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生產過程綜合自動化控制系統與製造執行系統有什麼區別
製造執行管理系統(MES)是企業CIMS信息集成的紐帶,是實施企業敏捷製造戰略和實現車間生產敏捷化的基本技術手段。本文介紹了MES的概念、功能模型,以及MES與ERP及現場自動化系統之間的關系,並且描述了MES系統的典型結構。概述製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在第二產業中占據中心地位。伴隨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中國正在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中國的製造業企業面臨日益激烈的國內外競爭,如何迅速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信息化進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全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縱觀我國製造業信息化系統的應用現狀,建設的重點普遍放在ERP管理系統和現場自動化系統(ShopFloorControlSystem,SFC)兩個方面。但是,由於產品行銷在這一、二十年間從生產導向快速地演變成市場導向、競爭導向,因而也對製造企業生產現場的管理和組織提出了挑戰,僅僅依靠ERP和現場自動化系統往往無法應付這新的局面。工廠製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MES)恰好能填補這一空白。工廠製造執行系統MES是近10年來在國際上迅速發展、面向車間層的生產管理技術與實時信息系統。MES可以為用戶提供一個快速反應、有彈性、精細化的製造業環境,幫助企業減低成本、按期交貨、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提高服務質量。適用於不同行業(家電、汽車、半導體、通訊、IT、醫葯),能夠對單一的大批量生產和既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又有大批量生產的混合型製造企業提供良好的企業信息管理。目前國外知名企業應用MES系統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國內許多企業也逐漸開始採用這項技術來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返回企業計劃層與過程式控制制層之間的信息「斷層」問題我國製造業多年來採用的傳統生產過程的特點是「由上而下」按計劃生產。簡單的說是從計劃層到生產控制層:企業根據訂單或市場等情況制定生產計劃—生產計劃到達生產現場—組織生產—產品派送。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也大都放在計劃層,以進行生產規劃管理及一般事務處理。如ERP就是「位」於企業上層計劃層,用於整合企業現有的生產資源,編制生產計劃。在下層的生產控制層,企業主要採用自動化生產設備、自動化檢測儀器、自動化物流搬運儲存設備等解決具體生產(製程)的生產瓶頸,實現生產現場的自動化控制。由於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現代生產管理理念的不斷更新,一個製造型企業能否良性運營,關鍵是使「計劃」與「生產」密切配合,企業和車間管理人員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生產現場的變化,作出准確的判斷和快速的應對措施,保證生產計劃得到合理而快速修正。雖然ERP和現場自動化系統已經發展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但是由於ERP系統的服務對象是企業管理的上層,一般對車間層的管理流程不提供直接和詳細的支持。而現場自動化系統的功能主要在於現場設備和工藝參數的監控,它可以向管理人員提供現場檢測和統計數據,但是本身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管理系統。所以,ERP系統和現場自動化系統之間出現了管理信息方面的「斷層」,對於用戶車間層面的調度和管理要求,它們往往顯得束手無策或功能薄弱。比如面對以下車間管理的典型問題,它們就難以給出完善的解決手段:?出現用戶產品投訴的時候,能否根據產品文字型大小碼追溯這批產品的所有生產過程信息?能否立即查明它的:原料供應商、操作機台、操作人員、經過的工序、生產時間日期和關鍵的工藝參數??同一條生產線需要混合組裝多種型號產品的時候,能否自動校驗和操作提示以防止工人部件裝配錯誤、產品生產流程錯誤、產品混裝和貨品交接錯誤??過去12小時之內生產線上出現最多的5種產品缺陷是什麼?次品數量各是多少??目前倉庫以及前工序、中工序、後工序線上的每種產品數量各是多少?要分別供應給哪些供應商?何時能夠及時交貨??生產線和加工設備有多少時間在生產,多少時間在停轉和空轉?影響設備生產潛能的最主要原因是:設備故障?調度失誤?材料供應不及時?工人培訓不夠?還是工藝指標不合理??能否對產品的質量檢測數據自動進行統計和分析,精確區分產品質量的隨機波動與異常波動,將質量隱患消滅於萌芽之中??能否廢除人工報表,自動統計每個過程的生產數量、合格率和缺陷代碼?MES的定位,是處於計劃層和現場自動化系統之間的執行層,主要負責車間生產管理和調度執行。