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行走裝置實驗報告

行走裝置實驗報告

發布時間:2022-01-02 05:27:11

Ⅰ 三線擺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

1、掌握水平調節與時間測量方法;

2、掌握三線擺測定物體轉動慣量的方法;3、掌握利用公式法測這定物體的轉動慣量。

二、實驗儀器

三線擺裝置電子秒錶卡尺米尺水平器

三、實驗原理

1、三線擺法測定物體的轉動慣量圓盤:

I0mgab2T

122H若其上放置圓環,並且使其轉軸與懸盤中心重合,重新測出擺動周期為T1和H1則:

I1(mM)gab2T1

122H1圓環的轉動慣量為:I=I1-I0

2、公式法測定物體的轉動慣量圓環的轉

四、實驗內容

1、三線擺法測定圓環繞中心軸的轉動慣量

a、用卡尺分別測定三線擺上下盤懸掛點間的距離a、b(三個邊各測一次再平均);b、調節三線擺的懸線使懸盤到上盤之間的距離H大約50cm左右;

c、調節三線擺地腳螺絲使上盤水平後再調節三線擺懸線的長度使懸盤水平;d、用米尺測定懸盤到上盤三線接點的距離H;

e、讓懸盤靜止後輕撥上盤使懸盤做小角度擺動(注意觀察其擺幅是否小於10度,擺動是否穩定不搖晃。);

f、用電子秒錶測定50個擺動周期的擺動的時間t;

g、把待測圓環置於懸盤上(圓環中心必須與懸盤中心重合)再測定懸盤到三線與上盤接點間的距離H1,重復步驟e、f。

2、公式法測定圓環繞中心軸的轉動慣量

用卡尺分別測定圓環的內徑和外徑,根據上表中圓環繞中心軸的轉動慣量計算公式確定其轉動慣量測定結果。(圓環質量見標稱值)

Ⅱ 實驗報告

評論 ┆ 舉報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問者自己選擇,並不代表網路知道知識人的觀點

回答:影子伯爵
學弟
5月7日 07:33 我給你提供幾編吧。苯佐卡因的合成

一、實驗目的
1. 通過苯佐卡因的合成,了解葯物合成的基本過程。
2. 掌握氧化、酯化和還原反應的原理及基本操作。
二、實驗原理
苯佐卡因為局部麻醉葯,外用為撒布劑,用於手術後創傷止痛,潰瘍痛,一般性癢等。苯佐卡因化學名為對氨基苯甲酸乙酯,化學結構式為:

苯佐卡因為白色結晶性粉末,味微苦而麻;mp.88~90℃;易溶於乙醇,極微溶於水。
合成路線如下:

三、實驗方法
(一)對硝基苯甲酸的制備(氧化)
在裝有攪拌棒和球型冷凝器的250 mL三頸瓶中,加入重鉻酸鈉(含兩個結晶水)23.6 g,水50 mL,開動攪拌,待重鉻酸鈉溶解後,加入對硝基甲苯8 g,用滴液漏斗滴加32 mL濃硫酸。滴加完畢,直火加熱,保持反應液微沸60-90 min(反應中,球型冷凝器中可能有白色針狀的對硝基甲苯析出,可適當關小冷凝水,使其熔融)。冷卻後,將反應液傾入80 mL冷水中,抽濾。殘渣用45 mL水分三次洗滌。將濾渣轉移到燒杯中,加入5% 硫酸35 mL,在沸水浴上加熱10 min,並不時攪拌,冷卻後抽濾,濾渣溶於溫熱的5% 氫氧化鈉溶液70 mL中,在50℃左右抽濾,濾液加入活性碳0.5 g脫色(5~10 min),趁熱抽濾。冷卻,在充分攪拌下,將濾液慢慢倒入15% 硫酸50 mL中,抽濾,洗滌,乾燥得本品,計算收率。
(二)對硝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備(酯化)
在乾燥的100 mL圓底瓶中加入對硝基苯甲酸6 g,無水乙醇24 mL,逐漸加入濃硫酸2 mL,振搖使混合均勻,裝上附有氯化鈣乾燥管的球型冷凝器,油浴加熱迴流80 min(油浴溫度控制在100~120℃);稍冷,將反應液傾入到100 mL水中,抽濾;濾渣移至乳缽中,研細,加入5%碳酸鈉溶液10 mL(由0.5 g碳酸鈉和10 mL水配成),研磨5 min,測pH值(檢查反應物是否呈鹼性),抽濾,用少量水洗滌,乾燥,計算收率。
(三)對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備(還原)
A法:在裝有攪拌棒及球型冷凝器的250 mL三頸瓶中,加入35 mL水,2.5 mL冰醋酸和已經處理過的鐵粉8.6 g,開動攪拌,加熱至95~98℃ 反應5 min,稍冷,加入對硝基苯甲酸乙酯6 g和95% 乙醇35 mL,在激烈攪拌下,迴流反應90 min。稍冷,在攪拌下,分次加入溫熱的碳酸鈉飽和溶液(由碳酸鈉3 g和水30 mL配成),攪拌片刻,立即抽濾(布氏漏斗需預熱),濾液冷卻後析出結晶,抽濾,產品用稀乙醇洗滌,乾燥得粗品。
B法:在裝有攪拌棒及球型冷凝器的100 mL三頸瓶中,加入水25 mL,氯化銨0.7 g,鐵粉4.3 g,直火加熱至微沸,活化5 min。稍冷,慢慢加入對硝基苯甲酸乙酯5 g,充分激烈攪拌,迴流反應90 min。待反應液冷至40℃左右,加入少量碳酸鈉飽和溶液調至pH 7~8,加入30 mL氯仿,攪拌3~5 min,抽濾;用10 mL氯仿洗三頸瓶及濾渣,抽濾,合並濾液,傾入100 mL分液漏斗中,靜置分層,棄去水層,氯仿層用5% 鹽酸90 mL分三次萃取,合並萃取液(氯仿回收),用40% 氫氧化鈉調至pH 8,析出結晶,抽濾,得苯佐卡因粗品,計算收率。
(四)精製
將粗品置於裝有球形冷凝器的100 mL圓底瓶中,加入10~15倍(mL/g)50% 乙醇,在水浴上加熱溶解。稍冷,加活性碳脫色(活性碳用量視粗品顏色而定),加熱迴流20 min,趁熱抽濾(布氏漏斗、抽濾瓶應預熱)。將濾液趁熱轉移至燒杯中,自然冷卻,待結晶完全析出後,抽濾,用少量50% 乙醇洗滌兩次,壓干,乾燥,測熔點,計算收率。
(五)結構確證
1. 紅外吸收光譜法、標准物TLC對照法。
2. 核磁共振光譜法。

注釋:
1. 氧化反應一步在用5% 氫氧化鈉處理濾渣時,溫度應保持在50℃左右,若溫度過低,對硝基苯甲酸鈉會析出而被濾去。
2. 酯化反應須在無水條件下進行,如有水進入反應系統中,收率將降低。無水操作的要點是:原料乾燥無水;所用儀器、量具乾燥無水;反應期間避免水進入反應瓶。
3. 對硝基苯甲酸乙酯及少量未反應的對硝基苯甲酸均溶於乙醇,但均不溶於水。反應完畢,將反應液傾入水中,乙醇的濃度降低,對硝基苯甲酸乙酯及對硝基苯甲酸便會析出。這種分離產物的方法稱為稀釋法。
4. 還原反應中,因鐵粉比重大,沉於瓶底,必須將其攪拌起來,才能使反應順利進行,故充分激烈攪拌是鐵酸還原反應的重要因素。A法中所用的鐵粉需預處理,方法為:稱取鐵粉10 g置於燒杯中,加入2% 鹽酸25 mL,在石棉網上加熱至微沸,抽濾,水洗至pH 5~6,烘乾,備用。
.昆蟲信息素2-庚酮的合成研究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和掌握乙醯乙酸乙酯在合成中的應用原理。
2、學習乙醯乙酸乙酯的鈉代、烴基取代、鹼性水解和酸化脫羧的原理及實驗操作。
3、進一步熟練掌握蒸餾、減壓蒸餾、萃取的基本操作。
4、了解生物信息素的作用及應用。
二、實驗原理
2-庚酮發現於成年工蜂的頸腺中,是一種警戒信息素。同時,也是臭蟻屬蟻亞科小黃蟻的警戒信息素。當小黃蟻嗅到2-庚酮時,迅速改變行走路線,四處逃竄。2-庚酮微量存在於丁香油、肉桂油、揶子油中,其具有強烈的水果香氣,可用於香精。它的合成是由乙醯乙酸乙酯和乙醇鈉反應,形成鈉代乙醯乙酸乙酯,該負碳離子與正溴丁烷進行SN2反應,得到正丁基乙醯乙酸乙酯,經氫氧化鈉水解,再進行酸化脫羧後,用二氯甲烷萃取,蒸餾純化,得到最終產物-2-庚酮。

