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裝置藝術的產生原因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裝置藝術是當代中國現代前衛藝術中重要的藝術樣式。裝置藝術的美學特徵正是以對傳統藝術的反詰與超越為其特徵。主要表現為:超越藝術與客體世界;藝術與觀眾二元對立的彌和性;藝術家的設計、作品的自足、觀眾的參與三位一體的藝術活動性;意義闡釋上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義性;社會參與、反思與批判性等。裝置藝術因多採取生活用品和工業品等而與大眾生活意象相聯系;以其對大眾生活意象的反詰與超越而獲得了大眾化和貴族化的雙重品格。但裝置藝術也有著非藝術化、生活化、品味低俗的負面可能。杜絕膚淺,走向深沉與文化性,是作為觀念化藝術的中國當代裝置藝術的應有取向。
發展到2013年中國國內的裝置藝術已經有了突破性的發展,較國內有了不同形式的延伸和發揚,換句話說了有中國特有的風格出現, 以鐵藝零部件為素材去表現,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感受,目前以北方權立坤先生,南方周峰老師為代表,呈現出了不少的佳作,如變形金剛系列、魔獸人物系列、抽象系列等。
2. 第八課營造美好宜人的空間--環境設計藝術教案
本課是《設計》模塊中的最後一課,在此之前,學生們對設計的一些知識已經有所了解,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本課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也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和動手能力訓練的關鍵。所以我想通過更多的活動來引發學生對未來生存環境的思考,從而達到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及拓展知識的教學目的。由此我想把本框題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論,通過鑒賞優秀作品、校園環境及居住區的室內外設計了解環境藝術設計知識;另一部分是以實踐操作為主,討論品評身邊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習簡單的繪制並給同學們留一個較為長期的作業以「我們期待的環境」為題,做一個立體的環境設計模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參與綜合性設計項目的活動。對學生的作品我抱有肯定的態度(多元化評價方式),抽出一定的時間(或拿出一節課的時間)搞一個學生作品展,學生用口頭和書面的形式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設計作品。掌握一些設計和品評方法,在生活中逐漸完成環境知識的建構。
二、教材的性質和特點:
通觀本課教學內容,可發現有如下兩個特點:
1、容量大,知識結構清晰:
本節課容量較大,主要體現在環境的構成包括了建築外部環境景觀、建築物和建築內部空間(即室內)三大部分。(就建築物民居而言,不同的地域呈現多樣的居住造型。)
圍繞「環境藝術設計」,分成兩大部分:一是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范圍、內容和特點,;二是設計方法的操作和實踐,以居室空間為例,引導學生初步理解空間設計的步驟和程序。脈絡非常清晰。
2、本課內容在整個《設計》模塊的教材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可以說是對《設計》模塊的一個的總結,是學生創造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展示中提高學生自信,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初步了解環境藝術設計中有關建築、景觀和室內設計的概念、主要內容和三維空間設計的特點。
能力目標:從環境設計的物質因素到精神需求的探究學習中,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原則及基本要素有一個整體的概念,並能通過研究分析較好地把握環境藝術設計諸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及心理需求。學會收集、處理資料信息,並運用一定的表現方法表達對身邊環境結構的批判和對環境設計的構想。
