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任務:設計並製作一個紅外通信裝置(求大神指點,不能直接用用紅外發收模塊)
在2m的時候,紅外的傳輸效果可能已經比較差了。
首先你要搞清楚一點,紅外,只是一種通信專媒屬介,並非通信手段。
所以,你可以考慮採用紅外加串口的模式來進行通信。
在發送端,先採集語音信號,然後通過串口進行發送
傳統的串口發送需要有線連接,你現在只需把待發信號連接到紅外發射管上即可。
在接收端,將紅外接受管的信號作為輸出。
這樣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免去了通訊協議的設置。
2和3是屬於信號調理和測量部分了,選一個好一點的運放和AD采樣晶元即可滿足要求
如常見的AD7324+OP177A運放即可。
❷ 藍牙和紅外線到底有什麼用啊
說簡單點
就是可以互相傳文件,圖片,音樂。。。。。。都是不要錢的
但是兩者是有區別的,紅外是近距離的文件傳輸,但是藍牙可以遠程傳送文件!藍牙技術比紅外要高得多!
❸ 基於單片機的紅外通信裝置
紅外發射器:可以用單片機產生38K的載波,也可以用555振盪產生,也可以用紅外遙控器
紅外接收頭:HS0038,SM0038,T4148,都是一體化紅外接收頭電路十分簡單
設計過程:發射紅外信號,單片機接收,識別紅外信號,9ms低電平,4.5ms高電平,通信的話最好用遙控器,最好有遙控器的編碼方式,遙控器有兩種編碼方式,最常用的是NEC的
看個例子:
#include <reg51.h>
#define c(x) (x*120000/120000)
sbit Ir_Pin=P3^6;
sbit beep=P3^7;
//sbit RELAY=P2^0;
unsigned char code Led_Tab[]={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
0xf8,0x80,0x90,0x88,0x83,0xC6,0xA1,0x86,0x8E}; //共陽極數碼顯示碼0-F.
unsigned char code Led_Sel[]={0x7f,0xbf,0xdf,0xef};
unsigned char Led_Buf[4]; //顯示緩沖區
char Led_Index; //位選
unsigned char Ir_Buf[4]; //用於保存解碼結果
void delay_50ms(unsigned int t)
{
unsigned int j;
for(;t>0;t--)
for(j=6245;j>0;j--)
{;}
}
//==============================================================
//數碼管掃描
timer0() interrupt 1 using 1
{
TL0=65536-1000;
TH0=(65536-1000)/256; //定時器0設定約1000us中斷一次,用於數碼管掃描
P0=0xff;
P1=Led_Sel[Led_Index]; //位選
P0=Led_Tab[Led_Buf[Led_Index]]; //段選
if(++Led_Index>3) Led_Index=0; //四個掃描完了,到第一個數碼管
}
//==============================================================
unsigned int Ir_Get_Low()
{
TL1=0;
TH1=0;
TR1=1;
while(!Ir_Pin && (TH1&0x80)==0);
TR1=0;
return TH1*256+TL1;
}
//=============================================================
unsigned int Ir_Get_High()
{
TL1=0;
TH1=0;
TR1=1;
while(Ir_Pin && (TH1&0x80)==0);
TR1=0;
return TH1*256+TL1;
}
//==============================================================
main()
{
unsigned int temp;
char i,j;
Led_Index=1;
TMOD=0x11;
TL0=65536-1000;
TH0=(65536-1000)/256; //定時器0設定約1000us中斷一次,用於數碼管掃描
EA=1;
ET0=1;
TR0=1;
Led_Buf[0]=0;
