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扁桃酸的合成中,酸化前後兩次分別用甲苯和乙酸乙酯萃取的目的何在實驗過程中為什麼必須保持充分攪拌
酸化前用乙酸乙酯萃取是為了萃取反應液中多餘的氯仿;酸化後再次用乙酸乙酯萃取是為了萃取反應液中扁桃酸的成分。
因為相轉移催化劑是非均相反應,攪拌必須是有效和安全的,這是實驗成功的關鍵。
n苯甲醛=0.067mol n氯仿=0.149mol(這兩個摩爾質量是我自己算的,有可能是錯誤的,建議你自己再算一下)
Ⅱ 彔化反應,合成反應出現異常情況怎樣處理
主要目的是脫出微量CO,CO2;是放熱反應,需要催化劑。CO + 3H2 → CH4+ H2O CO2 + 4H2 → CH4+ 2H2O
Ⅲ 相轉移催化法合成苯甲醇實驗中為什麼要攪拌
使兩相(有機相和水相)的接觸面積增大,提高催化效率
Ⅳ 扁桃酸合成的方法
月桂酸鉍在實驗室是可以合成的!
用可溶性鉍鹽和月桂酸鉀溶液反應,生成白色的月桂酸鉍沉澱。
bicl3+3c11h23cook===(c11h23coo)3bi(沉澱)+3kcl
Ⅳ 相轉移催化法合成dl-扁桃酸 反應溫度對實驗的收率有什麼影響
溫度高有副反應,降低收率,應控制不超70℃
Ⅵ D-扁桃酸用途
1、主要用於有機合成及醫葯工業;
2、分析鹼的試劑,經由酯分析醇, 經由二氧戊環立體選擇性的α-烷基化分析。
貯存運輸:對光敏感,避光保存。
白色至微黃灰色結晶粉末或結晶,水中溶解度: 100 g/l (25°C),溶於乙醇和醚。
D-扁桃酸物理參數
熔點:131-133 °C;
比旋光度:-150 º; (c=2.5,H₂O)
折射率:-153.5 ° (C=1,H₂O)。
(6)相轉移催化合成dl扁桃酸實驗裝置圖擴展閱讀
有三種合成方法:
1、苯甲醛相轉移法
苯甲醛在季銨鹽相轉移催化劑作用下,依次加入氯仿、50%的氫氧化鈉水溶液,經加熱反應後,冷卻、攪拌、分離、硫酸酸化、乙酸乙酯分三次抽提得到產物;
2、苯乙酮法
苯乙酮與硝基苯在鹼催化劑作用下反應得到。苯乙酮、硝基苯和氫氧化鈉在160--170℃反應溫度、攪拌下反應約4小時,分離產物,將水溶液酸化、乙醚萃取,苯重結晶得到產品;
3、苯-乙醛酸法
將50%乙醇酸、苯及醋酸,在攪拌下滴加硫酸,在80℃反應後,分離苯層和水層,向苯層加入5%氫氧化鈉水溶液,使分離的水層PH值為8。
分離苯層和水層之後,向水層加入50%硫酸,使PH達到5,析出沉澱。過濾,濃縮濾液,加50%硫酸使PH達到1,過濾析出物,水洗,乾燥得到產品。
Ⅶ 相轉移催化劑 最後到哪裡去了
看其親水性,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產物中,達到相平衡.總量不變.
Ⅷ 扁桃酸合成反應中,酸化前洗滌的乙酸乙酯怎麼處理
扁桃酸合成反應中,酸化前洗滌的乙酸乙酯怎麼處理
酸化前用乙酸乙酯萃取是為了萃取反應液中多餘的氯仿;酸化後再次用乙酸乙酯萃取是為了萃取反應液中扁桃酸的成分。 因為相轉移催化劑是非均相反應,攪拌必須是有效和安全的,這是實驗成功的關鍵。 n苯甲醛=0.067mol n氯仿=0.149mol
A.為加成反應,原子利用率為100%,故A正確;
B.對羥基扁桃酸中有6種位置的H,則對羥基扁桃酸的核磁共振氫譜有6個吸收峰;
C.含-OH,能發生取代、氧化反應,但與-OH相連C的鄰位C上沒有H,不能發生消去反應,故C錯誤;
D.酚-OH、醇-OH、-COOH均與Na反應,酚-OH、-COOH與Na2CO3反應,只有-COOH與NaHCO3反應,酚-OH、-COOH與Na反應,則1 mol對羥基扁桃酸分別與足量Na、Na2CO3、NaHCO3、NaOH反應,用量之比為3:2:1:2,故D正確;
Ⅸ 對反應有什麼影響
分手器是什麼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