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 船舶動力裝置由哪些系統或裝置所組成它們各自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船舶動力裝置包括三個主要部分:主動力裝置、輔助動力裝置、其他輔機和設備。
主動力裝置,又稱推進裝置,是為船舶提供推進動力,保證船舶以一定速度的各種機械設備,包括主機及其附屬設備,是全船的心臟。主動力裝置包括主機、傳動設備、軸系、推進器等。當啟動主機,即可驅動傳動設備和軸系,使推進器工作。當推進器,通常是螺旋槳,在水中旋轉時就能使船舶前進或後退。
輔助動力裝置是用於提供除推進裝置以外的各種能量,供船舶航行、作業和生活需要的裝置,包括為全船提供電力、照明和其他動力的裝置,如發電機組、副鍋爐等。
隨著運輸船舶性能上的不斷完善,船上的輔機和設備也日趨復雜,最基本的有:
船舶甲板機械,有舵機、錨機、起貨機等輔助機械。這些機械在蒸汽機船上用蒸汽作為動力,在柴油機船上先是採用電動,現多數已改用液壓驅動。
各種管路系統,有為全船供應海水和淡水的供水系統;為調節船舶壓載用的壓載水系統;為排除艙底積水用的艙底水排出系統;為全船提供壓縮空氣用的壓縮空氣系統;為滅火用的消防系統等等。這些系統所採用的設備如泵和壓縮機等絕大部分是電動的,並能自動控制。
機艙自動化設備,用於保證實現動力裝置遠距離操縱與集中控制,以改善工作條件,提高工作效率。機艙自動化設備包括有自動控制與調節系統,自動操縱系統,集中監測系統。
全船系統,用於保證船舶生命力和安全,為船員和旅客生活服務的取暖、空調、通風、冷藏等系統。這些系統一般都自動調節和控制。
㈡ 機械傳動中的危險零部件和安全防範措施是什麼
1設計與製造的本質安全措施
1)選用適當的設計結構
(1)採用本質安全技術。
①避免銳邊、尖角和凸出部分。在不影響預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機械設備及其零部件應盡量避免設計成會引起損傷的銳邊、尖角以及粗糙的、凸凹不平的表面和較突出的部分。金屬薄片的棱邊應倒鈍、折邊或修圓,可能引起刮傷的開口端應包覆。
②安全距離的原則。利用安全距離防止人體觸及危險部位或進入危險區,是減小或消除機械風險的一種方法。在規定安全距離時,必須考慮使用機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態、有關人體的測量數據、技術和應用等因素。
③限制有關因素的物理量。在不影響使用功能的情況下,根據各類機械的不同特點,限制某些可能引起危險的物理量值來減小危險。例如,將操縱力限制到最低值,使操作件不會因破壞而產生機械危險;限制運動件的質量或速度,以減小運動件的動能;限制雜訊和振動等。
④使用本質安全工藝過程和動力源。對預定在爆炸環境中使用的機器,應採用全氣動或全液壓控制系統和操縱機構,或「本質安全」電氣裝置,也可採用電壓低於「功能特低電壓」的電源,以及在機器的液壓裝置中使用阻燃和無毒液體。
(2)限制機械應力。
機械選用材料的性能數據、設計規程、計算方法和試驗規則,都應該符合機械設計與製造的專業標准或規范的要求,使零件的機械應力不超過許用值,保證安全系數,以防止由於零件應力過大而被破壞或失效,避免故障或事故的發生;同時,通過控制連接、受力和運動狀態來限制應力。
(3)材料和物質的安全性。
用以製造機器的材料、燃料和加工材料在使用期間不得危及面臨人員的安全或健康。
(4)履行安全人機工程學原則。
在機械設計中,通過合理分配人機功能、適應人體特性、人機界面設計、作業空間的布置等方面履行安全人機工程學原則,提高機器的操作性能和可靠性,使操作者的體力消耗和心理壓力盡量降到最低,從而減小操作差錯。
