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代裝甲車已近接近老式坦克的重量,為什麼不能裝大口徑火炮
輪胎對地面的抓力遠低於履帶,大口徑火炮的反作用力不容易傳給地面,所以輪式裝甲車的大口徑火炮射擊會引起裝甲車移動與跳動,大大影響射擊准確性,也大大影響車輛輪胎的壽命。而且對裝甲車威脅最大的是飛機與直升機,武器還要兼有防空作用。所以現代輪式裝甲車雖然總重加大,仍然只適合安裝高平兩用小口徑速射機關炮或者無後坐力炮火箭炮等武器,而不宜安裝射速低的大口徑火炮。
『貳』 二戰有哪些戰斗機裝備有大口徑火炮或者反坦克炮我對這種奇怪的機器很感興趣。
蘇聯:
1943年夏季,蘇聯空軍少量伊爾-2換裝了37毫米NS-37炮,因為蘇聯認為德國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的頂部和後部裝甲比較薄弱,23毫米航炮已經足夠應付。之後45毫米,甚至57毫米口徑的航炮相繼開發出來。雅克-9K就有1門可以從槳轂中間發射的45毫米反坦克航炮。
圖-2的第二架原型機圖-2Sh裝備一門75毫米炮,第三架則裝備兩門ShVAk20毫米機炮,兩門37毫米NS-37機炮和兩門45毫米NS-45機炮。但這些飛機並未投產。
德國:
德國使用最廣泛的大口徑航炮是37毫米的BK-3.7,它是由陸軍的Flak-18型37毫米防空炮發展而來的。德國空軍二戰時期主要的反坦克攻擊機型號有兩種:首先是兩翼下各掛一門BK-3.7航炮(每門備彈6發)的Ju-87G。盡管飛機本身設計已顯落伍,性能並不出色,但BK-3.7航炮在戰斗中被證明是對付蘇聯坦克的有效武器;
另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攻擊機是Hs-129。由於使用兩台繳獲的法國Gnome-Rhone 14M4/5水冷發動機,Hs-129的動力明顯不足。Hs-129機身兩側安裝有MG-17和MG-151/20機炮各1門,真正用於反坦克的是機腹下吊掛的1門大口徑航炮——Mk-101/103或BK-3.7。為了對付裝甲日益加厚的蘇聯坦克,德國人實驗過在Hs-129上安裝威力驚人的75毫米口徑BK-7.5航炮。同樣也是75毫米口徑的KwK-39和PAK-40也曾被安裝在Ju-88P上,但它們的體積、重量和巨大的膛口焰是雙發Ju-88P所不能承受的。因此,在Ju-88P1後的型號上,航炮的選擇重新回到了BK-3.7或者由PAK-38發展而來的50毫米BK-5炮。
英國:
英國皇家空軍最終使用重型航炮——「莫林斯航炮」有一段曲折的發展歷史。
1942年英國陸軍要求發展一種使用6磅炮彈的反坦克炮自動裝彈機,莫林斯公司接手了該計劃。雖然該公司之前只生產自動機械,而從沒有生產過軍械,但他們只用了5個月就完成了。但這
時德軍虎式坦克的出現使得英國陸軍認為,6磅炮彈不足以擊穿其前裝甲,所以該計劃被取消。莫林斯公司轉而為海軍生產這種反坦克炮的航炮版,莫林斯航炮口徑達57毫米,炮長3.78米,使用有22發炮彈的旋轉彈倉。
英國皇家空軍在1943年訂購了36門莫林斯航炮,用於將蚊式戰斗轟炸機改裝成反坦克攻擊機。7月,總共有27架蚊式經過改裝並裝載了這種航炮,成為蚊式FB.MK XVIII型。但這種炮也被認為不能有效攻擊虎式坦克的裝甲。這些蚊式攻擊機被轉交給了海岸司令部,用於反艦及反潛任務。戰爭後期,美、英比較徹底的拋棄了反坦克用大口徑航炮,而轉向了空地無制導火箭的研究。
美國:
其中的典型A-38灰熊(Grizzly),一種外形緊湊簡潔的飛機,2台強勁的R-3350發動機為其提供動力。A-38在機鼻處安裝了威力強大的T-15E1 75毫米航炮(備彈20發)。但不幸的是,由於B-29轟炸機的地位更優先,因此佔用了幾乎所有生產出來的R-3350發動機,A-38項目因此下馬。