三、主要儀器與試劑
儀器:磁力攪拌器、冷凝管、滴液漏斗、25mL三口燒瓶、分液漏斗、抽濾瓶、錐形瓶。
試劑:乙醯乙酸乙酯1.95g(0.015mol)、無水乙醇7.5mL、金屬鈉0.4g、正溴丁烷2.3g(0.017mol),鹽酸、5%氫氧化鈉水溶液、50%硫酸、石蕊試紙、二氯甲烷、40%的氯化鈣水溶液、無水硫酸鎂。
四、實驗流程
五、操作步驟
1、正丁基乙醯乙酸乙酯的制備
在裝有磁力攪拌器、冷凝管和滴液漏斗的乾燥25mL三口燒瓶中,放置7.5mL絕對無水乙醇,在冷凝管上方裝上乾燥管(1),將0.4g金屬鈉碎片分批加入(2),以維持反應不間斷進行為宜,保持反應液呈微沸狀態,待金屬鈉全部作用完後,加入0.2g碘化鉀粉末(3),塞住三口瓶的另一口,開動攪拌器,室溫下滴加1.95g(1.9 mL)乙醯乙酸乙酯(4),加完後繼續攪拌、迴流10min。然後,慢慢滴加2.3g( 1.9mL)正溴丁烷,約15min加完,使反應液徐徐地迴流約3~4h,直至反應完成為止。此時,反應液呈橘紅色,並有白色沉澱析出。為了測定反應是否完成,可取1滴反應液點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上,如果仍呈紅色,說明反應已經完成。
將反應物冷至室溫,過濾,除去溴化鈉晶體,用2.5mL絕對無水乙醇洗滌2次。簡單蒸餾除去過量乙醇。然後,冷至室溫,加入稀鹽酸(12.5mL水加0.15mL濃鹽酸),將反應物轉移至分液漏斗中,分去水層,用水洗滌有機層。並用無水硫酸鈉乾燥,濾除乾燥劑,減壓蒸餾,收集107~112℃/17kPa(13mmHg)餾分,產量約為1.5g。
2、2-庚酮的制備
在25mL錐形瓶中加入12.5mL 5%氫氧化鈉水溶液和1.5g正丁 基乙醯乙酸乙酯,裝上冷凝管和磁力攪拌裝置,室溫劇烈攪拌3.5h。 然後,在電磁攪拌下慢慢滴加2.3mL50%硫酸(5),此時,有二氧化碳氣 泡放出。當二氧化碳氣泡不再逸出時,將混合物倒入25mL燒瓶,進行簡易水氣帶餾,使產物和水一起蒸出,直至無 油狀物蒸出為止,約6.5mL餾出液。在餾出液中溶解顆粒狀氫氧化鈉,直至紅色石蕊試紙剛呈鹼性為止。用分液漏斗分出下面水層,得到酮層。將水層放回分液漏斗,用3mL二氯甲烷萃取水層兩次,萃取液在水浴上蒸除二氯甲烷,得到殘留的2-庚酮。合並酮溶液,用2mL40%的氯化鈣水溶液洗滌2次,無水硫酸鎂乾燥,蒸餾,收集135~142℃/81.3kPa(150mmHg)或145~152℃的餾分,即2-庚醇,產品為無色透明液體,產量約為0.5g。實驗約需10~12h。
六、注釋
(1)儀器和乙醇中有水,會降低產率。
(2)金屬鈉遇水放出氫氣,並放熱,使用時注意安全。
(3)加入碘化鉀可加速反應的進行。
(4)乙醯乙酸乙酯儲存時間長,會出現部分分解,使用前需減壓蒸餾重新純化。
(5)滴加速度不宜過快,否則,酸分解時逸出大量二氧化碳而沖料。

