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履帶式行走系有哪些主要部分
履帶、主動輪、負重輪、誘導輪、拖帶輪、履帶張緊裝置。有的型號沒有拖帶輪。參加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坦克構造與設計》上冊
② 履帶底盤總成的結構都有哪些呢
履帶行走機構廣泛應用於工程機械、拖拉機等野外作業車輛。行走條件惡劣,要求該行走機構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並具有良好的行進和轉向能力。履帶與地面接觸,驅動輪不與地面接觸。當馬達帶動驅動輪轉動時,驅動輪在減速器驅動轉矩的作用下, 通過驅動輪上的輪齒和履帶鏈之間的嚙合, 連續不斷地把履帶從後方捲起。接地那部分履帶給地面一個向後的作用力, 而地面相應地給履帶一個向前的反作用力, 這個反作用是推動機器向前行駛的驅動力。當驅動力足以克服行走阻力時, 支重輪就在履帶上表面向前滾動, 從而使機器向前行駛。整機履帶行走機構的前後履帶均可單獨轉向,從而使其轉彎半徑更小zy12。
履帶行走裝置有「四輪一帶」(驅動輪、支重輪、導向輪、拖帶輪及履帶),張緊裝置和緩沖彈簧,行走機構組成。如下圖所示。
履帶底盤結構組成
上圖中,1-履帶;2-驅動輪;3-托帶輪;4-張緊裝置;5-緩沖彈簧;6-導向輪;7-支重輪;8-行走機構。
③ 履帶和輪式區別很大么
輪式底盤和履帶底盤的優缺點:
輪式底盤最大的好處是油耗低,便於機動,一般重量不超過30T(8*8),一般不能裝重裝甲,通過性能比履帶式底盤差,但便於空運(象C130和伊爾76這種級別的運輸機就可以)造價相對較低。
履帶式底盤一般都是重型裝甲車輛或坦克,油耗大,對後勤依賴較大,通過性能好於輪式車輛。對空運要求高,須重型運輸機運載。
履帶工行走裝置的特點是,驅動力大(通常每條履帶的驅動力可達機重的35%-45%),接比壓小(40-150kPa),因而越野性能及穩定性好,爬坡能力大(一般為50%-80%,最大的可達100%),且轉彎半徑小,靈活性好。
但履帶式行走裝置製造成本高,運行速度低,運行和轉向時功率消耗大,零件磨損快。
輪胎式行走裝置與履帶式的相比,優點是運行速度快、機動性好,運行時輪胎不損壞路面,因而在城市建設中很受歡迎,缺點是接地比壓大,爬坡能力小。
輪式機器人:
優點:速度快、效率高、運動雜訊低
缺點:越障能力、地形適應能力差、轉彎效率低,或轉外半徑大
適合:野外、城市環境都可以,但是地形不能太復雜,如上樓梯難以實現
履帶式機器人:
優點:越障能力、地形適應能力強,可原地轉彎
缺點:速度相對較低、效率低、運動雜訊較大
適合:野外、城市環境都可以,尤其在爬樓梯、越障等方面優於輪式機器人
(一)履帶式拖拉機
由於履帶式拖拉機是通過卷繞的履帶支承在地面上,履帶與地面接觸面積大、壓強(單位面積的壓力)小,如東方紅—802型的接地壓力為44.1千帕(0.45千克/平方厘米),所以拖拉機不易下陷。又由於履帶板上有很多履刺插入土內,易於抓住土層,在潮濕泥濘或松軟土壤上不易打滑,因此具有良好的牽引附著性能,與同等功率的其它類型拖拉機相比較,它能發出較大牽扯引力,因而履帶式拖拉機對不同的地面和土壤條件適應性好,並能做其它類型拖拉機難以勝任的開荒、深翻和農田基本建設等繁重的工作。它的缺點是體積大而笨重,消耗金屬多,價格和維修用高,配套農機具較少,作業范圍較窄,易破壞路面而不適於公路運輸。所以,綜合利用性能低。
(二)兩輪驅動輪式拖拉機
其特點基本上與履帶式拖拉機相反。它的體積較小,重量較輕,消耗金屬較少,價格和維修費用較低。配套農機具較多,作業范圍較廣,能用於公路運輸,每年使用的時間也較長,所以綜合利用性能較高,在我國兩輪驅動的輪式拖拉機主產和銷售量都比較大。它的缺點是對地面壓強大,在田間工作時輪胎氣壓一般為83.3~137.2千帕(0.85~1.4千克/平方厘米),硬
路面一般為147~196千帕(1.5~2.0千克/平方厘米),易陷車;在潮濕泥濘或松軟土壤上易打滑,牽引附著性能差,不能發出較大的牽引力。因此,兩輪驅動的輪式拖拉機在需要牽引力較大或路面及土壤條件差的情況下工作時(如開荒、深翻、農田基本建設、爬越路面障礙等),其工作質量不如履帶式拖拉機。
(三)四輪驅動式拖拉機
其特點介於兩輪驅動輪式拖拉機和履帶式拖拉機之間,它是兼有兩者某柴優點的機型。由於它是四輪驅動,所以其牽引性能比兩輪驅動的輪式拖拉機高20%~50%。它適於掛帶重型或寬幅高效農具,也適於農田基本建設工作。在中等溫度土壤上作業時,它與履帶式拖拉機工作質量相差不多,但在高濕度粘重土壤上作業時相差較大。在結構上,它比兩輪驅動輪式拖拉機復雜,價高。但比履帶式拖拉機消耗金屬少,價格低。
