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潮汐能的發電原理
潮汐發電的主要的原理是利用天體引潮力導致海水發生水平流動的動能來製造電能。
⑵ 潮汐能發電中水輪機安裝在壩的什麼部分
攔水堤的底部。
原理
潮汐發電在海灣或感潮河口,可見到海水或江水每天有兩次的漲落現象,早上的稱為潮,晚上的稱為汐。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月球、太陽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轉效應所造成的。潮汐是一種蘊藏量極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需開采和運輸、潔凈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建設潮汐電站,不需要移民,不淹沒土地,沒有環境污染問題,還可以結合潮汐發電發展圍墾、水生養殖和海洋化工等綜合利用項目。潮汐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原理類似,通過出水庫,在漲潮時將海水儲存在水庫內,以勢能的形式保存,然後,在落潮時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推動水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差別在於海水與河水不同,蓄積的海水落差不大,但流量較大,並且呈間歇性,從而潮汐發電的水輪機結構要適合低水頭、大流量的特點。潮汐發電是水力發電的一種。在有條件的海灣或感潮口建築堤壩、閘門和廠房,圍成水庫,水庫水位與外海潮位之間形成一定的潮差(即工作水頭),從而可驅動水輪發電機組發電。與潮汐發電相關的技術進步極為迅速,已開發出多種將潮汐能轉變為機械能的機械設備,如螺旋漿式水輪機、軸流式水輪機、開敞環流式水輪機等,日本甚至開始利用人造衛星提供潮流信息資料。利用潮汐發電日趨成熟,已進人實用階段。
物理條件
利用潮汐發電必須具備兩個物理條件:首先潮汐的幅度必須大,至少要有幾米;第二海岸地形必須能儲蓄大量海水,並可進行土建工程。潮汐發電的工作原理與一般水力發電的原理是相近的,即在河口或海灣築一條大壩,以形成天然水庫,水輪發電機組就裝在攔海大壩里。潮汐電站可以是單水庫或雙水庫。單水庫潮汐電站只築一道堤壩和一個水庫。老的單水庫潮汐電站是漲潮時使海水進人水庫,落潮時利用水庫與海面的潮差推動水輪發電機組。它不能連續發電,因此又稱為單水庫單程式潮汐電站。新的單水庫潮汐電站利用水庫的特殊設計和水閘的作用既可漲潮時發電,又可在落潮時運行,只是在水庫內外水位相同的平潮時才不能發電。這種電站稱之為單水庫雙程式潮汐電站,它大大提高了潮汐能的利用率。因此為了使潮汐電站能夠全日連續發電就必須採用雙水庫的潮汐電站。雙水庫潮汐電站建有兩個相鄰的水庫,水輪發電機組放在兩個水庫之間的隔壩內。一個水庫只在漲潮時進水(高水位庫),一個水庫(低水位庫)只在落潮時泄水;兩個水庫之間始終保持有水位差,因此可以全日發電。由於海水潮汐的水位差遠低於一般水電站的水位差,所以潮汐電站應採用低水頭、大流量的水輪發電機組。目前全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由於其外形小、重量輕、管道短、效率高已為各潮汐電站廣泛採用。
⑶ 潮汐發電的發電原理
潮汐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潮汐發電。潮汐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原理類似,通過出水庫,在漲潮時將海水儲存在水庫內,以勢能的形式保存,然後,在落潮時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推動水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差別在於海水與河水不同,蓄積的海水落差不大,但流量較大,並且呈間歇性,從而潮汐發電的水輪機結構要適合低水頭、大流量的特點。 潮汐發電是水力發電的一種。在有條件的海灣或感潮口建築堤壩、閘門和廠房,圍成水庫,水庫水位與外海潮位之間形成一定的潮差(即工作水頭),從而可驅動水輪發電機組發電。