一個設計良好的MES系統可以在統一平台上集成諸如生產調度、產品跟蹤、質量控制、設備故障分析、網路報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統一的資料庫和通過網路聯接可以同時為生產部門、質檢部門、工藝部門、物流部門等提供車間管理信息服務。系統通過強調製造過程的整體優化來幫助企業實施完整的閉環生產,協助企業建立一體化和實時化的ERP/MES/SFC信息體系。CIM計算機集成製造(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簡稱,CIM。20年來,CIM概念不斷得以豐富和發展。CIM在世界各工業國的推動下,歷經了百家爭鳴的概念演變而進入蓬勃發展時期。80年代初,美國和日本關於CIM的定交基本上都是緊密圍繞製造和產品開發這一范圍。德國自80年代初期開始注意探討CIM這一主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概念定義,直到1985年(聯邦)德車經濟和平委員會(AWFA)提出了CIM的推薦性定義,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統一。其推薦的定義是:CIM是指在所有與生產有關企業部門中集成地用電子數據處理,CIM包括了在生產計劃和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工藝規劃、計算機輔助製造、計算機輔助質量管理之間信息技術上的協同工作,其中為生產產品所必需的各種技術功能和管理功能應實理由集成。1990年美國IBM公司對CIM的定義是應用信息技術提高組織的生產率和響應能力。1991年日本能率協會提出CIM的定義為:為實現企業適應今後企業環境的經營戰略,有必要從銷售市場開始對開發、生產、物流、服務進行整伍優化組合。CIM是以信息作為媒介,用計算機把企業活動蠅多種業務領域及其職能集成起來,追求整體效率的新型生產系統。最近歐共體CIM-OSA(開放系統結構)課題委員會(21個歐洲自動化公司和研究機構,包括IBM,DEC,HP公司在歐洲的分公司,概括了上述各國CIM定義的基本要點,其一是業的各個生產環節是不可分割的,需要統一考慮:二是整個製造生產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採集、傳遞和加工處理的過程。它對CIM的定義是:「CIM是信息技術和生產訴綜合應用,其目的是提高製造型企業的生產率和響應能力,由此,企業的所有功能、信息、組織管理方面都是一個集成起來的整體的各個部分」。我國經過7年多863計劃對CIM的實踐,認為「CIM是一種組織、管理與運行企業生產的新哲理,它助計算機硬、軟體,綜合運用現代管理技術、製造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系統工程技術,將企業生產全部過程中有關人、技術、經營管理三要素集成起來,並將其信息流與物流有機地集成及優化運行,以實現產品高質、上市快、面本低、服務好(簡稱T.Q.C.S),從而使企業贏得市場競爭」。對上述定義可進一步闡述為如下5點:1.CIM是一種組織,管理與運行企業生產的哲理,其宗旨是使企業的產品質量高、上市快、成本低、服務好、從而使企業贏得競爭。2.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即市場分析、經營決策、管理、產品設計、工藝規劃、加工製造、銷售、售後服務等全部活動過程是一佣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要從系統的觀點進行協調,進而實現全局優化。3.企業生產的要素包括人、技術及經營管理。其中,尤其要重視發揮人在現代化企業生產中的主導作用。4.企業生產活動中包括信息流(採集、傳遞和加工處理)及物流兩大部分,現代企業中尤其要重視信息流的管理運行及信息流與物流間的集成。5.CIM技術是基於現代管理技術、製造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系統工程技術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具體講,它綜合並發展了企業生產各環節有關的計算機輔助技術,包括計算機輔助經營管理與決策技術、計算機輔助建模、模擬、實現技術及計算機輔助質量管理與控制技術等。CIM是組織現代化生產的一種哲理,一種指導思想。CIMS()——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便是這種哲理的實現。CIMS可定義為是通過計算機硬、軟體,並綜合運用現代管理技術、製造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系統成並優化運等到的復雜的系統。企業類型不同,例如單件生產的企業與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的企業或大批量生產的企業,其生產經營辨認式是不同的;離散型製造業和流程工業與經營目標不同,企業的基礎條件不同,原有計算機資源不同,其實現CIM的方案、過程與結果也將是淡同的。因而,我們說企業的類型不同、生產的產口不同、生產的批量不同、生產的工藝不同、自動化的基礎不同、管理的體制不同、經營的策略不同就會在CIMS的規模、組成、實現途徑及運行模式等方面有所差異。