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下圖是測量過氧化氫酶與過氧化氫反應放出O2的實驗裝置.水槽內注有清水,清水的溫度為37℃,倒置的量筒內
(1)小濾紙片在肝臟研磨液浸泡,因此圓形小濾紙片的數量的變化代表過氧化氫酶數量的變化,因此如果其他條件不變,改變圓形小濾紙片的數量,酶的濃度將發生變化,即酶濃度變成自變數,因此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酶濃度與與酶促反應速率的關系.
(2)果上述兩實驗的結果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組實驗酶的濃度差距太小,可以通過增大兩組實驗中使用的圓形濾紙片數目的差距,增加兩組實驗酶的濃度差距,如將圓形小濾紙片的數量改成1片.
(3)如果將圓形小濾紙片的數量改成1片,與第一組實驗相比,酶濃度低,酶促反應速率降低,達到平衡時所用的時間延長.
(4)②分析題圖可知,該實驗的目的是研究pH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的自變數是PH,圓形濾紙片的數量是無關變數,各組實驗圓形濾紙片的數量應該相同.
③在各次實驗的反應小室旋轉180度前,先要把10mL 3% H2O2溶液與緩沖液混合,將PH調節到預設的PH值.
(5)由於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受溫度影響較大,溫度升高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加快,因此不能用過氧化氫酶探究不同溫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
故答案為:
(1)酶濃度
(2)增大兩組實驗中使用的圓形濾紙片數目的差距
(3)
(4)②相同
③緩沖液混合
(5)不能,因為溫度本身對反應速率影響顯著,溫度升高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加快
⑵ 如圖為測量過氧化氫酶與過氧化氫反應放出O2的實驗裝置,水槽內注有清水,倒置的量筒內也充滿了清水,實驗
(1)肝臟細胞內存在過氧化氫酶,對肝臟進行研磨有利於過氧化氫酶的釋放.
(2)實驗中只是小紙片的數量不同,所以自變數是酶的濃度,此實驗研究的是酶的濃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
(3)實驗結果記錄的應該是每30s生成的氧氣的量,實驗必須要有對照,實驗一與實驗二形成對照實驗,表格記錄的數據應該是實驗一與實驗二的結果.
(4)兩個量筒中液面沒有變化,說明沒有產生氧氣,過氧化氫酶沒起作用,說明過氧化氫酶可能已經失活,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的特點,使用無機催化劑,在相同時間內,無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小於酶的催化效率,所以在相同時間內,液面的變化值小於酶催化時液面的變化值.
故答案為:
(1)有利於過氧化氫酶的釋放
(2)酶濃度
(3)每30s氧氣的生成量(mL/30s) 實驗一 實驗二
(4)實驗用的過氧化氫溶液放置時間過長而被分解 相同時間內量筒中液面的變化值均小於用新鮮動物肝臟的研磨液做的實驗
⑶ 過氧化氫分解實驗中,為什麼要保持系統不漏氣
過氧化氫分解實驗中,生成物中有氣體氧氣,而有氣體參與或生成的化學反應必須檢查氣密性,保證不漏氣,這已經是化學實驗的一項基本原則。
⑷ 控制過氧化氫分解速度的儀器
通常研究變數 溫度 濃度 催化劑 ,注意控制單一變數 就可以
請把題目說完
⑸ 下圖是實驗室常用的實驗儀器與裝置,依據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採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製取氧氣的優
(1)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常溫即可分解生成水和氧氣,通內過其反應原理可以看出,其容產物無污染,且不需加熱;
故選①;
(2)收集較純凈的氣體用排水法,氧氣不易溶於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較純凈的氧氣;過氧化氫分解通常加入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加快反應速率,該反應同時生成水,反應的方程式是:2H2O2
MnO2 | .