與潮汐發電相關的技術進步極為迅速,已開發出多種將潮汐能轉變為機械能的機械設備,如螺旋漿式水輪機、軸流式水輪機、開敞環流式水輪機等,日本甚至開始利用人造衛星提供潮流信息資料。利用潮汐發電日趨成熟,已進入實用階段。
⑷ 潮汐怎樣發電
潮汐發電與水力發電的原理相似,它是利用潮水漲、落產生的水位差所具有勢能來發電的,也就是把海水漲、落潮的能量變為機械能,再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發電)的過程。具體地說,潮汐發電就是在海灣或有潮汐的河口建一攔水堤壩,將海灣或河口與海洋隔開構成水庫,再在壩內或壩房安裝水輪發電機組,然後利用潮汐漲落時海水位的升降,使海水通過輪機轉動水輪發電機組發電。
由於潮水的流動與河水的流動不同,它是不斷變換方向的,因此就使得潮汐發電出現了不同的型式,如單庫單向型,只能在落潮時發電;單庫雙向型,在漲、落潮時都能發電;雙庫雙向型,可以連續發電,但經濟上不合算,未見實際應用。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經濟價值,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是1966年在法國西部沿海建造的朗斯洛潮汐電站,它使潮汐電站進入了實用階段,其裝機容量為24千瓦,年均發電量為5.44億度。
⑸ 潮汐能發電需要什麼簡單的部件
1\需要葉輪(螺旋槳類似)
2、需要一個大的中空圓柱形磁鐵
3、需要一個帶磁力的棒子連同螺旋槳葉
4、螺旋槳葉收到潮汐的漲幅而轉動,帶動棒子轉動,棒子被磁鐵包圍,轉動過程中磁力切割產生電流。。
⑹ 潮汐發電原理是什麼
潮汐發電的原理,凡在海邊上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海水時進時退,海面時漲時落。海水的這種自然漲落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潮汐。漲潮時由月球的引潮力可使海面升高0.246米,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潮汐的最大潮差為8.9米;北美芬迪灣蒙克頓港最大潮差竟達19米。據計算,世界海洋潮汐能蘊藏量約為27億千瓦,若全部轉換成電能,每年發電量大約為1.2萬億度。潮汐發電嚴格地講應稱為「潮汐能發電」,潮汐能發電僅是海洋能發電的一種,但是它是海洋能利用中發展最早、規模最大、技術較成熟的一種。現代海洋能源開發主要就是指利用海洋能發電。利用海洋能發電的方式很多,其中包括波力發電、潮汐發電、潮流發電、海水溫差發電和海水含鹽濃度差發電等,而國內外已開發利用海洋能發電主要是潮汐發電。由於潮汐發電的開發成本較高和技術上的原因,所以發展不快。
潮汐發電與水力發電的原理相似,它是利用潮水漲、落產生的水位差所具有勢能來發電的,也就是把海水漲、落潮的能量變為機械能,再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發電)的過程。具體地說,潮汐發電就是在海灣或有潮汐的河口建一攔水堤壩,將海灣或河口與海洋隔開構成水庫,再在壩內或壩房安裝水輪發電機組,然後利用潮汐漲落時海水位的升降,使海水通過輪機轉動水輪發電機組發電。
由於潮水的流動與河水的流動不同,它是不斷變換方向的,因此就使得潮汐發電出現了不同的型式,如單庫單向型,只能在落潮時發電;單庫雙向型,在漲、落潮時都能發電;雙庫雙向型,可以連續發電,但經濟上不合算,未見實際應用。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經濟價值,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是1966年在法國西部沿海建造的朗斯洛潮汐電站,它使潮汐電站進入了實用階段,其裝機容量為24千瓦,年均發電量為5.44億度。
