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汽車的傳動系統一般會有什麼故障
1、離合器打滑
故障的表現為:汽車起步困難,行駛無力,加速不良,嚴重時會散發出焦味或冒黑煙。
2、傳動系統異響
故障表現為:在汽車起步時,車身發抖,並聽到有「格啦,格啦」的撞擊聲,在改變車速,尤其是在緩慢行駛時,響聲更加明顯。
3、變速器跳檔
故障表現為:在汽車掛檔行駛中,變速器自動跳回空檔。
4、離合器分離不徹底
故障表現為:經常出現換檔困難,牙齒發響。掛上檔後,不抬離合器踏板,車輛就行駛或發動機熄火。
5、汽車起步震動
故障表現為:汽車起步時,離合器結合不平穩,而使車身發生震抖。
(1)汽車電機傳動裝置擴展閱讀
開車聽到這五種異響或預示汽車有大故障:
1、剎車異響
一般出現這種聲音分兩種情況。一是若屬於新換的剎車盤,可能是剎車盤在磨合中。二是老舊的剎車盤,可能是生銹或磨損嚴重導致的。遇到這種情況,車主可以猛踩幾腳剎車,看是否有所緩解。如果情況依舊,就要檢查剎車盤了。
2、方向盤異響
當方向打到一半出現異響時,基本可以判斷為轉向機異響。有可能是裡面的方向傳動裝置的平衡被打破,或者傳動軸和花鍵軸出現了過度的磨損。
3、輪胎異響
如果是低沉的「啪啪」聲,多半是輪胎胎面變形、磨損嚴重或氣壓不足等造成。如果是「嗒嗒」聲,那可能是胎面夾雜了小石子。
4、懸掛異響
如果底盤下面傳來「咯吱咯吱」的聲音,大多情況下是減震彈簧的聲音。而當行駛在崎嶇不平或顛簸路面時,車輪周圍要是發出「咚咚」或者「咔嚓」的聲響,就很有可能是減震器或懸掛部件故障。
5、車身異響
車身異響第一可能是車的車身剛度不夠,導致車輛在行駛時容易發生變形。第二可能是組裝工藝的問題,車門與車框的摩擦或者抖動,或有的地方脫焊而產生鋼板之間的摩擦等造成。
⑵ 汽車傳動系組成的功用是什麼
汽車發動機與驅動輪之間的動力傳遞裝置稱為汽車的傳動系。它應保證汽車具有在各種行駛條件下所必需的牽引力、車速,以及保證牽引力與車速之間協調變化等功能,使汽車具有良好的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還應保證汽車能倒車,以及左、右驅動輪能適應差速要求,並使動力傳遞能格局需要而平穩地結合或徹底、迅速地分離。傳動系包括離合器、變速器、傳動軸、主減速器、差速器及半軸等部分。
⑶ 內燃機車的傳動裝置
為使柴油機的功率傳到動軸上能符合機車牽引要求而在兩者之間設置的媒介裝置。柴油機扭矩—轉速特性和機車牽引力—速度特性完全不同,不能用柴油機來直接驅動機車動輪:柴油機有一個最低轉速,低於這個轉速就不能工作,柴油機因此無法啟動機車;柴油機功率基本上與轉速成正比,只有在最高轉速下才能達到最大功率值,而機車運行的速度經常變化,使柴油機功率得不到充分利用;柴油機不能逆轉,機車也就無法換向。所以,內燃機車必須加裝傳動裝置來滿足機車牽引要求。
常用的傳動方式有機械傳動、液力傳動和電力傳動。
液力傳動箱、車軸齒輪箱、萬向軸等組成。液力變扭器(又稱變矩器)是液力傳動機車最重要的傳動元件,由泵輪、渦輪、導向輪組成。泵輪和柴油機曲軸相連,泵輪葉片帶動工作液體使其獲得能量,並在渦輪葉片流道內流動中將能量傳給渦輪葉片,由渦輪軸輸出機械能做功,通過萬向軸、車軸齒輪箱將柴油機功率傳給機車動輪;工作液體從渦輪葉片流出後,經導向輪葉片的引導,又重新返回泵輪。液力傳動機車(圖2)操縱簡單、可靠,特別適用於多風沙和多雨的地帶。