(5)設計控制系統的安全原則。
機械在使用過程中,典型的危險工況有:意外啟動;速度變化失控;運動不能停止;運動機器零件或工件飛出;安全裝置的功能受阻等。控制系統的設計應考慮各種作業的操作模式或採用故障顯示裝置,使操作者可以安全進行干預的措施,並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①機構啟動及變速的實現方式。機構的啟動或加速運動應通過施加或增大電壓或流體壓力去實現,若採用二進制邏輯元件,應通過由「0」狀態到「1」狀態去實現;相反,停機或降速應通過去除或降低電壓或流體壓力去實現,若採用二進制邏輯元件,應通過「1」狀態到「0」狀態去實現。
②重新啟動的原則。動力中斷後重新接通時,如果機器自發啟動會產生危險,應採取措施,使動力重新接通時機器不會自行啟動,只有再次操作啟動裝置機器才能運轉。
③零部件的可靠性。這應作為安全功能完備性的基礎,使用的零部件應能承受在預定使用條件下的各種干擾和應力,不會因失效而使機器產生危險的誤動作。
④定向失效模式。這是指部件或系統主要失效模式是預先已知的,而且只要失效總是這些部件或系統,就可以事先針對其失效模式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⑤關鍵件的加倍(或冗餘)。控制系統的關鍵零部件可以通過備份的方法,即當一個零部件萬一失效,用備份件接替以實現預定功能。當與自動監控相結合時,自動監控應採用不同的設計工藝,以避免共因失效。
⑥自動監控。自動監控的功能是保證當部件或元件執行其功能的能力減弱或加工條件變化而產生危險時,以下安全措施開始起作用:停止危險過程,防止故障停機後自行再啟動,觸發報警器。
⑦可重編程序控制系統中安全功能的保護。在關鍵的安全控制系統中,應注意採取可靠措施,防止儲存程序被有意或無意改變。可能的話,應採用故障檢驗系統來檢查由於改變程序而引起的差錯。
⑧有關手動控制的原則。
A.手動操縱器應根據有關人類工效學原則進行設計和配置。
B.停機操縱器應位於對應的每個啟動操縱器附近。
C.除了某些必須位於危險區的操縱器(如急停裝置、吊掛式操縱器等)外,一般操縱器都應配置於危險區外。
D.如果同一危險元件可由幾個操縱器控制,則應通過操縱器線路的設計,使其在給定時間內,只有一個操縱器有效。但這一原則不能用於雙手操縱裝置。
E.在有風險的地方,操縱器的設計或防護應做到不是有意識的操作不會動作。
F.操作模式的選擇。如果機械允許使用幾種操作模式以代表不同的安全水平(如允許調整、維修、檢驗等),則這些操作模式應裝備能鎖定在每個位置的模式選擇器。選擇器的每個位置都應相應於單一操作或控制模式。
⑨特定操作的控制模式。對於必須移開或拆除防護裝置或使安全裝置功能受到抑制才能進行的操作(如設定、示教、過程轉換、查找故障、清理或維修等),為保證操作者的安全,必須使自動控制模式無效,採用操作者伸手可達的手動控制模式(如止一動、點動或雙手槽子裝置),或在加強安全條件下(如降低速度、減小動力或其他適當措施)才允許危險元件運轉並盡可能限制接近危險區。
(6)防止氣動和液壓系統的危險。
當採用氣動、液壓、熱能等裝置的機械時,必須通過設計來避免與這些能量形式有關的各種潛在危險。
①藉助限壓裝置控制管路中最大壓力不超過允許值;不因壓力損失、壓力降低或真空度降低而導致危險。
②所有元件(尤其是管子和軟管)及其連接應密封,要對各種有害的外部因素加以防護,不因泄漏或元件失效而導致流體噴射。
③當機器與其動力源斷開時,貯存器、蓄能器及類似容器應盡可能自動卸壓,若難以實現,則應提供隔離措施或局部卸壓及壓力指示措施,以防剩餘壓力造成危險。
