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圖甲是植物水培法實驗裝置示意圖,圖乙是根據「在適宜溫度下,探究完全培養液中氧濃度與根對K+吸收速率之
(1)原生質層包括液泡膜、細胞膜以及液泡膜和細胞膜之間的細胞質,所以具備明顯的原生質層的條件是具有明顯的大液泡,據圖分析,根的根冠和根毛具有明顯的大液泡;一個完整的植物細胞中不屬於原生質層的結構有細胞壁和細胞核.
(2)根部吸收礦質元素是一個主動運輸的過程,需要ATP提供能量,所以要向培養液中通入空氣,以促進根的有氧呼吸,為礦質元素的吸收提供更多的能量.
(3)由實驗結果可知,培養液中氧氣含量在一定范圍內,氧氣含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強,K+吸收速率越快,說明K+的吸收方式要消耗能量,屬主動運輸;K+的吸收不僅消耗能量而且需要載體,d點以後,增加溶液中氧氣含量,受載體數量的制約K+吸收速率不再加大.
(4)若利用紫色洋蔥表皮做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細胞內的白色部分應是外界溶液進入的結果,在質壁分離過程中細胞液濃度是在逐漸增加,吸水能力應是增強的,分離後的細胞在復原時應屬於對照組.
故答案為:
(1)根冠和根毛細胞壁和細胞核
(2)促進根部有氧呼吸,加快無機鹽離子吸收
(3)細胞膜上K+載體數量有限
(4)外界溶液增強對照組
Ⅱ 避光水培大蒜第二天是什麼顏色是什麼形態
正常的,就是普通大蒜第二天是什麼樣子它幾乎是,在沒有陽光照射情況下幾乎沒有生長狀態,要是已經變化的種子就不是這個狀態就是正常生長狀態顏色也是能明白嗎。
Ⅲ 實驗報告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怎麼配摩爾濃度的溶液
實驗報告
:
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班級
姓名
小組
年
月
日
一、目的要求:
1
、進一步學會探究性實驗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2
、學會用探究的實驗方法來研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3
、
理解適宜濃度的生長素可以促進生根,
體會科學理論在應用到生產實踐的過程中,
往往也有許多要
探索的問題。
二、實驗原理:
適宜的濃度的
NAA
溶液促進迎春條插條生根,濃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插條生根。
三、實驗材料:
綠化樹種或花卉(如:月季、楊、加拿大楊等)生長旺盛的一年生枝條,常用的生
長素類似物:
α
—萘乙酸(
NAA
)
、
2
,
4-D
、
IP
A
、
IBA
和生根粉等。
四、實驗用具:
蒸餾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試劑瓶、燒杯、玻璃棒、礦泉水瓶。
五、方法步驟:
1
、設置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梯度:用容量瓶將生長素類似物母液分別配成濃度為
0.2
、
0.4
、
0.6
、
0.8
、
1
、
2
、
3
、
4
、
5mg/ml
的溶液,分別放入礦泉水瓶中,深約
3cm
。再取一礦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
作為對照,及時貼上相應標簽。
2
、
製作插條:
將准備好的枝條剪成長約
5~7cm
的插條,
插條的形態學上端為平面,
下端要削成斜面,
這樣在扦插後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
促進成活;
每一枝條留
3~4
個芽,
所選枝條的條件應盡量相同。
3
、
分組處理:
將製作好的插條,
分成
10
組
(每組不少於
3
個枝條)
,
分別將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
濃度為
0.2
、
0.4
、
0.6
、
0.8
、
1
、
2
、
3
、
4
、
5mg/ml
溶液的礦泉水瓶中,處理幾小時至一天。
4
、進行實驗:設置
10
個相同的水培裝置,加入等量的完全營養液,在相同的外界條件下,分別培養
經不同濃度生長素類似物及清水處理過的插條,注意保持溫度為
25-30
0
C
。
5
、定期觀察每組實驗材料的生根狀況,並記錄結果。
六、實驗結論
:
經過
5
天觀察,
用濃度為
mg/ml
和
mg/ml
處理過的插條生根最早,
生根數最多,
所以對
於月季(或楊等)植物來說,促進插條生根的這種生長素類似物
NAA
(或
2
、
4-D
等)的最適濃度是
mg/ml
(註:在環境、材料等實驗條件不同的情況下,取得的數據會有所不同,可按實際所得
的實驗數據作結論)
Ⅳ 如圖是水培法成分鑒定實驗裝置.若用此裝置觀察鎂對植物的作用,一段時間後,發現A瓶中植株正常生長且葉
(1)此題主復要是探究鎂對植物生活制的作用,因而在設置對照實驗時,變數應該只有鎂,其他條件都相同.
