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3.為了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小明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了如下實驗
(1)實驗中小明是通過比較海綿的凹陷程度來確定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專;
(2)分析比較圖甲、屬乙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結論: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3)分析比較圖甲、丙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結論:當壓力大小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故答案為:(1)凹陷程度;(2)受力面積;壓力;(3)壓力;受力面積.
❷ 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小明採用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當向左盤和右盤同時加入一個相等重量的砝碼時,木塊處於靜止狀態,此內時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容到兩個力的作用,這些力是平衡的.
(2)小明把右盤中的砝碼換成一個較重的砝碼時,發現木塊仍然處於靜止狀態,木塊還受平衡力的作用;此時木塊有向右運動的趨勢,木塊和桌面之間產生了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向左的拉力和摩擦力與向右的拉力是平衡力;
故答案為:(1)2;是;(2)3;是;
❸ 在做「探究電流與電壓關系的實驗」時,小明連接了如圖1所示電路.(1)連接好後小明發現該裝置有一處是連
(1)根據實物圖可知,電源電壓為3V,所以電壓表選擇0~3V的量程;而電路中的最大電流無法確定,故選擇0~3A的量程,因此電流表與燈泡的連線錯誤,應將電流表3A的接線柱與燈泡左端相連,如圖所示:
(2)為了進行多次實驗,多次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甲需要更換電池的個數,需要拆裝電路,不僅操作不方便,並且不安全,同時乙電路只需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操作簡單,故選擇乙方案比較合理,因為乙方案的操作方便,電路安全,數據收集方便.
(3)①探究「電流與電阻關系」時,為了達到研究目的,實驗過程中必須保持電阻兩端電壓不變.
②當電阻R=5Ω時,開關閉合後,電壓表的示數是3V,電流表的示數為0.6A.小明記下這些數據後,將電阻換成阻值為10Ω的電阻接入電路,電阻兩端電壓不能改變,因此下一步操作是: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電阻兩端的電壓為3V.
③由表格中數據知,電壓不變,電阻增大為原來的幾倍,電流減小為原來的幾分之一,因此可得出的結論為電壓一定時,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故答案為:(2)乙;操作方便,電路安全,數據收集方便;(3)①電阻兩端的電壓;②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電阻兩端的電壓為3V;③電壓一定時,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❹ 小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熱本領.(1)寫出調整實驗器材的方法步驟.(2)依據
(1)調復整實驗器材的步驟:制①調整下面的鐵圈,使石棉網處於適當的高度;②調整上面鐵夾,使溫度計處於適當的高度;
(2)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熱本領,除了要選用相同規格的燒杯和酒精燈,還要使水與食用油的質量和初始溫度相同;
(3)分析表中數據可以看出,食用油每分鍾溫度升高2.5℃,所以第6min食用油的溫度記錄錯誤,應該是45℃.
分析表中的數據可知,加熱時間相同時,食用油升高的溫度比水高;分析比較水在第5min、10min和食用油在第2min、4min的數據可知,升高相同的溫度,水需要加熱的時間比食用油的長,進而得出水的吸熱本領比食用油大.
故答案為:(1)①調整下面的鐵圈,使石棉網處於適當的高度;②調整上面鐵夾,使溫度計處於適當的高度;
(2)水與食用油的質量和初始溫度;
(3)第6min食用油的溫度;水的吸熱本領比食用油大.
❺ 學習了光學知識後,愛動腦筋的小明想自己探究小孔成象,如圖所示,他給兩個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別打上一個圓
(1)在甲圖和乙圖中不同的是孔的形狀,但所成的像相同.故小孔成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無關;
(2)在甲圖和丙圖中不同的是物體的形狀,所成的像也不同.故小孔成像(的形狀)與物體的形狀由物體的形狀決定,即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3)觀察三次成像可知: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說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
(4)樹蔭下的圓形光斑就屬於小孔成像現象,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是太陽的實像.
故答案為:(1)無;
(2)有;
(3)倒立;直線傳播;
(4)相同;像.
❻ 小明總愛在家裡做些課外小實驗.在學了電學知識後,小明與同學合作組裝了一個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他想通
解:(1)電動機在鉤碼勻速上升的10s內消耗的電能W=UIt=3V×0.2A×10s=6J. (2)電動機提升鉤碼做的有用功W 有用 =Gh=mgh=0.05kg×10N/kg×0.6m=0.3J, W 總 =W, 所以電動機提升鉤碼的效率為η= ![]() |
❼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的實驗中,小明選擇了如圖所示的裝置,把硬小卡片兩端連接的細線繞過滑輪,並掛
(1)為減來小卡片重力及摩自擦力對實驗誤差的影響,卡片的質量越小越好,所以應該選擇紙質的卡片;
(2)為了探究兩個平衡力是否方向相反,應該使兩個力的方向不相反,則可向上提小卡片;
(3)由於彈簧測力計或測量人造成的誤差,且滑輪不可避免的存在摩擦力,所以實驗中可能造成兩個力的大小還有較小的差距.