④機器與其能源斷開後,所有可能保持壓力的元件都應有明顯識別排空的裝置和繪制有注意事項的警告牌,提示對機器進行任何調整或維修前必須對這些元件卸壓。
(7)預防電的危險。
電的安全是機械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機器中電氣部分應符合有關電氣安全標準的要求,預防電的危險尤其應注意防止電擊、短路、過載和靜電。
2)採用機械化和自動化技術
機械化和自動化技術可以使人的操作崗位遠離危險或有害現場,從而減少工傷事故。
(1)操作自動化。在比較危險的崗位或被迫以機器特定的節奏連續參與的生產過程,使用機器人或機械手代替人的操作,使得工作條件不斷改善。
(2)裝卸搬運機械化。裝卸機械化可通過工件的送進滑道、手動分度工作台等措施實現;搬運的自動化可通過採用工業機器人、機械手、自動送料裝置等實現。應注意防止由於裝置與機器零件或被加工物料之間阻擋而產生的危險,以及檢修故障時產生的危險。
(3)調整、維修的安全。在設計機器時,應盡量考慮將一些易損而需經常更換的零部件設計得便於拆裝和更換;提供安全接近或站立措施(梯子、平台、通道);鎖定切斷的動力;機器的調試、潤滑、一般維修等操作點配置在危險區外,這樣可減少操作者進入危險區,從而減小操作者面臨危險的概率。
2安全防護措施
安全防護是通過採用安全裝置、防護裝置或其他手段,對一些機械危險進行預防的安全技術措施,其目的是防止機器在運行時產生各種對人員的接觸傷害。防護裝置和安全裝置有時也統稱為安全防護裝置。安全防護的重點是機械的傳動部分、操作區、高處作業區、機械的其他運動部分、移動機械的移動區域,以及某些機器由於特殊危險形式需要採取的特殊防護等。採用何種手段防護,應根據對具體機器進行風險評價的結果未決定。
1)安全防護裝置的一般要求
安全防護裝置必須足與其保護功能相適應的安全技術要求,其基本安全要求如下:
(1)結構的形式和布局設計合理,具有切實的保護功能,以確保人體不受到傷害。
(2)結構要堅固耐用,不易損壞;安裝可靠,不易指拆卸。
(3)裝置表面應光滑,無尖棱利角,不增加任何附加危險,不應成為新的危險源。
(4)裝置不容易被繞過或避開,不應出現漏保護區。
(5)滿足安全距離的要求,使人體各部分(特別是手或腳)無法接觸危險。
(6)不影響正常操作,不得與機械的任何可動零部件接觸;對人的視線障礙最小。
(7)便於檢查和修理。
2)安全防護裝置的設置原則
安全防護裝置的設置原則有以下幾點:
(1)以操作人員所站立的平面為基準,梵谷度在2m以內的各種運動零部件應設防護。
(2)以操作人員所站立的平面為基準,梵谷度在2m以上,有物料傳輸裝置、皮帶傳動裝置以及在施工機械施工處的下方,應設置防護。
(3)凡在墜落高度基準面2m以上的作業位置,應設置防護。
(4)為避免擠壓傷害,直線運動部件之間或直線運動部件與靜止部件之間的間距應符合安全距離的要求。
(5)運動部件有行程距離要求的,應設置可靠的限位裝量,防止因超行程運動而造成傷害。
(6)對可能因超負荷發生部件損壞而造成傷害的,應設置負荷限制裝置。
(7)有慣性沖撞運動部件必須採取可靠的緩沖裝置,防止因慣性而造成傷害事故。
(8)運動中可能松脫的零部件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緊固,防止由於啟動、制動、沖擊、振動而引起松動。
(9)每台機械都應設置緊急停機裝置,使已有的或即將發生的危險得以避開。緊急停機裝置的標識必須清晰、易識別,並可迅速接近其裝置,使危險過程立即停止並不產生附加風險。
3)安全防護裝置的選擇
選擇安全防護裝置的型式應考慮所涉及的機械危險和其他非機械危險,根據運動件的性質和人員進入危險區的需要決定。對特定機器安全防護應根據對該機器的風險評價結果進行選擇。
(1)機械正常運行期間操作者不需要進入危險區的場合。