電力傳動分為三種:(a)直流電力傳動裝置。牽引發電機和電動機均為直流電機,發動機帶動直流牽引發電機,將直流電直接供各牽引直流電動機驅動機車動輪。(b)交—直流電力傳動裝置。發動機帶動三相交流同步發電機,發出的三相交流電經過大功率半導體整流裝置變為直流電,供給直流牽引電動機驅動機車動輪。(c)變—直—交流電力傳動裝置。發動機帶動三相同步交流牽引發電機,發出的交流電通過整流器到達直流中間迴路,中間迴路中恆定的直流電壓通過逆變器調節其振幅和頻率,再將直流電逆變成三相變頻調壓交流電壓,並供給三相非同步牽引電動機驅動機車動輪。電力傳動機車的應用最為廣泛。
⑷ 汽車傳動系統的電力式傳動系統是怎麼樣的
電力傳動是很早採用的一種無級傳動裝置(見圖)。
電力式傳動系統示意圖1—發動機;2—發電機;3—車輪;4—逆變裝置;5—可控硅整流器
由汽車發動機帶動發電機發電
⑸ 汽車傳動系統組成與作用
汽車行駛過程中採用的傳動操作系統是由離合器、變速器、萬向轉運傳動設備以及相關的驅動橋共同構成的,也就是進行發動機和汽車四輪驅動器之間互相連接的動力傳輸設備。汽車的傳動操作系統的主要應用功能有促使汽車起步的功能、變速功能、主要減慢速度的功能以及差速功能等等不同應用功能,給行駛過程中的汽車以足夠充足的牽引力和行車速度變化,進而可以順利地確保行駛中的汽車可以更加安全、穩定的運行和駕駛。 [2]
離合器
離合器作為發動機與傳動系的結合工具,其由主動部分(飛輪、離合器蓋等)、從動部分(摩擦片)、壓緊裝置(膜片彈簧)和操縱機構組成。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①保證汽車平穩的起步;②保證擋位改變時的順滑性;;③防止傳動系統過載造成機件損壞。 變速器是實現不同行駛路況下的行駛速度改變的重要工具,主要有變速器殼、蓋、輸入軸、輸出軸、中間軸、倒擋軸、齒輪、軸承、油封、操縱機構等組成,利用不同直徑的齒輪嚙合實現轉速和轉矩的轉變,為實現變速變矩、實現汽車倒行、中斷傳輸動力和實現動力傳輸的功能。 [3]
隨著科技的發展,離合器可以分為以下幾種::①液力偶合器,也稱液力變矩器,通過油液傳動,用油液帶動渦輪實現動力的傳遞;②電磁離合器是通過線圈的電磁感應,通電時產生磁性實現動力傳遞;③摩擦式離合器又分為乾式和濕式摩擦離合器兩種,根據從動盤的數量又分為單雙多盤式等種類。隨著電子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一些自動離合器也應運而生,由控制單元(ECU)來代替手動的離合器操作,減少了汽車駕駛者在使用過程中的不規范操作造成的能量損失。自動離合器可分為機械電機式自動離合器和液壓式自動離合器兩種。機械式是通過ECU分析油門、發動機轉速和車輛行駛速度後控制馬達拉動拉 桿驅使離合器工作的運動形式,而液壓式是用電動油泵代替拉桿。裝有自動離合器的汽車比AT和CVT汽車有耗油低、成本低的優勢。 [3]
萬向傳動裝置
萬向傳動裝置是實現汽車傳動系動力傳輸的關鍵裝置,位於傳動軸的末端,鏈接傳動軸驅動橋和半軸等零件。 作用是在汽車車身空間、汽車軸距、裝配誤差等各方面因素引起的發動機與汽車軸線不在同一位置,解決動力傳遞過程、適應轉向和汽車運行時所產生的上下跳動角度變化問題。 [3]
驅動橋
驅動橋即主減速器、差速器和半軸的總稱。其中主減速器是通過增加轉矩、減少轉速來實現動力傳遞。差速器是主減速器傳遞的動力傳遞給兩輪,其目的是實現轉彎時兩車輪的不同速度需求。 [3]
半軸
