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青銅器是怎樣鑄造出來的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有塊范法和失蠟法兩種基本的方法,此外還有分鑄法、焊接法等工藝。
一、塊范法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採用的,是整個青銅時代中應用最廣泛的青銅器鑄造法。其法步驟如下
1 .制模
模也稱為母範、作模。其原料可選用陶、木、竹、骨、石等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由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為模,以便撥塑。
2 .制范
制范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除了外范,還要用泥料制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間隔距離就是所鑄器物的厚度。一般說來,用來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選擇粘土)含量大些,用來做芯的泥料則要含砂量大些,顆粒較粗些。范的泥土備制極細致。採集好的泥土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其間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能得心應手。
從模上翻范塊是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要求必須有很高的技藝。對於像刀、戈、鏃等較簡單的實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夠應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與上述的器物的簡單製作相比,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就顯得復雜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確了外范的數量及分布狀況。現簡單地將其製法介紹如下:第一步驟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貼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壓緊以求緊密不鬆散。接下來是做內壁。內壁的做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為內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第二種方法用於大型器物,是將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內部為模型制出內芯,並使脫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上器耳;最後一種是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完成焙燒且組合好的范趁熱澆注,不然就須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的溫度以攝氏度400—500℃為佳。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嚴實,再入窯高溫焙燒。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和高溫引起的范崩,所以焙燒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並在外加木條箍緊。
范預熱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要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銅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氣孔(范上留有的通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一次渾鑄」或是「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的。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後的鑄件還要經過錘擊、鋸挫、鏨鑿等多道工序來進行修整,以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當一件光潤整齊的青銅製品出現時,才算製造完畢。
二、失蠟法