揪錯 ┆ 評論 ┆ 舉報

Ⅲ 測量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報告 (實驗目的,原理器材,

【器材】
停表(秒錶),皮捲尺,粉筆.
【操作】
(1)用粉筆在地面上劃一起步線,當跨出第一步時同時啟動手中的停表,然後帶著停表沿直線行走7~8步(視教室寬度而定).在走完最後一步時,立即按住停表並在地面劃上終止線.
(2)讀出停表測定的時間值,再用皮捲尺量出兩條粉筆線之間的距離值,即可求出步行的平均速度.
(3)重復上述實驗兩次(步數相同,保持行走快慢差不多,但終止線可略有不同),最後求出步行速度的平均值.

Ⅳ 實驗報告怎麼寫

實驗報告常用的內容與格式如下

1、實驗名稱以及姓名學號

要用最簡練的語言反映實驗的內容。如驗證某程序、定律、演算法,可寫成「驗證什麼」、「分析什麼」等。



2、實驗日期和地點

比如2020年4月25日,物理實驗室。

3、實驗目的

目的要明確,在理論上驗證定理、公式、演算法,並使實驗者獲得深刻和系統的理解,在實踐上,掌握使用實驗設備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調試方法。一般需說明是驗證型實驗還是設計型實驗,是創新型實驗還是綜合型實驗。

4、實驗設備(環境)及要求

在實驗中需要用到的實驗用物,葯品以及對環境的要求。

5、實驗原理

在此闡述實驗相關的主要原理。

6、實驗內容

這是實驗報告極其重要的內容。要抓住重點,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考慮。這部分要寫明依據何種原理、定律演算法、或操作方法進行實驗。詳細理論計算過程。

7、實驗步驟

只寫主要操作步驟,不要照抄實習指導,要簡明扼要。還應該畫出實驗流程圖(實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再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這樣既可以節省許多文字說明,又能使實驗報告簡明扼要,清楚明白。

(4)行走裝置實驗報告擴展閱讀

實驗報告的寫作對象是科學實驗的客觀事實,內容科學,表述真實、質朴,判斷恰當。實驗報告以客觀的科學研究的事實為寫作對象,它是對科學實驗的過程和結果的真實記錄,雖然也要表明對某些問的觀點和意見,但這些觀點和意見都是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提出的。

確證性是指實驗報告中記載的實驗結果能被任何人所重復和證實,也就是說,任何人按給定的條件去重復這頂實驗,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觀察到相同的科學現象,得到同樣的結果。可讀性是指為使讀者了解復雜的實驗過程,實驗報告的寫作除了以文字敘述和說明以外,還常常藉助畫圖像,列表格、作曲線圖等文式,說明實驗的基本原理和各步驟之間的關系,解釋實驗結果等。

Ⅳ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的書寫是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能訓練。它不僅是對每次實驗的總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邏輯歸納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是科學論文寫作的基礎。

因此,參加實驗的每位學生,均應及時認真地書寫實驗報告。要求內容實事求是,分析全面具體,文字簡練通順,謄寫清楚整潔。

1、實驗名稱

要用最簡練的語言反映實驗的內容。如驗證某程序、定律、演算法,可寫成「驗證×××」;分析×××。

學生姓名、學號、及合作者

實驗日期和地點(年、月、日)

