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用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請你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
(1)水分以氣體狀抄態通過葉片表襲皮上的氣孔從植物體內散失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實驗過程中,裝置中的植物進行蒸騰作用散失的水蒸氣會凝結在塑料袋的內壁上.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光下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放出氧氣的過程,甲圖將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2-3小時,意思是讓裡面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然後用試管收集裡面的氣體後取出試管,將一支帶火星的木條伸進試管內,結果木條復燃了,我們知道氧氣有幫助燃燒的特性,因此證明此氣體是氧氣. (3)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光下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放出氧氣的過程,前提條件是在光下,無光則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將透明塑料袋換成黑色的,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實驗中試管收集的氣體是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1)小水珠;蒸騰作用 (2)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3)塑料袋改用不透光的(或裝置移到暗室中);二氧化碳 |
⑵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對Cl2使有色物質褪色的機理進行了探究.甲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並進行實
(1)因為氯氣是一種酸性氣體,能被鹼石灰吸收,所以得不到預期中的濕潤的有色布條褪色的現象,故實驗失敗的原因是使用的乾燥劑鹼石灰將Cl2吸收了,
故答案為:使用的乾燥劑鹼石灰將Cl2吸收;
(2)具有漂白性的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氣本身.換用適合的乾燥劑後,由於通到有色布條上的是乾燥的氯氣,氯氣在乾燥的有色布條上不能生成次氯酸,所以乾燥的有色布條不褪色;而在濕潤的有色布條上可以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所以濕潤的有色布條褪色.由此得出Cl2使有色物質褪色的機理是Cl2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才導致有色布條褪色,
故答案為:乾燥的有色布條不褪色,濕潤的有色布條褪色;Cl2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
(3)氯氣有毒,排入大氣會造成污染,所以本題缺少尾氣處理裝置,氯氣是酸性氣體,所以用NaOH溶液吸收尾氣,圖為
;
(4)氯氣和NaOH溶液反應生成NaCl、NaClO、H2O,NaCl、NaClO是可溶性鈉鹽,故離子方程式為:Cl2+2OH-=Cl-+ClO-+H2O,
故答案為:Cl2+2OH-=Cl-+ClO-+H2O.
⑶ 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設計了多組實驗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1)甲同學設計計出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1)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發黃光、放出熱量、冒出大量的白煙;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從白磷開始燃燒到最後熄滅的過程中,集氣瓶內水面的變化情況是先下降,後上升,因為開始時,燃燒放熱使氣體體積膨脹,冷卻後收縮,因此先下降,後上升;根據a、b、c三個數據,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已知C=500ml,a=100ml,a上面的空氣五等分,則b=180mL;因此氧氣的體積分數=
×100%=20%;實驗前集氣瓶里要裝進適量a體積的水的作用是:形成液封,防止實驗過程中集氣瓶內的氣體從長導管中向外逸散而影響實驗結果;在上述實驗中,下列操作的實施和實驗現象的出現,會導致實驗最後產生的實際值大於理論值的是:實驗前集氣瓶里沒有裝a體積的水,使一部分氣體在導管逸出;
故答案為:實驗過程:②引燃白磷;③發黃光、放出熱量、冒出大量的白煙;4P+5O
2點燃 | .
⑷ (14分)為探究實驗室制乙烯及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應。甲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並進行了實驗。當溫
(14分)(1) CH 3 CH 2 OH  2 SO 4 (2分) (3)①安全裝置,防倒吸(2分) ②吸收乙烯、二氧化硫氣體(2分)檢驗乙烯、二氧化硫氣體是否除凈(2分)
⑸ (1)某同學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裝置來驗證「加速度與力的關系」.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把紙帶穿
(1)①採用數顯測力計測量細線拉力與用重物重力代替拉力的方法相比,可以直接測量出小車(包括測力計)所受的拉力,不需要再滿足重物的質量要遠遠小於小車和數顯測力計的總質量的條件,也不需要測量重物的質量,從而減少了實驗的系統誤差,故BC正確,D錯誤, 但仍需要平衡摩擦力,否則細線拉力就不是小車受到的合力,故A錯誤. ②取計數點2到6研究, S |
⑹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裝置,探究氯鹼工業原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石墨電極與直流電源負極相連B.