Led_Buf[1]=0;
Led_Buf[2]=0;
Led_Buf[3]=0; //顯示區設成0
do{
restart:
while(Ir_Pin);
temp=Ir_Get_Low();
if(temp<c(8500) || temp>c(9500)) continue;//引導脈沖低電平9000
temp=Ir_Get_High();
if(temp<c(4000) || temp>c(5000)) continue;//引導脈沖高電平4500
for(i=0;i<4;i++) //4個位元組
for(j=0;j<8;j++) //每個位元組8位
{
temp=Ir_Get_Low();
if(temp<c(200) || temp>c(800)) goto restart;
temp=Ir_Get_High();
if(temp<c(200) || temp>c(2000)) goto restart;
Ir_Buf[i]>>=1;
if(temp>c(1120)) Ir_Buf[i]|=0x80;
}
Led_Buf[0]=Ir_Buf[2]&0xf;
Led_Buf[1]=(Ir_Buf[2]/16)&0xf;
Led_Buf[2]=Ir_Buf[3]&0xf;
Led_Buf[3]=(Ir_Buf[3]/16)&0xf; //顯示結果
P1=Ir_Buf[2];
beep=0;
delay_50ms(2);
beep=1;
//RELAY=0;
//delay_50ms(50);
//RELAY=1;
}
while(1);
}
❹ 紅外線有什麼危害
紅外線在軍事、人造衛星以及工業、衛生、科研等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因此紅外線污染問題也隨之產生。紅外線是一種熱輻射,對人體可造成高溫傷害。較強的紅外線可造成皮膚傷害,其情況與燙傷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後是造成燒傷。
紅外線對眼的傷害有幾種不同情況,波長為7500~13000埃的紅外線對眼角膜的透過率較高,可造成眼底視網膜的傷害。尤其是11000埃附近的紅外線,可使眼的前部介質(角膜晶體等)不受損害而直接造成眼底視網膜燒傷。
波長19000埃以上的紅外線,幾乎全部被角膜吸收,會造成角膜燒傷(混濁、白斑)。波長大於 14000埃的紅外線的能量絕大部分被角膜和眼內液所吸收,透不到虹膜。只是13000埃以下的紅外線才能透到虹膜,造成虹膜傷害。人眼如果長期暴露於紅外線可能引起白內障。
紅外線可以人為製造,自然界中也廣泛存在,在焊接過程中也會產生,危害焊工眼部健康;一般的生物都會輻射出紅外線,體現出來的宏觀效應就是熱度。
(4)f題紅外光通信裝置設計擴展閱讀:
熱產生的原因,是組成物質的粒子做不規則運動。這個運動同時也輻射出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大部分都是紅外線。
1.太陽光到了晚上的確是幾乎沒有了,但是地球上的物質都會輻射紅外線,有的強烈有的平靜。紅外線照相是通過接收各種物質發出的紅外線,再把他們展現出來,但是其本身不是通過發出紅外線來照相的。
2.紅外線透視和夜視是分別利用了紅外線的不同性質。前面的夜視是因為人的肉眼不能看見紅外線,而特殊設計的照相機和夜視儀卻專門接受紅外線,所以會出現我們覺得一片漆黑,而相機卻能拍到東西,因為實際上到處都是紅外線,對於紅外照相機和夜視儀來講是一片光明。
透視則是利用紅外線的波長比可見光要長,可以穿過一些可見光不能通過的面料(比如混棉和尼龍),所以通過一定的選擇濾波,可以得到這些面料後面的圖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外線
❺ 紅外通信協議的典型案例
針對便攜產品應用的紅外數據通信模塊(圖)
作者:解放軍理工大學劉榮何敏日期:2005-6-1
摘要:紅外通信有著成本低廉、連接方便、簡單易用和結構緊湊的特點,因此在小型的移動設備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大多數作為采樣數據的終端希望通過串口或紅外介面與移動設備(如掌上電腦等)進行通信。和傳統的遙控器中採用的紅外相比較,紅外數據傳輸的實現方式是不同的。在筆記本電腦,手機,PDA和數碼相機上的紅外傳輸均採用紅外數據傳輸。本文介紹了紅外數據通信實現的原理,標准和方法。以實現和PDA(奧克碼—桑夏PPC2188型)的紅外數據通信為例介紹了該模塊的實現原理和方法。關鍵詞:IrDA;紅外通信;PDA