(2)鎂是構成植物體內葉綠素的主要成分之一,與植物的光合作用有關.鎂元素在植物體內是一種移動性較好的元素,可在植物體中重復利用,如果缺鎂,老葉中的鎂會轉移到新葉中,用於葉綠素的合成,所以缺鎂的植物老葉首先變黃.
(3)根的生命活動需要氧氣,往C管中通空氣,是為了供給根足夠的氧氣,保證根的呼吸作用.
(4)植物體能夠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貯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氣.其化學公式是:因為6CO2+12H2O→C6H12O6+6H2O+6O2(條件是光和葉綠體).
故答案為:(1)A瓶中為全營養液,B瓶中為缺鎂培養液;(2)老葉;鎂在植物體內形成不穩定化合物,可再度分解利用;(3)保證根的有氧呼吸,為其生命活動提供能量;(4)有可能產生O2;因為6CO2+12H2O→C6H12O6+6H2O+6O2(條件是光和葉綠體).
Ⅳ 甲圖是植物水培法實驗裝置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1)向培養液通入空氣的目的是______.(2)如果培養
(1)根部吸收抄礦質元素是一個主動運輸的過程,需要ATP提供能量,所以要向培養液中通入空氣,以促進根的有氧呼吸,為礦質元素的吸收提供更多的能量.
(2)Mg2+是合成葉綠素的必需元素,培養液中缺少鎂離子時,幼苗不能合成葉綠素而失綠.
(3)培養液濃度過高,小麥根不能吸水,反而失水導致幼苗萎蔫,可通過補水補救.
(4)由實驗結果可知,培養液中氧氣含量在一定范圍內,氧氣含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強,K+吸收速率越快,說明K+的吸收方式要消耗能量,屬主動運輸. bc段氧氣含量對K+吸收速率變化影響最大.K+的吸收不僅消耗能量而且需要載體,當鉀離子載體數量達到飽和時,增加溶液中氧氣含量,K+吸收速率不再加大.
故答案為:
(1)促進根部有氧呼吸,加快礦質離子吸收
(2)綠鎂是葉綠素的組分
(3)萎蔫(燒苗、失水)及時補水
(4)主動運輸bc細胞膜上鉀離子載體數量有限
Ⅵ 圖中是植物水培法實驗裝置示意圖,下面的表格中描述了根不同部位細胞的形態.請回答下列問題: 根
(1)原生抄質層是指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和介於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由表格細胞形態內容可知根冠和根毛區有大液泡,據概念不屬於原生質層的是細胞壁和細胞核;
(2)①做實驗要設置對照試驗,使實驗結果可靠,更加嚴謹;
②本實驗可以通過相同的時間後,觀察紅色和綠色熒光物質在細胞膜上分布的情況判斷實驗結果,還可以通過紅色和綠色在細胞膜上均勻分布是需要時間的長短;
③該實驗可能得出的結論是一定范圍內隨溫度的升高,細胞膜的流動性加快加強
(3)細胞內的白色部分應是外界溶液進入的結果,在質壁分離過程中細胞液濃度是在逐漸增加,吸水能力應是增強的,分離後的細胞在復原時應屬於對照組.
