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畢希納實驗說明了什麼
(1)「科學家發現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質分解」,說明酶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
(2)「畢希納從死亡的酵母細胞中提取出一種物質,也能催化發酵」,因此了畢希納實驗證實了酶是無生命的化學物質;
(3)A、「畢希納從死亡的酵母細胞中提取出一種物質,也能催化發酵」,表明酶在細胞外也能起作用,而不是酶只能在細胞內起作用,錯誤;
B、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數酶是蛋白質,正確;
C、科學的發現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正確.
因此關於酶發現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數酶是蛋白質、科學的發現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故選BC
故答案為:(1)專一性
(2)酶是無生命的化學物質
(3)BC
❷ 孟京輝的主要作品
時間名稱編劇演出單位主要演員備注1990年《送菜升降機》(英)哈羅德品特中央戲劇學院胡軍1990年《深夜動物園》中央戲劇學院環境戲劇1991年《禿頭歌女》(法)尤金尤奈斯庫中央戲劇學院胡軍、郭濤、雅特舞美設計柳菁,
作曲張楚 1991年《等待戈多》(法)薩繆爾貝克特中央戲劇學院胡軍、郭濤、王濤舞美設計柳菁,
作曲張楚 1992年《思凡雙下山》孟京輝穿幫劇團1993年《思凡》孟京輝中央實驗話劇院1993年《陽台》(法)讓日奈中央實驗話劇院原華、呂小品、周迅1994年《我愛XXX》孟京輝 / 黃金罡 / 王小力 /史航北京時事文化咨詢公司、穿幫劇團徐靜蕾、李梅、茹仙實驗戲劇
舞美設計趙海,
舞蹈設計金星,
音樂設計黃金罡 1995年《放下你的鞭子/沃伊采克》(德)喬治畢希納中央實驗話劇院1996年《阿Q同志》魯迅《阿Q正傳》改編中央實驗話劇院與中國青年藝術劇院1996年《關於愛情歸宿的最新觀念》1996年《溫床》1996年《第十二夜》(英)莎士比亞香港沙田話劇團1996年《百年孤獨之第八年——萬歲萬歲萬萬歲》原著:加西亞馬爾克斯進念二十面體1997年《愛情螞蟻》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研究所音樂戲劇1998年《壞話一條街》中央實驗話劇院1999年《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意)達里奧·福中央實驗話劇院陳建斌、任程偉、趙寰宇舞台劇本黃蘇,
舞美設計柳菁,
作曲張廣天 1999年《戀愛的犀牛》廖一梅中央實驗話劇院郭濤、吳越、李乃文舞美設計趙海,
作曲張廣天、於依冉 1999年《盜版浮士德》中央實驗話劇院2000年《臭蟲》(前蘇)馬雅可夫斯基中央實驗話劇院2000年《實驗莎士比亞之李爾王》2004年《迷宮》大型多媒體魔幻兒童劇2005年《琥珀》2005年3月香港首演劉燁/袁泉音樂總監姚謙,
舞美設計金星 2006年《魔山》史航,執行邵澤輝中國至今為止最大的兒童劇2006年《鏡花水月》中國國家話劇院沈佳妮、趙紅薇、蘇小剛小劇場戲劇2007年《艷遇》北京保利劇院夏雨、高圓圓、陳明昊/2008年《愛比死更冷酷》(德)法斯賓德北京蜂巢劇場王曉坤、劉暢、趙紅薇舞美設計張武,
多媒體設計/音樂總監豐江舟 2008-2010年《兩只狗的生活意見》北京東方先鋒劇場、北京蜂巢劇場劉曉曄、陳明昊、韓鵬翼2009年《空中花園謀殺案》北京蜂巢劇場趙曉蘇、孔雁、戴路話劇,音樂劇2010年《三個橘子的愛情》北京蜂巢劇場趙紅薇、張紫淇、王予鑫音樂劇,
舞美設計張武,
燈光設計王琦,
音樂張瑋瑋、郭龍 2010年《柔軟》廖一梅北京保利劇院郝蕾、范植偉、詹瑞文2012年《活著》原著:余華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袁泉,黃渤 時間名稱作者出版社2000年《先鋒戲劇檔案》孟京輝主編作家出版社出版2010年《孟京輝先鋒戲劇檔案》孟京輝編著新星出版社出版
❸ 科學家的腸胃實驗
A、巴斯德指出發酵與活細胞有關;起發酵作用的是整個酵母細胞,A錯誤;
B、畢希納指出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後繼續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B錯誤;
C、薩姆納從刀豆種子提純出來脲酶,並證明是一種蛋白質,C錯誤;
D、177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扎尼將肉塊放入金屬籠內讓鷹吞下,一段時間後,發現籠內肉塊消失了,本實驗的設計巧妙地避開了胃的物理性消化,因為金屬籠可以避免胃的蠕動對籠內食物的影響,證明了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D正確.
