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想對比兩種葯物的抑菌效果實驗,但是兩種外用葯都不溶於水,請問實驗應該如何做
土方法一: 做瓊脂蛋白培養基,液體的時候置於培養基液搖勻,然後接種,培養 數菌落,當然要是葯熱穩定性不好的話就不能用了。
土方法二:做個培養基,接種 等量葯粉置於中央,能壓片更好。然後培養,看抑菌圈范圍的大小。
土方法三:液體培養基,接種,培養 ,分兩批瓶,加等量的葯,上搖床。一段時間顯微鏡數密度。
當然 加葯的量是要試的,不能太少沒效果太多兩種都能基本全部殺菌的話也比不出來。
不是專業生科,畜牧獸醫大學生而已,有如錯誤請指正。
Ⅱ 抑菌試驗中:抑菌圈的大小和最低抑菌濃度(MIC)的大小分別說明什麼問題。他倆有關系嗎
說明你做的抑菌物質濃度在臨界濃度范圍內,如果你做的是梯度抑制實驗,則說明你的結果有意義,如果是固定濃度,那麼久很難說明原因了。
Ⅲ 誰能給我個金黃色葡萄球菌葯敏試驗的抑菌圈直徑呀,網課要寫論文,又做不了實驗沒有數值,寫不出報告
可以自己去(微生物前沿)刊物行找這類的文獻,看看別人的文獻里的這類菌的數據
Ⅳ 抑菌試驗的常用方法
A、抗菌葯物貯存液制備
1.1.1.抗菌葯物貯存液制備 抗菌葯物貯存液濃度不應低於1000μg/ml(如1280μg/ml)或10倍於最高測定濃度。溶解度低的抗菌葯物可稍低於上述濃度。抗菌葯物直接購自廠商或相關機構。所需抗菌葯物溶液量或粉劑量可公式進行計算。例如:需配製100 ml濃度為1280μg/ml的抗生素貯存液,所用抗生素為粉劑,其葯物的有效力為750μg/mg。用分析天平精確稱取抗生素粉劑的量為182.6 mg。根據公式計算所需稀釋劑用量為:(182.6 mg×750μg/ml)/1280μg/ml=107.0ml,然後將182.6 mg抗生素粉劑溶解於107.0ml稀釋劑中。制備抗菌葯物貯存液所用的溶劑和稀釋劑見表5。配製好的抗菌葯物貯存液應貯存於-60℃以下環境,保存期不超過6個月。
B、葯敏試驗用抗菌葯物濃度范圍
1.1.2.葯敏試驗用抗菌葯物濃度范圍 根據NCCLS抗菌葯物敏感性試驗操作標准,葯物濃度范圍應包含耐葯、中介和敏感分界點值,特殊情況例外。
C、培養基
1.1.3. 培養基 NCCLS推薦使用Mueller-Hinton(MH)肉湯,pH7.2~7.4。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在此培養基中生長良好。在測試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的敏感性時,應在肉湯中加入2%(W/V)氯化鈉,按製造廠家的要求配製需要量的MH肉湯。嗜血桿菌屬菌使用HTM肉湯,肺炎鏈球菌和其它鏈球菌使用含2%~5%溶解馬血的MH肉湯。
D、接種物的制備
1.1.4.接種物的制備 有2種方法配製接種物,一是細菌生長方法,用接種環挑取形態相似待檢菌落3-5個,接種於4-5ml的水解酪蛋白(MH)肉湯中,35℃孵育2-6h。增菌後的對數生長期菌液用生理鹽水或MH肉湯校正濃度至0.5麥氏比濁標准,約含1~2×108CFU/ml。二是直接菌落懸液配製法,對某些苛養菌,如流感嗜血桿菌、淋病奈瑟菌和鏈球菌及甲氧西林耐葯的葡萄球菌等菌株,推薦直接取培養18~24h的菌落調配成0.5麥氏比濁標準的菌懸液。用MH肉湯將上述菌懸液進行1∶100稀釋後備用。注意應在15分鍾內接種完配製好的接種物,並取一份接種物在非選擇性瓊脂平板上傳代培養,以檢查接種物純度。