故答案為:
(1)根冠和根毛;細胞壁和細胞核
(2)①對照實驗 ②紅色和綠色在細胞膜上均勻分布是需要時間的長短
(3)一定范圍內隨溫度的升高,細胞膜的流動性加快加強
(4)外界溶液 加強 對照組
Ⅶ 分類很簡單為題目的小學科學實驗報告
這是1-6年級的科學知識點
一、太陽系
1、 太陽是一個能自己發光發熱的巨大球體,給我們帶來光明和溫暖。
2、 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0C,內部溫度高達1500萬0C到2000萬0C;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約1.5億千米。
3、 太陽帶著整個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轉動。太陽誕生於約50億年前,它的壽命約為100億年。
4、 太陽高度:是指人看太陽的視線與人的水平視線之間的夾角。
5、 太陽的八大行星是:金星、水星、木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木星的衛星最多。最讓地球人著迷的是火星,它的環境最接近地球環境。
6、 地球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地球公轉導致地球上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變化。
7、 地球在不停地自轉,自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天,約24小時。自轉時,對著太陽的一面會被太陽照亮,就是白天,稱為晝;背著太陽的一面就外於黑夜,稱為夜。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現象就會不停地交替出現。
8、 地球從外到里依次是:地殼、地幔、地核。地殼是地球表面的一層薄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幔平均厚度約2900千米,大多數地震是由地幔活動造成的;地核半徑約3470千米,溫度約30000C到50000C。
9、 地球表面大約71%的面積被海水覆蓋,其餘的是陸地。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10、 月球表面是凸凹不平的,有環形山、高地和月海。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聽不到說話的聲音。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約38萬千米;月球本身不會發光,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月球白天溫度最高可達1200C,晚間最低可降到零下1800C以下;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個月球才有一個地球大,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11、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不停地自轉,並繞地球公轉。公轉方向自西向東,公轉周期是農歷的一個月。
12、 月亮圓缺不同的樣子叫做月相。月相是由於月球圍繞地球公轉形成的,月相的變化周期是農歷的一個月。
13、 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儀器,相當於現在的表;圭表是古代測定季節和年的儀器,相當於現在的日歷。
14、 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1年走過的距離。1光年大約是9.5萬億千米。
二、地球知識
1、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2、 地球的「臉」是指地球的外貌,簡稱「地貌」。有雅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3、 魏格納猜想遠古時代大陸可能是連接在一起的。「大陸漂移學說」的應用,對勘探礦物、預報自然災害作用很大。
4、 南極點附近的全年,只有「一天一夜」。「白天」就是整個夏季,溫暖、明亮;「夜晚」就是整個冬季,寒冷、黑暗。
5、 南極是一個大陸:南極洲;北極是一個大洋:北冰洋。
6、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者。
7、 土壤裡面有沙、黏土、水、空氣,還有小動物和植物。
8、 人們根據土壤含沙和黏土量的多少,把土壤分為三類: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質土;含沙多的土壤叫沙質土;沙和黏土的含量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9、 蚯蚓又叫天然犁,喜歡松軟潮濕的土層。它可以改良土壤,2000年悉尼奧運會奧運村就是用160萬條蚯蚓處理生活垃圾的。
10、 物質在使用過程和廢物再利用過程中的變化,有的是形態上的變化,有的是生成了新的物質。
11、 垃圾處理的方法主要有:露天堆放、衛生填埋、焚燒、堆肥、分類回收、重復使用等。其中,源頭減量、分類回收、綜合處理是最好的垃圾處理方式。
12、 常見的無土栽培方式有水培、木屑培和沙石培。
