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合力與質量的關系設計實驗裝置

合力與質量的關系設計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1-12-31 21:51:33

⑴ 某同學設計了一個探究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外力F及質量M的關系實驗.如圖1為實驗裝置簡圖,A為小車,B為打

(1)根據表格數據,通過描點,作出圖線,如下圖所示.
1M;(3)B;(4)實驗前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

⑵ 圖1是「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裝置示意圖,(1)在探究拉力一定時,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為

(1)在探究拉力一定時,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為消除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應採用版將木板傾斜來平衡權小車與木板間的滑動摩擦力.改變小車的質量,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為了研究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因為合力一定時,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a-m圖線是曲線,不能得出a與m的定量關系,應作a-

1
m
圖線,橫坐標應取
1
m
作為變數.
(3)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整體的加速度a=
mg
M+m
,則繩子的拉力F=Ma=
Mmg
M+m
mg
1+
m
M
,當盤和砝碼的質量比小車的質量小得多時,繩子的拉力等於砝碼和砝碼盤的重力.a-F圖象未過原點,知F不等於零,加速度仍然為零,可知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故答案為:(1)將木板傾斜,不需要,(2)
1
m
,(3)小,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⑶ 為了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一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已有實驗器材如下:A.彈簧測力計

(1)打點計時器本身是計時打點的,所以不需要秒錶測量時間;要通過紙帶回上的點計算加速度,故答還需要刻度尺;
(2)A、打點計時器運用時,都是先接通電源,待打點穩定後再釋放紙帶,該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要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故A正確;
B、改變砂和砂桶質量,即改變拉力的大小,打出幾條紙帶,研究加速度隨F變化關系,故B正確;
C、本題拉力可以由彈簧測力計測出,不需要用天平測出砂和砂桶的質量,也就不需要使小桶(包括砂)的質量遠小於車的總質量,故CD錯誤.
故選:AB.
(3)對a-F圖來說,圖象的斜率表示小車質量的倒數,
此題,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1
2
F
故小車質量為m=
2△F
△m
=
2
k

故選:D.
故答案為:(1)秒錶,刻度尺(2)AB;(3)D.

⑷ 如圖1所示為「用DIS(位移感測器、數據採集器、計算機)研究加速度和力與質量的關系」的實驗裝置.(1)

(1)研究加速度和力與質量的關系,需先控制一個物理量不變,採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變數法.
(2)①由圖線OA段可知,a與F的圖線是傾斜的直線,可知質量一定的情況下,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
②因為圖線的斜率表示物體的質量,AB段明顯偏離直線,此時小車的質量不再遠大於鉤碼的質量,斜率為鉤碼和小車總質量的倒數.
(3)研究加速度與小車質量的關系,若作出a-M圖線,圖線是曲線,無法得出a與M的定量關系,應該作a-

1
M
圖線,圖線為過原點的直線,說明a與M成反比.
故答案為:(1)控制變數法,(2)①質量一定的情況下,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②沒有使小車質量遠大於鉤碼質量.
(3)a-
1
M

⑸ 為探究「合外力一定時,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A 1 A 2 是傾


小題1:
小題2:

⑹ 某同學設計了一個探究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外力F及質量M的關系實驗.圖1為實驗裝置簡圖,A為小車,B為打點

(1)根據表格數據,通過描點,作出圖線,如下圖所示.

1
M
成正比,即F不變時,小車加速度a與質量M成反比,
(2)圖中當F=0時,a≠0.也就是說當繩子上沒有拉力時,小車的加速度不為0,說明小車的摩擦力小於重力的分力,所以原因是實驗前木板右端墊得過高,即平衡摩擦力過度導致.
(3)該實驗是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三者關系,研究三者關系必須運用控制變數法.
故答案為:(1)如圖所示;成反比;(2)平衡摩擦力過度;(3)控制變數

⑺ (1)如圖所示為「探究加速度與物體受力與質量的關系」實驗裝置圖。圖中A為小車,B為裝有砝碼的小桶,C為一

(18分,每空2分,電路圖4分)
(1)①BD ②丙 ③0.195
(2)①0.641~0.643②cabd
③a.A 1 b.測電阻的實驗電路如圖

⑻ 探究加速度與力 質量的關系的實驗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研究,經歷物理規律的探究過程。

2.體驗用控制變數研究問題的物理方法。

3.體會用「圖象法」發現物理規律的方法。

【設計思路】

這是一個很好的能體現科學探究所有要素的教學案例,要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認識物理實驗和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本設計首先結合生活實踐,讓學生分析現象,提出問題,通過定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進行合理猜測,然後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評估,優化實驗方案,在學生的充分的實驗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共享探究的成果。

【課時】2節課

【教學過程】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1.提出問題:賽車起動時可以獲得很大的加速度,為什麼?