註: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中,麥氏比濁法常用於細菌鑒定、葯敏實驗前配置菌液時大致判斷菌液濃度的一種方法,通常認為,如將配菌液濃度配成0.5麥氏比濁管時,相當於1.5×108細菌數/ml,由於方法本身就是一種估計的方法,所以盡管不同細菌大小差異很大,除了真菌孢子,細菌的差別不大,結果不會有影響。但是,標准比濁管的濃度,是葯敏實驗結果的影響因素之一。
E、附:0.5麥氏比濁管配製方法
0.048M BaCL2 (1.17% W/V BaCL2 . 2H2O) 0.5ml
0.36N H2SO4 (1%, V/V) 99.5ml
將二液混合,置螺口試管中,放室溫暗處保存。用前混勻。
有效期為6個月。
F、稀釋抗菌葯物的制備及菌液接種
1.1.5.稀釋抗菌葯物的制備及菌液接種 取無菌試管(13×100mm)13支,排成一排,除第1管加入1.6mlMH肉湯外,其餘每管加入MH肉湯1ml,在第1管加入抗菌葯物原液(如1280μg/ml) 0.4ml混勻,然後吸取1ml至第2管,混勻後再吸取1ml至第3管,如此連續倍比稀釋至第11管,並從第11管中吸取1ml棄去,第12管為不含葯物的生長對照。此時各管葯物濃度依次為256、128、64、32、16、8、4、2、1、0.5、0.25μg/ml。然後在每管內加入上述制備好的接種物各1ml,使每管最終菌液濃度約為5×105CFU/ml。第1管至第11管葯物濃度分別為128、64、32、16、8、4、2、1、05、0.25、0.125μg/ml。
G、孵育
1.1.6.孵育 將接種好的稀釋管塞好塞子,置35℃普通空氣孵箱中孵育16~20h;嗜血桿菌和鏈球菌在普通空氣孵箱中孵育20~24h;對可能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黴素腸球菌應持續孵育滿24h。
H、結果判斷與解釋
1.1.7.結果判斷與解釋 在讀取和報告所測試菌株的MIC前,應檢查生長對照管的細菌生長情況是否良好,同時還應檢查接種物的傳代培養情況以確定其是否污染,質控菌株的MIC值是否處於質控范圍。以肉眼觀察,葯物最低濃度管無細菌生長者,即為受試菌的MIC。甲氧苄胺嘧啶或磺胺葯物的肉湯稀釋法終點判斷,與陽性生長對照管比較抑制80%細菌生長管葯物濃度為受試菌MIC。
根據NCCLS推薦的分界點值標准,判斷耐葯(resistant, R)、敏感(susceptible, S)或中介(intermediate, I)。S表示被測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該抗菌葯物的常用劑量治療有效,禁忌症除外。R指該菌不能被抗菌葯物的常用劑量在組織液內或血液中所達到的濃度所抑制,或屬於具有特定耐葯機理(如β-內醯胺酶),所以臨床治療效果不佳。I是指MIC接近葯物的血液或組織液濃度,療效低於敏感菌。還表示被測菌株可以通過提高劑量(如β-內醯胺類葯物)被抑制,或在葯物生理性濃集的部位(如尿液)被抑制。另外,中介還作為「緩沖域」,以防止由微小的技術因素失控,所導致較大的錯誤解釋。 A、抗菌葯物和培養基制備
1.2.1.抗菌葯物和培養基制備 同常量肉湯稀釋法。
B、MIC板制備
1.2.2.MIC板制備 無菌操作,將倍比稀釋後不同濃度的抗菌葯物溶液分別加到滅菌的96孔聚苯乙烯板中,第1至第11孔加葯液,每孔10μl,第12孔不加葯作為生長對照,冰凍乾燥後密封,-20℃以下保存備用。