情感目標:在實踐中提高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認識,形成關注生活環境、改造現有生活環境、創造理想生活環境的意識。
四、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准,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理解環境藝術設計的內容、主要特點和基本的設計手法。從感性上認識三維空間設計的特點和形式。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和掌握優秀的環境藝術設計要素。
教學難點:從平面向空間的思維轉化,從而樹立空間尺度關系的概念。其中「跟我做」中一點透視作圖方法是理解和聯系的主要難點。
難點的依據:空間的思維轉化專業性較強,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教法:
3. 學習vr環境藝術創意設計師有哪些就業方向
未來可以從事模型設計崗位,燈光設計師崗位,渲染設計師,以及從事VR家裝工裝設計、VR多平台互動展示設計等崗位。
4. 世界裝置藝術國外裝置藝術作品欣賞
以「宇宙宣言」及空間藝術及繁復、精巧的裝置藝術作品而聞名於世的他,經常在全世界舉辦展覽。戴帆以藝術不斷地觸及我們文化的邊界,正是這些邊界和界限,標示出一種文化的性質。
5. 創設幼兒園空間環境時怎樣設計和運用色彩
幼兒園環境承擔著形象定位、凸顯園所文化的重任。在幼兒園環境設計中色彩不可缺少,因為在環境中色彩的合理運用、科學搭配,能夠使其發揮藝術的美育功能,並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氛圍的作用。下面,北京中奧恆業幼兒園設計師就結合多年的經驗談一談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色彩搭配的策略:
一、根據主題中的某一個關健詞來確定顏色
環境中主題確定後,並不是所有主題的顏色就能意會的,需要我們考察資料進行確定。根據主題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環境,這樣能夠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發揮環境的教育功能。例如:「民俗」主題首先要凸顯一個「俗」字,還要能體現民間文化。
二、根據年齡特點來確定主題的顏色
幼兒園要了解每個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需要溫馨、靜謐的環境;中班需要愉悅、歡快的環境;大班需要抽象的文字元號為支架的人文環境。
三、根據主題顏色確定其他顏色
在我們開展主題活動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以季節、昆蟲、植物為主題的主題活動,在深挖主題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關注此類主題所蘊含的顏色,如:一提到秋天我們就會想起橙色、黃色,即同種色配合。黃色系列中有中黃、檸檬黃、偏黃色的橙色、偏紅色的橙色等等。根據這些我們來確定此次主題所需要的顏色,秋天的季節特徵就非常明顯了。
四、根據材料來確定顏色
現在幼兒園環境創設已不再是用簡單的紙、膠水、剪刀、刻刀等工具進行環境布置,而是一種多元材料合理配置完成的環境創設。在我們提倡注重優美、環保、低碳環境的同時,也對色彩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如在草帽是黃色(檸檬黃加白),和草帽搭配的顏色就是黃色的同種色,黃色同種色的材料有麻繩、鋸末等,這樣環境創設中材料的多元化與色彩的搭配有效組合,達到了我們的教育目的。
6. 幼兒園環境應該具有的藝術個性
幼兒園活動室環境藝術設計的功能就是創造一種有利於幼兒共同學習、游戲、生活,健康成長的環境。應有益兒童身心發展的幼兒園整合有利因素,發揮出最大效能。 1主題化 建築空間總是給人以冷冰、封閉的感覺,幼兒處於心智和體能的發育階段,客觀因素的不良感受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一定阻礙作用,通過主題化的室內裝飾手 段,可以利用熟悉的人物、場景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給予強烈的安全感,勾起豐富的想像力。通過具體的構成形象、空間層次、主題思想來創造一個適於幼兒學習成 長的空間環境。幼兒園活動室內設計的主題及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的。