半軸是將差速器的動力傳遞給驅動輪的裝置。 現以輕型轎車為例,從離合器、變速器以及傳動部件材料等方面分析研究汽車傳動系的傳動效率的改進方向。 [3]
變速器
傳動系的動力傳遞主要通過變速器將發動機的動力以改變傳動比的方式傳遞給車輪,用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 化及自身重量的改變,在汽車發展的歷程中,汽車的變速器經歷了從手動到自動的技術變革。 [3]
手動變速器(MT)也就是通俗講的手動擋,是需要駕駛者在使用汽車時根據個人意願和實際情況自我調節汽車的一種變速方式。它通過大小不同的齒輪在駕駛者的操控下完成高速和低速的不同動力傳輸需求。 採用新型技術進行技術升級是MT發展的道路,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①採用高性能的鋼材,增加齒輪的剛度, 減少變速器齒輪在轉動過程中的變形磨損,增加齒輪間的結合,減少滑動產生的能量損失;②採用不同的軸承結構,用球和柱軸承結構替換錐軸承,減少齒輪轉動的摩擦錯位帶來的能量損失;③採用高性能的潤滑劑,減少換擋時齒輪的摩擦,增加契合度減少能量損失;④減少變速器潤滑油的油量,可以減少汽車在空載時能量損失6%~8%。 [3]
液力機械式自動變速器(AT)是通過液體壓力的方式傳遞和改變扭矩,實現控制機構的閉鎖功能。運用液體壓力和齒輪傳動與電控系統相結合實現速度的改變和扭矩的轉換。9G-TRONIC 變速器把齒比擴大到了9:15,發動機的轉速被有效地降低,節油效果較好。採用了雙扭減振和離心技術保證了舒適性,運用最新式的行星齒輪直控單元,使齒輪控制迅速;在材料方面採用了新型的鋁合金材料,將整車質量減小;在箱體中採用了兩個油泵,鏈傳動的離軸式設計主油泵在保證潤滑的同時增加了冷卻效果。 [3]
無級變速器(CVT)是通過傳動帶將動力傳遞給一個可改變槽齒寬度的棘輪完成動力的傳遞,達到變速的目的。某公司提出了對CVT進行改進,用鏈條作傳動方式,能實現更大的扭矩,但噪音大。傳動比的范圍越大,對 提高燃油經濟性更有利,所以CVT的最大傳動比為7.7,燃油經濟性能相對較好。 [3]
機械式自動變速器(AMT)是在原來的固定軸式有級變速器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動控制機構,即ECU。簡單的就是在手動變速箱的基礎上增加電控離合系統和電控換擋系統。AMT繼承了MT的優點在燃油經濟性方面比傳統的 4AT 相比,油耗降低20% ~30%,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據,AMT相比於MT減少了不熟練駕駛者在操作時的燃油消耗,但舒適性與其他車型相比略差,在換擋時存在頓挫感,一直沒有被廣泛使用。 [3]
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DCT)通過兩組被自動控制的離合器交替工作, 實現無時間間隔換擋。小扭矩濕式雙離合自動變速器,質量相對較輕,適合小排量的發動機,同時採用電機驅動適時精確控制換擋時機,能使發動機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較低速度運轉,效率高,更加省油,在離合器方面採用了格特拉克獨有的微滑摩技術,摩擦器片和摩擦片之間會有一層油膜,能緩解發動的瞬時轉速。 [3]
純電動汽車傳動系統
傳動方案