C、接種物制備
1.2.3.接種物制備 將用生長法或直接菌懸液法制備的濃度相當於0.5麥氏比濁標準的菌懸液,經MH肉湯1∶1000稀釋後,向每孔中加100μl,密封後置35℃普通空氣孵箱中,孵育16~20h判斷結果。當試驗嗜血桿菌屬,鏈球菌屬時,孵育時間為20~24h,試驗葡萄球菌和腸球菌對苯唑西林和萬古黴素的葯敏試驗時孵育時間必須滿24h。此時,第1孔至第11孔葯物濃度分別為128、64、32、16、8、4、2、1、0.5、0.25、0.125μg/ml。
D、結果判斷
1.2.4.結果判斷 以在小孔內完全抑制細菌生長的最低葯物濃度為MIC。當陽性對照孔(即不含抗生素)內細菌明顯生長試驗才有意義。當在微量肉湯稀釋法出現單一的跳孔時,應記錄抑制細菌生長的最高葯物濃度。如出現多處跳孔,則不應報告結果,需重復試驗。通常對革蘭陰性桿菌而言,微量肉湯稀釋法測得的MIC與常量肉湯稀釋法測得的結果相同或低一個稀釋度(1孔或2倍)。 A、介紹
瓊脂稀釋法是將不同劑量的抗菌葯物,加入融化並冷至50℃左右的定量MH瓊脂中,製成含不同遞減濃度抗菌葯物的平板,接種受試菌,孵育後觀察細菌生長情況,以抑制細菌生長的瓊脂平板所含最低葯物濃度為MIC。本法優點是可在一個平板上同時作多株菌MIC測定,結果可靠,易發現污染菌;缺點是制備含葯瓊脂平板費時費力。
B、培養基制備
2.1.培養基制備 使用MH瓊脂,按商品說明書進行配製,pH7.2~7.4。淋病奈瑟菌使用GC瓊脂基礎加1%添加劑;其它鏈球菌使用含5%(V/V)綿羊血的MH瓊脂(當試驗磺胺葯時,使用溶解的馬血)。
C、含葯瓊脂平板制備
2.2.含葯瓊脂平板制備 根據實驗設計,將已倍比稀釋的不同濃度的抗菌葯物分別加入已加熱溶解,並在45~50℃水浴中平衡的MH瓊脂中,充分混勻傾倒滅菌平皿,瓊脂厚度3~4mm。通常按1∶9比例配製葯物瓊脂平板,根據需要來選擇葯物濃度范圍。配製好的含葯瓊脂平板應裝入密封塑料袋中,置2~8℃冰箱可貯存5天。
D、接種物制備與接種
2.3.接種物制備與接種 制備濃度相當於0.5麥氏標准比濁管的菌懸液,再1∶10稀釋,以多點接種器吸取制備好菌液(約1~2μl)接種於瓊脂平板表面,每點菌數約為104CFU,形成直徑為5~8mm的菌斑。接種好後置35℃孵育16~20h(甲氧西林耐葯葡萄球菌、萬古黴素耐葯腸球菌孵育時間應滿24h),觀察結果。奈瑟菌屬、鏈球菌屬細菌置5%二氧化碳、幽門螺桿菌置微需氧環境中孵育。
E、結果判斷
2.4.結果判斷 將平板置於暗色、無反光物體表面上判斷試驗終點,以抑制細菌生長的最低葯物濃度為MIC。在含甲氧苄胺嘧啶或磺胺瓊脂平板上可見輕微細菌生長,與生長對照比較抑制80%以上細菌生長的最低葯物濃度作為終點濃度。
如果出現有2個以上菌落生長於含葯濃度高於終點水平的瓊脂平板上,或低濃度葯物瓊脂平板上不長而高濃度葯物瓊脂平板上生長現象,則應檢查培養物純度或重復試驗。 紙片擴散法(K-B法)又稱瓊脂擴散法
K-B法葯敏試驗時接種物配製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肉湯增菌法(對數生長法),是用接環挑取3-5個細菌菌落入肉湯增菌管中進行增菌4-6小時,然後用生理鹽水或肉湯對增菌管中的培養物進行稀釋校正使其濃度達到0.5麥氏比濁標准(因為經過增菌培養其培養物濃度一般都高於此標准)。
第二種方法是直接菌落法:從孵育18-24小時的非選擇性培養基上,挑取3-5菌落,直接用肉湯或鹽製成懸液作為接種,然後將濁度調整至0.5麥氏比濁標准。此法是檢測苛養菌(如嗜血桿菌、淋病奈瑟菌和鏈球菌)和潛在的對甲氧西林耐葯的葡萄球菌的推薦方法。