各種拖拉機功率:
大型拖拉機功率為73.6千瓦(100馬力)以上。
中型拖拉機功率14.7~73.6千瓦(20~100馬力)。
小型拖拉機功率為14.7千瓦(20馬力)以下。
④ 挖掘機履帶式行走裝置個輪胎式行走裝置相比有哪些優點和缺電
挖掘機的行走方式大體可以分為三種:輪胎式、履帶式、步行式。
輪胎式挖掘機:一般為小型挖掘機
履帶式挖掘機:一般中小型挖掘機採用雙履帶,大型挖掘機要用四履帶或八履帶。
步行式挖掘機:利用機體上的大圓托盤及左右兩個履板交替支承在地面上,兩履板通過偏心輪、曲柄滑或油缸升降與前移而行走。
與輪式挖掘機相比,優點是:履帶挖掘機可以大幅減少路況對載重車輛的限制,可以在山上作業,有專門的輸送履帶,遠距離輸送,運行動作快,旋轉大,360度旋轉,動力性、通過性好過輪式,履帶可以上直角坡,而且不容易被泥澤限住。轉彎的半徑也小點,作業的時候,比較穩定,不需要打支腿。如果藉助附加裝置,還可進行樁工、土石方作業,實現一機多用,而且價格比較低。
與輪式挖掘機相比,缺點是:就是不適合走公路,會破壞路面而且在公路上速度也不如輪式挖掘機。
與履帶式挖掘機相比,優點是:以行走速度快,能遠距離自行轉場,並可快速更換多種作業裝置,具備機動、靈活和高效的優勢不損壞路面的特點,適於硬地施工。
與履帶式挖掘機相比,缺點是:價格較高,效率低,穩定性差,安全性弱,輪胎耐熱性差,不能進入礦山或者泥濘地帶,爬坡能力差,旋轉性也弱,只能180旋轉。
⑤ 世界上第一台挖掘機出於哪個國家
美國。
1833~1836年,美國人奧蒂斯設計和製造了第一台蒸汽機驅動、鐵木混合結構、半回轉、履帶式單斗挖掘機。它的生產率是35米,但由於經濟狀況不佳而沒有應用。改進後的蒸汽鏟於20世紀70年代正式生產,並應用於露天礦的剝離。1880年,出現了第一台以拖拉機為底盤的半回轉蒸汽鏟。
從20世紀初到40年代末,挖掘機進入了動力和行走裝置多樣化的階段。1910年,出現了第一台電動單斗挖掘機;1912年,出現了由汽油機和煤油機驅動的全回轉單斗挖掘機;1916年,生產了柴油發電機驅動的單斗挖掘機;1924年,柴油機直接驅動開始應用於單斗挖掘機。
履帶式行走裝置於1910年開始使用。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輪胎式行走裝置在小型挖掘機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行走裝置;50年代中期,德法相繼研製出全回轉液壓挖掘機,挖掘機的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5)履帶式行走裝置的設計擴展閱讀:
第一代挖掘機:電動機、內燃機的出現,使挖掘機有了先進而合適的電氣裝置,於是各種挖掘機產品應運而生。1899年,第一台電動挖掘機問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柴油機也被用於挖掘機,這是第一代由柴油機(或馬達)驅動的機械挖掘機。
第二代挖掘機:隨著液壓技術的廣泛使用,挖掘機有了更加科學適用的傳動裝置。液壓傳動代替機械傳動是挖掘機技術的一次飛躍。第一台液壓挖掘機於1950年在德國誕生。機械傳動液壓化是第二代挖掘機。
第三代挖掘機:電子技術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挖掘機具有了自動控制系統,也使挖掘機向著高性能、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機電一體化萌芽於1965年左右,而機電一體化技術在量產液壓挖掘機上的應用則是1985年左右,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節能。
⑥ 履帶行走裝置牽引力計算
鑽機行走時,需要不斷克服行走中所遇到的各種阻力,牽引力也就是用於克服這些運動阻力的。牽引力計算原則是行走裝置的牽引力應該大於總阻力,而牽引力又不應超過機械與地面的附著力。
鑽機行走時,要克服的阻力很多,主要有:履帶運行的內阻力、由履帶支承引起的土壤變形的阻力、坡度阻力、轉彎阻力、風載阻力、慣性阻力、傳動損失和液壓損失等。
圖6-12 雙排行星輪行走減速器內部結構
(一)鑽機行走時要克服的阻力
1.履帶運行的內阻力Fn
履帶運行時,由於驅動力與履帶板的嚙合有嚙合阻力Fn1;驅動輪和導向輪軸頸的摩阻力Fn2;履帶銷軸摩擦阻力Fn3;支重輪的摩擦損失Fn4。
