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汽車零件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分析
制訂工藝規程的步驟
1) 計算年生產綱領,確定生產類型。
2) 分析零件圖及產品裝配圖,對零件進行工藝分析。
3) 選擇毛坯。
4) 擬訂工藝路線。
5) 確定各工序的加工餘量,計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6) 確定各工序所用的設備及刀具、夾具、量具和輔助工具。
7) 確定切削用量及工時定額。
8) 確定各主要工序的技術要求及檢驗方法。
9) 填寫工藝文件。
在制訂工藝規程的過程中,往往要對前面已初步確定的內容進行調整,以提高經濟效益。在執行工藝規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前所未料的情況,如生產條件的變化,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新材料、先進設備的應用等,都要求及時對工藝規程進行修訂和完善。
B. 汽車的四大機械構造是什麼,功能
發動機、底盤、車身和電氣設備。
汽車發動機:發動機是汽車的動力裝置。由2大機構回5大系答組成:曲柄連桿機構;配氣機構;燃料供給系;冷卻系;潤滑系。
汽車的底盤:底盤作用是支承、安裝汽車發動機及其各部件、總成,形成汽車的整體造型,並接受發動機的動力,使汽車產生運動,保證正常行駛。
汽車車身:車身安裝在底盤的車架上,用以駕駛員、旅客乘坐或裝載貨物。
C. 如何分析汽車機械裝置的故障率隨時間變化過程中的特點
(1)早期故障期:是新車或大修過的汽車開始使用的初期,新車出現早回期故障是由於設計或製造上答的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如設計不良、製造質量差、材料有缺陷、工藝質量有問題、裝配不佳、調整不當、質量管理和檢驗的差錯等原因導致的。大修車出現早期故障主要是由於裝配不當、修理質量不高所致。早期故障可以通過強化試驗和磨合加以排除。該階段特點是故障率較高,但在此階段中汽車故障率隨時間增加而迅速下降,屬於故障率遞減型曲線。
(2)又稱為隨機故障期,其特點是故障率的值比較低,並且相對穩定,此階段故障率是與行駛里程和時間無關的常數,屬於故障率恆定型曲線。
產生的原因:一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如材料缺陷、操作失誤、超載運行、潤滑不良、維修欠佳及產品本身的薄弱環節等引起的;二是一些零件合乎規律的早期損耗所引起的。在偶然故障期內發生故障的時間是隨機的,
(3)這段時期故障率隨時間的延長而上升的越來越快,屬於故障率遞增型曲線。耗損故障期內故障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汽車機件的磨損、疲勞、變形、腐蝕、老化衰竭等造成的,故障引起性能參數惡化,振動增大,出現異響等。故障率達到一定值,汽車或總成就不能再繼續使用,必須報廢或大修
D. 汽車的四大機械構造是什麼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發動機、底盤、車身和電氣設備。
E. 求簡單的機械裝置圖。
這是我畫的一種限位裝置的圖片,僅供參考。
F. 分析你所熟悉的一個機械裝置
我熟悉的機械裝置-------自行車
1、自行車制動系統中的車閘把與連桿是一個內省力杠桿,可增大容剎車皮的拉力.
2、鏈輪牙盤與腳蹬,後輪與飛輪,車龍頭與轉軸等都是輪軸,利用它們可以省力.
3、自行車的外胎,車把手塑料套,踏板套,閘把套等處均有凹凸不平的花紋以增大摩擦.剎車時,手用力握緊車閘把,增大剎車皮對車輪鋼圈的壓力,以達到制止車輪滾動的目的.剎車時,車輪不再滾動,而在地面上滑動,變滾動為滑動後,摩擦大大增加,所以車能夠迅速制動
G. 理想中汽車機械基礎課是什麼樣的200字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本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的一門綜合性基礎課程,其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必備的機械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懂得機械工作原理,了解機械工程材料性能,准確表達機械技術要求,正確操作和維護機械設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繼續學習專業技術的能力;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培養和職業道德教育,使其形成嚴謹、敬業的工作作風,為今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和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課程教學目標
機械基礎是一門綜合性技術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工程力學、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知識,為後繼課程及有關的科學技術打下必要的基礎。
(一)知識目標
1.具備將簡單工程實際抽象為力學模型的初步能力。
2.熟悉常用構件的結構和特性。
3. 掌握主要機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和特點,初步掌握其選用的方法。
4.了解機械的節能環保、安全防護、改善潤滑、降低能耗和減小雜訊等知識。
(二)能力目標
1. 能夠正確進行受力分析,會判斷直桿的基本變形。
2. 掌握各種力系的簡化分析方法,掌握匯交力系、力偶系和一般力系的平衡條件,熟練應用平衡方程求解平衡問題。。
3. 具有材料機械性能和材料力學實驗的初步知識,初步掌握材料力學計算的一般公式。
4. 能夠分析和處理一般機械運行中發生的問題,具有維護一般機械能力。
5.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參加機械小發明、小製作等實踐活動,嘗試對簡單機械進行維修和改進。
(三)素質目標
1.培養學生具有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和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
2.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與合作精神。
三、參考學時:64學時
四、課程學分:4學分
五、教學內容和要求
六、教學建議
(一) 教學方法
1.立足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堅持「做中學,做中教」。
2.按工作任務或項目組織教學,讓學生接觸企業產品圖樣。
3.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交流溝通和合作能力、促進良好職業素養的形成。
4.實訓模塊是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專業背景,選擇適合裝拆的零部件,培養學生初步制定並組織實施工作計劃的能力。
(二)評價方法
1.教師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體現考核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2.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學生規范操作、安全文明操作等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節約能源、節省材料與愛護工具設備、保護環境等意識與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3.逐步建立發展性考核與評價體系,採用過程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可按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各佔一定比例的辦法計算總評成績。
4.可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課內外的學習行為、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以及表象出的發展潛能等,採用等級或分數評定與描述評定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三) 教學條件
充分利用技能化化教室的設備條件,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組織教學,以掛圖、模型、典型零部件、實物投影儀和多媒體課件等進行輔助教學。注意開發利用好網路多媒體教學資源,努力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四)教材編寫
1.在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理念基礎上,參照教育部最新發布的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大綱的要求,吸收企業技術人員的實際經驗,緊密結合工作崗位,與職業崗位對接;選取貼近生活的案例,貼近生產實際;將創新理念貫徹到內容中,以本課程標准為依據編寫教材。
2.以理論與實訓一體化的單元教學形式設計教材,加強實訓內容,選用典型結構。把握本課程的知識點,按照「必需、夠用,兼顧發展」的原則,循序漸進地組織材料內容。
3.教材編寫應緊緊圍繞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從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發,突出創新和應用,使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材編寫應圖文並茂,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的興趣表達要精煉、准確、科學。
5.教材內容應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將知識與生活生產中的實際應用相結合。
(五)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
為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應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按照中職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課程教材,盡可能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製作和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配套的多媒體課件、掛圖、幻燈片、錄象帶、視聽光碟等,提供滿足不同教學需求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提供較為全面的支持。
H. 汽車機械主要由幾個裝置,分別是什麼
你問得比較模糊,我只能這么答:汽車是由發動機、電子設備、底盤、車身4個部分組成的,你說講的機械裝置就有:發動機、波箱、懸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