結合身邊的實例說明:物體的加速度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師生總結出定性的結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質量大,加速度小。

2.老師明確研究的問題: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定量關系

問題引導:加速度與力、質量都有關系,如何研究?

師生總結控制變數法:(1)質量一定,a與F的關系;(2)外力一定,a與M的關系。

老師引導:根據你的經驗,你認為a與F的關系、a與M的關系可能存在怎樣的定量關系?

學生猜想:(1)質量一定,a與F成正比;(2)力一定,a與M成反比。

老師引導:如何通過數據處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

師生總結數據處理的方法:畫a與F、a與1/M圖像。

二、師生交流評估,設計、優化實驗方案

1.老師引導,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物體的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你要處理好下面兩個問題:(1)怎樣給物體提供一個可以測量的外力?(2)如何測量物體的加速度?(利用打點計時器或數字毫秒計測量)

請同學們認真思考,提出自己的方案。

2.自主設計。學生自主設計出下面兩個典型的方案。從方案1到方案2可做適當引導。

方案1:F=mg-μMg

測出砝碼與小車的質量、動摩擦系數,就可以得到小車受到的合力。

方案2:F=Mg(sinθ-μcosθ)=Mg(sinθ-tanβcosθ)

測出小車的質量、sinθ、cosθ、tanβ,就可以得到合力。β角為斜面上小車剛好勻速下滑的位置。

3.師生交流評估,優化實驗方案。

老師引導:我們用方案2進行實驗,為簡化測量,取斜面長度為AB=1米,上述三角函數的測量就簡單很多。斜面傾角為β角時,小車沿斜面勻速下滑,如圖3有:

sinθ= AC/AB=AC cosθ=BC/AB=BC

μ=tanβ=DC/BC=DC/cosθ

也就是: DC=μcosθ (1)

sinθ-μcosθ= AC- DC=AD (2)

F合力= Mg×AD (3)

4.提出問題:用該實驗裝置,質量不變時候,怎樣獲得不同的外力?改變AD長度)

質量改變時,怎樣保證小車的外力不變?(使Mg×AD不變)

如圖4,老師介紹方案2的實驗儀器的使用:中旋轉基板定位於圖3中BD位置。三角斜面插入軌道,將軌道相對中旋轉基板轉過一定的角度,由米尺1測量出AD(sinθ-μcosθ)的數值,得到F合力的絕對數值。也可以通過斜面上的刻度AE直接讀出AD(sinθ-μcosθ)的數值。米尺就不需要了。AE對AD還起到放大作用。

圖4

三、學生進行實驗。要求首先設計實驗步驟,然後進行實驗。

(一)研究質量不變時,外力與加速度的關系的實驗:

(1)如圖4調整墊塊的位置,通過數值毫秒計(或打點計時器)的監控,使小車恰沿著斜面勻速下滑。

(2)三角斜面插入軌道,改變三角斜面斜邊的插入長度,使AD為0.5cm、1 cm、1.5 cm、2 cm、2.5 cm,AD就相應變成1倍、2倍、3倍、4倍、5倍,通過數字毫秒計(或打點計時器),測出對應的加速度。

(3)交流合作 共享成果:

次數
AD(F)
a(m/s2)

1
1F
0.496879464

2
2F
1.072624331

3
3F
1.59772887

4
4F
2.161010833

5
5F
2.572436751

(二)探究受力一定,a與M的關系的實驗:

(1)調整可移動墊塊的位置,通過數值毫秒計(或打點計時器)的監控,使小車恰沿著斜面勻速下滑。

(2)三角斜面插入軌道,改變小車的質量,並同時改變插入的三角斜面的斜邊的長度,使Mg×AD持不變,則合力不變化,通過數字毫秒計(或打點計時器),測出不同的質量所對應的加速度。

(3)交流合作 共享成果:

測量表格2:Mg×AD 9.3,保持不變,合外力不變。

次數
M(Kg)
AD
1/M
a(m/s2)

1
0.31
3.0
3.23
3.105

2
0.41
2.27
2.44
2.361

3
0.51
1.82
1.96
1.924

4
0.61
1.52
1.64
1.483

5
0.71
1.31
1.41
1.281

四、得到結論

師生總結兩堂課的實驗結果,得到牛頓第二定律。

五、實驗思考

如果採用方案1,應怎樣簡化數據的測量?(傾斜斜面,平衡摩擦力)

如果採用方案1,在加速度較大的時候,誤差如何?應如何減少誤差?