另外,還有號稱「北美空中炮艇」的B-25G米切爾中型轟炸機。B-25G裝備有1門75毫米M-4航炮,B-25H則換成T-13E1 75毫米炮。
M-4是一種輕巧緊湊的陸軍火炮,B-25的機鼻空間剛好能容納它。T-13E1則是在M-4基礎上專門為飛機設計的輕型化版本。這種火炮在對付小型艦船和地面目標時非常有效,但由於它只能手動裝填,且備彈量也很少,加之戰爭末期的太平洋上已經沒有多少目標好打,因此B-25G/H上的航炮經常被拆下來換成幾挺12.7毫米機槍。
義大利:
更加野心勃勃的計劃是出自義大利人之手,它的名字是Piaggo P.108A。這是一種類似B-17的四發大型現代化轟炸機,但由於義大利實力有限,Piaggo P.108A只建造了很少數量,裝備了義大利空軍僅有的1個戰略轟炸機中隊。
Piaggo P.108A在機鼻安裝了一門102毫米海軍炮,射角向下。加上反後座系統,全炮重不超過1500公斤,火炮備彈50發,彈葯總重1噸。除了局部的小缺陷外,Piaggo P.108A被認為是不錯的設計。其轟炸改型則稱為P.108B,它的性能難以評價,因為義大利的迅速投降令這個項目終結。
附帶:二戰後,美國研發的AC-130裝備的大口徑航炮可謂是「絕唱」。
AC130初期型號上使用從7.62毫米到20毫米的各種機槍機炮;並攜帶大威力的重磅炸彈,如用於鏟除大面積叢林的重型BLU-82炸彈。後期的H型安裝了1門105毫米榴彈炮(改進自陸軍的105毫米炮,加裝反後座裝置),這可能是航空史上口徑最大的航炮!
關於一、二戰時期的大口徑航炮,你可以參考下文: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7-19/1029307103.html
『叄』 新聞中提到過中國有一種用卡車搭載的自行火炮,求該炮資料.
卡車搭載的?是不是和法國愷撒類似?
如果是的話那應該是155毫米的SH-1型車載加榴炮和122毫米的SH-2型車載榴彈炮.
下面是相關資料:
核心提示:近年來,中國先後研製出2款國產新型車載自行火炮,分別為155毫米的SH-1型車載加榴炮和122毫米的SH-2型車載榴彈炮。這兩種中國輪式車載炮代表了中國最新的國防工業水平,具有不錯的性價比,已吸引多國軍方產生購買興趣。
按照傳統的火炮設計發展思路來看,以155mm加榴炮(榴彈炮)為代表的大口徑壓制火炮應當按照牽引和自行兩條主線的模式發展。牽引火炮結構簡單、重量輕、成本低廉適於大批量裝備,但是自動化程度較低而且完全沒有防護能力。自行火炮採用履帶式底盤(極少數為輪式底盤)和裝甲炮塔,火力強大、自動化程度高,具有良好的越野機動性能和防護性能,但是重量龐大、技術復雜、成本高昂,只有少數國傢具備設計生產和大批量裝備的能力。幾十年來,雖然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但是大口徑壓制火炮的這一基本格局從未被打破過,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大口徑自行火炮的發展浪潮中湧出另一朵浪花——155mm車載炮,這朵自行火炮中的奇葩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短時間風靡全球軍火市場,而中國也成為受其影響的主要國家之一。
德國Pzh2000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性能優越,但戰斗全重高達55噸,使它成為自行火炮中重量龐大、技術復雜、成本高昂的典型代表。
