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地球公轉會使四季變化
地球好比作一隻陀螺,它繞著自轉軸不停地旋轉,每轉一周就是一天。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朝著太陽的一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一面是夜晚。當我們中國這里是白天的時候,處在地球另一側的美國正好是夜晚;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從東方升起逐漸向西方降落。地球不但自轉,同時也圍繞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公轉軌道的半長徑為149,597,870千米,軌道的偏心率為約0.0167,公轉一周為一年,公轉平均速度為每秒29.79千米,公轉軌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約為23°27』,且存在周期性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四季變化和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的區分。 由於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斜交成約66°33′的傾角,因此,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一年中,有時地球北半球傾向太陽,有時南半球傾向太陽(左圖)。總之太陽的直射點總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於是產生了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交替。 在天文學中,四季分別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開始,但這樣劃分的季節,不能完全反映出各個地方每個季節的物候征。因此,我們祖先把一年分為24節氣,每一節氣又分成3候。氣候還常用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來劃分四季:候平均氣溫<10℃為冬季;>22℃時為夏季;平均氣溫在10~22℃時為春、秋季 有圖:http://www.hssyxx.com/zhsj/kexue-2/A5/002/051.htm
⑵ 怎樣畫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四季變化示意圖 記住是示意圖不是文字
地理圖冊裡面有,按照那個去畫就行
⑶ 地球公轉與四季的變化北半球。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當地球公轉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時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南半球此時正是秋季.當地球轉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便進入了夏季,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時,陽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進入秋季,南半球轉為春季.當地球轉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到南回歸線上,北半球進入冬季,而南半球則進入夏季.接下來就進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輪的四季交替又要開始了.
⑷ 地球公轉與季節變化
地球公轉與季節變化 1、地球的繞日運動 1543年波蘭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公轉軌道半長徑為149597870km,軌道的偏心率為0.0167,公轉的平均軌道速度為29.79km/s;公轉的軌道面(黃道面)與地球赤道面的變角為23°26′,稱為黃赤交角。地球自轉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變化,地球公轉及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從地球上看,太陽沿黃道逆時針運動,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兩個交點,其中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通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與春分點相隔180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太陽分別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後)和秋分(9月23目前後)通過春分點和秋分點。當太陽分別經過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對應地球上就是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通過春分點到達最北的那一點稱為夏至點,與之相差180°的另一點稱為冬至點,太陽分別於每年的6月22日前後和12月22目前後通過夏至點和冬至點。同樣,當太陽在夏至點和冬至點時,對應地球上就是夏至日和冬至日。季節的變化,南北半球正好相反。地球在繞其自轉軸自轉的同時還在繞太陽運轉。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地球的公轉也是地球的基本運動之一
2、地球公轉運動的規律
地球的繞日運動為公轉。其方向為自西向東;其軌道為近似圓形的橢圓,軌道全長約94000萬千米。近日點(7月初)距太陽約14710萬千米;遠日點(1月初)距太陽約15210萬千米;日地平均距離為l一4960萬千米(天文單位距離)。
地球公轉周期為恆星年,即地球中心從天空中某一點出發,環繞太陽公轉一周,然後回到同一點所需的時間,它只在天文研究上應用,其長度為365日6時9分10秒。日常應用和歷法所稱的年為回歸年,即太陽的視圓面中心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也就是太陽連續兩次直射北回歸線(或南回歸線)的時間間隔,它是春夏秋冬遞變的周期,長度略短於恆星年,為365日5時48分46秒。地球公轉平均角速度約為59′10″日,公轉平均線速度為29.78千米/秒。