13、 礦產資源是地殼在長期發展與演變過程中的產物,一般分為: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等。
14、 古代植物被埋在地下後,經過長期的變化,會形成一種能源礦產――煤。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煤占的比重過大,達70%左右。
15、 能源礦產包括煤、石油、天然氣等8種。
16、 岩石的硬度分10個等級。鑽石最硬,硬度為10,而雲母最軟,硬度為1。
17、 溫度、水大氣等因素會引起風化作用。
18、 環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地震活動最頻繁。
19、 我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了測量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
20、 綠色社區:是指具備了符合環保要求的設施、建立了較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和公眾參與機制的文明社區。
21、 綠色社區建設包括:綠色建築、社區綠化、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節水設施、節能設施、新能源設施,完善的管理體制、居民良好生活習慣等。
22、 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南京、武漢、重慶。而在我國,真正最熱是新疆的吐魯番;最冷的是最北端的漠河。
三、電和磁
1、 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南極(S極)和北極(N極)。
2、 磁鐵能指南北;磁鐵能吸鐵製品;磁鐵兩極磁力強,中間磁力弱;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3、 線圈通電後像磁鐵一樣有了磁性。在線圈中間加根鐵芯,線圈的磁性就會更強。
4、 中間插有鐵芯的線圈叫做電磁鐵。電磁鐵通電時產生磁性,斷電時磁性消失,而且磁性大小和磁極都可以控制。
5、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司南是指南針的祖先。
6、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磁體。
7、 我國是第三個掌握磁懸浮列車技術的國家。
8、 當小電珠、電線和電池連成一圈時,就組成了電路,電就可以在電路里流動了。
9、 我們要注意節約用電和安全用電。
10、 像銅、鋁、鐵等容易導電物體叫導體。像橡膠、塑料、陶瓷等極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導體和絕緣體的界限不是絕對的。
11、 電動玩具里的小燈泡、小嗽叭可以把電能轉化成光、聲音。
12、 電流是有方向的。利用二極體可以讓電路只通過一個方向的電流。
13、常見的發電方式: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
四、聲、光、熱
1、 正確安全使用酒精燈:①點燃酒精燈時,不得傾斜燈體引火,要用火柴從側面點燃;②酒精燈火焰分三層,外焰溫度最高,物體應放在外焰上加熱;③熄滅時,不能用口吹,應該用燈帽蓋滅。蓋滅後,再提起燈帽重新蓋上,防止下次使用時無法打開。
2、 酒精燈火焰分三層:外焰、內焰、焰心。外焰燃燒最充分,溫度最高。
3、 燃燒的條件:可燃物、氧氣、一定的溫度。
4、 紙杯可以燒水。
5、 物體一般都有遇熱膨脹、遇冷收縮(熱脹冷縮)的性質。但水在4 0C時體積最小,高於或低於4 0C它的體積都會膨脹。
6、 熱總是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
7、 1千卡=4.2千焦。
8、 熱傳遞的方式有三種:傳導、輻射、對流。
9、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氣體、液體、固體的振動都會產生聲音。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當中傳播。
10、 常見的管弦樂器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
11、 樂音有三要素:響度、音高、音色。
12、 弦樂器共鳴箱的作用:使聲音變大。
13、 控制雜訊的方法有三種:在聲源處控制、在傳聲途徑上控制、在聲音接收處控制。
14、 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15、 光照射到一些物體的表面上,光的路線會改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不同的物體反射光的能力不同。
16、 凸透鏡的作用有:聚光、放大、成像。
17、 陽光是由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它們是:紅、橙、黃、綠、藍、靛、紫。
18、 普通的白光(如太陽光)是由七種顏色組成的。不不同的物體會對不同的色光產生吸收和反射作用。比如,紅色的花朵只反射紅色的光,而其他光則被它吸收了。
15、紅、綠、藍是最基本的三種顏色,稱為光的三原色。各種顏色的光都是由這三種色光組成的,彩色電視機正是運用了這個原理。
五、機械和力
1、 在工作中為了省力或方便而使用的工具或裝置叫做機械。小到一根針,大到航空母艦都是機械。
2、 杠桿尺平衡的條件:(左邊)格數X鉤碼數=(右邊)格數X鉤碼數