---傳統的紅外通信設備主要是指紅外遙控器和早期的PDA中採用的38kHz紅外調制和解調方式。這種方式實現簡單,但是誤碼率較高,不適合進行數據傳輸,特別是數據量大的時候。為此,IrDA組織(InfraredDataAssociation)規定了紅外數據傳輸的標准IrDA,它規定了通過紅外設備進行無線傳輸的方法。1994年,第一個IrDA的紅外數據通信標准發布,即IrDA1.0。IrDA規范包含兩個設備之間通信的標准以及與其他設備進行通信的協議。IrDA標准包含設備之間通信數據的格式以及與其他設備進行通信的協議。目前符合IrDA的設備有:筆記本電腦,手機,掌上電腦,數碼相機等。Linux操作系統支持IrDA。目前,很多公司根據該標准生產了各種用於紅外數據傳輸的晶元,如HP公司生產的HSDL-1000、HSDL-4230、HSDL-4220和HSDL-7000,Zilog生產的ZHX1010、ZHX1210、ZHX1810、ZHX1820。在桑夏公司的奧克碼—桑夏PPC2188型PDA上採用的就是ZHX1810晶元。下面分別介紹傳統的紅外通信和紅外數據通信的實現原理和方法。
1傳統的紅外通信---1.1原理---傳統的紅外設備傳輸數據時,可以採用38kHz的載波進行調制和解調。採用調幅的方式對數據進行調制,通過發光二極體將數據發送出去;採用專門的解調晶元接受紅外發送來的數據。---1.2實現方法---在終端上實現數據的紅外通信中,採用了圖1中的電路圖。
其中IFR_CLK輸出頻率為38kHz的方波,TXD為待發送的數據,兩個信號通過有MC9013組成的電路進行調制,通過TSAL6200調制過的信號發送出去;---SFH5110—38為載波為38kHz的解調晶元,接受外部來的信號,將解調後的數據送到RXD;---在終端中,採用了以上的電路和單片機進行連接,就可以實現傳統的載波(38kHz)調制解調的紅外通信。其中TXD和RXD分別接在單片機的串口的發送端和接受端,IFR_CLK接在一般的IO口上。---在單片機的軟體實現中,最主要的是在需要發送數據的時候用定時器在IFR_CLK口線上產生38kHz的方波。在這里,串口的速率一般較低。
---1.3缺點---(1)採用調幅進行傳輸,抗干擾能力差;---(2)在發送數據時,輸出的功率一定時,用於信號傳輸的功率小,接收到的數據的信噪比小,容易誤判數據;---(3)受到輸出功率的影響,數據傳輸的距離短,速度慢;---(4)受到傳輸速率的影響,傳輸的數據量不能太大;---(5)由於沒有相應的協議支持,將接收到的所有數據(包括正常的數據和干擾引起的非正常數據)送到RXD。
2紅外數據通信---2.1紅外數據通信的速率和物理層的數據幀格式---在紅外數據傳輸中,對串口發送的數據採用脈沖進行調制的方式。在IrDA標准1.0中,脈沖的寬度為3/16的BIT占空比或者為固定的1.63μs的脈沖寬度。IrDA1.0簡稱為SIR,以系統的非同步通信收發器(UART)為依託,由於受到UART通信速率的限制,SIR的最高通信速率只有115.2Kbps,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電腦串列埠的最高速率。在圖2中給出了脈沖調制前的非同步串口UART的數據幀格式和進行脈沖調制後的紅外IR幀格式,其中,紅外脈沖調制中的沒有脈沖代表UART中的「1」,紅外脈沖調制中有脈沖代表UART中的「0」;在沒有串口數據傳送時,紅外數據幀中沒有脈沖。
---1996年,頒布了IrDA標准1.1,即快速紅外通信,簡稱為FIR。與SIR相比,由於FIR不再依託UART,其最高通信速率有了質的飛躍,可達到4Mbps的水平。FIR採用了全新的4PPM調制解調(PulsePositionMolation),即通過分析脈沖的相位來辨別所傳輸的數據信息,其通信原理與SIR是截然不同的,但由於FIR在115.2Kbps以下的速率依舊採用SIR的那種編碼解碼過程,所以它仍可以與支持SIR的低速設備進行通信,只有在通信對方也支持FIR時,才將通信速率提升到更高水平。對4Mbps的速率,需要使用1/4的脈沖的相位進行調制(即所謂的4PPM調制),利用脈沖四個不同的相位(位置)的一個脈沖對兩個BIT進行編碼。因此,前面利用脈沖有無進行調制,這里利用脈沖及脈沖的位置確定調制和解調的信號。例如,兩個BIT00調制為1000(一個BIT,其中第一個1/4BIT時間有脈沖,其他3/4時間無脈沖),兩個BIT01調制為0100(一個BIT,其中第二個1/4BIT時間有脈沖,其他3/4時間無脈沖)。這樣,用4個脈沖就可以傳輸一個位元組的數據量。