3、季節變化 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不同,地球上各地尤其是中緯度地區所獲得的太陽輻射能在一年中便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同一地區太陽輻射能時間上的差異是形成四季的直接原因。地球上某一地方,得到太陽能量的多少與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有關。太陽直射時地面在單位面積上所得到的太陽輻射能要比斜射時太,因此,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單位面積上所得到的太陽能量就越大。晝長越長,地面獲得的能量夜較多。太陽直射南半球時,北半球各緯度的太陽高度角小,日照時間短,得到太陽能量少,即為冬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半球各緯度的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得到太陽能量多,即為夏季。當太陽直射赤道附近時則為春季和秋季。由於地球不斷沿軌道公轉,使南北半球受熱量也周期性的變化,形成了一年中的四季交替。然而,這樣劃分的四季,與各地實際氣候的遞變不一定符合。為了使季節劃分與氣候符合,現在北溫帶許多國家一般把3、4、5三個月劃為春季;6、7、8三個月劃為夏季;9、10、11三個月劃為秋季;12、1、2三個月劃為冬季。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因此,地球的運動是這兩種運動的疊加。地球自轉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轉的平面叫黃道平面。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關系來表示。過地心並與地軸垂直的平面稱為赤道平面;地球公轉的軌道稱為黃道平面。地軸與黃道平面的交角為66°34´,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交角為23°26´。
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和黃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時期內可以看作是不變的。因此,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簡稱太陽直射點)是有變化的。從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陽直射點自南緯23°26´向北移動,經過赤道(春分時),到達北緯23°26´;從夏至到冬至,太陽直射點自北緯23°26´向南移動,經過赤道(秋分時)達到南緯23°26´。太陽的直射點在赤道南北的這種周期性往返運動,稱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周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叫做一回歸年。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時因地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通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體現。太陽輻射能量的不同又引起四季的變化和五帶的劃分。
陽歷又稱太陽歷,是以地球繞日公轉一周即一個回歸年的時間長短來作為制定歷法的依據。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總是斜著身子繞日公轉,公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2422日(即365天5時48分46秒),稱為一個回歸年。古人據此編定歷法,把一年設置十二個月,小月三十天,大月三十一天,為處理一回歸年後的小數點問題,採用了設置閏年的辦法來解決,平年365天,閏年366天,使得陽歷年的長度與實際回歸年的長度基本吻合。
公元前46年,古羅馬帝國的儒略·愷撒掌握軍政大權後,聘請了天文學家索西琴改革歷法,其要點是:全年十二個月,單月為大月三十一天,雙月為小月三十天,平年的二月為二十九天,全年共計三百六十五天。從改歷的下一年起,每三年是一閏年,閏年共計三百六十六天,所多的一天放在二月尾,為三十天。這就是現行流行的陽歷的前身,一般稱「儒略歷」。然而負責執行的僧侶們誤把「每隔三年置一閏年」理解為「每三年置一閏年」,並一直錯誤執行了三十多年。到公元前9年屋大維(即奧古斯都)統治時,人們發現三十多年中已多設置了五次閏年,於是屋大維下令在以後的一段年份里步設三次閏年,並恢復原來每四年設置一閏的規定。屋大維同時把自己的出生的八月命名為奧古斯都月,把原來屬於小月的八月改為大月,多出的一天從二月中扣出。同時,為了避免一連三個大月,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為小月,十月和十二月政為大月。這一不舍理的規定便一直延續到現在。
儒略歷規定每年平均長度是365.25天,比實際回歸年長出0.0078天,即每年長出12分14秒。這點差值在短期內難以發現,但只要過128年,歷法規定的年就要多出回歸年一天。到公元1582年,隨著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的確認和天文觀測的技術的進步,這種實際的差異額才被人們發現。於是當時的羅馬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便召集天文學者和僧侶們商討改歷問題,最後決定採用天文學家利里奧的改革方案,這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每400年97閏法,即凡公元年號能被4整除為閏年,但公元年號為整百年時,須能被400整除者方為閏年,(如1600年、2000年),其他為平年(如1700年、1900年)。這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陽歷,又稱「格里歷」。至於歲首和公元紀元的設置,也是人為而定。
在公歷(格里歷)紀年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一般年份365天,閏年為366天。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歷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閏年366天。 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四整除,即為閏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如2000年是閏年,而1900年不是。
中國舊歷農歷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農歷作為陰陽歷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
農歷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歷法規則,排放在從二月到十月的過後重復同一個月,重復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為閏四月。