這些90年代以來出現的155mm車載炮幾乎全部用標准6X6輪式軍用卡車做底盤,搭載45或者52倍口徑155mm長身管牽引加榴炮再輔以自動供彈機構和數字化火控設備構成,因此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卡車炮」。由於火炮搖架以上的部分幾乎可以完全借用牽引火炮的設計,因而車載炮無論研製成本還是技術難度都遠較履帶式底盤的裝甲自行火炮低廉。但是,車載炮已經脫離了牽引火炮的概念,歸為自行火炮范疇。和同樣能夠自主運動的自走炮(帶APU系統的牽引火炮)相比,車載炮完全擺脫了牽引車的限制,能夠實現快速行軍戰斗轉換,地面機動性遠優於牽引火炮和自走炮。車載炮底盤的駕駛室因為經過改造已經具備一定的裝甲防護能力,因而炮手和駕駛員的安全性(大部分先進的車載炮駕駛室都擁有兩排座椅,可以搭載炮班全部人員)也較牽引火炮有明顯改觀。
法國「凱撒」52倍口徑155毫米車載自行火炮,該炮是上世紀90年代很有代表性的一款車載炮。
可以說,車載炮巧妙的結合了自行火炮「自己行動」和牽引火炮「簡單實用」的優點,在大口徑壓制火炮戰技性能和列裝成本的天平上取得了良好的平衡。正是得益於這個明顯的優勢,車載炮一經出現就受到廣大中小軍事國家的廣泛關注出口,現有型號的前景一路看好,由於研製門檻相對較低,向瑞典、波蘭等以前沒有大口徑自行火炮研製經驗的國家也紛紛開發自己的155/152mm車載炮,力圖博得國內外潛在用戶的青睞。短短十幾年來,輪式車載炮的發展一發不可收拾,大有和傳統履帶式自行火炮分庭抗禮的勢頭。
車載炮的出現,使自行火炮的研製門檻降低。圖為以色列研製的ATMOS2000型155毫米榴彈炮。
第一種國產車載加榴炮研製計劃始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2002年前已有至少一門樣炮問世。國產車載加榴炮的底盤採用WS2250型6×6特種專用卡車底盤,三軸均布設計,這種底盤採用176千瓦柴油機動力,相對於22噸的車重來說發動機功率較為強勁,底盤原有機動能力基本沒有降低,並且能夠用大中型運輸機進行空運。底盤前部駕駛室的結構沒有改變,雖然增加了一定的裝甲防護,但是只能乘坐三名乘員,半數炮班人員仍然需要乘坐彈葯運送車跟隨火炮機動。
這種車載加榴炮的火炮部分直接借用PLL01型45倍口徑155mm加榴炮,性能和原牽引火炮完全一致。火炮除發射國產155mm系列全膛彈葯外,還可以兼容北約制式155mm彈葯,發射國產遠程全膛底排榴彈的最大射程為39千米,火炮的射擊精度液與國產155mm牽引加榴炮相當。在炮尾氣動輸彈機的幫助下,最大射速可以達到4~6發/分。炮車攜彈量為20發,存儲在火炮前部的兩個盒型裝甲彈艙內。因為炮車只有一個尾部大型駐鋤,因此方向射界較小,僅為左右各20度。國產車載加榴炮的自動化程度較高,火炮回轉機構配備了電液自動瞄準機,能夠控制火炮自動或半自動指向目標。駐鋤和火炮行軍固定器液都在電液驅動下實現了自動收放。火炮的行軍戰斗轉換和戰斗行軍轉換都可以在1分鍾內完成。考慮到火炮的實驗目的和節約成本,這門車載炮並未配備自主導航/定位系統和火控系統。
中國PLL01型45倍口徑155mm加榴炮,中國第1代車載炮火炮部分直接借用了該炮。
配備有輔助動力的中國PLL01型45倍口徑155mm加榴炮,這使該炮可以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轉移,只是速度較慢。
這種車載炮由於火炮性能已經落後(採用45倍口徑身管和螺式炮尾結構)而且系統配套並不完整,因此不具備實戰意義。但是作為第一種國產155mm車載加榴炮,它比較圓滿的完成了國產車載炮項目論證和可行性研究,為後續52倍口徑車載加榴炮的研製打下良好基礎。
採用萬山汽車公司WS2250型6×6特種專用卡車底盤的中國第1代車載炮。
