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怎麼用銅水鑄造銅牛

怎麼用銅水鑄造銅牛

發布時間:2023-08-18 03:38:53

Ⅰ 青銅器鑄造工藝詳細流程

哇很多的
那你慢慢看看了

一.塊范法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此方法簡單介紹如下:以鑄造容器為例,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鑄造工藝上亦稱作模或母範;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此外還要用泥土製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即型腔,其間隔為欲鑄器物的厚度;最後將溶化的銅液注入此空隙內,待銅液冷卻後,
除去內外范即得欲鑄器物。
1.塊范法鑄造的具體過程與渾鑄法
(1). 制模
模亦稱為「母範」,原料可選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種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鍾質料要視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以便撥塑。
從出土發掘來看,陶范最為常見。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燒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機物,並掌握好調配泥料時的含水量,使之有較低的收縮率與適宜的透氣性,以便在塑成後避免因為乾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陶模的表面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
泥模在塑成後,應該使其在室溫中逐漸乾燥,紋飾要在其干成適當的硬度時雕刻。對於布局嚴謹、規范整齊的紋飾,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筆起稿而後再進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紋。
泥模製成後,必須置入窯只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說來,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則含砂量多些,顆粒較粗。且在二者之中還拌有植物質,比如草木屑,以減少收縮,利於透氣性。
范的泥土備制須極細致,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適當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還有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得心應手。
從模上翻范技術性很強,是塊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對於較簡單的實心器物象刀、戈、鏃等,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即可,此種外范稱為二合范。
而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則復雜多了,簡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決定外范應該分為幾塊及應該在何處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貼而成,再用力壓緊。
3.對於心的製做則有三種方法:一是已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利用模型來制芯,即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從其腹腔中脫出芯,並使拖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耳,此鍾方法適用於大型器。三.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焙燒的且組合好的范可趁熱澆注,不然需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窯燒烤。預熱的溫度以400-500度為佳。焙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傷害,並在外加木條箍緊,也是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
范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之所以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同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於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或「一次渾鑄」,或者「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這是渾鑄的范線特徵。

(4).修整
鑄件去陶范後還要進行修整,其經過錘擊、鋸挫、鏨鑿幾打磨,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這樣才算製造完畢。

除渾鑄法之外還有分鑄法,即器物的歌部位不是一次澆鑄完成的,而是分別鑄成的,並用連接方法使之連為一體。而連接則主要有鑄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紹了。

二.失蠟法

失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然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再在泥殼表面上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鑄型,最後再烘烤此型模,使蠟油熔化流出,從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得無范痕,光潔精密的鑄件。

不知樓主滿意否。

Ⅱ 銅雕塑如何製作

1/4
採用翻砂鑄造技術,把銅水通過鑄造天窗澆築於砂型模具裡面,產品不受造型局限,藝術手法保留完整,大型城市雕塑、品質要求較高的,最適合選用鑄銅工藝。壁厚度一般在4--5mm左右,最厚可以達到20mm以上,不易破壞、不褪色。
2/4
鍛銅雕塑
採用手工敲打鍛造技術,用銅板在玻璃鋼模型上手工鍛造,直到與玻璃鋼模型吻合,產品成型無砂眼,表面光滑,適合製作抽象類和浮雕類的產品。一般採用1.2---3mm之間厚的銅板。
3/4
先製作出泥塑,然後翻制石膏模具,做成玻璃鋼產品或在石膏模具內刷制蠟型,再翻制耐高溫砂型,把銅融化成銅水澆築於砂型模具裡面,等銅冷卻之後,從模具取出,經過噴砂,焊接、拼裝等工序,最後高溫熱處理作色,封進口蠟油,更耐氧化、不褪色。
4/4
根據造型需求製作1:1泥塑或小稿,翻制出玻璃鋼產品,進行1:1造型骨架放大,把銅板高溫萃火,自然冷卻後,在玻璃鋼模型上手工敲打鍛造,或按造型骨架鍛造蒙版,最後經過焊接、拼裝、等工序,採用低溫化學葯水冷作色技術。最後封進口蠟油或光油。
注意事項
精選國標H62黃銅, H96 紫銅,國標輔材鋅、錫。 內部鋼結構骨架則採用Q235型鋼。耐腐蝕,耐氧化,更安全。

