MTU883型渦輪增壓柴油機(橫置)和倫克公司的HSWL295型全自動變速箱(5前/3倒),再加上液壓調整的雙銷履帶。這樣一來,使 「挑戰者」2E坦克的單位功率從原來的19.2馬力/噸提高到24馬力/噸,最大速度也從原來的56千米/小時提高到72千米/小時。由於這套動力-傳動裝置很緊湊,使坦克可以裝更多的燃油,這樣,最大行程也相應增大到550千米。此外,2E型上還採用了第二代液氣懸掛裝置,進一步提高了行駛的平順性。可以說,機動性上的提高,是「挑戰者」2E坦克的最大「亮點」。
「挑戰者」2E的另一項重大的改進是,安裝了維克斯公司研製的綜合式戰場管理系統(BMS),其中包括美國TRW公司為美軍21世紀作戰旅研製的軟體。這套系統可從武器系統或GPS全球定位系統獲取信息,為車長提供本車位置、友軍及敵方坦克位置的信息,車長一看顯示屏便可以對戰場態勢了如指掌,大大減輕了車長的工作負擔。
防護性的提高,表現在加裝了乘員艙的滅火抑爆裝置,彈葯均存放在炮塔座圈以下的有裝甲防護的彈艙內。
不難看出,盡管「挑戰者」2E坦克未能「征服雅典」,但它是一款性能相當不錯的主戰坦克。不過在國際軍火市場不太景氣的大背景下,今後 「挑戰者」2E坦克能否打開局面,現在還不好說。
德制「豹2」A6主戰坦克專輯
1970年聯邦德國和美國聯合研製MBT-70坦克的計劃告吹,聯邦德國便作出研製豹2坦克的決定。1972~1974年間,克勞斯•瑪菲公司制出16個車體和17個炮塔,所有樣車均裝有MBT-70坦克的倫克傳動裝置和MTU柴油機。
1977年,聯邦德國選定克勞斯•瑪菲公司為主承包商並簽定了批量生產豹2坦克的合同,在1800輛訂貨中,克勞斯•瑪菲公司生產990輛,其餘810輛由克虜伯•馬克公司製造,共分5批投入生產。
第一輛預生產型豹2坦克於1978年年底交給聯邦德國國防軍用於部隊訓練。1979年初又交付了3輛。第一輛生產型豹2坦克由克勞斯•瑪菲公司於1979年10月在慕尼黑交付。
1987年10月30日,聯邦德國政府又訂購了第6批150輛豹2坦克。 1988年又簽訂了第7批100輛豹2坦克的生產合同。1990年簽訂了第8批75輛車的生產合同。給德國陸軍的豹2坦克於1992年全部交付完畢。
除德國以外,還有其它一些國家裝備使用了豹2主戰坦克,其中包括荷蘭購買了445輛;奧地利從荷蘭那裡接收了114輛豹2A4型;西班牙陸軍向德國租借了108輛。丹麥和瑞士各購買了51輛和380輛。土耳其也購買了一批豹2坦克。以上只是豹2A5型之前的外銷情況。
豹2坦克的變型車包括坦克架橋車、裝甲搶救車、訓練駕駛坦克等。
坦克技術性能
豹2主戰坦克(A4型)全重55噸,乘員4人。該坦克的設計把乘員生存力量於20項要求之首位。車體和炮塔均採用間隙復合裝甲,車體前端呈尖角狀,增加了厚的側裙板。炮塔外輪廓低矮,防彈性好,設計時考慮了中彈後的防二次效應問題,將待發彈存於炮塔尾艙,並用氣密隔板將彈葯與戰斗艙隔離。該坦克採用集體防護式三防通風裝置。第五批生產型豹2坦克開始安裝英國格萊維諾乘員艙滅火抑爆裝置。
豹2坦克安裝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的120mm滑膛炮,裝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炮管系用自緊工藝製造,內膛表面經鍍鉻硬化處理。坦克彈葯基數為42發,其中27發儲存在駕駛員左邊的車前部分,15發儲存在炮塔尾艙里。配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兩種彈葯。萊茵金屬公司已研製了5代120毫米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其中DM13長徑比為12:1,DM21長徑比為14:1,更新型的DM33、DM43、DM53則具有更大的長徑比。最新的型號可配用於豹2A6的L/55滑膛炮,穿甲性能大幅提高。
輔助武器包括萊茵MG3A1式7.62mm並列機槍和MG3A1式7.62mm高射機槍°。炮塔兩則後部各裝1組煙幕彈發射器,每組有8具發射器。
火控系統是採用指揮儀式穩像火控系統,具有易於穩定和很高的行進間對運動目標的射擊命中率。車長配有PERI-R17型穩定的周視主瞄準鏡。炮長有雙放大倍率的穩定式EMES 15型潛望式瞄準鏡,其中包括激光測距儀和熱成像裝置。裝在EMES 15型瞄準鏡中的熱像儀能使火炮在夜間或不良天氣下或者對偽裝的目標進行瞄準和射擊。炮長還有1個輔助的FERO-Z18型望遠式單目夜間瞄準鏡。
坦克樣車原採用蔡斯EMES12型激光測距儀,生產型車採用美國休斯公司專利的釔鋁石榴石激光測距儀,並與EMES15型炮長主瞄準鏡組合為一體。激光測距儀最大測量距離為9990m,精度±10m。火控計算機由通用電氣德律風根的FLER-H型混合式計算機發展為在第五批豹2坦克上安裝的數字式電子計算機。
豹2坦克裝有MTU的MB873Ka-501型發動機,功率為1103kW(1500馬力)。傳動裝置採用倫克HSWL345型液力機械傳動裝置。行動裝置採用扭桿懸掛,車體每側有7個負重輪、4個托帶輪、1個後置主動輪、1個前置誘導輪和1個履帶調節器。 坦克機動性能數據(豹2A4型)