操作者不需要進入危險區的場合,應優先考慮選用固定式防護裝置,包括進料、取料裝置,輔助工作台,適當高度的柵欄及通道防護裝置等。
(2)機械正常運轉時需要進入危險區的場合。
當操作者需要進入危險區的次數較多,經常開啟固定防護裝置會帶來不便時,可考慮採用連鎖裝置、自動停機裝置、可調防護裝置、自動關閉防護裝置、雙手操縱裝置、可控防護裝置等。
(3)對非運行狀態等其他作業期間需進入危險區的場合。
對於機器的設定、示教、過程轉換、查找故障、清理或維修等作業,防護裝置必須移開或拆除,或安全裝置功能受到抑制,可採用手動控制模式、止一動操縱裝置或雙手操縱裝置、點動一有限運動操縱裝置等。
有些情況下,可能需要幾個安全防護裝置聯合使用。
3履行安全人機工程學原則
1)操縱(控制)器的安全人機學要求
操縱器的設計應考慮到功能、准確性、速度和力的要求,與人體運動器官的運動特性相適應,與操作任務要求相適應;同時,還應考慮由於採用個人防護裝備(如防護鞋、手套等)帶來的約束。操縱裝置應滿足以下安全人機學要求:
(1)操縱器的表面特徵。
操縱器的形狀、尺寸。間隔和觸感等表面特徵的設計和配置,應使操作者的手或腳能准確、快速地執行控制任務,並使操作受力分布合理。
(2)操縱力和行程。
操縱器的行程和操作力應根據控制任務、生物力學及人體測量參數選擇,操縱力不應過大而使勞動強度增加;操縱行程不應超過人的最佳用力范圍,避免操作幅度過大,引起疲勞。
(3)操縱器的布置。
操縱器數量較多時,其布置與排列應以能確保安全、准確、迅速地操作來配置,可以根據控制器在過程中的功能和使用的順序將它們分成若幹部分;應首先考慮重要度和使用頻率,同時兼顧人的操作習慣、操作順序和邏輯關系;應盡可能給出明顯指示正確動作次序的示意圖,與相應的信號裝置設在相鄰位置或形成對應的空間關系,以保證正確有序的操作。
(4)操縱器的功能。
各種操縱器的功能應易於辨認,避免混淆,使操作者能安全、即時地操作。必要時應輔以符合標准規定且容易理解的形象化符號或文字說明。當執行幾種不同動作採用同一個操縱器時,每種動作的狀態應能清晰地顯示。例如,按壓式操縱器,應能顯示「接通」或「斷開」的工作狀態。
(5)操縱方向與系統過程的協調。
操縱器的控制功能與動作方向應與機械繫統過程的變化運動方向一致。控制動作、設備的應答和顯示信息應相互適應和協調,同樣操作模式的同類型機器應採用標准布置,以減少操作差錯。
(6)防止附加風險。
設有多個擋位的控制機構,應有可靠的定位措施,防止操作越位、意外觸碰移位、因振動等原因自行移動;雙手操作式的操縱器應保證安全距離,防止單手操作的可能;多人操作應有互鎖裝置,避免因多人動作不協調而造成危險;對關鍵的控制器應有防止誤動作的保護措施,使操作不會引起附加風險。
2)顯示器的安全人機學要求
顯示器是顯示機械運行狀態的裝置,是人們用以觀察和監控系統過程的手段。顯示裝置的設計、性能和形式選擇、數量和空間布局等,均應符合信息特徵和人的感覺器官的感知特性,使人能迅速、通暢、准確地接受信息。
顯示裝置應滿足以下安全人機學要求:
(1)顯示信息的形式。
指示器、刻度盤和視覺顯示裝置的設計應在人能感知的參數和特徵范圍之內,顯示形式(常見有數字式和指針式)、尺寸應便於察看,信息含義明確、耐久、清晰易辨。
(2)顯示器的布置。
當信號和顯示器的數量較多時,在安全、准確、迅速的原則下,應根據其功能和顯示的種類不同,根據工藝流程、重要程度和使用頻度的要求,適應人的視覺習慣,按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優先順序,布置在操作者視距和聽力的最佳范圍內;還可依據過程的機能、測定種類等劃分為若幹部分順序排列。
(3)顯示器的數量。