Ⅲ 青銅器的製作工藝

范鑄法和失蠟法,范鑄法較早,應用的最普遍,了解古代製造方法有助於辨偽。 范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圖案、銘文,陰干後再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范,同樣陰干燒製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成品。
根據從古代青銅作坊遺址發掘出的實物,再結合青銅器的外形分析,專家認為,中國古代青銅器絕大部分是採用範式鑄造方法製作的。
范鑄法工藝流程共分為五步:
第一步為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銅器的基本形狀。在制好的泥模上畫出銅器紋飾的輪廓,凹陷部分直接從泥模上刻出,凸起部分則另外製好後貼在泥模表面;
第二步為翻范,用事先調和均勻的細質泥土緊緊按貼在泥模表面,拍打後使泥模的外形和紋飾反印在泥片上;
第三步為合范,將翻好的泥片劃成數塊,取下後燒成陶質,這樣的范堅硬不易變形,稱為陶范。將陶范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稱為外范。外范製成後,將翻范用的泥模均勻削去一薄層,製成器物的內表面,稱為內范,銅器的銘文就刻在內范上。將內外范合成一體,內外范之間削出的空隙即為銅液留存的地方,兩者的間距就是青銅器的厚度;
第四步為澆注,將銅液注入陶范。待銅液凝固後,將內外陶范打碎,取出所鑄銅器。一套陶范只能鑄造一件青銅器,因此不可能存在兩件一模一樣的青銅器;
第五步為打磨和整修。剛鑄好的青銅器,表面粗糙,紋飾也不清晰,需要經過打磨整修,才能成為一件精緻的銅器。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
春秋晚期,中國人可能就已發明了失蠟法鑄造工藝。失蠟法的工藝流程分為三步,首先以易熔化的石蠟製成蠟模,用細泥漿多次澆淋蠟模,使之硬化後形成鑄形。然後,將鑄形烘燒陶化。這一過程中,石蠟熔化流出,於鑄形中形成空腔。最後往空腔中澆注銅水,製成器物。失蠟法通常用於鑄造那些外形非常復雜的青銅器,河南淅川出土的楚國銅禁以及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尊盤被認為就是用失蠟法鑄造的。 鼎相當於如今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歷) 煮飯用:一般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當於如今的蒸鍋。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置食物;下部為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
簋(guǐ)銅器銘文作「毀」,相當於如今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書里寫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
簠(fǔ) 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蓋、器大小相同,合上成為一器,打開則為相同的兩器,在古器物學上又稱為「卻立」或「卻置」。簠器在經籍中稱為「胡」或「瑚」。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
敦(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也有球形的敦。豆 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 爵, 飲酒器。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
角 飲酒器。形似爵,前後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禮記·禮器》中稱:」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商周之際發展為造型精美的禮器,流行於周中期之前,之後開始衰落。
《考工記·梓人》引《韓詩》雲:」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說,角與爵之容量為四與一之比。角的造型與無柱的爵很像,只是流與尾同為尖狀。自宋以來,定爵形器無流而具兩翼若尾者為角。
斝(jiǎ) 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
觚(gū) 飲酒器。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觚的形制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於近圈足處用兩段扉棱作為裝飾。商早中期器形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外撇的口、足線條非常優美,紋飾繁復而華貴。
觶(zhì) 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
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