在45倍口徑155mm車載炮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國緊接著研製了新一代52倍口徑155mm車載加榴炮。通常情況下,國外車載炮的火炮部分幾乎都直接採用同口徑牽引火炮的設計,但是由於中國沒有真正立項的45倍口徑以上長身管牽引155mm火炮項目(僅在8、90年代利用老式國產牽引火炮炮架改造過幾門52倍口徑彈道試驗炮),國產新型車載炮使用的是國產155mm自行加榴炮的身管。新型車載炮的平衡機結構與國產155mm牽引火炮類似,但是安裝方向恰好相反。方向機和平衡機手柄由輪盤式變為轉矩更大,佔用空間更少的曲柄式。火炮反後座裝置的變化非常大,安裝位置移動到火炮身管下方,外形結構和PLZ-45自行火炮非常類似,特別是與PLZ-45火炮相同的橫楔自動炮閂炮尾結構直接說明了這種火炮的淵源。此外,火炮自動輸彈機為了適應新型炮尾,結構也做了調整。
PLZ45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SH-1型車載炮使用的是國產155mm自行加榴炮的身管。
國產新型車載炮採用鐵馬XC2030 型6×6通用越野車底盤,和前作相比已經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讓人一眼望去很有「東方凱撒」的味道。首先發動機功率更為強勁,位置也移動到車首,這樣檢修時就不用像45倍徑車載炮那樣需要搖起整個駕駛室了。動力艙及後部的乘員艙採用框架加強結構,都得到了良好的裝甲防護,鋼裝甲厚度為2.4毫米,防護等級達到了裝甲運兵車的級別,車頂還有一個機槍轉塔用於自衛。駕駛室有兩排座椅,可以為全部5名乘員提供保護。由於駕駛室位置後移,火炮在正前方無法直接降低至水平位置,為了方便空運,車頂正中開有一個艙門,打開它就能讓火炮穿過駕駛室,搖至水平位置。無獨有偶,「凱撒」車載炮的駕駛艙也採用了這一有趣的設計。其次,由於火炮結構重量和發射後坐力有較大提高,車軸變為重型卡車的兩軸後置結構,後部駐鋤的結構隨研製進度的不同有所變化,但是同樣經過了加強,火炮在射界邊緣區域進行直瞄射擊時仍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最後,國產新型車載炮底盤後部各種搭載設備的布置更加井然有序。從前往後一次是火炮行軍固定器,左右兩排共4組彈艙(攜帶炮彈20發)和火控電子設備。液壓驅動機構布置在車體中線,各種工具則固定在彈箱上部。上述大部分設備都得到了裝甲盒的保護。
SH-1型155mm車載加榴炮採用鐵馬XC2030 型6×6通用越野車底盤,與法國「凱撒」車載炮頗為神似。
國產新型車載炮火力性能有了明顯提升,其內彈道設計經過優化後符合《北約彈道諒解備忘錄》的要求,採用國產彈葯時全膛底排彈最大射程超過40千米,全膛底排火箭復合增程彈最大射程超過53千米,同時能夠發射國產155mm制導炮彈,火炮射擊精度優於國產45倍口徑155mm火炮。新型車載炮還配備了完善的火控、定位系統和炮口初速測定雷達,自主作戰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數字化炮兵武器裝備。
下面是中國SH-1型155mm車載加榴炮與世界其他幾款典型車載炮的性能對比:
新型車載加榴炮2006年參加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時以SH-1的編號首度公開,很快就引起國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目前已有多個國家軍方對其產生了濃厚購買興趣。它一方面代表了新世紀初中國長身管155mm火炮武器優異的研製水平;另一方面也成為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繼PLZ-45火炮系統後又一個大口徑壓制火炮拳頭產品,准備向競爭激烈的國際軍貿市場進軍。
