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某中學的老師讓學生用如圖的裝置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註明:容器中時同種液體)(1)本實驗通
(1)液體壓強計就是利用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來體現壓強的,壓強越大,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
壓強計測量液體壓強時,就是通過橡皮膜來感知壓強的,通過橡膠管中氣體壓強的變化來改變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
(2)若要探究液體內部壓強深度的關系,應將壓強計金屬盒放入水中不同深度,分別觀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即可判斷壓強大小,所以應選擇甲乙兩實驗;
(3)對甲、丙兩個圖進行比較,橡皮膜處於相同深度處,U形管中兩液面高度差相同,說明液體內部的壓強與容器的形狀無關;
(4)要驗證液體內部的壓強與離容器底部的距離有關,離底部的距離越小壓強越大,這一觀點錯誤,可以這樣做:在兩燒杯中裝上不同深度的水,使橡皮膜分別處於距離杯底相同的地方,觀察U形管管中兩液面的高度差是否相等,即可驗證.
故答案為:(1)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2)甲乙;(3)無關;(4)在兩燒杯中裝上不同深度的水,使橡皮膜分別處於距離杯底相同的地方,觀察U形管管中兩液面的高度差是否相等,即可驗證.
② 有一個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在實驗室幫助老師做實驗,期間主持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
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是有輔導老師的,一般來說老師會通知每一階段需要做什麼。
總體而言:小組討論確定一個選題(就是選題的方向、內容等)——>調查問卷,搜集選題相關的資料——>填寫創新申報的進度表(學校有制式的格式,填寫相關內容就可以了,一般是每階段的計劃進程,需要完成的內容以及小組成員的分工)——>階段性的匯報總結——>在期刊雜志上發表
大致就是這些。
③ 自製物理教具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有什麼經驗
物理是一門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學科,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本方法的學科.課程標準的實施,不僅要求老師教學時要做大量的演示實驗,還要求給學生創造條件進行課內和課外實驗探究.但大多數農村學校實驗器材和教具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針對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需要,教師應該在教育教學中大膽創新,方法之一,可以通過自製教具,引導學生製作學具,並應用於實踐,可以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持續發展.本人就自製教具在農村物理教學中的意義談談自己的見解和做法.一、自製教具可以激發學生對物理的情感 好奇作為思維和興趣的先導,是中學生思維上的一個特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心是成功的起點.在教學中,利用自製教具適時適度地進行演示,有意識的創設好奇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導入新課.例如,在講述「物體的浮沉」 時,根據課程特點,我選擇了大型飲料瓶、氣球、金屬體和棉線等製作了一個沉浮子演示器.新課開始,出示自製教具(學生驚訝:老師要干什麼?)接著老師演示:一手托住瓶身並用力輕壓,氣球沉浮子下降,同時像玩魔術一樣,另一隻手加以指示,且口中念念有詞:「上……下……」把學生帶進一個神奇變幻的境界.頓時,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師真有這么大的本事?此時不失時機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物體的沉浮…….這樣,利用自製教具創設好奇情景,因勢利導組織教學,對於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教學質量,將有極大的幫助.二、自製教具可以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 自製教具,讓物理走向生活,讓生活走向物理.自製教具讓物理實驗更貼近於生活,拉近了物理實驗和實際生活的距離.盡可能選用學生所熟悉的、簡單的、常見的材料做物理實驗,能使學生富有親切感、新奇感、熟知感,重視學生的小製作、小發明,贊揚他們的創造、創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楊振寧教授曾經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 初中年齡段的學生天生好奇、好動、好玩、有極強的創造力和求知慾,平時對他們的小製作、小發明多加以鼓勵和贊揚,是激發他們學習物理興趣和創新意識的一種好方式.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多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己或者和其他同學合作設計、動手做課外小實驗.課外小實驗自由度大,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改變條件,控制實驗的進程,深刻感知實驗現象.通過課外小實驗1還能養成學生觀察的習慣,培養良好的觀察品質,掌握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三、自製教具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個性發展 設計製作使用教具和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進行實驗的過程,也是教師的科研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具的選擇和使用,對生活中易得材料的選擇和搭配,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對教具的設計和製作,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還要考慮教具的材料、製作程序、加工技術、製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有時還要查閱其它學科資料、與同行探討,經歷多次嘗試,才能製作成功.教師製作教具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就有利於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 基礎教育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使學生在愉悅的精神狀態下學習和從事各項教育活動,要使學生的多項素質都得到培養,要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而在學生中廣泛開展自製教具活動,不僅會使其獵奇、好動的自然屬性得以調動和引導,而且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更會使學生在教具製作過程中經歷失敗的苦惱和通過不懈的努力獲得最終成功的喜悅.