故答案為:(1)A;(2)上提;(3)彈簧測力計未校零(或讀數有誤差或滑輪具有摩擦力).
❽ (2013槐蔭區一模)愛動腦筋的小明課堂上做了研究「電流做功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後,設計了一套可以
(1)在不計熱損失的情況下,電流通過電阻時產生的熱量全部被液體吸收,要使水和待測液體吸收相同熱量,則需要兩電阻放出相等的熱量,而電阻串聯,電流相同,通電時間也相等,根據Q=I2Rt可知,在電熱I和通電時間t相同時,Q與R成正比,所以必須使R甲=R乙.
(2)由題知,水和待測液體吸收的熱量相等,已測出這段時間內水和待測液體升高的溫度△t水和△t
∵Q吸=cm△t,
∴要得出比熱容的關系,還要讓水和待測液體的質量相等,所以還需要托盤天平;
(3)在該實驗中,若是時間太短,從而使得△t變化很小,從而計算過程中產生的誤差較大.
故答案為:(1)R甲=R乙;(2)天平;(3)時間太短,從而使得△t變化很小,從而計算過程中產生的誤差較大.
❾ 小明在探究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實驗中,連接了如圖所示的裝置.用棉線將銅棒ab懸掛於磁鐵N、S極之間,並用
A、保持磁鐵靜止,讓導體棒ab上下移動時,導體沒有切割磁感線,因此不會產生感應電流,故A錯誤;
B、保持導體棒ab靜止,讓磁鐵左右移動時,導體切割磁感線,因此會產生感應電流,故B正確;
C、保持導體棒ab靜止,讓磁鐵上下移動時,導體沒有切割磁感線,因此不會產生感應電流,故C錯誤;
D、保持導體棒ab靜止,讓磁鐵沿導體棒ab方向前後移動時,導體沒有切割磁感線,因此不會產生感應電流,故D錯誤.
故B選項符合題意;
經過多次實驗研究發現,只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才會產生感應電流.
(2)感應電流的方向跟磁場方向和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方向有關.在導體運動方向一定時,改變磁場方向時,發現小量程電流表的指針偏轉方向也改變了,說明感應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有關;
(3)探究感應電流的大小與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速度大小關系時,需控制其它條件不變,只讓導體ab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的速度不同,觀察電流表指針偏轉幅度的大小;如果電流表指針偏轉幅度發生變化,說明感應電流的大小與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速度大小有關.
故答案為:(1)B;磁感線;(2)磁場方向;(3)控制其它條件不變,只讓導體ab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的速度不同,觀察電流表指針偏轉幅度的大小;如果電流表指針偏轉幅度發生變化,說明感應電流的大小與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速度大小有關.
❿ 小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證明氧化銅也能加快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並與相同條件下MnO2的催化效果做
(1)本題中要注意:不論用哪一種方法,都要形成液封.方法一必須夾上彈簧夾,還要加水浸沒長頸漏斗的下端,形成液封.方法二和方法三中要注意針筒或吸球造成的內外的壓強差.第二個裝置中也要注意內外壓強差.加葯品的先後順序:先加CuO後滴加H2O2.
故答案為:方法一:在乳膠管上夾彈簧夾,向長頸漏斗內加水,至形成液封,再加適量水,靜置一段時間後,若長頸漏斗液面與試管內液面差保持不變,說明氣密性良好.(或方法二:在試管內加入適量水,形成液封後,用針筒接在乳膠管上,當針筒外拉或內推時,若看到試管內有氣泡或長頸漏斗下端出現穩定的液柱,說明氣密性良好.方法三:用洗耳球或吸球代替針筒進行如上操作.)
加葯品的先後順序:先加CuO後滴加H2O2.
(2)因為1升水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氣,因此防止氧氣溶在水中.
故答案為:防止O2溶於水.
(3)本實驗的設計意圖是比較反應速率的快慢,實驗時間均以生成30mL氣體為准.
故答案為:生成30mL氧氣所需要的時間.
(4)本題要抓住催化劑的特點「一變、二不變」.即改變其它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後都不變,就可以設計有關的實驗步驟.
故答案為:(答案合理即可)
實驗步驟 | 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 |
把上述混合物,過濾所得固體晾乾後稱重 | CuO的質量在反應前後是否保持不變 |
將所得固體重新與過氧化氫溶液混合,觀察是否依舊加快過氧化氫溶液分解 | CuO的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後是否保持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