機械式傳動:最早的電動汽車主要採用的都是機械式傳動系統,結構類似於傳統的內燃機汽車,以電動機取代發動機,配備的驅動電機一般具有較小的轉矩與較高的轉速等特點,而配備的變速器大多結構較為復雜。但由於其零部件多、在傳動效率方面受到比較大的限制,無法在性能上滿足電動汽車的設計需求。 [4]
機電集成式傳動:顧名思義,機電集成主要是指將傳動系與電動機集成於一體,其傳動系統主要包括主減速器和差速器等單元。該傳動方式多採用傳動比在5-20的行星齒輪減速器。行星減速器相對其他減速器,具有精度高、剛性強、傳動效率高、扭矩/體積比大的優勢。該傳動方式通過對傳動系統及電動機的集成設計,結構小巧體積輕便,同時可以滿足純電動汽車對承載力、抗沖擊力及抗震能力等的性能需求且安全系數較高、循環壽命較長。但整車通過性變差,維修不便等。 [4]
電動橋傳動:該傳動系統多採用在驅動橋內同時安置兩部驅動電機的布置方式。其中,差速器僅在車輛轉彎時參與對車輪的控制,協助轉彎,而在車輛直行時停止工作。等輸出功率的單電機與雙電機相比,體積更為龐大,質量也更高。採用電動橋傳動方式的電動汽車具有比前兩種傳動方式更好的機電集成水平,且在傳動效率方面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但另一方面,若保證驅動電機可滿足更多行駛工況下的行駛需求,就必須適應更寬的轉矩變化范圍,對控制和加工技術要求較高,電動橋內部的結構也隨之更為復雜,增加整車成本,不利於後期維修。 [4]
主要發展問題和解決方法
制約純電動汽車發展的首先是蓄電池的續航能力問題。目前市場上使用的電動汽車完成一次充電後,續航里程一般為100~300km,且僅在保持適當行駛速度及具有良好的電池調節系統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保證,續航問題成為電動汽車的主要弊端。其次是蓄電池壽命較為短暫,普通蓄電池可允許的充放電次數僅為300~400次,即使性能良好的蓄電池充放電次數也不過700~900次,按每年充放電200次計算,一個蓄電池的壽命最多為4年。 [4]
針對以上問題,在控製成本的前提下的解決辦法主要有:一是減少成員數量或增大車內空間,以攜帶更多數量的電池,但是一味增加電池數量的方法存在很大限制。電池數量的增加必然會增大整車質量及車輛的行駛阻力,所以急需開發具有更高的比功率及比能量的電動汽車能量儲存裝置。二是對電動汽車進行節能設計。
⑹ 電動汽車傳動裝置的作用有什麼不同
1.電動汽車傳動裝置的作用是將電動機的驅動轉矩傳給汽車的驅動軸,當採用電動輪驅動時,傳動裝置的多數部件常常可以忽略。因為電動機可以帶負載啟動,所以電動汽車上無需傳統內燃機汽車的離合器。因為驅動
2.電機的旋向可以通過電路控制實現變換,所以電動汽車無需內燃機汽車變速器中的倒檔。當採用電動機無級調速控制時,電動汽車可以忽略傳統汽車的變速器。在採用電動輪驅動時,電動汽車也可以省略傳統內燃機汽車傳動系統的差速器。
⑺ 電動汽車傳動裝置的作用是什麼
傳動裝置電動汽車傳動裝置的作用是將電動機的驅動轉矩傳給汽車的驅動軸,當採用電動輪驅動時,傳動裝置的多數部件常常可以忽略。因為電動機可以帶負載啟動,所以電動汽車上無需傳統內燃機汽車的離合器
⑻ 機車傳動裝置的分類
利用原動機驅動離心泵,使獲得能量的工作液體(機車用油)沖擊渦輪從而驅動車輪來實現傳遞動力的裝置。1902年德國的費廷格提出了液力循環元件(液力耦合器和液力變扭器)的方案,即將泵輪和渦輪組合在同一殼體內,工作液體在殼體內循環流動。採用這種元件大大提高了液力傳動裝置的效率。液力傳動首先用於船舶。1932年製成第一台約60千瓦的液力傳動柴油動車。