公路最大速度 72km/h
越野最大速度 55km/h
0-32km/h加速時間 7s
燃料載量 1200L
公路最大行程 550km
涉水深 無准備 1.00m
有準備 2.35m
潛渡深 4.00m
爬坡度 60%
側傾坡度 30%
攀垂直牆高 1.10m
越壕寬 3.00m
面向21世紀的豹2A5和豹2A6型
為了保證豹2坦克在21世紀的有效作戰性能,德國在90年代開始實施豹2坦克的改進計劃,改進型號命名為「豹2改」,後定名為豹2A5主戰坦克。最近,安裝120毫米L/55滑膛炮的改進型豹2已被命名為豹2A6主戰坦克,並進行了火炮射擊實驗。
豹2A5型主要改進包括:炮塔前弧區裝有新的增強型裝甲組件;用全電系統取代原有的液壓火控與穩定系統;改進120毫米火炮反後坐裝置,以便將來安裝萊茵金屬公司的120毫米L/55滑膛炮;車長的頂置PERI R17 A2瞄具有一個熱成像通道;車體後部的TV攝像機與監控器屏幕相連,使駕駛員可以快速安全地轉向;能與指揮與控制系統相連的以光纖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為基礎的復合導航系統;改進型激光測距機數據處理器。
德國陸軍准備改裝350輛豹2A5,目前已收到第一批225輛。荷蘭皇家陸軍將改進裝備中的180輛豹2。丹麥購買的51輛豹2也將改進成A5型。豹2A5也被瑞典陸軍新近招標選中,預計裝備280輛,在瑞典陸軍內部稱為Strv122。西班牙陸軍也同意購買219輛豹2A5主戰坦克及16輛搶救車。
勒克萊爾坦克
鐵甲雄獅-勒克萊爾坦克
--------------------------------------------------------------------------------
提起第三代主戰坦克,大多數讀者首先會想到原蘇聯T一72和T一80坦克、美國M1
和MIAI坦克以及德國「豹勺坦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它們是當今世界上第三代主戰
坦克的典型代表。但讀者也不應忘記,屬於第三代主戰坦克范疇的還有英國的「挑戰者」、
日本90式、以色列的「梅卡瓦」2、印度的「阿爾瓊」和本文中所要提到的法國的AMX。
「勒克萊爾」。
出世雖晚後超之秀名不虛傳
法國研製「勒克萊爾」坦克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新坦克研究計劃。在該項計劃概念研
究階段曾提出過多種方案,直到1982年才從中挑選出了能夠滿足未來坦克性能要求的方
案。
經過1982~1986年間對未來坦克將要採用的各主要部件所進行的充分研製和試驗,證
實這些部件完全能夠滿足預期要求,所以當時的法國國防部長基萊斯於1986年:月30日鄭
重宣布:法國90年代的主戰坦克已被命名為AMX。「勒克萊爾」。這是為紀念第二次世界
大戰時曾率領法軍第2裝甲師與巴頓將軍率領的美軍第4步兵師於〕944年8月25日一同
收復巴黎而獲法國「裝甲元帥」之稱的勒克萊爾·德·奧特克洛克將軍而命名的。
1992年,法國陸軍開始裝備「勒克萊爾」坦克,采購量800輛,每輛售價約500萬美
元,到2005年前後將裝備6個坦克師。
與T一72、M1、「豹」2坦克相比,「勒克萊爾」坦克晚出世十幾年,所以只能算是第
三代主戰坦克中的小弟弟。然而,它的本事並不比它的哥哥們小,所以贏得了,『後起之
秀,,的美稱。
貌似「豹0外形低矮結構緊湊
如果讓你馬上辨認擺在面前的兩輛坦克,哪輛是「豹勺,哪輛是「勒克萊爾」,也許你
會感到撲朔迷離,因為冷眼一看,它們的外形很象,不過只要仔細觀察,還是能從它們的外
形特徵中辨認巋來的。
「勒克萊爾」坦克外形低矮,炮塔扁平且兩側近似垂直。從正面看,「勒克萊爾」炮塔
頂部左側的車長周視瞄準鏡異常顯眼;地面至炮塔頂部的高度只有2.3米,比:『豹飛坦
克矮0.18米,車寬3.3米,比「豹」2窄0.2米以上;炮塔兩側各有3具煙幕發射器。
從側面看,其特徵更為明顯,「勒克萊爾」有6個負重輪,而:『豹勺有7個;車長比
「豹」2短1米多;側裙板下沿呈水平直線;炮塔上的3具煙幕彈發射器位置偏前;炮管長
度比「豹、的長:米左右,且裝有熱護套。「勒克萊爾,,之所以能夠設計得既矮又短,主
要是採用了自動裝彈機取代裝填手和使用了緊湊型動力傳動裝置的結果。
3名乘員開創西方坦克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設計的坦克均為4名乘員。「勒克萊爾」卻打破了這個慣
例,取消了裝填手,實現了只設車長、炮長和駕駛員3名乘員的夢想(日本的90式坦克也
是3名乘員,但在地理位置上它算東方國家),這意味著法國坦克在自動化技術方面領先其
他西方國家一步。
「勒克萊爾」坦克能夠做到不設裝填手/是因為裝填手的裝填炮彈職能完全由自動裝彈
機完成了。
圖2「勒克萊爾」坦克自動裝彈機的微處理機可根據炮彈上的條形碼自動識別、選取彈
種。由圖中可看到塗在彈殼上的條形碼。
自動裝彈機位於炮塔尾艙,由彈倉、輸彈機構;推彈機構、選彈機構等部件組成、彈倉