⑺ 潮汐發電原理
潮汐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潮汐發電。利用潮汐發電必須具備兩個物理條件:首先潮汐的幅度必須大,至少要有幾米;第二海岸地形必須能儲蓄大量海水,並可進行土建工程。潮汐發電的工作原理與一般水力發電的原理是相近的,即在河口或海灣築一條大壩,以形成天然水庫,水輪發電機組就裝在攔海大壩里。潮汐電站可以是單
水庫或雙水庫。從圖1可以看出單水庫潮汐電站只築一道堤壩和一個水庫。老的單水庫潮汐電站是漲潮時使海水進人水庫,落潮時利用水庫與海面的潮差推動水輪發電機組。它不能連續發電,因此又稱為單水庫單程式潮汐電站。新的單水庫潮汐電站利用水庫的特殊設計和水閘的作用既可漲潮時發電,又可在落潮時運行,只是在水庫內外水位相同的平潮時才不能發電。這種電站稱之為單水庫雙程式潮汐電站,它大大提高了潮汐能的利用率。
因此為了使潮汐電站能夠全日連續發電就必須採用雙水庫的潮汐電站。圖2是雙水庫潮汐電站的示意圖。這種電站建有兩個相鄰的水庫,水輪發電機組放在兩個水庫之間的隔壩內。一個水庫只在漲潮時進水(高水位庫),一個水庫(低水位庫)只在落潮時泄水;兩個水庫之間始終保持有水位差,因此可以全日發電。
由於海水潮汐的水位差遠低於一般水電站的水位差,所以潮汐電站應採用低水頭、大流量的水輪發電機組。目前全貫流式水
輪發電機組由於其外形小、重量輕、管道短、效率高已為各潮汐電站廣泛採用。
據估計到2o00年全世界潮汐發電站的年發電量可達到3x1010~6x1010kw·h。潮汐電站除了發電外還有著廣闊的綜合利用前景,其中最大的效益是圍海造田、增加土地,此外還可進行海產養殖及發展旅遊。正由於以上原因潮汐發電已倍受世界各國重視。
⑻ 潮汐能作動力也能用來發電嗎
科學家早就有這個想法。1912年,法國工程師在北海沿岸修了一座試驗性的潮汐電站,拉開了潮汐發電的序幕。20年代,科學家們來到法國西北部的英吉利海峽朗斯河口,發現這里的潮汐適合發電。它的潮汐落差大,有13.5米;河口窄,只有750米寬,有利於修建攔海大壩。如果在大壩中間裝上水輪發電機,就可以讓潮水推動葉輪,帶動發電機發電。1956年,終於在這里建起了一座試驗性潮汐電站。通過試驗,驗證了發電是可行的。於是,從1960年開始,在這里正式建立起實用性潮汐電站,1966年工程完工。這座電站共裝有24台1000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一年可發電5.44億度。
我國也於1958年開始研製潮汐電站。到1979年,已經建成了山東乳山潮汐電站,裝機容量為300千瓦;山東金港潮汐電站,裝機容量165千瓦;浙江小沙山潮汐電站,原裝機容量為40千瓦,後改造為200千瓦;浙江象山潮汐電站,裝機容量為100千瓦。我國沿海潮汐資源豐富,據統計,如果全部用來發電,可得到1.1億千瓦的電力,其中可供開發的達3500千瓦。如果這些潮汐都能利用,將是一種可觀的動力。
⑼ 潮汐能發電原理及發電形式是什麼
(4)波浪式發電:在近海海底設置小型渦輪機,在漲潮和退潮時利用潮水的流動從而像風力推動風力發電機一樣推動渦輪機。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渦輪機設計製造變得形態各異。其中浮球式發電機能夠利用潮水波動的微弱能量進行發電,仿海洋生物發電機通過潮水推動的模仿海洋生物的運動來充分利用潮水中的能量進行發電。由於不斷創新小型渦輪機對能源的利用效率越來越高,其能量的轉換效率也不斷提高。雖然此種新型發電機單個產能較低,但這種發電機可以適應大部分地形,並且能夠組成大面積的海洋發電田,能更充分的利用海洋能源,且不需要建造大壩、水庫,對海洋生態影響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