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藝術裝置設計找誰好
找犬搖建築,他們和我工作的專門做商場布展策劃的團隊有長期的合作。
2. 誰知道蘇州博物館流水系統怎麼設計的啊
是蘇州園林博物館,沒有門票,免費參觀。新館現位於拙政園西側,免費的額。 蘇州園林博物館最早位於拙政園住宅區域內,於1992年秋天建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園林專題博物館。蘇州園林博物館新館現位於拙政園西側,始建於2005年10月,建築面積3390平方米,在原來二層小樓的基礎上新建了一層建築。整個新館分成序廳、園林歷史廳、園林藝術廳、園林文化廳和結束廳幾個部分,其中園林藝術廳詳細展示了疊山、理水、花木、建築等造園手法。
3. 外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建築師
外國著名的建築師有很多的,介紹幾位: 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師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 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 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徵,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 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像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 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 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 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庄嚴。爾後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庄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
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
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傢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
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
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
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
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
獨立分區,又方便聯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佔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
和圖書館。建築佔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
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
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佔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
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歷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
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
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
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
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復雜。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
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
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
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
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
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
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
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
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
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C.錫里西等主持。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在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島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
的樓房——帝國州大廈,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國州大廈1930年3月1日開始設計,設計人為席瑞夫、蘭姆、哈蒙。4月7日開始樹
起第一根鋼柱,9月22日鋼結構就安裝完畢,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後只
花去一年零一個月時間。鋼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層,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優秀的記錄。這座大廈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鋼構件製作精確、
施工組織嚴謹分不開的。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築大師F.L.賴特的經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
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築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築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並被列為
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流水別墅位於一片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F.L.賴特將別墅建在
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個別墅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力,伸出於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這幢房子隨著四季更迭以「無聲之聲」作出反應和進行著自我的更
新。建築動勢的性質與瀑布的流速動勢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漲
時的強大動勢使建築物看上去更像一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當夏日流水涓細之時,倒像
是讓別墅進行一種動物冬眠前的肌體蜷曲動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簾般垂現在切斷
北岩的花架與點綴出挑的冰凌之間。建築本身疏密有致,有實有虛,與山石、林木、水
流緊密交融。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匯成一體,交相襯映。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
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聯合國總部大廈,美國紐約(1946~1952年)
建築師:w.K.哈里森
聯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美國建築師沃利斯·哈里森擔任。同時成立了有澳大利亞、
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
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後討
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後方案。
建築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築師哈里森負責。大廈於1952年落成。
聯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
大樓為板片式建築,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牆,兩個端面
為狹窄的實牆。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
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築相比,聯合國總
部建築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復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新性是已往建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建築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被人們稱之為「馬賽公寓」的建築,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現代化城市中「居住單位」設想的第一次嘗試。勒·柯布西耶認
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理想
的現代城市就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 *** 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
現代化的整齊的道路網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一個
「居住單位」幾乎可以包含一個居住小區的內容,設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一棟建築就
成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單位。他在馬賽設計並於馬賽市郊建成的這座17層的「居住單位」
式公寓住宅大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居住。馬賽公寓是第一個全部用預制混凝土外
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物,主體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
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教堂建成於1953年。一向講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采
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造新形式的「現代建築」,並在建築創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
義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築家,卻設計出了一個具有震動性的奇特的建築。這是一座位於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4~1958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建於1954~1958年,大廈共40層,高158米,設計人為著名建築
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講究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西方建築界佔有主導地位。而人們又
把密斯追求純凈、透明和施工精確的鋼鐵玻璃盒子作為這種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廈
正是這種傾向的典範作
大廈主體為豎立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外,大樓的幕牆牆面直上直下,整齊劃一,
沒有變化。窗框用鋼材製成,牆面上還凸出一條工字形斷面的銅條,增加牆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氣勢。整個建築的細部處理都經過慎重的推敲,簡潔細致,突出材質和工
藝的審美品質。西格拉姆大廈實現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樓構想,被認為是現代
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日本東京(1964年)
建築師:丹下健三
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是60年代的技術進步的象徵,它脫離了
傳統的結構和造型,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的整體構成、內
部空間以及結構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傑出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對日本文化的獨到理解,
它是由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比賽館、室內球技館及其他設施組成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採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的懸索屋頂結構,創造出帶有緊張感、力動感的大型內部空間。
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似乎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這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發揮出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一的傑出才能。該建築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現代建築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
為之前與之後兩個歷史時期。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1959~1973年)
建築師:J.伍重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著一組似群
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築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造型奇特,
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著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於
小餐廳上。殼下吊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
的貼面磚,閃爍奪目。
丹麥建築師J.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規模龐大,佔地1.8公頃,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確良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個2700座位的音樂會,一個
1550座位的歌劇院,一個550座位的劇場,一個420座位的排演廳,還有眾多的展覽場地、
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達88000平方米,連觀眾和工作人員在內,同
時可容納7000人,實際是一座大型綜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劇院從設計到完工達14年之
久,耗資1.2億美元,建成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美國(1973年)
建築師:山琦實
紐約曼哈頓島上的世界貿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築物之一。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佔地約6.5公頃,它是一項耗資7億美元,由六幢建築組成的建築
群,包括一座海關大樓,一座飯店,兩座專供重要的政府貿易機構使用以及國際商品展
覽用的九層大樓和兩座主要建築——高411.5米的110層塔樓。兩座大樓都是方柱形體,
外形完全一樣。每邊寬63.5米,每幢塔樓面積達46.6萬平方米,兩幢塔樓面積合計有93
萬多平方米。大樓的外牆是排列很密的鋼柱,外表包以銀色鋁板。大樓受到很大的風壓
力,在普通風力下,樓頂擺幅為2.5厘米,實測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個世界貿易
中心有5萬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達8萬人次。兩座大樓有46部高速電梯,114部區
間電梯,8部貨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載55人。電梯可直達能容納2000輛汽車的停車場,
並與地鐵相連,可以迅速地將來往於世界貿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法國巴黎(1977年)
建築師:R.羅傑斯和R.皮亞諾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總造價約4.8億法郎,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上六層,地
下四層。該建築內設有工業設計中心、音樂與聲學研究所、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情報
知識圖書館以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整個建築被縱橫交錯的管道和鋼架所包圍,根本不像
我們常見的博物館,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廠。這座藝術文化中心是義大利建築師R.