綜上所述,等效到驅動輪節圓上的履帶總內阻力Fn為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當鑽機前進時和鑽機後退時履帶運行的內阻力Fn不同。考慮到這些損失,在計算時可取履帶行走裝置效率等於0.8~0.85。
2.土壤變形阻力Fd
該項阻力為土壤對履帶運行的阻力,是由於支重輪沿履帶滾動,履帶使土壤受擠壓變形而引起的。雙履帶的地面總變形阻力,即運行阻力Fd(N)為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式中:m為鑽機工作質量,kg;λd為運行比阻力系數,根據試驗測定,見表6-1。
3.坡度阻力Fs
坡度阻力是鑽機在斜坡上因自重分力所引起的。設坡角為α,則坡度阻力Fs(N)為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式中:m為鑽機工作質量,kg。
表6-1 運動比阻力系數
4.轉彎阻力Fr
履帶行走裝置轉彎時所受到的阻力較為復雜,而主要是履帶板與地面的摩擦阻力Fγ(N)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式中:μ3為轉彎時履帶與地面摩擦系數,一般為0.4~0.7,對於堅實地面取較小值,對於松軟地面取較大值。m為鑽機工作質量,kg;L為履帶接地長度,m;R為行走履帶的轉彎半徑,m。
當鑽機以單條履帶制動轉彎時,由R=B,所以,此時轉彎行駛阻力可表示為Fγ(N)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式中:B為履帶軌距,m。
5.風載阻力Fw
風載阻力可表示為Fw(N)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式中:qW為鑽機工作狀態的風壓,取qW=250Pa;AW為鑽機的迎風面積,m2。
6.慣性阻力Fi
若鑽機的行走速度為1~2km/h,啟動時間為3s,則不穩定運行啟動、停車時的慣性阻力Fi(N)為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二)履帶行走裝置的牽引力
綜上所述,以上6種運行阻力中,以坡度阻力和轉彎阻力為最大,往往要佔到總阻力的2/3,尤其鑽機的原地轉彎阻力比機械式的繞一條履帶轉彎阻力更大,但轉彎和爬坡一般不同時進行。因此,可以根據上坡時作直線行走的情況計算履帶行走裝置,並根據平道上轉彎的情況來驗算。故在實際計算履帶行走裝置的牽引力FT時,總是從下面兩種組合情況中選用較大者,即
爬坡時: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轉彎時: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在對鑽機的履帶底盤進行設計時,有些阻力很難精確計算,因此可用整機重力估算鑽機的行走牽引力,即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若鑽機的液壓功率PT(kW)為已知,則可根據下列公式驗算行走速度等參數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式中:η為行走傳動機構的效率,取0.8~0.85;RV為泵或馬達的變數系數(如採用定量泵和定量馬達,則取RV=1);FT為牽引力,N;υ為行走速度,km/h。
採用變數泵系統的鑽機在爬坡或轉彎時可根據阻力的增加,自動降低行走速度,增加牽引力;在平坦路面上又能自動減少牽引力,提高行走速度。因此,牽引力和行走速度兩者通常都能滿足要求。
在採用定量泵系統時,如果發動機功率不太富裕,則可以適當降低行走速度,滿足必需的最大行走牽引力,使鑽機在一般路面能實現原地轉彎。
目前採用變數泵或變數馬達的履帶式鑽機的最大行走速度一般在2~5.5km/h范圍內,採用定量泵和定量馬達的行走速度一般在1.5~3km/h范圍內。
為了保證鑽機在坡道上運行,應驗算其附著力,即牽引力必須小於履帶和地面之間的附著力
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設計與使用
式中:φ為履帶和地面間的附著系數(表6-2);Tf為鑽機的地面附著力,N;m為鑽機整機質量,kg;α為坡度角,(°)。
表6-2 履帶和地面間的附著系數φ
⑦ 急尋求履帶行走機構的設計與分析 論文 裝配圖 車架裝配圖 零件圖多張 (懸賞100分)
這個太專業的技術問題,估計很難有人能幫助你哦,祝你好運吧!