液力耦合器有相對布置的一個泵輪和一個渦輪。泵輪軸和渦輪軸的扭矩相等。渦輪轉速略低於泵輪轉速,二者轉速之比即為液力耦合器的效率。液力耦合器用於機車主傳動時,效率約為97%。液力變扭器除泵輪和渦輪外,還有固定的導向輪。渦輪與泵輪的扭矩之比稱變扭比,轉速比越小則變扭比越大。在同樣的泵輪轉速下,渦輪轉速越低則渦輪扭矩越大。因此機車速度越低則牽引力越大,機車起動時的牽引力最大。液力變扭器的效率只在最佳工況下達到最大值。現代機車用的液力變扭器效率可達90%~91%。但當轉速比低於或高於最佳工況時,效率曲線即呈拋物線形狀下降。為使機車在常用速度范圍內都有較高的傳動效率,機車的液力傳動裝置一般採用不止一個簡單的液力變扭器。機車液力傳動裝置如梅基特羅型、克虜伯型、蘇里型、SRM型、ΓΤК型等,都是將一個液力變扭器與某種機械傳動裝置結合使用。福伊特型則是採用 2~3個液力變扭器(最佳工況點的轉速比一般並不相同)或液力耦合器(圖1),利用充油和排油換檔,在各種機車速度下都使當時效率最佳的那一液力循環元件充油工作。換檔時,前一元件排油和後一元件充油有一段重疊時間,所以換檔過程中的機車牽引力只是稍有起伏而不中斷。和其他類型相比,福伊特型液力傳動裝置的重量較大,但有結構簡單、可靠性較高的優點。到60年代,經驗證明:對於1500千瓦以上的液力傳動裝置,福伊特型較為適用。中國機車所用的液力傳動裝置都是這一類型的。
大功率增壓柴油機車的液力傳動裝置都不用液力耦合器,但燃氣輪機車的液力傳動裝置則用一個啟動變扭器,並在高速時用一個液力耦合器。
液力循環元件傳遞功率P的能力也像其他液力機械一樣,與工作液體重度r的一次方、泵輪轉速n的三次方和元件尺寸D的五次方成正比,即P∝rnD。在柴油機車上,為了減小傳動裝置的尺寸,柴油機都不直接驅動液力循環元件的泵輪,而是通過一對增速齒輪,在軸承和其他旋轉件容許線速度的限制范圍內,盡可能提高泵輪轉速。燃氣輪機車由於轉速很高,所以用一級甚至兩級減速齒輪來驅動泵輪。同一種傳動裝置,只要改變這種齒輪的增速比或減速比,即可在經濟合理的范圍內應用於不同功率的機車。
液力傳動裝置通常包括一組使輸出軸能改變轉向的換向齒輪和離合器機構。輸出軸通過適當的機械部件(萬向軸和車軸齒輪箱,或曲拐和連桿等)驅動機車車輪。液力傳動系統還可包括一組工況機構,使機車具有兩種最高速度,在高速檔有較高的行車速度,在低速檔有較高的效率和較大的起動牽引力和加速能力。因此同一機車既可用於客運,也可用於貨運,或者既可用於調車,也可用作小運轉機車。而當調車工況的最高速度定得較低時,機車在起動和低速運行時的牽引力可以超過同功率的電力傳動柴油調車機車。
1965年出現的液力換向柴油調車機車,傳動裝置有兩組液力變扭器,每個行車方向各用一組,換向動作也用充油排油的方式來完成。當機車正在某一方向行駛時改用另一方向的液力變扭器充油工作,由於變扭器的渦輪轉向與泵輪相反,對機車即起制動作用。機車換向不必先停車。只要司機改換行車方向手把的位置,機車即可自動地完成從牽引狀態經過制動、停車,又立即改換行車方向的全部過程。
液力傳動裝置不用銅,重量輕,成本低,可靠性高,維修量少,並具有隔振、無級調速和恆功率特性好等優點,因而得到廣泛採用。聯邦德國和日本的柴油機車全部採用液力傳動。 把機車原動機的動力變換成電能,再變換成機械能以驅動車輪而實現傳遞動力的裝置。電力傳動裝置按發展的順序有直-直流電力傳動裝置、交-直流電力傳動裝置、交-直-交流電力傳動裝置、交-交流電力傳動裝置四種。它們所用的牽引發電機、變換器(指整流器、逆變器、循環變頻器等)和牽引電動機類型各不相同。