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R.羅傑斯共同設計的。他們認為現代建築常常忽視起決定性作用的
結構和設計。為了改變這一陳舊的觀念,特意把結構和設備加以突出和頌揚,6層樓的
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都懸掛在立面上,並塗上大紅大綠的色彩。
建築師有意將這座建築設計成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將內部做成寬敞的無阻攔的大空間,
允許內部布置靈活變動。這座中心是本世紀高技派建築的代表作。
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1978年)
建築師:貝聿銘
對貝聿銘而言,國家美術館的擴建,不是在基地上創造一幢單純的建築物,基地受
條件限制,與原有館舍的配合,在華盛頓的地位、建築計劃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艱巨的
挑戰。
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包括陳列館和藝術研究中心兩部分。它在議
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是白宮前最後一塊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狀不完整,是
個斜角的楔(梯形)。因為東館是整個美術館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門必須面向1941年
建的舊館(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築)。同時,陳列館和研究中心兩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這通常會帶來一些麻煩:在一個面上設兩個門,處理得不好,會使人感
到一個是大門,一個是「狗洞」。設計者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陳列館;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進陳列館的大門設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邊,研究中心的小門設在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凹縫里。這座建築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
變化出來的,沒有一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清閑簡潔而又莊重典雅。陳列館的中心是個
多層空間,有縱橫天橋聯接,中央大廳頂部為玻璃天窗,中間有縱橫跨過的棧橋或挑出
及四進的廊子。參觀者在其中走動時,步移景隨,空間景象變化萬端。東館與古典主義
的老館及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相鄰,在對比中又有配合。開幕時由卡特總統親自剪綵,
他稱贊這座建築是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
海伊美術館,美國亞特蘭大(1983年)
建築師:R.邁耶
美國建築師R.邁耶以擅長設計美術館而聞名,海伊美術館外部造型復雜多變,輪廓
生動。R.邁耶的建築作品用白色,在陽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層次十分豐富。內部有一扇
形中庭,內部空間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綿延流動,景象萬千。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中國(1985年)
建築師:N.福斯特
這是英國建築師N.福斯特的作品。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
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
內空間也盡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高技派」建築風格,這
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
倫敦勞埃德大廈,英國(1979~1986年)
建築師:R.羅傑斯事務所
擅長以外露結構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風格的理查德·羅傑斯是當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所設計的這座位於倫敦的勞埃德總部大廈包括一個12層、
能同時容納10000人工作的保險業務大廳以及側翼呈階梯狀布局的寫字樓。建築師考慮
到公司的持續擴展和建築的分期擴建的可能,在設計中有意將用鋼板包裹的樓梯塔和主
要管線,以及結構部分均暴露在建築 *** 。這一具有創新精神的做法曾令眾多的建築師
感到驚訝。它體現了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水平所賦予建築的新形象,並使建築物具有持續
「生長」的可能。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1988年)
建築師:貝聿銘
1988年建成的盧浮宮擴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重要作品。貝氏將擴建
的部分放置在盧浮宮地下,避開了場地狹窄的困難和新舊建築矛盾的沖突。
擴建部分的入口放在盧浮宮的主要庭院的中央,這個入口設計成一個邊長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這是貝聿銘研究周圍建築物的心得,也再度證實了貝聿銘設計與
環境的緊密關系。金字塔的底邊長35.4米,底邊與建築物平行,亦即與方位平行,與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強化了與環境的關系。金字塔的體形簡單突出,而全玻璃的牆體
清明透亮,沒有沉重擁塞之感。起初許多人反對這項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後獲得廣泛
的贊許。玻璃金字塔周圍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轉了45度,在西側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為入口廣場,以三個角對向建築物,構成三個三角形的小水池,這三個緊鄰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鏡般,在雲淡天晴的時節,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與環境相
結合,又增加了建築的另一向度而豐富了景觀。在轉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緊鄰著另外