⑧ 《八佰》中的日軍履帶式運兵車是什麼型號可有歷史原型
自從《集結號》之後,還沒有一部純歷史題材戰爭影片能像《八佰》這樣成為熱議話題(不要和我扯《戰狼》系列,那是虛構的動作片),上映近兩周以來票房已經超過20億,毫無懸念地成為疫情之後暑期檔的票房擔當,線上線下熱度不衰。姑且不論這部影片的質量優劣如何,能夠讓大眾關注這一段歷史已經算是一種成功了。作為多年軍迷,筆者自然不會錯過《八佰》,約上三五好友去久違的影院貢獻了100多元的票房。九八式6噸牽引車安裝一台110馬力DD6型水冷柴油機,在牽引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或九六式150毫米重型榴彈炮時,最大速度可達24公里/小時,易於操縱,無懼惡劣路況。比較特別的是該車在車尾還安裝有一部動力絞盤,牽引力可達5噸,可以提供額外的拖力,也可用於回收故障車輛。九八式6噸牽引車可以調整變速箱的傳動裝置,將行駛速度提高到45公里/小時,作為高速機動牽引車使用。日本陸軍對於九八式6噸牽引車的性能相當滿意,唯一感到遺憾的地方就是生產成本較高,單車造價幾乎與九五式輕型坦克相當。不過,日本陸軍的野戰重炮兵規模有限,需求不高,因此九八式6噸牽引車僅少量製造,在1941年到1943年間生產了149輛,後期生產型換裝了百式柴油機,修改了誘導輪的形狀。
《八佰》中的日軍履帶式運兵車是不是基於九八式6噸牽引車設計的呢?筆者以為兩者並無直接聯系。首先,影片中的日軍運兵車是一款運輸車輛,而九八式6噸牽引車是一款炮兵牽引車輛,並不具備大量運輸人員的功能;其次,片中的日軍運兵車明顯帶有封閉式駕駛室,與九八式牽引車敞開座艙設計明顯有異;最後,日軍運兵車的車體後部為帶有車篷的車廂,人員由車尾出入,而九八式牽引車為動力後置布局,車體後部安裝發動機,就算改裝為運輸車型,人員物資也不便於從車尾進出。實際上,已有網友爆料稱,《八佰》中的日軍履帶式運兵車其實是利用國產GSL 131爆破掃雷車改裝的!所以在歷史上並不存在。既然《八佰》中的日軍履帶式運兵車是子虛烏有的,那麼歷史上日本陸軍是否裝備過類似的車輛呢?答案可能會讓很多人詫異,二戰日軍確有履帶式裝甲運兵車。
⑨ 小松履帶式挖掘機行走裝置的構造是什麼樣的
履帶式行來走裝置由「四輪源一帶」(即驅動輪2、導向輪7、支重輪3、托鏈輪6及履帶1)、張緊裝置4和緩沖彈簧5,行走機構11,行走架(包括底架10、橫梁9和履帶架8)等組成。驅動裝置是雙速液壓馬達經過減速器減速,帶動驅動輪和履帶行走。導向輪是通過張緊裝置和行走架連接。張緊緩沖裝置是用以調整履帶的張緊度,並在前部履帶受到沖擊時起緩沖作用。履帶上部由托鏈輪支持,下部通過支重輪將載荷傳到地面。
挖掘機行走時驅動輪在履帶的緊邊一驅動段及接地段(支撐段)產生一拉力,企圖把履帶從支重輪下拉出,由於支重輪下的履帶與地面間有足夠的附著力,阻止履帶的拉出,迫使驅動輪卷動履帶,導向輪再把履帶鋪設到地面上,從而使挖掘機借支重輪沿著履帶軌道向前運行。
挖掘機轉向時由安裝在兩條履帶上,分別由兩台液壓泵供油的行走馬達(用一台油泵供油時需採用專用的控制閥來操縱)控制油路,可以很方便地實現轉向或就地轉彎,以適應挖掘機在各種地面、場地上運行。液壓挖掘機的轉彎情況,為兩個行走馬達旋轉方向相反、挖掘機就地轉向)僅向一個行走馬達供油,挖掘機則繞著一側履帶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