呈長方形,可以儲存22發整裝式待發射炮彈(彈葯基數40發)。存放炮彈時不必挑選位
置,每個儲彈位置上的彈種信息由自動裝彈機的微處理機記憶。需要裝填哪種炮彈,微處理
機便自動選取離炮尾最近的該種彈。自動裝彈機的裝填速度極快,理論裝填速度可達到15
發/分,大約是人工裝填的兩倍。
人力人控技術先進名列前茅
「勒克萊爾」坦克裝有何刁52倍口徑的CNI20式120毫米滑膛炮,其炮管比「豹」2
的長1米左右。它發射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高(達:800米/秒)、動量大、威力
強,射程也比「豹」2遠:1000米。
「勒克萊爾」坦克的火控系統設計更是巧妙。火控炮控裝置以及各種感測器與數據匯流排
直接相連接,組成一整體,由多個計算機實施數字式控制,控制動作準確無誤。數據傳輸裝
置更增加了系統的功能,它既可以為其他車輛或指揮部門提供該車位置坐標、車上各系統的
運行狀態、彈葯油料狀況、偵獲的敵軍規模及位置等信息,又可以從有關部門獲取威脅的變
化情況、地形障礙特點、友軍位置、後勤供應地點等情報,從而使坦克能夠實時或接近實時
地戰斗。
「勒克萊爾」坦克的電視監視系統和穩定式晝/夜瞄準鏡能在:分鍾內捕捉到5個目
標,比一般現代坦克多2個,而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據稱該坦克在2000米距離上的
首發命中率高達95%,這簡直可以說是百發百中了。
推進系統形式獨特性能極住
機動性是法國坦克設計師一貫追求的目標,所以,盡管「勒克萊爾」坦克的戰斗全重比
前代坦克增加了10多噸,但並沒有失去其機動靈活的傳統特點。相反,因為「勒克萊
爾、』採用了1103千瓦(1500馬力)的發動機,單位功率達到了20.59千瓦/噸以上,
超過了Ml(20.18千瓦/噸)和「豹」2(20千瓦/噸)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該坦克所採用的高增壓技術。其發動機上有一個帶可變流量旁通閥的燃燒
室和一個「杜博梅卡」渦輪壓氣機,可使發動機進氣增壓比達到7。
8,因此,「勒克萊爾」坦克發動機體積雖然與AMX一30坦克差不多,但發出的功率卻
是AMX一30的兩倍。
「勒克萊爾」坦克的傳動裝置也有其獨到之處,它是由4自由度變速機構、液壓無級轉
向機構、液力減速器式制動裝置和高效液力變矩器組成,尤其是2個行星排組成的4自由度
行星變速機構使得整個傳動裝置相當緊湊,其單位體積功率比同類裝置高。
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可以連成一整體件,便於拆下來換件修理和安裝,也能節省和充分利
用車內空間,「勒克菜爾」的車體長度之所以能比「豹」2坦克短1米,這也是原因之一。
液氣懸掛裝置的優越性能也提高了坦克的行駛越野能力,「勒克萊爾」可在公路上以
71千米/小時的最大速度行駛,也能以50千米/小時的平均速度在越野地面上行駛,公路
最大行程達550千米,加裝輔助油箱時最大行程可增至710千米。
槽塊技術裝甲防護措施革新
法國的坦克設計師們歷來強調機動性和火力,裝甲防護被置於不受重視的次要地位,因
而,以往法國的坦克重量輕、機動性高。然而,這種坦克在實戰當中卻暴露出其生存力差的
致命弱點。中東戰爭的實戰經驗表明,法國AMX一30坦克雖有較高的機動性,最大行駛速
度可達65千米/小時,但是因為它的裝甲薄、防護性差,裝備AMX一30坦克的部隊的戰場
推進速度還不如裝備機動性差而裝甲防護性好的英國「遜丘倫」坦克的部隊快。因此,法國
按照上述設計思想製造的AMX-32和AMX一40等出口型坦克至今還沒有買主。
法國地面武器工業集團(GIAT)接受了以往設計思想上的經驗教訓,在設計「『勒克萊
爾,,坦克時就明確地將提高坦克生存力放在首要位置上,並採用了最先進的模塊化設計技
術和復合裝甲技術進行車體和炮塔的設計,甚至不惜一下子將坦克戰斗全重從AMX。
32的40噸增加到「勒克萊爾」的54噸。採用模塊化設計技術和復合裝甲技術設計的
組合式裝甲塊,以螺栓連接方式固定在基本裝甲框架上,組成裝甲防護體系。
這種裝甲防護體系既便於對受傷坦克進行戰場搶救,更換被毀裝甲塊,也便於根據威脅
變化方便地調整裝甲,而毋需修改坦克的基本結構,為今後更換、使用更先進的裝甲塊打下
基礎。。
「勒克萊爾」坦克的復合裝甲塊採用多層鋼裝甲板和陶瓷材料,為可更換的盒式結構。
這種裝甲塊既能防動能穿甲彈又能對付化學能彈,防動能穿甲彈的能力比傳統均質裝甲提高
1倍,從而徹底改變了裝甲防護差的落後狀況,一躍成為世界上裝甲防護最好的坦克之一。
綜上所述,「勒克萊爾」坦克雖然問世較晚,但因為它採用了一些打破傳統觀念的設計
思想和最新的技術,使坦克的整體性能大大提高,尤其是對戰場生存力的重視使「勒克萊
爾」坦克躍人世界最先進坦克的行列,成為名副其實的後起之秀。
「勒克萊爾」坦克的主要性能諸元
乘員 3人
戰斗全重 , 54.5噸
革命長(炮向前) 9.35米
車身長 6.6米
車全寬 3.3米
車全高(至炮塔頂) 2、米