四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構成另一個正方形,與金字塔建築物平行,每個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噴泉,像是碩大的水晶柱烘托著晶瑩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崙廣場,貝聿銘將
建築與景觀完整地合成為一體。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1989年)
建築師:貝聿銘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
時6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土地。
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
中國銀行大廈位於香港中心區,樓高70層,總高度達315米(連同頂部的天線),總建
築面積為128.60平方米。建築外牆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大廈底層鋪砌深淺不一
的灰色花崗岩。整座大廈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內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鋼焊斜撐,這不僅給大廈外觀帶來獨特的面貌,而且比傳統方法節省鋼材4成,且室內
無柱,空間開闊。大廈底層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兩條對角線分為4個三角形。
貝聿銘在此又一次發揮出他的設計天才,他著力刻畫建築的嶄新造型,通過三角形母體
的巧妙變換,節節升高,造型簡潔明快又極富標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的一個制
高點。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築師:安藤忠雄
教堂建築的設計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獨特的,因為這類建築首先要能喚起
人精神上的共鳴,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
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憩棲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僅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於大阪閑靜住宅街的一角。建築只是簡潔的混凝土箱型,沒
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
與日本枯山水石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建築的布置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師館
的位置以及與太陽的關系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牆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現出光的十字架。建築內部盡可能減少開口,主體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
這是安藤忠雄所謂的對自然進行抽象化作業。
4. 當代世界著名設計大師都有誰
Ronnie Choong Swee Beng (馬來西亞)
亞太空間設計師協會(APSDA) 主席
馬來西亞室內設計師協會(MSID) 主席
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聯盟(IFI)
(2007-2009)執行理事成員
RONNIE CHOONG先生是位資深室內設計師,創意空間設計師,1987年創辦了S.I. Design Sdn. Bhd.公司, 經過多年發展壯大, 如今已成為馬來西亞首屈一指的設計師公司, 擁有40多位專業職員, 佔地8600平米, 座落於馬來西亞的中心地帶---吉隆坡。
Ms. Farida Alaydroes (印尼)
印尼最受尊敬的室內設計師,印度尼西亞室內設計師協會(HDII)會長 (2005-2008) 。
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 Kansas大學, 美術學士,主修室內設計和辦公管理;
致力於人居環境,辦公商業大樓,主題展示廳,學校,酒店類等國際化工程的設計,擁有超過17年作為專業資深室內設計師的工作經驗;
Geoff Fitzpatrick(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設計協會(DIA) 理事長
演講主題: 澳洲室內設計主流中的現行案例
Geoff Fitzpatrick先生是一個資深的專業傢具設計師,擔任澳大利亞設計協會(簡稱DIA)的理事長,他曾是美國著名品牌BTR Nylex的首席設計師,在馬來西亞紡織公司管理階層任職五年,也擔任過澳大利亞商業傢具公司的營銷總監,主導整個亞太地區的市場營銷;他曾是CDe集團的總經理,是傢具製造行業的專家;在墨爾本的Monash大學發表過家居設計的演講。
James Harper(澳大利亞)
BrookingHarper 公司總裁
澳大利亞設計協會(DIA)理事 畢業於澳洲Adelaide大學,建築學士學位,在澳洲和英國的設計領域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在倫敦著名的多方位設計顧問公司工作數年後,James先生作為合作人加入了摩爾本的GEYER設計公司,主要負責專賣展示廳的設計,多年的設計實戰工作經歷加上他作為CPd公司(一家繪圖設計公司)總經理的管理經驗。
Maythinee Suwannabunya(泰國)
泰國室內設計師協會(TIDA) 主席.Ms. Maythinee Suwannabunya ,前理事會成員,泰國國家注冊建築師, KING MONGKUL建築協會第一任副主席, 美術學院校友會前任會長。
龔書章(台灣)
台灣著名建築師,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AURA Architects & Associates Partner。 哈佛大學設計碩士、建築碩士
梁景華(中國香港)
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副會長
香港PAL設計公司 總經理
香港十大室內設計師之一
近期代表作品有世界最大型之球會——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所等。過去兩年間獲得獎項包括:
2005年」透視」設計認可大獎服務業設計酒店金獎、Spa銀獎、2005年香港設計師協會 - 室內設計會所及酒店組別優異獎、2005年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商業組金獎、銀獎。
來增祥(中國)
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博士生導師