信號和顯示器的種類與數量應符合信息的特性,要少而精,不可過多、過濫,提供的信息量應控制在不超過人能接受的生理負荷限度內;信號顯示的變化速率和方向應與主信息源變化的速率和方向相一致。
(4)危險信號和報警裝置。
對安全性有重大影響的危險信號和報警裝置,應配置在機械設備相應的易發生故障或危險性較大的部位,優先採用聲、光組合信號,其強度、對比性要明顯區別並突出於其他信號。報警裝置應與相關的操縱器構成一個整體或緊密相連。
3)工作位置的安全性
確定操作者在機械上的作業區設計時,考慮人機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合理布置機械設備上直接由人操作或使用的部件(包括各種顯示器、操縱器、照明器),以及創造良好的與人的勞動姿勢有關的工作空間、工作椅、作業面等條件,防止產生疲勞和發生事故。
(1)工作空間。對機械工作空間的設計應考慮到工作過程中對人身體所產生的約束條件,其工作空間應保證操作人員的頭、臂、手、腿、足有合乎心理要求和生理要求的充分的活動餘地;危險作業點,應留有足夠在意外情況下能避讓的空間和安全通道。
必要時提供工作室,以防禦外界的有害作用,保證操作者不受存在的危險(如灼熱、氣溫、通風不良、視野、雜訊、振動、上方落物)的傷害。工作室及裝潢所用材料必須是耐燃的,有緊急逃難措施,視野良好。保證司機在無任何危險情況下進行機械操作。
(2)工作檯面。工作高度應適合於操作者的身體測量參數及所要完成的工作類型。工作面或工作台應能滿足安全、舒適的身體姿勢;可使身體軀干挺直、舒展得開,身體重量能適當地得到支承;各種操作器應布置在人的相應器官功能可及的范圍內。
(3)座位裝置。座位結構及尺寸應符合人的解剖生理特點和功能的發揮,高低可調,以適應不同人員的需要。其固定須能承受相應載荷時不破壞,應將振動降低到合理的最低程度並滿足工作需要和舒適的要求。
(4)良好的視野。操作者應在操作位置直接看到或通過監控裝置了解到控制目標的運行狀態,在主要操作位置能夠確認沒有人面臨危險;否則,操縱系統的設計應該做到:每當機器要啟動時,都能發出聽覺或視覺警告信號,使面臨危險的人有時間撤離,或能採取措施防止機械啟動。
(5)高處作業位置。操作人員的工作位置在墜落基準面2m以上時,必須充分考慮腳踏和站立的安全性,配置供站立的平台、梯子和防墜落的欄桿或防護板等。若操作人員需要經常變換工作位置,還須配置走板寬度不小於500mm的安全通道。當機械設備的操作位置高度在30m(含30m)以上時,必須配置安全可靠的載人升降設備。
(6)工作環境。機械工作現場的環境應避免人員暴露於危險及有害物質(如溫度、振動、雜訊、粉塵、輻射、有毒)的影響中;在室外工作時,對不利的氣候影響(如熱、冷、風、雨、雪、冰)應提供適當的遮掩物;應滿足照明要求,優先採用自然光,當工作環境照明不足時,輔之以機器的局部人工照明,光源的位置在使用中進行調整時不應弓[起任何危險。避免眩光、陰影和頻閃效應引起的風險。
4)操作姿勢的安全要求
工作過程設計、操作的內容、重復程度及操作者對整個工作過程的控制,應避免超越操作者生理或心理的功能范圍,保護作業人員的健康和安全,有利於完成預定工作。
(1)負載限度。機器各部分的布局要合理;減少操作者操作時來回走動、大幅度扭轉或擺動,使操作時的姿勢、用力、動作互相協調,避免用力過度或頻率過快,還應保證負荷適量。超負荷使人產生疲勞,負荷不足或單調重復的工作會降低對危險的警惕性。
(2)工作節奏。設計機器時應考慮操作模式,人的身體動作應遵循自然節奏,避免將操作者的工作節奏與機器的自動連續循環相聯系;否則,會使操作者處於被動配合狀態,由於工作節奏過分緊張,產生疲勞而導致危險。
(3)作業姿勢。身體姿勢不應由於長時間的靜態緊張而引起疲勞。機械設備上的操作位置,應能保證操作者可以變換姿勢,交替採用坐姿和立姿。若兩者必擇其一,則優先選擇坐姿,因坐姿穩定性好,並可同時解放手和腳進行操作。