在和終端進行通信的設備中,數據的傳輸通常以系統的非同步通信收發器(UART)為依託,我們只需要採用符合IrDA標准1.0的紅外器件。目前,紅外數據傳輸晶元包括兩種,一種以HP公司HSDL-1000晶元為代表,HSDL-1000的一端輸入為符合IrDA1.0標準的紅外數據,一端為非同步通信(UART)數據,可以直接用在終端中作為UART和紅外數據的轉換器。另外一種以Zilog生產的ZHX1810為代表,只是將紅外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或將電信號轉換為紅外信號的紅外收發器件,這種晶元在終端設備中需要應用時,需要將脈沖轉換為非同步通信的數據,或將非同步通信的數據轉換為脈沖信號方可使用。---2.2採用脈沖進行調制的原因---紅外接收器需要一種方式來區分周圍的干擾,雜訊和信號。為了這個目的,通常利用盡可能高的輸出功率:高的功率表示在接收器中的大電流,有好的信噪比。然而,IR-LED(紅外燈)不可能在全部的時間連續的以高功率進行數據的發送。因此,使用每個BIT只有3/16或1/4脈沖寬度的信號進行傳輸。這樣,輸出的功率可以達到IR-LED(紅外燈)連續閃爍的最大功率的4~5倍。另外,傳輸的途徑不會攜帶直流成分(由於接收器連續的適應周圍的環境,只檢測環境變化),這樣必須利用脈沖調制。---2.3紅外數據通信的協議---在紅外數據通信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只有符合一定格式的數據才是正確的數據。為此,IrDA標准指定三個基本的規范和協議,包括:物理層規范(),連接建立協議(LinkAccessProtocol:IrLAP)和連接管理協議(LinkManagementProtocol:IrLMP)。物理層規范制定了紅外通信硬體設計上的目標和要求,IrLAP和IrLMP為兩個軟體層,負責對連接進行設置、管理和維護。在IrLAP和IrLMP基礎上,針對一些特定的紅外通信應用領域,IrDA還陸續發布了一些更高級別的紅外協議,如TinyTP、IrOBEX、IrCOMM、IrLAN、IrTran-P等。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
---奧克碼—桑夏PPC2188型PDA的操作系統為桑夏2000操作系統,該操作系統為嵌入式的中文操作系統,其中有支持紅外通信的IrDA紅外通信協議棧。終端需要和PDA進行紅外通信的時候,也需要有支持紅外通信的IrDA紅外通信協議棧。有了支持紅外通信的IrDA紅外通信協議棧,終端不僅可以和PDA進行通信,也可以同帶有紅外通信口的筆記本電腦、手機、掌上電腦、數碼相機等進行紅外通信。
3實現終端與PDA的紅外通信---在終端設備中,要實現和PDA的紅外通信,除了要實現將紅外數據轉換為UART數據,還需要編制IrLAP和IrLMP層的協議。為了降低成本,我們直接採用了紅外收發器件ZiLOG生產的紅外收發器作為物理層的部分器件,而將脈沖和UART之間的數據轉換用軟體來實現。目前,實現了以下的硬體和軟體的研製和測試,這種終端與PDA的紅外通信是可靠的。---3.1ZHX1810
---ZiLOG為OEM客戶和最終用戶提供了完整的紅外數據收發方案。ZiLOG的紅外收發器被廣泛的應用於各種PDA產品,行動電話以及相關領域中。---最新公布的幾款紅外收發器ZHX1403,ZHX3403,以及ZHX1203,他們都具有極小巧的外型尺寸,ZiLOG稱之為Ultraslim結構。此外ZHX1403和ZHX3403還具有AlwaysOn技術,使得長時間的紅外功能開啟成為了可能,這無疑為紅外設備的應用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本系統的設計中,採用了ZiLOG的ZHX1810。由於紅外收發器也可以接收到自己發出的數據,實現的紅外數據通信是半雙工的。---在圖4中給出了ZHX1810的內部結構。---LEDA:通過一個外接的電阻接到電源上,給LED提供電流。---TXD:用來傳輸串列數據。通過一個電阻接到地上,當關閉模式時處於開路狀態。---RXD:用來接收串列數據(在關閉模式時處於三態),不需要外接電阻。---SD:用來將內部的電路控制在關閉模式。---在Vcc和GND之間接一個0.33μF的電容。---3.2硬體組成---為了使終端的功能和紅外通信之間相對獨立,我們利用了單獨的單片機AT89C2051實現紅外協議棧中的相關協議。AT89C2051接收到TXD發來的數據,進行處理之後將UART數據轉換為對應的脈沖數據,通過ZHX1810發送出去;AT89C2051接收到ZHX1810發送來的脈沖數據,根據IrDA的相關協議棧進行解釋後,將數據通過RXD以UART數據形式發送出去。從而實現紅外通信。---圖5中的硬體電路是實現紅外通信的最低硬體配置。如果需要適應不同的波特率,需要在硬體圖中加跳線來識別。如果需要實現完整的IrDA協議棧,需要在電路中加上IIC匯流排的存儲單元;或者採用帶有數據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的單片機,加上RAM(如HM6116)來實現。---在這里,由於桑夏公司的奧克碼—桑夏PPC2188型PDA可以跳過IrDA協議棧中的連接建立協議層和連接管理協議層,只需要實現物理層的部分功能,終端採用如下的電路圖就可以實現和奧克碼—桑夏系列的PDA之間的紅外通信。