主要武器 120毫米滑膛炮)門
輔助武器 12.7毫米機槍,挺
7. 62毫米機槍1:挺
最大公路速度 71 千米/小時
最大公路行程 , 550千米
裝甲防護 :復合裝甲
三防裝置 集體式。
『玖』 98式坦克的性能結構
98式坦克上安裝的是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該系統屬指揮儀型數字式坦克火控系統,主要由晝夜觀瞄、測距三合一的下反穩像式瞄準鏡、火控計算機、控制盒、耳軸傾斜感測器、炮塔水平角速度感測器、橫風感測器、炮控分系統組成。該系統與簡易式火控系統的差別在於其光學瞄準線與火炮相互獨立穩定,以炮長瞄準線作為穩定的基準,火炮隨動於炮長瞄準線。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是通過一個二自由度陀螺儀穩定瞄準鏡中的下反射棱鏡來實現炮長瞄準線的雙向穩定。在瞄準狀態時,炮長操作操控台驅動瞄準鏡的瞄準線,使其瞄準跟蹤目標,而火炮隨動於瞄準線。當炮長在坦克行進間從瞄準鏡向外觀察目標時,瞄準鏡中的目標和背景幾乎是不動的,極大的方便了炮長在坦克行進間進行射擊,而且射擊時只需一次瞄準。使用時,炮長將瞄準鏡標志瞄準目標中央並發射雷射測距後,目標不會出現擾動,炮長只需繼續瞄準目標就可以射擊。另外,火控系統中還配有火炮重合射擊裝置,當火炮調到計算機計算出的瞄準角和方位前置角的位置時,該裝置會自動輸出允許射擊訊號,如果此時炮長已經按下射擊按鈕,火炮會自動射擊。由於該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是炮長瞄準線在高低向和水平向都穩定的,因此98式坦克不僅能在靜止時以較高的命中率射擊固定和活動目標,而且還可以在行進間以較高的首發命中率射擊固定和活動目標。為提高坦克的作戰能力,火控系統中增加了車長對火控進行操作的功能。在98式坦克車長指揮塔前方,有一具可360度旋轉觀察的上反式周視瞄準鏡。該瞄準鏡與炮長瞄準鏡一樣,均可在高低和水平方位上獨立穩定,並有雷射測距和夜視功能,可獨立穩定的搜索、選擇和瞄準目標。車長可以進行目標指示,當炮長完成對一個目標射擊後,車長可調轉炮塔,使炮長捕捉車長選定的目標射擊。此後,車長可繼續搜索新的目標。如果車長突然發現對己方威脅較大的目標時,可立即調轉火炮和炮塔,當火炮瞄準線與車長瞄準線重合時,炮塔停止轉動,這就實現了超越調炮功能。如車長需了解炮長正在執行的任務時,可按下監視炮長按鈕,此時車長瞄準線與炮長瞄準線重合,車長鏡停止轉動,車長鏡和炮長鏡觀察同一目標,從而實現車長監視炮長功能。
98式坦克的車長和炮長無論晝夜都具備行進間射擊固定和靜止目標的能力,射擊反應時間短,當靜對靜時≤5秒,靜對動時≤秒,動對動時≤9秒。經測試,98式坦克在2000米距離上的首發命中率在85%以上。為適應錯綜復雜的戰場環境,98式坦克的火控系統還可以降級使用。當穩像部分出現故障時,該系統還可作為自動裝表簡易式火控系統使用;假如自動裝表簡易式火控系統也出現故障,還可以用人工裝定表尺進行瞄準射擊。
近幾年,由於在火控系統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先後研發成功了多種自動跟蹤火控系統和瞄導合一的大死循環式火控系統。在98式改進型坦克上,安裝的是最新型瞄導合一的大死循環火控系統。瞄導合一大死循環火控系統是一種可對射擊結果實施自動校正的火控系統,假如首發射擊不中時,該系統能對脫靶情況進行實時測量,把偏差的距離和角速度自動輸入火控計算機進行下一發彈的修正計算後立即射擊,大大提高了次發命中率。在大死循環火控系統中,如何自動的實時測出彈著點偏差並進行自動校正,是應用這種火控系統的前提和技術關鍵。系統中必須有能自動跟蹤目標和自動跟蹤彈丸的裝置和感測器。目前跟蹤目標用自動跟蹤器實現,自動跟蹤器可用閉路電視和熱像儀實現;自動跟蹤彈丸採用脫靶距離感測器(如無線電定位感測器及觀點感測器等)實現。由於熱像儀可以根據目標的熱特徵跟蹤目標,又能利用彈丸的熱特徵自動跟蹤彈丸,因而也可以作為自動跟蹤器和脫靶距離感測器。由於大死循環火控系統是建立在對脫靶距離實時自動校正的基礎上,因而要求火炮要有行高的初速,這樣彈丸飛行的時間就能縮短利於迅速校正射擊。大死循環火控系統可明顯提高第二發彈的命中率,用於射擊越野行進的高速目標效果明顯。在測試中,98改進型坦克在2000米距離對運動目標進行的46次第二發補射中(人為設定),命中率為100%。
早在70年代,我國科研人員就展開了大口徑坦克炮的研發工作,先後研發成功了120公釐、125公釐和130公釐等多種口徑的坦克炮。在三代坦克炮口徑的選擇問題上,曾經有120公釐和125公釐兩種口徑之爭。從實際情況看,120公釐高膛壓光膛炮的性能並不比125公釐坦克炮遜色,甚至某些性能上還優於125公釐坦克炮。由於98式坦克在設計時參考了蘇式t-72坦克的許多技術特點,並直接借鑒了其自動裝填機,這主要是為了大幅縮短研發周期。重新研發適用於120公釐火炮的新型自動裝填機,在增加坦克設計難度的同時,坦克的整體設計也必須做較大修改。再者,120公釐炮彈為整裝式結構,這就意味著與其配套的自動裝填機體積不會太小,會給炮塔內的安裝劃定難以逾越的技術鴻溝。從目前西方安裝有自動裝彈機的法國勒克萊爾坦克和日本90式坦克看,其尾艙式自動裝彈機的結構都比較復雜。我國89式120公釐自行反坦克炮的尾艙就安裝有半自動裝彈機。盡管提高了射速,但單從89式自行反坦克炮龐大的炮塔就可對其內部半自動裝彈機的體積和復雜程度窺之一二。
