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軸瓦測量間隙和緊力的方法
1/4
用塞尺在軸瓦中分面四角測量瓦口間隙,塞尺插入深度約為軸頸直徑的1/12~1/10,並做好記錄;
2/4
用壓鉛絲法測量頂部間隙,將長50~70mm的鉛絲橫放在軸頸兩處,在下瓦結合面處,相對應的放上鉛絲,為了壓的均勻,常在軸瓦結合面四角放上約厚0.5mm,長50mm,寬30mm的四塊白鐵皮或不銹鋼皮(最好放銅片),然後將上瓦扣上均勻堅固螺栓,然後松開吊走上瓦,用千分尺測量鉛絲厚度,根據鉛絲的平均厚度差,可計算出軸瓦頂部間隙的大小(軸瓦頂部鉛絲厚度減去水平墊片厚度,即是軸瓦頂部間隙);
3/4
軸瓦緊力的測量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壓鉛絲法,不過壓的鉛線放的位置不同,墊片放在瓦枕和軸承結合面相對應的地方,其緊力大小為結合面墊片厚度減去頂部鉛絲的最低厚度;
4/4
軸瓦下部墊鐵在沒有放轉子前應有0.03~0.05mm的間隙,放入轉子後就應無間隙。
軸頸與下瓦接觸均勻,接觸角60°;球面應無毛刺和硬傷,接觸面積應在70%以上;軸瓦的墊鐵螺絲無松動脫落,墊鐵接觸面積應在75%以上;瓦蓋緊力為0.02~0.05mm;
在放銅片的位置最好放上鉛絲測量時以鉛絲為准,防止緊螺栓過程中緊偏。造成的假象。
測量方法如下:瓦兩側加等厚墊片,可以用0.5MM塞尺,但不能用銅皮,軟了影響精度,頂部用1MM在100度油中退過火的鉛絲,緊固螺栓後測量鉛絲厚度取平均值B,比如B=53,則間隙0.03,B=47,則緊力0.03,要測量3次以上.每次誤差小於1絲
一般軸瓦的緊力,是3至5絲。對於球瓦,一般取0至2絲。
壓鉛絲計算:$ c8 B* a/ B! V" i) P
Δ=軸頸鉛絲平均值-軸瓦兩側鉛絲平均值,
Δ=正數為間隙; Δ=負數為緊力。
注意事項
在放銅片的位置最好放上鉛絲測量時以鉛絲為准,防止緊螺栓過程中緊偏。以免造成假象。
2. 連桿軸承間隙的檢查
汽車連桿軸承間隙的檢查方法如下:1、拆卸一道連桿軸承蓋螺栓,取下連桿軸承蓋;2、徑向間隙的檢查:清潔連桿軸頸,在軸頸中間放上一條塑性間隙規(或軟鉛絲);3、按標記裝上清潔好的軸承蓋(軸承已配裝好),按規定力矩用力矩扳手擰緊軸承蓋螺母,但不得進一步擰緊,不得轉動曲軸。按規定力矩將連桿軸承螺栓擰緊;4、將裝好的軸承蓋拆掉,用測量尺與被壓扁的塑性間隙規比較,對比測量被壓扁的塑膠最寬點的寬度,換算成徑向間隙值,或用外徑千分尺測軟鉛絲的厚度,即為連桿軸軸承徑向間隙。
3. 一新直減,用前要測端蓋與軸承的間隙,壓鉛絲法。望哪位高手能給我開導下,,,
據我的經驗 端蓋雨軸承的間隙 在端蓋與軸承之間要放兩段鉛絲 在上下蓋分界面也要放兩段鉛絲 壓緊後 拆除 端蓋與軸承之間鉛絲的壓扁尺寸平均值也上下蓋鉛絲壓扁的尺寸平均值之比 才是端蓋與軸承的間隙尺寸
4. 如何進行軸承與軸配合的檢測
軸承與軸的配合間隙必須合適,徑向間隙的檢測可採用下列方法。
1、賽尺檢測法 對於直徑較大的軸承,間隙較大,以用較窄的塞尺直接檢測。對於直徑較小的軸承,間隙較小,不便用塞尺測量,但軸承的側隙,必須用厚度適當的塞尺測量。
2、壓鉛檢測法 用壓鉛法檢測軸承間隙較用塞尺檢測准確,但較費事。檢測所用的鋁絲應當柔軟,直徑不宜太大或太小,最理想的直徑為間隙的1.5~2倍,實際工作中通常用軟鉛絲進行檢測。 檢測時,先把軸承蓋打開,選用適當直徑的鉛絲,將其截成15~40毫米長的小段,放在軸頸上及上下軸承分界面處,蓋上軸承蓋,按規定扭矩擰緊固定螺栓,然後在擰松螺栓,取下軸承蓋,用千分尺檢測壓扁的鉛絲厚度,求出軸承頂間隙的平均值。 若頂隙太小,可在上、下瓦結合面上加墊。若太大,則減墊、刮研或重新澆瓦。 軸瓦緊力的調整:為了防止軸瓦在工作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轉動和軸向移動,除了配合過盈和止動零件外,軸瓦還必須用軸承蓋來壓緊,測量方法與測頂隙方法一樣,測出軟鉛絲厚度外,可用計算出軸瓦緊力(用軸瓦壓縮後的彈性變形量來表示) 一般軸瓦壓緊力在0.02~0.04毫米。如果壓緊力不符合標准,則可用增減軸承與軸承座接合面處的墊片厚度的方法來調整,瓦背不許加墊。 滑動軸承除了要保證徑向間隙以外,還應該保證軸向間隙。檢測軸向間隙時,將軸移至一個極端位置,然後用塞尺或百分表測量軸從一個極端位置至另一個極端位置的竄動量即軸向間隙。 當滑動軸承的間隙不符合規定時,應進行調整。對開式軸承經常採用墊片調整徑向間隙(頂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