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都能成為表現的主題,從幼兒的視角出發,選擇他們喜愛的人或物 亦或是故事,不要簡單地從形式、符號來理解,還應從體現文化內涵的角度去思考,恰如其分地進行主題化的表達,營造生動的室內環境氣氛,讓兒童感受到一份濃 濃的自然情趣,寓教於樂。 3.2多元化 人們總認為幼兒園的環境里應該有五彩繽紛的顏色,活潑可愛的圖畫;卡通動物造型的幼兒園大門;陽光下色彩斑斕的滑梯、木馬;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游戲 區、沙池。然而,幼兒喜歡的幼兒園空間遠不止這些,人們總是低估了幼兒的審美,片面地理解了幼兒的喜好。幼兒園活動室環境應該是有大氣的空氣維度,有大面 積的落地窗戶,有明快的色彩組合,有簡單的空間布局。多元化的原則體現在活動室內設計的各個方面:空間表現形式多元化、主題選擇多元化、幼兒參與方式多元 化、環境創設途徑多元化等。 3.3科技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影響著環境藝術設計的效果。新科技的應用,拓寬了室內裝飾設計的手段,也加深了室內設計的藝術淵源。採光、通風技術、自動化控溫 系統等科技手段的運用能使幼兒園室內空間獲得良好的大氣維度,創造舒適的教學環境。紅外線報警系統、自動控制、自動化設備,能為幼兒提供一個盡量安全、舒 適和自然的室內環境。多媒體、網路技術、介質成像等新型科技產品通過多樣的方式能為幼兒的教學提高效率,提升質量。但是科技產品的應用要適中、恰當,避免 過量使用,以免起到反作用。 3.4生態化 幼兒對大自然的嚮往是與生俱來的,但在現代社會中,電視、網路、手機等電子設備卻占據了幼兒的大多數時間,它們搶奪了大自然對幼兒的吸引力。在幼兒 園活動室環境藝術設計中,應注入自然的元素特點,使人與自然親密接觸、和諧對話,讓幼兒彷彿置身輕松自然的生活環境中,回歸他們本真的狀態。生態化原則更 是要求在進行幼兒園環境藝術設計時要選擇綠色環保材料,進行綠色施工,最大程度減少裝修對幼兒身體造成的傷害。在進行活動室內的牆面環境創設時,採用幼兒 的美工作品作為裝飾材料,既強調幼兒的參與性,又減少了材料的浪費。總之,幼兒園在今日已經成為一個幼兒活動越來越重要的場所,幼兒園活動室的環境與幼兒 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環境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幼兒園活動室內設計 應充分考慮幼兒的特徵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運用多元的構成要素創造生動、積極、多變的幼兒園活動室內環境。
7. 怎樣創設出兒童需要的環境空間
一、兒童性原則
自我反思,在眾多原則中兒童性原則是我為數不多的把握較好的原則。
幼兒園環境的教育性不僅蘊含在環境之中,而且蘊含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過去的環境創設使幼兒的思維和行為依附於教師的思維和行為。而今,牆面環境無論從內容來源、主題的產生等多方面都生動、直觀、真實的再現了師幼之間近距離的對話;幼兒與教師之間親密的關系;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情感氛圍。幼兒園環境創設是教師與幼兒合作,幼兒能以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將向幼兒傳遞一個對其終身成長都極為重要的信息:「我們能影響自己的生活。我們的力量能使環境發生改變。」因此,在實踐工作中,我們在牆面環境創設方面重視師生共同參與,堅持師生共同討論主題,共同設置布局,真正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和參與意識。
我們都知道,師生共同參與的環境是走進孩子心理的環境,但是小班幼兒園如何能對牆式產生共鳴呢?他們的能力能達到重視並參與環境布置嗎?顯然是達不到的,那麼班級老師可以給孩子准備什麼樣的牆式,更適合小班孩子的發展呢?就我馬上要擔任小班老師而言,看了劉老師的PPT中,主題牆(二)之特殊的號碼,從號碼的連線上我產生一個想法:用類似的方式做小貓釣魚的連線,起初,由老師設計什麼樣的小貓釣什麼樣的魚,孩子在牆面上玩連線游戲,牆式活了起來,孩子也對新的環境有了新的刺激,一定會有能乾的孩子被一下子吸引過來,慢慢的去影響其他孩子的參與興趣,久之,老師可以把裡面貓和魚換掉,但那時孩子已經有一定的經驗了,可以請孩子參與設計,並適當的進行製作,這樣牆式更發揮了孩子的主體性和參與度了。
二、適宜性原則