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
中國室內建築師學會副會長
上海市人民政府建設中心專家組組長
國務院國家津貼專家
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的教學工作以及建築與室內設計的工程實踐。曾獲上海市重點工程個人立功獎章、上海優秀建築裝飾專業設計一等獎、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宴廳裝飾設計榮譽證書、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廳裝飾設計榮譽證書等獎項。
松尾光伸 先生 (日本)
亞洲著名雕塑大師、環境藝術大師,曾任亞洲基礎造型學會秘書長。
Marco Denicolo(義大利)
義大利著名室內設計師、傢具設計師,
CASA INLUCE 總經理 。
葉 青(中國)
建築學碩士,高級工程師
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
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執行總建築師
深圳市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
深圳市建築節能重點實驗室主任
深圳市節能檢測評價中心主任
深圳市建築節能檢測評價中心主任
建設部節能專家委員會委員
建設部住宅設計與產業現代化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城市建設和環境資源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
深圳市規劃委員會法定圖則委員會委員
5. 外國工美史考試題目
獨特的阿拉伯紋樣是將 植物 紋樣為主的裝飾藝術提高到嶄新的階段。
古代腓尼基,希臘語意為「紫紅之國 」。
薩珊王朝時期最具特色的銀器是八曲長杯 。
「舞蹈的濕婆」動作中以指向下方的手勢代表 降凡 。
埴輪按其形制和風格特徵可分為「 圓筒埴輪 」和「 形象埴輪 」兩大型。
「二倍織物」的含義是 雙層織物 。
非洲的全稱是「阿非利加」,是拉丁語「 陽光灼熱 」的意思。
15世紀以前伊斯蘭金屬工藝製品上尤為典型的裝飾技法是「 大馬士革波紋 」。
沙龍 原為法文「客廳」之意,後演化為宮廷盛行的追求風雅情趣的聚會形式之稱謂。
「 奇瓦拉 」 羚羊面具,是非洲黑人藝術中最為著名的工藝品之一。
在古代波斯所有工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翼獅形角杯 。
「塔帕布」用 樹皮 做成的紡織品。
「諾克文化」的代表性工藝是 赤陶塑像 。
文藝復興 是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在文學、藝術、哲學和科學等領域開展的一項革命運動。
印加人 被稱為「新世界的羅馬人」。
被考古學家們認為是原始人類舉行咒術儀式時所用的器物是 指揮棒 。
選擇題
對歐洲中世紀工藝美術影響非常深刻的宗教為 B 。
A、伊斯蘭教 B、基督教 C、佛教 D、猶太教
歐洲中世紀的木工藝主要表現在 B 的設計製作上。
A、容器 B、傢具 C、裝飾品 D、殉葬物
B 是在土紅色的器物上部或頂部施以黑色的釉泥,形成黑紅兩色對比效果。
A、黑土陶器 B、黑頂陶器 C、彩陶缽 D、彩紋陶器
日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金屬工藝品是 D 。
A、佛像 B、馬具 C、銅鏡 D、銅鐸
一般認為,哈拉帕文化的創始者是 A 。
A、達羅毗荼人 B、雅利安人 C、大月氏人 D、小亞細亞人
以下不屬於伊斯蘭陶器類型的是 B 。
A、白地多彩釉陶器 B、繩紋式陶器 C、華麗彩陶器 D、錫白釉陶器
以下選項中不屬於世界七大奇觀的是 C 。
A、空中花園 B、亞歷山大燈塔 C、萬里長城 D、羅德港巨人雕像
「舞蹈的濕婆」中以腳踏魔鬼的動作表示 「 C 」。
A、保護 B、創造 C、救世 D、毀滅
A 被稱為「新世界的希臘人」。
A、瑪雅人 B、印加人 C、阿茲特克人 D、托爾特克人
被視為巴比倫王國時期最出色的石工藝作品是 A 。
A、漢謨拉比法典碑 B、奉獻用石板 C、石制圓筒印章 D、納拉姆•辛石碑
塑像頭部和軀體的比例為3:4的比例關系被學者們成為「 B 」。
A、美洲比例 B、非洲比例 C、亞洲比例 D、歐洲比例
「 C 」被譽為瑪雅藝術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A、染織品 B、木製器皿 C、彩繪陶器 D、象牙飾品
腓尼基稱為「 A 」。
A、紫紅之國 B、紅色之國 C、藍紫之國 D、紫色之國
歐洲中世紀的陶工藝主要以 D 為代表。
A、德國 B、英國 C、法國 D、拜占庭
最能代表古代埃及玻璃工藝水準的佳作是 A 。
A、玻璃魚 B、玻璃杯 C、玻璃神像 D、玻璃燈
古羅馬時代工藝美術的代表性品種是 B 。
A、染織 B、陶器 C、玻璃 D、銀器
蒔繪
日本漆工藝技法之一。以蒙上紗網的竹管將金粉抖落與漆器紋樣上,形成自然而美妙的裝飾效果。
萬花玻璃
將扭卷的各色玻璃合起來經熱熔形成棒,再將此棒切斷並置於器壁上,於是形成四方連續的紋樣,再經深熱熔處理,使各色之間相互熔合,產生綺麗而輝煌的夢幻般的效果。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是一種藝術風格的名稱,是指18世紀末至19世紀前半期在歐洲流行的一種崇尚莊重典雅、帶有復古易趣的藝術風格。它的產生,一方面是為了反對羅可可藝術的過分雕琢,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人們對重新創建古希臘羅馬藝術的普遍要求所致。
和鏡
以銅鏡居多,多是薄而小的鏡子,背面的紋樣可以看出日本獨特趣味的內容。花鳥、秋草及流水等生活周圍的動人情景和自然風貌,皆栩栩如生的躍然鏡背,構成巧妙的裝飾紋樣。
樹皮畫
是澳大利亞土著居民至今仍流行的獨特工藝。這種工藝製品不僅美觀而且有新奇的裝飾效果,是當地土著民族建築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其具體製作過程大致為:將大片的樹皮剝下後設法壓平,然後鋪展在木棚內壁或棚上,用木炭條畫出圖形,或將樹皮用碳煙熏黑,再用銳尖石刻出淺線。內容十分活躍和充滿生活氣息,缺點是樹皮不易保存。
聖遺物箱:
是用來安放基督教聖者遺物或骸骨的容器,在歐洲中世紀工藝美術中是最具典型的一類。遺物箱有各種材料製作的,尤其以金屬製作並以寶石、象牙、琺琅、玻璃等材料加以裝飾的作品為最美。聖遺物箱的造型主要有三大類:建築性、人物形、動物形。
什麼叫做「米奈型」陶器?
即用「米奈手法」製成的陶製品。首先用鈷藍在白釉底上畫草圖,經過一度烘燒之後,再加上各種色彩固定,再燒一次。伊斯蘭陶器生產最盛期的這種技巧,曾廣泛影響到中國和日本。米奈型碗即為此類典型作品。米奈型陶器的色彩包括紫、綠、藍、灰色,將彩度柔和地降低,顯得淡雅調和,雖無釉葯的光澤,表面卻有光滑美麗的肌理。
「乳形陶杯」的造型、裝飾和功能有何特點?
陶杯直徑有12.3cm,是在紅色的陶土上用黑色繪出紋樣,再以銳氣刻畫出細節。紋飾錯落有致,刻畫精練灑脫,不失為希臘制陶工藝繁盛期的經典作品,這種乳房似的無腳杯,一次斟滿酒時,若不一飲而盡便無法放置,似能想見古希臘人熱情豪放的性格。被子造型精美,兩個把手設計尤為別致。一橫一豎的安排,側視好像一個是壺把、一個是壺嘴,豎的把手便於指握,橫的把手使器物平穩不會滾動。
現代工藝美術大致可以歸納為哪幾類?