SH-1型155車載炮發射底排火箭復合增程彈時最大射程能超過53千米。
由於具有較好的支撐能力,SH-1型155mm車載加榴炮可以實現0度平射。
SH-2型122毫米車載炮
除研製155mm車載加榴炮外,我國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也在積極探索122mm車載自行火炮技術。2006年,和SH-1式155mm車載加榴炮一同亮相的就有SH-2式輕型122mm車載榴彈炮。與SH-1火炮來源於國產155自行火炮不同的是,SH-2式122mm車載炮更接近現代車載炮典型設計,它的火炮和架體部分直接借用了國產PL-96式122mm牽引榴彈炮,彈道特性與國產新型牽引122mm榴彈炮完全相同。該炮發射122毫米制式彈葯,可發射底凹彈時最大射程達18千米,發射底排彈最大射程為22千米,發射底排火箭增程彈的最大射程可達27千米,雖然沒有自動裝彈設備,但是因為122mm分裝炮彈重量遠輕於155mm火炮炮彈,其最大射速仍然可以達到6-8發/分。
SH-2型122毫米車載炮的火炮和架體部分直接借用了國產PL-96式122mm牽引榴彈炮。圖為PL-96式122mm牽引榴彈炮炮群。
SH-2作為一種自行火炮,和原來的牽引火炮相比,雖然火炮本身結構變化不大,但是火控自動化程度有了明顯提高。火炮裝備了定位定向導航裝置,具有自主作戰能力,配置炮長終端、數傳電台等綜合信息系統,配有火控計算機、伺服控制系統等。火控系統具體由炮長終端、火控計算機、火控操控台、配電箱、捷聯慣導裝置、炮控箱、交流驅動設備、方位/高低電機、方位/高低感測器、射角限制器、半自動操縱台、傾角感測器、數傳電台、通信控制器、車通設備等組成,並可根據需要重新選配,滿足各層次信息化作戰需求。有自動、半自動和人工三種作戰模式。在自動模式下,炮長只需通過火控終端接受前觀或指揮所發來的射擊諸元,按下瞄準按鈕後炮控設備將自動瞄準目標,火炮射擊後還能快速自動復瞄,讓高速持續射擊成為可能。因為實現了火控、操瞄的全自動化,SH-2作戰使用變得及其方便快捷,其行軍/戰斗轉換時間僅為45-50秒,典型作戰模式下:行軍轉戰斗-發射6發炮彈-戰斗轉行軍全過程可在2分鍾以內完成,打了就跑,大大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
中國國產SH-2型122毫米車載榴彈炮發射瞬間。雖然沒有自動裝彈設備,但是因為122mm分裝炮彈重量遠輕於155mm火炮炮彈,其最大射速仍然可以達到6-8發/分。
SH-2型122毫米車載榴彈炮發射不同彈葯的射程。
SH-2型122mm車載榴彈炮底盤系統以「梟龍」輕型高機動越野車為基礎,以底盤與火炮系統一體化設計方法設計製造,非獨立懸掛的前、中、後三橋均為門式橋,全時6x6驅動,最小離地間隙400毫米,發動機功率160千瓦,傳動箱是變速、分動一體式結構。採用對開式車輪,中央充放氣系統,前後軸四輪轉向,讓其具備了類似坦克的小半徑轉向掉頭能力,最小轉彎直徑不大於13米。SH-2底盤採用一體化設計的高端面框型車架,因為是三橋等間距布置,SH-2的火炮上架通過座圈直接安裝在中央車橋上方,形成獨特的射擊支撐結構,有效承受火炮發射時的後坐載荷,火炮射擊穩定性優良,這種設計讓SH-2具備了360度全向射擊能力,而且可以在正前方向進行0度角平射,具備了極佳的火力轉移能力。SH-2底盤具有寬敞舒適的駕駛室,早期樣車駕駛室採用平頭設計,後期樣車為了適應火炮平射炮口沖擊波,對駕駛室結構做了重點強化,更換為一種漂亮的前置發動機駕駛艙。駕駛室內部儀錶板、火控設備、控制面板等根據室內空間進行了合理布置和優化設計。駕駛室左右各設置兩個側門,前面兩個供駕駛員和炮長出入,後面兩個供三位炮手出入,乘員進出方便。車窗玻璃均可防火炮射擊時產生的沖擊波。駕駛室內部裝有暖通和空調,具有良好的熱區和寒區乘員舒適性。SH-2的戰斗全重小於11.5噸,可攜帶24發彈葯,乘員4-5人,可實現零度角射擊,全炮高度2.95米。該炮公路最大行駛速度可達90千米/小時以上,最大續駛里程達到600千米。