從防護上講,雖然西方坦克大都實現了彈葯隔艙化,但在戰場上採用尾艙式炮塔的坦克的生存能力不見得就比採用炮塔吊籃式自動裝彈機的坦克高多少。單從彈葯被命中的幾率看,將彈葯布置在尾艙的坦克要高於布置在車體內的坦克。另外,隨著整裝彈葯重量的不斷增加,造成裝填手工作負荷不斷增大,以目前坦克炮向大口徑化發展的趨勢看,在坦克上實現彈葯的自動裝填已成為必然。
我國前後發展了120公釐和125公釐反坦克彈葯,前者採用整裝式結構,後者採用了分裝式結構。125公釐坦克炮早在1985年就研發成功,經不斷改進,定型後的125公釐坦克炮的膛壓已高於120公釐坦克炮。最終安裝在98式坦克上的是zpt-98式50倍徑125公釐高膛壓光膛坦克炮。炮聲身採用高強度pcrni3nov,炮口動能比俄羅斯2a46m-1型125公釐坦克炮提高近45%,比「豹」2a5和m1a1/a2坦克上的rh-120型120公釐坦克炮高近30%。由於對身管實施了液力自緊技術,從而滿足了高膛壓火炮對身管強度的要求。為提高身管的耐燒蝕磨損壽命,火炮採用全膛鍍鉻工藝,使其壽命達到700發穿甲彈的水平,接近世界先進水準。為增強熱防護效率,身管上安裝了雙層鋁板氣隙式熱護套,防護效率為70%。
與俄羅斯2a46m-1型125公釐光膛坦克炮一樣,ztp-98型坦克炮的炮閂也為橫楔式,由沖桿彈簧式半自動控制,其上裝有機械和電氣式雙功能擊發系統。火炮反後坐裝置為下置式,由帶液量調節的筒式後坐節制桿式駐退機以及帶針形桿復進節制器的三筒液氣式復進機組成。火炮的葯室長880公釐,正常後坐距離為280公釐~320公釐,最大後坐距離為330公釐。火炮身管質量為2.02噸,炮閂質量為72公斤,回轉部分質量為2.6噸。火炮身管的抗彎強度為4320牛頓/米,厚度公差為0.6公釐,工藝加工彎曲度為0.7密耳,自由誤差為0.18密耳。射擊精度比俄式2a46m-1提高了25%。
zpt-98型坦克炮的搖架呈箍形,底座長1500公釐。底座上設有兩條後坐滑軌,前滑軌為銅質環形襯筒,襯筒與炮身之間的安全膨脹間隙為0.3~0.9公釐,用於補償身管射擊時產生的熱膨脹量。後滑軌由位於炮尾環和搖架上的軌道支架構成。可快速拆卸的搖架頸部由4顆螺栓固定。楔形半自動炮閂設在火炮上方,開閂力為245牛頓。車內加裝一個駐退器和復進機液量可見控制裝置,可在火炮不進行人工後坐情況下檢查液量。另外,在火炮炮口端面裝有前瞄準鏡墊片,炮長藉此可在車內迅速調整火炮。根據需要,火炮可用電點火裝置、電擊發和機械式手動擊發射擊。火炮可前抽更換,更換可在1小時內完成。
zpt-98型坦克炮配備的彈種包括採用半可燃葯筒的(使用新型太根發射葯)鎢/鈾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破甲彈和尾翼穩定多功能殺傷爆破榴彈,彈葯基數為41發,其中2發置於自動裝彈機的旋轉輸彈機內,19發放置在戰斗室的各彈葯箱內。在發射第三代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初速為1780米/秒),可在2000米距離擊穿850公釐厚的均質裝甲,而最新型特種合金穿甲彈(貧鈾穿甲彈)在該距離上的穿甲厚度可達到960公釐,其彈芯長徑比為30:1。為強化反坦克作戰能力,98式坦克還配備了多功能榴彈,此乃增加裝葯的高爆型,威力較大,足以使坦克喪失戰鬥力。另外,98式坦克還配有仿俄制斯維爾河/反射9k119型(西方稱at-11「狙擊手」)雷射駕束制導炮射飛彈系統,車內一般攜帶有4枚飛彈。經過改進,新型炮射系統在98式坦克的炮長瞄準具內裝有雷射發射機,飛彈的發射裝葯加長,全彈質量也有所增加。該彈可針對某種攻擊情況(如靜止發射攻擊),選擇復雜的飛行軌跡,低空飛向目標。
98式坦克的自動裝彈機仿自俄式坦克,該系統由旋轉輸彈機、彈匣提升機、推彈機、葯筒底殼拋出機構、火炮電機閉鎖器、記憶裝置、自動裝填機配電盒、裝彈操縱台、自動裝填機操縱台、彈量指示器和全套電氣系統安裝組成。自動裝彈機的裝填角固定在4度30分,每發彈的裝填時間為8秒。在自動裝填方式時,98式坦克的主炮射速為8發/分,采人工裝填,射速降為1~2發/分。試驗證明,該自動裝填機的間隔故障率為千分之三。目前,更新型的性能優良、使用可靠、操作方便的裝彈機系統已研發成功,將裝備在98改進型坦克上。
98式坦克的輔助武器包括1挺86式7.62公釐並列機槍,安裝於火炮右側,采遙控電擊發,彈鏈供彈,每條彈鏈內裝250發彈,總共備彈2000發。車長指揮塔上裝有1挺qjc88式12.7公釐高射機槍,由車子在炮塔外手動操縱,用單倍準直瞄準鏡,對空中目標的最大表尺射程為1.5公里,俯仰范圍為-4~+75度,戰斗射速為80~100發/分,備彈300發,分裝在5條彈鏈中。為了方便射擊,在98式坦克的炮塔上共設有3個高射機槍槍架,其中車長指揮塔前方和右側各有一個,炮長艙門左邊設有1個。另外,3名乘員各配有1支56c型或95式短突擊步槍。