第一、傳統風格——現代人使用現代化材料,表現傳統工藝美術的造型和裝飾風格,追求懷舊情思和復古意趣。這在任何時代都有所表現。
第二、裝飾風格——強調工藝美術作品的裝飾功能,忽略材質肌理的展現,但實用功能依然佔有相當比重。
第三、現代風格——強調工藝美術作品的材質肌理本身的美感效果,同時考慮到一定得實用功能,但忽略裝飾性的表現。
第四、前衛風格——無視工藝美術作品的實用功能,強調單純的「美」和「刺激」,強調「視覺沖擊力」和工藝家個性的表現,有意改變作品材質肌理的感覺。此類作品已與現代派藝術(雕刻、繪畫、裝置等)難以區別。
文藝復興時期的工藝美術出現了哪些方面的轉變?
①、工藝美術的活動中心已逐漸擺脫了教會的控制,出現了封建君主的宮廷工坊,即由所謂宗教性質的工藝美術變成了宮廷性質的工藝美術,這只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同事工藝品的生產與社會的生活需求發生了更為緊密的聯系,從而導致了工藝美術的空前繁榮。
②、盡管工藝美術由於受到材料和實用等因素的制約,一般來講,藝術家創作個性的流露並不明顯,但這一時期的工藝品已能更多的反映出藝術家的創作熱情,可以看出藝術家的才能和智慧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揮。
③、中世紀傳統的工藝美術種類,如聖書裝幀和貴金屬工藝等已呈衰落傾向,符合廣大市民階級需要和材料自身價值較低的木質傢具、玻璃器皿和陶器等則獲得了廣闊的發展。
④、與中世紀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工藝美術似乎更注重造型或色彩等各方面比例協調的感覺,如室內設計和傢具設計就注意和建築各部分比例的協調和色調的和諧,一般器物的造型也更加考慮到適合和便利的因素。
基督教與歐洲中世紀工藝美術之間的關系?
①、歐洲中世紀工藝美術是宗教的產物。沒有基督教,就不可能有與之相應的各類工藝美術。帶有明顯的宗教性質是中世紀工藝美術共有的特徵。。
②、基督教的傳播與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歐洲中世紀工藝美術的發展。特別是與宗教直接發生關系的工藝美術品(如聖物盒、十字架、聖書函等)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取得了獨特而輝煌的成就,與當時衰落的純藝術(雕刻、繪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③、在神學思想的影響下,在教權的統治下,歐洲中世紀的工藝美術反映了當時特有的審美觀念,強調神聖和威嚴,其基調低沉而凝重,表現出冷峻而肅穆、庄嚴而壓抑的氣息。
④、中世紀工藝美術與人們的精神生活的聯系更為密切。它不是通過存在於人們具體生活中的實用而達到一種享受或美感,而是通過宗教活動,將基督教精神滲透到人們的心靈之中,以調節和平衡人們的心理活動,感化人們的精神世界為目的。
羅可可時期工藝美術的風格特徵和發展狀況?
①、羅可可時期工藝美術是純粹的宮廷藝術,注重裝飾性的表現,帶有明顯的享樂主義色彩。
②、羅可可時期工藝美術的風格特徵可以概括為:繁縟精緻、奢麗纖秀、華貴嫵媚,呈現出陰柔之韻和矯揉造作的氣質,熱衷於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
③、羅可可風格促進了各種工藝技巧的發展和提高,同事也展示了工藝技巧的精湛和完美,為以後的工藝美術技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④、羅可可風格的工藝美術,以艷麗的色彩、細膩的工藝、豐富多變的曲線和不均衡、不對稱,甚至帶有反秩序、反常規傾向的裝飾構成,給人以強烈而充滿動感的視覺沖擊力和豪華奢麗的印象。
⑤、由於宮廷性質的局限,羅可可時期工藝美術最終走向了追求純粹裝飾的極端,忽略了實用功能,從而在藝術風格上表現出奢靡和單純追求玩味的傾向。因此,它喪失了工藝美術應有的生命力。很快隨著歷史的變遷而為新古典主義工藝美術所代替。
6. 裝置藝術運動風格特徵
裝置藝術運動風格特徵裝置藝術運動風格到非常陽光富有活力。
7. 2005 愛知世界博覽會主要內容
一、世 博 概 況
世界博覽會(簡稱世博會)是由某一國家政府主辦,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參加,以展現人類追求進步的手段,在社會、經濟、文化、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展望人類社會的發展前景和尋求解決面臨的重大問題等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性大型展示盛會。
本屆日本愛知世博會為期185天,將於2005年3月25日至9月25日在日本的中部地區愛知縣舉辦,會場分別設在愛知縣瀨戶市,長久手町和豐田市,世博會佔地面積約為173公頃,分為海上區域和青年公園兩部分。
愛知世博會的主題:「自然的智慧。」
它還包括三個次主題:
(1)自然的起源:展示包括最新的空間技術,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沿,信息技術的應用等。
(2)生活的藝術:展示包括尊崇自然的感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源於自然的藝術成果等。
(3)循環型社會:展示包括全球環境的現狀和前景預測,氣候變化對生命和環境的影響,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和保護。
根據本屆世博會的主題,並結合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 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本屆世博會中國館的主題確定為:「自然、城市、和諧——生活的藝術」。
二、創 意 構 思
世博會中國館的主題是「自然、城市、和諧——生活的藝術」,如何用視覺、用符號、用氛圍、用手段來表達這一主題呢,這是從一開始接觸這個命題就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