近年來,國際上在CIMS的研究與實踐上有進一步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並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簡稱CE)、精良生產(LeanProction)和靈敏製造(AgileManufacturing)等。1987年美國防分析研究所提出並行工程的定義是:「並行工程是對產品設計及其相關過程(包括製造過程和支持過程)進行並行、一體化設計的一種系統化的工作模式。這種工作模式力圖使開發者從一開始就考慮到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系,包括質量、成本、進度與用戶需求。」可見CE和CIMS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都是通過加速新產品的開發周期、提高產品質量、壓縮成本、提供優質服務,即T.Q.C.S,來贏得競爭。CIMS著重於信息集成及信息共享,即通過風格、資料庫把企業中形成的自動化系統集成起來,實現生產計劃自楠向下的統一制訂與運行,但是生產過程運行的組織結構及管理基本上是傳統的,各部門與環節在運行中,基本仍是順序獨立進行的。管理者在CIMS信息集成基礎上,有了對整個進程的了解,可以實現有效的監控,因此在T.Q.C.S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競爭的激烈,不斷開利用資源(技術、人、設施),盡可能壓縮開始時間,因而必須對每一上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各個階段進行分解、分析、開發全過程的優化設計與集成,按產品大小,涉及范圍及處理方式,組織多專業開發組負責整個產品開發,減少開發過程中的「反復改動」。這種開發過程要求開發組內協調工作(TeamingWork),過程交互的並行進行。為了適應多專業的協調工作,必須建立一個環境,從而對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建立一個內部可以交互操作的CE支持環境,包括信息交換平台和數據交換標准,這個環境並行進行。為了適應多專業的協調工作,必須建立一個環境,從而對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建立一個內部可以交互操作的工作,必須建立一個環境,從而對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建立一個內部可以交互操作的CE支持環境,包括信息交換平台和數據交換標准,這個環境並行地支持產品開發的全過程。這使得CIMS從信息集成境入功能集成和優化,這也必將涉及人與組織體制。198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成立了「國際汽車計劃(IMVP)」的專門機構,通過5年對美國、日本及一些歐洲國家汽車工業的全面、深入的調研,於1990年寫了「改變世界的機器(TheMachineThatChangedtheWorld)」一書,該書作者詹姆斯.沃麥克、丹尼爾『瓊斯、丹尼爾,魯斯總結了日本的製造業幾十年成功經驗,首先提出了「人」為中心,生產經理上的每一個工人在生產出現故障時都有權讓一個工區的生產停下,以消除故障;企業里所有工作人員都是企業的終身雇員;職工是多面手,公司各部門間人員密切合作,並精良生產方式第二個特點是以「簡化」為手段排除生產中一世不產生價值的工作。它是需求驅動的簡化生產,簡化了產品開發過程,採用並行開發方法,在產品開發一開始就將設計、工藝和工程等方面的人員組成項目組,各方面的人集中起來,大量的信息處理在組內即可完成,簡化了信息的傳遞,使系統反應十分靈活,使產品開發時間得資源都減少。還簡化了組織機構和減少了非生產的費用,撤掉如修理工、清潔工、檢驗員和零件庫存管理員等間接工作崗位和中間管理層,從而減少了資金積壓,減少了大量非等到產費用。精良生產不斷改進,以「盡善盡美」為最終目標。它的核心是精簡,精簡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管理過程中一切不產生附加值的環節。它是多方面的管理,從管理角度解決T.Q.C.S問題以贏得競爭。
2. 綜合自動化裝置是什麼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等實現對變電站二次設備(包括繼電保護、控制、測量、信號、故障錄波、自動裝置及遠動裝置等)的功能進行重新組合、優化設計,對變電站全部設備的運行情況執行監視、測量、控制和協調的一種綜合性的自動化系統。通過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內各設備間相互交換信息,數據共享,完成變電站運行監視和控制任務。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替代了變電站常規二次設備,簡化了變電站二次接線。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是提高變電站安全穩定運行水平、降低運行維護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向用戶提供高質量電能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
功能的綜合是其區別於常規變電站的最大特點,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 以數據通訊為手段,以信息共享為目標.