98式坦克上的炮長用熱像儀是解放軍裝備的比較先進的熱成像系統,該熱像儀的探測器為SPRITE探測器,其光敏面是粘貼在藍寶石襯底上以光刻掩膜而成底8條蹄鎘汞晶元。SPRITE探測器與單元數組探測器相比,其優點是探測器就完成了時間延遲積分處理,即signal processing in the element,SPRITE也由此得名。SPRITE探測器必須在80K左右且真空中才有良好的性能,所以它需要封裝在杜瓦瓶里,由製冷機對杜瓦瓶進行製冷。98式坦克上炮長熱像儀採用分置式斯特林製冷機製冷,連續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試用探測器工作的製冷時間為5分鍾。熱像儀全重42公斤,採用串並聯方式掃描,視場為5.6X3.8度(11.4倍);12X8度(5倍)。在晝間對坦克目標的識別距離為2600米,夜間為2750米。
目前,我國已研發成功第二代熱像儀,該熱像儀不需光電掃描,由探測器直接接受全視場的熱輻射訊號而成凝視圖像,因此也稱凝視焦平面熱像儀。其作用距離可達7~9公里,靈敏度和解析度比第一代熱像儀有很大提高,且結構緊湊,造價低廉,平均無故障時間為4000小時,在能見度只有100米的惡劣環境中對目標的發現距離為4000米,識別距離3100米。該熱像儀已安裝在98改進型坦克上。
98式坦克的外形低矮(不到2.3米),車首和炮塔正面採用可更換式新型復合裝甲。其中車首用均質軋制裝甲焊接而成,重要部位採用迭型陶瓷復合裝甲加強。首上裝甲板為多層復合裝甲,具體結構為鋼-玻璃纖維板-超硬鋼-鋼,總厚度為220公釐,傾角為22度,其防護能力相當於500~600公釐均質裝甲。車體首下裝甲板厚度為80公釐,掛裝有兩塊大型鋼質塑料板,也可以掛一具推土鏟。車體兩側安裝有8公釐厚夾布橡膠履帶裙板,前護板和側裙板對帶傾斜引信的反坦克地雷和破甲彈有一定防護作用。另外,為保護駕駛員的安全,其座椅懸吊在車體上,底部加強了防護裝甲,兩側各焊接有一根垂直鋼架,用以提高結構強度。98式坦克的炮塔裝甲由復合材質和特種鋼組成,兩者間的夾層內還有特種材質,故又稱間隙式復合裝甲。其在2000米距離上可抗擊穿甲能力在700公釐的動能穿甲彈和破甲能力在800公釐以上的戰防彈。在1997年冬季進行的低溫試驗中,98式坦克經受了14發105公釐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攻擊,無一擊穿坦克的前裝甲。後來用T-72C坦克上的125公釐炮對其射擊6次,依然無法擊穿前裝甲。
如果披掛上附加裝甲,在車重增加0.7噸的情況下,98式坦克的抗APFSDS穿甲能力在830公釐以上,抗HEAT穿甲能力在1060公釐以上;在炮塔和車體上安裝新型雙防反應裝甲後,抗APFSDS和HEAT的能力可達到1000~1200公釐。另外,98式坦克的側屏蔽前端還裝有反應裝甲,頂部裝甲也得以強化。
眾所周知,坦克最薄弱的防護在炮塔頂部,在制導武器(尤其是攻頂彈葯)比重日趨增重的今天,單純依靠坦克的硬防護已經無法完全滿足坦克生存的要求。為進一步增強98式坦克的生存力,其上安裝了反導軟防護系統。該系統由JD-3紅外干擾機、煙霧彈系統、雷射告警裝置和控制系統組成。JD-3紅外干擾機由紅外發射機、電源和控制裝置、控制板組成,系統總質量為75公斤。通常情況下,在坦克主炮兩側各裝一台JD-3紅外干擾機。JD-3紅外干擾機的方位覆蓋范圍為主炮兩側22度方位角,高低覆蓋范圍是5度,在探測到來襲目標後2秒內發射0.7~2.5μm波段的紅外脈沖輻射訊號。紅外干擾機能夠持續發射編碼紅外脈沖干擾訊號,使紅外製導反坦克彈葯的制導電路產生假訊號,可有效干擾「TOW」、「龍」、「霍特」等反坦克飛彈。
煙霧彈系統由94式煙霧發射器和97式煙霧彈組成。該系統可在3秒內在距離坦克50~80米處形成氣溶膠煙霧屏障,對敵方的雷射目標指示器和雷射測距機產生屏蔽,對0.4~14μm波段具有較好的遮蔽作用,持續作用時間為20秒。試驗證明,該系統可使「TOW」、「龍」、「小牛」、「地獄火」等反坦克飛彈的命中率降低75~80%;使「霍特」、「米蘭」等反坦克飛彈的命中率降低2/3;使雷射測距機輔助射擊的各種火炮命中率下降2/3。
除軟防護系統外,98式坦克上還可以安裝新型主動式防禦系統。該系統由控制裝置、毫米波雷達、發射系統組成,各子系統採用了模塊化設計,可以快速更換。該系統的工作原理是:車長將系統置於工作狀態,此時雷達採用監視工作狀態。當探測到距坦克50米之內、在規定的范圍內飛行的目標時,雷達自動轉換成跟蹤模式,並向火控計算機提供目標的彈道數據,由火控計算機確定來襲彈葯是否可能命中坦克。如判斷來襲彈葯會命中坦克,雷達則提供精確跟蹤數據,計算機確定防禦彈葯的發射位置和時間,在來襲彈葯距坦克1.5~4.2米處爆炸,擊中來襲彈葯,使來襲彈葯的彈頭提起爆炸或使其偏離飛行軌道。如判斷來襲彈葯不構成威脅,雷達則恢復到監視狀態。主動防禦系統可對付速度為70~700米/秒的來襲目標,系統重新做好准備只需0.2~0.4秒。該系統對協同作戰的步兵危險區為20~30米。另外,該系統可自動識別假目標,如飛鳥、子彈、炮彈破片和己方發射的炮彈或飛彈等。主動防禦系統可安裝在多種裝甲車輛上,可將裝甲車輛的生存能力提高近2倍。安裝該系統的坦克不會對其他坦克產生電磁干擾,系統本身也有良好的反電子干擾能力。