故選:D.
❹ 畢希納酵母
發酵並不一定要活細胞,他做的實驗就是用酵母細胞提取物,要不然怎麼有酶工程這這一學科呢,酶工程就是用提取的酶催化反應
❺ 高一生物 畢希納的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
畢希納的實驗就是證明了:
酵母菌之所以能夠發酵是因為酵母細胞中有與發酵物質有關。
這些發酵物質在活的酵母細胞中可以起作用,在離開細胞後也一樣可以起作用。
❻ 學習 物理化學 對 生物化學 有什麼作用
中文名稱:生物化學 英文名稱:biochemistry 其他名稱:生化 定義:用化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現象的學科。通過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代謝、營養、酶功能、遺傳信息傳遞、生物膜、細胞結構及分子病等闡明生命現象。
生物學的分支學科。它是研究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活動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的基礎生命科學。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這一名詞的出現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遠,其早期的歷史是生理學和化學的早期歷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紀80年代,A.-L.拉瓦錫證明呼吸與燃燒一樣是氧化作用,幾乎同時科學家又發現光合作用本質上是動物呼吸的逆過程。又如1828年F.沃勒首次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一種有機物──尿素,打破了有機物只能靠生物產生的觀點,給「生機論」以重大打擊。1860年L.巴斯德證明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認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發酵。1897年畢希納兄弟發現酵母的無細胞抽提液可進行發酵,證明沒有活細胞也可進行如發酵這樣復雜的生命活動,終於推翻了「生機論」。
❼ 有關化學實驗室的英語名詞翻譯
拍拍管三角形
三角架
錐形燒瓶
容量瓶
量筒
奶頭/滴液管
刻度吸管
吸管填料
抹刀
滴定管站
薊漏斗
畢希納/真空瓶
試管
試管架
沸騰管
圓底燒瓶
冷凝器
環/夾站
❽ 畢希納實驗中,酒精形成過程中發生了呼吸作用嗎,為什麼
發生了,他把
細胞破碎
了,但是有呼吸作用的酶存在,所以進行了
無氧呼吸
產生了酒精。就像細菌一樣無線粒體也進行呼吸作用
❾ 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
諾貝爾化學獎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
http://www.yc.e21.e.cn/jsyd/ssln/hxy/yian%20jiou/nuobeier.htm
http://zh.efactory.pl/%E8%AB%BE%E8%B2%9D%E7%88%BE%E5%8C%96%E5%AD%B8%E7%8D%8E
19世紀
1901-1910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
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
1902年:亞米爾·費歇爾
合成了糖類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倫尼烏斯
提出了電離理論,為理論究溶液中的化學反應及離子化合物性質提供了基礎 (參見離子)
1904年:威廉·拉姆齊爵士
發現了空氣中的稀有氣體元素
1905年:拜耳
對有機染料以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穆瓦桑
研究並分離了元素氟,並且使用了後來以他命名的電爐
1907年:愛德華·布赫納
對酶及無細胞發酵等生化反應的研究
1908年:盧瑟福
對元素的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
1909年:奧斯特瓦爾德
對催化作用、化學平衡以及化學反應速率的研究
1910年:奧托·瓦拉赫:
對有機化學的研究,特別是在脂環類化合物領域
1911-1920
1911年:瑪麗亞·居里
發現了鐳和釙,同時研究了鐳的性質
1912年:格利雅, 保羅·薩巴蒂埃
前者發明了格氏試劑
後者發明了有機化合物的催化加氫的方法。
1913年:阿爾弗雷德·沃納
對分子內原子成鍵的研究
1914年:西奧多·理查茲
精確測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理查德·威爾施泰特
對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別是對葉綠素的研究
1918年:弗里茨·哈伯
對合成氨的研究
1920年:能斯特
對電化學和熱力學的研究
1921-1930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
對放射性物質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頓
發現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並且闡明了整數法則
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爾