這對於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心理素質的增強,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四、自製教具可以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物理教具是用來做物理實驗,幫助學生接受物理知識的輔助工具.因此,它的製作必須符合物理原理和科學理論,即教具必須既能反映出所要學習的物理現象,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物理理論,而它的製作自身又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理論,這就要求學生在自製教具的過程中把物理知識很好地應用於實踐,然後在總結經驗,檢驗、檢查自製教具的合理性、科學性及不足,通過來回、反復反饋,既應用理論解決了實際問題,又用實踐證明了理論的正確,從而培養了學生正確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同時,教具製作中,還要引導學生注意如何變「廢」為「寶」,利用生活中一些廢棄物如小鐵絲、廢鐵片、木材下腳料、用完的一次性針管(注意消毒)等,製作出各種各樣的教具,既節約了資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勤勞儉朴的優良品質,間接地對學生進行了品德教育. 我們的實驗教學可以在課上,也可以在課下;可以使用實驗室所配備的器材,也可以自備自製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物品,經常用學生身邊的物品做實驗,如用鉛筆和小刀做壓強實驗;用雪碧瓶做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的實驗;用汽水瓶做大氣壓實驗;用眼葯瓶做物體的浮沉實驗;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實驗等.這些器材學生更熟悉,更有利於使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而且通過這些課本上沒有出現的器材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家一起來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來說明我們要知道的內容.或者,這種類似的方法我們可以用來解決其他什麼問題,等等.調動學生剛剛起步的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精神.五、自製教具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重視和加強對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是新課程標准特別強調的重要目標,而自製教具活動對達成這一目標所獨有的教學功能,應該再度得以重視發揮.實際上,用生活中易得材料、物品或廢舊材料充當實驗器材或稍做簡單加工製成教具、儀器,並應用於教學之中,這本身就是潛在地對學生進行創造教育.由於學生熟悉教學所用的自製教具,其巧妙的設計、獨到的構思,還將給學生以創造性的啟發和激勵,而其不完善、不理想之處又可促使學生產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創造動機.特別是自製教具中蘊含的豐富的創新思路,無不潛移默化的啟迪著學生.例如:用飲料瓶可以演示「大氣壓」、「液體壓強特點」、「力的作用效果」、「帕斯卡桶裂實驗裝置」等等.這類自製教具從整體上反映出廢物利用的創造思路,細微之處又各自不同地表現出「改變、更換、代替、放大」等創造思路.另外,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或物品(如小皮球、乒乓球、橡皮筋、粉筆、紙張、文具等)做物理實驗,體現了「重組、借用」等創造思路.更有意義的是,實驗中借用的往往不是該種材料或物品的生活用途,而是某種物理屬性.例如,可以借用硬幣的形狀、小皮球的彈性、直尺的絕緣性、雞蛋的密度、泡沫的絕熱性等,來做相關的物理實驗.自製教具所體現的「一物多用、廢物利用、借物它用」等思想,正是啟迪智慧、開拓思路、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鑰匙.初中學生年齡小,好觀察,愛動手,而自製教具所用材料大多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尋找,因而老師演示使用後學生就會產生自己動手做一做的慾望,老師再予以適時激發引導,使學生產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創造動機,激勵學生發明創新,想方設法使教具變得更加完美、適用,這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用物理學的觀點重新認識自己周圍環境中的事物和現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啟迪作用.例如在學習長度測量時組織學生製作了刻度尺,在初中物理總復習階段再組織學生進行創造性應用練習,讓學生根據所學物理知識設計多功能刻度尺,在老師啟發引導下,學生們設計出了裝有小燈泡照明可在黑暗環境使用的刻度尺、裝有凸透境既可測長度又有放大作用的刻度尺、在柔軟繩子上帶有刻度既能測直線距離又能測地圖圖上距離長度的刻度尺等多種方案,使學生開闊了思維;同時,學生們在製作過程中,不但要親自動手尋找合適的工具、材料,還要動腦考慮解決一些與之相關的問題:如何使裝置更恰當、合理,如何使產生的現象更清晰、明顯,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積極的思維能力,及判斷、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學生還能運用創新原理和方法進行改進或創新製作一些新教具,例如在研究《聲音的產生》一節中,把正在發生的音叉放入水槽中,後排的學生根本看不到被激起的水,有同學提出在音叉旁邊掛一小塑料泡沫,泡沫在發聲的音叉上蹦蹦跳跳,這樣不但增強了實驗現象的可信度和可見度,更激發了其他同學的創新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六、自製教具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不論老師還是學生自製的教具,一般製作都比較簡易,例如用身邊的物品製作的簡易測力計、杠桿、驗電器、電學實驗用開關和燈座等,通常都是就地取材,易制易修,且可達到人手一個,因而在教學中使用時就不怕弄壞,在課堂與課下都可放心讓學生去觀察、觸摸,甚至拆卸、重裝,這樣,可訓練出學生熟練的實驗技能,然後再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儀器進行實驗,學生們有了前期的操作訓練,實驗時就會少出錯,甚至不出錯,順利完成.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又訓練了其實驗能力,教學效果自然不錯. 總之,在知識日益更新的今天,課程標准不斷地被充實和完善,所需的教學儀器和教具也將不斷地要補充與更新,上級教育部門不可能准備好全部儀器教具來等著課程改革,只有我們一線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通過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進行實驗和自製教具,不斷充實和完善實驗儀器和教具,並把優秀教具和實驗設計研究成果推廣,實現資源共享,我們的新課程教學才不會因教具和儀器缺少而滯後,發揮出她應有的教育效應,一定會迎來新課程教學的春天.