---3.3軟體實現的功能和流程---軟體實現的功能如下。---軟體的編寫是終端和PDA進行紅外通信的重點,考慮到軟體的可移植性和程序執行的速度,採用了C語言進行編寫,主要需要實現的功能如下:---(1)根據跳線識別不同的波特率,支持的波特率的傳輸范圍為1200bps~57600bps;---(2)由於設置紅外默認的狀態為接收狀態;---(3)物理層判斷紅外口有無接收到脈沖數據,將接收到的脈沖進行解釋後送到紅外數據接收緩存區;---(4)實現連接建立協議層IrLAP,和PDA建立連接;注意,這種建立的連接是單工的,只有在該次通信完成時才建立下次的連接;---(5)實現連接管理協議層IrLMP的功能;---(6)將從紅外接收的數據通過RXD送到終端的非同步串口接收端;---(7)從終端的非同步串口發送端接收數據,根據IrDA協議棧,和PDA建立連接後,將從終端接收到的數據通過紅外發送到PDA;---在軟體的實現中,對終端的數據傳輸而言,數據是進行半雙工的透明的傳輸。---軟體的流程如圖6所示。
4總結---為了便於將這樣的模塊應用於各種帶有紅外的移動終端設備的紅外數據通信,我們採用了單獨的MCU來實現串口數據和紅外數據之間的轉換。由於波特率的傳輸范圍為1200~57600bps,我們只實現了目前廣泛使用的SIR標准通信。該模塊已經應用在和PDA紅外通信的電路中,性能穩定。
參考文獻1何立民.MCS-51系列單片機應用系統設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HX1810SlimLine(tm)SIRTransceiver
❻ 紅外對射抗干擾電路設計
1、將紅外接收管裝在不易被太陽直射的位置;
2、紅外接收管處加遮光罩。
❼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歷屆賽題
第一屆(1994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A.簡易數控直流電源
B.多路數據採集系統 第二屆(1995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A.實用低頻功率放大器
B.實用信號源的設計和製作
C.簡易無線電遙控系統
D.簡易電阻、電容和電感測試儀 第三屆(1997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A.直流穩定電源
B.簡易數字頻率計
C.水溫控制系統
D.調幅廣播收音機 第四屆(1999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A.測量放大器
B.數字式工頻有效值多用表
C.頻率特性測試儀
D.短波調頻接收機
E.數字化語音存儲與回放系統 第五屆(2001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A.波形發生器
B.簡易數字存儲示波器
C.自動往返電動小汽車
D.高效率音頻功率放大器
E.數據採集與傳輸系統
F.調頻收音機 第六屆(2003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A.電壓控制LC振盪器
B.寬頻放大器
C.低頻數字式相位測量儀
D.簡易邏輯分析儀
E.簡易智能電動車
F.液體點滴速度監控裝置 第七屆(2005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A.正弦信號發生器
B.集成運放測試儀
C.簡易頻譜分析儀
D.單工無線呼叫系統
E.懸掛運動控制系統
F.數控恆流源
G.三相正弦波變頻電源 第八屆(2007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A.音頻信號分析儀
B.無線識別
C.數字示波器
D.程式控制濾波器
E.開關穩壓電源
F.電動車蹺蹺板