3、 杠桿是發明最早,應用最廣的一種簡單機械。
4、 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 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是省力杠桿;
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 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是費力杠桿;
5、 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 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是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
6、 省力的杠桿費距離,費力的杠桿省距離。
7、 邊緣布滿小齒的輪子叫齒輪。
8、 繞了根繩子邊緣有槽的輪子,就是滑輪。
9、 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定滑輪能改變用力方向,不能省力。
10、 跟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動滑輪能省力,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11、 滑輪組既省力又方便。
12、 力是無處不在的。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吸引、排斥等都是力。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力不但有大小,還有方向。
13、 測力計:用來測量力的大小儀器。其上所標的「N」是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的符號。
14、 像木塊這樣,浸在水裡的物體,會受到水對它向上的托力,這種力叫浮力。浮在水面上和沉到水底的物體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15、 物體受到外力時,要發生形狀的變化,同時會產生一種抵抗形變的力,這種力叫做彈力。當外力消失後,它們還會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做彈性。
16、 在彈性限度內,物體的形狀變化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17、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受到的阻礙滑動的力,叫做摩擦力。物體凸凹不平的表面是產生摩擦力的原因。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它們之間的壓力有關。摩擦力對我們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害的一面。
18、 我們已知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風力、水力、浮力、反沖力、磁力等。
19、 擺往返一次為擺動一次。擺繩越長,擺動越慢。
20、 水鍾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工作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記錄漏水時間的(泄水型),一種是記錄注水時間的(受水型)。
21、 擺鍾利用擺能有規律地擺動的性質製成;水鍾利用同等條件下的水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製成;石英手錶利用處於電路中的石英晶體,能產生頻率穩定的振動製成;人們利用某些物體相對穩定的運動規律,發明了各種各樣的鍾表。
22、 動物和人體內都有生物鍾。人的生物鍾是多種多樣的,如人的體溫、血壓、脈搏、情緒、體力、智力等,都有周期變化。生物鍾對人體的健康影響非常大。
六、空氣和水
1、 空氣是一種混合物。主要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多種氣體混合而成。按體積計算,乾燥的空氣中氮氣約佔78%,氧氣約佔21%,其他氣體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氣等約佔1%。
2、 氧氣能支持燃燒,能溶於水。(微溶於水)
3、 二氧化碳在空氣中含量極少。它比空氣重,不支持燃燒,極易溶於水。在加壓降溫的情況下,它能形成雪狀的固體,叫乾冰。乾冰可以冷藏物品,進行人工降雨,用來在舞台上模擬雲霧。
4、 空氣的溫度叫氣溫。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用符號「0C」表示。
5、 用溫度計測量氣溫:①將溫度計掛在室外通風、不被陽光直射的地方;②溫度計離地面約1.5米高;③讀數時,保持溫度計豎直,視線與氣溫計的液柱頂端相平。
6、 太陽的熱能使地球上的空氣流動而形成了風。風是由於地區溫度的差別引起的。
7、 風就是流動的空氣。風吹來的方向確定為風向。風的力量叫風力。風的速度越快,風力就大。人們一般把風力從小到大劃分為0級到12級,共13級。
8、 風向標是測量風的方向的;風力計是測量風的大小的。
9、 風對人們有益處,又有害處。