2、實驗目的

目的要明確,在理論上驗證定理、公式、演算法,並使實驗者獲得深刻和系統的理解,在實踐上,掌握使用實驗設備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調試方法。一般需說明是驗證性實驗還是設計性實驗,是創新性實驗還是綜合性實驗。

實驗設備(環境)及要求

在實驗中需要用到的實驗用物,葯品以及對環境的要求。

3、實驗原理

在此闡述實驗相關的主要原理。

4、實驗內容

這是實驗報告極其重要的內容。要抓住重點,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考慮。這部分要寫明依據何種原理、定律演算法、或操作方法進行實驗。詳細理論計算過程。

5、實驗步驟

只寫主要操作步驟,不要照抄實習指導,要簡明扼要。還應該畫出實驗流程圖(實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再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這樣既可以節省許多文字說明,又能使實驗報告簡明扼要,清楚明白。

(5)行走裝置實驗報告擴展閱讀:

科技實驗報告是描述、記錄某個科研課題過程和結果的一種科技應用文體。撰寫實驗報告是科技實驗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雖然實驗報告與科技論文一樣都以文字形式闡明了科學研究的成果,但二者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仍有所差別。

科技論文一般是把成功的實驗結果作為論證科學觀點的根據。實驗報告則客觀地記錄實驗的過程和結果,著重告知一項科學事實,不夾帶實驗者的主觀看法。

Ⅵ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

指導老師: 姓名: 學號: 學院: 班級: 重力加速度的測定 一、實驗任務 精確測定銀川地區的重力加速度 二、實驗要求 測量結果的相對不確定度不超過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較 初步確定有以下六種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點計時器測量 所用儀器為:打點計時器、直尺、帶錢夾的鐵架台、紙帶、夾子、重物、學生電源等. 利用自由落體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體運動.選擇理想紙帶,找出起始點0,數出時間為t的P點,用米尺測出OP的距離為h,其中t=0.02秒×兩點間隔數.由公式h=gt2/2得g=2h/t2,將所測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 調節水龍頭閥門,使水滴按相等時間滴下,用秒錶測出n個(n取50—100)水滴所用時間t,則每兩水滴相隔時間為t′=t/n,用米尺測出水滴下落距離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徑為R的玻璃杯,內裝適當的液體,固定在旋轉台上.旋轉台繞其對稱軸以角速度ω勻速旋轉,這時液體相對於玻璃杯的形狀為旋轉拋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公式推導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轉軸為x,質量為m,受重力mg、彈力N.由動力學知: Ncosα-mg=0(1) Nsinα=mω2x(2) 兩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x2/2y. .將某點對於對稱軸和垂直於對稱軸最低點的直角坐標系的坐標x、y測出,將轉台轉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電控制計時法 調節水龍頭閥門,使水滴按相等時間滴下,用秒錶測出n個(n取50—100)水滴所用時間t,則每兩水滴相隔時間為t′=t/n,用米尺測出水滴下落距離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圓錐擺測量 所用儀器為:米尺、秒錶、單擺. 使單擺的擺錘在水平面內作勻速圓周運動,用直尺測量出h,用秒錶測出擺錐n轉所用的時間t,則擺錐角速度ω=2πn/t 擺錐作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幾式得: g=4π2n2h/t2. 將所測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 方法六、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 在擺角很小時,擺動周期為: 則 通過對以上六種方法的比較,本想嘗試利用光電控制計時法來測量,但因為實驗室器材不全,故該方法無法進行;對其他幾種方法反復比較,用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較簡單且最熟悉,儀器在實驗室也很齊全,故利用該方法來測最為順利,從而可以得到更為精確的值。 四、採用模型六利用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 摘要: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參量。地球上各個地區重力加速度的數值,隨該地區的地理緯度和相對海平面的高度而稍有差異。一般說,在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值最小,越靠近南北兩極,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大,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約為1/300。研究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況,在地球物理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利用專門儀器,仔細測繪各地區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況,還可以對地下資源進行探測。 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內觀察一個聖燈的緩慢擺動,用他的脈搏跳動作為計時器計算聖燈擺動的時間,他發現連續擺動的聖燈,其每次擺動的時間間隔是相等的,與聖燈擺動的幅度無關,並進一步用實驗證實了觀察的結果,為單擺作為計時裝置奠定了基礎。這就是單擺的等時性原理。 應用單擺來測量重力加速度簡單方便,因為單擺的振動周期是決定於振動系統本身的性質,即決定於重力加速度g和擺長L,只需要量出擺長,並測定擺動的周期,就可以算出g值。 實驗器材: 單擺裝置(自由落體測定儀),鋼捲尺,游標卡尺、電腦通用計數器、光電門、單擺線 實驗原理: 單擺是由一根不能伸長的輕質細線和懸在此線下端體積很小的重球所構成。在擺長遠大於球的直徑,擺錐質量遠大於線的質量的條件下,將懸掛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邊(很小距離,擺角小於5°),然後釋放,擺錐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周期性的往返擺動。 f=Psinθ