綜合自動化實現的兩個原則:
一是中低壓變電站採用自動化系統,以便更好地實施無人值班,達到減人增效的目的;
二是對高壓變電站(220kV及以上)的建設和設計來說,是要求用先進的控制方式,解決各專業在技術上分散、自成系統,重復投資,甚至影響運行可靠性。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變電站綜合自動化裝置,它涉及電力系統中控制、保護、監測等功能一體化自動控制設備。它由電流電壓互感器、低通濾波器、A/D模數變換器、中央處理器、光電耦合器、鍵盤、漢字液晶器、電源等部件組成。它把外部保護測量電壓、電流量經互感器、模數變換後輸入中央處理器,同時把外部電控制開入量經光電耦合器輸入中央處理器,進行邏輯判斷處理後實現過流保護、低周減載、重合閘、過欠壓保護、過負荷保護等功能控制。本實用新型還具有電路簡單、性能穩定、運行可靠、操作維護方便等特點,適合在電力系統變電站、開閉所等完成保護、控制監測等功能。(http://www.patent-cn.com/H02H/CN2638311.shtml)
3. 什麼是過程式控制制系統
過程式控制制系統指以保證生產過程的參量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給定值或保持在給定范圍內的自動控制系統。
表徵過程的主要參量有溫度、壓力、流量、液位、成分、濃度等。通過對過程參量的控制,可使生產過程中產品的產量增加、質量提高和能耗減少。一般的過程式控制制系統通常採用反饋控制的形式,這是過程式控制制的主要方式。
在石油、化工、冶金、電力、輕工和建材等工業生產中連續的或按一定程序周期進行的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稱為生產過程自動化。生產過程自動化是保持生產穩定、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改善勞動條件、促進文明生產、保證生產安全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是20世紀科學與技術進步的特徵,是工業現代化的標志。
(3)過程綜合自動化實驗裝置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過程式控制制系統發展趨勢:
一、大力推廣應用成熟的先進技術
普及應用具有智能I/O模塊的、功能強、可靠性高的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廣泛使用智能化調節器,採用以位匯流排(Bitbus)、現場匯流排(Fieldbus)技術等先進網路通訊技術為基礎的新型DCS和FCS控制系統。
二、大力研究和發展智能控制系統
智能控制是一種無需人的干預就能夠自主地驅動智能機器實現其目標的過程,也是用機器模擬人類智能的又一重要領域。智能控制系統的類型主要包括:分級梯階智能控制系統、模糊控制系統、專家控制系統、學習控制系統、人工神經網路控制系統和基於規則的仿人工智慧控制系統等。
三、控制與管理結合,向低成本自動化(LowCostAutomation,LCA)方向發展
LCA是一種以現代技術實現常規自動化系統中的主要的、關鍵的功能,而投資較低的自動化系統。在DCS和FCS的基礎上,採用先進的控制策略,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任務和企業管理任務共同兼顧,構成計算機集成控制系統(CIPS),可實現低成本綜合自動化系統的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過程式控制制系統
4. 研究生論文中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功能實現過程怎麼寫
摘 要: 本文論述了一種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通信網路的設計。該通信系統具有信息傳送效率高,安全、可靠性好,可擴展性強的特點。通信軟體應用RTOS開發平台,採用先進的、標準的和成熟的通信網路技術,充分考慮網路的開放性、可擴充性等相關問題,並已成功應用於多家變電站。 關鍵詞: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 通信網 介面 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 0. 引言 變電站是輸配電系統中的重要環節,是電網的主要監控點。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電壓等級和電網復雜程度也大大的提高。傳統變電站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已無法滿足降低變電站造價和提高變電站安全與經濟運行水平這兩方面的要求。 