10、 龍卷風是一種風力極強而范圍不大的旋風。遠遠看去,它很像一個搖擺不定的大象鼻子。
11、 氣象指數,就是氣象條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12、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氣象」是指發生在大氣層中的風、雲、雨、雪、雷、霧、閃電等現象。「天氣」是指短時間內多種氣象的綜合狀況。
13、 江、河、湖、海等處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升入高空。水蒸氣遇冷會變成小水滴,如果高空的溫度低於0 0C,水蒸氣會變成小冰晶。無數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雲。霧和雲都是水蒸氣凝結成的。
14、 水受熱會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受冷會變成水。
15、 水有三種狀態:液態、固態和氣態。常見的固態水有冰、霜、雪等。氣態的水又叫水蒸氣,是我們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
16、 通常把水加熱到1000C,水就會急劇地變成水蒸氣,這時的溫度叫做水的沸點。
17、 通常水受冷溫度降到00C時會開始結冰,冰受熱溫度升到00C時會開始變成水。所以00C是水的冰點。
18、 雲塊占天空面積的多少叫「雲量」。
19、 「雨量」是在一定時段內降落到水平地面上的雨水深度,通常以毫米(mm)為單位。可用雨量器測定。
20、 像鹽這樣「消失」到水裡的現象就是溶解。攪拌、加熱等可以加速溶解。
21、 水靜置一段時間後,其中的一部分不溶解雜質會沉到底層,這就是沉澱。在水中加入明礬或其它混凝劑,可以加快雜質的沉澱。
22、 煮沸是常用的即簡便又可靠的消毒方法。
23、 凈化水的方法:沉澱、過濾、消毒。
七、人體衛生
1、 細胞是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細胞是有生命的。
2、 胎兒在子宮中慢慢長大,子宮里有一根臍帶,它把媽媽身體中的營養和氧氣送給裡面的小寶寶。
3、 通常將人的成長階段劃分為:嬰兒(0~3歲)、幼兒(3~6歲)、童年(6~12歲)、少年(12~15歲)、青年(15~28歲)、成年(28歲以上)。
4、 「五官兄弟」指:人的五種感覺器官,眼睛(看)、鼻子(聞)、耳朵(聽)、舌頭(嘗)、皮膚(觸覺)。
5、 神經系統包括:腦、脊髓、神經。
6、 人的消化系統包括:口腔、食管、胃、肝臟、小腸、大腸、肛門。
7、 呼吸系統包括:鼻、咽、喉、氣管、左右支氣管、肺。
8、 呼吸時,我們吸進了空氣中的氧氣,呼出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9、 人的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血液組成。
10、 常見的食品添加劑有:色素、香精、糖精、防腐劑、膨化劑等。超量使用人工合成添劑,可導致過敏、畸形、癌變。
11、 食物里所含有的人體必需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澱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
12、 澱粉遇碘變藍色。
13、 綠色食品是指:安全營養無公害的食品。
14、 塑料飲料瓶盛酒、醋、醬油,不妥。
15、 人們用放大鏡和顯微鏡來觀察肉眼無法看清楚的東西。
16、 我國青少年一般從10歲---12歲開始進入青春期。青春期的第一個生理變化是身高和體重的迅速增長;第二個生理變化是第二性徵的出現。
17、 遺傳和變異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徵之一。
18、 遺傳:子女總是與父母保持著某些相似的特徵,這種現象就是遺傳。
19、 變異:子女又會與父母存在著某些差異,有的甚至還十分明顯,這種現象就是變異。
19、「克隆」的意思就是:無性繁殖。生物體靠自身的一小部分擴大繁衍後代的現象,就是無性繁殖。克隆羊多利有3位媽媽。沒有遺傳,就沒有物種的延續;沒有變異世界就不會這樣豐富多彩。
八、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
1、 像螞蟻這樣,身體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頭部長著一對觸角,胸部長著三對足(有的還長有兩對翅膀)的動物,稱做昆蟲。
2、 蝴蝶一生:卵、幼蟲、蛹、成蟲,然後生卵。
3、 蝴蝶是由毛毛蟲變來的。它有一對復眼,由15000多隻小眼睛組成。
4、 魚的共同特徵是:身體表面有鱗,用鰓呼吸,靠鰭游動,用卵繁殖後代,終生生活在水中。
5、 水質、水溫、放養密度是影響金魚生活的重要因素。
6、 身體表面有毛、胎生、靠吃媽媽的奶長大的動物都是哺乳動物。大多數哺乳動物是色盲。
7、 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跑得最快的動物非洲獵豹;最大的動物藍鯨。
8、 青蛙是兩棲類動物。兩棲類動物是環境好壞的一個標志,科學家稱它們為「指示生物」。
9、 距今大約2.3億年到6500萬年的時候,恐龍大量繁殖稱霸地球的長達1.65億年之久。
10、 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生物都和其他一定數量的生物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食物關系,人們把這種食物關系稱為食物鏈。