從各方面來看,SH-2都是一種性能成熟先進的現代化輕型車載榴彈炮,可以認為是中國輪式車載炮技術發展十餘年來獲得技術經驗的結晶,是對車載炮技術特性的一次完美展示。
SH-2型122毫米車載炮的平射和最大仰角狀態。獨特的射擊支撐結構讓SH-2具備了360度全向射擊能力,而且可以在正前方向進行0度角平射。
可以預見,SH-1和SH-2這兩種外貿車載炮必定能夠贏得屬於自己的訂單份額,有了這些先進裝備實物做見證,中國陸軍在即將舉行的國慶60周年大閱兵上無論公開何種先進車載自行火炮都是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肆』 M24霞飛輕型坦克的武裝
主炮為M6 75mm火炮,此炮是為B25轟炸機設計的火炮,實際最早可以追溯到年,使用的彈葯和M3火炮的通用,火炮安裝在M64炮座上,此炮座的特點是採用同心式反或作裝置,反後座裝置的汽缸包著炮管,但是這一設計容易漏油而使火炮無法使用。此炮的身管壁要比M3薄,其更容易過熱且壽命較短。火炮的重量很輕只有400磅,相比之下M3則有893磅。此炮的後座只有12英寸。火炮使用的彈葯是M61 APC(APCBC/HE-T),M72 AP(AP-T)和M48 HE。火炮最大射程為14000碼,M61在1000碼的穿甲厚度只有60mm,在500碼也只有70mm的穿深。但是此炮射速很快可以高達20發每分,但是不能持續長時間。火炮的第一次開栓把手在火炮左側這對於在炮塔右側的裝填手來說比較麻煩,雖說第一發後炮栓時自動打開的,但是這一點依然被部隊詬病,而且由於裝填手在炮塔右側,其要用左手推彈,比較煩。炮塔式液壓驅動也可以手動操縱,液壓驅動時炮塔轉速為24度/秒。火炮的俯仰則是手動操縱,俯仰范圍為-10度到+15度。彈葯共有48發,儲存在車底板的水套內。和主炮並列的是M1919A4.30機槍,炮長使用M71G遠望式瞄準鏡。車長擁有一指揮塔,擁有6俱觀察鏡和一個潛望鏡。在炮塔右側還以35度固定安裝了一門M3 2英寸迫擊炮,發射煙霧彈,備彈14發。在炮塔頂部安裝了一挺M2重機槍,用於防空,備彈440發,此槍被安裝在裝填手們後面,結果和和很多美國坦克相同,當用M2射擊地面目標時,成員一般會跑到炮塔後面操縱M2,後來很多M24將高射機槍座改在了車長門前。在副駕駛前用一挺M1919A4作為航向機槍,整車.30彈葯共3750發。此外成員還有M2 .30三腳架用於M1919A4車下射擊,4隻.45沖鋒槍,可能是M3或湯姆森,或者3隻沖鋒槍一隻M1卡賓和M8槍榴彈發射器,以及手雷。
『伍』 中國SH-1型155mm車載榴彈炮有哪些特點
在45倍口徑155mm車載炮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國緊接著研製了新一代52倍口徑155mm車載加榴炮。通常情況下,國外車載炮的火炮部分幾乎都直接採用同口徑牽引火炮的設計,但是由於中國沒有真正立項的45倍口徑以上長身管牽引155mm火炮項目,國產新型車載炮使用的是國產155mm自行加榴炮的身管。
新型車載炮的平衡機結構與國產155mm牽引火炮類似,但是安裝方向恰好相反。方向機和平衡機手柄由輪盤式變為轉矩更大,佔用空間更少的曲柄式。