創立了有機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5年:理查德·席格蒙迪
對膠體溶液的研究並確立了膠體化學
1926年:斯維德伯格
對膠體化學中分散系統的研究
1927年:海因里希·維蘭德
對膽酸及相關物質的結構的確定
1928年:阿道夫·溫道斯
對甾類以及它們和維他命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1929年:亞瑟·哈登, 漢斯·奧伊勒-克爾平
對糖類的發酵以及發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漢斯.費歇爾
對血紅素和葉綠素等的研究
1931-1940
1931年:卡爾·博施, 弗里德里希·柏吉斯
在高壓化學合成技術上的貢獻
1932年:蘭格繆爾
對表面化學的研究
1934年:哈羅德·尤里
發現了氘
1935年:弗列德里克·約里奧-居里,伊倫·約里奧-居里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6年:Petrus (彼得)·約瑟夫·威廉·德拜
通過對偶極矩、X射線和氣體中電子的衍射的研究來了解分子結構
1937年:沃爾·諾曼·霍沃思,保羅·卡勒
對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研究 以及 對類胡蘿卜素,黃素和維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理查德·庫恩
對類胡羅卜素和維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奧波德·Ruzicka
對性激素的研究 以及 對聚亞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未發獎。
1941-1950
1941年:未發獎。
1942年:未發獎。
1943年:格奧爾格·赫維西
對在化學變化中使用同位素作為失蹤物的研究
1944年:奧托·哈恩
發現重核的裂變
1945年:阿圖里·伊勒馬里·維爾塔南
對農業和營養化學的研究
1946年:詹姆士·Batcheller·薩姆納,約翰·霍華德·那斯羅蒲,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
發現了酶可以結晶 以及 在生產純酶和病毒蛋白質方面所作的准備工作
1947年:羅伯特·魯賓遜爵士
對植物產物,特別是生物鹼的研究
1948年:阿納·威廉·考里恩·蒂塞利烏斯
對電泳現象的研究和對吸附作用的分析
1949年:威廉·弗朗西斯·吉奧克
在化學熱力學領域的貢獻
1950年:奧托·保羅·赫曼·狄爾斯,庫爾特·阿爾德
發現並發展了雙烯合成法。狄爾斯-阿爾德反應。
1951-1960
1951年:埃德溫·馬蒂松·麥克米倫,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發現了超鈾元素
1952年:阿切爾·約翰·波特·馬丁,理查德·勞倫斯·米林頓·辛格
對色譜的研究和發現
1953年:赫爾曼·施陶丁格
對高分子研究以及確立高分子概念
1954年:萊納斯·鮑林
化學鍵的研究
1955年:文森特·杜·維格諾德
對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別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6年:西里爾·諾曼·欣謝爾伍德爵士,尼科萊·尼古拉耶維奇·謝苗諾夫
對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
1957年:亞歷山大·羅伯塔斯·托德男爵
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輔酶的結構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
研究了蛋白質,特別是胰島素的一級結構
1959年:加洛斯拉夫·海羅夫斯基
發現並發展了極譜分析方法
1960年:威拉德·利比
發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進行年代測定的方法
1961-1970
1961年:梅爾溫·卡爾文
研究了植物對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馬克斯·佩魯茨,,約翰·肯德魯
研究了肌紅蛋白的結構
1963年:卡爾·齊格勒,朱里奧·納塔
對聚合物的研究,齊格勒-納塔催化劑的研究
1964年:多羅西·克勞富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英國)
通過X射線在晶體學上確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質的結構
1965年: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在有機物合成方面的成就
1966年:羅伯特·馬利肯
在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方面的研究
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羅納德·喬治·雷福德·諾里奇, 喬治·波特
對高速化學反應的研究
1968年:拉斯·昂薩格
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薩格倒易關系
1969年:德里克· 巴頓,奧德·哈塞爾
發展了以三級結構為基礎的構象概念
1970年:路易斯·費德里克·勒盧瓦爾