農歷閏年閏月的推算,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農歷基本上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歷同一時間。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歷歷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歷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農歷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農歷所謂「閏」的說法,只有閏年和閏月稱謂,公歷也有閏年的稱謂。
⑸ 利用地球公轉示意圖,簡要敘述四季變化
地球好比作一隻陀螺,它繞著自轉軸不停地旋轉,每轉一周就是一天。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朝著太陽的一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一面是夜晚。當我們中國這里是白天的時候,處在地球另一側的美國正好是夜晚;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從東方升起逐漸向西方降落。地球不但自轉,同時也圍繞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公轉軌道的半長徑為149,597,870千米,軌道的偏心率為約0.0167,公轉一周為一年,公轉平均速度為每秒29.79千米,公轉軌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約為23°27』,且存在周期性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四季變化和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的區分。
由於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斜交成約66°33′的傾角,因此,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一年中,有時地球北半球傾向太陽,有時南半球傾向太陽(左圖)。總之太陽的直射點總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於是產生了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交替。
在天文學中,四季分別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開始,但這樣劃分的季節,不能完全反映出各個地方每個季節的物候征。因此,我們祖先把一年分為24節氣,每一節氣又分成3候。氣候還常用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來劃分四季:候平均氣溫<10℃為冬季;>22℃時為夏季;平均氣溫在10~22℃時為春、秋季
⑹ 地球公轉為什麼會形成 四季變化
為什麼地球上會有四季交替變化現象呢?
四季的形成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結果。地球一直不斷自西向東自轉,與此同時又繞太陽公轉。而地球公轉的軌道又是一個橢圓的形狀,太陽始終位於一個焦點上。地球在不斷公轉的過程中,地軸與公轉軌道始終會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終是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因為地球公轉的原因,致使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發生變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後,地球就是位於遠日點。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與此同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最高,白晝最長,而且氣候也炎熱,屬於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處於寒冷的冬季。
此後因為繼續在公轉軌道上不停運行,太陽的直射點便會南移。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陽就會直射赤道,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現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陽熱量都相等,晝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繼續不斷運轉,到12月22日左右,地球開始位於近日點,太陽便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為最少,且白晝時間最短,氣候也相當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剛好是夏季。 太陽直射點北返以後,在3月21日左右,太陽再次直接射向赤道,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這個時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卻是秋季。地球像這樣以一年為周期繞太陽不停運轉,從而產生了四季的更替。
⑺ 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關系!
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長的根本原因。
春分點和秋分點對黃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轉速度是均勻的,則視太陽由春分點運行到秋分點所需要的時間,應該與視太陽由秋分點運行到春分點所需要的時間是等長的,各為全年的一半。
地球公轉速度是不均勻的,則走過相等距離的時間必然是不等長的。視太陽由春分點經過夏至點到秋分點,地球公轉速度較慢,需要186天多,長於全年的一半,此時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視太陽由秋分點經過冬至點到春分點,地球公轉速度較快,需要179天,短於全年的一半,此時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
地球環繞太陽的運動稱為地球公轉。因為同地球一起環繞太陽的還有太陽系的其他天體,太陽是它們共有的中心天體,故被稱為「公」轉。 地球公轉方向為逆時針,與自轉方向相同。
地球在公轉中所形成的封閉軌跡,稱為地球軌道。其在天球上的投影,稱為黃道。
在三維的空間中,轉動以物體繞著轉動軸作旋轉表示。假若此物體的轉動軸是在物體的內部,則此物體繞自己旋轉;這就表示其角動量的值會受其相對速度或是此物體是否為不受力的自由運動而決定。
⑻ 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的關系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從而產生了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