④ 如何培養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興趣畢業論文
一、利用家庭小實驗和趣味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探究意識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培養探究能力同樣需要興趣作先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原理、規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新教材中的家庭小實驗都是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和提高,把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用最簡單、最貼近生活的方法,獲得最直接的感性認識,並且對物質的性質、變化等進一步驗證和運用,充分體現學以致用的思想。但是因為每個學生家庭條件不一,課本中的家庭小實驗很難保正得到開展。對此可以將家庭小實驗改為班級化學興趣小組實驗,在班級上實施。這樣充分利用實驗室和全班學生家庭的優勢,進而將每個家庭小實驗開出。由班級化學興趣小組分幾組來做,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程度,激發學生全體參與化學的熱情。 如做乙烯催熟生香蕉的實驗,如在家裡做,只有一個人欣賞。若改在班上做,好多天,人人都聞到了香蕉的香味,提供了學習化學的氛圍。最後,雖然香味不見了,但化學氛圍難以忘記。如做糯米釀酒實驗,大家從盼望酒香到早就聞到酒香,其感覺真是難以用言語來描述,最後再來嘗一嘗,感覺更不一樣了!這樣對化學的興趣也就不知不覺形成了。 課本後面的目錄有學生趣味實驗,改為興趣小組在班上做演示實驗來做,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激情和熱情,揭開很多自然現象的奧秘,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激情。 如指紋檢驗實驗時,先放一段偵破案件的錄象,學生學化學的氣氛和興趣就更加好發動了!再如滴水生火、吹氣生火、滴水生煙有利於增加學習化學的氣氛,可以帶動更多的人的嚮往化學,從而學好化學。 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無處不在,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開始思考,提出問題,並篩選確定實驗課題,然後讓學生收集資料、研究實驗方案,通過實驗自主探討、自主學習,極大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的學習向主動探究性的學習的轉化。例如探討鐵生銹的原因,一方面學生選擇了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鐵件,又設計了銹蝕的不同條件開展實驗,另一方面學生又到工廠、商店、居民區、農村……開展實地調查,學生對鐵生銹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預防生銹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 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做好學生實驗,發展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基於安全、規范等考慮,以前的學生實驗一般是根據課本設計好的方案,先由教師提供好實驗必需品,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最後填寫實驗報告,幾乎是一條流水線的過程。但這樣的學生實驗,既不利於學生的自主性發展,也往往會使課堂留下充裕的時間。而新教材中的活動與探究實驗屬於開放式的學生實驗,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要素,既滿足了課堂教學的一般要求,又兼顧了學生的差異性,同時也逐漸地將全體學生引到了嘗試創新的境地。比如實驗室關於二氧化碳的製取探究,具有常溫下製取氣體且安全性好的特點,因而實驗前給學生准備了一些儀器和葯品,如石灰石、碳酸鈉、稀鹽酸、稀硫酸、酒精燈、試管、錐形瓶、廣口瓶、平底燒瓶、注射器、分液漏斗、長頸漏斗、燒杯、集氣瓶、水槽、導管等。實驗前,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連接實驗裝置,並鼓勵他們充分利用現有的器材設計出一些新穎的裝置到講台前展示給大家看。當有的學生選用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製取二氧化碳,正為反應速度太快而收集效果不佳苦惱時,老師可以向他們介紹分液漏斗與長頸漏斗的區別,學生茅塞頓開,便自如地操作起來。這樣,本實驗的意義會更豐富,學生的收益也會更大更多。 在實際教學中,還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當地的條件,適當地再開發一些激發學生興趣的實驗,以化學的奧妙引導他們親手實驗和進一步探索、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例如:「灼燒葡萄糖、砂糖和麵粉」,「蛋殼的性質實驗」,「食用油和洗潔精在水中的分散情況實驗」,「純鹼、肥皂水、石灰水、食鹽水、蔗糖水的酸鹼性實驗」,「各種橡膠(生橡膠、硫化橡膠、硬橡膠)在汽油中的溶解性實驗」等。 