發現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1980
1971年:格哈得·赫爾茨伯格
對分子的電子構造與幾何形狀,特別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克里斯蒂安·伯默爾·安芬森,斯坦福·穆爾,威廉·霍華德·斯坦因
前者:對核糖核酸結構的研究,後兩位:對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1973年:厄恩斯特·奧托·費歇爾,傑弗里·威爾金森
對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保羅·約翰·弗洛里
在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的,大分子物理與化學的基礎研究
1975年:約翰·沃爾卡普·柯恩福斯, 弗拉基米爾·普萊洛格
前者: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後者:有機分子和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
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
對硼烷結構的研究
1977年:伊利亞·普里高津
對非平衡態熱力學(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貢獻
1978年:彼得·米切爾
為化學滲透理論建立了公式
1979年:赫伯特·布朗, 喬治·維蒂希
將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於有機合成之中
1980年:保羅·伯格, 沃特·吉爾伯特, 弗雷德里克·桑格
伯格:對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吉爾伯特和桑格:核酸DNA序列的確定方法
1981-1990
1981年:福井謙一, 羅德·霍夫曼
通過前線軌道理論和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來解釋化學反應的發生
1982年:艾倫·克盧格
通過晶體的電子顯微術在測定生物物質的結構方面的貢獻
1983年:亨利·陶布
對金屬配位化合物電子轉移機理的研究
1984年: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
開發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 傑羅姆·卡爾勒
在測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方法上的貢獻
1986年:達德利·赫施巴赫, 李遠哲, 約翰·波拉尼
他們對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研究
1987年:唐納德·克拉姆, 讓-馬里·萊恩, 查爾斯·佩特森
研究和使用對結構有高選擇性的分子
1988年:約翰·戴森霍爾, 羅伯特·胡貝爾, 哈特姆特·米歇爾
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維結構的確定
1989年:西德尼·奧特曼, 托馬斯·切赫
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質的發現
1990年:伊萊亞斯·科里
開發了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
1991-2000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
對開發高解析度核磁共振(NMR)的貢獻
1992年:羅道夫·阿瑟·馬庫斯
對創立和發展電子轉移反應的貢獻
1993年:凱利·穆利斯, 邁克爾·史密斯
對DNA化學的研究,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1994年:喬治·歐拉
對碳正離子化學反應的研究
1995年:保羅·克魯岑, 馬里奧·莫利納, 弗蘭克·羅蘭
對大氣化學的研究
1996年:羅伯特·苛爾, 哈羅德·克羅特爵士, 理查德·斯莫利
他們發現了富勒烯
1997年:保羅·博耶, 約翰·沃克爾,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
博耶和沃克爾:闡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機理,斯科:離子傳輸酶的發現, 鈉鉀離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 約翰·波普
前者:密度泛函理論的研究,後者:量子化學計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邁德·茲韋勒
用飛秒激光光譜對化學反應中間過程的研究
2000年:艾倫·黑格, 艾倫·馬克迪爾米德, 白川英樹
對導電聚合物的研究
20世紀
2001-2010
2001年:威廉·諾爾斯, 野依良治, 卡爾·巴里·夏普雷斯
諾爾斯和野依:手性催化還原反應,夏普雷斯:手性催化氧化反應
2002年:庫爾特·維特里希, 約翰·芬恩, 田中耕一
對生物大分子的鑒定和結構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艾格瑞, 羅德里克·麥金農
對細胞膜中的水通道的發現以及對離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歐文·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