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為用電企業持續提供能源降本增效的服務
如何為用電企業持續提供能源降本增效的服務?降成本是大勢所趨,對於電網企業有著很大的影響。
首先,電網仍然是企業。國務院國資委對於電網企業的利潤考核、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基本沒有變化。國務院國資委在日前舉行的中央企業負責人年中視頻會議上,提出了「兩個力爭」,明確要求「力爭絕大多數中央企業效益持續較快增長、力爭中央企業總體效益實現正增長」。在這種情況下,電網企業連續16年考評為A級,難能可貴。
其次,電網作為公用事業,還要承擔相應的普遍服務和社會責任,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的壓力以及國際復雜形勢交織的情況,電網企業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為整個社會降低用能成本的責任。
從長期來看,電力價格一定要通過市場自然形成,由市場供需關系來確定,要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電力資源優化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從中近期來看,預計「十四五」期間,國內的電價水平完全由市場供需關系來形成,可能還有一定的難度。雖然有一部分電價的交叉補貼會逐步減少,但是不可能讓全部的電價都由市場來決定。基於目前的特殊情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電力作為支撐,因此在「十四五」期間,電網企業仍然會面臨電價壓力。
借綜合能源服務之力降本增效
面對電價下降,降本增效自然就成為電網企業挖掘潛力的必選項。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確定的新戰略目標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其中的很多舉措都是圍繞著如何降本增效在努力。
發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新型能源安全觀、支撐企業新戰略的重要舉措。一方面,其有利於推動國家能源結構轉型,是順應我國能源結構和用能方式變革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其有利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通過開展綜合能源服務,可以使整個能源系統降本增效,全社會用能成本下降、效率提升。
同時,推動綜合能源服務發展,也是電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能源互聯網的物理形態,需要構造一個綜合能源服務系統,它不是一個單獨電能、油氣、熱能的系統,一定是多種能源在系統里實現互相補充、互相轉換。開拓新型增值服務,可以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讓用戶從用上電到用好電轉變,才有可能不斷提升消費比重,實現2050年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佔比50%的目標。
當下,推動綜合能源服務發展有利於改善供需關系、緩解電價矛盾。在供給角度,隨著用電質量的逐步提高,電能單位成本上漲是大邏輯,因此電價不會呈現單邊下降趨勢;在需求角度,用電企業面對經營形勢的壓力,期待用電成本下降。如何調和能源供需雙方的價格矛盾?實際上,用戶更關心的是用能總成本而不僅僅是價格。發展綜合能源服務,幫助用戶提高能效,進而降低用戶的用能總成本,讓供需雙方從博弈關系轉變為協同降成本的合作關系,做到既能改善用能企業的營商環境,又能為能源電力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
實際上,建設綜合能源系統,目的就在於實現我國能源系統終端用能效率的提高、供能可靠性的提高以及用戶用能成本的降低、碳排放的降低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的降低(簡稱「兩高三低」目標),助力我國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綜合能源服務一定會成為電網企業未來的主營業務之一。發展綜合能源的重要目標是提高用能效率,降低用能成本,提升智慧用能體驗。為此,需在用戶側構建綜合能源系統。一是加強用戶側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冷熱電三聯供、熱泵、工業余熱余壓利用等綜合能源利用基礎設施,推動屋頂光伏、分散式風電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優化布局與高效利用,推廣電動汽車等電能替代方式並完善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建設,鼓勵小區、樓宇、家庭等用戶單元配備分布式儲能設備,統籌智能配電網與熱力、天然氣等能源管網的布局與協同管理。二是因地制宜建設綜合能源系統,面向工業園區、工廠、社區、樓宇等用戶側單元,充分利用其分布式設施及能源網路,分別構建相對獨立的綜合能源系統,實現局部綜合能源的互補協調與集成利用。三是建設城市能源互聯網,以集中式能源基地為依託,連接各園區、工廠、社區、樓宇等綜合能源系統,實現多種能源在城鎮范圍內的廣泛互聯與綜合高效利用,支撐智慧城市建設。
② 如何通俗的解釋國家電網目前一直在提的「電能替代」
電能替代是指在終端能源消費領域用電能替代煤炭、 石油、 天然氣, 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是提高電氣化水平的重要途徑.