⑹ 可用裝置測定過氧化氫分解的化學反應速率。這句話對嗎
不可以用裝置測定過氧化氫分解,第一過氧化氫分解現象不明顯,第二該反應進行非常緩慢。
⑺ 分解過氧化氫的發生裝置、收集裝置、注意事項
製取氧氣
發散思維分析
一、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1.葯品:過氧化氫(二氧化錳)、高錳酸鉀
2.反應原理
3.實驗裝置(發生裝置、收集裝置)
(1)發生裝置的選擇依據: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及反應條件。
①分解過氧化氫並用向功受祿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的裝置如圖2-3-1:
適用范圍:利用固體和液體反應不需要加熱來製取氣體的所有反應。
操作步驟: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加葯品(先加固體,後加液體)→組裝裝置→收集氧氣。
②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並用排水法收集的裝置如圖2-3-2:
適用范圍:利用固體物質加熱製取氣體的所有反應。
操作步驟: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把葯品平鋪在試管底部→組裝裝置→均勻加熱→收集氧氣→(從水槽中)取出導管→熄滅酒精燈。
(2)收集裝置的選擇依據:生成物的性質,如氣體的水溶性、氣體的密度等。
①排水集氣法:適用於難溶於水或不易溶於水且不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的氣體。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純凈;當有大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表明氣體已收集滿。如圖2-3-3。
②向上排空氣法:適用於相同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操作時應注意將導管口伸到接近集氣瓶底處,便於將集氣瓶內的空氣盡快地排盡。同時應在集氣瓶的瓶口處蓋上玻璃片,以便穩定氣流。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乾燥,但純度較差,需要驗滿。如圖2-3-4。
③向下排空氣法:適用於相同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操作時應注意將導管口伸到接近集氣瓶底處,便於將集氣瓶內的空氣排盡。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乾燥,但純度較差,需要驗滿。如圖2-3-5。
結論:因為氧氣不易溶於水,且密度比空氣大,所以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4.檢驗方法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人集氣瓶中,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氣體是氧氣。
5.驗滿方法
①用排水法收集時,當氣泡從瓶口往外冒出時,說明該瓶內的氣體己滿。
②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處,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氣體已滿。
6.注意問題
①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葯品中的水分受熱後變成水蒸氣,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
②導氣管伸入試管內不要太長,只要露出橡皮塞少許即可,這樣便於氣體導出。
③葯品不能聚集在試管底部,應平鋪在試管底部,使之均勻受熱。
④鐵夾應夾在距離試管口約1/3處。
⑤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對准葯品部位加熱。加熱時先進行預熱,即先將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移動,讓試管均勻受熱,然後對准葯品部位加熱。
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導管口有氣泡冒出時,不宜立即收集。因為剛開始排出的是空氣,當氣泡均勻連續地冒出時,才能收集。
⑦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時,不要忘掉在試管口處放上一團松軟的棉花,以免高錳酸鉀小顆粒進入導氣管,堵塞導氣管。
⑧實驗開始前,不要忘記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⑨實驗結束時,先把導氣管從水槽中取出,再移走酒精燈,防止水倒流入試管底部炸裂試管。
⑩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要蓋好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⑻ 過氧化氫的分解反應 在常溫中和在熱水中的實驗現象