直-直流電力傳動裝置
1906年美國製造的150千瓦汽油動車最先採用了直-直流電力傳動裝置。1965年以前,世界各國單機功率75~2200千瓦的電傳動機車都採用這種電力傳動裝置。這是因為同步牽引發電機無法高效變流,非同步牽引電動機難於變頻調速,只能採用直流電機。直-直流電力傳動原理是基於直流電機是一種電能和機械能的可逆換能器,其原理見圖 2。原動機G為柴油機,通過聯軸器驅動直流牽引發電機ZF,後者把柴油機軸上的機械能變換成可控的直流電能,通過電線傳送給1台或多台串並聯或全並聯接線的直流牽引電動機ZD,直流牽引電動機將電能變換成轉速和轉矩都可調節的機械能,經減速齒輪驅動機車動輪,實現牽引。此外設有自控裝置。自控裝置由既對柴油機調速又對牽引發電機調磁的聯合調節器、牽引發電機磁場和牽引電動機磁場控制裝置等組成,用來保證直-直流電力傳動裝置接近理想的工作特性。
交-直流電力傳動裝置
直流牽引發電機受整流子限制,不能製造出大功率電力傳動裝置。60年代前期,美國發明大功率硅二極體和可控硅,為製造大功率的電力傳動裝置准備了條件。1965年法國研製成 1765千瓦交-直流電力傳動裝置,它是世界各國單機功率 700~4400千瓦機車普遍採用的電力傳動裝置。
交-直流和直-直流電力傳動原理相似。由圖3可以看出兩者差異在於柴油機 G驅動同步牽引發電機TF,經硅二極體整流橋ZL,把增頻三相交流電變換成直流電,事實上TF和ZL組成等效無整流子直流電機。其餘部分和自控裝置主要工作原理與直-直流電力傳動裝置相同。
交-直-交流電力傳動裝置
非同步牽引電動機結構簡單,體積小,工作可靠,在變頻調壓電源控制下,能提供優良調速性能。聯邦德國於 1971年研製成實用的交-直-交流電力傳動裝置,如圖4所示。
交-直-交流電力傳動原理如下:柴油機 G驅動同步牽引發電機TF,產生恆頻可調壓三相交流電(柴油機恆速時),經硅整流橋ZL變換成直流電,再經過可控硅逆變器 N(具有分諧波調制功能)再將直流電逆變成三相變頻調壓交流電,通過三根電線傳輸給多台全並聯接線的非同步牽引電動機AD。AD將交流電能變換成轉速和轉矩可調的機械能,驅動機車動軸,實現牽引。它的自控裝置由聯合調節器以及對同步牽引發電機磁場、變換器、非同步牽引電動機作脈沖、數模或邏輯控制的裝置組成,從而提供接近理想的工作特性。
交-交流電力傳動裝置
交-直-交變頻調壓電能經二次變換,降低了傳動裝置的效率,而且逆變器用可控硅需要強迫關斷,對主電路技術有較高的要求。為提高效率,在交-交流電力傳動裝置中採用了自然關斷可控硅相控循環變頻器(圖5)。60~70年代,美國在重型汽車上,蘇聯在電力機車上都採用了交-交流電力傳動裝置。不過美國用的是非同步牽引電動機牽引,蘇聯用的是同步牽引電動機牽引。
交-交流電力傳動原理如圖5所示。柴油機G驅動同步牽引發電機TF,發出增頻可調壓交流電,經相控循環變頻器FB變換成可變頻調壓的三相交流電(降頻),輸給多台全並聯接線的非同步牽引電動機AD。AD將交流電能變換成轉速和轉矩可調的機械能,驅動動輪實現牽引。它的自控裝置也是由聯合調節器、脈沖、數模、邏輯電路等裝置構成(但對可控硅導通程序要求嚴格),同樣能保證優良的工作特性。
⑼ 可以增加電機輸出功率的傳動裝置
你在逗我來嗎,不就是個源減速箱減速比是2:1嗎!