(4)提供必要的支承。如果必須施用較大的肌力或需要在振動、顛簸環境下進行精細或連續調節的操作時,應該通過採取適宜的身體姿勢並提供適當的身體支承,以保持操作平穩、准確。手控操縱器應提供依託裝置;腳控操縱器應考慮在操作者有靠背座椅坐著的條件下使用。
(5)保持平衡。身體動作的幅度、強度、速度和節拍應互相協調,提供適合於不同操作者的調整機器的工具,使操作者保持操作姿勢平衡,防止失穩跌倒。
㈢ 坦克典型的機械傳動裝置由哪些部分組成
典型的機械傳動裝置是由傳動箱或稱增速箱
㈣ 船舶動力裝置是由哪些裝置系統組成的
船舶動力裝置包括三個主要部分:主動力裝置、輔助動力裝置、其他版輔機和設備.
主動力裝置,又稱權推進裝置,是為船舶提供推進動力,保證船舶以一定速度的各種機械設備,包括主機及其附屬設備,是全船的心臟.主動力裝置包括主機、傳動設備、軸系、推進器等.當啟動主機,即可驅動傳動設備和軸系,使推進器工作.當推進器,通常是螺旋槳,在水中旋轉時就能使船舶前進或後退.
輔助動力裝置是用於提供除推進裝置以外的各種能量,供船舶航行、作業和生活需要的裝置,包括為全船提供電力、照明和其他動力的裝置,如發電機組、副鍋爐等.
㈤ 機械設備的傳動,轉動部分應設置防護罩為什麼
轉動部分設置防護罩可以起到安全防護的作用,防止人被絞入轉回運部件中。
機械設備防護罩安答裝要求 :
1.為所有的軸端安裝防護裝置,轉動機械的防護罩包括轉動機械的全部外露轉動部分的防護罩,含轉動機械的聯軸器、傳動皮帶、機械密封等處(或盤根)等所有轉動部分;
2.為所有做旋轉或振盪運動的杠桿、凸輪、傳動裝置或軸安裝防護裝置;
3.為所有的傳送帶安裝防護欄(尤其要注意傳送帶下面)、頭尾部滾筒的封閉裝置;
4.為所有的皮帶傳動裝置和鏈條傳動裝置安裝防護裝置;
5.為所有正常情況下能夠伸手摸到運動部件安裝防護裝置或封閉。
㈥ 在船舶電氣設備中有哪些重要設備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船舶工業發展迅速,在較大程度上提升了電氣設備自動化水平及整體性能,通過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結合我國具體國情自主創新,設備水平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標准。本文簡要分析了船舶電氣設備自動化現狀及發展趨勢,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關鍵詞:船舶電氣 自動化 發展趨勢0機械與工藝實踐研究表明,在船舶中應用電氣自動化技術,可以促使航運經濟效益得到提升,航運安全得到保證,勞動環境及勞動生產率等得到提升與改善。特別是進入新時期之後,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我國船舶工業電氣設備自動化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更加緊密的結合機電設備,船舶機電合一目的得到實現。一、船舶電氣設備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現狀分析(一)廣泛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現階段,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日趨成熟,也開始將計算機技術廣泛運用到船舶電氣自動化控制領域中。