火炮反後座裝置的變化非常大,安裝位置移動到火炮身管下方,外形結構和PLZ-45自行火炮非常類似,特別是與PLZ-45火炮相同的橫楔自動炮閂炮尾結構直接說明了這種火炮的淵源。此外,火炮自動輸彈機為了適應新型炮尾,結構也做了調整。
國產新型車載炮採用鐵馬XC2030型6×6通用越野車底盤,和前作相比已經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讓人一眼望去很有「東方凱撒」的味道。首先發動機功率更為強勁,位置也移動到車首,這樣檢修時就不用像45倍徑車載炮那樣需要搖起整個駕駛室了。
動力艙及後部的乘員艙採用框架加強結構,都得到了良好的裝甲防護,鋼裝甲厚度為2.4毫米,防護等級達到了裝甲運兵車的級別,車頂還有一個機槍轉塔用於自衛。駕駛室有兩排座椅,可以為全部5名乘員提供保護。
由於駕駛室位置後移,火炮在正前方無法直接降低至水平位置,為了方便空運,車頂正中開有一個艙門,打開它就能讓火炮穿過駕駛室,搖至水平位置。無獨有偶,「凱撒」車載炮的駕駛艙也採用了這一有趣的設計。
其次,由於火炮結構重量和發射後坐力有較大提高,車軸變為重型卡車的兩軸後置結構,後部駐鋤的結構隨研製進度的不同有所變化,但是同樣經過了加強,火炮在射界邊緣區域進行直瞄射擊時仍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最後,國產新型車載炮底盤後部各種搭載設備的布置更加井然有序。從前往後一次是火炮行軍固定器,左右兩排共4組彈艙(攜帶炮彈20發)和火控電子設備。液壓驅動機構布置在車體中線,各種工具則固定在彈箱上部。上述大部分設備都得到了裝甲盒的保護。
國產新型車載炮火力性能有了明顯提升,採用國產彈葯時全膛底排彈最大射程超過40千米,全膛底排火箭復合增程彈最大射程超過53千米,同時能夠發射國產155mm制導炮彈,火炮射擊精度優於國產45倍口徑155mm火炮。新型車載炮還配備了完善的火控、定位系統和炮口初速測定雷達,自主作戰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數字化炮兵武器裝備。
『陸』 義大利炮是什麼梗
流行起來的復原因是因為《亮劍》第制14集中李雲龍的台詞:"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炮呢?給我拉來!"。
在彈幕文化中,"把老子的義大利炮拿來"經常用來吐槽一些令人無法忍受的事物。這個梗最終也流傳到了一些非ACG站點。
來源考證
這門"義大利炮"並不是真正的義大利貨,而是法制1897式75mm野戰炮。1897式顧名思義就是法國在1897年研製成功的火炮。由於這是世界第一款裝有反後座裝置的火炮,火炮射速高達15發每分鍾,遠超過同時代其他火炮,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產銷量高達20000門以上。
據史料記載,一戰時期義大利曾經從法國進口了一批這樣的火炮,戰爭結束淘汰下來的舊貨又被賣到了中國,最終在抗戰戰場上露面。由於炮身上刻有義大利文,所以在一些記載中便有了"義大利炮"的稱呼。
『柒』 早期火炮反後座的問題
前膛炮時候,沒有復進機,一般是用沙袋頂著,纜繩拴著,地面刨坑等措施。
後來有用弧形坑來吸收後座能量幫助復位的。再後來就是機械的復位裝置,從架退到管退,從彈簧到液壓……
『捌』 反後坐火炮發展歷史
最早的炮架很簡單,用槽形木架支撐炮身。十五世紀後期,炮身上採用了炮耳軸將其安裝在基座上或帶輪的架體上,可使炮口升降以調整射程。這種與炮身通過炮耳軸剛性地連接在一起的炮架,稱為剛性炮架。發射時全部後坐力作用在炮架上,全炮後坐。火炮十分笨重,發射速度也很低。
