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7年化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哈伯研究所證實了氫氣與氮氣在固體催化劑表面合成氨(NH3)的反應過程,獲得
(1)圖E中分子仍為氮氣分子和氫氣分子,且反應物分子還沒接觸到催化劑,此圖應表示反應最初的過程;
圖D中分子仍為原反應物的分子,和圖①相比較,可判斷是反應物與催化劑相結合的一個過程;
圖A中所示為附在催化劑表面的原子,此圖應該是變化中分解成原子的一個過程;
圖B中形成了氨氣分子,應為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
圖C表示出新分子與催化劑分離,應為變化過程的最後環節;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符合在催化劑表面合成氨反應過程的順序是:E→D→A→B→C;
(2)Ⅱ、氨氣的密度比空氣小,收集氨氣可以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所以在集氣瓶A中充滿氨氣,其操作是:打開K1、K2,在K1處導管口通入氨氣;
Ⅲ、氨氣和氯化氫氣體會生成氯化銨固體顆粒,所以如果這兩個瓶子是質地較軟的塑料瓶,最終將會觀察到瓶子變癟了,原因是:氨氣和氯化氫氣體反應生成了氯化銨固體,壓強減小.
故答案為:(1)E→(D)→(A)→(B)→C;
(2)Ⅱ、K1,
Ⅲ、瓶子變癟了,氨氣和氯化氫氣體反應生成了氯化銨固體,壓強減小.
2. 如圖實驗裝置,既可用於製取氣體,又可用於驗證物質性質.(1)甲同學利用I、Ⅱ裝置進行的實驗是______(
(1)Ⅰ裝置適合固液常溫反應的氣體製取;Ⅱ收集的方法適合密度比版空氣小的氣體收集權,故綜合Ⅰ、Ⅱ裝置進行的實驗是鋅與稀硫酸反應製取氫氣;
(2)根據信息:過氧化鈉(Na2O2)固體與水反應製取氧氣並且另一產物為氫氧化鈉,故方程式為:2Na2O2+2H2O═4NaOH+O2↑;
要完成製取氧氣並測定其體積的實驗,故通過排水集氣法,用量筒測定水的體積就是氣體的體積來完成,故需要改進裝置為:Ⅱ中裝滿水並在右側連接量筒(或帶刻度的燒杯);
(3)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水和二氧化硫反應形成酸雨,會危害綠葉,會和活潑金屬反應產生氫氣,因而氣球液會變大;
故看到的一系列現象為:硫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綠葉變黃、鎂片表面有氣泡產生、氣球變鼓.
故答案為:(1)①;
(2)2Na2O2+2H2O=4NaOH+O2↑;Ⅱ中裝滿水並在右側連接量筒(或帶刻度的燒杯);
(3)硫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綠葉變黃、鎂片表面有氣泡產生、氣球變鼓.
3. 小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證明氧化銅也能加快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並與相同條件下MnO2的催化效果做
(1)本題中要注意:不論用哪一種方法,都要形成液封.方法一必須夾上彈簧夾,還要加水浸沒長頸漏斗的下端,形成液封.方法二和方法三中要注意針筒或吸球造成的內外的壓強差.第二個裝置中也要注意內外壓強差.加葯品的先後順序:先加CuO後滴加H2O2.
故答案為:方法一:在乳膠管上夾彈簧夾,向長頸漏斗內加水,至形成液封,再加適量水,靜置一段時間後,若長頸漏斗液面與試管內液面差保持不變,說明氣密性良好.(或方法二:在試管內加入適量水,形成液封後,用針筒接在乳膠管上,當針筒外拉或內推時,若看到試管內有氣泡或長頸漏斗下端出現穩定的液柱,說明氣密性良好.方法三:用洗耳球或吸球代替針筒進行如上操作.)
加葯品的先後順序:先加CuO後滴加H2O2.
(2)因為1升水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氣,因此防止氧氣溶在水中.
故答案為:防止O2溶於水.
(3)本實驗的設計意圖是比較反應速率的快慢,實驗時間均以生成30mL氣體為准.
故答案為:生成30mL氧氣所需要的時間.
(4)本題要抓住催化劑的特點「一變、二不變」.即改變其它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後都不變,就可以設計有關的實驗步驟.
故答案為:(答案合理即可)
實驗步驟 | 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 |
把上述混合物,過濾所得固體晾乾後稱重 | CuO的質量在反應前後是否保持不變 |
將所得固體重新與過氧化氫溶液混合,觀察是否依舊加快過氧化氫溶液分解 | CuO的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後是否保持不變 |
4. 下圖是實驗室製取氫氣的裝置圖。
(1)HCl(實驗室制氫氣一般是用稀鹽酸與鋅粒反應,鹽酸易揮發)
(2)NaOH 用於吸收HCl氣體
H2SO4(濃) 用於吸收水分
CuSO4(無水硫酸銅) 再次吸收水分
(3)向下排空氣法
5. 2007年化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哈伯研究所證實了氫氣與氮氣在固體催化劑表面合成氨(NH 3 )的反應過程,
(1):E→(D)→(A)→(B)→C (2)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 (3)K 1 ①分子是運動的②瓶子變癟了,氨氣和氯化氫氣體反應生成了氯化銨固體,壓強減小 6. 如圖實驗裝置,既可用於製取氣體,又可用於驗證物質性質. (1)甲同學利用I、Ⅱ裝置進行的實驗是______
7. 下圖是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 請回答下列問題:(1)用B裝置製取氣體應具備的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是
8. (2014道外區一模)如圖是實驗室製取氫氣的發生裝置,在試管中下部安裝了一個有孔塑料板,塑料板上放置
關閉彈簧夾則產生來的氣自體排不出去,會使裝置內的壓強增大,從而壓著液體迴流,達到液固分離的目的,所以如果關閉彈簧夾,將看到的實驗現象是試管中液面下降,漏斗中液面上升;當固液分離時(或當液面降到塑料板下面時)反應停止;產生該現象的原因關閉彈簧夾後,鋅與稀硫酸繼續反應產生氫氣,氣體無法導出,裝置內氣體增加,壓強變大,大於外界大氣壓,在壓強差的作用下,液體壓入漏斗;液面下降到塑料板下面,鋅粒和稀硫酸脫離接觸,反應停止. 9. 請根據下圖提供的實驗裝置,回答有關問題.(1)選擇適當裝置填空: 制氣裝置 收集裝置 化學
(1)反應裝置的選擇與反應物的狀態有關:反應物為固體與固體需要加熱,反應物為固體與液體不需要加熱;收集裝置的選擇與氣體的密度與溶解性有關:難溶於水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氣大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密度比空氣小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反應方程式要注意反應物和生成物,再進行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