在98式坦克的內部安裝有集體三防裝置和自動滅火抑爆系統,戰斗艙、駕駛艙及其艙蓋的內壁加裝有一層防輻射襯層,可降低r射線對乘員的傷害。此外,在坦克被穿甲彈擊中時還可以防止乘員受到從內部崩落的碎片的傷害。車體和炮塔均塗有三色迷彩塗層。
在波斯灣戰爭中,伊拉克的裝甲車輛由於沒有裝備預防「二次」效應的有效設備,導致了慘重傷亡(尤其是較為先進的T-72坦克)。經測試,坦克戰斗艙內,由HEAT射流引起的車內油氣混合物爆炸,會在140毫秒~240毫秒內形成0.35~1.4兆帕的超壓,有的甚至達到2兆帕,伴隨爆炸形成的熱輻射強度可達6~10瓦/平方公分。當彈丸穿透裝甲板時,車內人員很容易受到三種主要危害:壓力沖擊、皮膚燒傷和毒劑效應。對人體而言,假如作用於身體的壓力時間超過50毫秒,0.1兆帕以上的超壓通常會造成肺部永久性損傷。0.3兆帕以上的超壓將使人員的死亡率達50%。當超壓值達到0.4~0.5兆帕時,人員將必死無疑。按醫學要求,皮膚以下0.08公釐深處的溫度超過43.5攝氏度,身體裸露部位將遭受難以恢復的2度燒傷。或者用熱輻射計表示,即10瓦/平方公分強度的熱輻射作用在皮膚上的時間超過100毫秒時,所引起的皮膚燒傷將會達到1度。除了超壓、皮膚燒傷外,毒劑對乘員的傷害也不能忽視。在殘酷的戰場環境下,當車輛中彈時,車內乘員處於高度緊張、擔憂狀態。人員體內腎上腺素將會增高,這會增加人體對毒性物質的敏感性。毒性物質來自爆炸後的產物、燃燒的產物及熱分解產物。爆炸產生的毒性物質取決於來襲彈葯的性質,燃燒和熱分解產生的毒性物質的多少取決於感受穿透射流的敏感速度和滅火的持續時間。綜上所述,裝甲車輛內一旦發生「二次效應」,對車內乘員的傷害將是致命。因此,給裝甲車輛配備高效的滅火和抑爆系統,預防「二次效應」,對提高坦克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裝甲車輛內,有效的滅火抑爆系統應該具備敏感的探測器、快速的控制系統和有效的滅火劑,這樣才能有效制止爆炸和徹底地避免「二次效應」。通過研究人員地反復試驗證明。如在130毫秒內撲滅坦克內的各種火災,就能夠避免各種油氣混合物的爆炸。在預防二度燒傷時,只要10瓦/平方公分熱輻射作用在皮膚表面的時間不超過100毫秒,就能使乘員避免遭受較為嚴重的二度燒傷。但是,如果壓力的作用在50毫秒以上時,同樣會造成人體的各部位損傷甚至死亡。因此,自動滅火抑爆系統的反應時間越快、抑制超壓和避免燒傷效果就越好。
早在60年代初期,我國就展開了裝甲車輛自動滅火系統的研發,但由於各種原因進展緩慢。直到中越邊境沖突後,戰場上的血的教訓使解放軍提高了對裝甲車輛自動滅火裝置作用的認識並產生了迫切要求,自動滅火系統的研究工作因而加快。1980年,我國自行研發了80式自動滅火裝置並裝備於各型裝甲車輛上,經實踐證明,使用效果良好。但是,該系統還不具備抑爆功能。因此,80年代初,我國引進了「SAFE」系統,並很快完成了樣機試制和全部系統的國產化。後來,在其基礎上我國又發展了更先進的自動抑爆系統。98式坦克上裝備的是92式自動滅火抑爆系統,該系統由關系探測器(6個)、控制盒、滅火瓶(4個)、緊急開關和電纜組成。該系統可在50毫秒內抑制由於HEAT射流引起的戰斗艙油氣混合物爆炸,並能夠將油氣爆炸產生的壓力限制在0.1兆帕以內,這樣能夠使乘員的皮膚燒傷程度限制在1度以下,故可以達到滅火抑爆作用,防止「二次效應」發生。在滅火瓶中,裝有液態的「哈隆」1301滅火劑,並充滿氮氣,閥體直接裝在瓶口上,不使用分布管路,這樣可以極大的縮短噴射時間。
調頻通信是擴展頻譜(擴頻)通信的一種,作為通信電子對抗的重要手段被廣泛應用於裝甲車輛的通信系統。98式坦克上採用的是新型VHF-2000型坦克通信系統,該系統具備良好的電子對抗性能,系統通用性好,便於使用維修,可靠性高,電磁兼容性及同台多機工作性能良好等特點。在98式坦克炮塔後部右側,有一具敵我識別與雷射通信系統,其雷射敵我識別與雷射光波作為載波傳遞訊號。這是一套小型化的一機多功能的車載系統,供車長用於敵我識別、發射數字指令、進行語音通信,並可發展用於雷射搜索。系統的全方位接收機控制頭也可用於對0.9~1.06μm雷射告警器。該系統可抗光、電、磁干擾,工作距離≥3.6公里,高低向-10~+45度(與車長周視鏡相同),水平向360度,識別一次目標時間≤0.6秒,有60種敵我識別密碼。系統能顯示敵我識別結果。數字通信指令、正在通信與等待通信車的概略方位。