研究我國船舶電氣自動化發現,基本上能夠全局實現計算機自動化控制駕駛室、機艙以及貨物裝卸等諸多方面。(二)船舶自動化體系結構和功能研究發現,船舶綜合自動化技術將多種系統綜合起來,包括機艙自動化、航行控制自動化、機械操作自動化、貨物裝載自動化等方面,從結構組成角度來講,則可以劃分為工作母站、分控制系統及工作分站;通常情況下,在機艙總控制室設置一個工作母站,在駕駛室設置另一個,兩個工作母站互相獨立運行,單獨操作及同時操作都可以滿足。船舶類型及自動化程度的不同,也有差異化的分控制系統,一般來講,包括自動導航系統、冷藏集裝箱控制系統、泵閥控制系統等方面。(三)信息交互將先進的信號傳輸技術配備於工作母站及所有分控制系統中,構建一個系統完善的綜合信息交互網路,將一定數量的工作分站嵌入到網路內部,從而有效監測與操控各個設備。同時,所有的工作分站又分別發揮控制窗口的作用,聯網於上位船舶對外通訊設施,船舶之間與船案之間的信息交互藉助於數據傳輸及電子郵件的方式實現,促使船舶能夠更加安全可靠的航行,設備更加穩定高效的運行。二、船舶電氣自動化應用關鍵技術在船舶控制領域中應用自動化技術,主要是通過若干個關鍵自動化技術所體現的,首先是在軸帶發電機及電力推進系統中應用電力電子技術,其次是在主機控制系統中應用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且將人工神經網路故障診斷系統運用了過來。(一)電力電子技術在船舶電氣自動化控制中應用電力電子技術,可以從軸帶發電機及電力推進兩個方面來理解。船舶運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節能設施為軸帶發電,通過主機主軸驅動作用,同步運轉軸帶發電機及主機,結合主機運行及海洋狀況控制軸帶發電機。可以用直流傳動及交流傳動來劃分電力推進模式,科學技術的革新,交流推進技術逐步取代了直流推進,無換向交流電動機推進裝置最為廣泛運用。(二)自動監測報警系統在船舶自動化進程中,最為核心的內容為機艙自動檢測報警系統,通過應用本系統,輪機值班員不需要巡迴檢測船舶主要設備的運行情況,且能夠自動報警和記錄列印;一般可以劃分為計算機檢測控制系統與常規儀表檢測兩個類型,從技術、功能角度來講,計算機檢測技術比傳統儀表檢測具有較大的優勢,特別是應用了 DCS原理及人工智慧,更加體現了計算機檢測優勢。(三)PLC技術現階段,逐漸興起了 PLC急速,其具有一系列優勢,如邏輯運算能力較強、編程模式難度較小以及結構比較的簡潔等,被廣泛運用到工業領域,也應用到船舶自動化控制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運用於船舶中的 PLC技術,對其環境適應性有較高要求,需要能夠適應惡劣的海洋狀況,抗震、防潮功能等較為優越;操作維護起來比較簡單,目前,電站自動化控制、起貨機變速控制等運用到船舶自動化系統中,且具有不錯的效果。三、船舶電氣設備自動化系統發展趨勢(一)監控綜合化研究發現,現階段船舶電氣設備的通用化、模塊化以及系列化目標已經實現,具體實踐中,可以靈活組態,藉助於觸摸屏及控制屏幕的控制按鈕,可以有效完成船舶的大量控制功能;這些基礎技術,促進了系統監控綜合化的實現。此外,因為有著不同的需求、先進程度以及性能水平等,在未來發展中,綜合監控系統必然會取代單機單獨控制系統,通過運用綜合監控模式,多重冗餘系統能夠成功構建,促使系統、船舶的可靠穩定性得到提升。(二)系統網路化現階段,在船舶自動化控制領域中,已經開始廣泛運用數字化技術及現場匯流排技術,且不斷成熟與提升,未來船舶發展將會採用集成化及網路化程度更高的現場匯流排技術,本技術能夠促使控制系統與現場模塊的雙向信息交互有效實現。