十九世紀末,火炮上採用了反後坐裝置(彈性緩沖裝置),通過它將炮架與炮身連接起來,這種炮架為彈性炮架。發射時炮身相對於炮架後坐,全炮不後移。反後坐裝置消耗了大部分後坐能量,炮架受力大減,因而大幅度減輕了全炮質量,同時也提高了發射速度。這是火炮技術上的一次飛躍。現在火炮除迫擊炮和無後坐炮外,幾乎都採用彈性炮架。隨著機械、液壓和電氣技術在炮架上的綜合應用,現代火炮的炮架性能更加完善,種類也較多
火炮反後坐裝置的發明是一個里程碑,它結束了剛性炮架的時代,進入了彈性炮架的時代。通俗的說,火炮的反後坐裝置就是一個「彈簧」,是火炮射擊時一個有特殊功能的緩沖和復位裝置:在火炮射擊時,反後坐裝置通過後坐部分的後坐運動產生一定的後坐力,從而控制後坐部分的後坐運動規律(速度和行程);同時也儲存部分能量,使後坐部分在後坐終止時再能自動返回到射擊前的初始位置。可見,反後坐裝置的最大優點就是它能將火炮射擊時所產生的巨大後坐力巧妙地緩解掉,同時也使得後坐部件正常復進到位以便下次射擊。
整體來看,火炮的反後坐裝置一般由制退機和復進機組成,它們的組成有多種樣式,如各自獨立分置的,有機聯合的,等等。
最早的制退機是用彈簧緩沖的,也就叫彈簧式制退機。它結構簡單、作用可靠,但對火炮而言,它的緩沖能力太小,很快就被淘汰。氣體式的制退機,基本上與彈簧式制退機的原理相同,也被淘汰。使用最廣泛、使用時間最長的是液壓式制退機。目前,電磁緩沖正處於研究之中。
復進機是火炮後坐部分的復位裝置,它的功能是:平時讓火炮的後坐部分在任何射角時都保持在待射擊的位置;射擊時吸收並儲蓄足夠的後坐能量,以備後坐到位後拉動其復進運動,所以它也是後坐阻力的組成部分。
目前,彈簧式的,液體氣壓式,氣壓式和火葯燃氣式幾種結構形式的復進機都在用。顯然,復進機可以用彈簧和氣體作為彈性元件。彈簧結構簡單、緊湊,工作可靠,不易損壞。氣體式的質量輕,便於調整復進速度。通常情況下,火炮口徑小的用彈簧式,口徑大的用液體氣壓式,射速快的航炮用火葯燃氣式,艦炮用氣體式。
『玖』 電視劇《亮劍》中,二營長的義大利炮究竟有多大的威力
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炮呢?給老子拉過來!
這局經典的《亮劍》橋段讓網友為之瘋狂。
但是這畢竟是電視劇中的橋段,這門義大利炮並不是真正的義大利生產的,而是法國生產的75mm野戰炮。75mm是什麼意思?這個75mm代表的是炮彈的口徑,口徑越大,殺傷力越強。我們在《亮劍》中看見的基本都是92試步兵炮,這種炮便於攜帶,方便拆卸,但是殺傷力不夠,無法對大面積進行有效殺傷,並且有效射擊攻擊距離較短,適合在快速行軍過程中對敵人進行打擊。有的時候這種92式的步兵炮還不能真正的殺傷敵人,往往是將地方的行動能力剝削,從而打掃戰場的時候在進行後續步驟
然而電視劇中的義大利炮殺傷力到底有大的殺傷力呢?我們可以好好的回憶一下。李雲龍在攻打平安縣城的時候,平安縣城上方是土牆,土牆的防禦能力我給你做一下對比。楚雲飛第一次來到獨立團的時候魏和尚一腳踹塌了一扇土牆。那麼魏和尚的腳力我們就先增加10倍也不一定能把平安縣城的小樓踹倒。並且李雲龍下令開炮之前92式步兵炮也已經發射過了,並不能對平安縣城小樓上方的敵軍進行有效打擊並且擊殺敵人。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目前獨立團的火炮威力最大的就是這門義大利火炮。他可以直接一炮就將平安縣城的小樓轟了個粉碎,可想而知比92式步兵炮的威力大的那是相當的多了。並且這門義大利炮還有減震系統可知這後坐力是多麼的大。
因此,李雲龍的義大利炮的威力比10門92式步兵炮加起來要更厲害。
『拾』 火炮為什麼要採用反後坐裝置
152加榴炮瞬間後座力400噸,沒有反後座裝置炮身會飛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