而現在變電站所採用的綜合自動化技術是將站內繼電保護,監控系統,信號採集,遠動系統等結合為一個整體,使硬體資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式軟體來實現常規設備的各種功能。用區域網來代替電纜,用主動模式來代替常規設備的被動模式。具有可靠、安全、便於維護等特點。 分散分層分布式是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發展方向,這就對通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選擇一個可靠、高效的網路結構,是解決問題關鍵。90年代中期,國內外曾掀起一場「現場匯流排熱」,但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以及採用設備匯流排時信息量大且傳輸較慢的特點,造成了現場匯流排存在多種標准,阻礙了其發展。乙太網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技術上日臻成熟。隨著嵌入式乙太網微處理器的發展,乙太網已十分便利的應用於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乙太網具有高速、可靠、安全、靈活的特點,使其在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 變電站通信系統結構 系統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從圖上可以看出: 1)管理和控制一體化區域網將無可爭議地選用乙太網。 2)間隔級控制匯流排在FF-H2匯流排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工業級乙太網和Profibus MMS(Manufacturing Messageing Specification製造廠信息規范)將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3)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被發展成PCC(Programable computer controller),即用智能模塊實現邏輯及自動控制功能,它比常規的PLC具有可交流采樣、通訊組態方便等優點。 2.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通信網的基本設計原則 通信在變電站綜合自動化佔有重要的地位。其內容包括當地採集控制單元與變電站監控管理層之間的通信,變電站當地與遠方調度中心之間的通信。系統通訊網架的設計是十分關鍵的,本文從以下方面考慮變電自動化系統通信網的設計: 1)電力系統的連續性和重要性,通訊網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 2)系統通訊網應能使通訊負荷合理分配,保證不出現「瓶頸」現象,保證通訊負荷不過載,應採用分層分布式通訊結構。此外應對站內通訊網的信息性能合理劃分,根據數據的特徵是要求實時的,還是沒有實時性要求以及實時性指標的高低進行處理。另外系統通信網設計應滿足組合靈活,可擴展性好,維修調試方便的要求。 3)應盡量採用國際標準的通信介面,技術上設計原則是兼容目前各種標準的通信介面,並考慮系統升級的方便。 4)應考慮針對不同類型的變電所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特點,系統通信網路的拓撲結構是 靈活多樣的且具有延續性。 5)系統通信網路應採用符合國際標準的通信協議和通信規約。 6)對於通信媒介的選用,設計原則是在技術要求上支持採用光纖,但實際工程中也考慮以屏蔽電纜為主要的通信媒介。 7)為加速產品的開發,保持對用戶持續的軟體支持,對用戶提出的建議及要求的快速響應,就要求擺脫小作坊式的軟體開發模式,使軟體開發從「小作坊階段」進入「大生產階段」, 採用先進的通信處理器軟體開發平台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RTOS並開發應用與其之上的通信軟體平台。 3. 通信網的軟硬體安裝 3.1.硬體的選擇 為了保證通信網的可靠性,通信網構成晶元必須保證在工業級以上,以滿足濕度、溫度和電磁干擾等環境要求。通訊CPU採用摩托羅拉公司或西門子公司的工控級晶元,通訊介質選擇屏蔽電纜或光纖。 3.2. 介面程序 採用國際標準的通信介面,技術上設計原則是兼容目前各種標準的通信介面,並考慮系統升級的方便。