一般情況下,會將雙層網路運用過來,分別為信息採集傳輸網路和控制信號傳輸網路,雙冗餘設計控制網路,促使系統運行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得到保證。同時,為了分散誤差與危險,會用若干個子網來劃分系統,這些子網之間有密切關系,但是卻互相獨立,藉助於網路互聯技術,有效聯接這些子網;如果有故障出現於一個子系統中,不會對其他子系統的正常運行造成影響,連鎖反應問題不會出現。在信息採集控制角度,各個子系統具有密切聯系,促使總系統的高效性與全局性得到增強,同時,將設備網路冗餘設計運用到系統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系統的性能與生命力。而應用的 HMI,因為具有圖像展示及控制功能,可以促使系統的人性化、便捷化程度得到增強,數字化自動化技術逐步取代傳統繁瑣的人工操作,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此外,電氣自動化的發展與革新,研發利用了新一代大功率半導體電力電子器件,船舶設備的可靠性與節能性將會提升。四、結語綜上所述,時代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的革新,我國將會進一步發展提升電力自動化控制技術,那麼隨之發展船舶自動化技術,在提升自動化及智能化程度的基礎上,貫徹綠色環保理念,創新我國船舶生產與應用,促使全船智能管理得到實現,保證船舶運行的經濟性、安全性與可靠性。
㈦ 機械設備的哪些部位應裝設防護裝置和安全裝置
在機械設備的傳動帶、明齒輪,接近地面的連軸節、傳動軸、皮帶輪、飛輪、砂輪和電鋸等危險部分,都應裝設防護裝置。
㈧ 船舶安全設施包括哪些
你這問題涵蓋范圍太大了,還真是不好回答:
1,從大的角度來講,船舶本身就應該回是個安全設施,包括答船體、動力、操控等,哪一方面有缺陷都無法保證船舶的安全。
2,從小的角度來說,船舶配備的救生、消防、防油污、應急設備(包括舵機、通訊)以及主機的安保系統等等,都屬於船舶的安全設施。
3,船舶作為貨物運輸的載體,其本身受到天氣、自身結構、船員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經常會存在各種不安全因素,例如平時的靠離泊、開關艙、設備保養作業,以及機艙設備的運行、保養等。所以船舶在設計建造過程中盡可能的做到減少這些不安全因素,如增加特殊部位的防滑功能、某些設備安裝限位開關等等,這些都屬於船舶的安全設施。
㈨ 船舶同步發電機設有哪些保護分別通過什麼電氣設備來實現
對船舶同步發電機的保護主要有:外短路保護、過電流保護、缺相保護、失壓保護等,這些保護都是通過作為發電機主開關的斷路器實現的。當檢測到這些故障後,信號機構作用在斷路器的四連桿機構稱為脫扣器上,使斷路器跳閘,切斷發電機與外部負載的電氣連接,從而保護發電機不被損壞。
由於發電機組組成的船舶電站還設有分級卸載裝置,當過載發生時能自動卸掉次要負載,它其實也是對發電機的過載保護。並聯運行時的有功、無功自動分配裝置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避免發電機過載的措施。
除此之外,與發電機有關的保護還有絕緣監測裝置和自動並車裝置等。船舶電力系統是三相對地絕緣系統,當發生某點絕緣低下時絕緣監測裝置能自動發出報警,提醒電氣人員及時維修,避免其他點再發生絕緣低下而造成短路。自動並車裝置在發電機並車時能夠自動檢測發電機的電壓、相位、頻率是否滿足並聯運行條件,避免並車時對發電機的沖擊,其實也是對發電機的一種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