11、 陽光、水、氧氣、食物等構成了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
12、 動物冬眠是一種對付不利環境的保護性行為。引起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環境溫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
13、 動物過冬的方式有:冬眠、備糧、南飛、換毛等。
14、 英國的偉大科學家達爾文,他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進化論」的核心觀點:自然選擇、適者生存。
15、 種子發芽需要:空氣、溫度、水。
16、 陽光、水、空氣等是植物生長共同依賴的條件。
17、 一棵完整的植物一般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組成。根吸收水分和養分;莖傳輸水分和養分。
18、 壽命不超過不一年的植物,叫一年生植物。能捕食小昆蟲的植物,叫食蟲植物。
19、 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
20、 光合作用:在陽光的作用下,植物的綠葉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產生了氧氣。
陽光
水+二氧化碳 碳水化合物+氧氣
綠葉
21、 植物的莖、葉具有向光生長的特性(向光性);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向地性。
22、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生不息的動力。
23、 細菌是微生物中的一大類,有球形、桿形、螺旋形等多種形態。
24、 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放線菌、真菌等。
25、 微生物身體微小,結構簡單。
26、 病菌、細菌和真菌統稱為微生物。
27、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質轉化和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
九、科學探究方法
1、 猜想只是一種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實並不總是一樣。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確,必須設法驗證。
2、 分類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分類的標准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一樣。
3、 實地考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4、 對比實驗一般設定一個實驗變數,即:對比實驗只讓一個條件發生變化。
5、 搜集實事與證據的基本途徑有:查閱書籍、上網搜索、調查、訪問、觀察記錄、做實驗等。
6、 人們常用模型來解釋一切復雜的、看不見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現象。在表達與交流時,模型的成功運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辨論:就是針對某一問題,據理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分析辯駁其他人的觀點。辨論可以分為:主題型辯論、角色型辯論等。
8、 科學家的研究結論不一定總是正確,但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9、 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10、 小論文的寫作沒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應該按照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研究分析、得出結論的步驟進行。
11、 調查研究的步驟大致為:確定調查課題、選擇調查對象、擬定調查項目、調查人員分工、制定調查計劃、搜集和整理事實資料、寫出調查報告。
12、 完整的調查研究報告大致包括:班級、姓名、調查人員、調查內容、調查對象、調查目的、調查時間、調查地點、調查方法、調查過程、調查結果和建議。
13、 較完整的調查報告大致包括:調查時間、調查地點、調查人員及分工、調查目的、調查方法、調查過程、調查結
Ⅷ 水培花卉實驗報告綠羅
土培轉水培的基本步驟:
1、准備好曬過的水。
2、綠蘿脫盆,抖掉種植土,用水把根內繫上附帶的種植土沖洗干凈容。
3、把沖洗干凈的綠蘿放入水培容器的托里,然後放入水培容器。加曬過的水,就完成了。
4、注意:每一步都應該輕輕的操作,以免傷及根系,病菌趁虛而入,造成根系腐爛。前期換水頻率應該勤一些,等水培一段時間,長出新根,就可以添加營養液了,並注意換水時最好使用曬過的水。
結合以上步驟,加入觀察記錄,可做為實驗報告。
Ⅸ 如何製作一個裝置讓水培植物一個月不用加水
利用虹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