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一般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 盛酒器,或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稜。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壺 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壺漿」。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
盤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
匜(yí) 《左傳》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後有鋬,有的帶蓋。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於盛醬。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盂 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鑒 水器,形如現代的盆。有四種用途:(一)容水 ;(二)盛冰,《周禮》:「春始治鑒,凡外內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三)沐浴;(四)鑒容照面,以後才為銅鏡所替代。鑒的製作在春秋戰國是最為盛行,當時種、鼎、壺、鑒四器並稱。 編鐃商朝時軍隊盛行樂器。呈圓片形,形制與鈸基本相同。
編鍾 打擊樂器(宮廷雅樂)。面較大而薄,多為弧形,根部凹進,邊部稍作翹起。
編鎛 打擊樂器(宮廷雅樂)。鎛體趨向渾圓,形制與編鍾相似,但口部平齊。 鉞本是王者貴族用於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徵權力的刑器和禮器。形狀像板斧、斧頭而較大。作為一種兵器,由青銅鈹頭、長柄構成,鈹頭尖鋒直刃、扁莖,穿透力很強,很可能是由扁莖短劍發展而來。它出現於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至於斧鉞,由於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於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為軍權的象徵。
鉞是商周時代重要的禮器之一,也是一種兵器。據考證,這種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在青銅器中更強調華麗、美觀的特質,成為象徵權力、象徵威嚴的禮儀用物,此處所選兩件鉞是商代後期作品,格外強調器物威嚴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藝術風格完全一致。 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用於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力,是立國傳家的寶器。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其存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顯著特點。青銅禮器可分為四大類:
從青銅器的社會功能進行分類,把青銅器分為禮器、重器、葬器、日用器。
禮器:商周奴隸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術,將幾件大型青銅器按一定的方式組合為「禮樂之制」,作為王權、名位以及國威的標志和象徵。青銅禮器由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等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濃重的巫術色彩。
重器:單件鑄造的大型青銅器,其上鑄有銘文,專門用來記載某件大事,或頌揚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銘文長的青銅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認為人死亡而靈魂不滅,要在另一個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隸主貴族盛行厚葬,將生前喜愛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均隨葬入墓。
青銅殉葬 禮囂一般由鼎,簋、豆、壺、弇(或盉)組成,等級不同的貴族用器數量都有規定。但這種明器不同於後世專門製作的殉葬用器,仍為禮器。

Ⅳ 怎樣鑄造銅工藝品

石膏模法
石膏之化學成份以硫酸鈣為主體,依結晶水的方式而分成無水石膏(CaSO4),半水石膏(CaSO4 ,1/2H2O,燒石膏)和二水石膏(CaSO4,2H2O)三種,石膏模法限用於生產非鐵合金鑄件,具有下述特色:
1,適於非量產之精密鑄造,鑄模費用高。
2,鑄件表面平滑,尺寸精度高,形狀復雜,表面有微細凹凸(例如12μm)也能鑄出。
3,由於冷卻速率小,可鑄出薄壁鑄件,如0.6~1.5mm。
4,鑄造應變小,組織與機械性質均勻。
5,製造成本高,為砂模鑄件的5~10倍,從造模乾燥到澆注,需時2~3日。
6,石膏模之熱傳導性不佳,鑄件易生收縮缺陷,良品率較低。
7,石膏模的透氣性不良,澆注時需加壓或減壓,。 鑄模用石膏系以石膏為粘結劑,配合多種添加劑,以提高其耐火度,降低乾燥時之收縮應力和加熱燒成時之膨脹應力。
首先作業工程
1,模型與離型劑 模型的材質可使用金屬、橡膠、木材等,使用木製模型須先加以塗裝以防止產生滲粘現象,離型劑有溶解於燈油之硬脂酸,凡士林、硅利康滑脂等。
2,混水與攪拌 水使用純水或性質相近者,半水石膏粉的混水量30~35%之間,以螺旋狀葉片於容器內攪拌均勻,成奶油狀漿體,在漿體有充分流動性的期間倒入裝有模型的成形框內,略為施以振動或施以10~10-1 torr之減壓以脫泡,避免氣泡沾附於模型表面,此時半水石膏產生水和反應,漿體的粘性上升,失去流動性,凝結而硬化,形成二水石膏,隨結晶成長發熱,引起凝結膨脹,歷數十小時才結束膨脹。
3,乾燥 乾燥石膏模法全工程中最耗費時間,也是最重要的步驟,急熱會造成鑄模破裂,因此應設定數段乾燥溫度,緩緩升溫、加熱,最終乾燥溫度為200~230℃,鑄模反應,去水而成無水石膏。乾燥裝置最好使用溫度自動控制的熱風強制循環排風式電氣乾燥爐,爐內溫度分布均勻,以縮短乾燥時間,即直接設定最終乾燥溫度,鑄模也很少產生破裂的情形。
其次 利用石膏模的脫蠟鑄造法: 牙科用、戒指、首飾、裝飾品和小型工藝品均應用這種方法作成,石膏作為粘結劑用,主體為白硅石等耐火材料。
1, 將金屬製作之成品原模型,放在兩片橡膠之間,放於熱壓機上加熱加壓,使橡膠產生永久變形,而形成模型物之空模穴。
2,將兩片橡膠對合、鎖緊,使注入口緊靠於注蠟機之注出口,以0.2~0.5 kg/cm2 之力力將熔蠟注滿橡膠模。
3, 冷凝之後打開橡膠模,取出蠟型,使用低功率之烙鐵局部熔化蠟型,將之焊接於充當流道之蠟幹上,進行組樹作業,將組樹放入不銹鋼環內,倒入石膏漿,然後振動和真空脫泡。
4,石膏模硬化後在室溫放置12小時以上,使用電爐(120~150℃)或壓力鈉蒸汽脫蠟,脫蠟後的鑄模緩緩升溫到650~800℃燒成,將滲附於石膏表面的蠟質完全燒除。殘余蠟質燃燒不完全時,成為碳殘留會在鑄件表面形成缺陷。
處理