失蠟法是用調入油脂的蜂蠟製成內模,在內模上敷泥漿等,預留孔洞,製成外范,待外范乾燥,高溫焙燒,內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內形成和內模一樣的空腔,再從孔洞注入銅液,冷卻後,剝去外范,既得與內模相同的鑄件。這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現代工業仍在使用。已知中國最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屬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銅禁等,而其工藝的精湛標明並非初始的製作。而纖麗奇絕的製作,楚地貢獻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盤也最受稱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紋玲瓏剔透,窮極繁縟富麗,即是失蠟法製成。然而,失蠟法的應用並不夠普及,今見的作品始終不多,這與蜂蠟數量有限、製作過於復雜有關,或許也是應為效果雖然奇絕卻難引出普遍的審美愉悅聯系。
失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曾侯乙墓也曾經出土了青銅尊盤。
㈡ 失蠟法鑄造工藝流程是怎麼樣的
失蠟法鑄造工藝流程是:
1.模型製作。
藝術家或模具製造商用蠟、粘土或其他材料創建原始模型。蠟和油基粘土比較常用,因為這些材料比較柔軟。
2. 倒模。
用原始模型進行倒模。一般有剛性外模加上較軟的內模,內模就是原始模型的精確負形。內模通常由乳膠、聚氨酯橡膠或硅樹脂製成,由外模支撐。外模可以由石膏製成,但也可以由玻璃纖維或其他材料製成。
3. 鑄蠟。
一旦模具完成後,將熔融的蠟倒入其中並且晃動使其在內表面形成通常約1/8英寸(3mm)厚的均勻塗層。
4. 去除蠟。
從模具中取出原始模型的中空蠟版本。可以重復使用模具製作多個副本,這僅受模具的耐久性限制。
5. 拋光。
對每個空心蠟復製品進行拋光,用加熱的金屬工具擦除分模線。蠟模表面不能有任何任何缺陷,看起來就像成品一樣。單獨模製的蠟模現在可以加熱並組合在一起。
6. 開澆道。
蠟復製品被做成樹狀結構的蠟樹,其最終將為熔融鑄造材料提供流動並使空氣逸出的路徑。通常從頂部開始有一個蠟「杯」,蠟模通過蠟柱連接在各個點上。
7. 上漿。
將蠟樹浸入二氧化硅漿料中,然後浸入砂狀灰泥中,或一定晶粒尺寸的結晶二氧化硅。漿料和砂礫組合被稱為陶瓷模具。乾燥並重復該過程,直到至少半英寸的塗層覆蓋整個部件。物體越大,殼體需要越厚。
8. 燒除。
將陶瓷外殼塗層放置在窯中,熱量將二氧化硅塗層硬化成殼體,將蠟熔化並排出。熔化的蠟可以回收和重復使用,不過一般就簡單地燒掉。現在,原始物品的形狀就是硬化的陶瓷外殼內部,也就是以前由蠟所佔據的負形。進料管現在也是空心的。
9. 測試。
讓陶瓷殼冷卻,然後進行測試以查看水是否會自由流過進料器和排氣管。裂縫或泄漏物可用厚耐火膏進行修補。為了測試厚度,可以在外殼中打孔,然後打補丁。
10. 澆注。
在窯爐中再加熱殼體,以便加固補片並除去所有水分,然後將口向上放入裝滿沙子的水桶中。金屬在爐中的坩堝中熔化,然後小心地倒入殼中。外殼必須很熱,否則溫度差會破壞它。然後將填充的殼冷卻。
11. 脫模。
外殼被敲掉,去除粗糙的鑄件。金屬澆口也被切斷,回收用於下次澆築。
12. 金屬拋光。
最後對金屬鑄件進行打磨和拋光
㈢ 鍙や唬鐨勯潚閾滃櫒鏄鎬庢牱閾擱犵殑
涓鍥藉彜浠i潚閾滃櫒鐨勯摳閫犳妧鏈鍖呮嫭鍧楄寖娉曞拰澶辮湣娉曘傝繖浜涙妧鏈鍦ㄥ晢鍛ㄦ椂鏈熷緱鍒頒簡騫挎硾搴旂敤錛屽苟瀵瑰悗涓栦駭鐢熶簡娣辮繙褰卞搷銆
涓銆佸潡鑼冩硶
鍧楄寖娉曪紝鍙堢О鍦熻寖娉曪紝鏄鍙や唬涓鍥芥渶鏅閬嶇殑闈掗摐鍣ㄩ摳閫犳柟娉曘傚畠鐨勫熀鏈姝ラゅ寘鎷錛
1. 鍒舵ā錛氭牴鎹鎵闇閾擱犵殑闈掗摐鍣ㄥ艦鐘訛紝閫夋嫨闄躲佹湪銆佺廣侀ㄣ佺煶絳夋潗鏂欏埗浣滄ā鍨嬨
2. 鍒惰寖錛氬噯澶囧悎閫傜殑娉ユ枡錛屾暦鍦ㄦā鍨嬪栭潰錛屽艦鎴愬栬寖銆傚悓鏃跺埗浣滃唴鑼冿紝鍐呭栬寖濂楀悎褰㈡垚鍨嬭厰銆
3. 嫻囨敞錛氬湪瀹屾垚鐒欑儳鐨勮寖涓娉ㄥ叆鐔斿寲鐨勯摐娑詫紝閫氬父閲囩敤鍊掔疆嫻囨敞鐨勬柟寮忋
4. 淇鏁達細閾鎬歡鑴辮寖鍚庯紝闇瑕佺粡榪囬敜鍑匯侀敮鎸銆侀尵鍑跨瓑宸ュ簭榪涜屼慨鏁淬
浜屻佸け銍℃硶
澶辮湣娉曟槸涓縐嶇簿瀵嗛摳閫犳妧鏈錛岄氳繃銍傝湣鍒朵綔鍐呮ā錛屽啀鍒舵垚澶栬寖銆傚叿浣撴ラゅ備笅錛
1. 鍒舵ā錛氱敤銍傝湣鍒朵綔鍐呮ā錛屽苟鍦ㄥ叾涓婇勭暀瀛旀礊銆
2. 鍒惰寖錛氬湪鍐呮ā涓婃暦娉ユ祮絳夋潗鏂欙紝褰㈡垚澶栬寖銆
3. 嫻囨敞錛氬緟澶栬寖騫茬嚗騫剁剻鐑у悗錛屽唴妯¤瀺鍖栨帓鍑猴紝姝ゆ椂浠庡瓟媧炴敞鍏ラ摐娑層
4. 鍓ヨ寖錛氬喎鍗村悗鍓ュ幓澶栬寖錛屽緱鍒頒笌鍐呮ā鐩稿悓鐨勯摳浠躲
澶辮湣娉曞湪鏄ョ嬫垬鍥芥椂鏈熷凡緇忓嚭鐜幫紝浣嗙敱浜庤渹銍$殑鏈夐檺鎬у拰鍒朵綔澶嶆潅鎬э紝榪欑嶆柟娉曞苟鏈騫挎硾鏅鍙娿傚敖綆″傛わ紝澶辮湣娉曞埗浣滅殑闈掗摐鍣ㄤ互鍏剁簿緇嗙殑鑺辯汗鍜屽嶆潅鐨勭粨鏋勶紝灞曠幇浜嗗彜浠e伐鍖犵殑楂樿秴鎶鑹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