f

θ

T=Pcosθ

P=mg

L

擺錐所受的力f是重力和繩子張力的合力,f指向平衡位置。當擺角很小時(θ<5°),圓弧可近似地看成直線,f也可近似地看作沿著這一直線。設擺長為L,小球位移為x,質量為m,則 sinθ= f=psinθ=-mg=-mx(2-1) 由f=ma,可知a=-x 式中負號表示f與位移x方向相反。 單擺在擺角很小時的運動,可近似為簡諧振動,比較諧振動公式:a==-ω2x 可得ω= 於是得單擺運動周期為: T=2π/ω=2π(2-2) T2=L(2-3) 或g=4π2(2-4) 利用單擺實驗測重力加速度時,一般採用某一個固定擺長L,在多次精密地測量出單擺的周期T後,代入(2-4)式,即可求得當地的重力加速度g。 由式(2-3)可知,T2和L之間具有線性關系,為其斜率,如對於各種不同的擺長測出各自對應的周期,則可利用T2—L圖線的斜率求出重力加速度g。 試驗條件及誤差分析: 上述單擺測量g的方法依據的公式是(2-2)式,這個公式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否則將使測量產生如下系統誤差: 1.單擺的擺動周期與擺角的關系,可通過測量θ<5°時兩次不同擺角θ1、θ2的周期值進行比較。在本實驗的測量精度范圍內,驗證出單擺的T與θ無關。 實際上,單擺的周期T隨擺角θ增加而增加。根據振動理論,周期不僅與擺長L有關,而且與擺動的角振幅有關,其公式為: T=T0[1+()2sin2+()2sin2+……] 式中T0為θ接近於0o時的周期,即T0=2π 2.懸線質量m0應遠小於擺錐的質量m,擺錐的半徑r應遠小於擺長L,實際上任何一個單擺都不是理想的,由理論可以證明,此時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其擺動周期為: 3.如果考慮空氣的浮力,則周期應為: 式中T0是同一單擺在真空中的擺動周期,ρ空氣是空氣的密度,ρ擺錐是擺錐的密度,由上式可知單擺周期並非與擺錐材料無關,當擺錐密度很小時影響較大。 4.忽略了空氣的粘滯阻力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摩擦力。實際上單擺擺動時,由於存在這些摩擦阻力,使單擺不是作簡諧振動而是作阻尼振動,使周期增大。 上述四種因素帶來的誤差都是系統誤差,均來自理論公式所要求的條件在實驗中未能很好地滿足,因此屬於理論方法誤差。此外,使用的儀器如千分尺、米尺也會帶來儀器誤差。 實驗步驟 1.儀器調整: 本實驗是在自由落體測定儀上進行,故需要把自由落體測定儀的支柱調成鉛直。調整方法是:安裝好擺錘後,調節底座上的水平調節螺絲,使擺線與立柱平行。 2.測量擺長L 測量擺線支點與擺錐(因實驗室無擺球,用擺錐代替)質心之間的距離L。由於擺錐質心位置難找,可用米尺測懸點到擺錐最低點的距離L1,(測六次),用千分尺測擺錐的直徑d,(測六次),則擺長: L=L1-d/2 3.測量擺動周期T 使擺錐擺動幅度在允許范圍內,測量擺錐往返擺動50次所需時間t50,重復測量6次,求出T=。