G.積分式直流數字電壓表
H.信號發生器
I.可控放大器
J.電動車蹺蹺板 第九屆(2009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A.光伏並網發電模擬裝置
B.聲音導引系統
C.寬頻直流放大器
D.無線環境監測模擬裝置
E.電能收集充電器
F.數字幅頻均衡功率放大器
G.低頻功率放大器
H.LED點陣書寫顯示屏
I.模擬路燈控制系統 A.開關電源模塊並聯供電系統
B.基於自由擺的平板控制系統
C.智能小車
D. LC 諧振放大器
E.簡易數字信號傳輸性能分析儀
F.帆板控制系統
G.簡易自動電阻測試儀
H.波形採集、存儲與回放系統 A.單相AC-DC變換電路
B.四旋翼自主飛行器
C.簡易旋轉倒立擺及控制裝置
D.射頻寬頻放大器
E.簡易頻率特性測試儀
F.紅外光通信裝置
G.手寫繪圖板
J.電磁控制運動裝置
K.簡易照明線路探測儀
L.直流穩壓電源及漏電保護裝置 【本科組】雙向DC-DC變換器(A題)風力擺控制系統(B題)多旋翼自主飛行器(C題)增益可控射頻放大器(D題)80MHz-100MHz頻譜分析儀(E題)數字頻率計(F題)短距視頻信號無線通信網路(G題)【高職高專組】LED閃光燈電源(H題)風板控制裝置(I題)小球滾動控制系統(J題)
❽ 紅外線接發射管和接收管製作一個開關電路
解答:
紅外發光二極體D6選用HG504,其工作電流為200mA,光輻射功率為40mW-50mW,控制距離可達8米左右,若控制距離小於5米,也可選用HG410系列。光敏三極體Q1選用3DU31或3DU5均可。
整個電路安裝無誤後即可通電調試,首先將Q4的基極與電路斷開,調節RW1使D6的電流為150mA左右,並將Q6與Q1相對靠近,這時Q2、Q3應呈導通狀態。調節RW1使R1兩端的電壓接近電源電壓,然後將D6與Q1之間的距離慢慢拉開,其間距離可根據所要控制的走道或房間的寬度而定,並且始終保持D6與Q1對齊。此時,Q2、Q3應保持導通狀態,否則可適當調節RW1使D6中的電流增大,但不要超過200mA,也可適當調節RW2的阻值使Q2、Q3導通。然後將Q4接入電路,試用手擋住D6或Q1時,Q5應導通,繼電器動作即可。
工作原理
接通電源後,紅外發光二極體D6即發出紅外光線,光敏三極體Q1在紅外光線的照射下,c-e極間呈低阻狀態,致使Q2的基極b處於高電平,Q2導通。Q3、Q4隨之導通。Q5則因Q4的導通,基極b呈現低電平處於截止狀態,繼電器不工作。當有人或物體阻斷D6發出的紅外光束時,Q1的c-e極立即處於高阻狀態,Q2、Q3、Q4隨之截止,Q5導通,繼電器動作接通燈泡點亮。當人離開後,D6重新照射Q1,使Q1、Q2、Q3、Q4導通,C4開始放電,經一段時間延時後Q5截止,繼電器釋放,燈泡熄滅。
❾ 單片機的畢業設計怎樣寫比較充實
MAX485晶元介紹
RS-485轉換介面晶元我們採用MAXIM公司的MAX485(見圖2-5),該晶元採用單電源+5V工作,額定電流300uA,半雙工通信方式,它完成將TTL電平轉換成RS-485電平。該晶元具有8條引腳,內部含2個驅動器和接收器,RO,DI分別為接收器的輸出端和驅動器的輸入端,二者分別接單片機TXD和RXD。/RE和DE分別為接收和發送使能端,當/RE=0時,MAX485處於接收狀態;當DE=1時,MAX485處於發送狀態。因為MAX485工作在半雙工狀態,所以它與單片機連接時接線非常簡單,只需用單片機一個管腳控制這兩個引腳即可。A端和B端分別為接收和發送的差分信號端,當VA大於VB時,表示發送數據為「1」,當VA小於VB時,表示發送數據為「0」,工作時,A、B之間應加匹配電阻,一般可選100~120歐。
圖2-5MAX485晶元引腳接線圖
MAX485是通過兩個引腳RE(2腳)和DE(3腳)來控制數據的輸入和輸出。當RE為低電平時,MAX485數據輸入有效;當DE為高電平時,MAX485數據輸出有效。在半雙工使用中,通常可以將這兩個腳直接相連,然後由PC或者單片機輸出的高低電平就可以讓MAX485在接收和發送狀態之間轉換了。由於本電路DTR和RTS都用於了電路供電,因此使用單片機的一個I/O通道P1.0口來控制MAX485的狀態切換。若輸出為高電平,則使MAX485的RE和DE為低電平而處於數據接收狀態,即RE_DE=0此時LED燈滅。當單片機機發送數據時,輸出低電平,LED燈經倒相後,使MAX485的RE和DE為高電平而處於數據發送狀態,即RE_DE=1此時LED燈閃爍。MAX485與單片機介面的主要電路圖如圖2-6:
圖2-6MAX485與單片機通信結構電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