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在人類文明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深邃的思想,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燦爛的文化藝術。特別是在古代,中國文化對亞洲鄰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天人合一」思想為主線的中國文化至今仍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
正如中國傳統道家思想闡發的那樣,「大道載物,生生不息」。由「道」所衍生出的世間萬物,亦包括萬物之靈的人,無不源於自然。在長期探索自然,改造自然與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人們似乎漸漸感悟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
人類文明從古猿人的茹毛飲血到氏族群居、部落、村落、直至城市的出現,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城市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它是人們聚集、居住、交易、實現政權政治的場所並由此源生出城市選址、規劃、城市的政治、防禦、交通功能,以及城市的宗教、藝術、建築、商貿和所有這些活動的主體—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古時戰火雖無數次地毀掉田園、村莊,但每次戰亂後,統治都總會在凋弊的城池原址或另擇風水寶地築城建都,以求穩固的統治和社稷的發展。由此我們得出這樣的判斷;城市,在促進和延續文明的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文化始終以恬靜、和諧為生活的最高境界,人們憧憬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奉為終級追求,也就是我們所謂「生活的藝術」。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事物的對方統一,認為「禍兮,神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看到了對立的兩方面的動態轉化,並提出了著名的陰陽說,不但認識矛盾的存在,而且注重化解對立,追求平和的狀態。由此可見,「中庸」思想在人們處理現代城市發展與維護自然原有的平衡關系時仍具有借鑒意義。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日新月異,現代城市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在盡情享受城市化帶來的舒適,便捷的同時,也遇到了諸如環境、居住、交通、健康以及各種壓力等新問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城市病」。究其根源,人們對城市化的盲目樂觀和過分依賴造成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短視,錯誤行為,破壞了原有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城市病」正是自然對我們的一種警示。
面對日益威脅城市的沙漠化、環境污染、交通阻塞等諸多問題,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開始冷靜下來,重新思考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城市在人與自然之間所應扮演的角色等問題「回歸自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這些古老而朴實的哲學思想,再度成為我們的生活信條,引導我們走出困境。
此次中國館展出應當自始至終滲透「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藉助各種簡潔,現代的手段進行展示,帶領觀眾從自然—城市—和諧這一主題切入,去探索真正符合人們生存、發展的生活的藝術。這是我們思索中國館創意定位時得出的結論。
在以上創意設計定位的基礎上,我們找到了設計的突破點,那就是此次世博會中國館要以全新的概念去詮釋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要藉助當代的藝術觀念和技術手段去實現中國館的境界,所以:從中國館的展示空間和視覺穿透力上講不再是傳統觀念中的展覽。概念和樣式,也不採用說教式的被動型展示,而是一種全身心、全方位的感悟,是一個觀眾可以身臨其境,體驗和感受中國精神和文化的大型裝置藝術品,也可以說是空間藝術場。
因此次愛知世博會的所有國家館均由日本政府按統一模塊建造並免費提供,所以中國館的創意設計和空間受到限制,許多創意之初大膽的設想和概念無法實現,特別是中國館的外觀造型受影響最大,重點的創作任務落到了中國館內部展示上,當然外觀的創意仍然是中國館整體設計的一部分。所以,中國館的里外以及整體均是徹悟中國館主題意念:「自然—城市—和諧—生活的藝術」的載體。
理所當然,陽光、空氣、水和中國符號成為我們設計的主要元素。
孔子曰:仁者愛山,智者樂水。老子也言:上善若水。水在中國文化中成為永恆的藝術符號,成為自由自在的生命歡愉的象徵。
世博會中國館的整體設計靈感正是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天人和一、回歸自然、尊重自然」的意境。設計師們大膽設想,小心求證,在設計上運用科學的雙曲螺線原理構成了一個運動、立體、開放的空間,彷彿荷葉上的一滴露珠在陽光的反射下滴落到靜止的湖面,剎那間形成的漣漪被靜止、凝固在展館中,美輪美奐,意味深長,體現無極而太極,生生不息的傳統人文哲學。
當觀眾穿行於展館中,會感到中國文化的無窮魅力,一種由衷的歡喜,一種對自然與空間的感悟!恍如沒入天地間的一滴水中,物我兩忘。雲在青天,隨風舒捲;水在天地間,清澄如鏡;雲動水動,一任自然!心靜澄明,心明見性!
整個展館徹悟了中國文化的精髓,融中國古代哲學與現代科技於一體,側重空間的整體組合和序列轉換,注重環境氣氛的營造,意境含蓄,和諧統一,賦予空間以生命,給予它更深刻的精神意義乃至有關宇宙、自然、社會人文、人生的哲學思考。正如古代哲人莊子所言:天地與我為一,萬物與我共生!