測量時,選擇擺錐通過最低點時開始計時,最後計算時單位統一為秒。 4.將所測數據列於表中,並計算出擺長、周期及重力加速度。 5.實驗數據處理 實驗數據記錄及處理 (1)試驗數據記錄 儀器誤差限:游標卡尺Δm=0.02mm,米尺Δm=1mm,電腦通用計數器Δm=0.0001ms。 次數L1(cm)擺 錐高度d(cm)擺長L=L1-d/2(cm)50個周期t50(s)周期T(s)重力加速度g(cm/s2)1101.232.78699.86100.3146100.24259.808159×1022101.252.782100.21293101.282.784100.30584101.252.782100.24025101.272.786100.18646101.242.784100.1953平均101.252.784100.2425
(2)實驗數據處理 計算不確定度u(d),u(L1),u(T); ; ; ; 對g=4π2根據合成不確定度的表達式有: 其中: = 因此得9.808159×102×0.0289%=0.28367cm/s2 重力加速度的最後結果為 g=(9.808159×102±0.002)cm/s2(p=68.3%) E(g)=0.0289% 實驗注意事項: 1、擺長的測定中,擺長約為1米,鋼捲尺與懸線盡量平行,盡量接近,眼睛與擺錐最低點平行,視線與尺垂直,以避免誤差。 2、測定周期T時,要從擺錐擺至最低點時開始計時,並從最低點停止計時。這樣可以把反應延遲時間前後抵消,並減少人為的判斷位置產生的誤差。 3、鋼捲尺使用時要小心收放 4、為滿足簡諧振動的條件,擺角θ<50,且擺球應在1個平面內擺動。 附錄: 其實也可利用改變擺長,用作圖法測重力加速度 根據公式T2=L 每改變擺長1次,測1次時間tn,每次改變長度不少於10cm,至少測6組數據。 根據所測數據,作T2-L圖線,圖解求出重力加速度。 五、參考文獻 《普通物理實驗》南京大學出版社畦永興許雪芬主編2004.10 《大學物理實驗》湖南大學出版社王國棟主編2002.8 《大學物理實驗》高等教育出版社成正維主編2002.12 六、實驗總結 本次實驗歷時三周,從選題、准備實驗方案到確定實驗方案再到進行實驗、撰寫實驗報告每一步都不簡單,在這些過程中需要細心、耐心尤其是恆心。在選題時,因為同班同學都已選好,根據課程設計的要求,我只有兩個題目可供選擇:重力加速度的測定與電源特性的研究。相比之下,後者比較陌生,所以只有選擇了前者。大家似乎都以為重力加速度的測定實驗比較老、甚至有點老掉牙,其實我覺得不然。實驗是比較熟悉,但之前又有誰認認真真地做出來了?高中的實驗設備及知識條件下,大部分的人不可能比較精確的測定出重力加速度的結果。在科學研究中,永遠不存在老的問題。所以,選好題之後,我開始很認真地做。 因為只有認真,才能獲得精確的值。在給題方面,我覺得老師應該給些更貼近生活的題目,少給些以前學過的實驗,這樣可能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Ⅶ 實驗報告怎麼寫啊