在方案2中已經包含了方案1中簡化實驗的思想方法,同學能夠進行遷移,由於已經通過方案2得出了牛頓第二定律,方案1的系統誤差分析可以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降低了誤差分析的難度。也可以讓學生做一做,讓學生看到方案1中的實驗圖像彎曲,然後用牛頓第二定律進行理論分析。該實驗儀器也可以用在探索動能定理、動量定理的實驗中。

⑼ 探究重力跟質量的關系 寫出實驗步驟: 設計實驗表格: 實驗結論

實驗目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實驗原理:

將被測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方,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為被測物體的重力。

實驗器材:

彈簧測力計,鐵架台,相同的鉤碼若干(質量已知)。

實驗過程:

1.提出問題:

質量越大的物體,受到的重力越大。重力大小與質量的數量關系,會是怎麼樣的呢?

2.猜想與假設: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你的猜想: 。

3.設計實驗:

測出多個物體的質量和重力大小,然後進行比較,發現普遍規律。

4.進行實驗:

(1)檢查所用的測力計指針是否指零? ;若不指零,調零;觀察並記錄你所用彈簧測力計的量程為: ,分度值為: 。

(2)將彈簧測力計懸掛在鐵架台上,將一隻鉤碼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方,如圖1,注意使力沿彈簧測力計的軸線方向,指針不與刻度盤摩擦,待靜止時讀數,將測得數據填入下表。
(3)繼續將2隻、3隻……鉤碼分別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端,讀出每一次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填表。
(4)實驗結束,整理器材

5.分析數據:

在圖2中,以質量m為橫坐標、重力G為縱坐標描點,連接這些點。
觀察圖像是不是過原點的一條直線?如果是,結合數學的正比例函數知識,可以說明:物體受到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6.得出結論:

分析實驗數據可以看到:質量增大,重力也增大,而重力與質量的比值不變;這個比值大約等於10N/kg,物理學中,我們用g來表示重力與質量的比值。由於我們所用的彈簧測力計不夠精確,還有不同程度的誤差,科學家們經過大量實驗表明,這個比值大約為9.8N/kg,即物體受到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表達式為:G=mg。

7.評估與交流:

(1)根據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可以看出,物體所受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大。

(2)重力的大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情況下有些細微變化,例如:離地面的高度增加,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會減小,物體受到的重力會減小;由於地球是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橢球體,所以同一物體在緯度越高的地方,重力會越大。

(3)同一物體從月球到地球,所含物質的多少沒有變,所以它的質量不變;但由於它在月球上受到的吸引力比在地球上的要小,所以重力變小。

與合力與質量的關系設計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收割機軸承是什麼意思 瀏覽:815
數控機床中svm表示什麼 瀏覽:27
迅速啟閉管道的閥門是 瀏覽:539
裝置設計博物館 瀏覽:768
斜齒輪傳動中軸承受什麼載荷 瀏覽:879
精密儀器用什麼方式表示品質 瀏覽:875
天然氣閥門管出錯010 瀏覽:764
軸承感測器怎麼安裝 瀏覽:566
靜態酸化實驗裝置 瀏覽:238
超聲波提示肌瘤什麼意思 瀏覽:595
某實驗小組在實驗裝置測量滑輪組 瀏覽:812
如何設計一個建築設備監控系統在施工中注意什麼 瀏覽:703
鐵狼電動工具有限公司 瀏覽:134
噴灌設備在什麼地方賣 瀏覽:396
外置輪胎檢測裝置 瀏覽:828
電動工具的執行標準是什麼 瀏覽:487
機械鍵盤鍵位不靈怎麼解決 瀏覽:820
學機械類用什麼文具 瀏覽:337
大棚自動噴水手機控制裝置 瀏覽:142
製冷專業工資低什麼原因 瀏覽:60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