裝置通信CPU除保留標準的RS232/485口用於系統調試維護外,其它各種介面採用插板式結構,設計支持以下三類共七種方式:標准RS485介面,考慮雙絞線匯流排型和光纖星型耦合型;標准 Profibus FMS 介面,考慮雙絞線匯流排型、光纖環網、光纖冗餘雙環網;標准Ethernet ,考慮雙絞線星型和光纖星型(通信管理單元考慮以上兩種類型的雙冗餘配置)。 3.3. 通信協議和通信規約 系統通信網路應採用符合國際標準的通信協議和通信規約,應建立符合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結構的計算機間的網路通訊,根據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實際要求,在保證可靠性及功能要求的基礎上,盡量注意開放性及可擴充性,並且所選擇的網路應具有一定的技術先進性和通用性,盡量靠國際標准。長期以來,不同的變電站監控系統採用不同的通信協議和通信規約,如何實現不同系統的互連和信息共享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應採用規范化、符合國際標準的通信協議和規約。為此在系統中選用了應用於RS485網路的IEC61870-5-103規約、應用於Profibus 的MMS行規以及應用於TCP/IP上的MMS行規。它們都具有可靠性、可互操作性、安全性、靈活性等特點。 4.通信軟體的設計與實現 通信軟體的設計涉及到多種設備的配合問題,本文只以DF3003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通信網路為例,介紹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通信軟體設計與運行原理。 4.1. 軟體功能與運行原理 在DF3003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中,採用二級分層分布式網路。針對110KV中壓變電站的要求,我們可採取圖2所示的組網方式。後台與主站都是一種監控系統,其主要功能為監視各智能單元的運行狀態,並能對各智能單元進行控制。而監控系統為完成其主要功能所需要的各種數據都是由通訊轉換器DF3211或保護管理單元DF3210來提供的。因此,從數據流控制的角度來看,通訊程序主要完成智能單元運行狀態信息的上報和監控系統控制信息的下發兩種功能。智能單元的運行狀態信息一般包括遙測數據、遙信數據、電度數據、突發數據等。監控系統的控制信息則包括遙控命令、對時命令、查詢命令等。本文中的變電自動化系統通訊程序所要完成的數據結構與函數過程如圖3所示。 4.2. 軟體開發平台——RTOS 隨著應用的復雜化,對控制精度、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一個微處理器往往要同時完成很多任務。體現在變電站自動化通信產品中,由於信息採集量越來越大,信息交換越來越頻繁,簡單地用單一任務來輪詢,往往造成通信的「瓶頸」現象,如保護和測量設備採集到的實時信息無法及時向上傳遞。多任務編程的特點是:程序在功能上以任務的形式存在, 各個任務之間相對獨立,可通過操作系統提供的資源,進行任務間的信息交換和相互控制,可通過優先順序、時間片來控制各任務執行的順序。多任務編程的特點打破了傳統軟體順序執行的框架,便於程序的系統開發、調試及維護。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RTOS(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是面向21世紀嵌入式設計的基礎和標准開發平台。高性能軟體開發平台可以使嵌入式軟體程序的開發進入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有了高性能開發平台,可以極大的提高軟體開發的效率,RTOS體現了一種新的系統設計思想和一個開放的軟體框架,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一種更為通用的通用軟體平台,軟體工程師可以在不大量變動系統其他任務的情況下增加或刪除一個通信規約;一個大項目開發的過程中,可以有多個工程師同時進行系統的軟體開發,各個人之間只要制訂好規程和協議即可,既縮短了開發時間,又降低了最終通信軟體產品對於具體某個人的依賴性。 4.3. 與網際網路結合 通信管理單元提供內置的WEB-SERVER,可動態向外部系統發布數據,這部分可採用在RTOS之上外購WEB—SERVER模塊來開發完成,更為方便的是,在設置各種系統參數和瀏覽現場實時數據時,只需要一個標準的瀏覽器軟體,如Microsoft 的IE即可。 5. 改進的網架結構 當變電綜合自動化系統中的通信可靠性要求進一步提高時,可採用圖4所示的網架結構。即對通信管理單元和通道實行主備切換的模式,但這種模式對通信管理單元和通信切換器的要求較高。在這種模式下,當通信管理單元損壞或通道故障時均得到切換,因此這種模式更可靠、更安全。 6.結論 本文所述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通信系統採用代表國際技術發展潮流,先進的、標準的和成熟的通信網路技術。採用雙網網路,雙機熱備用,光纖雙環冗餘自愈系統,採用國際標准通信規約協議,充分考慮網路的開放性、可擴充性及工程化的相關問題。本通信系統具有速度快,可靠性高,可擴展性強等特點,已經成功的應用於多家變電站。