三、挖掘實驗內容,展開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 化學實驗中可供挖掘的探究內容是無窮無盡的。我們不僅可以探究實驗原理,還可以探究實驗的最適宜條件,評價並改進實驗裝置,優化實驗操作等等。教師要善於挖掘實驗的探究功能,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同時還會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學生在求知慾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中發展探究能力。如講到酸和鹼時,教師可讓學生課前從家裡帶來各式各樣的新鮮植物的花瓣、花冠、果實、果皮等洗滌干凈、晾乾,加入適量的95%的酒精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將浸出液過濾,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3體積的水,即可自製天然指示劑。又如,在做完「測定溶液的pH」實驗後,教師可發給每個學生一張pH試紙,將實驗拓展到測定責任田土壤或家庭常見物質的酸鹼度上,並要求他們第二天到課堂上交流測定結果。這種拓展實驗,有助於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升學或就業運用化學的能力。 四、鼓勵學生嘗試資料中的實驗 學生在做題目時經常遇到一些實驗探究題,要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答。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可鼓勵他們課後找教師提供相應的儀器來驗證自己所得到的結論是否正確。如有一道關於分子性質的微型探究實驗題目,學生解答後不知對錯,教師可以提供儀器給他們驗證。教師可利用水和酒精的混合實驗:取一乾燥帶肚的膠頭滴管,倒置,從管口向滴管中加入顯紅色的水,水面約占總體積的一半,再從管口向滴管中加入無色的酒精,加滿滴管。用拇指按住管口,上下顛倒滴管兩三次,紅色的水和無色酒精混合,有少量氣泡產生,橡膠頭稍稍癟下。松開拇指,液面下降2 cm~3 cm。儀器易得,操作簡便,用料很少,現象明顯。 教師應盡可能創造條件增加學生分組實驗內容的探索性,設計探索性的實驗,絕不能脫離教材,應從教材的重點知識出發,與已學過的內容相聯系。要做到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應貼近生活和生產實際,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已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更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煥發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 總之,探究性實驗是由學生自己運用實驗手段,探究未知的現象或數據,並在獲得現象和數據的基礎上得出實驗結論。探究性實驗強調獲得實驗結果和親身經歷實驗過程的統一,而且更加註重學生對實驗過程的理解。探究性實驗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狀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助於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探究性實驗使學生真正成為實驗活動的主體和中心,是實現自主、體驗、參與和合作的學習方式的最佳載體。在探究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大膽設想、認真實驗,教育學生要認真、刻苦,團結、協作,交流經驗,師生互動,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造興趣、創造意識、創造意志和創新精神。隨著課改的春風吹遍了大江的南北,我相信在廣大同仁的努力下,學生的探究能力會不斷得到提高,我們的素質教育會不斷結出豐碩的果實。
⑤ 為什麼學生對老師課堂上做的實驗印象深刻
學生對實驗感興趣。
學生時代動手實驗次數少,對實驗有很大的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做好演示實驗去補償,通過演示實驗,重現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物理現象,讓學生身臨其境,耳聞目睹,親自獲得具體的直接經驗。
⑥ 老師為同學們提供了如下實驗裝置:(1)寫出儀器a,b的名稱.a是______,b是______.(2)組裝儀器時,將
(1)儀器來a,b分別是酒精自燈和錐形瓶;
(2)將玻璃管插入帶孔橡膠塞前,要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潤濕,起潤滑作用,便於連接;
(3)用高錳酸鉀制氧氣就需要加熱,屬於固體加熱型,故選發生裝置A;氧氣不易溶於水且不與水反應,因此能用排水法收集較純凈的氧氣,故選F;
反應表達式為高錳酸鉀
加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