實驗四 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常數的測定 (驗證性實驗) 實驗目的 用量氣法測定過氧化氫分解反應的速率和半衰期。 熟悉一級反應的特點,了解濃度、溫度和催化劑等因素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原理 過氧化氫是很不穩定的化合物,在沒有催化劑作用時也能分解,特別是在中性或鹼性水溶液中,但分解速率很慢。當加入催化劑時能促使過氧化氫較快分解,分解反應為 2=2+↑ (4.1) 在介質和催化劑種類、濃度(或質量)固定時,反應為一級反應, 其速率方程可表示為 -=kc 積分,得 ln=-kt (4.2) 式中和c——反應物過氧化氫在起始時刻和t時刻的濃度。反應的半衰期為 = (4.3) 在催化分解過程中,t時刻的濃度變化可以通過測量在相應時間內分解放出的氧氣的體積得出。因為分解過程中,反應放出氧氣的體積在恆溫恆壓下正比於分解了的過氧化氫的物質的量。若以表示過氧化氫全部分解時放出氧氣的體積,表示過氧化氫在時刻分解放出氧氣的體積,則 ∝ c ∝(-) 代入式(4.3),得 ln=ln= - kt 或 ln(-)= - kt + ln (4.4) 測量一系列不同時刻的及,根據上式可知,以ln(-)對t作圖,由直線斜率可求得反應的表觀速率常數k。根據阿侖尼烏斯方程 ln= (4.5) 或 ln k =- + B (4.6) 測得兩個或多個不同溫度下的值,即可求得反應的活化能。 在水溶液中能加快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的催化劑有很多種,如KI、Pt、Ag、Mn、Fe等。本實驗分別以Mn和KI為催化劑,在室溫條件下測定過氧化氫分解反應的速率常數和半衰期。儀器裝置如圖8.1所示,分解放出的氧氣,壓低量氣管的液面,在不同時刻調整水準瓶液面,使其與量氣管的液面相平,同時記錄時間和量氣管的示值,即得每個時刻放出氧氣的體積。 在實驗中用化學分析法測定。先在酸性溶液中用標准KMn溶液滴定法求出過氧化氫的起始濃度。反應為 2Mn + 6+ 5=2+ 5↑+ 8 過氧化氫的物質的量濃度可由下式求得: = (4.7) 式中——滴定時取樣體積(mL); ——滴定用的KMn溶液體積(mL)。 由分解反應的化學計量式(8.1)可知,1mol分解能放出1/2 mol,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可以計算出 mL。 = (4.8) 式中——分解反應所用溶液的體積(mL); p——氧的分壓,即大氣壓減去實驗溫度下水的飽和蒸汽壓(Kpa); T——實驗溫度(K); R——氣體常數。 儀器與試劑 分解速率測定裝置1套,錐形瓶(250 mL)3個,移液管(10、50 mL)各2支、1支,小勺1個。 0.04 溶液,Mn催化劑粉末。 實驗內容 過氧化氫分解速率的測定裝置如圖4.1所示。 試漏。旋轉三通活塞4,使系統與外界相通,舉高水準瓶,使液體充滿量氣管。然後旋轉三通活塞4,使系統與外界隔絕,降低水準瓶,使量氣管與水準瓶水位相差10cm左右,若保持4min不變,即表示不漏氣;否則應找出系統漏氣原因,並設法排除之。然後讓系統通大氣,調節水準瓶,使量氣管和水準瓶的水位相平並處於上端刻度為零處。 用移液管移取10 mL質量分數為2%溶液、40mL與錐形瓶2中,放進1支磁攪拌子(磁力反應釜),然後用小勺加入少量?(約0.005g)Mn催化劑,低速開啟電磁攪拌,同時記下反應起始時間。間隔30s後塞緊橡皮塞,旋轉三通活塞,使系統與外界隔絕,每隔1min讀取量氣管讀數一次,共讀18~20組數據。 在干凈的錐形瓶2中移入10 mL溶液,放入磁攪拌子,迅速塞緊橡皮塞。其他步驟同[2]。 測定溶液的初始濃度。移取5 mL溶液於250ml錐形瓶中,加入10ml3,用0.04 KMn標准溶液滴至淡粉紅色,讀取消耗KMn標准溶液的體積。重復測定2次,取3次測定的平均值。 注意事項: 在進行實驗時,反應體系必須絕對與外界隔離,以避免氧氣逸出。 在量氣管內讀數時,一定要使水準瓶和量氣管內液面保持同一水平面。 每次測定應選擇合適的攪拌速度,且測定過程中攪拌速應恆定。 以KMn標准溶液滴定,終點為淡粉紅色,且能保持30s不褪色,不能過量。 對過氧化氫分解反應有催化作用的物質很多,所以過氧化氫應現用現配,而且最好是採用二次蒸餾水來配製。
圖4.1 過氧化氫分解速率的測定裝置 1-電磁攪拌器; 2-錐型瓶; 3-橡皮塞; 4-三通活塞; 5-量氣管; 6-水準瓶 數據記錄與處理 將實驗數據記錄於表4.1中。 實驗溫度: 氣壓: 表4.1 實驗數據記錄表 Mn作催化劑 KI作催化劑 時間/min /mL ln(-) 時間/min /mL ln(-)
①計算溶液的初始濃度及。 ②分別就Mn及KI做催化劑列出t、和ln(-)數據表。 ③分別作ln(-)-t圖,由直線斜率求反應速率常數k,並計算半衰期。 討論 求值 值也可採用如下兩種方法來求取: (1) 加熱法 在測定若干個的數據之後,將反應後期的過氧化氫溶液在50~60下加熱約15min可認為已全部分解,冷卻至實驗溫度,在量氣管中讀取。 (2) 外推法 以1/t為橫坐標對作圖,將直線段外推至1/t為零(即t→∞)時,在縱軸上的截距即為。 在低溫下反應時,作圖外推求得的與化學分析、加熱法的結果比較一致。但在較高溫度下作圖得到的值都偏高,溫度越高,偏差越大。這是因為在較高溫度下,水的飽和蒸汽壓較高。在量氣管中所佔比例較大,它的體積隨氧氣的增加而遞增,使測量值偏大。因而也逐漸增大外推曲線的斜率,結果曲線在縱軸上的截距就偏大,而且溫度越高,這種偏差就越大,因此每個時刻測得的值都必須扣除水蒸氣的體積。但實驗表明,即使是扣除了水蒸氣的影響,在高溫時對時1/t曲線在1/t→0時也不是直線關系,因此也不能隨意外推求,也就是說作圖法外推求只能適用於低溫反應情況。 Guggenheim法求k 本實驗因為過氧化氫分解反應為一級反應,求k時還可以採用無需測知的Guggenheim法。由式(4.4) ㏑(-)=- kt + ㏑ 將上式寫成 t時刻 -= (4.9) t+△t時刻 -= (4.10) 設△t為恆定的時間間隔,則將式(4.9)減去(4.10),得 -=(1- 即有 -= 常數 (4.11) 將式(4.11)寫成對數形式 ㏑(-)=- kt + B (4.12) 式中B=㏑[(1-)]也為常數。 保持△t恆定,以㏑(-)對t作圖應為直線,由其斜率可求k值。
⑼ 實驗室可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過氧化氫的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氣
(1)分液漏斗應加入液體物質:過氧化氫溶液 或 H2O2,錐形瓶里應先放人固體物質:二氧化錳或 MnO2;反應文字表達式為: 過氧化氫 二氧化錳 |
與測過氧化氫分解速率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師怎麼賺錢
發布:2025-09-24 03:24:04
瀏覽:83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