一般情況下化學實驗報告是根據實驗步驟和順序從七方面展開來寫的:
1.實驗目的:即本次實驗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目的是什麼。使實驗在明確的目的下進行,可避免學生無目的的忙碌,所以教師課前檢查實驗預習是很必要的。
2.實驗日期和實驗者:在實驗名稱下面註明實驗時間和實驗者名字。這是很重要的實驗資料,便於將來查找時進行核對。
3.實驗儀器和葯品:寫出主要的儀器和葯品,應分類羅列,不能遺漏。此項書寫可以促使學生去思考儀器的用法和用途,葯品的作用及其所能發生的具體的化學反應,從而有助於理解實驗的原理和特點。需要注意的是實驗報告中應該有為完成實驗所用試劑的濃度和儀器的規格。因為,所用試劑的濃度不同往往會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對於儀器的規格,學生也應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大試管」「小燒杯」的階段。
4.實驗步驟:根據具體的實驗目的和原理來設計實驗,寫出主要的操作步驟,這是報告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此項可以使學生了解實驗的全過程,明確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實驗的設計原理,掌握實驗的核心部分,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此項中還應寫出實驗的注意事項,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5.實驗記錄:正確如實的記錄實驗現象或數據,為表述准確應使用專業術語,盡量避免口語的出現。這是報告的主體部分,在記錄中,應要求學生即使得到的結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通過分析和討論找出原因和解決的辦法,養成實事求是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6.實驗結論和解釋:對於所進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關現象運用已知的化學知識去分析和解釋,得出結論,這是實驗聯系理論的關鍵所在,有助於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已知的理論知識。
7.評價和討論:以上各項是學生接收,認識和理解知識的過程;而此項則是回顧、反思、總結和拓展知識的過程,是實驗的升華,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此項目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的發揮,比如「你對本次實驗的結果是否滿意?為什麼?如果不滿意,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何改進?」或者「為達到實驗目的,實驗的設計可以如何改進?這樣改進的優點是什麼?」或者「你認為本實驗的關鍵是什麼?」等問題。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既能反映他們掌握知識的情況,又能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敢於思考,敢於創新的勇氣和能力。因此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角度來說,此項內容的書寫應是實驗報告的重點和難點

Ⅷ 求實驗報告單

實驗內容:探究齒輪傳動的特點
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奧秘
實驗器材:齒版輪組及支架(也可用權膠帶把瓦楞紙條固定在圓蓋上自製兩個大小不同的齒輪)、記號筆、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組裝齒輪傳動裝置

把大小不同的兩個齒輪放在桌面上,注意兩個齒輪的齒與齒咬合。
2.觀察齒輪傳動的特點
(1).在兩個齒輪上分別用記號筆畫出一條半徑;

(2)_轉動一個齒輪,仔細觀察兩個齒輪轉動的方向和圈數;
(3).用文字或示意圖記錄結果。
3.實驗總結

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准確描述鏈條傳動特點。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潔。
5.實驗結論:齒輪傳動特點是齒輪轉動的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大齒輪轉動的速度比小齒輪慢。

Ⅸ 初二物理「測量正常行走、競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實驗報告

實驗目的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
實驗原理速度=時間/距離 用符號表示 V=S/t
實驗器材木塊 斜面 小車 刻度尺 秒錶
實驗過程 1、 檢查實驗器材是否齊全、完好。
2、 組裝器材。
3、 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小木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了路程s1填入表格中。
4、 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小木板的時間t1填入表格中。
5、 根據測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 算出小車通過全車的平均速度v1
6、 將小木板移至斜面中部測出小車到小木板的距離s2
7、 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過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時間t2算出小車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閱讀全文

與行走裝置實驗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n50水銅閥門廠 瀏覽:460
牛身上哪個部位綁定設備 瀏覽:636
加氣閥門緊 瀏覽:660
移動通訊器材包括哪些 瀏覽:157
地暖氣片5閥門 瀏覽:211
電工電子綜合實驗裝置能做什麼實驗 瀏覽:886
水電自動裝置檢修工txt下載 瀏覽:875
自動滅火裝置組件 瀏覽:145
超聲波清洗機還可以洗什麼 瀏覽:928
平台印刷機傳動裝置的設計 瀏覽:809
萬向傳動裝置一般由什麼和什麼組成 瀏覽:549
清洗光學鏡片設備有哪些 瀏覽:978
如何知道電動車電機軸承 瀏覽:396
內7外26高8什麼軸承 瀏覽:812
迷你小冷藏櫃不製冷怎麼修 瀏覽:555
如何在路由器上查看上網設備 瀏覽:611
練聲音的器材有哪些 瀏覽:718
肇慶車床五金件 瀏覽:645
閥門氣缸是什麼原因 瀏覽:277
飛機傳動裝置包括發動機嗎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