氯鹼工業原理:陽極上氯離子失電子生成氯氣,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由圖可知Cu為陰回極(若銅為答陽極,則銅失電子,氯離子不反應),C為陽極, A、石墨為陽極,與直流電源的正極相連,故A錯誤; B、Cu為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沒有氯氣生成,所以用濕潤KI澱粉試劑在銅電極附近檢驗氣體,試紙不變藍色,故B錯誤; C、Cu為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同時生成氫氧化鈉,電解池中陽離子向陰極移動,Na+向Cu電極移動,故C錯誤; D、Cu為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銅電極的反應式為:2H++2e-═H2↑,故D正確. 故選D.
⑺ 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甲同學認為打開K 1 、關閉K 2 時,利用I、Ⅱ裝置,可進行的實
(1)根據裝置I、Ⅱ的導管進出口順序可知,裝置Ⅱ只能用來收集難溶於水的氣體,因此利用裝置I、Ⅱ可收集氧氣、H 2 等難溶於水的氣體. 故答案為:製取氧氣(或製取不溶於水的氣體) (2)白磷燃燒會產生大量白煙,並放出熱量;白磷燃燒要消耗掉瓶中占空氣體積 的氧氣,所以待冷卻後打開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約占瓶內氣體體積的 . 故答案為: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熱,待冷卻後打開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約占瓶內氣體體積的 . (3)①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其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所以要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發生反應,應向燒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 故答案為:紫色石蕊試液. ②要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我們可進行如下操作:關閉K 1 、K 2 ,打開K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廣口瓶中,關閉K,充分反應後打開K 2 ,Ⅲ中稀鹽酸倒流入Ⅰ,說明廣口瓶中的氣體減少了;另外I中還會有氣泡產生,因為從Ⅲ中流入的稀鹽酸與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產物反應,產生了氣體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關閉K 1 、K 2 ,打開K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廣口瓶中,關閉K,充分反應後打開K 2 ,Ⅲ中稀鹽酸倒流入Ⅰ中有氣泡產生. |
⑻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實驗」:圖Ⅰ時按教材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甲、乙、丙三個燒
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性氨氣遇到的酚酞試液變紅.圖I是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版學實驗,權大燒杯中的實驗現象是甲燒杯中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紅,丙、乙燒杯內無明顯變化; 【分析討論】 (1)通過E試管放有酚酞溶液沒有變色進行對比說明酚酞試液變紅的原因是氨分子運動的結果; (2)通過實驗現象說明了氨水顯鹼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氨分子能到酚酞試液中說明了氨分子在不斷的運動,運動到酚酞試液中的,還能說明溫度高分子運動速度快,溫度低運動速度慢; (3)改進後的裝置氨分子在密閉容器中運動不到空氣中,不污染空氣,在試管中進行的實驗節約葯品.現象明顯. 故答案為:甲燒杯酚酞試液變紅;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溶液無色; (1)進行對比; (2)①分子是客觀存在,並總在不斷運動的;②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 (3)能盡量防止氨氣逸出污染空氣,更能體驗化學變化的過程;能夠說明分子運動的快慢等.
⑼ 甲同學設計如圖所示裝置研究氯氣能否與水發生反應.氣體a的主要成分是含有少量空氣和水蒸氣的氯氣.請回
(1)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作乾燥劑,在實驗中吸收氣體a中的水蒸氣, 故答案為:除去氯氣中的水蒸氣,乾燥氯氣; (2)乾燥氯氣不具有漂白性,氯氣和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方程式為:Cl 2 +H 2 O=HCl+HClO,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故答案為:裝置B中的有色布條不褪色,裝置C中的有色布條褪色; (3)氯氣有毒,應進行尾氣處理,不能隨意排放到空氣中,可用鹼溶液來吸收:Cl 2 +2NaOH=NaCl+NaClO+H 2 O,離子方程式為:Cl 2 +2OH - =Cl - +ClO - +H 2 0; 故答案為:沒有尾氣吸收裝置;Cl 2 +2OH - =Cl - +ClO - +H 2 0. |
⑽ 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瓶中植株未經暗處理).下列描述中正確的組合是()①此裝置可驗證植物
①此裝置驗證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因為二氧化碳被左邊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回,所以缺乏答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無法完成. ②要驗證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丙內有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遇到石灰水變渾濁,可以達到目的; ③二氧化碳遇到石灰水變渾濁,此種現象不可能. ④丙內石灰水遇到植物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會變渾濁.總之,只有②④具有可能. 故選:D |
與甲同學設計如圖所示裝置相關的資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