在坦克炮塔尾艙右側頂甲板上方,裝有9602型GPS導航定位接收天線,負責接收並放大導航衛星發射的高頻訊號,並變成中頻訊號送入接收機。在炮塔尾艙內右側甲板上,接收並處理來自天線的中頻訊號盒來自GPS接收機顯示控制器的控制指令,其顯示控制器安裝在炮塔內右側座圈下方,顯示導航信息並輸入輸出控制指令。9602型GPS衛星導航儀是二通道的C/A碼接收機,可對四顆衛星按時分制進行時序觀測,採用L1載波上調制的C/A碼進行續距測量,由導航處理機實時求出三維位置和速度。如果可供觀測的衛星只有三顆時,接收機可以將人工輸入的高程或上次三維定位得到的高程作為已知值,進行二維定位,實時求出經緯值,對於軍事用戶而言,可將經緯值交換成我國九四軍用網路坐標值。9602型GPS接收裝置被動式導航、無積累誤差、保密性較好。可全天候向乘員提供坦克所處位置的三維坐標式軍用網路直角坐標,能提供坦克的行進方位、行進速度等數據。輸入目標可提供目標的方位和距離。輸入多個航路點後可建立航線,並對偏航距離和接近目標距離進行報警。設備本身具備進行共況自檢和故障診斷功能。9602型GPS屬單一的粗碼定位系統,其精度目前相對較低(100米),對於有些戰術要求還不能滿足。「GLONSS/GPS」兼容型導航定位位置在我國已研發成功。它的精度可以達到20米。單一GPS只是過渡產品,最終要被雙G兼容機所取代,一旦98改進型坦克配備了雙G兼容機,則可與車內電台、雷射測距等設備連接起來,構成車際信息系統,可實現戰場管理,火力支持、目標營救、敵我識別等多種戰術任務,屆時98改進型坦克將成為解放軍最新的數字化坦克。
在98式坦克炮長艙門後部基座上,裝有一具新穎獨特的裝置,此即為雷射壓制觀瞄系統。由於紅外干擾機的作用僅局限於干擾紅外製導方式的飛彈,不能幹擾其它方式制導的飛彈,要具備多功能幹擾能力,就要為坦克配備多種不同的光電對抗設備。該系統在與敵方對抗時,能起到干擾和壓制對方觀瞄系統的作用。該系統供車長或炮長操作,能發射激光束對敵方觀瞄體系進行壓制、干擾。由於激光束固有的特性,既然能壓制干擾觀瞄系統,那麼對人體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對於使用直視型光學觀瞄鏡對己方觀瞄的敵方人員的眼睛,其殺傷效果特別明顯。另外,雷射壓制觀瞄系統還可以對敵方使用可見光、近紅外光電感測器的火控、制導系統(如雷射測距機、微光夜視儀、電視攝像頭、觀瞄鏡等)實施干擾,使之飽和失效,甚至產生永久性損壞,即儀器致盲,從而失去戰斗能力。同樣,為預防敵方對己方實施雷射照射,98式坦克上的駕駛員均配有防雷射光鏡。雷射壓制觀瞄系統由微機控制器、跟蹤轉台及隨動系統、雷射壓制儀、熱成像干擾機(氣體雷射發射機)組成。為實現車長、炮長遙控跟蹤瞄準,對跟蹤轉台採用數字式位置死循環控制方式。該系統可360度全方位工作,俯仰角為-12~90度,跟蹤角速度左右為45度/秒,俯仰40度/秒。從炮長(或車長)按下按鈕到系統對准目標只需1秒鍾。雷射輸出能量為1000兆焦,脈沖重復工作頻率為10次/秒,最大作用距離為4000米,系統連續工作時間為30分鍾,激光器的壽命為120萬次。
長期以來,缺乏大功率引擎是制約我國主力坦克水平的一大技術瓶頸。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在80年代末研發成功了多種1200馬力的大功率柴油引擎。其中150HB系列的1200馬力渦輪增壓中冷式大功率柴油引擎的性能較為出色,被選中作為98式坦克的動力系統。可能是在設計時參考和借鑒了德國MTU公司的MB871ka501型引擎的設計理念,所以150HB引擎與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由於安裝了大功率引擎,51噸重的98式坦克的單位功率達到了23.54馬力/噸,最大公路時速高達70公里/小時,0~32公里加速時間為12秒。在輸出功率相同的情況下,150HB引擎的質量比英國「挑戰者」坦克上安裝的CV12TVC-1200型引擎輕15%。
為適應裝甲兵的發展要求,我國在150HB柴油引擎的基礎上研發成功了具有世界水準的150HB1500馬力大功率引擎,其研製時瞄準的目標九四德國的MT883型引擎。目前,該引擎已安裝在98改進型坦克上。經測試,98改進型坦克的最大公路時速和最大越野時速分別為80公里/小時和60公里/小時。
在98式坦克上仍採用傳統的機械傳動、液力控制裝置。傳動裝置由傳動箱、兩個側變速箱和同軸側傳動器組成。側變速箱為行星式,帶摩擦離合器,採用液力操縱,有7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每個變速箱內有2個閉鎖離合器和4個機械式制動器。
在行走部分上,98式坦克採用兩條雙銷掛膠履帶(每條由85塊履帶板組成,總質量為2.1噸,使用壽命為10000公里)、6對直徑為730公里的雙緣路輪、兩對掛膠托帶輪、兩對掛膠托邊輪以及主動輪和誘導輪組成,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在第一、第二和第六路輪上安裝有液力套筒式避震器和「Z」形軸避震器。懸吊裝置的扭桿沿底甲板橫向布置,操縱裝置的拉桿沿側甲板布置。由於對扭桿進行了改進,路輪行程增至340公釐,從而使車輛平均行駛速度提高了12%,從停車狀態加速到42公里/小時只需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