多年來園領導也比較重視各年齡段班級的牆式布置,對各年齡段主題牆的適宜性也有考察,基本上老師們都是從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來創設環境的。例如我以上舉例就是適合小班孩子的牆式布置,既有利於幼兒的知識能力水平發展,也適合孩子的身心需要當我上學期帶大班孩子的時候,牆式上我就不光只是簡單的考慮美觀,更有孩子自己設計與創作的領域,更適合大班孩子做班級「小主人」的心理需要,有時候甚至從背景開始放手,大膽的讓大班孩子互相討論,取長補短來完成班級牆式,大班老師都知道,孩子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老師在幕後做推波助瀾的工作就可,雖然最後呈現的牆式還是那麼稚嫩,但大班孩子樂在其中。
每一個年齡段,每一個主題活動的前後我們都會千方百計的設計對兒童發展有促進作用的牆式,但這一點還是我做的比較薄弱的地方。如何讓牆式與孩子充分的互動起來,總在方方面面不夠完美,有時候牆式過於階段性,被一個主題死死框住缺少發展性目標;有時候由於自己本身的藝術能力有限,創設的各類環境布置不夠美觀,或者虎頭蛇尾,或者無法給孩子更多更美好的東西,在藝術感上缺乏一點靈氣;有時候牆式實用性欠缺,只是一味的滿足了主題的需要而把牆式張貼的滿滿的;有時候顧了孩子的需要而過多的失去了牆式的教育意義;有時候因為繁瑣的事情太多而失去了靜下心來和孩子一起欣賞牆式的一點耐心,而使牆式脫離了孩子的實際生活……或多或少總有欠缺,人無完人,希望新學期的來臨能給我多一點希望與靈感,在環境創設中能針對自己薄弱的一些方面多思考多學習,借鑒優秀老師們的經驗,把班級環境做得更適合孩子,更美更棒更具有發展意義!
8. 簡答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特徵
室內環境設計的文化特徵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時代性特徵、實用性特徵、歷史性特徵、民族性特徵、裝飾性特徵
一、時代性特徵
古代的室內環境設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社會的變化和各個民族的差異具有時代的烙印,現代室內環境設計的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與設計的基礎上,追求時尚潮流,具有創意性和時尚感。在室內環境設計的發展中,「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居住空間設計主要以節約化、生態化、人性化及無害化等方面為原則」。
二、實用性特徵
室內環境設計「把滿足人們在室內進行生產、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置於首位,所以在室內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內環境合理化、舒適化、科學化;要考慮人們的活動規律,處理好空間關系,空間尺寸,空間比例;合理配置陳設與傢具;妥善解決室內通風,採光與照明,注意室內色調的總體效果。」
三、歷史性特徵
室內環境設計歷史悠久,是每個歷史時期哲學、宗教、文化等意識形態糅合的產物。中國傳統的室內環境,明代以前的有關記載較少。古人從穴居野處到築巢為屋,開始建築自己的家園,從洞穴、土牆、石屋、木材房屋到今天的磚瓦、鋼混等結合綜合材料建造的高樓大廈,人們有意無意在按照「美的規律」和藝術的手法來創造自己的生活。古代的建築和室內環境等設計經驗為我們今天的設計提供了借鑒。
四、民族性特徵
中國古代居室在建造和使用時採取兩種原則,一般把正房作為公共活動空間,用來祭神祖、接待親朋;二是以睡處為家庭中最為內聚的地方,「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居室的這兩個設計原則,在某種意義上,雖然是一種民族觀念,但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它維護家庭繁衍和家族的社會利益。
五、裝飾性特徵
中國傳統的室內裝飾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流派。在裝飾的形式種類繁多,紋飾華美、色彩豐富,表現的寓意深刻,手工等技藝十分精湛。對於人類來說,生存是最重要的權利,不能平安的生存就談不上任何社會生產活動。「面對大自然,人在不可低御的危險和災難面前,往往祈求神靈的保佑,以蝙蝠、聚寶盆、龍、鳳、麒麟等寄託美好的心願。」這些隱含一定喻意、表達人們美好願望的圖案巧妙運用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既裝飾了環境,又美化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