③ 我們是從哪九個方面發展電能替代的
電能替代是在終端能源消費上,以電能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直接消費。為貫徹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落實國家發改委《關於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相關工作要求,在去年佛山試點「電能替代」取得的成效的基礎上,廣東電網於今年正式全面啟動「選用電 更添綠」電能替代推廣工作,由點及面,打響了一場終端能源的革命,重點在電鍋爐、熱泵、電蓄冷空調、電窯爐、船舶岸電、電磁廚房、電動汽車等9個方面推行「電能替代」。
④ 煤炭企業12種小型設備固定資產不得抵扣的文號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財稅[2009]113號
⑤ 煤炭企業如何實現降本增效
煤炭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的措施:
一、更新觀念,轉變管理模式,是實現全員降本增效的根本保證
「企業興衰,人人有責」。 全面強化全體員工樹立成本管理理念和節約意識,要求全體員工發揚主人翁精神,積極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加強學習工藝流程,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節約用水、用電、用材,杜絕一切鋪張浪費現象,特別是「長流水、長明燈、長跑氣」現象,消除「跑、冒、滴、漏」,以「六節約」 降耗增效。工作時間辦公室內盡量採用自然光,在光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得開啟室內照明設備。辦公樓走廊、廁所及其他公共場所提倡使用自然採光,白天一般不開啟照明燈,夜間照明盡量減少開燈時間與數量。培養良好的節電習慣,辦公室人員離開辦公室時,關閉電源插線板總開關或拔下電源插頭,做到「人走燈滅,人走機關」。
二、打造「精品工程」是實現全員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徑
面對生產經營面臨的嚴峻形勢,始終恪守「以質量求生存,以服務求發展」的經營理念,嚴格加強質量管理,鑄造「精品工程」,制定嚴格的《工程質量管理制度》,落實崗位質量職責,並實行質量跟蹤管理,嚴格落實每個班的工序質量標准,如出現質量問題,直接追究責任者,依照質量獎懲制度進行處罰,嚴格的質量管理與自身效益的緊密關聯促使每個班組與每名職工都牢牢樹立起「質量第一」的意識,在施工中,在做好現場基礎工作的同時,把施工井各道工序質量分成若干個質量管理點進行分工負責,並統一驗收。
三、加強嚴細管理,對標挖潛活動貫穿生產全過程
生產是一個不斷變化、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只有對生產過程加以認真周密的組織,通過查找最佳指標,保持生產各項要素在最佳的狀態下運行,以最佳的指標將企業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行程最短、時間最省、佔用和消耗最少,進而能夠取得較大的生產成果和經濟效益,所以在實際生產中要加大監管力度,嚴格按照作業規程施工,保證工作面的正規循環。
⑥ 電能替代是指在能源消費上,以電能替代煤炭,石油等什麼能源的直接消費
化石能源
⑦ 淺談煤炭企業如何提高設備利用率
一、加強設備運行管理
加強設備運行管理是保證煤礦安全生產、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結合煤礦實際,設備管理要求崗位人員必須熟悉、掌握《煤礦安全工作規程》、《事故現場處置》和《操作規程》,經考試合格後方能上崗,生產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並自覺執行,重點是嚴格執行「兩票三制」(即工作票、操作票、交接班制度、巡迴檢查制度、設備缺陷管理和定期維護、試驗、輪換制度)。班組管理中實行班長負責制,各值班人員在班長統一指揮、協調下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值班過程中切實做到「勤聯系、勤調整、勤分析、勤檢查」,通過眼看、耳聽、手摸、鼻聞,對設備進行性能、狀態診斷,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將故障、事故的影響降至最低程度,保證機組正常安全運行。日常工作中,搞好班組安全活動、班組運行分析,做好所屬設備的「6s」工作,保證設備表面清潔、衛生。
二、加強設備檢修管理