5. 微反應實驗裝置是由哪幾部分組成
1)輸送泵,多選柱塞泵,又名平流泵,計量泵等等;
2)微混合器模塊,微反應器模塊,管式反應器模塊,根據不同反應條件,選擇合適的通道結構形式和模塊;
3)出料。
同把大象放冰箱的步驟一樣。
6.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都學些什麼課程
主要課程:電路、電機學、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微機原理及應用、發電廠電氣部分、電內力容系統穩態分析、電力系統暫態分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電力系統自動化。
主要實踐環節:金工實習、機械制圖、電子技術綜合實驗、電力系統潮流離線計算、專業綜合實驗(動模實驗)、計算機應用及上機實踐、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發電廠、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等方面的設計和運行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畢業後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特點:
1、學科性:方向正對國家定位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學科。
2、專業面寬:專業既涉及電力系統高壓技術,網路分析,設備運行與選擇,又涉及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自動化裝置、通訊、綜合自動化等弱電自動控制的內容,做到強電與弱電相結合,設計與施工相結合控制運行與管理相結合。強調技術基礎,注意能力培養。
3、適應性、兼容性強。在確保基礎扎實的前提下,可根據市場經濟的需要在熱能動力、通訊、用電管理和遠動化等方面調整和拓寬其專業方向,以適應社會對專業人材的需求變化。
7. 求證是一種自動化過程嗎
求證是一種自動化過程
自動化專業是以數學與自動控制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以電子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感測器與檢測技術等為主要技術手段,利用各種自動化裝置分析與設計各類控制系統,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的一門專業。
專業有四個發展方向,第一個是過程式控制制方向,第二個是嵌入式系統方向,第三個是運動控制、機器人方向,第四個是人工智慧方向。本專業講求計算機硬體與軟體結合、機械與電子結合、元件與系統結合、運行與製造結合,集控制科學、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機械工程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專業。
它具有"控(制)管(理)結合,強(電)弱(電)並重,軟(件)硬(件)兼施"鮮明的特點,是理、工、文、管多學科交叉的寬口徑工科專業。
(7)過程綜合自動化實驗裝置百度百科擴展閱讀:
自動化專業的實踐環節與實驗:
實踐環節:金工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訓練、電子工藝實習、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專業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等,一般安排在夏季學期。
專業實驗:自動控制理論實驗、電力電子技術實驗、運動控制實驗、過程式控制制實驗、自動檢測與儀表實驗、計算機控制實驗、控制系統模擬實驗、網路及多媒體實驗等。
8. 專業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控制)。到底出來是做什麼的
出來以後應用的方面很廣,基本上都是去工廠(如果你跨專業就業那就例外),一般都是工程師。在工廠負責智能儀表的控制和一些生產過程中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