就像翻開用藍天、陽光、空氣、水、綠色生態植物編織而成的一本精美畫冊,主展館的設計我們採用了中國意味的設計理念,以現代的設計手法,努力營造出一種萬物欣欣向榮的、人與自然和諧交織的環境。
在整體空間架構上,設計師利用仿生學,巧妙的在螺旋狀的樓梯中製造出葉片的造型,形成開放的流通空間,觀眾在靜謐中享受空間帶來的神秘感。當進入主體造型後,一個動感十足、現代的生命樹植物造型豁然映入眼簾。
頂層圓形的藝術造型使陽光傾瀉而下,中間流動的空氣,地下是潺潺的流水,水幕造型里流動的水牆配合大自然的風聲、林聲、濤聲共同圍合起一個「疏影橫斜、小橋流水、暗香浮動、萬物競相」的壯觀景象,營造一種人與自然親切的交流與對話的氛圍,觀眾步入其中可以體驗到一種回歸自然的安詳。
我們擬通過對燈光的處理來體現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象,周圍展示的內容通過衣、食、住、行表現傳統的中國人的生活情趣和現代中國人的生活狀態與生活藝術,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命智慧。
在展線的處理上打破常規,不再是靜止的二維展線,而用一種活動的三維展線,通過高低起伏的過道,錯落有致的坡面,人在其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同一個展示對象,既表達了中國園林空間動靜結合、剛柔相濟、虛實相間、形散神聚的美學觀點,又具有充分的功能特點。
整個中國館被一幅巨型環繞形壁畫所包圍,壁畫的主題為時空文明之旅,力圖通過多種材質和聲、光、電手段的綜合運用,橫向表現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同時縱向上又體現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與科技水準,真正讓天人合一,和諧協調的理念融合在中國社會發展當中,這其中,城市主題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現。
整個方案我們還巧妙的利用中國館的功能需要設計了既能實際使用又有藝術沖擊力的功能區間:紫檀書屋(VIP廳)、水晶影廳(電影廳)加上中國館外觀的十二生肖的藝術化處理,使剪紙、皮影和現代造型手段溶為一體,極具中國特色和現代感。
總之,中國館設計用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體現古代中國古老文化的內在本質。中國古老文化的精髓與靈魂,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段的運用支撐起一個宏大的文化殿堂。
中國館方案是我們設計創作激情的燃燒!在中國館方案里,看到的是中國文化影響的不可抗拒!看到的是人們在追求極致的完滿中體驗生命的歡愉!我們真誠的面對自然,自然也給予我們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我們正像荷葉上的一滴露珠,在空中墜落,在平靜的湖面中,任我們縱橫揮灑!
應該是這些吧!!!!!!!!
8. 如何在混凝土的世界建造一座森林花園
城市人居獎競賽自2014年啟動,旨在獎勵對城市發展有傑出貢獻的高層建築。世界高層都市建築學會CTBUH 近日公布了2015年度城市人居獎的最終獲得者——新加坡皮克林賓樂雅酒店。
下面,我們就來親鑒一下這座酒店如何在眾多建築中脫穎而出,榮膺桂冠!
森林的世界裡,商品混凝土怎麼美?
酒店樓高16層,12層高的塔樓坐落在5層高裙樓樓頂上,塔樓每隔三層懸挑一座空中花園。裙樓被波狀預制商品混凝土包圍,稱為地形建築、會呼吸的建築。
打造幾何層次感山岩,一改商品混凝土冰冷原貌
抽象山岩概貌,營造建築輕巧秀麗之姿。
取山岩自然層次之美,構建築細節之巧功。
VS
VS
建築邊緣空間,仿造山崖之形,營造山崖滴水,樹木生於崖跡的山林之境。
整個空間中,大量採用傳遞森林信息的裝置藝術,如森林意向的藝術裝置、鵝卵石,喚醒人們腦海中的森林意象。
VS
採用低輻射玻璃幕牆,節能的同時與自然環境完美相接。
山岩、叢林、鳥叫,簡單的鳥籠意象有沒有為你喚來一絲鳥叫?
在商品混凝土山岩,種一片森林!
新加坡的建築事務所WOHA一直是綠色城市的倡導者,將綠色從自然引入城市。PARKROYALon Pickering被設計成為一個率容量倍增的花園酒店,美麗的熱帶花木與棕櫚樹點綴著空中花園。如此繁榮茂盛的綠色與周邊臨近公園連成一氣,形成連續的綠色景觀,處處綠蔭,漫漫流水,潺潺響。
平台的底部借鑒了侵蝕岩石的橫紋肌里,橫向紋理縫隙間恰當的栽植了樹木和藤木。
室內蕨類綠牆,營造熱帶雨林之境。
植物與水的結合,藤本植物與山岩屋頂的結合,營造森林山谷之境。
VS
設計攀援綠牆,仿植物攀附山石形態。
VS
低輻射玻璃,滿足人們親水、親植物的心理舒適感。
使用自然元素與幾何形式,實現室內外空間、自然與人工的對接。
9. 水景設計的藝術原理
水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它不但直接關繫到人的衣食住行,同時也影響著人的思維與情感,在環境景觀的營造中,水景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而噴泉作為水景藝術中的重要內容已經越來越得到大范圍的應用,無論是從城市到鄉鎮、從公園到市政、從賓館到學校、還是從單位到家庭我們都能看到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噴泉藝術。
1.近現代噴泉發展
在17至18世紀,噴泉在歐洲盛極一時,在亞洲正在興起。特別是法國的太陽神噴泉,德國的大瀑布噴泉,都是這個時代噴泉發展的著名縮影。歐洲對於噴泉的喜愛,伴隨著文化影響而存在,其城市管理者認為噴泉具有一定的寓意,能夠表達對時代、對著名人物景觀的有效烘托。在20世紀,噴泉得到了大型化發展,日內瓦的大噴泉用1360馬力的水泵,將水噴到145米的高空,通過探照燈照射,呈現出了壯麗的噴泉景觀。中國在17世紀,形成了三大噴泉構造,分別是大水法、海晏堂、諧奇趣,其在具有代表性的圓明園、頤和園中都有建設布局。
2.現代噴泉發展
經過現代文化的發展,噴泉已經發展成為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生態環境、優化景觀的重要設施,在設計建設過程中噴泉也表現出了更加多樣化的特點。噴泉已經可以融合建築、雕塑、水渠、水池、自然景觀、人造景觀等多樣化的環境布局,配備計算機、霓虹燈、水下燈、噴頭、水泵、下水循環系統等,為噴泉設計出多種多樣的噴泉造型和噴泉表現形式,以音樂噴泉、雕塑噴泉、自然噴泉為特點的各類噴泉不斷在城市、景觀中興起,成為極具影響力的觀賞景點。中國上海外灘噴泉、柳州水上噴泉等等,都結合各自景觀特點設計了獨具特色的噴泉景觀。澳大利亞的堪培拉格里芬湖噴泉、迪拜水上噴泉、西雅圖公園噴泉等,配合《藍色狂想曲》《交響曲》等形成了極具感染力的噴泉景觀
看的開心請點個贊! 謝謝您!