1,在燒成溫度保持一段時間,使鑄模內外溫度均勻,在爐內徐徐冷邿到適於澆注的溫度。
2,取出石膏模放入真空鑄造機或離心鑄造機內進行澆注。首飾如戒指、胸針等形狀十分復雜,具有細微凹凸紋路之成品均以離心鑄造法製成。
3,鑄造機附設有高周波加熱裝置以熔化坩堝內之貴金屬,再藉離心力(400~1000rpm)使熔融金屬注滿石膏模,冷凝後錘打不銹鋼環,取出石膏模,再以水槍沖散石膏,取出鑄件處理之。

Ⅳ 古代青銅器是怎麼造出來的

製作一件青銅器步數:

先周居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陝西省扶風、岐山縣一帶,有著「青銅之鄉」的美譽,其中在扶風縣法門鎮,有一個周原博物館「青銅范鑄工藝研究所」。在這里,學者們通過模擬實驗的方式試圖探索和復原古代青銅器的生產鑄造工藝。

第一步:備料

古代青銅器製作通常採用范鑄法,也叫模範法,所以要想鑄造青銅器,得先製作模範。從考古出土資料來看有陶范、石范、金屬范等等,其中以陶范最為常見。

洗泥:給泥洗洗澡

泥土要精選當地無雜質黃土,粗細相間,色澤均勻,然後經研磨、過篩、浸泡取懸浮液、沉澱、晾乾等步驟,這樣洗出來的泥細滑軟道,手感極佳,便於雕刻細膩紋飾。將精選的泥、沙、水等材料經適當比例混合以備使用。

第六步:打磨修整

銅液凝固後打碎外范,去掉內芯,得毛坯鑄件。對毛坯件進行打磨修整,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披縫,這樣一件精美的青銅器即展現在我們面前。

Ⅵ 誰能告訴我鑄造兵器的過程。

樓上說的是鐵兵器,我再補充一點吧.像戰國時代的青銅劍,是靠鍛造的.青銅的材質太脆,經不起鍛打.

鑄造青銅兵器,先要做木模,然後用把木模按到砂箱里,做出劍的形狀,然後澆銅水,冷卻後打爛砂箱取出來,敲掉浮砂.

這時,只是有了形狀而已. 用作兵器,刃口的地方要求堅硬,打磨出來的刀鋒才會鋒利; 中間的刀脊要求韌性好,這樣才不容易斷. 而這兩者是矛盾的,可能是用熱處理的辦法,但具體的操作我也不十分明了,特別是青銅器的.