定期搞好設備的大小修,提高設備健康水平是保證設備長期安全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環節,提高設備可用系數,充分發揮設備潛力的重要措施。 設備檢修管理工作要求每一個檢修工作者業務素質達到 「四懂」、「三會」、「三能」(懂結構、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會使用、會維護保養、會排除故障;是能掌握鉗工手藝,能幹與本職業密切相關的其它一兩種手藝,能看懂圖紙,並繪制簡單的零部件圖)。檢修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煤礦三大規程》,特別是「兩票三制」,自始至終必須堅持「安全第一」的思想,貫徹「預防為主、計劃檢修」的方針和「應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則,切嫉「硬拼」「硬撐」。
在「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結合煤礦實際進行挖潛,技術更新,技術改造等檢修前的准備工作,加強檢修時的組織管理工作,嚴格執行質量標准和三級質量驗收制度工作。逐步把恢復設備性能轉變到改進設備性能上來,延長檢修周期,縮短檢修工期,提高檢修質量,努力學習新技術,掌握新工藝,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傳統的檢修方法和步驟,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制定檢修網路圖,使檢修質量提高,工期縮短,耗材降低,工力減少。
三、加強設備技術監督管理
技術監督是運用各種科學試驗方法,對各種設備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驗和檢測,了解掌握設備的技術狀況及在運用中的變化規律,保證設備有良好的技術狀況。技術監督主要包括儀表、絕緣、金屬等監督。儀表的監督是對各類電器儀表定期進行校驗、調整、修理,保證各類儀表和計量的完整性和精確性。絕緣監督是為了防止電氣絕緣損壞,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電氣設備、防雷和接地等進行預防性檢測和試驗,並對其運行狀態進行監督。金屬監督是監督各種金屬部件在運行中的性能變化,特別是皮帶輸送機的磨損,易磨部位的磨損情況等。
四、加強設備缺陷管理
運行人員發現設備缺陷後無論當場消除與否,均應由值班人員做好記錄,當出現重大缺陷時當班負責人應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消除或採取其他措施防止造成事故,不能及時消除者,應及時上報,盡快處理,在缺陷消除以前,要採取措施防止缺陷擴大;對於一般缺陷,可以列入檢修計劃進行處理;每周形成周檢修計劃,月底對所有缺陷進行總結。定期召集有關部門研究設備運行狀況及存在的重大設備缺陷,安排各單位消缺工作。及時檢查設備缺陷的消除情況,對未及時消缺的單位,嚴格考核。
五、加強設備日常維護管理
合理保養、定期維護、檢查和檢測設備是了解機組運行狀況,查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設備管理水平,保證機組健康運行的有效辦法。每兩小時對全廠設備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巡視檢查。每班對設備及環境衛生進行一次清掃;每周對設備進行一次全面維護檢查。在設備運行中要做好各種記錄,改正不良的習慣操作行為。同時還建立運行分析制度,即對運行中通過儀表指示,運行記錄,設備巡檢和操作等反映的各種問題現象進行分析,及時找出產生各種問題和現象的原因,規律並採取相應措施及對策。
設備維護好了,就可以減少停工損失和維修費用,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為國家、企業、個人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此我廠要求操作工人在每班中必須做到:班前檢查、班中正確使用設備。注意觀察,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每班清理設備;交接班時要保證設備的良好運行狀態。接班人員要查看上一班次交班人員填寫相關的點檢記錄、運轉交接班記錄後進行日點檢,如在點檢中發現異常或上一班沒處理完的故障,由交班人員進行處理,接班人員配合,處理完故障後交班人員方可離開;處理不了的問題由交班人員通知或上報有關人員處理,通知或上報後交班人員方可離開。平時加強對設備點檢交接班記錄和設備運轉交接班記錄抽查,督促各部門認真完成此項工作,這樣就保證了有故障能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通過維護保養工作的執行,基本上保證了設備達到「整齊、清潔、潤滑、安全」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