你這邊的1千瓦當2千瓦用是說的他的扭矩變大了兩倍,這其實是犧牲了它原本一半的轉速才達到。說白了負載可能達到要求,但是轉速上有要求的地方你依然不能用,最簡單的你家的電風扇,你讓它轉速變慢一倍有什麼意義!
最關鍵的是減速箱很貴,有的比電機都貴。
⑽ 汽車的傳動形式是什麼
1、機械式傳動系
機械式傳動系結構簡單、工作可靠,在各類汽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與發動機配合,保證汽車在不同條件下能正常行駛。為了適應汽車行駛的不同要求,傳動系應具有減速增扭、變速、使汽車倒退、中斷動力傳遞、使兩側驅動輪差速旋轉等具體作用。
2、液力傳動系
液力傳動系組合運用液力和機械來傳遞動力。在汽車上,液力傳動一般指液傳動,即以液體為傳動介質,利用液體在主動元件和從動元件之間循環流動過程中動能的變化來傳遞動力。
動液傳動裝置有液力偶合器和液力變矩器兩種。液力偶合器只能傳遞扭矩,而不能改變扭矩的大小,可以代替離合器的部分功能,即保證汽車平穩起步和加速,但不能保證在換檔時變速器中的齒輪不受沖擊。
3、靜液式傳動系
靜液式傳動系又稱容積式液壓傳動系。主要由油泵、液壓馬達和控制裝置等組成。發動機的機械能通過油泵轉換成液壓能,然後由液壓馬達再又轉換為機械能。
4、電力式傳動系
電力式傳動系主要由發動機驅動的發電機、整流器、逆變裝置(將直流電再轉變為頻率可變的交流電的裝置)、和電動輪(內部裝有牽引電動機和減速器的驅動輪)等組成。
電力式傳動系的性能與靜液式傳動系相近,但電機質量比油泵和液壓馬達大得多,故只限於在超重型汽車上應用。
(10)汽車電機傳動裝置擴展閱讀
車輛動力傳遞時,需要具備反復將動力切斷、連接的功能。車輛從靜止狀態到將發動機驅動力傳遞給變速箱輸入軸,車輛開始行駛的過程中,驅動力要在兩個不同轉速的旋轉半軸之間傳遞,這種功能被稱為起步功能。
車輛用起步裝置分為摩擦離合器裝置和液力傳遞裝置。摩擦離合器裝置分為兩種:一種是與手動變速器組合使用的乾式離合器;另一種是在潤滑油環境中使用的濕式離合器。
發動機實現最佳輸出特性的轉速范圍與實現最佳油耗特性的轉速范圍是不同的。而且車輛行駛狀態中的低速、高速、加速、減速等由於受周圍環境與駕駛者的意圖影響而有很大的變化。
起步加速和高速巡航時,如果不改變發動機轉速和車軸轉速的比例,很難高效率地利用發動機的輸出功率。這種對轉速比,即驅動力比進行變換的裝置稱為變速器。變速器分為駕駛員手動操作的手動變速器和根據運行狀態自動判斷最佳轉速的自動變速器。
自動變速器一邊由具有起步、變速兩個功能的液力變矩器和能夠根據行駛狀態自動選擇不同多速比的液壓式自動選擇不同多速比的液壓式自動變速裝置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