將菌製成菌懸液用無菌棉簽蘸取菌液在管壁上擠去多餘菌液 ,塗布整個M2H平板表面 ,反復 3 次 ,每次將平板旋轉60 度 ,保證塗布均勻 ,35 ℃培養後菌落呈半融合狀態 ,否則影響葯敏結果。
K-B 法指定用 M-H瓊脂平板 ,應用直徑90cm平皿 ,在水平的無菌台上傾倒 ,准確量取高壓滅菌後的M2H瓊脂液25ml ,使之瓊脂板厚度為 4mm。否則厚度過高 ,使含葯物紙片的葯物半球形擴散的體積加大 ,導致假耐葯;反之導致假敏感。
要求紙片直徑 6.00~6.35mm每片吸水量約012 μl ,紙片的葯物含量必須與 K 2B 法規定的
一致 ,用前必須做質量鑒定 ,質量合格方可使用。紙片的保存尤為重要 ,一般要求保存在有乾燥劑的容器內低溫保存 ,紙片取出後須放室溫10min後方可打開 ,否則空氣中的水份冷凝在紙片上易潮解 ,使葯物失效影響葯敏試驗結果。 E試驗是指濃度梯度瓊脂擴散試驗,其原理基本同擴散法,即濃度呈連續梯度的抗菌葯物從塑料試條中向瓊脂中擴散,在試條周圍抑菌濃度范圍內受試菌的生長被抑制,從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E試驗綜合了稀釋法和擴散法的原理和特點,同時還彌補了二者的一些不足,可以像稀釋法一樣直接定量測出抗菌葯物對受試菌的MIC。
A、培養基、菌液制備和接種
3.1.培養基、菌液制備和接種 同紙片擴散法。
B、貼E試驗條
3.2.貼E試驗條 同紙片擴散法,E試驗條的刻度面朝上,不得貼反,一旦接觸瓊脂後不得再移動。直徑150mm的平皿內可放置6根E試驗試條,90mm者一般只能放置1根。
C、孵育時間和溫度
3.3.孵育時間和溫度 同紙片擴散法。
D、結果閱讀
3.4.結果閱讀 孵育後圍繞試條可形成一個橢圓形的抑菌圈,在抑菌圈和試條的橫切相交處試條上的讀數刻度即是測定抗菌葯物對受試菌的MIC。閱讀時應注意的問題見供應商的產品說明書。
Ⅳ 用葯物對絲狀真菌要做抑菌圈應如何做
兩種做法,第一是,做濾紙片法,第二是打孔法,一般加入葯物濃度為0.02ml
Ⅵ 葯物敏感實驗中為什麼青黴素對大腸桿菌出現了抑菌圈
青黴素是作用在細菌細胞壁的五肽交聯橋上的,大腸桿菌是革蘭陰性菌,沒有五肽交聯橋,不存在什麼 沒多大影響不等於沒影響之類的話。醫學微生物課本了解一下。
Ⅶ 求抑菌圈實驗方法
混菌雙層平板培養法、點種法、圓濾紙片法、打孔法和牛津杯法。
Ⅷ 紙片法抑菌試驗為什麼會出現抑菌圈
抑菌試驗用於測定抗菌葯物體外抑制細菌生長的效力。實驗方法主要有進行定性測定的紙片擴散法、定量測定的稀釋法和E試驗法。
Ⅸ 我不是生物的,但要做抑菌實驗,我不知道這個是不是抑菌圈,我很急,求大神指點,萬分感謝
這個不是抑菌圈,抑菌圈是要周圍一個圓內沒有菌體的生長,你這個明顯可以看到紙片周圍已經長滿了菌體。
你這應該是某個粗提液吧,暈開的一圈應該是色素之類的化合物擴散了,但卻是看不出有抑菌作用。
(1)你可以直接得到結論:粗提液不含有抑菌成分
(2)將粗提液進一步濃縮後再塗布試試
(3)換一種菌試試。金黃色葡萄球菌屬於革蘭氏陽性菌,可以換一種陰性菌或者真菌試試
Ⅹ 求大腸桿菌抑菌圈實驗方法
首先應該做細菌純培養,如果是搞臨床的,可以取適量粉末,放上去。觀察抑菌圈的大小。葯物的敏感程度,應該和超出治療量的大小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