鐵制的兵器,可以把劍用砂土(有講究的,普通的泥土不行)包裹起來,刀刃部分薄,中間厚.然後放到炭火里燒紅,然後迅速放入水中(就是淬火). 刀刃的土薄冷卻快,形成馬氏體更多,也更堅硬;刀脊冷卻慢,馬氏體較少,硬度較低,但韌性好. 由於冷卻速度的差異,刀身會變形,嚴重的會斷裂,而且爐內空氣的成分(流入的氧氣過多會是碳流失,也就是常說的脫碳,降低硬度),加熱的火候、時間,淬火的水溫、水質(含鹽份的水比凈水冷卻更快,油脂冷卻較慢,有人用馬尿、馬脂來淬火,稱為「雙液淬火法」),其中任何一步都會決定製造的成敗,但只能靠工匠的經驗掌握,而這些通常又是秘傳的,外人很難知道。

從出土的青銅劍中看,有個別的材質分布並不均勻,刀刃含錫量達到20%,而刀脊部分只有10%左右,鑄造的工藝如何控制材質分布,是個謎啊.
鐵制兵器的話,可以通過加入炭粉鍛打來增加含碳量(現代叫做「滲碳工藝」,不過加入的是CO氣體或者甲烷),青銅器沒有鍛打的工藝,是如何控製成分的呢?

硬度達到要求就可以打磨了。青銅器一般只打磨刀刃,鍛造的鐵制兵器變形較大,需要靠打磨全身才能得到最終的形狀,而且要磨去捶打的痕跡,最後還要用鐵砂或者鐵銹粉來拋光. 有名的"越王勾踐劍"(青銅劍),刀身上附著有黑色光澤的塗層,分析是鉻鹽,有防銹蝕的作用.推斷是用化學處理的辦法附著上去的.

Ⅶ 銅雕的鑄造工藝流程是怎樣的

銅雕鑄造方法:施蠟鑄造、樹脂砂鑄造、鍛銅製造、整體鑄造、分體鑄造等是採用國內一流的先進的鑄造技術。
銅雕的製作工藝流程
1由客戶方確定或提供雕塑參考圖案
→泥塑工藝師根據客戶要求塑制泥塑模型→泥塑完成由客戶確認→確認泥稿後翻制模具(硅膠模具)→
2.小型銅雕製作需採用精鑄工藝→翻制(石蠟)模型→用石英砂等精

材料製作雕塑型殼→烤制型殼脫蠟→燒制型殼→澆鑄銅水→待銅水冷卻後打碎型殼完成銅品製作→對銅品表面做著色、防腐以及其它處理→雕塑製作完成→客戶驗收完成→發貨
3.大型銅雕製作需採用樹脂砂鑄造→翻制玻璃鋼模型→根據工藝要求採用整體或分塊鑄造→用樹脂製作型殼→制完樹脂型殼後澆鑄銅水→待銅水冷卻後打碎型殼銅雕鑄造完成(如是分塊鑄造需焊接拼裝成型)→對銅品表面做著色、防腐以及其它處理→雕塑製作完成→客戶驗收完成→發貨

閱讀全文

與怎麼用銅水鑄造銅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市香洲峰盈五金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71
廣聯達中立管閥門怎麼識別 瀏覽:224
工程機械設備維修有哪些職位 瀏覽:521
識別不了usb設備怎麼辦 瀏覽:917
零下40度用什麼製冷劑最好 瀏覽:23
陽曲豪德五金機電市場 瀏覽:937
做今日頭條需要哪些設備 瀏覽:391
東莞市康成五金製品有限公司 瀏覽:959
等離子體儀器怎麼沖不上電 瀏覽:954
串聯暖氣閥門調節 瀏覽:891
如何避免機械電器傷害 瀏覽:129
銳爽儀表怎麼退公里數 瀏覽:674
鏜缸設備多少錢 瀏覽:468
電力設施器材有哪些 瀏覽:940
健身器材有哪些家用健身器材大全 瀏覽:299
r22怎麼判斷缺不缺製冷劑 瀏覽:276
機械設計帶傳動裝置 瀏覽:638
把風能轉化成機械能的裝置是什麼 瀏覽:703
壓力搜索法實驗裝置 瀏覽:604
射線與超聲波有什麼區別 瀏覽:443