10. 流水別墅的設計者是誰
賴特
流水別墅
現代建築的傑作之一,位於美國匹茲堡市郊區的熊溪河畔,由F.L.賴特設計。別墅主人為匹茲堡百貨公司老闆德國移民考夫曼,故又稱考夫曼住宅。
別墅共三層,面積約380平方米,以二層(主入口層)的起居室為中心,其餘房間向左右鋪展開來,別墅外形強調塊體組合,使建築帶有明顯的雕塑感。兩層巨大的平台高低錯落,一層平台向左右延伸,二層平台向前方挑出,幾片高聳的片石牆交錯著插在平台之間,很有力度。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建築與溪水、山石、樹木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象是由地下生長出來似的。
別墅的室內空間處理也堪稱典範,室內空間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內外空間互相交融,渾然一體。流水別墅在空間的處理、體量的組合及與環境的結合上均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有機建築理論作了確切的注釋,在現代建築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賴特的流水別墅:具體介紹及分析
流水別墅是賴特為卡夫曼家族設計的別墅.在瀑布之上,賴特實現了「方山之宅」(house on the mesa)的夢想,懸的樓板錨固在後面的和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層幾乎是一個完整的大房間,通過空間處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種從屬空間,並且有小梯與下面的水池聯系.正面在窗檯與天棚之間,是一金屬窗框的大玻璃,虛實對比十分強烈。整個構思是大膽的,成為無與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現代建築。
從流水別墅的外觀。我們可以讀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橋,便道,車道,陽台及棚架,沿著各自的伸展軸向,越過谷而向周圍凸伸,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種詭異的空間秩序緊緊地集結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轉迴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迴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無從預料整個建築看起來象是從地里生長出來的,但是它更象是盤旋在大地之上。這是一幢包含最高層次的建築,也就是說,建築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們意識之中以其具象創造出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新體驗。
流水別墅這個建築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時間的質地,為了越過建築史的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飛躍而起,座落花流水於賓夕法尼亞的岩崖之中,指揮著整個山谷,超凡脫俗,建築內的壁爐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偉的外部空間使落水山莊更為完美,在這兒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現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流水別墅的建築造型和內部空間達到了偉大藝術品的沉穩,堅定的效果。這種從容鎮靜的氣氛。連辣潛其間,力與反力相互集結之氣勢,在整個建築內外及其布局與陳設之間。不同凡響的室內使人猶如進入一個夢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間之過程,正如經常出現在賴特作品的特色一樣,必然先通一段狹小而昏暗的有頂蓋的門廊,然後進入反方向上的主樓梯透過那些粗獷而透孔的石壁,右手邊是直交通的空間,而左手便可進入起居的二層踏步,賴特對自然光線的巧妙掌握,使內部空間彷彿充滿了盎然生機,光線流動於起居的東,南,西三側,最明亮的部分光線從天窗瀉下,一直通往建築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樓梯,東西,北側幾呈圍合狀的室,則相形之下較為暗,岩石陳的地板上。隱約出現它們的倒影,流布在起居室空間之中。從北側及山崖是反射進來的光線和反射在樓梯的光線顯得朦朧柔美。在心理上,這個起居室空間的氣氛,隨著光線的明度變化,而顯現多樣的風采。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別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徵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與支柱的直性,產生一種明的對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構件,看來有如貫穿空間,飛騰躍起賦予了建築最高的動感與張力,例外的是地坪使用使用的岩石,似乎出奇的沉重,尤以懸挑的陽台為最。然而當你站在人工石面陽台上,而為自然石面的壁支柱所包圍時對於內部空間或許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因為室內空間透過巨大的水平陽台而延伸,銜接了巨大的室外空間——崖隘。賴特對於國際形式主義空談機能主義的態度,濃縮地表現在由起居室通到下方溪流的樓梯。這個著名的樓梯,關聯著建築與大地,是內、外部空間不可缺少的媒介,且總會使人們禁不住地一再流連其間。
流水別墅可以說是一種以正反相對的力量在做妙的均衡中組構而成的建築。也可以說是水平或傾斜穿桿或近幾年推移的空間手法,交錯融合的稀世之作。
流水別墅的空間陳設的選擇、傢具樣式設計與布置都獨具匠心。同時卡夫曼家人對這幢無價產業付出了愛和關切。他們以偉大的藝術品、傢具、勤快的維護工作以及他們私人的物品來陪襯它。建築永遠是建築師的作品,但卻無法供給有關私人的物品。顯然而卡夫曼卻能夠辦到,並能夠珍惜賴特的一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